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村建筑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建筑垃圾簡介
新農村建設中,建筑垃圾主要來源于對舊農宅和一些構筑物的拆除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以混凝土石塊、磚、砌塊廢料為主,同時,也包含其他零碎建筑材料。
2建筑垃圾的處理
考慮到浙江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對于建筑垃圾的低碳化處理方法在對建筑廢料改造再生利用中,將廢棄的混凝土石塊、磚瓦和砌塊等進行破碎后,代替天然粗細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有關此類方案的學術文獻已十分豐富;或者將建筑垃圾根據相關規范要求破碎到一定粒徑直接應用在修復改善路面或者地基軟弱層也不在少數;還有通過利用高性能的綠色材料,增加對建筑垃圾的回收循環率來解決建筑垃圾也是一種合理的方法構思,對即將修建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不適合解決已經拆除改造的舊建筑所帶來的建筑垃圾。下面本文將提出以人造堆載造景來處理新農村建設所產生的主要建材垃圾。換言之,就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技術,將建筑垃圾通過合理簡單的篩選處理之后,作為城鎮園林景觀主要填充物,在減少園林綠化對優質泥土的使用量的同時,間接提供垃圾堆放的理想地點。下面將從必要性和充分性兩方面對該方案設想進行論證,說明該方案對減緩甚至是解決建筑垃圾、自然環境、新農村建設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具有巨大的作用。
2.1堆載造景的必要性
以杭州臨安市某地為例,論述堆載造景的必要性。臨安市是首批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市,擁有“國家級生態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但是卻反映了在建設的過程中建筑垃圾的隨意傾倒現象,這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面貌,與城市的建設宗旨存在相悖之處。人工堆載造景的方案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可能。主要實施步驟如下:首先將建筑垃圾作為人造土坡的基本堆積材料,代替天然土石,然后在表面覆蓋土工復合材料等,以防表面覆土水土流失,最后在建筑垃圾表面覆蓋一定厚度的土壤層,并種植適應力強的植被。此設想可以高效快速地處理掉大量因建設規劃需要而產生的建筑垃圾,是建筑垃圾資源化的一種表現;能夠根據城市規劃要求,把每一個綠化建設點作為建筑垃圾的收納點,促進了城市綠化建設的同時,節約了因收納建筑垃圾所需的土地;可以把建設垃圾運輸到距離垃圾產生處的最近人造堆載建設點處,以減少運輸建筑垃圾的距離來降低由此產生的人工物力費用;大大減少對天然粗細骨料的依賴和需求壓力,一定程度上減緩因“開山采石、挖河淘沙、掘坑取土”而帶來的環境破壞;在綠化生態自然景觀建設的同時,把景觀建設與垃圾處理合二為一,可明顯減少相關處理的造價成本費用等。若將建筑垃圾堆砌在被開采嚴重的山坡處,按照上述原理并結合生態學知識,可以一定程度恢復此處的自然環境,或者把此舉視為把建筑垃圾作為未來原料資源存儲起來,等科技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可以把建筑垃圾進行廣泛利用時,可考慮再次開挖綜合利用。
1地理氣候
條件、環境條件寧夏中北部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冬寒而漫長一年采暖期約152天。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年蒸發量在1700~2500毫米,風大沙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小時~3000小時,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氣候條件劃分為嚴寒與寒冷氣候帶。寧夏中北部地區農村地廣人稀,住戶與住戶之間相對分散,遠離城市、遠離熱電廠,天然氣管道、自來水管道、集中供暖管路距離遠因投入太大,無法做到鄉鄉、村村、戶戶都通天然氣自來水集中供暖。寧夏中北部地區在生活、取暖、節能等方面,依靠地理、氣候、環境、優勢合理應用從而達到節能與環保。
2建筑節能要求
建筑節能的主題是減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建筑節能必需以不影響人們感覺舒適度為前提,即室內溫度冬季不低于18℃,夏季不高于26℃。為此建筑節能勢在必行。
3居住建筑節能方法
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入戶門、外窗、陽臺門窗的選擇;外墻內保溫、外墻外保溫、混合保溫;太陽能供熱采暖;輔助熱源;風光互補發電。4入戶門、外窗、陽臺門窗的節能入戶門選用多功能用戶門,其同時具有防盜、防火、保溫、隔音等功能。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風。在各類建筑窗中,塑料窗在保溫節能方面有著優良的性能。外窗及陽臺窗采用中空玻璃塑鋼窗。中空玻璃它的性能特點:具有良好的隔熱、隔音、保溫、防結露、降低冷輻射和安全性能。因此中空玻璃具有的保溫節能、隔音以及防霜的功能使室外氣溫在-30℃以下,室內溫度達18℃,相對濕度達到85%以上,夾層中也不會結霜而影響視線和采光。節能入戶門、外窗、陽臺門窗與單層玻璃普通的門窗相比節能72%以上。
