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護理分層級管理

護理分層級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分層級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護理分層級管理

護理分層級管理范文第1篇

目的探討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效果。方法本院將收治的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性護理的前提下,采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結果觀察組患者經過護理后護理質量、護理糾紛發生率與護理滿意度的數據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優勢更為明顯(P<0.05)。結論采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方案后,能夠對患者起到明顯的護理效果,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在以后的護理當中運用以及推廣。

關鍵詞: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護理管理質量;護理效果

0引言

常規性護理具有護理人員分配不合理、沒有進行過專業化培訓、能力素質參差不齊、護理制度不夠完善等缺點,從而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護理效果[1]。因此為研究對患者采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方案后提升護理管理質量的效果,本院選取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間)作為研究對象,以下是調查的過程及結果。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本院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分成兩組。觀察組為40例,對照組為4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女性=22:18;年齡范圍在21—70歲之間,平均年齡(47.68±7.46)歲;病程在0.70-2.45年,平均病程為(1.65±0.60)年。觀察組患者:男性:女性=21:19;年齡范圍在20-72歲之間,平均年齡(48.45±7.28)歲;病程在0.65-2.60年,平均病程為(1.70±0.40)年。以P>0.05表示兩組患者的年齡與病程等基本資料情況相似,并且本組數據能夠進行科學的對比。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通過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規范患者的飲食行為、定期進行巡房、時刻檢測患者的生態體征、合理利用藥物緩解患者痛苦等方式進行常規性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基礎上,采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1)醫院需要建立護理小組,定期對小組內的護理人員進行選拔、考核以及培訓,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以及時間,來設立階梯式護理層級,該層級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護士長、護士組長、高級責任護士、初級責任護士。(2)護士長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安排合理的護理人員,監督護理的質量;護士組長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制定相應的護理制度與計劃,并指導護理人員開展相應的工作;高級責任護士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觀察患者的病情癥狀,并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初級責任護士則需要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護理[2]。(3)護士長還需要制定相應的考核計劃,并且優化傳統的護理流程,通過實施護理責任制度以及獎勵制度,來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以及積極性。

1.3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并觀察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護理質量、護理糾紛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數據。

1.4統計學處理

兩組患者均采用SPSS20.0軟件來進行研究數據處理。兩組患者護理糾紛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用(%)表示,并用卡方進行檢驗;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需要用t進行檢驗。以P<0.05來表示兩組患者經過對比差異明顯。

2實驗結果

在護理時間過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護理糾紛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據研究表明,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還能顯著地降低護理糾紛發生率[3]。為探討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的護理效果,本院特對8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案進行研究調查。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通過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規范患者的飲食習慣、定期巡房、時刻關注患者的病情、利用藥物緩解患者疼痛等方式進行常規性護理[4]。在護理結束后發現,該方案對患者的護理范疇過于片面,并且沒有經過專業化的培訓,最終使得護理的效果與質量不夠理想。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基礎上,采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方案,通過建立護理小組,定期選拔、考核、培訓護理人員,設立階梯式護理層級,根據護理人員的等級展開相對應的護理工作,制定考核計劃,優化護理流程,采用護理責任制度與獎勵制度等方式進行護理管理[5]。本次護理結束后發現,該方案不僅能夠顯著改進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與效率,還可以很好地了解患者的實際病情,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在提高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同時,有效地降低護理糾紛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患者采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后,不但能有效提高護理的效果,還可以顯著地減少護患之間的糾紛,且安全系數高,在今后的臨床護理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作者:陳麗 單位: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中醫院

參考文獻

[1] 張海霞.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18):82-84.

[2] 郭艷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4):61-62.

[3] 劉建紅.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6):763-764.

