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繪畫視角下公共藝術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大量豐富并且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僅僅是本國國民的驕傲,也是為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人,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本文就從傳統繪畫的視角,運用把傳統繪畫活態化的手段,深入研究和探討公共藝術的人本化、民族化、時代文化特征和我國公共藝術發展現狀的思考以及對其發展前景的展望。
一、公共藝術的人本化、民族化特征
公共藝術不僅僅具有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且還包括了從藝術的角度介入并改變公眾的價值,發展和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目前我國對公共藝術的人本化理解得還非常片面,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卻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這足以給我們一個龐大的系統和研究的基礎,藝術的根基始終是人本化,不能停留在一味地對國外公共藝術進行模仿和復制,而應努力得到廣泛的認知和挖掘,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離開傳統文化談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空談,沒有根基的、片面強調體量和數量的作品,也是忽略了本來良好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究其根本,還是要“人本化、民族化”,這才是談藝術形式的一切基礎與良方。強調人本化其實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無論是小的方面的繪畫,還是大的方面的城市建設,無一不是講求和諧關系,只有關系對了,才能和諧順暢地發展。提倡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公共藝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從而幫助我們解決公共藝術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營造宜居和諧生活環境的美好愿望,也才能更好地把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中國傳統繪畫把人的靈性發揮到了極致,而公共藝術的發展也恰似這種人本化、民族化的特征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發揮,任何脫離人本、脫離民族的藝術形式都是空洞乏味、不能持久的作品。我們念念不忘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設計,從建筑主體鳥巢,到開幕式的水墨舞蹈意境,到我國獨有的印章文化的標志設計,無不體現出我國傳統繪畫在國民乃至世界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是民族的、世界的,也才是更長久的。生肖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2016年正值猴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吉祥物是韓美林先生設計的水墨猴頭平面圖,憨態可掬,惹人憐愛!拋開3D版的“康康”形象,單就水墨版的平面圖可以看出更多的傳統水墨味道,這種味道是親民的,散發傳統魅力的,韓先生突出強調的是民族特質,承載的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內涵,是最具有民族風的吉祥物。“猴”同“侯”,有著封侯的吉祥寓意,多伴隨壽桃和靈芝,形態似人,是祝壽的祥瑞之物。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密不可分,畫家們會借此表達和寄托美好祝愿。明宣宗的《戲猿圖》,畫面為三只形態可掬的猴子,一只攀樹,另一只懷抱嬰猴,表現的是畫家崇尚天倫之樂的美好愿望。清代沈銓的《蜂猴圖》,也強烈地表達了“封侯”的美好寓意。清代詩書畫家張問陶擅長畫猴,故自號“蜀山老猿”。他的《雙猴圖》展現的是一老一小兩只猴子,坐于蒼勁古樹旁,體現了人生的感嘆。
二、富有時代特征又不失傳統的公共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的變遷,各地興建了許多的創意產業園區。這些創意園都以老工業廠房為背景,在舊址上改擴建,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文化生活商圈。最典型的為北京798藝術中心。這種商業模式在城市各地興起。其特點:一是地理位置相對市中心較偏遠,租金便宜,交通相對便利,為窮藝術家們提供了文化藝術交流場所,給現今浮躁的社會以創作靈感;二是這些廠房原址都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色彩,雖然我國產業結構歷經調整,形成了很多遺棄的廠房,但是這些建筑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留有我們幾代勞動者的印記,是我們最寶貴的遺跡。這些遺跡是不應被損壞、破壞和消失的;三是這些廠房建筑外觀多為包豪斯式架構,空間開敞,能產生低成本、高回報的商業價值,非常適合文化產業運作,能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聚集式的文化商業圈。舉例來說,天津的棉紡三廠,簡稱“棉三”,這個創意產業園還沒開街,已經粗具規模,最中心的公共藝術作品是飽經滄桑的手,握著毛筆,進行有力的創作。一走進園區,映入眼簾的首先就是這個大型作品,在這個基本上保持了20世紀80年代原貌的老廠房群落里,懷舊色彩和新創意、新青年的全新生活方式的碰撞,才是最佳的藝術展現,這不僅僅是天津河東區海河沿岸的地標,更是百姓實現藝術生活的良好開端。可以想見的是,當春暖花開,五月開街的時候,人們走進包豪斯式的棉三創意園,圍繞著遒勁有力、手握毛筆的經典公共藝術作品欣賞街景的休閑生活的時候,一定會心存感激。這就是活態文化,這就是生活的藝術,是親民大眾的、延續傳統的、結合時代特征的最有力的創作。
三、公共藝術的發展
中國傳統繪畫講求形式與靈魂的合二為一,靈魂即意境,是中國傳統繪畫追求的最高境界。石濤在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中也表達了“墨海中定精神,筆鋒下定生活,混沌里放出光明”的藝術主旨。藝術皆相同,公共藝術也是形式與靈魂并存,才能經得起歲月的打磨,才能被大眾所接受。如果說中國傳統繪畫還能自娛自樂的話,那么公共藝術一定是與眾樂樂的親民藝術。它需要互動,需要民眾參與的活態文化,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雕塑創作。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留白,講究無形中蘊含有形、于無形處訴求有形、形神兼備、虛實相生的藝術魅力。當前我國公共藝術其實還處在起步、學習、借鑒、摸索和發展階段,因此也產生了一大批不太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而其實怎么優秀,可以從傳統繪畫中尋找經驗和靈感,留白也可以理解為做減法,在設計中刪繁就簡,創造出無筆墨紙妙境的神韻藝術。這也是健康良性的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數字化已經成為主流的今天,如何發展公共藝術實際上還是要把握住傳統繪畫這條命脈,發展交互式設計。每個藝術家、設計者都應該具備傳統文化的修養,把握住中國最有價值的藝術精髓,才能設計出有號召力的作品。這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而是設計者、參與者、民眾的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普羅大眾的藝術鑒賞力和駕馭傳統文化的能力,從小抓起,滲透到民族每一個人的細胞中,牢牢抓住中國傳統繪畫這個根基。天津藝術家戴翔的“新清明上河圖”就是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實際人物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作者自己也在里面客串了90多個人物,作品涉及人物上千,置換了時間和空間,反映的還是當下現實生活狀態。整個作品從服裝造型,到人物本身塑造,都以當下事件為題材,生動中透著諷刺,在寓教于樂中深入思考當下的許多現實問題,發人深省。這個作品引起了社會的熱烈反響,也讓國外的藝術家和民眾們了解了中國的藝術家和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顯而易見,人本化、民族化始終是我國公共藝術發展的突破口。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雖然時間短,經驗淺,片面強調形式感的作品太多,強調業績,體系也不太健全,設計理念相對滯后,對公共藝術的理解還相對片面,但是因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太豐富燦爛、博大精深,是方向也是動力,因此我們的起點高,邁步快,發展迅速,而且發達國家不論是制度上的藝術百分百計劃,還是文化保護上的先進理念,抑或作品的成熟度、民眾的參與度都值得我們借鑒。作為研究者的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我國公共藝術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梳理出發展公共藝術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點問題重點論證的方法,將切實營造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作為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們需要在時代的步伐下摒棄糟粕,發揮特色優勢,延續傳統,結合時代特征,兼容并包,走出特色,走出味道,走向世界,這是我國公共藝術科學發展的未來新方向。
參考文獻:
1.楊曉.《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01
2.尹笑非.《公共藝術空間營造與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互動性策略》[J]北京:《文化遺產》. 2012.01
3.梁思成.《中國建筑藝術二十講》[M]北京:線裝書局,2006.01
4.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
作者:馮睿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