1.目前農村建筑存在的問題
1.1農村住宅建設觀念陳舊,缺乏科學的規劃改革開放的春風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村住宅多為自行建設,而農民眼光的狹隘性和盲目攀比性,使農村住宅的建設千篇一律,不僅毫無美觀性,實用性也不強,這種資源利用的不合理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質量與公共基礎配套設施的問題農村中農民自行設計實施的房屋建設往往缺乏技術性,這就使水暖、抗震性等功能很不完善。再加上農民的主要工作為外出打工,新建成的房屋有可能長期無人居住,這就更加使后續的質量無人監管,本身就是隨大流建造的房屋,這樣一來便更加使偶爾居住時存在很大的安全問題。現行的房屋管理法中,對農村住宅的建設也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也使得農村房屋建設時具有極大的隨意性。雖然農村土地資源豐富,但不合理的占用土地、或建成后無人居住都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
1.3交通問題土地的不合理占用、房屋用地的日益外擴,影響了農村道路的發展和通暢,使農村的農產品資源無法運出去,外界的資源也難以引進。這種信息的不及時性,極大的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樣只會使農村發展更加落后,這一點在偏遠山村表現的尤其明顯。
2.新農村建筑的特點
農村建筑需要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雙重需求,與城市居民樓的建設有較大的不同。所以,在對農村建筑進行施工設計時,不能一味照搬城市工程建設的經驗,而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了解農民的需求,再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等進行科學的設計。在設計時應以以下幾點為重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雖新時期的新農村標準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樂業,俗話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后,建房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視《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和《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層,在空閑(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農田上建設房屋,同時一部分村民為追求經濟利益也借機擅自建設房屋,致使農村違法建筑漸成泛濫之勢,嚴重阻礙了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村民違法建筑對以后村莊規劃建設和和諧社會多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首先,浪費寶貴而有限的土地資源。雖然農村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村民無序無規劃建設,會造成村內宅基地規劃無法落實,使規劃有序的宅基地出現殘缺不全,如一幢規劃是八間,因村民違法建筑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規劃得不到完整實施,無形中造成土地浪費。也會出現村內宅基地分配不公,人為造成多占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暢,村容零亂。違法建筑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設的,根本無法考慮村莊規劃和所建房屋與周邊存在房屋的協調一致,也不會考慮違法所建房屋的道路進出和村里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響整個村的道路暢通。村民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垃圾、污水不能統一排放和收集,影響村莊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
再次,所建房屋質量存在隱患。村民在違法建筑施工過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阻止,采取加班加點突擊施工,根本不顧建筑工程的施工規范和質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實,讓政府及相關部門難以拆除。如果拆除損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積蓄可能毀于一旦,讓其繼續使用,因房屋質量存在隱患,給村民以后的居住和使用壽命帶來影響,間接浪費了自己掙來不易的金錢。
最后,村內糾紛不斷,影響和諧社會建設。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對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財產,如別人阻止他施工或別人施工的違法建筑對他們的房屋有影響,都會導致村民激烈反應。如自己違法建筑施工時被執法部門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聽誰向執法部門舉報的,如是村里人舉報就會引起打擊報復;如別人的違法建筑對自己有影響,就會糾集他人“武力”解決,阻止違法建筑施工。在村民違法建筑施工過程經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給平靜、和諧的村莊帶來不安寧、不團結。
