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江流域綜治開發報告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江流域綜治開發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江流域綜治開發報告

第一章*江流域*港綜合整治開發的背景

一、*港概況

(一)水文氣象

*市屬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7.1℃,無霜期253天;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842.6mm,降水量分配不均;3-6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57%以上,易出現全市性的連續暴雨、大暴雨,常造成洪澇災害;梅雨結束后降水明顯減少,氣溫高、蒸發量大,盛夏和初秋易發生干旱,期間受臺風外圍影響,也常造成洪災。

*港干流屬洪水尖峰型大的山溪性河流,洪水、枯水期流量相差懸殊,汛期洪水常發生在5-7月,由梅雨形成。洪水暴漲暴落,集流時間短,由最大時段暴雨到洪峰在*底出現時間,一般為6小時左右,一次洪水歷時3-4天。*底最大洪峰流量出現在1942年,為4900立方米/秒;五年一遇的最大流量為1930立方米/秒;7-9月為干旱枯水期,十年一遇枯期的最小流量為1.64立方米/秒,最小平均流量為6.6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074.2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6.8億立方米。

(二)自然地理

*市位于*省西南部,*江上游,地理坐標界于東經118°22′37″-118°48′48″,北緯28°15′26″-28°53′27″之間,東臨*區、*區和*縣,南接*省*縣,西靠*省*縣和*縣,北連*縣,素有“東南鎖鑰、入閩咽喉”之稱,市域總面積2019平方公里。*港東鄰*流域,西背*水系信江流域,西北并*港流域。

(三)河流水系

*港屬*江水系,發源于雙溪口鄉浙、閩交界處的*嶺,由西南向東北穿行于山地丘陵之中,貫穿市境中部,流經雙溪口、*、*、*、*、*、*、*、*、*、*等鄉鎮、街道,在*市*與*港匯合而成*。全長134公里,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其中*境內長1*公里,流域面積1704平方公里。以*和*為界,分為上、中、下游。上游從*嶺腳至*水庫大壩,河道長42.5公里;中游從*水庫大壩底至**,河道長31.5公里;下游從*至*港余家出境處,河道長31公里。其中:中下游干流河道為本規劃控制區域,全長約62.5公里。

*港支流眾多,沿途匯集*溪、*溪、梅溪、*溪、*溪、*溪、*溪、*溪、*溪、*溪、*溪、*小溪、*溪等29條主要支流。

(四)地形地貌

*市屬*省西南山地丘陵區。東南為*嶺中低山區,山勢陡峻,峰巒四起,海拔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崗、*崗、*、*山、*、*山、*嶺、*嶺等,其中*崗海拔1500.3米(*高程,下同),為我市第一高峰。西北為懷*低山丘陵區,以低山為主,山勢較緩,從大橋鎮楊馬崗向西北、再向東沿*、*的界線延伸,經湖山尖等山峰,伸入*區境內。中部為河谷平原區,屬金衢盆地西段*港兩岸的紅黃壤丘陵河谷平原地帶。受*港及其支流的切割,形成一連串山間小盆地與河谷小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與*區交界的*鎮余家海拔僅73米,為全市最低處。

(五)地質構造

*港流域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以新華夏系塊斷裂構造為主,地層從*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境內橫跨*—紹興斷裂帶,兩側在地質構造上有明顯的區別,斷裂帶東南側出露為中生代火山巖系地層,西北側為古生代沉積巖系地層,沿斷裂帶有古老變質巖系出露。主要巖石有凝灰巖、熔凝灰巖、石灰巖、紫紅色塊狀礫古砂巖,玄武巖及安山巖、流紋質凝灰巖等。*港河床主要由新生界全新統沖積、洪積砂礫石組成;上中更新沖積、洪積物組成兩級臺地,構成河岸,巖性為含粘土的棕黃砂礫石及棕紅色粘土夾礫石,局部有白堊系陸相碎屑巖出露,巖性為紫紅色鈣泥質細粉砂巖。

(六)發展狀況

近年來,全市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緊扣加快發展主題,深入實施“興工強市、借力發展、特色推進”三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城鄉面貌明顯改觀,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實力排名不斷提升,由2000年的565位上升到20*年的225位,前移了340位,為實現“躋身全國兩百強,打造實力*,推進率先崛起”三大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7.5億元,財政總收入7.33億元,人均GDP14820元,固定資產投資52.1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792元和6177元。

