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面加強應急管理的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鄉鎮人民政府、西郊開發區、二十里鋪工業園區管委會,區政府有關部門:
加強應急管理,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的大事。近年來,按照中央、省、市的總體要求和部署,我區編制完成了崆峒區突發事件總體預案、專項預案,配備了突發公共事件專兼職工作人員,開展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演練,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是預案編制工作進展不平衡,部分預案還需進一步修訂完善,應急機構和隊伍不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和應急平臺建設滯后,面向全社會的預防、避險、減災等方面宣傳培訓還不能適應實際工作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不強,自救互救能力弱。為了進一步提高應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按照《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24號)、《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當前應急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甘政發〔2007〕25號)和《x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平政發〔2007〕78號)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現就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眾,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在“十一五”期間,建成覆蓋全區的應急預案體系;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落實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領導責任制,加強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完善應急管理法規規章,建立預警預報信息系統,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軍地結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切實加強應急管理規劃和制度建設
(一)編制并組織實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依據《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由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分別編制專項應急規劃,區發改局匯總提出《“十一五”期間崆峒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力爭10月底前完成,并抓緊組織實施。規劃應體現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的原則,統一規劃突發公共事件預防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等方面的項目和基礎設施,科學指導專項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二)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管理。要根據崆峒區總體應急預案,盡快構建覆蓋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的預案體系。各基層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本單位預案,明確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處置程序。加強對預案編制工作的領導和督促檢查,做好各級、各類相關預案的銜接工作。實行動態管理,不斷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區政府統一協調全區的應急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負責相關類別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根據崆峒區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和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應急管理領導機構統一為應急委員會,區應急委員會及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應急委員會成員單位均下設日常辦事機構,要進一步強化職責,充分發揮在本地區及相關領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作用。加強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及各類應急管理機構的協調聯動。
三、認真做好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
(一)開展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風險隱患的普查和監控。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要按照《崆峒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風險隱患排查監管工作的通知》(區政辦發〔2007〕94號)文件要求,組織力量認真開展風險隱患普查監控工作,建立分級分類管理制度,落實綜合防范和處置措施,實行動態管理和監控。對可能引發突發公共事件的風險隱患,要組織力量限期治理。同時,要加強對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排查調處,認真做好預警報告和快速處置工作。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務必于8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類風險隱患的普查工作,并將普查結果匯總后及時報區政府應急辦公室。
(二)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報告和預報預警工作。要按照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x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和改進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告工作的通知》(平政辦發〔2007〕21號)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應急信息報告工作制度和預警體系,增強應急工作的主動性和超前性。進一步明確信息報告的責任主體、報告程序、報告時限等,確保按規定及時準確報告信息,堅決杜絕遲報、漏報、瞞報現象的發生。要積極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工作,劃分監測區域,確定監測項目,明確責任主體。特別要關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要害部位,定期收集、報送、研判、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重大緊急情況,及時發現和掌握苗頭性問題。建立預警信息通報和制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電話、宣傳車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預警信息,對不及時預警信息、造成重大事故的單位和責任人,要進行責任追究。
(三)大力開展應急管理培訓和科普宣教活動。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要制定應急管理的培訓規劃和培訓大綱,做好應急管理培訓工作。積極開展對地方和部門各級領導干部應急指揮和處置能力的培訓,并納入區黨校培訓內容。同時加強從業人員安全知識和操作規程培訓,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要強化培訓考核。各級應急管理機構要加強對應急管理培訓工作的組織和指導。積極開展應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和技能,逐步推廣應急識別系統。要在各種招考和資格認證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內容。充分運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擴大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蓋面。新聞媒體應無償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預防與處置、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并支持社會各界發揮應急管理科普宣傳作用。
四、不斷加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設
(一)推進應急平臺體系建設。統籌規劃和建設具備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的應急平臺體系。應急平臺建設應依托政府系統辦公業務資源網絡,規范技術標準,按照資源共享和功能整合的基本要求,在加快區改府網絡應急平臺和移動應急平臺建設的同時,不斷推進鄉鎮人民政府綜合應急平臺建設,逐步建成連接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的應急指揮機構,形成統一高效的應急平臺體系。加大緊急信息接報平臺整合力度,建立統一接報、分類分級處置的工作機制。
