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情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教材 言語能力 交際功能 情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eusk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匯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并增加了任務型學習成分和語篇輸入。本教材是一套集科學味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好教材。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而英語語言本身是一門不斷向前發展的語言。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拓寬路子注重情境教學。如何進行情境教學可以從以下兒方面人手:
一、詞匯教學
一門語言的基本是詞匯,詞匯的學習不能孤立記憶,只有放在具體的情境里才能體現它的真正意義。如果沒有大量的情境積累就無法產生對它的良好感悟能力,所以詞匯教學必須與情境相結合。為加強對詞匯的記憶,教師應提供一個立體的情境。如讓學生用單詞造句,用聽、讀、背、寫詞匯所在的語句或短文,根據英文解釋填寫單詞等,多方位再現單詞,從而幫助學生強化對單詞的記憶。此外,教師應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英語詞匯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英語。如當今流行的Email(電子郵件)、surf on the mtemet(網上沖浪)、clone(克隆)、netizen(網民)等。
二、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應強調學生從整體出發,不要著眼于句子、段落,若遇到生詞要根據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進行猜詞,提高他們的猜詞能力。有的閱讀題要求學生注意情境。如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mean ill the sentence?What's the best titleof the passage?通過對學生進行上述能力的訓練,閱讀時就會自主地與情境相結合,形成科學的閱讀習慣。
三、語法教學
新教材打破了傳統教材中以語法為線索的編排體系,不以語法的需要編句型、課文而是以交際功能為主線,融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及語言功能意念和話題為一體編排語言材料,是在情境中運用操練歸納式的學習語言。在語法講解中側重于歸納、演繹。傳統的語法教學只是在單純的分析解釋語法規律,學生往往在課堂上能聽懂教師的講解,一旦運用到實際卻總是犯錯。其原因是語法教學脫離了情境,語法規律也是在具體情境體現。如講解時態,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具體對話、課文。學生在閱讀學習時不斷地體會它在具體情境中的結構、用法。
四、聽力教學
在做聽力題目時,有一些考題并不是考查學生是否聽懂事實,而是是否聽出其語境。如Where is the man?Who is Bob?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akers?這些題就需要學生根據所聽到的語言信息進行分析、猜測和綜合,才能判斷出話語情境。因此教師在平常進行聽力訓練時,讓學生推斷說話的時間、空間和人物的社會、角色、人物之間的關系;根據試題預測聽力材料的大致內容。聽短文時,先聽題目或開頭幾句,推測短文的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聽力材料的感悟力必然會大大提高。
五、口語教學
關鍵詞:情境;情境教學;教學設計;情境設置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better reflect its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in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l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1.the allround function of the situation; 2. the whole process function of situation; 3.the developmental function of situation; 4.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ituation;5.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situation. Teachers should try to create the teaching situations with question inquiry and cognitive contradiction from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subject and life ,subject and society.
Key words: situation; situational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creating situations
自從“教學情境”這個概念被提出以來,情境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教育工作者在有關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進了情境教學的發展。如今,人們對教學情境的認識和實踐都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使它由日常概念逐步升華為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概念。教學情境有哪些內涵和新的發展?作為科學概念,它有哪些規定性?在認識和實踐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怎樣設置教學情境……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予以注意和深入地思考、討論,才能有效地改進和發展情境教學。
一、對教學情境的再認識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環境,是教學的具體情景(situation)的認知邏輯、情感、行為、社會和發展歷程等方面背景(context)的綜合體,具有文化屬性。教學情境這種環境不同于教學系統外在的、宏觀的“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等),它作為課程教學系統的內在組成部分,不僅是物理的、現實的,又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種通過選擇、創造構建的微環境。教學情境是知識獲得、理解及應用的文化背景的縮影,其中含有社會性的人際交往和協商,也包括相應的活動背景,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應用。教學情境的特點和功能不僅在于可以激發和促進學生的情感活動,還在于可以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有效地改善教與學。為明確認識、防止誤解,可以考慮把教學情境改稱為“教學場境”。
教學情境的意義和功能主要有如下幾點。
(1)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過程需要新、舊經驗,需要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實現,適宜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重溫舊經驗、獲得新經驗,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探究、發散地思考,從而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習達到比較高的水平。