*港中下游流域涉及*、*、*、*、*、*、*、*、*、*等十個鄉鎮、街道,是我市人口最密集,糧食生產最重要,工礦企業最集中,經濟文化最發達,交通運輸最繁忙的區域。20*年總人口39.8萬人,土地總面積124.15萬畝,耕地面積21.37萬畝,分別占全市的68.2%、41%和59.34%;實現生產總值70.9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7.29億元,第二產業38.23億元,第三產業25.45億元,分別占全市的81.1%、58.74%、83.13%和87.43%。農業以糧食作物為主,其中又以早晚稻為最,小麥、大麥、玉米、蕃薯、豆類等次之;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棉花、芝麻等;經濟園林主要以茶葉、柑桔、蠶桑、油茶為主;畜牧業以養豬及家禽為主。沿江工業主要以建材、機電、化工、電光源、竹木加工、消防器材等為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洪澇災害隱患嚴重。*港主河道多處堤距未達到最小控制要求,最窄處只有50多米,阻水嚴重;河道長久未疏,嚴重淤積,河床與堤壩爭相提高,造成河道導流行洪、泄洪、滯洪不暢;防洪設施少,橋梁等建構筑物過洪能力差,大部分地段尚處在不設防狀態,已建堤防標準低且年久失修,難以抵御洪水侵襲;河道采砂秩序混亂,廢棄碴料無序堆放,嚴重影響行洪暢通。

(二)河道生態功能弱化。在河道堆放或傾倒垃圾、渣土的現象屢禁不止,大量生活污水和農業生產廢水仍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水體污染問題突出;一些未經審批的村隊自建水利建設工程和部分單位、個人無序的砂石開采,破壞了河道的自然生態功能,影響了水生物的棲息,致使生物的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控和平衡功能被大大弱化。

(三)水土保持任務艱巨。*港中上游局部地段的自然植被銳減,引發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隱患較多;水土流失防治投入嚴重不足,河道自然濕地面臨不斷沙化;兩岸支流較多,小流域治理滯后,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四)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由于傳統觀念、開發管理機制、經濟實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港沒有形成綜合整治開發的統一格局,尤其是豐富的水資源、灘涂資源、人文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旅游資源開發、水產養殖等也處于較低水平,資源的優勢和潛在效益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五)管理協調機制有待完善。涉河部門職能交叉、多頭管理,配合協調不夠,難以形成執法合力;涉河項目投融資管理機制欠缺,有限的河道資源處于無序開發狀態,急需建立完善河道管理協調機制,形成各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綜合整治開發的必要性

(一)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港防洪避險設施少、已有堤防建設標準低的現狀已成為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加大投資和建設力度,加快*港綜合整治開發步伐,進一步提高防洪避險能力,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

(二)是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需要。農田水利設施布局不完善、老化失修的現狀,已成為制約*港流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加快*港綜合整治開發步伐,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洪澇災害,是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需要。

(三)是建設浙西生態屏障的需要。*港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沿江工業污水、畜禽養殖污水和農村生活污水量多面廣,水體已受到較大程度的污染。加快*港綜合整治開發步伐,規劃建設以防護林、農田林網為主體的生態屏障,合理開發利用水域、岸線,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是建設浙西生態屏障的需要。

(四)是促進*港資源集約利用的需要。目前,*港水能、旅游等資源開發空間很大,兩岸灘涂利用率低,沿岸水產養殖基本處于低水平狀態,資源優勢尚未得到有效發揮。實施*港綜合整治開發項目,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利用水平,是促進沿線資源集約利用的需要。

(五)是完善交通綜合運輸體系的需要。*港干流中上游水利控制性工程增多,干流河床的砂石料無序開采,水淺、灘亂和河床比降大,嚴重制約航運的發展,航運功能至今尚未恢復。實施*港綜合整治開發項目,可以有效改善航道條件,加快*港航運開發步伐,優化運輸結構,形成公、鐵、水聯運和無縫對接,是加快完善交通綜合運輸體系的需要。

第二章總體構想

一、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以*港綜合整治開發項目為載體,以“水清流暢、岸綠景美、業興人旺、協調和諧”為目標,加快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先導、市場化籌資與引導群眾投勞投資相結合的開發投入機制和管護機制,恢復和強化*港的引排功能、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爭取用十年左右時間,建設一條生態型母親河。

