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貿局非公經濟改革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老城改造的不斷推進,近年來,*鎮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同時也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作為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集鎮,如何進一步推進非公經濟的改革,使之實現新的更快的發展,成為了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對*鎮非公經濟的發展狀況開展了一次全面的調查,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鎮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狀況
20*年末,我鎮有非公企業戶3120戶,同比增長6.3%,比“九五”末增長46.4%,年均遞增7.9%,其中:個體工商戶有3070戶,私營企業有50戶;有非公企業從業人員9250人,同比增長3.1%,比“九五”末增長36%,年均遞增5.6%,其中個體工商戶有從業人員7890人,戶均為2.6人,私營企業有從業人員1360人,戶均為27.2人;非公企業當年實現營業總收入59682萬元,完成現價總產值47750萬元,完成增加值13190萬元。非公有制經濟總的發展態勢良好。分行業看,全鎮非公有制經濟涉及農、工業、商業、服務業、餐飲業、運輸業、建筑業共七個行業,其中以工業、商業和個體運輸業較為集中。
總的來看,全鎮非公經濟呈現以下特點及走勢:
(一)小城鎮建設對非公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實施小城鎮建設5年來,縣城規模不斷擴大,市政設施不斷完善,為全鎮非公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基礎和市場條件。一是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對一系列鼓勵發展個私經濟的政策措施貫徹到位,非公企業業主信心增強,投資創辦企業增多;二是城市規模擴大,交通、住房、通信、集市等基礎設施健全,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及市場銷路拓展,經營業主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大膽迎接市場挑戰;三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部分國有、集體企業通過改制變為私營企業,建立了長效競爭機制,活力增強;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對精神、物質生活要求提高,刺激了商貿、服務、飲食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五是農村農民市場經濟意識增強,組織化程度提高,拉動了城郊結合部和農村非公經濟的發展,農民有序進入了市場。據統計,全鎮非公有制企業2000年有2450戶,銷售收31250萬元,小城鎮建設5年來,增至3120戶,銷售收入達到59682萬元,總戶數增長了27.3%,銷售收入增長了91%,年均分別遞增4.6%和16.4%。
(二)非公經濟對就業和再就業貢獻率高。過去,由于受就業觀念和就業渠道的限制,就業渠道較為單一,主要是從事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俗稱“鐵飯碗”。隨著改革的推進和非公經濟的發展壯大,就業渠道也隨之多樣化,非公企業成為了吸納就業的主體之一。20*年末,全鎮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達9250人,比2000年凈增2130人,增長29.9%,年均增長5.2%,其中個體企業雇工人數7890人,私營企業雇工人數1360人,私營企業雇工超過30人的有21戶,超過100人的有13戶,分別占私營企業總戶數的42.6%和23.8%。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和雇工人數的增加,為擴大我鎮的就業機會作出了重要貢獻。部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農村勞動力,部分大中專畢業生都充分進入非公企業就業。據統計部門分析,20*年,全鎮非公企業的業主35%以上來自下崗失業人員,非業主70%以上來自大中專畢業生及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上,業主平均年收入達36000元以上,利潤達13500元以上,非業主人均年報酬達5520元(含吃住、醫保等折算部分)。
(三)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年末,全鎮非公企業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7235萬元,比2000年增長1.3倍,其中:20*年就完成新增投資650萬元,對全鎮的投資增長做出了貢獻;全鎮非公企業所創造的增加值達13190萬元,占20*年GDP總量的30%以上;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23萬元,活躍了城鄉市場,方便了群眾生活,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行業結構和分布不合理,整體效益不高。首先從行業比例來看,全鎮非公企業過于集中在批發零售業(商業)、小型個體加工業和個體運輸業,這3個行業戶數20*年分別占總戶數的26.3%、23.4%和29.5%。這些企業多半規模小,技術含量低,作坊式生產,資源消耗高,真正從事農業開發與加工,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生產型企業很少,而且除花枝格轄區外,沒有一個上規模的企業群體。其次從企業性質來看,在戶非公企業中,個體工商戶有3070戶,占98.4%,私營企業僅有50戶,僅占1.6%,且私營企業的發展水平低劣,多以粗加工為主,產品檔次低,非公有制經濟的整體效益不高。
(二)基礎設施滯后,資金技術缺乏,嚴重制約著非公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由于我鎮財困民窮,長期以來,許多與非公經濟發展配套的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與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已不相適應,成為了非公經濟發展的瓶脛制約,如花枝格集貿市場建設項目一直難予落實,非公企業沒有一個規范的經營場所,只得以馬克公路為場所開展經營,即存在安全隱患,效益又不高。二方面,非公企業資金技術落后,對外界的考察和借鑒較少,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粗放的生產狀態,有的甚至處于得過且過和面臨倒閉的狀態,生產力低下,產品質量難予提升。
(三)龍頭企業帶動不明顯,主導產業后勁不強。龍頭企業多以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為主,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強,對企業成長的規律性認識不夠,打一槍換一個地點,換一個行業的現象突出。經營過程中只注重眼前,不考慮長遠,缺乏了必要的擴大再生產投資和技術改造投資,致使大多龍頭企業生產規模小,實力較弱,開發產品結構單一,效益帶動不明顯。有的龍頭企業甚至以欺騙為主,剛投資成立投產便充充宣告“夭折”了,致使國家貸款和地方資源流失,環境受破壞,更不要說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了。
(四)員工素質不高,人才相對缺乏。一方面,企業雇工大多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過管理的人才和大中專畢業生較少,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加之企業對員工的技術培訓力度不夠,必要的技能培訓難予開展,員工對自身業務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的掌握程度低;二方面,業主私有制思想嚴重,不愿意高薪聘請人才,多用臨時工,且隨意解雇,員工流動頻繁,造成了非公企業人才相對缺乏,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