(2)適宜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動、豐富的學習材料,還可以提供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機會,促進知識、技能與體驗的連接,促進課內向課外的遷移,讓學生在生動的應用活動中理解所學的知識,了解問題的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進一步認識知識的本質,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應用能力,增長才干。
(3)認知需要情感,情感促進認知。知識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具有情境性。脫離了具體的情境,認知活動的效率是低下的。適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愿望,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而且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認知,對教學過程起導引、定向、支持、調節和控制作用。
(4)教學情境是情感環境、認知環境和行為環境等因素的綜合體,好的教學情境總是有著豐富和生動的內容,不但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為了促進學生發展,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發展情境教學。
二、教學情境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為了保證教學情境能充分地發揮其功能,在設計教學情境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一個良好的情境,不僅應該包含著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建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應該蘊涵著促進學生非智力品質發展的情感內容和實踐內容,能營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心理環境、群體環境和實踐環境。教學情境的設計不應該僅僅滿足某一個方面的需要,要同時為情感教學、認知教學和行為教學服務。另一方面,局部的情境設計可以有所側重、偏重于某些方面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變通處理。
(二)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情境設計往往在教學活動展開之前進行,因而有人誤以為,設計情境就是在新課教學之前利用有關的實驗、故事、問題等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出新課。實際上,教學情境設計的功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導入新課,情境不應該只在講解新課前發生作用,它應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能激發、推動、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實踐活動等,在教學的全程發揮作用。為此,教學情境可以分階段設計,逐步地擴展、深入、充實、明晰。[1](51—55)
(三)情境作用的發展性
情境作用的發展性是指教學情境應該具有促進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愿望、有利于激發和增加學生潛能的功能。教學情境的設計不僅要針對學生發展的現有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便于提出當前教學要解決的問題,又蘊涵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能引發進一步學習的問題,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發散,積極主動地繼續學習,達到新的水平。設計得當的教學情境應該不但有利于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學習成果的鞏固和發展,還應該有利于學生發展個性和特長,有利于學生相互間合作。
(四)情境的真實性
教學情境具有認知性、情感性和實踐性,其真實性乃是認知性、情感性和實踐性的基礎和保證,而其實踐性乃是真實性的最重要內容。學習情境越真實,學習主體建構的知識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從而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學習情境的性質決定了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決定了所學知識在其他情境中再應用的可能性。
對于脫離真實情境并簡化了的知識,學生往往只能達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膚淺的理解。許多學生在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能時感到困難,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們的學習經驗脫離了學習內容賴以從中獲得意義的真實情境。真實的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真實本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真實情感和態度,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建構主義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實性,極力主張:如果要求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就必須要求學習和應用的情境具有真實性。
有人一方面對上述主張表示贊同,一方面又心存困惑和疑慮:把真實的情境搬到課堂中來,行嗎?實際上,所謂“真實”有原始真實和人造真實之分。原始真實的時間和空間常常是課堂無法容納的,把原始真實簡單地搬到課堂中,這種做法的可行性很差,在許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為了解決這個困難,需要對原始真實進行分析、提取、富集、凝聚、重組,綜合有關的因素,舍棄無關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素,來構造人工的真實。人工真實在本質上是真實的,它源于原始真實,又高于原始真實。根據原始真實來構建人工真實,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師的一種具有職業特點的創造性勞動。此時,設計者需要綜合、優化社會因素和教學因素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學情境。
(五)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的設計要考慮學生能不能接受,要設計好合適的“路徑”和“臺階”,便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情境中來解決問題。由于知識和技能的遷移總是受到個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選擇和設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適合于學生,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才能使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遷移,才可能使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經驗和策略日趨豐富,在新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逐步提高。