基于違法建筑在農村的不斷涌現,給新農村建設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防止違法建筑在農村的遍地開花,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已為遏制違法建筑指明方向。各級政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兩手抓,一手抓服務,為應建村民及時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級政府主要是縣級政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城鄉規劃部門要有公仆意識、服務意識,及時滿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規劃為工業區、工業園、大學城等區域,為以后建設時拆遷方便和降低費用,下文件人為凍結該區域的村莊規劃,隨著政府領導的變更,這些區域的建設暫擱,村莊規劃一凍就五年十年,隨著時間推移村民家庭成員增多,住房困難,由于沒有規劃無法正常報批,迫使其搞違法建筑。現在有國家建設新農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對農村村民建房的服務,違法建筑就會在源頭逐漸減弱,直至消失。一手抓查處,依法公平公正處理村民違法建筑。各級政府主要是縣級政府,應整合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城鄉規劃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和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等力量,進駐各村全面展開調查,凡是有違法建筑的村民和處理結果多在村里張榜公布,讓村民監督,讓被處理當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處過程中,要積極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雖然村民違法建筑不斷出現與村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關系,但是為了村莊建設,改善村容村貌,還是要依靠村干部的各種優勢,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向村民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宣講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政策,宣傳建房的土地、規劃法規。
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的規定,通過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的共同努力,及時遏制違法建筑的勢頭,讓村民走上合法建房之路,使其安居樂業,加快鄉村經濟發展。
1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是在人與自然、人工環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建筑形式,它凝聚了人類建筑文化、生態文明與生態智慧。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類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追求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地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生態效益并體現出對未來的關懷。因此,綠色建筑在本質上是一種追求生態、降低能耗、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形式,其主旨是與地球和諧共生。作為一名設計人員,首先應該具備環境倫理學的觀念,將建筑與適宜技術相結合,采用低能耗達到高效率的能源循環模式,將建筑從建造到全壽命周期的能耗減到最低,并有利于建筑材料的重復利用。
2綠色建筑技術
在談論綠色建筑技術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建筑技術的適宜性。福斯特曾經指出:“談論技術不時髦了,但我卻不知道,你怎么能不制造物品?而這正是技術之所在,也即我們的文化之所在”。任何時代建筑的每一步發展,無不與建筑師對當時先進技術與結構的大膽運用和拓展密切相關。技術在當代社會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乃至成為當代的文化特征,建筑亦不能不把技術的運用當作一個關鍵課題。在分析當代技術的前提下,如果以建筑所利用技術的特征和差異作為分類標準,則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低技術、中間技術(或稱輕技術)、高技術。這種劃分標準有助于理解技術的復雜性、經濟性和可普及性之間的關系。(1)低技術是指在傳統建筑的技術基礎上,按照資源條件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在建筑營造中使用的技術。