二、主要目標

――加強防洪堤岸建設,提升防洪避險能力。防洪標準:城市規劃區為50年一遇,沿江建制鎮、重要廠礦為20年一遇,鄉、規模較大的村莊、一般廠礦及保護農田范圍0.5萬畝以上的為10年一遇,其它為5年一遇。排澇標準:城市規劃區為20年一遇最大24小時暴雨當天排出,不受淹;沿江建制鎮、重要廠礦及農田保護區為10年一遇最大3日暴雨4日排出。到2015年,建成50年一遇堤防21.2公里,20年一遇堤防43.3公里,干流堤防全面按規劃要求達標。

――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引水渠灌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灌排設施維護和更新,著力推進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確保農業用水需求,有效提高灌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到2015年,修復改造堰壩7條,引水渠道73公里,有效灌溉農田17300畝。

――突出河道疏浚重點,確保行洪安全暢通。統籌安排河道疏浚重點項目,加大清淤、清障力度,確保行洪安全暢通。規劃期內,重點疏浚*溪出口至祝家、西淤至*橋、禮賢至*大橋、長臺溪出口至*大橋、大溪灘大橋至*新鐵路橋等淤積嚴重、行洪不暢的河道14公里。

――加大綠化造林力度,推進綠色河道建設。加強*港*匯水區、河流兩邊和水庫周圍公益林的封禁管護,營造和培育優質高效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52.4萬畝,顯著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有效提高自然災害防御能力。全面開展沿江集鎮村莊綠化、岸線防護林和農田林網建設,到2015年集鎮、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宜林網農田區林網化率達到95%以上。

――加強沿江濕地保護,強化自然生態功能。調動全社會重視和投入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積極性,有效遏制并扭轉自然濕地資源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恢復和強化自然濕地生態功能,力求濕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規劃期內,重點保護豐足溪口、達河溪口、葉村、溪灘等四處濕地。

――加強水環境保護,提升水環境質量。到2015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不低于9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集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處理率達到50%以上,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環境質量達到良好水平。*港及主要支流長臺溪、達河溪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95%以上,出境斷面(余家)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98%以上。

――科學利用沿江資源,提升綜合開發水平。積極推廣高效精養、套養技術,擴大集約化養殖、特種養殖面積,提升水產養殖業的生產水平,提高河面、內灘池塘等水面的養殖效益。統籌安排沿江工業用地、商住用地開發項目,以商住開發帶動*港綜合整治項目的加快實施,爭取到2015年開發建設沿江工業用地1500畝左右,商住用地1000畝左右。

――加大旅游設施建設投入,推動旅游業加快發展。整合*港旅游資源,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豐富生態河道旅游內容,加強重要節點的景觀建設,打造岸綠景美的*港。

――加大沿線村莊整治力度,推進沿江新農村建設。以村莊環境整治為突破口,著力推進沿江新農村建設,基本形成村容整潔、生態良好、河道清潔、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到2015年,全面完成*港干流沿線1000米范圍內的村莊整治任務,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70%以上。

――加大交通設施建設投入,提高交通綜合運輸能力。統籌安排跨江交通項目建設計劃,打造“三縱四橫”公路運輸格局;積極創造條件啟動*港四級航道開發建設,促進運輸結構多元化,有效提高綜合運輸能力。

三、總體布局

總體布局立足*港流域的資源稟賦和現實條件,圍繞打造生態型母親河,突出點線面上的有機融合?!熬€”上以“一江兩岸”的堤防建設、岸線綠化為重點;“點”上注重沿江重要節點的合理布局,重點突出農田灌溉、生態保護、水陸交通;“面”上以項目為載體,推動整個*港流域的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總體上形成“一航道、兩綠帶、四濕地、五堤防、六橋梁、七堰壩”為干流主骨架、流域范圍得到全面整治提升的空間格局。

(一)一航道。指*港四級航道。圍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港航強省’戰略,恢復和強化*港的航運功能,近期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至*段航道開發建設項目納入全省內河航運規劃和國家高等級航道網,恢復和強化*港的航運功能;遠期爭取*港支流棠坂溪與*信江航道聯通,實現*江水系與*信江水系聯網通航。

(二)兩綠帶。結合堤防建設,打造兩條沿江綠色長廊。突出山水園林城市特色,構筑以堤防護岸綠化為基礎,以岸線防護林、農田林網為骨架的沿江綠化景觀帶,建設岸綠景美的生態型母親河。

(三)四濕地

1.豐足溪口濕地:位于*街道豐足溪口,地勢平坦,原生態濕生植被豐富,是城區最大的一處天然濕地。應結合*主題文化公園建設和豐足溪河道整治,加強保護與開發,形成具有城市綠肺功能的濕地景觀。主要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調節、旅游休閑等。