護理分層級管理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回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間在該院消化病房工作16名護理人員的護理管理資料,全是女性。工齡情況:5年以上10名,5年以內6名;職稱構成:護士7名,護師6名,主管護師2名,副主任護師1名;學歷情況:6名本科及以上學歷,8名大專學歷,2名中專學歷。該科室共設置病床49張,共有100例患者接受調查研究。

1.2 方法

①構建分層管理制度。依據本科室護理人員的資歷和專業技能,分別設置輔助護士、責任護士和護理組長3個層級,其中,輔助護士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主要負責間接的護理工作,并為責任護士各項工作的完成提供配合與輔助;責任護士工作年限在5~10年之間,應具備獨立完成自身任務的能力;護理組長則需要具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對于本科室護理工作負有全面責任,根據分層護理模式的要求,對各項護理工作進行明確分工,保證各項工作責任落實到位,同時,護理組長自身也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積極冷靜地應對各項突況,并為輔助護士和責任護士提供輔導。

②建立健全培訓制度。針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開展分層培訓,從整體上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主要培訓內容涉及個案分析、護理要點、病情監測、臨床癥狀、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制度法規等,并對護理人員的技術能力和培訓結果進行準確評估,依據培訓的結果制定和實施后續的培訓計劃。

③合理排班。護理長應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進行合理安排,采用彈性排班制度,選擇2名護理組長,其余人員均參與到彈性排班中。護理組長每天進行輪換,夜間和節假日期間安排1名護理組長值班。其余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需要合理進行安排,分配好每名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實施連續8 h的工作排班制,從而避免交接班失誤問題。同時,人員分組需要保證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

④建立和完善考評機制。依據護理人員的工作分工,對其工作結果進行評定,建立明確的獎懲機制,從而保證護理人員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自身分配的工作,這樣不僅有助于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的繼發,也有利于工作人員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經驗的總結。

1.3 觀察指標

①通過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比分析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前后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情況,主要從一般滿意度、內在滿意度和外在滿意度3個角度加以評定,護理人員得分越高,則說明其工作滿意度越高。②利用該科室自行擬定的指標,對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前后護理人員護理病歷書寫、操作規范、基礎護理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等臨床護理質量指標結果進行對比分[1-2]。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和比較,t檢驗用于處理比較各項計量資料(xs),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

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后,護理病歷書寫、操作規范、基礎護理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等臨床護理質量指標結果均明顯改善,與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

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后,護理人員內外滿意度、外在滿意度和一般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前,與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醫學研究結果證實,在臨床護理管理中應用分層級管理模式,有助于病房護理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證臨床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和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在分層級管理模式應用過程中,責任組長和責任護士應為助理護士提供輔導,從而整體上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技能,并積極應對各項醫護糾紛和突況,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和心理負擔[3-4]。通過分層級管理模式的應用,科室內也能夠建立起完善系統的護理工作質量考評制度,明確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從而督促護理人員主動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培養護理人員的上進行和責任感[5-7]。另一方面,分層級管理模式的應用還有助于科室內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而轉變以往護理管理中存在的措施不到位、管理不規范問題,促進整體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8-10]。

護理分層級管理范文第3篇

臨床護理路徑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護理管理模式,讓護理工作有律可循,提高工作效率。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不斷的提高,簡單的臨床護理路徑變得單一、機械,需要更加明確的分工進行護理工作。護士分層級管理是新起的一種護理管理模式,將護理人員根據護理能力,工作年限和態度等綜合考慮進行分層分級,并分配給程度不同的患者,更加靈活的進行工作[1]。本文研究臨床護理路徑聯合護士分層級管理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在心血管內科隨機選取患者和護士組成兩個組進行試驗研究,兩組均有6名護理人員,1名高級責任護士,2名責任護士,3名初級責任護士,兩組均管理23名患者,均為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患者,重癥均有3名,中度均有9名,輕度均有11名。兩組在護理人員的工作年限、態度和能力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疾病類型和程度上也均無明顯差異(P>0.05),故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采用我科臨床護理路徑管理進行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根據我科現有的臨床護理路徑表進行護理工作,但護理人員隨機的執行醫囑、給藥等。

1.2.2觀察組方法

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聯合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進行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按工作年限、態度和能力分成3級,高級責任護士,責任護士和初級責任護理,并將這些護理人員按照患者病情的輕、中、重度進行分配,重癥患者由高級責任護士帶領責任護士管理,中度患者有責任護士帶初級責任護士管理,輕度患者由初級責任護士管理。將患者和護士進行明確的定位分配,形成類似“一對一”的護理模式。再按照我科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

