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郵政鄉(xiāng)郵員先進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953年5月3日出生,1978年被當時的郵電局招為岔河信報站信報員,負責著麻棚、岔河、三官三個自然村的郵政投遞任務。月工資只有15元,別人勸他別干了,“干這工作錢少、活累,不值得。”可不這樣認為,他說:“穿上這身綠郵政服,俺就是郵電人了,俺不圖什么,圖的是對得起這身衣裳,圖得是讓鄉(xiāng)親們滿意,只要鄉(xiāng)親們滿意,就是俺最大的快樂。”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黨的忠誠使者,百姓的貼心人。
是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1996年,才被正式招聘為城南莊支局的鄉(xiāng)郵員,月工資增加到450多元,主要擔負著岔河、宋家溝兩條郵路,60多個投遞點的投遞任務。每天早晨5多點鐘,就從住岔河的家騎自行車(40多里的山路)來到城南莊支局,分揀完當天的信件、報刊,就開始65個自然村的鄉(xiāng)郵里程。往返路程80多公里,全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由于要跨山越谷,一半路程要靠推著車子步行。然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從未降低過服務水平,從未發(fā)生過缺報少刊、丟村甩點、捎轉(zhuǎn)郵件現(xiàn)象,郵件妥投率始終保持在100%,平均每天延伸服務10公里,最早實現(xiàn)了農(nóng)村包裹直投到戶服務。正如所說,當上郵遞員,就要送好每一封信。
由于在信報站工作過,深深的知道“服務”工作的重要性,時該牢記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因此,再苦再累,也不讓熟人、村干部、學生捎轉(zhuǎn),寧可自已多走彎路也要親自將郵件送到本人手中,因為這樣心里才踏實。在他的心中一直是這樣想的:“就是家里的活少干點,糧食少打點,也要送好信。”在投遞過程中,他堅持認真投遞好老百姓的每一封信,不讓一封信“死”在自已手里。有一次碰到一封來自邊防某部寄來的信,收信人寫的是戰(zhàn)士母親的名字,地址不詳。在阜平農(nóng)村里,山里的婦女40多歲后,名字就很少有人提起,村里人經(jīng)常說:“誰誰家里,或是某某媳婦”,這樣查找起來就十分困難。想到兒行千里母擔憂,每天送完報紙后,就挨家挨戶的打聽,誰家的孩子在外邊當兵,通過四處打聽,他用了七八天的時間,才找到了這位子弟兵的母親,看到子弟兵母親收到信件時的喜悅,就感覺到自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是個忠誠的使者
原以為,干投遞工作是一條最平凡的路,只要肯賣力氣,就能干好,但是在以后的行程中,他才逐漸認識了這條路,必須需要“真誠、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才能干好。給自己提出要求:“做服務工作的就是要讓用戶百分之百的滿意”。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和用戶交往的過程中,不管男女老少,都始終保持著熱情和藹的態(tài)度。時間久了就和他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投遞段上的老人小孩都親切的稱他“”,大名反而很少有人叫了。
栗園莊村的陳守權(quán)同志已是86歲高齡,每年都訂《參考消息》,脾氣不好,總嫌以前的投遞員投遞不及時,找到局領(lǐng)導請示,要求轉(zhuǎn)到的投遞線上,說:“沒問題,既然老人這樣信任我,我一定把郵件送好。于是不管刮風下雨,大雪封路,總能及時的把報刊送到這位老人手中,有時發(fā)現(xiàn)報刊延誤或短缺,他也會及時到老人家里解釋清楚,免得讓老人著急,老人對服務態(tài)度非常滿意,就催自已的兒子寫表揚信給局領(lǐng)導。
多年的投遞工作使認識到,他傳遞的是黨的聲音,他就是黨的使者,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代表著黨和郵政的形象。三官本來是的一個投遞點,郵件報刊送到三官代辦員家里就行了,可是不這樣做,不顧多走30多里的山路,堅持親自送到收件人手中。有一次村干部到城南莊鎮(zhèn)開會,碰到,想隨便把報紙取走,省得再跑一趟,可是搖了搖頭,“當公家人,就不能只想著偷懶,捎了這次,就會有下次,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
