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略說音樂藝術教學中的矛盾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學模式與專業放養目標矛盾
西撇的師范性質決定了其基本的社會功能,即為區域放養合格的師資力量。然而,教育部制定的大綱對音樂專業的放養目標定位于放養演奏家和藝術院校的高級師資,這顯然與西撇的社會功能格格不入;試問,中國需要多少演奏家?西撇院校放養出出色演奏家的幾率有多大?這些都很難用具體的數據去說清楚講明白,筆者認為,中國不需要基數巨大的演奏家,需要的是基數巨大的、適應中小學學科建設和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音樂人才。放養音樂家的任務應該由少數幾個專業院校來完成,事實是,目前國內西撇院校現行的器樂教學基本上沿用了專業院校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簡單復制脫離了西撇院校的實際情況,這種脫節直接導致了上述需求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二、教學模式與西撇學情之間的矛盾
近些年來,逐漸升溫的“一烤熟”使得音樂專業成為“香餑餑”,各類院校爭相開設音樂專業,總體招生數量連年暴增,不加節制的擴招使得生源質量逐年下降,這些考生只是經過極短的培訓就參加藝術高考;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入學之后連最基本的音樂常識都不具備。尤其是器樂專業考生,更多學生是在缺乏系統學習的情況下,用較短的時間“磨”出一首樂曲。這種情況使得教師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去重新幫助學生打基礎,同時,還要完成專業教學計劃。這樣一來,學生往往吸收不了課堂內容,器樂的技能訓練以“囫圇吞棗”的形式草草收場,經過四年的學習,當學生初步掌握演奏技術時,又面臨畢業和就業。這樣一來,畢業生的專業水平就成為了“夾生飯”。既不具備很好的演奏能力,基礎訓練的天然缺失又導致其教學能力的底下。這種狀況就成為了器樂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直接因素。(三)教學模式與教學結果之間的矛盾專業院校的器樂教學基本上都是一對一,每周課時一般為兩到三節。多數西撇院校的器樂教學基本沿用了這一模式,實際上,這種模式在西撇院校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執行;這些是由于西撇院校音樂專業過高的師生比造成的。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在校學生超過了一千兩百個,一線教師僅僅40余人,師生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30!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器樂教學形式的變化,音樂表演器樂方向的主修學生專業課一般是一對二或者一對三,音樂教育方向的器樂選修學生一般是一對六進行教學(甚至一對十);每周一個學時。以主修的學生為例,平均每人每節課只有二十五分鐘,既要講演奏法,又要講解樂曲,時間難以保證,學生的問題很難在課堂上得到解決,課下練習又缺乏明確的目標,教學結果可想而知。
作者:趙正巍單位: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