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一五”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要求,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制訂本規劃。
一、科技發展的現實基礎
“十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各部門按照“創新、創業、創環境”的總體思路,加快科技發展,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農業科技取得新成效。通過實施“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示范”、“優質水果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示范”等重大科技項目,選育出經省、市級審定(登記)的農作物新品種34個,其中“靖州木桐楊梅品種選育和推廣”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從**年起,我市開展了生態科技示范鄉鎮試點工作,依靠生態科技,發展生態產業,中方縣桐木鎮等市級試點鄉鎮,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二是工業科技邁出新步伐。“十五”期間,圍繞中藥新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中藥新藥研究與開發”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導資金計劃24項、重點攻關計劃18項。通過項目引導,開發國家級重點新產品3個,發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民營科技型企業70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9個。200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產值達到23億元,民營科技企業工業產值達到15億元。三是科技平臺建設有了新進展。在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建立了**中藥譜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生物育種與加工技術實驗室、**市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心、正好技術中心;在信息平臺建設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市科技信息港為中心的市、縣兩級科技信息網絡,縣(市、區)子網已基本開通;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建立了國家級成果轉化中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星火培訓學校各2個(所),備案登記技術貿易服務機構124個。四是科技創新創業環境得到優化。全市各級各部門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組織領導體系。科技進步納入了縣(市、區)文明目標管理考核體系,進一步增強了“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區域科技進步的政策措施,并每年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進行獎勵,“十五”期間,共授予市科技進步獎119項,獎勵702人次,有力地調動了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全民科技意識顯著提高。五是科技管理有了較大進步。創新科技管理方式,加快科技對外開放步伐。市科技局牽頭承辦了“**年校企對接項目洽談會”和“2004**中醫藥現代化博覽會”,與省內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市校(所)科技合作關系,促進了產學研結合。新晃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先后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考核,市科技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雖然我市“十五”科技成績顯著,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一是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據統計,我市企業申請的專利量還不到全市專利申請總量的16%,其中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僅占全市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20%。同時,企業用于科技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偏低。二是科技投入水平還不能充分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尚未建立。2004年我市全社會的科技投入經費為8359萬元,研究與開發經費3207萬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為0.1%,低于全省0.6%的比例。三是科技人才相對短缺,高級專業職稱科技人員和自然科學人才缺乏。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萬余人,其中具有中級職稱的僅占25%,具有高級職稱的僅占2%。從事工農業科研和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占11.7%,其中農林牧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僅占總數的7%。四是科技公共平臺建設亟需加強。目前我市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僅占全省同類機構的2.4%。現有各類科研單位使用的科技儀器設備85%均已老化;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和區域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公共服務功能還較弱。因此,我們必須立足實際,搶抓機遇,努力實現科技活動方式從模仿創新為主向自主創新轉變,真正依靠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我市“十一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方針,圍繞“奮力西部突圍,實現跨越發展”戰略目標,堅持以人才為根本,企業為主體,創新為動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0年,初步建立以政府推動、市場拉動、企業驅動、產學研相結合的具有**特色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8%;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在全省的排位上升2-3位,力爭進入**省前10位。