在非典的特殊時期,路上行人極少,人們足不出戶,到處設卡,阻礙行人通過,就每天帶著消毒液出發(fā),看到行人就主動拿上消毒液噴在郵件和自已身上,以便讓鄉(xiāng)親們放心。記得那是2007年的一個下雪天(正月十六),當天是到宋家溝線出班,出完班回到局里已是下午四點多鐘了,但看到岔河線三官村有蘇風英的一個特快專遞,是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寄來的,想到肯定是關(guān)于蘇風英孩子殺人的事,收件人肯定急等消息,不能再等到第二天出班投遞了。于是4點多鐘,他又騎摩托車出發(fā)了,路上還摔了個跤,但堅持爬起來,等天黑送到三官村蘇風英的家里時,天已經(jīng)黑了,他們已經(jīng)吃了晚飯。當接到郵件時,蘇風英一家人都流了淚,硬留吃了飯再走,拒絕了,回到了家里已是深夜10點多鐘了,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老伴才把他的衣服拿在火上烤了許久才干。自已雖受了點罪,但是順利完成了任務,心里還是很高興。
是百姓的貼心人
作為大山的兒子,深深的愛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馬蘭村有位赤腳醫(yī)生名叫馬士錄,腿腳不方便,是個殘疾人,就主動承擔了為他進藥的義務,多年來從未要過報酬。熬河村有位離休干部名叫劉景山,子女都在外地,身邊沒人照顧,除每月幫他領(lǐng)取工資外,買藥、買菜籽,買日用品,為其挑水,直到老人去世,整整堅持了6年之久。老人的兒女為感謝這些年對其父親的照顧,不顧再三拒絕,堅持要給100元錢表達心意,還趁不注意,偷偷塞在的車兜里,當時沒發(fā)覺,第二天還專程把錢送了回去,并對老人的子女說:“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幫點忙算什么,給錢讓人家笑話。”
鄉(xiāng)親們的理解與支持,使更加感到這條郵路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作用,也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這么多年來,始終沒忘黨性教育,他從來都以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已,從未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山里人居住偏僻,鄉(xiāng)親們出趟山不容易,總習慣讓人捎點啥。十幾年來,他幾乎每天都為鄉(xiāng)親們捎東西。由于年歲大了,有時怕忘了,就記在本子上,隨身帶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記著何年何月何日幫誰捎東西,墊付了多少錢,何時歸還等等,內(nèi)容大到幫用戶捎錢匯款、辦戶口本、捎種子化肥,小到幫人修表,給小學生買本……。
每年春天的時侯,總為鄉(xiāng)親們捎買紅薯秧,總量加起來總得拉幾小車子,想想自已雖然累點,但看到鄉(xiāng)親們滿意的眼神和笑臉,就覺得非常知足。雖然自己不富裕,至今仍為鄉(xiāng)親們墊付著1500多元錢。
這二十年的點點滴滴,鄉(xiāng)親們也實在沒法說清了,聚到一起時總說:“是個好人,為鄉(xiāng)親們辦事可不少。”人緣好,無論走到那,都和人打著招呼,隨便介紹郵政業(yè)務,讓老百姓有需要到郵政局去辦理,讓老百姓多了解些郵政開辦的業(yè)務。在和移動公司聯(lián)合開展“預交話費,贈化肥”活動中,他進行了廣泛宣傳,老百姓相信,紛紛辦理此項業(yè)務,還經(jīng)常讓捎買郵政局的玉米種子,也盡其所能為鄉(xiāng)親們排憂解難,真正成了鄉(xiāng)親們的貼心人。
是個精神上非常富有的人
由于長年的雨天趟水,雪天趟雪,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夏天也要捂著厚厚的秋褲。有一次雪天送信倒在雪地中,碰到了腦部,至今的頭部每逢雪天都會感到疼痛,但是整天樂哈哈的,感覺日子過得非常充實。
由于一直忠誠著他的投遞事業(yè),每天想的都是報紙、郵件和責任,也沒想到找個姑娘談談戀愛,直到42歲時才在別人的介紹下娶妻。妻子結(jié)婚時,還帶著兩個兒子(和前夫生的),一直把他們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將多年的積蓄拿出來幫老大娶媳婦,借錢供老二上學。還把岳母和妻子的前婆婆當親娘一樣養(yǎng)著,老人有病,親自端屎端尿,伺候的非常周到。今年正月妻子的前婆婆去世時,不顧自己身欠2萬多元的外債,借錢4000多元為老人辦理后事(在老人生病期間,老人的兩個親生女兒都不管不問),是這個與老人毫不相干的人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即使親身兒子也不過如此,整個二道莊一條溝的人都說:“是個好人,心眼實在好,現(xiàn)在社會像這樣的人真不多見。”