1.3.研究指標

調查對比患者對兩組管理模式的滿意度:醫師和患者根據護士的態度,護理內容和護理效果對兩組護理工作進行打分,滿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以上數據均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為保證準確度數據均取三次處理的平均值),用x表示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詳細情況見下表: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

*與對照組比,P<0.05。

護理分層級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對臨床護理管理過程中采用層級管理法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在我院采用層級護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臨床住院治療患者病例,對其在住院治療期間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健康教育的覆蓋率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分析結果表明,實施層級管理護理法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和健康教育覆蓋率均較層級管理前有明顯的提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關鍵詞】 層級管理法;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307-02

隨著社會和廣大臨床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臨床護理工作的具體范疇也隨之不斷的拓展和細化,對護理人員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使臨床護理的相關質量得到保證,對護理人員進行合理的分配已經成為當今臨床護理管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2]。為了對臨床護理管理過程中采用層級管理法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為今后臨床為該類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的護理服務,使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使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得到有效保證,提供一些比較有參考價值的資料,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在我院采用層級護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臨床住院治療患者病例,對其在住院治療期間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健康教育的覆蓋率進行比較分析?,F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這四年時間里,在我院采用層級護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臨床住院治療患者病例,患者年齡在19至72歲之間,平均年齡45.2歲;其中包括96例男性患者和104例女性患者;兩組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

1.2方法:在我院采用層級護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臨床住院治療患者病例,分別將其定義為A、B兩組,對兩組患者在整個住院治療期間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健康教育的覆蓋率進行比較分析。

1.3層級管理措施:各科室的護士長對符合任職要求的護士,按照經護士長進行考核、全體護士進行討論通過、向護理部報告審批的程序,護理人員確定為不同的等級。根據護理人員等級的不同,對不同的層級護理崗位進行具體的設定。在護理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具體分層次的管理模式,實行護士長、高級責任護士、初級責任護士、助理護士4個層級進行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以醫生、護士、患者為一組的具體工作形式。高級責任護士主要負責全面工作,與初級責任護士要輪流進行休息。醫護人員在每天的大交班后,高級責任護士隨管床醫生一起進行查房工作,并帶領和指導護士一起完成患者的相關護理、治療、各項檢查、健康指導等工作;并負責對患者的具體護理質量進行督促和檢查。

1.4數據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差異性顯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分析結果表明,實施層級管理護理法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和健康教育覆蓋率均較層級管理前有明顯的提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表1 兩組患者調查情況比較[n/(%)]

3討論

主管護士的作用要得到充分的發揮,主管護士必須由護師以上職稱,且工作時間在3年以上的護士進行擔任,她們都具有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相當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相對較強的工作能力,相關的一些技術操作相對熟練,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的觀察比較細致,比較善于發現相關問題,并能進行正確及時的處理,并具有良好的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具備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的能力[3]。主管護士主要負責所管患者的所有治療、護理措施的制定和實施,負責帶領輔助護士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進行書寫護理記錄,對病歷的質量和收費進行檢查。同時對一些助理護士的一些工作進行指導和檢查。每天都必須對患者進行評估,與醫生的溝通要保證及時,使醫護的合作得到根本的加強。保證患者能夠得到比較恰當的護理。主管護士可以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社會的具體情況進行系統的掌握,有利于護理程序更好地實施。使患者護理的連續性、系統性得到有效保證,為主管護士向患者提供良好的整體護理奠定了基礎。有利于使年輕護士的培養得到加強,年輕護士具有良好的工作熱情,精力更加充沛,需要對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在進行具體排班的時候要注意新老合理搭配的問題,使年輕護士在各班次均能夠得到主管護士的工作指導和心理支持,有利于這些護士迅速提高工作能力,使臨床護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進一步的保證[4]。

對臨床護理護士采用層級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可以使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得到顯著提高,可以使患者的臨床治療的有效率進一步提高,可以使患者的健康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莉.護理人員分層級使用的現狀與發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6,23(16):354-355