2、具體目標
——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以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在農業新品種選育、農產品加工、新藥開發、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10項以上省內有較大影響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申請國家專利800件,其中發明專利200件。
——科技投入更加保障有力。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多種投資形式并存的投融資體系。到2010年,全市全社會的研究與開發投入占GDP的比例達到1%以上。
——科技人才資源更加豐富。到2010年,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12.3萬人,其中從事技術開發和推廣的科技活動人員的比例達到20%以上。
——科技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到2010年,新發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品)增加值達到3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新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30家,全市民營科技型企業達到100家,民營科技型企業實現增加值15億元。
——科技成果轉化率顯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5%;農村科技入戶率達95%以上,科技示范戶占農戶的比例達到20%。
三、發展重點
為實現上述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市科技工作要突出抓好五個重點領域及其十四個優先主題(優先主題指在重點領域中急需發展、任務明確、基礎較好、近期內能取得突破的技術群)、三大科技工程、若干重大科技專項。
(一)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
1、現代農業
圍繞農業新品種繁育技術、農產品安全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三大優先主題,開展動植物種質資源發掘、保存與利用、雜交優勢利用等研究,重點開展雜交水稻、柑桔等動植物新品種的選育與繁育配套技術的攻關,選育雜交水稻、優質果樹等農作物新品種;開展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研究和主要畜牧品種集約化養殖、健康養殖技術研究;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標準制訂及綜合配套技術研究,為打造農業名牌提供技術支撐;開發蔬菜、水果、稻谷的農藥殘留降解技術和畜禽水產品藥物殘留降解技術;研究開發速生林高效利用及制漿技術、木基復合裝飾材料制造技術、林業綠色化學產品和生物制劑技術、造紙堿木質素系列產品技術;開發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
2、醫藥產業
圍繞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現代中藥和新藥創制技術、農村與社區醫療保健、疾病預防技術三大優先主題,開展珍貴野生中藥材保護及良種選育,開發珍貴和瀕危野生中藥材的野生改家種技術和人工培養技術;開展紅豆杉、魚腥草、黃姜、茯苓、金銀花、龍腦樟、紫珠、金剛藤等地方優勢(特色)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的關鍵技術研究和魚腥草制劑、正清風痛寧等主要中藥產品的指紋圖譜研究;開展三尖杉、青蒿素、金剛藤、金銀花等地方特色中藥材有效成份分離提取技術研究,開發具有較大的出口創匯能力的藥物中間體;重點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茯苓多糖注射液和關絡通、芪仙升白顆粒等中藥新藥和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仿制藥物;研究開發TQ-B、TQ-Q細菌、細胞自動制片機系列產品及配套技術;研究地方病的早期預防、診斷、干預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建立農村和社區公共衛生信息網絡體系、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
3、能源、資源與環境保護產業
圍繞礦產資源的高效分選提取及綜合利用技術、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技術、新能源與節能技術三大優先主題,研究工業“三廢”處理及資源化技術、生物降解塑料技術、局部環境空氣質量提高技術及高效空氣凈化技術,林漿紙一體化中生物質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生物質燃燒和風能發電技術與產品;開發微型水能發電機、風力發電機、生物柴油生產技術、生物質發酵制沼氣技術;開發節能環保建筑材料和一次性資源利用率提升技術。
4、新材料與化工產業
圍繞高性能金屬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建筑裝飾新材料、先進輕紡材料和化工產品生產技術三大優先主題,研究開發新型有色金屬材料制備技術;開發低毒、高效、安全農藥中間體以及高性能顏料、涂料、染料及中間產品;開發傳統大宗建材的升級技術,特別是利用我市竹木等資源優勢,開發裝飾板材建筑新材料。研究開發多功能差別化纖維生產技術,高粘度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生產技術,聚乙烯醇縮丁醛中間膜產品生產新工藝,PVB系列產品生產新技術,香料香精提取新技術。
5、電子信息和現代服務業
圍繞應用軟件、信息網絡和現代物流技術兩大優先主題,研究開發工業控制軟件、電子政務、物流、教育、醫衛、社會保障等應用軟件;推進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和科技綜合信息網等信息服務網絡的發展;研究開發集信息服務、電子交易、現代物流等為一體的互動協同商務模式支持技術。
(二)三大科技工程
1、技術創新引導工程
主要目標: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術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能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