2.達河溪口濕地:達河溪口緊鄰城區和江化股份公司,地理位置優越,濕生植被多樣,水資源豐富、水面率高。應結合達河溪河道整治,規劃建設20年一遇標準護岸,加強植被綠化和生物多樣性培育,禁止一切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基本建設活動。主要功能為環境調節、景觀美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3.葉村濕地:位于*鎮葉村村,*壩下游右岸,地勢平坦,水草豐茂,蘆葦飄蕩,多種珍稀鳥類棲息其間。應結合河道、村莊整治,限期搬遷周邊畜禽養殖場,加強原生態植被保護和生物多樣性培育。主要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調節、景觀美化等。

4.溪灘濕地:位于*鎮溪灘村,三丘頭壩下游左岸,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候鳥成群,原生態植被茂盛,是一處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的天然濕地。應結合*段城鎮防洪工程建設,限期搬遷周邊畜禽養殖場,加強原生態植被保護和生物多樣性培育。主要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調節、休閑旅游等。

資料鏈接1:濕地

濕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臨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是鳥類、魚類的重要棲息地,不僅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資源的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還有助于環境的保護和自然災害的防治。

(四)五堤防。指*至*、*、*、城區、*等五段堤防,其中城區段堤防已建設,*段堤防已完成項目前期,即將實施,*港干流*和*段基本上處于不設防狀態。

1.*至*段堤防,從*水庫大壩底起至三丘頭壩止河段長約25公里,干流最小控制堤距茅坂以下為180米,茅坂以上為160米,擬修建堤防21公里,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

2.*段堤防,從三丘頭壩底起至*壩止河段長約7公里,干流最小控制堤距為*大橋以下為200米,*大橋以上為180米,擬建干流堤防12.8公里,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

3.*段堤防,從*壩底起至*大橋止河段長13.47公里,其中城區范圍長6.07公里,干流最小控制堤距為200米,擬建50年一遇堤防6.07公里,20年一遇堤防7.4公里。

4.城區段堤防,從*大橋起至*底止河段長約5.9公里,最小控制堤距為200米,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目前已基本建設完成。

5.*段堤防,從*底起至余家出境處河段長約11.16公里,干流最小控制堤距為200米,新城區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南片和*北片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擬建50年一遇堤防15.11公里。

(五)六橋梁。指*至*公路跨江大橋、46省道*段新橋、渡船頭大橋、桑淤大橋、須江游覽橋、*大橋等六座橋梁。新建的橋梁應符合城鎮防洪要求,*以下河段新建的橋梁應充分考慮四級航道通航的要求。

1.*至*公路跨江大橋。該橋位于*鎮,是黃衢南高速江郎山互通至*高等級公路中規劃的一座跨*港公路橋。主要功能為公共交通。

2.46省道*段新橋。該橋位于*鎮,是46省道*至*外移公路中規劃的一座跨*港公路橋。主要功能為公共交通。

3.渡船頭大橋。該橋位于*鎮,是一座連接獅峰村與渡船頭、敖坪、姜家村的公路橋,西與賀賓路相連,東與*至*公路相接。主要功能為公共交通。

4.桑淤大橋。該橋位于*鄉桑淤村與*鎮路陳村之間,東岸與46省道外移公路相連,西岸與江濱南路、48省道相接,是連接城區東環路、西環路的一座重要橋梁。主要功能為公共交通。

5.須江游覽橋。該橋位于市體育館與須江公園西入口之間,是一座連接老城區與須江公園的人行橋,建成已有20年,橋梁各部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損傷,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應拆除并在原址重建。新建的游覽橋應充分考慮橋型統一性、視線通透性、環境和諧性和景觀連續性等因素。主要功能為游覽、觀光、休閑、市民夏日納涼等。

6.*大橋。該橋位于*鎮,是一座連接*經濟開發區江東區與城北區的公路橋,東與46省道、興工北路相連,西與鹿溪北路延伸段相接。主要功能為公共交通。

(六)七堰壩。指*的泉湖、上埂,*的西湖和達壩淤,*的六丈、上馬跡、淤達高等七條堰壩。*三丘頭壩以下段堰壩工程可結合水電站開發建設,設置渠閘或提灌工程,不單獨實施,不得影響航道通行。

1.*段堰壩。結合峽里湖景區建設,修建泉湖、上埂兩條堰壩,其中泉湖堰壩長160米,配套建設引水渠道7公里,灌溉周邊農田2500畝;上埂堰壩長200米,配套建設引水渠道2公里,灌溉周邊農田400畝。主要功能為農田灌溉、人工湖觀光等。

