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慶國慶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古典詩詞①中的家國情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鄉土親情的思戀。鄉土、親情,對于遠游者來說是多么親切而渴望的啊!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漫游中輾轉反側,見月思親,情不自禁地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杜甫“月是故鄉明”等名句,抒發出對家鄉親人最親切直接而又哲韻無限的思戀,引起代代共鳴。故鄉是生養自己的土地,一個對自己的故鄉都不熱愛的人,很難說他對祖國的熱愛是真誠的。此外,男女愛情與獻身國防的恰當融合之作,也是具有家國情愫的。如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此詩把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對正義戰爭的理解融為一體,是愛情、家國的融合之作。那些游子思鄉、邊陲塞隘、閨婦思夫等題材所表現出來的對鄉土親情、對家國故園的思念和眷戀,都應是那個時代家國情愫的具體體現,都有一定的愛國意識。
對山水田園的鐘愛。華夏大地,田園秀美,江山壯麗,中華兒女用真情之筆描繪抒發著無限壯美錦繡之景和陶醉愉悅之情。陶淵明在《飲酒》中沉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更將這種陶醉和真愛描繪到了最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些淳樸自然、清新流暢的詩篇,愜意地描繪出令人向往的田園風光,意境優美清新、安逸恬靜。古人懷著無限鐘愛之情、真摯純美之意,吟唱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秀美田園、皇天后土的由衷愛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韓愈“江作青羅帶,山如青玉簪”(《送桂州嚴大夫》);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陸游“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萬里看無窮”(《水亭有懷》)等。
這類古詩詞可分為三小類:一是單純描繪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維的《終南山》、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是借景抒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甫的《望岳》;三是借景物描寫揭示生活哲理的,如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形象地揭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天下憂樂于心的情志。因朝代更替而引發故國眷戀之情的,其慘痛凄切之心、悲天憫人之狀尤為感人?!对娊洝分械摹妒螂x》記述了東周士大夫行經鎬京時見其祖先宗廟宮室已盡為禾黍的感受:“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慨傷周室之覆亡,家國之衰替,彷徨難去,悲嘆不已。以往用所謂階級分析的觀點不把這首詩歸入愛國詩,現在我們將之納入到“家國情愫”之列。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將亡國之痛抒發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金陵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國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故國鄉土的難舍之緒,哀婉凄切。
對“天下”的憂樂意識表現在“兼善天下”的理念中?!凹嫔铺煜隆笔侵袊糯嗜酥臼拷üαI的最高人生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將之概括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家國情愫的體現。
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仁人志士家國情愫的重要內涵之一。屈原是第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愛國詩人,他在《離騷》中反復抒發著自己執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②,表現出在國家危難之際勇于獻身、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愛國之心,這是屈原憂國憂民意識的具體表現。司馬遷說:“屈平疾王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③。杜甫是繼屈原之后又一位最具有憂患意識的偉大詩人,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別》、《春望》等一系列憂時感憤的詩篇中,詩人發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等憂國憂民的深摯喟嘆。此類作品還有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就連多愁善感的李賀也發出“男兒何不帶吳鈞,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壯語,范仲淹把古代士人的憂患意識概括得更為集中真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這種憂患意識帶有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同樣是中華民族美好情操的具體體現。
