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部署,按照市《關于印發<*市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實施方案>的通知》(撫府辦發[2009]7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妥善處理農村垃圾問題,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現狀,現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堅持以有力的宣傳發動引導農民形成良好衛生保潔習慣,以有效的工作機制推動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用科技的手段促進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進程,創造整潔、優美、文明、和諧的人居環境,努力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
二、主要原則
(一)堅持鄉(鎮)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市場運作。充分發揮鄉(鎮)的主導作用,部門協同,齊抓共管,公眾參與機制,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鼓勵和引導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垃圾處理工作。
(二)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上下聯動,鎮村為主。按照市、縣統籌、鄉(鎮)主導、鎮村實施的要求,市、縣、鄉(鎮)、村四級聯動,上下結合,整合資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具體工作,合理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經濟、適用、安全的垃圾收集處理方式。著眼當前,兼顧長遠,科學系統地規劃建設垃圾收集處理設施。
(四)堅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城鄉一體,長效管理。要把長期目標與階段性任務結合起來、突出整治與長效管理結合起來,全面鋪開,重點推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改變農村垃圾簡易堆放處置現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三、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落實清掃保潔、垃圾收集、集中處理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環衛長效管理機制,促進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經及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到20*年,全縣農村基本實現環衛保潔達標和垃圾集中處理,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率達到9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
四、工作要求
(一)制訂方案。各鄉(鎮)要結合當地實際,認真研究制定開展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運作模式、政策措施和組織領導。各鄉(鎮)在2009年3月15日前,將實施方案報縣政府(并送縣農辦)。
(二)編制規劃。各鄉鎮要依據縣、鄉鎮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要求,3月底前完成編制垃圾無害化處理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區域內垃圾處理場、垃圾中轉站、垃圾收集點等環衛設施建設。
(三)選擇處理模式。推行垃圾分類收集,無機與有機垃圾分類,回收可利用物資,實現垃圾資源化、減量化。
1、集中收集型。縣城近郊的村莊宜采取“村委會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其他農村地區宜采取“村小組收集-村委會轉運-鄉鎮集中填埋”的方式,盡量降低農村垃圾處理成本。
2、就近簡易處理型。在偏遠的行政村建設垃圾填埋場,自然村設置若干個垃圾屋,垃圾收集后就近進行填埋。在江河湖泊和鄰近水源地附近不得搞集中填埋,防止污染水源。
(四)精心組織實施。從3月份開始,全面開展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力爭至12月底全縣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率達到7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30%以上(其中歷年新農村建設點垃圾收集率達到9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按照標準化、無害化要求,加快配備鄉(鎮、)、村垃圾處理設施及工作人員,做到“三有”:一有垃圾中轉站、垃圾桶、垃圾屋、填埋場,二有清潔工具及運輸工具,三有保潔員。具體要求為:
1、完善設施。戶配垃圾桶(箱)。按照方便村(居)民投放要求,每戶至少設1只垃圾桶(可用塑料水桶代替);村建垃圾收集屋,配備保潔員和保潔車。每個自然村按每40戶(不足40戶按40戶計算)修建一座占地4㎡的垃圾屋(高2.5m),并按“1名保潔員、1套保潔工具、1套保潔衣、1個垃圾屋”的標準配備好農村保潔隊伍和保潔設施。保潔員每天到農戶家中收集一次垃圾,公共場所每周打掃兩次,垃圾屋垃圾每周清運一次;鄉(鎮)設置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場。每個鄉鎮至少要修建一座壓縮式垃圾中轉站;離縣城、鄉(鎮)所在地較遠不能與其共用垃圾填埋場的村、組至少要修建一座簡易垃圾填埋場(少數偏遠村可根據實際情況就近建設簡易填埋),并配備垃圾清運車。
2、健全制度。各鄉(鎮)在運行中要認真研究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注重環境衛生治理的徹底性、長期性和實效性,探索行之有效的長效管理辦法。一是建立健全規范化管理制度。要建立《清掃保潔制度》、《垃圾收集制度》、《垃圾清運制度》、《垃圾處理制度》、《資金使用制度》等長效管理制度。二是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村委會或村小組、村民理事會要與農戶簽訂“門前三包”責任制,引導農民每日自覺清掃房前屋后,形成保持村莊清潔衛生的習慣。做到垃圾要入桶入箱,禽畜圈養,柴草集中堆放,可回收物質要分開存放。保潔員負責村莊道路和公共場所的衛生保潔以及垃圾的收集與清運,同時負責對村民門前“三包”制度的檢查督促。
3、創新機制。針對村民生活習俗、經濟水平、文明素質不盡相同的實際,各鄉(鎮)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合理確定垃圾處理模式,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不搞“一刀切”。縣城近郊的農村采取“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方式,實現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其他鄉(鎮)采取“村小組收集—村委會轉運—鄉鎮集中填埋”的方式,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減少污染源;偏遠村莊采取“戶收集—村小組簡易填埋”的模式;還可探索其他符合當地實際的方式等。