2.*段堰壩。在*鎮范圍修建西湖和達壩淤兩條堰壩,其中西湖堰壩長150米,渠道長15公里,灌溉農田1600畝;達壩淤堰壩長160米,渠道長12公里,灌溉農田3500畝。主要功能為農田灌溉、景觀美化等。

3.*段堰壩。在*鎮范圍修建六丈、上馬跡、淤達高三條堰壩。其中:六丈堰壩長200米,渠道長15公里,灌溉農田3500畝;上馬跡堰壩長180米,渠道長9公里,灌溉農田1700畝;淤達高堰壩長180米,渠道長13公里,灌溉農田4100畝。主要功能為農田灌溉等。

第三章主要任務

一、全力以赴,加快推進*港防洪減災設施建設。

(一)堤防建設。按照堤防建設總體布局和要求,留足堤防工程建設和管理用地,有序推進*港兩岸堤防建設,全面提升*港干流沿線防洪避險能力。近期重點推進*段(*底至余家出境處)段堤防建設,適時推進城區*大橋至*鎮*段堤防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區防洪體系,有效帶動城市綜合開發建設。加快*段城鎮防洪工程建設,拓展集鎮發展空間,著力提升省級中心鎮品位。結合峽里湖景區等沿江旅游項目建設,大力推動*至*段未達到規定防洪標準的堤防建設。堤防工程設計要充分考慮航運開發、水電開發等要求,要樹立綠色生態理念,在確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河口濕地、原生植被茂盛區優先考慮建設生態型堤防。在城鎮建設中,要特別重視市區、鎮區排澇設施建設,不能侵占洪水調蓄場所和行洪通道。鐵路、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要嚴格按照規定的防洪標準設計建設,已建成的基礎設施未達到規定設防標準的要進行復核和改造。

(二)農田灌溉。加快攔河堰壩、引水渠灌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港兩岸農田灌溉能力和防洪排澇能力,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加快推進*水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積極引導農民開展渠道防滲等田間節水工程建設、改造和維護,充分發揮東西干渠的整體效益。加強兩岸灌區引水渠道、提水機埠、渡槽、涵閘等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適時推進*泉湖、上埂、*的西湖和達壩淤,*的六丈、上馬跡、淤達高等七條堰壩的修復改造,有效提高灌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攔河堰壩的建設一方面要充分考慮河道行洪安全,不宜過多過濫;另一方面要配套開發建設人工湖、游泳池、水上游樂場和養殖水面等,充分發揮攔河堰壩的綜合效益。

(三)河道疏浚。建立河道疏浚長效管理機制,結合行洪排澇需要對河道斷面進行拓浚,盡可能增加水面,定期清理河道淤泥、垃圾雜物,疏通水系,確保河道“遇洪能排,通暢輸水;遇旱能蓄,保證供水”。規劃期內,重點疏浚*溪出口至祝家、西淤至*橋、禮賢至*大橋、長臺溪出口至*大橋、大溪灘大橋至*新鐵路橋等段淤積嚴重、行洪不暢的河道。通過河道疏浚,明顯改善河道水質,恢復和強化河道功能,全面提高兩岸堤防保護區的防洪抗災能力。加強水土流失專項治理,減輕河道疏浚壓力。規范河道疏浚相關技術標準,充分考慮沿岸集鎮、村莊的地下水位和堤腳安全距離,有效保障沿岸居民生活飲用水和堤壩安全。嚴格規范河道砂石開采行為,切實保護耕地、河道、航道和兩岸堤防。積極探索河道疏浚與淤泥綜合利用的運作機制,加強淤泥綜合利用,發展新興環保產業,避免淤泥的二次污染。

資料鏈接2:河道淤泥

河道淤泥富含氮、磷等營養鹽,是造成*港富營養化,導致水體變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當點源和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淤泥中所含的營養鹽向水體釋放的速度會明顯加快。另外,由于水體內死亡動植物的遺體、動物的排泄物、下雨后徑流水沖刷及河流帶入的污物等會造成河床淤泥不斷增多。河道淤泥既是污染物,也是生產磁性復合肥、清潔燃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優質原料,目前國內已有成熟的生產技術。