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中國古詩的重要主題之一。家國和人民,這兩個概念是血肉相連、緊密相依的,對家國的熱愛,自然會萌發對生息于斯的人民的關切;對人民的關愛,也同樣會升華到對家國民族的忠誠。杜甫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摯熱情懷,批判“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丑惡現象,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溫暖:“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捐軀之舉。屈原的《國殤》是一首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的作品,詩中描述了他們為國殺敵的英雄氣概,歌頌了他們“出不入兮往不返”、“終剛強兮不可凌”、“首身離兮心不死”和“子魂魄兮為鬼雄”的雖死不屈的頑強精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是這種精神的升華。其他如漢樂府中的《戰城南》、南北朝樂府民歌中的《木蘭辭》、唐代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等,從不同角度表現出為國效力、視死如歸的節操。
統一之愿。有些朝代,統治者的軟弱投降、喪權辱國與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民族氣節形成了鮮明對比。宋朝統治者對敵卑躬屈膝,不惜以大好河山、千萬臣民拱手相送;相反,愛國將士們舍生忘死、激昂悲憤地頑強抗爭,愛國名將岳飛壯懷激情地發出:“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陸游念念不忘洗雪國恥,盼望國家統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叮囑兒子:“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辛棄疾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國難中,夢寐以求的是抵御外辱、恢復中原,發出堅持抗戰、統一祖國的悲壯誓言:“馬革裹尸當自誓”(《滿江紅》)、“男兒到死心如鐵”(《賀新郎》)。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國奮力抗爭,被俘后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高唱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舍生取義,壯烈殉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堅定的民族氣節。
不屈之氣??鬃印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④是中國人重氣節的概括之語。孟子云:“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人要有“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古賢所倡頌的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歷經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洗禮,鑄就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浩然的中正氣節和高尚的民族情操。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身系牢獄,寧死不降,慷慨就義:“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模屯旅魍?。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正氣歌》)。
正確理解古典詩詞中的家國情愫,還需要以歷史唯物史觀來分析下面兩個關系、一個問題――