當今低技術的源泉是傳統建筑,它偏重于從鄉土建筑、地方建筑中挖掘傳統的節能、通風、利用土生材料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并加以技術改良,不用或很少用現代技術手段來達到建筑生態化的目的。在形式上主要強調鄉土、地方特征。(2)中間技術是因其并不拘泥于技術類型的時空性,并在上述低技術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的原理和設備,通過深入的建筑設計,提高對環境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以保護生態環境。在運用層面上,它傾向于利用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和工業產品,也不排斥傳統低技術。中間技術的核心是依據建筑所處的經濟、環境條件適度地選擇合適的技術形態。(3)高技術是指積極主張運用當代最新的技術成果來解決生態建筑設計的問題。并把其他領域內的最新技術,如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按照生態要求移植進來且以高新技術的運用為主題。即使使用一些傳統技術手段,也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以先進的材料和工藝來加以實現。技術的三個層次在這里并不是一種絕對觀念,而是相對的、動態的概念。中間技術相對低技術而言是高技術,而相對高技術則是低技術。同時技術也是動態發展的,不同層次之間的技術,會隨著社會經濟技術水平的發展而相互轉化。傳統建筑的很多地方體現了生態的觀點,在技術上是人們在長期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步摸索所形成的,其所依據的建筑技術往往是最樸素最直觀的自然規律和千百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相對現代建筑而言,低技術具有良好的普及性、簡單直觀、容易掌握和應用、成本低廉。傳統建筑的低技術主要受到社會生產力制約,營建模式需要結合地域的自然氣候、地理資源,表現出與自然和諧統一。正由于以上諸多的原因,傳統建筑的低技術設計方法保留和延續著較多的傳統因子,攜帶的文化信息較多,同時也在技術層面上最結合自然,采用最少的改造自然的技術手段來達到舒適、適宜的居住環境,在這個層面上,傳統建筑的低技術特征是綠色建筑技術的一個分支研究方向。
3綠色節能建筑實例分析
對綠色節能建筑的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德國的相關節能建筑上,德國在居住建筑中的能源節約計劃主要有:主動式太陽能利用、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且將這些節能方式運用到建筑上形成了———低能建筑、近零能建筑、全零能耗建筑。其中有一項建筑技術讓我們的感受尤為深刻,那就是“石灰砂砌塊”和泡沫混凝土砌塊。德國的砌體外墻和中國的砌體外墻非常相近,砌塊的基本模數是一樣的,原來也是以實心粘土磚為主,后來發展成為空心粘土磚,但粘土磚都要開采粘土而破壞植被,還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燒結并釋放有害氣體。而石灰砂磚砌塊是在200攝氏度下,蒸汽養護數小時即可成型,不需要高溫燒結。泡沫混凝土砌塊也不需要燒結,這樣就大大減輕了環境壓力,原材料也可以反復利用,同時,這種方式形成的砌塊的力學和熱工性能都比粘土磚好。低能耗是世界上比較公認的一種可以推廣的實用型節能建筑,而且技術也相對成熟。節能建筑是一種在建筑建造完成之后,在使用過程中探求的一種能耗節約模式,在綠色建筑技術的層面上來講是對于建筑的使用壽命周期的研究。德國的零能耗建筑實驗表明,建筑所必需的能源都可不需要靠外部系統提供,而可以僅依靠建筑自身從太陽能和地熱等資源中取得,所以這種建筑也叫太陽能全自給建筑。在設計上主要從建筑設計、外墻和窗戶的構造、通風系統、屋頂光電池和電力系統、熱水系統這幾個方面入手,通過每個方面的相互搭配補充,實現建筑的零能耗;建筑設計上,講究建筑的進深盡可能小,這樣采暖能耗小;外墻和窗戶的構造上,首先要避免“熱橋效應”的產生,還有墻體的保溫、隔熱性能及墻體砌體材料的選擇;通風直接關系到建筑使用的舒適性,這一點尤為重要,應在設計上盡量減小風速,室內通風的方式應根據室內的溫度來選擇是自然通風還是被動進風或排風系統,同時配合采暖系統保證室內溫度在一個范圍內的恒定,這樣才會創造一個舒適的室內環境;屋頂光電池和電力系統主要采用太陽能電池系統和氫氧電池系統為建筑提供能源和供熱,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給自足,為建筑提供良好的電力供應和保持室內溫度的恒定;熱水系統主要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要設備,在冬季太陽能不足時,可利用氫氧電池系統為熱水器提供熱源。實際上,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常有多種節能方式可以運用。太陽能只是其中一種。傳統建筑雖不能做到完全的零能耗,但可采用適宜技術來降低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比如沼氣、利用鄉土材料來加強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等。為此,在設計綠色建筑時,首先是要認真審視建筑周圍現狀,哪些技術和條件有利于節能,哪些可以提供能源;如果常規成熟的技術可以運用,不妨與高新技術進行仔細比較,何者更經濟可靠;同時還要找到在熱工學上的平衡點,既減少能量損失又增加能量獲得,力求節能效益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