二、以人為本,加快推進*港生態環境整治。

(一)綠化造林。采取造、補、封、育等營造林綜合措施,大力實施綠化造林工程;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嚴格控制林木采伐和林地征占用;及時更新當年形成的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病蟲害除治跡地,當年形成的跡地次年更新完成率達到100%;在低丘緩坡區域,對低質、低效林分進行補植、撫育改造,使區域內林分郁閉度大于0.7,調整林分結構,使闊葉林與針闊混交林比例達到65%以上;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不斷提高沿江兩岸森林覆蓋率和林分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全面開展沿江集鎮村莊綠化和農田林網工程建設,加強沿岸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農田林網建設,在*港防洪堤兩側各20米范圍內的宜林地段建設高標準景觀林帶,500米宜林范圍內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著力打造沿江兩岸綠色長廊。

(二)濕地保護。禁止任何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提高濕地保護的科學性。確保濕地用水需要,促進其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發展。加大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力度,提高濕地保護意識。加大建設資金投入,重點抓好*街道豐足溪口、*鄉達河溪口、*鎮葉村、*鎮溪灘等四處天然濕地的保護與開發,突出體現濕地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功能,充分發揮濕地蓄洪抗旱、污水凈化、氣候調節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濕地范圍內的開發建設,控制生產生活污水排入濕地,盡最大可能保留橫渡溪、棠坂溪、龍溪、青陽殿溪、三橋溪、破溪等河口已有的三角洲濕地。

(三)污染治理。*、白水坑、*三大水庫是*港的主要水源保障地,是保護的重中之重。要切實加強水庫水資源開發管理,嚴格控制可能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等水質下降的經營活動,禁止破壞庫區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開發行為。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堅持“三同時”原則,從嚴控制有水污染項目的建設。著重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水污染治理,對一些廢水排放長期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必須限期治理;對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企業要依法關停;對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的企業要嚴肅查處。適時在*鎮*村一帶選址建設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加強沿江區域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監管和地表污水面源控制,*鎮區以南的沿江重點開發區域工業污水近期要強化末端處理,達標排放;遠期考慮納入市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系統。沿江的集鎮、行政村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機制,逐步消除向河道、溝渠隨意傾倒垃圾的現象。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控制,嚴格執行畜禽養殖布局規劃,防洪堤兩側500米范圍內的區域禁止新建規模養殖場,已有規模養殖場要限期搬遷。

三、創新體制,加快推進*港資源開發利用。

(一)水電開發??茖W利用水能,嚴格水電項目評估制度,增強水電項目的社會互適性。深入開展*港干流水電項目開發的利弊研究,對原有規劃干流電站布局,重新進行優化比選論證,從嚴控制干流電站建設,嚴禁建設破壞生態、影響行洪的水電站。*至余家出境處規劃航道內,新建的水電站要按照通航要求設計建設,已建的水電站要按照“誰投資、誰建設”的原則適時改建。

(二)旅游開發。充分發揮旅游開發對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的積極作用,深入論證和合理布局沿江旅游項目,加強沿江旅游資源和人文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在*上埂、*英岸、*古碼頭、*缸甫底等旅游項目宜建地,預留空間,有序推進兩岸的美化亮化、農家樂旅游、民俗風情體驗,涉河親水娛樂等項目。創新開發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沿江旅游開發,推動全市旅游業的加快發展。嚴格控制規劃航道內的水上游樂項目建設,對已建的水上游樂項目要按照“誰建設,誰改建”的原則適時改建,滿足通航的要求。

(三)水面養殖。充分利用*港水體空間與餌料生物資源,采用人工放流等增殖措施,主動恢復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加強立體開發,通過深水養魚,淺水植蓮,岸邊種樹等措施,提高水體綜合效益。干流水面養殖設置的攔魚設施要求達到防洪避險的要求,能抵抗水流沖擊和大風的侵襲,具備一定的泄洪能力,通航段不妨礙船只通行。*、*、*、*等鎮要結合沿江低洼易澇區和灘涂區多的優勢,加大坑塘改造和連片養魚池塘開發的力度,大力發展生態漁業養殖。