愛國與忠君的關系。我國古人的愛國思想往往與忠君意識交織在一起,這是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造成的。如屈原的愛國與忠君就是一致的,他熱愛祖國,也忠于楚王,雖遭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離騷》),仍自告奮勇愿為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并“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杜甫的愛國也是與忠君相聯系的,“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集中表現了他對國家和君王的忠誠。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君”往往是“社稷”、國家的代表和象征,并形成一種思維慣式:愛國自然要忠君,忠君自然也就是愛國。不可否認,像屈原、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其忠君思想是有一定歷史局限性的,他們對君主抱有過多的幻想,對統治階級雖有所批判,但只是停留在表面?!坝拗摇边^甚,這是不可取的。但他們的愛國思想與人民群眾的愿望、與歷史的進步相一致,又是可貴的。屈原的忠于楚王和熱愛楚國是一致的。
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愛國作品,多產生于漢民族同其他少數民族尚未完全融合的特定歷史階段,胡人入侵,武皇開邊,都曾給人民群眾造成深重的災難。對這類戰爭的發動者,是不應肯定的,但在反侵略戰爭中所產生的愛國作品,情況就不同了。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個具體民族都曾有過自己的愛國作品――文字或口傳的,凡屬于反侵略的愛國作品和愛國人物,不管是哪個民族的,都應得到肯定。在今天中華民族大團結歷史時期,各族的愛國人物和愛國作品都應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的歷史遺產和寶貴精神財富,都屬于我們中華民族情操和愛國精神范圍。
功名問題。官本位意識的影響作用,使得古代士人多熱衷功名仕途,希望求得一官半職。當今,用唯物史觀來看待這一現象,應該予以肯定,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特定的歷史環境有關,也是積極進取的一種表現:入仕功名是古代士人實現其“光宗耀祖”、“施展才華”、“兼濟天下”的唯一途徑,屬“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范疇,不但無可厚非,而且應該肯定并提倡。
注釋:
①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游國恩:《離騷纂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③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說》,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次世代DVD”中國策略之回顧
HDDVD集團在8月29日BD集團的中國策略曝光后一周后就宣布“中國高清光盤產業聯盟”成立及展示中國版HDDVD樣機,的確有倉皇應戰之嫌。但是回顧HDDVD兩年多前就在國內布局,相比BD藍光整整提前了一年,“倉皇應戰”說似乎不大成立。
2005年7月,距離東芝的第一款HDDVD影碟機在日本上市(2006年3月31日)的時間還有九個月,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就向DvD論壇藍光工作組提交建議,希望能基于HDDVD標準開發一種只面向中國的DVD格式。這說明HDDVD集團至少在2005年初就已經開始和國內相關機構接觸,著手HDDVD在中國的推廣。相比之下,藍光協會中國工作組直到2006年下半年才成立,在啟動時間上已經比HDDVD落后了一年。
不過東芝的中國策略看起來有些按部就班,比如直到2007年2月28日舉行的第37屆DVD論壇指導委員會會議上,才批準了中國高密度只讀光盤C-HD DVD-ROM物理技術規范,這距離2005年7月已經超過了19個月。因此,當7月初藍光協會集體高調亮相SINOCES2007時HDDVD完全沒有做好準備,這從兩大格式的參展面積、展品數量和展會期間的推廣活動規模上即可一窺究竟。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忽視HDDVD集團兩年多來在中國的推廣業績。例如,今年年初就傳聞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就和中國某企業簽訂大筆HDDVD影碟機訂單,并準備以超低價投入今年年底的圣誕節商業大戰。而9月7日在中國高清光盤產業聯盟展出的5家中國家電企業生產的CH-DVD碟機樣機,也不是一周之內就能趕制出來的。有點制造業常識的人肯定知道,即使是制作外殼,一周的時間也不夠。最合理的答案應該是,東芝早就為這幾家中國企業提供了研發套件。
正是因為HDDVD集團在國內的長期推廣,在研發、制造、內容、渠道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筆者認為“2008年3月國內上市”的時間表應該不會有大問題。而中國華錄集團提出的“年底推出BD影碟機”的說法,應該理解為在年底可以完成研發樣機,要真正上市銷售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
三大勢力角逐國內高清碟機市場
藍光在中國首次發力一周之后,9月7日,HDDVD也掀起了猛烈的反擊由清華大學光盤國家9月25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的“2007年中國國際光存儲設備技術研討會”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開幕,并分別舉行了BD藍光、HDDVD和紅光高清的專場技術交流會。
