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院兒科護理環境評價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醫療技術與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醫療建筑的環境品質成為了醫療衛生事業的新焦點。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將使用后評價(POE)作為一種方法手段引入大型醫院兒科護理單元環境的研究,通過對兒科護理環境中使用群體的特殊性需求分析,篩選出健康兒科護理單元的環境構成因子,并初步建立相應的使用后評價指標體系,以期促進POE在我國兒童醫療環境建設中的應用。
關鍵詞:大型醫院;兒科護理單元;醫療空間環境;使用后評價
引言
使用后評價(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其核心是探索建成環境中使用者的感受和設計的合理性。在國外,通過將POE納入設計進程,根據大量相同項目的循環反饋,由“設計、施工、運營、評價反饋再到設計”的循環為后期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指導經驗,有力地促進了同類建筑的快速發展[1]。相比國外成熟的體系與工具,國內醫療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領域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尤其在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針對性的醫療環境使用后評價研究仍然匱乏。學術界尚未形成兒童醫療建筑空間環境的專業化評價體系與評價工具,相關評價標準與依據也相對匱乏。與此同時,兒童作為醫療環境中的一類弱勢群體,總是顯得相對柔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因此,對兒科護理環境的使用后評價研究探討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1兒科護理單元環境與使用后評價
1.1兒科護理單元環境。護理單元是指在特定的場所配有一定數量的醫護工作人員,具備一定規模的醫療設備、輔助設施及相應生產、生活用房等,可實現護理職能的功能群體[2]。護理環境即治療過程中恢復健康看護料理所需的建筑空間環境,健康的護理環境對病人療養應有積極的影響,并具有輔助治療作用,同時應滿足醫護工作人員及看護家屬的需要。
1.2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POE)。POE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評價反饋掌握建筑的特征及使用者需求,可以將影響建筑的環境因素(空間環境)和非環境因素(使用需求)緊密聯系。POE不僅收集了建成環境的使用感受,同時也吸納了使用者對同類建筑的建議與意見,為后期相同類型的建筑提供大量真實的基礎數據支撐[3]。不同于現行通用項目評價或驗收評估,POE持續在建筑使用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屬于整個建筑生命循環的閉環(圖1)。
1.3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使用后評價指標體系。POE的核心在于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建成環境的質量進行檢測。依據指標體系,通過評價了解建筑的實際建設情況和使用過程是否達到設計的預期,包括建筑的使用感受、物理性能、能源消耗、功能布局、使用效益等考察參數。評價結果作為反饋信息,對未來同一類型的建筑設計形成指導依據。對于功能定型、結構通用公共建筑類型可以產生有效的促進,如醫院、酒店、高層住宅等。評價的開展可促進建筑品質的提升,從而使投資者和使用者都從中受益。
2兒科護理單元環境的使用需求分析
使用者的需求分析是護理環境構成因子梳理的關鍵。在兒科護理單元中,使用者的需求既包含了一般護理的普遍性需求,也涵蓋了因兒童自身特性及其相關屬性所帶來的額外的空間需求。對于普遍性需求,現階段相關研究已較為充足。因而,對于兒科護理環境構成因子的梳理,其關鍵在于單元中使用群體的特殊性需求分析。兒童患者是兒科護理單元的主要服務對象,其需求的特殊性主要源于:一方面,愛動、脆弱、抵抗力低下、耐受力差、對外界刺激反應強烈等特性是屬于兒童的天然屬性,難以改變和克服[4],患兒獨特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特性對空間環境有著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幼兒身體發育未健全,思維認知等能力均欠缺,使得兒科護理單元內通常都會有數倍于患者的陪護家屬以及大量的兒科醫護人員,兒科護理單元的使用人群通常更加復雜[5]。
2.1情緒舒緩需求。兒童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表達、認知等能力尚未成熟,面對“單調”“嚴肅”的醫療空間環境,易產生緊張、害怕的心理。面對疾病,自身不適加上醫療環境帶來的恐懼,常常會影響治療的進行。需要適當的空間環境舒緩患者的不良情緒,如通過音樂的播放來緩解緊張的心情,通過豐富的空間層次轉移患兒的注意力等。空間環境的營造對患兒及其家屬情緒可產生一定的舒緩作用,有效避免就醫過程中因患兒自身的年齡階段屬性導致治愈過程的不暢。
2.2家屬陪護需求。由于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兒童通常對就醫抱有抗拒心理,這種非自發性的治療過程被認為是強迫的,通常需要熟悉的親人陪伴和照顧來消除對治療過程的抵觸。兒童家屬和親友在兒科護理過程中雖屬于陪護人員,但是由于數量龐大,且兒童的治療對家屬的陪伴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護理單元中患兒陪護人員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為患兒家屬提供陪護過程所需的額外空間環境,確保陪護人員的正常起居生活,也就成為了兒科護理單元中區別于普通護理單元的重要特征,是保障兒童康復治療過程順利的必要條件。