(五)組織驗收。20*年1-6月份,由縣農村垃圾處理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相關人員,按照方案要求和目標,就2009年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進行現場對照檢查,并結合日常督查情況進行檢查驗收。
五、相關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注重對廣大群眾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教育。一是召開宣傳動員大會,傳達省、市、縣垃圾無害化處理會議精神,提高廣大群眾對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認識;二是出動宣傳車隊在縣城、鄉鎮、農村巡回宣傳,在主要街道、路口及各村組醒目位置設置宣傳欄和橫幅標語,并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如采取印發《致農民群眾的一封信》,利用會議、展板、宣傳櫥窗等形式,發動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積極投身到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中來,清理好本村環境;三是結合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逐村、逐戶宣傳垃圾減量化無害化的環保知識,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了解和掌握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意義、目的和方法;四是以群眾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將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處理納入文明單位、文明小康示范村和星級文明戶的重要評選內容,努力提高村民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五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和督導作用,及時、全面、準確地對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處理進展情況和先進典型進行充分報道,從而引導廣大居民、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地開展源頭垃圾分類減量工作。
(二)多方籌集資金。本著“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及采取“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一方面要積極拓寬籌資渠道,探索市場化、社會化籌資的新路子,擴大資金來源,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個人捐資,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采取“各級財政補一點、村組集體拿一點、受益農民籌一點”的辦法,建立“市級獎勵、縣財政適當補助、鄉村負擔、農戶適當繳費”的機制。20*-20*年新農村建設點垃圾處理設施,按30-45戶為一個村,縣、鄉兩級按1:1的比例對每個村投入3000元經費,縣級經費于2009年6月底前一次性撥入縣新村辦專戶,*月底前落實到具體建設點。其它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經驗收達到要求的適時撥付。
(三)強化督導和檢查。一是定期督查。由縣農辦(縣委農工部)牽頭、各成員單位組成的督查組,每季度分片對各鄉(鎮)進行一次督查;各鄉(鎮)要實行逐級督查制,抓好工作落實。督查工作要建立臺帳,將每次督查發現的問題、整改要求、復查情況記錄在冊,整理歸檔。二是采取簡報、通報等形式對每次督查結果進行通報,及時發現、幫助解決建設中的問題,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推廣典型和糾正偏差。三是考核驗收。將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工作納入鄉(鎮)年終工作目標考評,并嚴格按照考評驗收結果兌現補助和獎勵辦法。
六、加強領導、明確分工
成立廣昌縣農村垃圾處理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常委、副縣長曹志剛任組長,縣政府副縣長李建泉、縣政協副主席、縣長助理張衛平任副組長,成員單位由縣委宣傳部、縣農辦(縣委農工部)、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建設局、縣城管局、縣農業局、縣衛生局、縣民政局、縣交通局、縣環保局、縣科技局、縣供銷社等單位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縣財政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辦公室設在縣農辦(縣委農工部),由縣農辦主任(縣委農工部長)符龍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各成員單位主要職責如下:
縣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縣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的組織調度和綜合協調;籌備有關會議,起草實施方案及其它重要文稿,編輯簡報、通報等;負責制訂全縣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工作考評方案,并牽頭組織考評工作;
縣農辦(縣委農工部)負責20*-2009年新農村建設試點自然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指導、監督、檢查工作,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農村改水、改廁相結合,與發展農村沼氣相結合,與加強農村有機肥使用相結合,與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相結合,將新農村建設點建成生態文明示范點;
縣委宣傳部(新聞報道中心、縣電視臺)負責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宣傳報道工作;
縣建設局負責鎮村兩級垃圾處理規劃編制的指導、監督、檢查工作;
縣城管局負責鎮村兩級垃圾處理工作的技術、標準、要求進行指導、監督、檢查;同時,負責對鄉鎮政府所在地及周邊村垃圾處理的指導、監督、檢查;
縣農業局負責把農村沼氣項目與農村垃圾處理進行有機結合,加強沼氣的技術指導;
縣發改委負責垃圾填埋場建設項目的上報實施工作;
縣衛生局(愛衛辦)負責開展衛生鄉鎮、衛生村創建活動和農村公共衛生的指導、監督、檢查工作;
縣供銷社負責農村部分垃圾回收的指導工作,調動農民利用和處理垃圾的積極性;
縣民政局要適當增加補貼,大力支持農村垃圾處理工作;
縣財政局負責農村垃圾處理資金投入使用的管理與督查工作;
縣交通局負責農村垃圾運輸道路的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縣環保局負責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中環境保護的指導、檢查工作;
縣科技局負責利用高科技產品處理垃圾的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