建設內容:
——高新技術產業載體建設。強化政策、資金、科技計劃等方面的支持,在創新藥物、林紙一體化、有色金屬材料等產業,培育5家年產值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同時,注重培新育小,在現代種苗業、農產品加工、生物資源提取及轉化等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中,培育30家以上民營科技型企業。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大中型企業、民營科技型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重點支持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中心,建立5-10家產學研結合示范點,推進企業在關鍵技術上實現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技術創新試點示范。制定創新型企業標準和試點示范實施細節,在醫藥、礦產、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選擇一批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試點示范,通過組織實施重點項目,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提升技術創新水平。
2、科技富民強縣示范工程
主要目標: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研究、開發、引進、推廣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建立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和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縣域科技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完善和推廣3-5個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科技服務模式,推進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技進步長效機制,建設一批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先進鄉鎮和先進村和科技示范戶。
建設內容:
——加強農業領域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農業新品種繁育技術、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畜禽水產養殖技術、林業新技術、農產品安全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貯運保鮮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
——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立足縣域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基礎,通過承接國家、省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研究、開發、引進、推廣一批農業新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建立10-15個農村科技特色產業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特色明顯的種植、養殖和加工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科技示范鄉鎮、示范村建設。按照**市《關于開展生態科技示范鄉鎮試點工作意見》的要求,重點支持5-10個符合條件的鄉鎮(村),開展試點示范,推進試點鄉鎮(村)的農民知識化、產業生態化、技術標準化和村鎮園林化,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承接省科技專項計劃,重點推廣“96318”科技信息“戶”聯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合作組織、專家大院等模式及多模式集成綜合示范,建立5-8個縣級科技信息“戶”聯網示范平臺;建立8-10個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示范基地,加快農村先進實用技術的傳播。
——科技示范戶建設。完善科技示范戶考核辦法和激勵政策,持續開展科技入戶專項行動,發展1000戶以上科技示范大戶,強化科技培訓,引導農民提高科技素質,加大科技投入,更加注重吸收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成果和農業產業化經營。
3、科技創新型人才培育工程
主要目標:結合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重點培養工程技術專家、學科帶頭人、科研機構管理行家、創新型企業家、科技咨詢專家等科技創新骨干人才50名,創新團隊5-10個。
建設內容:
——科技創新骨干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抓好科技型創新人才的發現和跟蹤培養,啟動科技型創新人才培育專項并配套實施重點項目,培養一支創新能力較強的骨干人才。
——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依托**學院、**醫專、**職院等高等學校的重點學科、市級以上重點科研基地和科技型企業的創新平臺,實施專項計劃,通過項目帶動、資金支持、政策激勵等方式,著力培育一批優秀創新團隊。
——科技專家顧問團建設。多種渠道聘請10-20位省內外科技知名專家,建立**市科技專家顧問團,形成長效機制,吸收專家智慧,提高科技創新和重大科技項目決策水平。同時,完善合作機制,發揮專家對我市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傳幫帶作用。
(三)若干重大科技專項
“十一五”期間,在支持重點領域、優先主題的同時,圍繞三大科技工程的實施,進一步突出重點,篩選出若干重大關鍵技術為重大專項予以支持,努力實現以科技的局部躍升帶動我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糧食豐產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示范
主要目標:選育1-2個雜交水稻優質系;選育5個以上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其中超級雜交水稻組合2個以上,超級早稻組合產量650公斤/畝以上,中稻組合830公斤/畝以上,制種產量達到200公斤/畝以上;借助分子技術手段,開發一批新的水稻種質資源;建立3個制種繁殖基地,累計推廣優質雜交水稻面積100萬畝,每年增產稻谷10億公斤,新增產值1.6億元。同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種質資源,選育10個以上優質水果、蔬菜新品種。