BD藍光集團派出超強陣容出席本次研討會,其中索尼數字音樂光盤公司(sonyDADC)執行總裁吳曉先生介紹了BD光盤批量復制的狀況、松下媒體工藝開發經理大野銳二介紹了松下關于單面雙層BD-ROM光盤低成本生產工藝、全球最大的光盤復制設備提供商SlNGuLUS銷售主管RiCkuitdehaag介紹其最新的CRYSTALLm母盤制作設備,而BD藍光協會中國工作組主席松村純孝(日本先鋒公司研發組執行官)報告了BD藍光的一些最新進展情況。
9月28日,BD藍光協會特地舉辦了媒體溝通會,宣布在聯合技術委員會下成立“中國音視頻編碼評估特別工作組”,這個特別工作組將評估中國華錄集團遞交的AVS和DRA提案。AVS和DRA分別是我國數字視頻和數字音頻標準,已經被CH-DVD作為可選視音頻編碼方案提交給DVD論壇。今次華錄集團再次將AVS和DRA提交給BDA,也是為了贏得中國政府的支持。果不其然,中國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廣播電視處白為民處長也出席了BD藍光這次媒體溝通會,她對華錄集團提交DRA和AVS提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們非常高興了解到BDA將開始正式評估AVS/DRA,并且有可能將AVS/DRA作為藍光光盤格式的一部分。我們也希望做為貢獻會員的華錄集團在BDA里能夠有足夠多的話語權?!?/p>
在HDDVD/CHDVD技術交流會上,中國DVD論壇A級產品認證實驗室負責人,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田玉靜女士的HDDVD/CHDVD的主題講演要簡單得多,主要介紹了HDDVD的低成本等特性。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陸達副主任則介紹了CHDVD近期發展路線圖,計劃在今年12月底完成AVS、DRA、導航系統等應用格式標準和硬件的開發,到明年3月再加入版權保護系統。關于AVS芯片,陸達表示將會采用現有的獨立芯片應急,但現有的AVS芯片主要是應對網絡傳輸,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協調完善。至于AACS版權保護,由于中國國務院在1997年的相關規定,商用密碼規范必須得到中國政府部門的許可才能使用,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點,經過與AACS組織一年多的協商,目前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最終仍將會采用AACS(畢竟已經得到了好萊塢眾多片商的認可),另外可能還會配以中國自己的版權保護技術。
在BD和HD DVD這兩種藍光技術之外,中國是世界上對“紅光高清”技術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的地區。“2007年中國國際光存儲設備技術研討會”的紅光高清專題技術交流會上,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廠家中心潘龍法主任介紹了中國紅光高清光盤技術的總體情況,其中包括中國臺灣的FVD,中國大陸的EVD、NVD和HRD等。潘龍法表示,DVD給中國相關產業個深刻的教訓,現在每臺DVD影碟機要繳納13.1美元的專利費,其中有65%是物理格式方面的專利,35%是應用格式方面的專利。因此中國要想擺脫專利費的困擾就主要從物理格式下手,而FVD、NVD、HRD,包括藍光的CH-DVD都是在向這個方向努力(早前的EVD則是照搬DVD的物理格式,只是在應用格式上進行了修改)。另外,中國DVD產業目前剛剛進入核心技術領域,比如光頭,中國企業已經能夠開始提供國產的DVD光頭,如果這個時候又被藍光所取代,對于中國剛剛培養起來的DVD基礎產業是不利的,這也是為什么要走紅光高清路線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可能也是廣大消費者所考慮不到的因素。由于物理格式的修改,使中國的紅光高清標準面臨著硬件上自主創新的挑戰,比如新的伺服系統、新的前端信號處理系統(采用了新的調制碼技術),而新應用格式也意味在后端處理芯片方面需要進一步的突破,這其中包括自主的視頻(AVS)與音頻(DRA)標準的解碼,自主的導航系統執行系統以及自主的版本保護技術的處理等等。不僅僅是紅光高清,這同樣也是CH-DVD將要面對的問題。
摘要 入聲是古漢語重要的語言現象。本文將入聲與押韻結合,分析名篇名作中入聲韻的具體聲情效果,以探討在漢民族共同語中已消失的入聲韻的情感表達效果,以便更深地理解這一文化現象。
關鍵詞:入聲韻 情感 孤寂 壓抑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
入聲是古漢語重要的語言現象之一,由于語言的變遷,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但入聲字在古詩詞中大量運用,為古詩詞增色添彩。而語言聲韻傳達的感受,不是默誦中的體會,而是在吟誦時的體驗。這些入聲字用普通話讀起來,有很多不押韻和節奏不和諧的地方,少了很多韻味兒。那么,這種獨特的入聲究竟有著怎樣的審美特色呢?這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一入聲的語音本質
漢字讀音按其韻尾的不同可分為陰聲、陽聲和入聲三類韻。陰聲韻以元音收尾或無韻尾,陽聲韻以鼻音收尾。陰聲陽聲的共同特點是發音可以延長,在延長的過程中還可以有高低起伏的變化,給人以柔美漫長、豪邁高亢之感。入聲韻則以塞音[p]、[k]、[t]收尾。這些輔音韻尾只作發音的口腔姿勢而不完整地將音發出來,這是造成入聲短促、不能延長的根本原因,也是入聲的本質。短暫的停頓,使音節聽起來有一種急促閉塞的頓挫感。所以,陰聲和陽聲又叫舒聲,入聲又叫促聲。