[2] 張洪君,駱金鎧.分級管理模式下主管護士能力的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6,22(5):160-161

護理分層級管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神經內科; 分層級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6-0111-02

神經內科具有技術要求高、基礎性工作繁重、專科性強等特點,而且危重病患者較多,以往傳統的輪班式護理模式缺乏一定的連續性、完整性,無法合理利用醫院的護理資源,無法確保護理質量[1];而分層級護理模式能夠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為了探討關于神經內科實施分層級護理模式的效果,選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護理人員20名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護理人員20名作為觀察組,實施分層級護理,年齡22~45歲,平均(25.4±2.7)歲,工齡2~26年,平均(5.4±1.4)年。本科學歷13名,大專學歷7名,其中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17名初級護理人員;選取2010年6月-2011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護理人員20名作為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年齡24~40歲,平均(33.5±2.9)歲,工齡2~19年,平均(11.5±1.8)年。本科學歷12名,大專學歷8名,其中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18名初級護理人員。兩組護理人員年齡、工齡、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模式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行輪班護理工作的方式;觀察組采用分層級護理,具體模式如下。

1.2.1 層級設置 根據護理人員的學歷、工齡、職稱、工作經驗等進行護理分級,確定護理組長的人選,按照護士長――護理組長――初級護理人員三層級進行設置,進行不同的責任分配。(1)護士長:從總體上把握神經內科護理工作,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對危重患者和2、3級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指導;組織護理會診和護理查房,2~4次/月,并且組織護理人員進行三基培訓和考核,對護理質量進行評估;掌握危重患者的情況,執行難度較高的護理操作,確保神經內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有效;(2)護理組長:對神經內科患者的病情進行全方位評估,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且對初級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3)初級護理人員:負責做好神經內科患者的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等工作,為其提供各方面的生活護理,做好患者從入院至出院的全方位護理工作。

1.2.2 排班模式 根據神經內科的具體情況實行靈活、彈性的整體護理排班模式,必要時增加中午和夜間時段護理人員的數量,實行24 h小時值班,為患者提供持續的護理服務。

1.2.3 培訓和考核 實行層級培訓和考核,根據護理人員的學歷、職稱、經驗等進行層級培訓和考核,并且建立護理人員檔案,將考核結果與護理人員的薪酬掛鉤。

1.3 觀察指標

(1)醫生滿意度和患者滿意度;(2)護理診斷準確率、護理措施落實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醫生和患者的滿意度

觀察組醫生和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護理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護理診斷準確率、護理措施落實率、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神經內科是一個專業性較強也較為復雜的科室,需要護理人員做好全方位護理[2]。本研究中采用分層級護理模式,設置了護士長――護理組長――初級護理人員三層級護理工作模式,每層護理人員都根據自己的職責進行護理工作。這種崗位設置比較合理,能夠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作用;同時,選擇護理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擔任護理組長,能夠加強對各級護理人員的指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讓各級護理人員充分參與進來。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級培訓,能夠提高各級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最終提高護理質量。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患者通過分層級護理后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護理診斷準確率、護理措施落實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這與呂彩霞等[3-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分層級護理模式能夠取得顯著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實施分層級護理模式能夠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和護理質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妮,文鋒華,張玉梅,等.層級全責護理模式在護理人員分層次使用中的實踐[J].當代醫學,2012,2(3):105-106.

[2]梁雪芬,李素琳,李愛軍,等.層級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08,8(8):65-67.

[3]呂彩霞,劉杏仙.分層級管理在護理人員職業生涯規劃中作用的探討[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17):107-1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大连市| 新绛县| 永春县| 兰溪市| 安阳市| 苍梧县| 綦江县| 甘德县| 邢台市| 衡水市| 文安县| 水城县| 卫辉市| 饶阳县| 犍为县| 潮州市| 临清市| 长兴县| 临湘市| 顺昌县| 林甸县| 洪泽县| 汾西县| 延川县| 湖南省| 吴江市| 内丘县| 江陵县| 兴安盟| 绥江县| 郸城县| 苏尼特右旗| 商都县| 中方县| 调兵山市| 丹寨县| 南陵县| 阿尔山市|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