上述幾個問題不僅是在設計教學情境時需要注意的,也是改進和發展情境教學時需要注意和努力遵循的。
三、教學情境的設計方法
有人提出,創設教學情境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觀察、感受為基礎,強化學生學習的探究性;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中心,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以陶冶學生的情感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解決問題為手段,貫穿實踐性。[2]上述意見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發。下面結合實例,討論化學等學科教學中設計教學情境的一些途徑。
(一)從學科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
化學與生活聯系緊密,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從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轉貼于 例1:“松花蛋中的化學”教學情境設計
【放映】菜場中加工松花蛋的錄像。
【教師講述】星期天,我在菜場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用鴨蛋加工松花蛋。同學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在菜場中拍攝的加工松花蛋的過程。當我向老太太詢問松花蛋加工的配方時,老太太不肯告訴我,又說是兒子配的,并且好心告誡我不能用手碰,否則手要腐爛的。為了揭開松花蛋加工的秘密,我買了一些加工原料,在實驗室里制成了松花蛋加工原料的浸出液。
【投影】教師在實驗室中觀察加工原料以及取樣、溶解、過濾、裝瓶的一組照片。
【教師出示松花蛋加工原料及其浸出液,學生觀察】
【教師講述】松花蛋加工原料浸出液中的成分是什么?開始我也不知道。
(有學生小聲地講:“自己化驗”)
化驗也得有方向,估計里面可能有什么呀!不然就無從下手。我想:我可以到網上找找資料。我在網上搜尋了有關松花蛋的資料,從搜狐網中找到了13744條信息,下載了一些有用的資料。現在介紹給同學們……[1](128)
這是一位初三化學教師為新課“鹽”所設置的教學情境的片斷。教師寥寥數語的描述、生動有趣的錄像,以及精心選擇的幾幅照片,不但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幫助學生復習了有關物質分離的知識,滲透了科學方法教育和實驗意識培養,而且提供了教學活動的邏輯脈絡,隨后的教學活動就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最后,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教師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松花蛋……整個一節課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從學科與社會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
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習內容跟其形成、運用的社會和自然情境結合時,有意義學習才可能發生,所學的知識才易于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再應用。只有在真實情境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實生活或其他學習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
現代社會離不開化學,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它跟社會生產以及生命、環境等現代科學前沿問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聯系與化學緊密相關的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例2:“西部鹽湖‘探寶’──食鹽和純堿”情境設計
【教師講述、發問】……西部開發是國家的一項戰略決策,從剛才一組圖片上同學們不難看出,在西部這片神奇而遼闊的土地上,分布著許多美麗而奇特的鹽湖,其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鹽類資源,在這些晶瑩剔透的晶體中,有我們同學熟悉的物質──食鹽和純堿。
今天我們將根據課本及有關知識探究它們的性質和用途,并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食鹽和純堿有哪些用途?
(學生討論、回答食鹽和純堿的用途。)
【教師說明】食鹽和純堿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它們在工業生產中還是重要的原材料。沿海地區食鹽是從海水中提取的;在西部,食鹽可以從鹽湖中撈取。今天,我們要對鹽湖開發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1](139)
同樣是關于“鹽”的一節新課,這位教師采用了另一類素材。在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圍繞“鹽湖探寶”,不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解決了有關的化學問題,而且隨后又結合鹽湖開發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滲透人文教育,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個例子有力地說明了教學情境設計的多樣性和創造性。
(三)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境
適宜的情境一般總是跟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利用問題探究來設置教學情境,便于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物理、化學等學科適用的設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學科發展史、學科學習中都可以找到生動的問題素材。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發現的探索過程,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而有效的問題情境,有著巨大的智力價值和非智力價值。
作為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手段,實驗是一種特殊的人工真實,它能在實驗室中再現、強化、突出物質的各種變化,富有真實性、認知性、應用性,便于人們觀察、學習和研究。不過,傳統的理科實驗只重視學科的認知內容,常常舍棄了原始真實中的人文蘊涵。精心設計的理科教學實驗不但應該包含豐富的認知素材,還應該注意保留其蘊涵的人文教育素材,以構建富有真實性、情感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情境。
例3:“原電池”情境設計
【教師講述】1792—1796年間,意大利科學家伏特通過實驗發現,只要在兩種金屬片中間隔有用鹽水浸過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紙、皮革等),并用金屬線把它們連接起來,就會有電發生。后來,他把銅片和鋅片放入鹽水中,制成了能提供恒穩電流的“伏特電池”,為電學的進一步發展和電化學的創建開辟了道路。
