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牛彈琴歇后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3、蠶豆開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5、打破砂鍋——問到底
6、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7、虎落平陽——被犬欺
8、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9、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淺
11、大海撈針——沒處尋
12、竹籃打水——一場空
13、打開天窗——說亮話
14、船到橋頭——自會直
15、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16、百米賽跑——分秒必爭
17、拔苗助長——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19、芝麻開花——節節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點燈——白費蠟
22、兔子尾巴——長不了
23、偷雞不成——蝕把米
24、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車——誰敢
27、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28、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29、墻上茅草——隨風兩邊倒
30、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31、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32、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34、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35、貓哭耗子——假慈悲
36、餃子破皮——露了餡
37、扁擔挑水——一心掛了兩頭
38、對牛彈琴——白費勁
39、八仙聚會——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訂釘——跑不了
42、背鼓上門——討打
43、草把做燈——粗心(芯)
44、竹筍出土——節節高
45、菜刀切豆腐——兩面光
46、釘頭碰釘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聞名(鳴)
48、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49、關公走麥城——驕必敗
50、鐵打的公雞——一毛不拔
51、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53、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7、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59、潑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61、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63、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6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66、王八吃秤砣——鐵了心
67、歪嘴講故事——斜(邪)說
68、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70、周瑜打黃蓋——兩廂情愿
71、趕鴨子上架——吃力不討好
72、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
73、瞎子戴眼鏡——裝飾
74、猴子撈月亮——空忙一場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
76、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關鍵詞】漢語習語 文化特征 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74-01
作為語言中的一種特殊現象,習語是歷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形象,帶有濃重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廣泛意義上的漢語習語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典故和俗語等。
一 漢語習語的特征
一般而言,漢語習語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同民族的生活生存方式、風俗習慣、、地理環境不同,這就決定了各民族的習語具有明顯的差異性。(2)漢語習語存在著大量的隱喻,這與特定的民族思維方式有關。如把強迫別人做事說成“趕鴨子上架”;把“代人受過”說成“背黑鍋”等。(3)不同階層的人使用不同的習語。如農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工人則喜歡說:“趁熱打鐵。”(4)漢語習語結構簡單固定,通俗易懂。因為漢語習語的背后存在著一些歷史典故或神話傳說,所以漢語習語的各個部分都是固定的,不可以隨意改變或增減。如“亂七八糟”不可以替換為“亂八七糟”;“接二連三”不可以換成“接三連二”;“守株待兔”不能換成“守株待羊”等。
二 英譯漢語習語的策略
1.直譯法
直譯法,就是直接進入譯文,不需要任何修辭手法。對習語的直譯偏重于對原文意思的忠實性。
例如:(1)良藥苦口。Bitter pills may have whole some effects.(2)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3)孤掌難鳴。You cannot clap with one hand.(4)欲速則不達。Haste makes waste.
2.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翻譯時要綜合考慮到漢語習語的意義、上下文及存在背景等綜合因素。
例如:(1)“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比喻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們能夠為所欲為,而老百姓的正當的言行卻受到限制。因此如果直譯為:“The magistrates are free to set fires,while the common people are forbidden to even to light lamps。”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外國人可能會對這句習語感到很茫然。所以應意譯為:“the powerful can do whatever they want,but the weak are not allowed to do anything.”這樣就能讓讀者一目了然,理解原文的意思。(2)“他花起錢來大手大腳的。”“大手大腳”意為“浪費,奢侈”,而不是所謂的“手大腳大”。因此這句習語應譯為:“He spends extravagantly.”或譯為“He spends money wasteful.”(3)“他做事總是前怕狼后怕虎。”形容一個人做事前總是瞻前顧后,不果斷,而不是真的“前有狼后有虎”。所以可意譯為“He always hesitate in doing anything.”(4)“他看到妻子和別的男人吃飯,很吃醋。”這里的“吃醋”意為“嫉妒”,而不是真的在“喝醋”,所以不能譯為“having vinegar”。此句應意譯為“He was very jealous when he saw his wife having dinner with the other man.”