資料鏈接3:*港水面特點

*港屬于開放型水體,水面開闊,溶氧充足,天然動、植餌料豐富,是特種水產品種的棲息、繁殖、覓食和生長的理想場所,特別適宜溪流性魚類養殖。

四、突出重點,加快推進*港岸線整治開發。

(一)集鎮建設。沿江鄉鎮要以*港綜合整治開發為契機,啟動沿江集鎮規劃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構筑集鎮發展平臺。重點突出*、*、*、*四鎮,*鎮要以建設南部生態旅游服務中心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峽里湖景區建設,做足水文章,著力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特色餐飲、商務療養等為一體的市域南部中心鎮。*、*、*三鎮要突出發展好工業,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鎮之路,并以*農業綜合物流中心和航運碼頭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服務特色功能區建設,積極發展中介、咨詢、運輸、包裝等現代服務業,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沿江一帶的物流、餐飲、房地產等三產服務業建設,繁榮地方經濟。*、*、*、*等鄉鎮要充分發揮沿江優勢,構筑岸線資源開發平臺,著力謀劃包裝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岸線資源開發利用。

(二)村莊整治。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縮減自然村、建設中心村”的思路,加強沿江村莊整治,防洪堤兩側的法定管理范圍為農村建房控制區,嚴禁新批新建各類生產、生活用房,已有房屋要逐步搬遷,鼓勵和引導沿江居民逐步向中心村集聚。深入實施以畜禽糞便、生活污水、垃圾固廢、化肥農藥、河溝池塘污染整治和提高農村綠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的“五整治一提高”工程,重點研究沿江集鎮村莊畜禽糞便、生活污水分散處理最佳方式,加快推進沿江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村莊道路、水體沿線和庭院綠化,有效提高沿江村莊綠化美化水平。

(三)土地利用??茖W開發利用沿江土地資源,加強土地執法監察,嚴格查處破壞國土資源的違法行為。加強沿江農田的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港西岸*至*段及*段的沿江灘涂應結合城鎮防洪首先考慮開發為工業用地,其它鄉鎮(街道)的沿江灘涂一般不得布局工業項目。統籌安排沿江土地開發利用,留足沿江骨干道路、電力、通信、供水、排污等基礎設施項目布局空間。*鎮要結合峽里湖景區和生態旅游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商業配套服務網絡,帶動沿江高檔商住區建設,著力提升南部區域中心鎮品位;*鎮要以城鎮防洪工程、渡船頭大橋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山水公園、湖北坂文化廣場建設,帶動沿江商住用地開發,適時推進鎮政府辦公大樓搬遷;*鎮要以*經濟開發區跨江發展為契機,適時推進鎮政府辦公大樓搬遷至*港西岸,推動市區城北沿江商住用地的開發。

五、適度超前,加快推進*港交通設施建設。以規劃建設*港四級航道為抓手,加快推進水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運輸結構多元化,提高綜合運輸能力。

(一)規劃建設四級航道。深入論證四級航道開發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積極創造條件恢復和強化*港的航運功能。加緊編制*市航運發展規劃,近期爭取將*港*至*河道升級為通航500噸級船舶的四級航道。積極探索省際間水資源優化整合、合理配置的運作模式,適時開展*江水系與*信江水系聯網通航等重大戰略性項目的前期研究,超前探討規劃建設棠坂溪河口經新塘邊東庫至*下鎮礦區航道工程的可行性,實施*港四級航道向上游延伸工程,開辟連接*水系和*內河網的航運內陸通道,形成江、河、湖、海聯通的航道網絡,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內河航運優勢。

(二)規劃建設航運港口。按照發展內河航運和建設四級航道的要求,規劃建設航運港口,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等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煤碳、礦石、建材、竹木、石油制品、內外貿集裝箱運輸等內河貨運,逐步完善我市公、鐵、水路物流聯運網絡,著力打造浙閩贛三省邊際物流集散地。結合*市航運發展需要,近期考慮在*、*布局航運港口碼頭,遠期考慮在與*縣下鎮交界的新塘邊東庫布局航運港口碼頭??茖W整合港口碼頭、岸線周邊旅游資源,構筑以航運港口為特色的沿江景觀帶,發展港口旅游經濟。依托港口岸線,規劃建設沿江工業帶,加強疏港公路規劃建設,吸引外貿、物流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開發區城北區落戶。

(三)完善跨江交通網絡。按照適度超前、合理布局的思路,優化跨江交通設施布局,充分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點建設*至*公路跨江大橋、46省道*段新橋、渡船頭大橋、桑淤大橋、須江游覽橋、*大橋等六座橋梁。對影響交通安全、城鎮防洪、四級航道通航的跨江交通設施要適時予以拆除或改建,*以下河段改建的橋梁要充分考慮四級航道建設的要求。加快沿*港東西兩岸交通干道延伸段道路建設,進一步完善*港流域東西向交通網絡,使我市公路運輸網逐步形成“三縱四橫”格局。東岸,加快推進46省道*至*公路外移工程,沿浙贛鐵路老線(*至新塘邊東庫)將46省道延伸至*縣下鎮,形成*至*下鎮省際過境公路。西岸,加快推進**經*至*青邊公路建設,形成黃衢南高速公路、48省道、2*國道和320國道縱橫聯網的省際過境公路。