對于伏特電池產生電流的原因,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發生了一場持續一百多年的爭論。許多物理學家認為,其原因在于不同的金屬接觸時,其中的“電流體”從“張力”高的金屬流向“張力”低的金屬,形成電流;許多化學家則認為,其原因在于金屬的表面發生了化學反應,英國科學家法拉第還測定了電量與化學反應量之間的關系。
【提出任務】為了弄清楚原電池的原理,請你完成下列實驗并進行思考。
實驗:把銅絲和鋅片同時放入稀硫酸中,觀察銅絲表面有沒有氣泡產生;如果沒有,試試把銅絲跟鋅片接觸。
思考、實驗1:推測銅絲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氣體?設計實驗驗證。
思考、實驗2:什么情況下銅絲表面才會有氫氣生成?設計實驗驗證。
思考、實驗3:為什么溶液中的氫離子會在銅絲表面變成氫氣?設計實驗驗證。
思考、實驗4:哪個是正極?哪個是負極?設計實驗驗證……
銅不能跟稀硫酸發生化學反應,這是學生所熟知的。可是,現在學生卻發現銅絲表面有氫氣產生!這里不但利用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又利用有關的化學史資料來創設人文和情感環境,通過一系列問題和實驗,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實驗探究,在歷經跟科學家類似的科學研究過程之后,最終認識、理解原電池的原理。
(四)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境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愿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因而都是用于設置教學情境的好素材。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積極地進行思維、探究、討論,不但可以使他們達到新的認知水平,而且可以促進他們在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例4:“溶解度”情境設計
【教師引入】我給大家講個故事,題目是“‘食鹽’與‘硝酸鈉’的對話”:
“有一天,‘食鹽’與‘硝酸鈉’在比誰的溶解能力強。
‘食鹽’說:我溶解能力大,在20℃時,在每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
‘硝酸鈉’說: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夠溶解在水中,在10℃時,我在100g水中最多能夠溶解20g呢!
‘食鹽’又說:你的20g是溶解在100g水里,當然,我比你強。
‘硝酸鈉’卻說:但是你的溫度比我高,我在60℃時,50g水中最多溶解55g。
‘食鹽’說:那在20℃時你怎么不說?
‘硝酸鈉’說:那么,你在60℃時,是多少呢……
究竟誰的溶解能力強,大家給他們評一評吧……”[1](63)
上述情境的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知環境。
在設置情境時,教師繪聲繪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化教學媒體,能把生動的圖像、清晰的文字和優美的聲音有機地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能拋開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質的因素,將內在的、重要的、本質的東西凸現出來,能在屏幕上實現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跨越時空限制,從而高效率地激發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優化教學情境,增強其效果。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情境設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現手段。在設置教學情境時,也應該注意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特殊功能。
參考文獻:
文/郁菊香
【摘 要】言語交際離不開言語情景,當學生沉浸在豐富的、持續不斷的外語環境中,才能讓學生耳濡目染地感覺外語的氣息,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關鍵詞 小學英語;情境創設;優化教學
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進行課堂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置身于豐富的、強化的、持續不斷的情境中,這不僅降低了教學難度,也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對教學內容記憶深刻。因此在小學英語教中,教師應結合教學需求,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設一個形象逼真、善于交際的語言環境,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一、肢體語言,激活思維
小學生一般都比較愛玩、喜歡三五成群的嬉戲打鬧,又愛好模仿別人的動作、語言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些特點,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情境教學,運用豐富的肢體動作可以幫助教師把所要表達的內容充分、準確的形容出來,能把枯燥難懂的單詞用夸張、形象的肢體動作進行補充解釋,讓小學生不由自主的跟著模仿,使課堂氛圍輕松活潑,從而喜歡上英語課。
例如單詞“chicken”,教師可以用手臂示范小雞扇動翅膀的動作,同學們看著很有趣,紛紛學著做起來。同樣很多單詞都可以用手上動作表現出來,如單詞“goodbye”可以引導同學們做再見的手勢;再比如雙手合掌放于耳邊,閉上眼睛可以準確表達“go to sleep”這個詞組的意思,“have meals”可以演示成用手拿筷子,做吃飯狀,易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加深學生對詞語的記憶,也能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
二、融入生活,學以致用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熟練運用英語的能力,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的內容運用到日常實際生活的課外中去。例如用英語“Nice to see you!”愉快的與教師和同學們打招呼。教師要盡可能的創造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勇于和他人用英語交流,在課堂上努力創建生活場景,千方百計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
以蘇教牛津版英語三年級上冊《This is my father》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對家庭成員的英語表示方法記憶深刻,筆者以一段生活化的口令再加以圖片來表示:最忙碌的是爸爸, Father,my father,This is my father;親愛的媽媽是mother,my mother,This is my mother;調皮的兄弟是brother, my brother,This is my brother;文靜的姐妹是sister,my sister,This is my sister。然后在Let’s say環節,讓學生反復地模仿和練習“Hello! This is my …….”“ Nice to meet you.”的句型。
當然,教師也應指導學生注意英語發音時的升降調,對一些比較難以學習的地方可以多次重復,加上形象的肢體語言,可以頓時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靈動、鮮活起來。
三、巧借多媒體,再現實境