1953年5月3日出生,1978年被當時的郵電局招為岔河信報站信報員,負責著麻棚、岔河、三官三個自然村的郵政投遞任務。月工資只有15元,別人勸他別干了,“干這工作錢少、活累,不值得。”可不這樣認為,他說:“穿上這身綠郵政服,俺就是郵電人了,俺不圖什么,圖的是對得起這身衣裳,圖得是讓鄉(xiāng)親們滿意,只要鄉(xiāng)親們滿意,就是俺最大的快樂。”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黨的忠誠使者,百姓的貼心人。
是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1996年,才被正式招聘為城南莊支局的鄉(xiāng)郵員,月工資增加到450多元,主要擔負著岔河、宋家溝兩條郵路,60多個投遞點的投遞任務。每天早晨5多點鐘,就從住岔河的家騎自行車(40多里的山路)來到城南莊支局,分揀完當天的信件、報刊,就開始65個自然村的鄉(xiāng)郵里程。往返路程80多公里,全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由于要跨山越谷,一半路程要靠推著車子步行。然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從未降低過服務水平,從未發(fā)生過缺報少刊、丟村甩點、捎轉(zhuǎn)郵件現(xiàn)象,郵件妥投率始終保持在100%,平均每天延伸服務10公里,最早實現(xiàn)了農(nóng)村包裹直投到戶服務。正如所說,當上郵遞員,就要送好每一封信。
由于在信報站工作過,深深的知道“服務”工作的重要性,時該牢記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因此,再苦再累,也不讓熟人、村干部、學生捎轉(zhuǎn),寧可自已多走彎路也要親自將郵件送到本人手中,因為這樣心里才踏實。在他的心中一直是這樣想的:“就是家里的活少干點,糧食少打點,也要送好信。”在投遞過程中,他堅持認真投遞好老百姓的每一封信,不讓一封信“死”在自已手里。有一次碰到一封來自邊防某部寄來的信,收信人寫的是戰(zhàn)士母親的名字,地址不詳。在阜平農(nóng)村里,山里的婦女40多歲后,名字就很少有人提起,村里人經(jīng)常說:“誰誰家里,或是某某媳婦”,這樣查找起來就十分困難。想到兒行千里母擔憂,每天送完報紙后,就挨家挨戶的打聽,誰家的孩子在外邊當兵,通過四處打聽,他用了七八天的時間,才找到了這位子弟兵的母親,看到子弟兵母親收到信件時的喜悅,就感覺到自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是個忠誠的使者
原以為,干投遞工作是一條最平凡的路,只要肯賣力氣,就能干好,但是在以后的行程中,他才逐漸認識了這條路,必須需要“真誠、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才能干好。給自己提出要求:“做服務工作的就是要讓用戶百分之百的滿意”。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和用戶交往的過程中,不管男女老少,都始終保持著熱情和藹的態(tài)度。時間久了就和他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投遞段上的老人小孩都親切的稱他“”,大名反而很少有人叫了。
栗園莊村的陳守權(quán)同志已是86歲高齡,每年都訂《參考消息》,脾氣不好,總嫌以前的投遞員投遞不及時,找到局領(lǐng)導請示,要求轉(zhuǎn)到的投遞線上,說:“沒問題,既然老人這樣信任我,我一定把郵件送好。于是不管刮風下雨,大雪封路,總能及時的把報刊送到這位老人手中,有時發(fā)現(xiàn)報刊延誤或短缺,他也會及時到老人家里解釋清楚,免得讓老人著急,老人對服務態(tài)度非常滿意,就催自已的兒子寫表揚信給局領(lǐng)導。
多年的投遞工作使認識到,他傳遞的是黨的聲音,他就是黨的使者,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代表著黨和郵政的形象。三官本來是的一個投遞點,郵件報刊送到三官代辦員家里就行了,可是不這樣做,不顧多走30多里的山路,堅持親自送到收件人手中。有一次村干部到城南莊鎮(zhèn)開會,碰到,想隨便把報紙取走,省得再跑一趟,可是搖了搖頭,“當公家人,就不能只想著偷懶,捎了這次,就會有下次,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