入聲調是同平、上、去三種聲調概念一起從南北朝之際出現的,不管是“平上去入”、還是“天子圣哲”,都是從聲調的調值上形成區別的。古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中,又分平聲、仄聲,其中,上、去、入聲歸為仄聲。平聲平直高昂,聲調變化不大,仄聲短促低沉,聲調高低變化較大。古詩詞講究平仄,就是利用聲調的高低起伏,形成抑揚頓挫之美?!犊滴踝值洹非懊孑d一首名為《分四聲法》的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入聲有不同于其他三個聲調的特色。入聲調和入聲韻是一回事,從韻母看,有塞音韻尾,特點是氣流突然被截斷堵死,形成一種戛然而止、壓迫急促的感覺。從聲調上看,也有不同于平、上、去三聲的特性,特點是短促、低沉。
二古詩詞押韻的本質
押韻,就是在上下語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規律地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給人以音韻回環、和諧悅耳的音樂美。押韻不僅能使詩歌產生鏗鏘悅耳的音樂效果,還能更好地表達情感,具有聲情作用。不同的韻具有不同的音響,會引起人聽覺上不同的感覺,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聯想,進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有的詞語,開口度大,響度大,聲音比較洪亮;有的詞語,開口度小,響度小,聲音比較細微,這本來是詞語的自然屬性,但卻可以給人聽覺上以不同的感受。清人周濟說:“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有聲響,莫草草亂用。”就把不同音響的韻對于接受者所起的不同心理效果揭示了出來,說明不同的韻是與人們的不同感情相聯系著的。袁枚《隨園詩話》說:“欲作好詩,先選好韻?!彼^“好韻”,即選擇與詩情相切的音韻,也就是根據詩詞作品表情達意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韻腳,做到情聲相諧、以聲傳情。
古入聲字有塞音韻尾,帶噪音成分,念起來短促急收,聲調調值、調型直且短,念起來急促低沉,用來押韻,反復回環,單調沉悶,令人不快。因此入聲韻適于表現孤寂、抑郁、激憤、悲壯的思想感情。盡管這些情感不只是入聲才能表達,但使用入聲韻突顯了類似情感。
三詩歌中入聲韻的情感表達效果
1與其他韻腳互換押韻,突顯情感變化
入聲韻與其他韻轉換使用是為了適應思想內容的表達和層次結構轉換的需要,使用入聲的幾行與其他韻腳形成對比,以達到情移韻轉、聲情相切的藝術效果。如《詩經?關雎》第三節: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前兩節贊美淑女,渴求淑女,心情愉悅,押輕微柔和的陰聲韻;第三節寫求之不得,坐臥不寧,難以入眠,痛苦煩躁時,改押“得、服、側”急切短促的入聲韻。用韻不同,哀樂有別。中間換成入聲韻,突顯了歌者感情的變化。
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更能突顯出入聲韻與陰陽韻截然不同的情感。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 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全詩可分五個層次,隨著內容和情緒的變化,每一層都換用不同的韻腳。
第一層為前五句,詩人有意選用“號、茅、郊、梢、坳”比較適合于表現狂風怒號、茅草漫天飛卷的情狀。
第二層共七句,前五句寫老天雖無情,可也并非專門有意欺負作者。此時南村頑童公然當著他的面抱走他用來遮風避雨的茅草,他才真正覺得自己老邁無力,尤其對于一個無助的外鄉人來說,更覺得傷感和凄慘。“力、賊、得、息、色、黑”這些短促的入聲字作韻腳,加強了孤獨無助的傷痛感。
第三層共六句寫屋破受風,又下起連夜雨。屋里連個立腳的干地方都沒有,一家人只好擠在一起,在凄涼的秋風苦雨中等待天明。這是何等凄苦的情狀,入聲“鐵、裂、絕、徹”,加強了凄苦悲慘的感覺。
第四層共三句,寫詩人由一己的屋破推及天下寒士的苦狀,他突發奇想,想使天下寒士能安居,有寬敞明亮的大房,過上喜笑顏開的日子。陽聲字“間、顏、山”作韻腳,聲音宏亮,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加強了盼望、喜悅的效果。
第五層為最后三句,寫他愿為天下寒士獻身,但眼前的現實依然是凄苦、悲慘,所謂廣廈千萬間,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入聲字“足、屋”作韻腳,恰當地表現作者心境的沉痛、悲涼。
2全押入聲韻,渲染沉郁悲涼的氣氛,表現悲憤壓抑的情感
杜甫詩歌中的入聲韻腳詩主要出現在安史之亂期間,反映安史之亂的社會狀況,描寫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的現實,表達詩人憂國憂民而又報國無門的傷痛和悲憤?!蹲跃└胺钕仍亼盐灏僮帧纷詈髮懙剑?/p>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
詩人的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當他懷著喜悅之情“榮歸故里”的時候,一路所見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象,他的心情立刻變得沉重不堪。一回到家,見小兒已經活活餓死,他欲哭無淚。詩人為自家的慘狀哽咽,更為天下黎民悲痛,但他官卑言輕,毫無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入聲韻準確地表達了他無邊無際的愁緒。