3.替代法
替代法,是指習語中的某個形象詞被另一個形象詞所代替。
例如:(1)撿了芝麻,丟了西瓜。Go to law for a sheep,you lose a cow. 此處將“芝麻”替換為“sheep”,“西瓜”替換為“cow”。(2)愛屋及烏。Love me,love my dog. 此處將“屋”替換為“me”,將“房上的烏鴉”替換為“dog”。(3)對牛彈琴。Cast pears before swine. 此處將“牛”替換為“swine”,將“彈琴”替換為“cast pears”。(4)揮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此處將“土”替換為“water”。
“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面對的卻是兩大片文化。”我們翻譯不同文化內涵的習語,千萬不能望文生“譯”。英國翻譯理論家Susan Bassnett也曾說:“翻譯也是一種重寫,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續,因而具有巨大力量。”因此,正確形象的翻譯不僅能有效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了解,更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與融通。翻譯同時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活動,需要不斷地探索、學習。希望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對初學者有所幫助,更好地完善翻譯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譯文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包惠南、包昂編著.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柯平編著.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錢歌川編著.翻譯的技巧[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一、對論點的具體分析
“三要素”最大的缺點就是把預設的論點絕對化,不加任何反思。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切事物和觀念都是復雜的,由多元的內部和外部矛盾構成,而論點則往往是一個簡單的論斷,充其量也僅僅是多元中的一元。其狹隘性在一些被視為民族智慧的結晶的格言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1人定勝天”“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樂”“笨鳥先飛”“慢工出細活”“大河有水小河滿”,其實都是片面的。人就不能戰勝天體運行的規律,在地殼漂移和釋放能量的地震中,人是像螻蟻一樣渺小的;光是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知足了,不思進取,就不能常樂;笨鳥后飛更是常見;手工業產品比不上計算機程序控制的效率和精確。大河有水小河滿恰恰是把事情講顛倒了,事實上大河都是從小河(支流)匯聚起來的,更科學的道理是小河有水大河滿。立論要求明確,故往往概括一種簡明的概念或者判斷,而概念或判斷越是鮮明,就容易簡單化、片面化。片面性的反而是全面性,粗淺地說,就是正面和反面。立論的起碼要求乃是全面。對于可能隱含著片面的論斷,哪個白天經地義、不言而喻、眾所周知的論點,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追隨,而是要加以全面分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立論的基本信念就是:一切命題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切命題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題來。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問題,不提出問題,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論點;要提出問題,就要反思,從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審視其間隱藏著的矛盾。
從人所共知的常識到天經地義的權威,都要反思。有了反思,有了對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出污泥而不染”得到普遍的贊嘆,分析性思維拒絕被動地追隨,而是向相反的方面聯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固然是千古名句,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說明天才沒有得到重用。
議論文教學理論,強調立論新穎,要有個性,要有突破,但大都變成了老生常談,原因在于按三要素以論點為綱的理論,對共識性的、權威性的觀點只能是無條件的盲從,而不是提出問題,揭示潛在的矛盾。就是備受矚目的高考作文命題在這方面也每每有誤導。汶川地震那年,四川的題目是“堅強”,完全忽略了救災不但需要意志堅的定性,而且還要嚴密的科學性。2012年某省的作文題為:“手:伸出是溫暖的服務,攤開是放飛的想象,張大是創造的力量,捧起是收獲的快樂……”這四項提示具有同類的性質:都是奉獻的、向上的、創造的、歡樂的。很明顯,這樣單向的誘導事實上成了透明的牢籠,學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動的追隨。其實,只要有起碼的反思,就不難發現,“手”字,在漢字中還有種種與之異質的聯想:詞匯中有“殺手”“兇手”“黑手”“毒手”,成語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歇后語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錢”。
有了矛盾就可以對論點進行分析,就不難提出自己獨立、新穎、突破性的見解了。
為什么會有出污泥而不染和近墨者黑的矛盾呢?主體本身的條件就是決定性的。同樣為安祿山俘虜,王維接受了偽官,可以說是污染了,而杜甫卻出逃了,可以說不染了。李白無疑是有天才的,他的才華成就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輝煌的豐碑,然而在政治理性和實踐方面卻一味空談,即使進入到最高權力圈子,也是一事無成,最后又投錯了門路,弄得身陷囹國。這說明他在政治上不是天才,只能當個花瓶,連庸才的建樹都沒有。