(二)大力提高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堅持以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為重點,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明確行政負責人、法定代表人、社區或村級組織負責人在應急管理中的職責,確定專(兼)職的工作人員或機構,加強基層應急投入,增強第一時間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社區要制訂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經常性地開展應急知識宣傳;鄉村要因地制宜加強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學校要在加強校園安全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公共安全知識和應急防護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增強師生公共安全意識;企業特別是高危行業企業要切實落實法定代表人負責制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做到有預案、有救援隊伍、有聯動機制、有善后措施。區、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指導和檢查,及時協調解決人力、物力、財力等實際問題。
(三)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落實“十一五”規劃有關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重點工程。建立充分發揮公安、消防、武警、解放軍、預備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各負其責、互為補充,企業專兼職救援隊伍和社會志愿者共同參與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強各類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強化培訓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建立應急救援專家隊伍,逐步完善社會化應急救援機制,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四)抓緊開展應急管理專家組的籌建。要把籌建應急管理專家組作為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來抓,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突發公共事件防范、處置過程中的決策咨詢和技術指導作用,組織專家學者開展應急管理的重大理論和技術研究,實現應急管理工作的科學、民主決策。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專項應急指揮機構要按照自然災害類、事故災害類、公共衛生事業類、社會安全事業類和綜合管理類五個類別,抓緊選擇適當數量的優秀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組建完成各自的應急管理專家組,并于10月底前將專家組名單以文件形式報送區政府應急辦。區政府將從各鄉鎮和各部門的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中通過遴選確定區政府專家組成員,建立區政府應急管理專家組。
(五)積極開展應急演練。要把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與應急演練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制定演練計劃,確定演練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類演練活動。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原則上每年都要安排一次總體應急預案演練,區級各專項應急指揮部都要組織一次專項應急預案演練。同時,相關鄉鎮和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協調配合,組織開展聯合演練,增強預案編制的完備性、應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使各項預案切實可用、行之有效。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情況和應急演練開展情況要及時報區政府應急辦公室。
(六)加強各類應急資源管理。建立區、鄉兩級及基層單位應急資源儲備制度,統籌規劃應急處置所需物資裝備、應急能力和緊急避難場所,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重要物資監測網絡及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保障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工作的需要。合理規劃建設區級重要應急物資儲備庫,加強地方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實現社會儲備與專業儲備的有機結合。加強應急管理基礎數據庫建設和對有關技術資料、歷史資料等的收集管理,實現資源共享,為妥善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
(七)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和善后工作。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事發單位及直接受其影響的單位要根據預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開展先期處置工作,并按規定及時報告。鄉鎮人民政府和區政府有關部門要依照預案規定及時采取相關應急響應措施。事發地人民政府負有統一組織領導應急處置工作的職責,要積極調動有關救援隊伍和力量開展救援工作,防止發生次生、衍生災害事件,并做好受影響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現場環境評估工作。應急處置結束后,要及時組織受影響地區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災后恢復重建要與防災減災相結合。逐步健全社會捐助和對口支援等社會動員機制。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時開展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八)加強評估和統計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的評估制度,研究制訂客觀、科學的評估方法。各鄉鎮及有關部門要對事件的處置及相關防范工作做出評估,并對年度應急管理工作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各鄉鎮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應急管理統計分析工作,完善分類分級標準,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及時、全面、準確地統計相關情況,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突發公共事件的統計信息實行月度、季度和年度報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統計系統快速應急機制,及時調查掌握事件影響并預測發展趨勢。
五、強化領導,協調配合,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合力
(一)進一步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工業園區、區政府各部門要在區委領導下,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責任制,并將落實情況納入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西郊開發區、工業園區一把手是本行政區域、本部門應急管理第一責任人,主持建立和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定期研究解決有關問題。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增強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并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對有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行為的,依法追究責任。
(二)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健全國家、地方、企業、社會相結合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企業安全生產的長效投入機制,增強高危行業企業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能力。同時研究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社會資源依法征用與補償辦法。承擔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預防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負擔的經費,財政部門建立儲備金制度,納入財政年度預算,并對規劃布局內的監測預警、應急平臺、物資保障等重點建設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對應急管理部門工作經費給予保障。
(三)做好信息和輿論引導工作。要高度重視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輿論引導和輿情分析工作,加強對相關信息的核實、審查和管理。堅持及時準確、主動引導的原則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為積極穩妥地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輿情收集和分析機制,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信息、新聞報道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歸口管理。遇有重特大突發公共事件,政府新聞辦公室要迅速啟動有關預案,配合應急管理部門全力做好新聞和協調媒體工作。新聞單位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新聞宣傳紀律,不斷提高新聞報道水平,自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四)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堅持依靠群眾,軍地結合,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切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動員群眾、宣傳教育、社會監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視培育和發展社會應急管理中介組織。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資金、物資捐贈和技術支持。積極開展基層公共安全創建活動,培養和樹立先進典型,表彰獎勵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