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化資源概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針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孤島效應”,基于古今典型水利工程與中國基本國情緊密相連的實際,挖掘“水利水電工程概論”課程蘊含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和制度自信三方面思政元素,將其拓展為案例式、啟發式和體驗式三種教學方式并應用于教學中,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加深了專業認知、提高了專業素養,同時也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近年來,“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課程思政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實施全課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一種探索。“水利水電工程概論”(以下簡稱“水電概論”)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大一新生的專業必修課,主要介紹水利水電工程的對象和任務、歷史成就及發展趨勢。學生通過學習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知識,能夠奠定大學期間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本文就如何讓學生在“水電概論”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打破長期以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2],針對既能傳授知識又能挖掘課程思政元素[3]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究,并創新了教學方式,應用效果良好。
1“水電概論”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1水利與人類文明——文化自信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就是文化自信。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有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大禹治水等傳說。其中,大禹改堵為疏、因勢利導而成功治水,形成了以科學創新、大公無私等為內涵的治水精神。東漢時期我國就開始利用水力機械,創造出水排和水磨用于農業生產。四川都江堰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留存年代最久遠的水利工程,其以無壩引水為特征,守護了川府之國。這些都印證了水利工程在人類文明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此,筆者在“水電概論”課程教學中以水利與燦爛的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將我國從遠古至現代社會在水利資源利用上的智慧與貢獻挖掘出來,讓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水利史,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摘要:為解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講解不深不透的問題,文章立足于實際,分析其面臨的主要創新困境,針對具體存在的不足,積極探索教學創新的方法和對策。并在教學方法、實踐活動、課堂體系建設等層面提出幾點思考,認為教學改革是提升概論課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以期通過深入的探討,將黨史教育教學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之中,為概論課教學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實效概論課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體現出較強的政治性特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緊密結合,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課程。針對全新的育人目標,以及新時代下產生的全新的社會矛盾,概論課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使理論課發揮其重要育人作用,高校教師進行了具體的探索,關于教學方法的研究方興未艾。從目前具體的實踐來看,概論課教學改革已經取得進展,但是面對辦好思政課的目標,仍然存在較大的距離,還需要開展對課程教學改革方面進一步的思考。
一、概論課程面臨的改革困境和矛盾
(一)社會快速變革與教材內容相對固定上的矛盾
高校思政教育作為培養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的教學活動,有著完整的教育體系,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思政育人功能,不同課程承擔著不同的育人職責,因此在教學層面各有側重。概論課主要是向學生傳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的主要觀念和內涵作出分析,使學生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認可黨的理論和政策,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針對這種課程定位,概論課教學的著力點應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上,并根據在實踐中產生的新成果、新戰略、新政策[1],更新教學內容,使課程緊跟理論、實踐發展的步伐。雖然概論課在新時代背景下,教材內容經過幾次的修訂,匯集著眾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但是這門理論課程,還難以將黨的全新理論及時反映到課程內容中。這就造成黨中央各項工作實踐的持續推進,與概論課教材內容相對滯后上的矛盾。加之,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下,高職概論課課時安排普遍不足,在教學實踐有限的條件下,教師難以完成教學內容擴展,使學生所掌握的內容不全面,概論課實施的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學改革未來發展的方向。本文以廣告學專業課程《廣告學概論》為例,從教學內容、設計思路與模式構建三個方面對課程思政教育進行教學探析。針對廣告學專業學生與課程的特點,精準進行教學內容分類版塊的建構,對專業課與思政教育融合進行有益探索,形成操作性強、可推廣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廣告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特色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廣告學專業立足于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提升的同時,還應輔之以人文素養與思想政治素養的培育,這樣才能滿足廣告行業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專業信念。因此,廣告學專業應以課程教學改革為基點,著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助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嶄新格局的形成。《廣告學概論》是廣告學專業的入門課,是為培養和強化學生基本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開設在大學第一個學期,這一時期正是大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期。因此,本課程將根據一年級新生特點、專業方向特點及未來職業素養等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貫穿于《廣告學概論》課程教學中。
1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廣告學概論》主要通過講授廣告活動的過程及規律,包括廣告發展演變的歷史、廣告運作的基本原理和規則、廣告活動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廣告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系統掌握進行廣告活動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深挖廣告原理的思政元素,將專業課理論知識和教書育人相結合。課堂教學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的物質性、量變質變、對立統一等哲學思想與廣告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緊密相聯,著重從傳統文化、廣告哲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廣告價值觀等角度出發,尋找每章廣告學知識點與思政教學的契合點。例如在《廣告創意》一章中,以廣告創意中的中國風為題,在向學生傳授廣告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廣告傳播自覺性等。另外,通過剖析優秀公益廣告作品,以指導“戰疫主題”創意為切入點,發掘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以達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效果。
2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一、培訓目標
本培訓工程針對長沙市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中人才的需求,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全市選擇120名35歲以下的農民、將他們培養成直接服務當地“三農”,成為“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科技骨干,擔負起支撐和引領全村致富的重任,使之成為農村科技創業、科技示范、科技推廣的骨干,繼而成為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農業企業家、村級干部的后備人才。
二、培訓對象及條件
1、培訓對象
在全市行政村中,挑選120名(原則上每村1名)具有思想品德好、綜合素質較好、熱愛農村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一線的農業科技示范戶、龍頭企業、特色基地、農村村支兩委及其返鄉創業農民工中的青年農民代表,(優先考慮沒有挑選過的行政村)。
2、學員條件
一、《藝術概論》課程作用
藝術概論是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論述藝術的基本理論,側重從美學、藝術學和文化學多學科相結合的角度,介紹各門藝術的審美特征與鑒賞方法。是研究藝術及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與基本規律的一門科學,是藝術教育重要的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與良好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以及增強提高人文素質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有效化
1、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學觀念的現代化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因為教學改革的實質就是教學要反映新時展的脈搏和旋律.最終培養出具有現代意識和高素質的外向型、復合型、應用性的優秀人才。因此,推進教學觀念的更新.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與理念,是推進藝術概論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重要前提。
2、創建現代新型的教學結構。建設既能發揮教師指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將過去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老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單一教學模式拓展為利用網絡資源、網上課堂、多媒體輔助教學等現代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依據教師提出的學習內容綱要和書目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基礎來選擇學習內容,以及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更符合人類的思維特點和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創建現代新型的教學結構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綜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其學會學習,促進全面發展。面對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等藝術教育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來確立人才培養模式。因此,藝術概論的教學改革就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來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使之既能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又能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和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從而真正使吉林藝術學院的學生成為德、智、體、美方面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