在非典的特殊時期,路上行人極少,人們足不出戶,到處設卡,阻礙行人通過,就每天帶著消毒液出發(fā),看到行人就主動拿上消毒液噴在郵件和自已身上,以便讓鄉(xiāng)親們放心。記得那是2007年的一個下雪天(正月十六),當天是到宋家溝線出班,出完班回到局里已是下午四點多鐘了,但看到岔河線三官村有蘇風英的一個特快專遞,是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寄來的,想到肯定是關(guān)于蘇風英孩子殺人的事,收件人肯定急等消息,不能再等到第二天出班投遞了。于是4點多鐘,他又騎摩托車出發(fā)了,路上還摔了個跤,但堅持爬起來,等天黑送到三官村蘇風英的家里時,天已經(jīng)黑了,他們已經(jīng)吃了晚飯。當接到郵件時,蘇風英一家人都流了淚,硬留吃了飯再走,拒絕了,回到了家里已是深夜10點多鐘了,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老伴才把他的衣服拿在火上烤了許久才干。自已雖受了點罪,但是順利完成了任務,心里還是很高興。
是百姓的貼心人
作為大山的兒子,深深的愛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馬蘭村有位赤腳醫(yī)生名叫馬士錄,腿腳不方便,是個殘疾人,就主動承擔了為他進藥的義務,多年來從未要過報酬。熬河村有位離休干部名叫劉景山,子女都在外地,身邊沒人照顧,除每月幫他領(lǐng)取工資外,買藥、買菜籽,買日用品,為其挑水,直到老人去世,整整堅持了6年之久。老人的兒女為感謝這些年對其父親的照顧,不顧再三拒絕,堅持要給100元錢表達心意,還趁不注意,偷偷塞在的車兜里,當時沒發(fā)覺,第二天還專程把錢送了回去,并對老人的子女說:“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幫點忙算什么,給錢讓人家笑話。”
鄉(xiāng)親們的理解與支持,使更加感到這條郵路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作用,也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這么多年來,始終沒忘黨性教育,他從來都以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已,從未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山里人居住偏僻,鄉(xiāng)親們出趟山不容易,總習慣讓人捎點啥。十幾年來,他幾乎每天都為鄉(xiāng)親們捎東西。由于年歲大了,有時怕忘了,就記在本子上,隨身帶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記著何年何月何日幫誰捎東西,墊付了多少錢,何時歸還等等,內(nèi)容大到幫用戶捎錢匯款、辦戶口本、捎種子化肥,小到幫人修表,給小學生買本……。
每年春天的時侯,總為鄉(xiāng)親們捎買紅薯秧,總量加起來總得拉幾小車子,想想自已雖然累點,但看到鄉(xiāng)親們滿意的眼神和笑臉,就覺得非常知足。雖然自己不富裕,至今仍為鄉(xiāng)親們墊付著1500多元錢。
這二十年的點點滴滴,鄉(xiāng)親們也實在沒法說清了,聚到一起時總說:“是個好人,為鄉(xiāng)親們辦事可不少。”人緣好,無論走到那,都和人打著招呼,隨便介紹郵政業(yè)務,讓老百姓有需要到郵政局去辦理,讓老百姓多了解些郵政開辦的業(yè)務。在和移動公司聯(lián)合開展“預交話費,贈化肥”活動中,他進行了廣泛宣傳,老百姓相信,紛紛辦理此項業(yè)務,還經(jīng)常讓捎買郵政局的玉米種子,也盡其所能為鄉(xiāng)親們排憂解難,真正成了鄉(xiāng)親們的貼心人。
是個精神上非常富有的人
由于長年的雨天趟水,雪天趟雪,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夏天也要捂著厚厚的秋褲。有一次雪天送信倒在雪地中,碰到了腦部,至今的頭部每逢雪天都會感到疼痛,但是整天樂哈哈的,感覺日子過得非常充實。
由于一直忠誠著他的投遞事業(yè),每天想的都是報紙、郵件和責任,也沒想到找個姑娘談談戀愛,直到42歲時才在別人的介紹下娶妻。妻子結(jié)婚時,還帶著兩個兒子(和前夫生的),一直把他們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將多年的積蓄拿出來幫老大娶媳婦,借錢供老二上學。還把岳母和妻子的前婆婆當親娘一樣養(yǎng)著,老人有病,親自端屎端尿,伺候的非常周到。今年正月妻子的前婆婆去世時,不顧自己身欠2萬多元的外債,借錢4000多元為老人辦理后事(在老人生病期間,老人的兩個親生女兒都不管不問),是這個與老人毫不相干的人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即使親身兒子也不過如此,整個二道莊一條溝的人都說:“是個好人,心眼實在好,現(xiàn)在社會像這樣的人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