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樹的嫁接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紅松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樹種,其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較高。本文對紅松兩種主要的造林技術進行總結,希望為提高紅松營建技術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紅松;播種技術;嫁接技術
紅松為常綠喬木,喜光性強,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不宜過干、過濕的土壤及嚴寒氣候,主要分布中國東北長白山區、吉林山區及小興安嶺地區。紅松因木材質地優良和松子產量高,常常被用來作經濟林的優選樹種,可以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近年來,隨著松子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紅松的營建規模逐年擴大,松子產量也大幅提高。當前紅松林的營建技術主要采用播種造林和嫁接育苗造林兩種方式。本文就這兩種紅松造林方式進行總結,希望為紅松林營建發展提供技術參考。
1紅松播種育苗造林技術
1.1育苗處理
苗床選擇:要求中性土壤、地勢平坦、通風、透水性好,前茬栽植豆類作物的土地最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一般1000~1500公斤/畝,施肥后做好深翻工作。種子處理:播種前5天左右將種子清洗干凈,用0.5%灰錳氧溶液消毒,撈出后繼續浸泡在清水中40小時左右。最后撈出平鋪保濕,種子開裂數量達到1/3左右即可用于播種。播種: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為最佳播種期,將種子均勻播下,并用壓輥充分壓平,再培上1層厚5毫米的細沙,最后噴灑25%二氯苯氧基硝基苯20倍液進行消毒之后每3~5天澆水1次,10天左右即可出苗。
本文作者:陳艷玲1喻菊芳1呂國華1靳建軍1張翔2作者單位:1寧夏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2寧夏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影響寧夏桃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1桃樹的自身抗寒能力
據資料記載,果樹樹種和品種的不同抗寒力有所差別,這種差別在其不同的生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桃樹越冬期的抗寒力為-20~-25℃;自然休眠期之后當氣溫降到-15~-18℃桃花芽就會受凍;生長期間,當樹體沒有做好越冬準備時突然降溫也會受凍;春季花期受凍臨界期為-1.1~-2.7℃。
2不良的環境因素
寧夏地區冬季寒冷,春、秋季節有突然降溫的可能,致使桃樹體受凍。據寧夏地區著名果樹老專家魏象廷先生的研究[2]:自1954年以來果樹(包括桃)曾多次遭低溫凍害,如2002和2008年的冬季絕對最低氣溫超過了-20℃,或春、秋的突然降溫,越過了桃樹忍耐低溫的臨界溫度,導致桃樹樹體受凍。受凍的原因是:劇烈的降溫致使新生的木質部和韌皮部以及未成熟的形成層細胞發生凍害,凍害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是:組織發生褐變,在變褐色的木質部中,導管和管胞部分地或全部地被膠樣褐色物質所充滿,這些膠樣物質主要是可塑性物質特別是淀粉形成的。
摘要:從胡柚高接時間、高接前準備、高接、接后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詳細闡述了低產胡柚園的改造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低產胡柚園;高接換種;改造技術