從科學發展來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沒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議論文來說,也就是沒有根本意義上的議論能力,就不能不為陳腐觀念所束縛,所蒙蔽,思想就活不起來。如“對牛彈琴”這個詞,歷來的共識是諷刺牛的愚蠢。典故出自漢朝的牟融的《理惑論》,一個叫公明儀的人,對牛彈奏高雅的“清角之操”,而牛卻兀自吃草,不為所動。牟融的結論是:“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要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立論,就要提出問題。這本來不一定絕對是諷刺牛的,也蘊含著諷喻這個彈“清角之操”的高人雅士的,明知牛不可能有音樂感,為什么還傻傻地去對牛彈高雅的樂曲呢?又如《列子·天瑞》篇中有杞人憂天的故事(“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本來是諷刺性的:憂慮天掉下來,地墜下去,煩惱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完全是自尋煩惱,自我折磨。上千年來沒有一個人對之提出問題,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天體物理學家指出在這個荒謬的故事中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日月星辰,掛在天上,有什么力量使得它們不掉下來?從天體物理學來說,這個問題非常深刻,直到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才回答了這個問題。
關鍵詞: 習語 文化 負遷移 翻譯技巧
一、習語與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石。習語是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從廣義上講,漢語習語包括成語、諺語、俗語和歇后語,英語習語不僅包括諺語和俗語,還包括部分俚語。英漢習語是英漢民族生活生產勞動的結晶,是經歷了長期的約定俗成并見于典籍流傳確定下來的,蘊藏著各自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眾多文化信息,有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哲理,素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稱。通過英漢習語,我們可以了解英漢民族的文化,同時,透過文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習語中豐富的思想內涵。
二、遷移與文化負遷移
遷移是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形成的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的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M.S.James)。根據遷移的影響效果,遷移可分成正遷移和負遷移。在交際和翻譯過程中,當本民族文化中的語言知識與目的語中的某些語言現象相沖突時,人們下意識地用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語言規則和模式套用目的語,導致語用上的錯誤,造成交際的困難和誤解甚至失敗。這種由于文化的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干擾被稱作文化負遷移,它對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有多方面的影響。
三、習語翻譯中的文化負遷移
由于英漢習語具有濃郁的文化特色,在意義與表現形式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英漢習語互譯常使英語學習者感到傷腦筋。習語翻譯直接影響到譯文質量,影響到英漢文化的遷移,影響到英漢雙方能否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若要避免英漢習語互譯中可能引發的文化負遷移,我們首先就要找出隱伏在習語背后的可能引起誤會和文化沖突的因素,然后加以正確的理解。英漢民族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等文化因素中存在差異,由此產生的文化負遷移對英漢習語互譯的影響不能輕視。
1.價值觀念差異。價值觀念涉及個性、謙虛、審美、時間、金錢及道德等,它植根于民族的思想觀念之中,反映一個民族深刻的文化內涵。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對于同一種品質或事物,英漢民族存在不同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取向。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中,謙虛是優良美德,自古就有許多贊美謙虛的習語,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滿招損,謙受益(Complacency brings losses,while modesty brings benefit.)”。英語民族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強調個人奮斗與自身價值的實現,在他們看來,謙虛是自信的反義詞,是缺少自信的表現。有關“謙虛”的習語也常帶有貶義色彩,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謙虛的狗沒肉吃)”,“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謙虛源于膽怯)”。如不熟知英語民族深層的文化內涵,把這些習語按表層意思逐字譯成漢語,中國人就會覺得難以理解,從而造成文化負遷移。
2.風俗習慣差異。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約定俗成、一脈相承,人們的言行舉止都受制于它,外民族常常難以適應,嚴重時甚至出現“文化休克”。各民族豐富的風俗習慣是習語賴以生存的基礎。“民以食為天”是人類的共性,但“食”在英漢民族習慣中有很大的區別。英語民族的食物通常以面包和蛋糕為主,英語中就有許多與它們有關的習語,如“take one’s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搶某人的飯碗),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等,英譯漢時為了避免英語對漢語造成的負遷移,這些食物名稱由漢民族熟悉的詞語替代了。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紅色象征喜慶與吉祥,白色表示傷心與悲哀,在英語國家中,白色代表純潔與明亮,如習語white handed表示美麗,white moments of one’s life為“人生最得意之時”之意。漢語“紅白喜事”指喜事與喪事,但若把它按字面譯成英語,則英語國家的人會覺得不知所云。為了避免英譯過程中受漢語的影響,直接把它譯成“weddings and funerals”更利于人們理解與接受。