資料鏈接4:三縱四橫

“三縱”是指2*國道、黃衢南高速公路*段和48省道向南延伸至*龍溪公路;“四橫”是指*經*至*高等級公路、**經*至*青邊公路、46省道延伸至*下鎮公路和麗水經*至上饒高速公路。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建立規劃實施機制

(一)強化組織領導。*港綜合整治與開發涉及多個部門、多個學科,觸及部門、企業、民眾等多方面的利益調整,必須建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相對集中各有關部門的涉河相關權利,實行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為扎實有效地推進規劃全面實施,成立*港綜合整治與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領導責任,并落實具體工作人員。

(二)加強實施監督。市水利、國土、交通、規建、環保、農辦、林業、旅游等相關部門及*港沿線鄉鎮、街道,要針對所負責領域的規劃目標和任務,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各自的任務和職責,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如期完成。市政府要協調各方面力量,對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跟蹤研究,建立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監測制度,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創新運作機制。廣泛吸取國內外治河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創新重大項目市場運作機制,按照“取之于河,用之于河”的思路,盤活用足政府可調控資源,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港綜合整治開發。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完善*港生態保護工作機制,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市情的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破壞懲罰機制。通過落實各種形式的管理責任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充分發揮工程效益,逐步減少財政負擔。

二、制定出臺配套政策

(一)扶持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制定扶持開發和引導開發政策,加快*港水資源、沿線灘涂資源和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利用。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加快城鎮防洪、航道開發、水環境整治等公益性項目建設;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有序推進沿江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帶動全市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二)促進基礎性項目實施。建立有利于啟動和激活社會投資的機制,拓寬項目融資渠道,逐步形成投融資渠道多元化格局,制定出臺基礎性項目與經營性項目“捆綁招商”政策,以投資收益率較高、投資回收期較短的優質經營性項目,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基礎性項目,促進*港堤防堰壩、河道疏浚、水環境整治等基礎性項目順利實施。

(三)促進重大項目滾動開發。加強項目前期研究,精心策劃,篩選、論證和包裝項目,拓寬項目來源渠道,充實完善*港綜合整治開發重大項目庫,實現規劃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滾動開發良性循環。重點制訂好河道整治開發的拆遷政策、沿江土地商住開發政策,旅游、水能等資源開發政策,以及垃圾收集、處置政策等。

三、推進重大項目實施

(一)明確項目責任主體。各職能部門依據各自的工作職能,負責*港重大項目的統籌開發與管理,主要包括項目前期研究、前期工作推進、資金籌措、工程運行管理等。項目責任主體要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有關政策,積極向上對接爭取項目建設、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重大項目前期推進。及時了解和掌握中央、省、市的有關政策動態,先期做好項目包裝儲備,建立包括航道開發、城鎮防洪、水環境整治、水資源開發、農田水利設施、生態旅游、新農村建設等范疇的*港綜合整治與開發重大項目庫。組建精干高效的前期工作班子,抓緊與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銜接溝通,爭取更多項目盡早立項,同時爭取貼息貸款,國債、省補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等支持,通過政府投資帶動民間資本的進入。

(三)重大項目建設管理。加強對重大建設項目的論證和比選,嚴格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要求,抓緊重點工程申報立項,落實建管機制。加強投資計劃和資金管理,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工程建設合同制,強化建設管理。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規范,加強對工程招標投標和工程施工的管理,充分發揮質量監督機構的作用,嚴格項目的審計監督、稽察以及竣工驗收管理,確保投資專款專用,保證工程質量。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長江流域經濟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荥阳市| 徐汇区| 奇台县| 治多县| 随州市| 克拉玛依市| 左贡县| 杭锦旗| 江川县| 甘南县| 禹州市| 苍溪县| 湾仔区| 莫力| 穆棱市| 西充县| 仪陇县| 青神县| 凌云县| 綦江县| 六枝特区| 和静县| 外汇| 蒲江县| 绵阳市| 衡阳市| 偃师市| 通榆县| 大洼县| 克什克腾旗| 龙江县| 中宁县| 娱乐| 舟曲县| 富源县| 内乡县| 马鞍山市| 泉州市| 鲜城|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