2.3安全防護及無障礙需求。調查顯示,患者兒童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8歲,受限于對危險的認知和生理的發育不足,患兒通常自我防范意識匱乏、空間通過能力及設施操作使用能力有限。當缺少監護人陪伴左右時,幼兒跌落、摔倒、磕碰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也存在因配套設施使用不當或無法正常使用所帶來的困擾,造成了在住院治療過程中對心理和身體的二次傷害。對此,針對兒童生理特征,在危險可能發生的環節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設施布置和設計結合人體工學充分考慮兒童的使用便利性,是作為兒科護理環境“人性化”的重要環節[6]。
2.4成長學習及娛樂活動需求。兒童處于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啟蒙教育階段的學習影響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幼兒的成長發育不應因治療過程而中斷,對未來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適當的娛樂游戲不僅可以滿足兒童活動的生理需求,也是“寓教于樂”所提倡的學習成長方式。因此,在護理過程中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可以正常學習和滿足活動需求的環境十分重要,包含認知、語言、動作等系列學習娛樂場景都應在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中出現,避免疾病治療階段帶來的成長缺失。
3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使用后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
3.1“健康兒科護理環境”的維度。通過對兒科護理環境中使用群體的特殊性需求分析,參考李榮先生在“健康住院環境”中對住院環境的維度劃分,文章將“健康兒科護理環境”的構成分為四大維度,分別是高效維度、安全維度、健康維度和舒適維度[7]。高效,是醫療救護的第一要義,是醫療護理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主要涉及護理工作的效率和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安全,是護理環境的基本前提,避免治療護理過程中的二次傷害是醫療環境的基本要素,主要涉及人身、財產等安全保障因子;健康,是其他環境維度的物質載體,由涉及基礎環境條件的因子構成,主要包含光、聲、熱等基本物理條件因子;舒適,是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指在滿足單元內使用者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主要涉及使用者除醫療救治需求外的物質精神滿足需求。
3.2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使用后評價的指標體系。依據健康兒科護理環境維度的劃分定義,結合兒科護理環境的特征及屬性,文章將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使用后評價的指標確定為17個二級評價指標(圖2)。
4對兒科護理環境設計的啟示
4.1體現人文關懷。兒童屬于使用人群中的弱勢群體,受疾病的侵害愈加無法正常完成各項常規的基礎行為和操作。單元中兒童活動范圍內的空間、使用設施等均應依據兒童人體工程學做區分性設計,應滿足兒童的尺度、可視范圍,考慮兒童的可及性、可操作性,創造兒童群體可無障礙使用的舒適護理環境。同時,兒童自我防范意識和能力均遠未達正常水平,對于意外的發生不具備自我保護性。因此,在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中,一方面應減少兒童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應在不可避免的意外發生時盡可能降低對兒童身體的傷害。
4.2注重情感認知。幼兒的身心脆弱,情緒不穩,外界環境的波動會對心理產生巨大影響。應注重將精神情感元素融入環境建設,注重兒童內心深處的意識、理解和情感感知,化解傳統兒科護理環境中的冰冷感與陌生感,緩解兒童對醫院環境的緊張感與排斥感。在感知層面,對于單元環境中幼兒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人體感官所感知到的各類環境因素,在設計時應結合兒童對此類因素的喜好和傾向,讓環境通過感官傳達給患兒輕快感和愉悅感,以最純粹的方式完成環境與患兒之間的交流。在精神層面,相比成人,幼兒對精神情感的輸入方式和輸出渠道更為局限,內心對豐富的情感變化也更加向往。簡單的活動空間設計、娛樂設施布置可以為患兒提供一個精神情感的交流場所,釋放和宣泄住院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修復病痛所造成的精神損傷。
4.3聚焦群體差異。兒科護理環境的建設難點在于,相對一般護理單元使用群體的巨大差異性,一方面是患者屬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各類使用人群的占比差異。因此,對于單元內使用群體差異性的也應從與之對應的兩方面展開。首先,在空間環境設計建設時不能簡單沿襲、套用一般護理單元的建設標準,應對依據兒童的特有屬性量體裁衣,制定針對性的定制方案。其次,應充分滿足家屬的陪護需要。應關注陪護人員的生活起居使用需求,在單元空間內給予患兒家屬休息、活動及工作足夠的空間,保障其原有的生活質量和工作進度不在陪護期間大幅下降。對于患兒家屬的關注,不僅利于對患兒陪護工作的開展,也能減少對治療工作的阻礙。
5結語
文章針對目前國內對兒科護理環境使用后評價研究的缺失,依據兒科護理單元中使用群體的特殊性需求分析,初步搭建了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使用后評價的指標體系,并針對相應的使用需求和構成要素提出了對兒科護理環境設計的啟示。本研究結果可作為今后兒科護理單元環境使用后評價工作開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對兒科醫療領域科學系統的使用后評價體系及評價工具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健康兒科護理環境的設計指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郝明陽 王曉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