3.差異。宗教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英漢民族宗教背景和信仰不同,在西方社會,人們大多信奉基督教。過去由于科學技術落后,人們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出現了許多反映當時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之人),better to reign in hell,than serve in heaven(寧在地獄為王,也不在天堂為奴)”等。實際上,漢語中的“天”并非完全對等于英語中God的或Goddess。因此,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譯成英語時,把習語中的God變成Heaven更恰當,這樣可以避免受英語文化的影響。有的習語借用教堂作比喻,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把它譯成“像廟里的的耗子一樣窮”的話,就是受漢語文化的負影響,沒有弄清楚英漢差異。中國廟宇里常擺放著供佛的供品,廟里的耗子常有食物可吃,不會窮得那樣可憐,而西方教堂沒有供品,把它直譯為“像教堂里的耗子一樣窮”“赤貧如洗”更佳。
4.思維方式差異。英語民族強調個體、邏輯和抽象思維,漢民族更注重整體、直覺和具象思維。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習語往往會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對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喻體。英漢語言中有許多意義相同或相近的習語,但民族文化的差異使他們在設喻時喜歡使用本民族文化中熟悉的食物。如漢民族自古就對竹子有好感,常用“雨后春筍”形容事物的迅速發展和蓬勃興旺。“雨后春筍”常直譯為“spring up like bamboo after a spring rain”,其實這是英譯過程中漢語造成的文化負遷移,如用英語民族熟悉的mushroom來替代bamboo更容易讓人接受。類似的有“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tread upon eggs(如履薄冰)”等。
(2)相似的喻體產生不同的聯想。如漢語中“龍”在歷史上是一個圖騰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與“龍”相關的習語比比皆是。但如果把“望子成龍”譯成“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就是漢譯英過程中文化負遷移的典型的例子。英語中dragon是“怪物、魔鬼”之意,如果說人有點“dragon”的話,則說此人飛揚跋扈令人討厭。因此,英譯中把dragon換成tiger更符合英語民族的思維習慣。此外,還有一些像magpie(喜鵲)、turtle(龜)、peacock(孔雀)有關的習語,在英漢互譯過程中,都要防止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負面干擾。
5.自然環境差異。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對習語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漢語中許多農諺就是農民在生產勞動中積累起來的極為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的結晶,他們知道“斬草不除根,逢春必又生”、“根不正,秧必彎”。英國是個島國,人們的生活生產與大海息息相關,“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all at sea(知所措)”等習語就來源于水手的航海術語;海洋性的氣候使英國倫敦成為著名的“霧都”,用“not have the foggiest(根本不知)、in a fog(困惑)”等習語形容人或事就不足為奇了。在漢譯過程中,人們都看不見原來習語中的“海、霧”了,這樣就很好地避免了對漢語的負遷移。
6.歷史背景差異。英漢民族各自悠久的歷史背景進一步豐富了英漢習語,但它們又為英漢交際和翻譯帶來了眾多障礙。在翻譯時,首先要弄懂典故的意蘊,注重民族文化特色,采取恰當的譯法,以避免由此產生的文化負遷移。如“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譯成漢語典故“魯班門前舞大斧”,兩者結構和意義雖然相近,但給英語習語帶上了濃厚的中國歷史色彩。
四、教學中的英漢習語互譯技巧
習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在英漢習語互譯翻譯過程中采取有效方法,把一種語言中的習語所表達的信息準且無誤地傳遞到另一種語言中,避免交際雙方錯誤地將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對方,造成翻譯中文化負遷移的產生?
1.直譯法。在能確切地表達原義和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的條件下,為了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一般習語采用直譯法。如“對牛彈琴”通常直譯為“to play the harp to a cow”,它可以使英語國家的人望文知意,雖然在英語中可以找到同義習語“to 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但它出自《圣經》,明顯帶有西方色彩。
2.同義習語借用法。英漢部分習語不但意義和隱義相同,而且內容、形式和色彩及形象或比喻都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直截了當地借用同義習語。如“油嘴滑舌”(to have a well-oiled tongue),“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但在使用時仍需特別小心,如“pull one’s leg”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漢語中的“拖后腿”,其實英漢兩習語的意義完全不同。因此,翻譯時不要被英漢習語的貌合神離現象蒙蔽,切勿望詞生義。
3.意譯法。當英漢習語無法直譯,或直譯與原文整體不協調,或在目的語中找不到適當的習語可借用時,只好舍棄某些習語形式上的特點,結合上下文,使用意譯法。
4.結合法。在上述方法都無法把原習語意思表達出來時,可采取同時兼用上述幾種方法中的兩中來翻譯,此方法有很強的靈活性。如“后臺老板”譯為“wire-pulling boss”,就是借用同義習語“wire-pulling”,再結合“老板”直譯的方式;“眼高手低”采用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譯為“To have sharp eyes but clumsy hands”。
總之,文化與語言是緊密相連的,習語是語言的核心和精華。英漢習語間的互譯,實際上就是英漢語言間的交流與整合,就是英漢文化的相互傳遞。因此,教師要深刻了解兩種文化的內涵,努力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和表達力,不斷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盡量避免或減少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負遷移,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2005.
[2]秦秀白.當代英語習語大詞典(英漢雙解)[Z].天津:天津科學出技術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