(五)部門干預突出,投資環境有待改善。一些部門對非公經濟的重視程度不夠,服務不到位,雖然,國家一再三令五申,要轉變職能,改善投資環境,積極為非公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創造優越條件,嚴禁吃、拿、卡、要,杜絕“四難”行為。但在現實當中,一些部門官僚作風仍然嚴重,對非公企業申辦的項目相互推誘、拖著不辦,認為非公企業就是一塊“肥肉”,對非公企業進行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和亂檢查工作,有的甚至強令非公企業產這賣那或產品賣給誰不賣給誰,強行對非公企業下達生產和銷售任務,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權,擾亂市場秩序,嚴重挫傷了非公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三、幾點建議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我鎮地處縣城,非公有制經濟已發展成為全鎮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鎮域經濟的主要單元,非公有制經濟事關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應進一步把各職能部門和廣大非公業主的思想行動統一起來,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把大力促進非公經濟發展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要務,放在與農民增收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繼續從思想引導、政策法規、管理方式等方面為非公經濟的發展搞好服務,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環境,大膽探索,用好、用足、用活國家有關鼓勵發展個私經濟的政策措施,促進全鎮非公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加強領導,強化服務。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雖然存在許多私有制性質,有其消極的一面,不能成為我鎮經濟發展的最終取向和目的,但是,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事實證明,要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人民群眾增收遲緩,公有制經濟管理不當等社會問題,我們還得堅定不移地依靠和借鑒非公有制經濟的優勢。應以“三個是否有利益”的標準來看待非公經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加強對非公經濟的宏觀管理,加大領導與指導力度,讓其朝著有益的方向發展。同時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改善服務態度,明確政府的言、行、權、責,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該管的一定管好,不該管的堅決不管,給非公企業一個自主經營的空間,為非公經濟的發展搞好優勢服務。
(三)調整和優化非公經濟結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托資源優勢,調整和優化非公經濟結構,著力加強第一產業,努力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按照“農業穩、工業富、商業活”的思路來引導非公經濟的發展,堅持穩中求富、富中求活,重點整合企業現有資源,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和產業協會建設,提高非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應努力提高私營經濟在非公經濟中的比例,降低私營企業設立成本,減少審批程序,鼓勵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個體企業轉變為私營企業,從而提高其競爭力,提升非公經濟的整體質量。
(四)進行產業引導,大力發展地方特色非公經濟。就我鎮非公有制企業存在兩三個行業過于集中的問題突出來看,還是由于缺乏引導,企業對行業缺乏預見性認識,一哄而上所致,建議有關部門結合礦、畜、建材、林、果、三七、草果等支柱產業進行產業引導,把有條件的個體私營企業引向符合國家政策,開發地方優勢資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和行業,從而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使企業的行業結構更趨合理,避免因產品價格波動帶來的大起大落現象。
(五)加大扶持力度,落實優惠政策。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引進資金和技術,大力扶持非公經濟發展。同時各職能部門應不斷為非公經濟的發展營造寬松環境,工商部門應放寬市場準入和投資領域,降低“門檻”;財稅部門應堅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核定稅額,認真執行非公經濟稅費優惠政策,積極為符合優惠條件的非公企業辦理稅費減免手續;國土部門應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結合實際,嚴格把關,積極保障非公企業發展用地,簡化用地手續;建設部門應合理規化非公經濟經營場所,方便企業經營;金融部門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務,不斷增加對產品有市場,有效益,誠實守信的企業的貸款支持;經貿、勞保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非公企業業主進行政策宣講和業務培訓,引導企業沿著國家的政策要求發展。同時應建立健全非公企業人才市場和產品市場兩個信息庫(網站),為非公企業培訓并提供合格的人才,為企業產品的外銷搞好優質服務,讓企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身發展。
(六)加快小城鎮建設,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小城鎮的健康發展,應把小城鎮作為非公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作為連結城市和農村經濟的橋梁和紐帶,按照“合理規劃、規模適度、注重效益”的方針實施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經濟和公路沿線經濟、江河沿河經濟,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向小城鎮集中。
(七)扶持龍頭企業,建立示范帶動。應把農業產業化作為新時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一件大事,鼓勵和引導各類非公企業參與農業開發利用,發展農產品加工、儲運、流通,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建立原料基地,發展精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不斷延伸產業鏈。要樹立扶持非公企業的發展就是培植新稅源的思想意識,落實各項產業政策,優先安排好的項目,首先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多數企業的發展,做到扶持一個企業,壯大一個產業,培植一塊稅源,富足一方群眾。
(八)立足防范,強化安全監督。非公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安全生產與經濟建設并舉,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安全生產大檢查,加大對事故隱患點的排查整治力度,在廣大非公業主中廣泛進行安全生產宣傳,督促企業增加必要的安全和環保經費投入,開展好員工安全知識培訓,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增強企業的安全責任感,促進企業安全發展、科學發展、清潔發展、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