實施內容:重點開展雜交水稻不育系的選育、雜交水稻種質資源創新和超級雜交水稻組合的選育,兩系超級雜交水稻高產保純制種與繁殖技術體系研究;開展安江無核蜜香柚、麻陽大果型冰糖橙、四棱豆等地方特色水果、蔬菜新品種選育;推廣10個以上米質好、抗性強、產量高、適應丘陵山區栽培的雜交水稻新組合;推廣臨奧1號、奧玉17和連玉15等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推廣華雜油系列、湘雜油系列、油研系列等優質油菜新品種和本市優良無性系“8711”等優良無性系油茶品種;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栽培與管理技術集成示范。
2、中醫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主要目標:選育地方特色中藥材新品種5個以上;研究開發新藥10個以上,其中原創性中藥新藥3個以上;培育中醫藥科技型企業3-5家,建立省級以上中藥現代化特色產業基地3個。到2010年,全市醫藥產業實現年增加值10億元。
實施內容:支持中藥種質資源及瀕危動、植物品種的優化培育研究及產業化;支持“**西部中藥谷”建設;開發TQ-B和TQ-Q細菌、細胞自動制片機系列產品及結核病快速診斷試劑;組織開展對紫珠、茯苓、金銀花、魚腥草、靈芝等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出關絡通、芪仙升白顆粒、茯苓多糖注射液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新藥;加強對擁有專利技術的中藥新藥的質量標準化關鍵技術研究;建立1-2個國家級、省級中藥現代化產業科技示范基地。
3、大宗農產品綜合深加工技術研發與示范
主要目標:提高我市大宗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發展新興產業,在大米、柑桔、生豬、油茶、黃牛等農產品中研究開發出5個左右新產品,建立5個左右相應的專用原料加工基地,研制5個左右加工專用型品種,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到201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年增加值6億元,農民增收3.6億元。
實施內容:重點開展以大米、柑桔、生豬、黃牛、油茶等農產品為原料的深加工新產品開發,研制發芽糙米、生物降解塑料等加工專用型新品種5個以上;研究柑桔、紫秋葡萄果汁產業化關鍵技術和柑桔皮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油茶精深加工技術,著力引進開發生物發酵技術、擠壓膨化技術、冷凍干燥技術、超微粉碎技術、現代殺菌技術及無菌包裝技術等共性技術,為新晃黃牛、芷江鴨、雪峰烏骨雞、靖州楊梅、富園保健油、柑桔等初級加工產品的技術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建立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產業示范基地。
4、礦產資源的高效分選提取及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與示范
主要目標:研究開發出附加值較高的礦產加工新產品5個以上,引進、推廣金、鋅、重晶石等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10項以上,地方特色優勢礦產的綜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到2010年,全市礦產業實現年增加值16億元。
實施內容:研究開發精鎢、精釩提取關鍵技術及其尾礦再利用關鍵技術,低品位鉛鋅硫鐵礦浮選新工藝,低品位金礦回收新工藝,低品位磷礦、鐵礦選礦及利用新工藝,重晶石精細加工與鋇鹽系列產品生產新工藝,高鋁粘土加工莫來石系列產品新技術;開發非金屬礦選礦新技術;引進高效節能選礦設備與技術;開發選礦過程優化和自動控制技術、新型選礦藥劑,深部采礦水壓支柱系列產品,硅砂礦深加工技術、石煤低污染提釩技術、煤炭地下氣化技術;開展優勢礦產資源的評估與調查。推廣安全生產新技術并進行試點示范。
5、工業用材林培育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示范
主要目標:選育速生工業用材林新品種5個以上,引進推廣速生工業用材林新品種20個以上,研究開發工業用材林種苗快繁和高效栽培技術3-5個,開發竹木加工新技術5項以上,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到2010年,林產業實現年增加值18億元,農民增收5億元。
實施內容:按照**創建全國生態示范市的總體要求,適應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發展的需求,加強馬尾松等速生豐產林新品種的選育,大力推廣楓香、樟樹、楠木、木荷、多種叢生竹和藤本植物等生態林樹種;推廣馬尾松、楠竹、香椿、“107”速生楊、鄧恩桉、刺楸等速生闊葉工業原料林樹種;推廣體細胞繁育、組培繁育等樹種繁育技術;推廣帶墾、大穴+撫育擴穴、撩壕帶狀整地等水土保持較好的林木營造技術;開發速生林高效利用及制漿技術、木基復合裝飾新材料制造技術;開展松籽、松油等林副產品的深度開發技術研究;建立特種樹種組織培養、速生豐產林栽培示范基地。
6、人口與健康重大技術成果推廣與示范
主要目標:引進、推廣10項以上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技術,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實施內容:引進、推廣避孕節育新技術,心腦血管、腫瘤、老年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技術,艾滋病、結核病、肝炎等流行性疾病預防技術和快速診斷、治療技術;在五家市級醫院發展惡性腫瘤、心血管、糖尿病、高血壓、肝病等特色專科門診;開展農村與社區醫療保健、疾病預防研究與示范。
7、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主要目標:新建實驗室3個、民營科研機構5個,科研試驗基地3個,發展科技咨詢機構和風險投資機構2-3家;著力提高現有各類科研推廣機構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到2010年,初步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充滿活力的科研和成果轉化體系。上述機構累計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專利技術30項以上,引進推廣先進實用技術100項以上,實現新產品、新技術增加值5億元。