杜甫的《哀江頭》也全押入聲韻,《哀江頭》開頭寫到: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舊地重游,觸景傷懷,詩人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他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我們看到一個泣咽聲堵的老人,孤寂地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哭又不敢大放悲聲,只能向隅而泣。而入聲韻腳準確地表達了這種無聲的哽咽,與詩人因國家殘破而悲痛萬分的思想感情相協調,深化了意境。
我們不能說詩的情感和意境全由韻腳來表現,但韻腳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杜甫入聲韻詩與詩歌中表現輕松愉快心境的詩比較,更能理解杜甫選用入聲韻的良苦用心。陰聲韻腳如《望岳》:用“了、曉、鳥、小”作韻腳,給人一種心胸激蕩、意氣昂揚的感覺。又如陽聲韻腳《春夜喜雨》:用“生、聲、明、城”作韻腳,表現一種由衷的輕松喜悅的心情。而《聞官兵收河南河北》中的“裳、狂、鄉、陽”是開口度大的陽聲韻,表現年過半百的詩人突然得知安史之亂平息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被后世詩論家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真正達到了聲情相切的境界。
四宋詞中入聲韻的情感表達
詞的押韻,有平仄韻之別,不同的詞牌,表情達意各有所歸。平聲字調舒長,而仄音激越上揚。仄聲韻里入聲是一個很特殊的調類,獨立性很強,不跟上聲、去聲混押。單押入聲韻的詞牌較為多見,盡管沒有規定硬要用入聲。但僅從名篇來看,也能領會詞牌押入聲韻的聲情效果。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從思想感情上看,眼前的政治現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牾,所以不免思緒深沉,而情不自禁地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度的嘆惋。雖然此詞是豪放詞典范,氣象磅礴,格調雄渾,境界擴大,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沖突只能無可奈何地歸結為以酒澆愁,為典型的外境雄偉、內境悲涼的詞作。而入聲韻的急促,突顯出作者的不平之氣和悲憤之情。
再以一首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原來《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是平聲,調子相應也比較徐緩,而改押入聲,使舒緩變為急促,哀婉變為凄厲,使全詞頓挫凄絕,如泣如咽,恰切地表達了欲說無言、痛苦不堪的心境。全詞沒有一滴眼淚,然而卻超過千萬滴眼淚所表達的凄酸――那凄凄欲淚和難以言傳的酸痛。前人評價疊字、齒音,給這首詞增添的藝術魅力,但從聲韻角度只注意這些,仍不免有失偏頗。那結舌不順、欲說還休的入聲字,也是使聲情與詞情完美結合的要素。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入聲有自己的音響特點,詩詞中大量運用入聲韻表情達意,使詩詞句讀抑揚頓挫,更加突出詩詞的思想內容,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但由于語言的變遷,讀音的改變,入聲塞音韻尾在民族共同語中的消失,聲調調值的變化,使我們在鑒賞和閱讀古詩詞時,要么平仄不合,要么不押韻,詩詞失去了韻律和節奏感,也就失去了詩詞作用于人們聽覺上的美感,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應該關注入聲字、入聲韻,盡量挖掘入聲的聲情作用,以便保留和傳承這一獨特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煉強:《詞語聲音的錘煉要注意哪些方面》、《語言學習百問》,《中等師范學?,F代漢語知識第二冊教學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蘇志武:《杜詩的用韻》,《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3] 趙宏:《淺談漢語入聲韻塞音尾消失的原因》,《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2、國慶到,我真誠的邀請你參加宴席,準備如下:飯是吉祥飯,吉祥如意;菜是五谷豐登,生活無憂;湯是芝麻湯圓,合家團圓;飲料是百事可樂,包你快樂。
3、煙花燦燦,映亮朗朗的天;桂花瓣瓣,迷亂深情的眼;問候聲聲,句句落在心坎;國慶好運臨,人間喜事連。真心祝你,幸福雙雙至,快樂到永遠!國慶節快樂!
4、歡度國慶,在這美好日子里,讓我用最真摯的祝福伴您渡過。祝:萬事大吉,心想事成!
5、今天是國慶節,他們都說今天應該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可是我不管別人是否真的開心,我只希望您在看到我的信息后能開心
6、想你時往海邊扔一粒石子,所以就有了沙灘;想你時對夜空許下心愿,所以就有了滿天繁星;十一到了又想起了你,所以發條微信,祝你國慶快樂!
7、思念的衣裳,問候的菜肴,幸福的房子,快樂的車子,全部都送去給你,十一到了,希望你衣食住行都能夠安排的妥當,長假每一天都過的開心,國慶快樂!
8、國慶又逢仲秋月圓,偉大祖國大好河山,蒸蒸日上繁榮富強,神州共奔富麗康莊!
9、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你,有你才有我,祝我親愛的爸媽國慶快樂!身體健康!