景寧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且境內河、庫眾多,水資源豐富,氣候受河、庫水系和地形地勢的影響,兼有河谷暖濕氣候特征,極適宜橘類生長。水果是景寧縣八大支柱農業產業之一,總面積達3733hm2,其中胡柚面積達666hm2。由于早期種植的胡柚樹齡較大、樹勢衰退、品種落后、效益不良等問題,亟待改造。近年來,在柑桔類果品中,浙江省的無核椪柑(麗柑2號),以其特有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深受消費者青睞。
為加快景寧縣老胡柚基地改造和無核椪柑產業的發展,景寧縣經濟作物站從2006年3月20日開始,將鶴溪鎮山后村10.2hm2低產、低效胡柚基地,高接為無核椪柑。通過高接技術改造,2009年該基地產無核碰柑30.705t/hm2,產值達9.825萬元/hm2,經濟效益由原來的4.755萬元/hm2提升到5.070萬元/hm2,大大提升了果園品位和經濟效益[1,2]。現將胡柚高接無核椪柑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各地果農參考。
1高接時間
胡柚高接椪柑分春、秋2季,總體而言,氣溫穩定在15℃以上、新梢老熟之后進行高接。據景寧縣氣候,春接宜安排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進行,秋接宜安排在8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進行。
一、田間機械化管理技術
酸棗出苗十五天即時人工間苗,間弱苗,留健壯苗,每穴保留1~2株,間苗工作結束后,用微耕機或中耕機對棗田全面進行中耕、松土、除草作業,以提高地溫,增強棗樹根系生長,促進棗苗苗強苗壯。適時給棗田灌水。9月下旬對棗田幼棗樹進行人工剪頭作業,保障幼棗樹向粗生長,增強棗樹的越冬能力。10月底至11月初對棗田棗樹進行培土作業,培土厚度10cm、培土高度18cm以上,確保棗樹安全越冬防止凍害。
第二年春當地表5cm土層溫度達到7°以上時,對棗田棗樹進行人工嫁接,嫁接時要把棗樹株距從50cm調整成株距為100cm,從棗樹樹根部10~15cm處截斷留做鉆木,嫁接上哈密五堡大棗的棗樹技條,用嫁接布包好,嫁接技條不漏縫,包裹嚴密,以便提高嫁接技條的成活率,棗樹嫁接工作結束后,即時對棗田追施農家肥,每顆棗樹追施3kg,追肥機械用打坑機和開溝犁作業,確保施肥深度20cm以下,并對棗田用旋耕機和中耕機進行松土作業,提高地溫增強棗樹根系發育。隨著棗樹的逐年生長,要加大棗樹農機肥及化肥使用量,一般每棵施家肥5kg以上、化肥200g左右,不定時對棗樹進行整形修技,使每棵棗樹都符合紅棗高產栽培的樹形、樹冠要求,并把棗樹株距調整成200cm,株距、行距達到200cm×300cm林業技術標準,便于農業機械修剪技、開溝施肥、培土、中耕松土、機械噴藥等作業項目的完成。
二、大棗農機化生產技術的效果
在哈密市農業園區富民農場大棗農機化種植5200畝,生產過程中共投入大中小型農機具及手動機具372臺架,使每畝棗田節約勞動用工30個、每畝增收270元。但是真正全面實現機械化作業的只有耕整地、機械化種植技術、旋耕、鋪膜播種等,大棗生產還是半機械半人工來完成,造成勞動強度大、生產工作效率低,增加了大棗生產的成本,阻礙了大棗產業向規?;?、效益化、環保生態化的發展。
三、措施與建議
前言建設林木良種基地,培育優良品種林木種苗,是提高和加快我國森林經營和生態建設水平與進度的基礎工作。優良品系數量、品質的高低和良種壯苗的使用率是衡量林木良種基地建設的一項重要標準。
關鍵詞種子園無性系配置增益
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林木良種基地,從1976年開始營建日本落葉松種子園,1984年被列入部省聯營林木良種基地建設項目。1990年9月經林業部種苗站和省市林木種苗管理站聯合驗收合格。1991年開始二期續建工程。到目前已經建成總面積為2612畝的林木良種基地。其中:種子園1114畝(紅松260畝,562個無性系,日本落葉松744畝,86個無性系,水曲柳110畝,85個無性系)。子代測定林439畝(紅松157畝,562個家系,日本落葉松267畝,520個家系,長白落葉松15畝,22個家系)。硬件和改建母樹林804畝(紅松539畝,云冷杉母樹林165畝,裂葉榆100畝)。日本落葉松展示林255畝。
本文是對25年的時間進行粗淺的技術探討。
1自然概況
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林木良種基地,位于桓仁縣木盂子鎮西北5公里處的馬圈溝溝里。距保護區管理局11公里,交通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