實施內容:引導市、縣科研機構在機構改革中搞好職能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創新管理,搞活機制。在農業、工業、醫衛等行業,依托市內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建立水稻種質資源創新、果蔬深加工、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技術應用、天然藥物篩選與提取、可再生能源開發、腫瘤臨床研究等重點實驗室。繼續引導和扶持市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心、市生物育種與加工技術實驗室發展。按照“引導、規范、扶持”的原則,鼓勵個體投資者在民族藥物保護與開發、農業新品種選育和農產品加工、節能與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創辦一批民營科研機構;加強科技信息和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建設。完善科技成果、科技計劃項目、科技專家數據庫。在礦產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技術、化學纖維、綠色食品工程、能源與再生能源開發、林產加工、信息控制、商貿物流技術等方面,引導企業發展一批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市縣地震數字化臺站等公益性科技條件平臺建設。
8、其它:根據發展需要和形勢變化,增設重大專項,并對重大專項實行動態管理,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啟動一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健全黨政主要領導科技進步任期目標責任制,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第一生產力的機制。強化市、縣(市、區)科技領導小組職能。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聯系會議制度,研究解決重大科技問題,形成政府統籌領導、部門主動配合、通力協作、齊抓共管的科技工作格局。實行縣(市、區)科技進步監測制度,定期公布結果,促進全市科技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二)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進一步深化科技投融資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融資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投融資體制。一是建立穩定的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各級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為財政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增長速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速度。同時,要加強財政科技投入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發揮財政資金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作用,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企業技術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要逐步達到2%至5%。同時,積極支持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三是建立民營科技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積極引導信用擔保機構對民營科技企業與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與融資服務。
(三)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型人才培育工程,強化重點科技項目的配套支持,建立一支穩定的科技人才隊伍;完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通過完善以技術股份、創業股份、管理股份和期權股份為主的新的人才收入分配政策來吸引科技人才。同時,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行重獎,以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
(四)創新科技管理機制
深化科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市、縣兩級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職能轉變。深化科技計劃體制改革,在科技計劃立項階段,逐步推行招標制和專家評審制。改革科技成果評價體制,按照學術水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重標準評價科技成果,特別要把為社會創造財富這一標準作為科技成果好壞和科技人員晉升職稱、參加評獎的重要依據。建立與省內外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長效合作機制,促進雙方深層次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引導企事業單位在研究開發過程中及時取得發明專利、新品種保護等知識產權,并積極促進專利技術的實施。加強科技成果、專利等無形資產的評估,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侵權行為。
(五)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
鼓勵全社會興辦科普事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整合資源,建設**市科技館,建立生態科普、人體形態科普等省級科普示范基地;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集中居住人口達2萬人以上的集鎮,要建設縣級科技館、鄉鎮科普長廊或科普活動基地;引導國家、省級大中專學校和省、市級重點中小學,建立省、市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加強科普網站建設,充分利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媒體和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以及省、市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宣傳普及活動。創新一年一屆的“科技活動周”的形式和機制,深入開展“科技下鄉”、“科技進社區”、“科技進校園”等活動,普及科技知識,宣傳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