10、十月里,風光好,人人沒煩惱;國慶到,煙花俏,處處有歡笑;樂逍遙,愁事拋,福星高高照;好運抱,成功到,幸福永相靠;朋友情,難忘掉,感情更美好。國慶到,心情妙,愿你一生幸福體安康,家庭美滿快樂繞!
11、五星紅旗迎風飄,金秋十月迎國慶,祖國華誕笑開顏,舉國同慶把喜傳,手捧鮮花著盛裝,高舉美酒表祝愿,鑼鼓喧天煙花綻,放聲歌唱頌祖國,祝福祖國永富強,萬壽無疆永不朽!
12、鶯歌燕舞迎國慶,張燈結彩喜洋洋;花海如潮十里香,碩果累累堆滿倉;四海同歌日日上,九州同歡人富強;借花獻福慰好友,家和事興福無疆。國慶快樂!
13、十一國慶已來到,祝福話兒身邊繞;開心快樂不能少,溫馨美滿最重要;身體健康活到老,平安吉祥是個寶;幸福生活年年好,甜蜜日子步步高
14、日子折疊,折疊,再折疊,折疊成對你厚厚的思念;把關愛攪拌,攪拌,再攪拌,攪拌成香醇的情誼;把問候融化,融化,再融化,融化成節日盈盈的祝福:恭祝國慶佳節合家歡樂,幸福安康!
15、假期很長,對你的牽掛更長;假期很忙,對你的關懷更忙。外出旅行,愿你的心情舒暢;與友聚會,愿你的心情開朗。國慶長假,愿你開心度過!
16、國慶佳節將到,祝福提前報道。愿你加薪不加班,高興又高薪。不發牢騷只發錢,不添煩惱只添福。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收祝福收到合不攏嘴!
17、這條短信醞釀于春天之初,萌芽于晨曦之露,成長于炎熱之夏,成熟于初秋之夜,摘取于九月之末,于國慶之時,祝福于假期之間,快樂于無形之中。
18、轉眼又是這個熟悉的國慶節,我的祝福分分秒秒,我的關心時時刻刻,就在你的身邊!愿我的祝福隨輕風飄送,順著柔水漂流,直達你的心扉,溫馨我們的友誼!
【論文摘要】:亡國之音的表達,使李煜與李清照后期的詞具有打動人心的恒久的藝術力量。作為在中國古代文壇占有很高地位的兩位詞人,他們同樣表達亡國之音,卻有著不同的特點。通過對他們兩人詞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兩個方面作比較,可以更清晰地聆聽李煜與李清照對亡國的嘆息,更準確的了解當時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一個是把"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路山河"拱手送與他人的南唐后主。一個為身單體薄,經歷流離失所,國破家亡的堅強女子。他們都同樣經歷過一段美好的生活時光,也同樣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日子。他們都經歷過亡國之難,他們通過詞傳遞出的亡國之音必將更為深刻,更為被人們所關注。比較李煜與李清照的詞在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方面的差異,感受兩人的"亡國之音哀以思",聆聽兩位偉大詞人的嘆息。
一、思想內涵的比較
公元975年,宋軍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次年,李煜被押解到汴梁,從此開始了階下囚的生活。李煜這一時期的詞,把自己作為抒情主人公和描寫的對象,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感嘆今日的悲愁苦況,發出悲涼的亡國之音。
(一) 李煜詞中的亡國之音
1. 李煜詞中的亡國之音,首先主要是通過追懷故國表現出來的。他的詞給人一種淚痕盈面,凄清、空廓、深沉的畫面。如: "人生愁恨何能免? ……故國夢重回,覺來雙淚垂!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子夜歌》);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① "不堪回首",道盡多少人世無常的悲慨和亡國之痛!
2. 李煜詞中的亡國之音,許多通過"夢"來表現。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入宋后,李煜做的"夢"特別多,為了追憶一次次美好的夢境,他陸續寫了四首小詞,《望江梅》(二首)、《憶江南》和《望江南》。《憶江南》描寫了夢中車水馬龍、花月春風的繁華景象;《望江南》一連用了三個"淚"字,可謂淚水漣漣,是詞人內心深處痛苦的表達。李煜通過夢境的描寫使得飽含亡國悲情的詞,句句感人肺腑,語語情真意切,動人心弦,催人淚下。
追憶之詞雖美,雖悲,雖血,卻會多少讓我們感覺少了些什么。同樣是亡國之音,李清照卻有別一種思想內涵。
(二) 李清照詞中的亡國之音
1. 表現形式。
(1) 表現在懷念故土思戀家鄉上。"靖康之變"后,在30余年的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嘗盡了寄人籬下的疾苦,對故鄉、往夕的思念自然是難免的。如其南渡后的早期作品《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從上已節前起筆,以"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的詞句寫詞人長夜難眠,思念家鄉之苦。抒發作者失望、苦悶的思鄉之情,表現了她對故國家園的殷切懷念。再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詞以芭蕉"陰滿中庭"渲染濃陰的幽暗,襯托出了環境的凄涼。從聽覺上點染了雨打芭蕉的寂寞冷清。詞人以"北人"自稱,道出了她懷念故土、不慣旅居的彷徨與悲切。
(2) 表現在悼念亡夫,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顛沛流離的生活雪上加霜,與丈夫的生死相別使她這一時期的創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為內容。如其悼亡詞《浪淘沙》(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詞情凄絕,似有多少血淚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讀。感情真摯深厚,動人肺腑。特別是尾句"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將鴻雁傳書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對亡夫的那種深切思念的情感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表現得蕩氣回腸,催人淚下。
李清照的詞表達亡國之音,充滿人文關懷,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就比李煜的詞,在思想上更為出色。她的詞《永遇樂》,過今昔盛衰的對比,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她后期的詞突破狹隘的個人世界,表現出對于國家命運的關注與擔憂。這真正體現了博大的中國文化和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會意義。
亡國之君李煜追憶,流淚,悲出了血,而李清照卻悲家愁國恨,表現出了對人民,國家的關注,使人肅然起敬!
轉貼于
二、藝術特點的比較
(一) 詞的語言風格的比較
1. 李煜詞的語言雋永,表現力強。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說:"李后主詞如生馬駒,不受控捉。""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艷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艷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2. 李清照詞語言極具創造性。李清照詞的語言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她遣詞造句,自出機杼。在《聲聲慢》中,會詞一開頭,連用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勾勒出作者悲傷欲絕的愁苦心情。正是由于詞人的獨具匠心,使詞的語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見而又覺得新鮮。還是公認的具有音樂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語言來贊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并非過譽之辭。
(二) 創作手法多樣性的比較
從創作手法上來說,李煜后期的詞善于運用工細的白描,鮮明的對比,悲歡的映襯來表達亡國之音。亡國后,他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亡國之恨、故國之思,通過今昔盛衰的對比以及傷春悲秋來傾訴,一景一物,"觸目柔腸斷",字血聲悲。
相對而言,李清照后期的詞作表現手法就更加絢麗多彩,千姿百態。李清照經常運用鋪敘的手法豐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現作者的感情。李清照的詞還常用白描手法,反襯手法,刻畫人物渲染環境,將景與情自然巧妙地組織在一起,亡國之音,更能感人肺腑,引起我們的共鳴。
李煜后期的詞"無論就思想內容說,還是就藝術技巧說,都達到了小詞的最高境界……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不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僅是沉著,而且是郁結,成為李煜詞的最顯著特征,成為李煜詞的獨特風格"。②李煜傾其一生的心血著詞,并醉心、徜徉其間,以至誤國、亡國。無怪王國維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也"。③李煜在藝術風格上的獨創,廣為后世傳誦。這也是他積極影響后來人創作的主要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才女。她靠著自己敏銳細膩的觀察和深厚精湛的藝術造詣,用文學語言揭示出宋代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錯綜復雜的,傳遞出了悲涼的亡國之音。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具有熾熱愛國情懷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世界。她那正直、剛烈的人格魅力與其獨辟蹊徑的詩詞藝術相得益彰。在那個只有男人吟風弄月的舞臺上,是她填補了宋詞的一處空白,他的詞經受了歷史長河的沖刷、久傳不衰。
注釋
① 李煜詞. 《虞美人》.
② 王國維. 王國維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③ 張璋. 歷代詞話[M]. 鄭州: 大象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 王仲聞. 《南唐二主詞校訂》,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
[2] 詹安泰. 《李璟李煜詞》,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版,1982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