教師在英語課堂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教學,多媒體技術有著操作便利、視覺直觀的優勢,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圖像、影像、文字等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把自然界中的聲、形、色等逼真的呈現在師生面前,最大程度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第四單元story time教學版塊時,我在課前首先將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進行了改編:good morning to you,good morning to you,good morning ,dear father!good morning, dear mother!并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真人演唱的歌曲,在輕松美妙的音樂中學生都跟著老師慢慢哼唱起來,也讓學生牢牢記住了本課課文中的重點詞匯father和mother。在接下來的環節,教師還可以結合magic eyes,通過聽聲音辨認人物,調動學生的聽覺感官,引出Mike,進行Mike’s family教學的鋪墊。
可見,多媒體的引入可以大大擴展教學容量,為學生們開辟一個妙趣橫生的學習空間,使教學過程變得形象、生動,學習英語成為了一種樂趣。
四、游戲化教學,活躍氛圍
小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要講課的內容,設置一些能提起學生上課積極性的游戲環節,讓師生處于寓教于樂的環境中,使教學在輕松的氛圍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Look at me》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聽說、認讀人體各部位的名稱,筆者開展了如下游戲環節:
游戲一:依次出現小動物的身體各部分,如出現“鼻子”,伴隨著緊張的“嘀嘀”聲一隱一現,限學生在十妙內說出顯示部分的單詞名。
游戲二:This is my hand. Nice to meet you. (邊說邊與學生2拍手);This is my finger. Nice to meet you. (邊說邊與學生3打響指);This is my foot. Nice to meet you. (邊說邊與學生4跺腳)。
游戲三:把塑料拼圖打亂放在地上,請一位學生發指令,其余學生按指令跳到相應的拼圖上,看誰反應快。
雖是一個課堂小游戲,但有氛圍和互動,讓學生在寬松的教學情境中記住了新單詞、新句型,也培養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使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要因地制宜,根據教學的實際需求盡可能創造形式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的自如,就一定可以取得教與學的最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吳衛衛.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J].學生之友,2011,18:22
1創設情境要有目的,不能盲目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情趣的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積極地情感會是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職欲望,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多加思考,創設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學生易于接受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探究活動,真正為教學服務的有 效情境。
2創生教學情境要依據學生的特點
情境的創設主要是為教學服務的,其根本目的是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教材的內容、目標和要求,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針對低年級學生,盡可能創設趣味性、故事性較強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能夠在無意中產生好奇,從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
3創設情境要因材施教
【關鍵詞】小學音樂 情境創設 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是伴隨著改革浪潮進入課堂教學,通過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情境則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場景,這種場景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師生在此情此景中進行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可以這么說,情境教學是實現愉快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也是促使兒童生動活潑學習的重要途徑。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誘發動機
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而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的心理特點,把兒童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又在連續的情境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之以良性的互動。當兒童學習動機被激起后,若教學過程刻板、單一,兒童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乃至消失。因此在把兒童帶入情境后,還應有意識地把兒童一步步帶入與教材相關、相連的情境,讓兒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這樣兒童在進入情境后又反過來豐富了情境,使得兒童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與“境”相互作用的持續中得以強化。而教學也最終成為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
如在三年級歌曲《小烏鴉愛媽媽》這一課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到了哪兒?課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圖片,還有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是誰在叫?你能用動作模仿出來嗎?學生們紛紛模仿小鳥展翅高飛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森林。
二、優化情境,在感知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的樂趣
音樂審美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則是音樂教學最主要的功能。兒童生來愛美,審美感受的愉悅,會促使兒童主動地去感受富有美感的教育。然而,兒童的審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培養熏陶才會形成和發展。而情境向兒童展示的正是生動的畫面,動人的旋律,角色的扮演,實物的演示等等,在這美妙生動的情境中,教師引導兒童用他們的眼睛去凝望,用他們的耳朵去傾聽,用他們的心靈去體驗……這樣在情境中的感受,不僅會引起兒童注意,還會促使兒童因其美感而愉悅。從而持續地注意,主動地接受,從而獲得審美體驗的樂趣。
三、運用多媒體,展現情境
運用多媒體創設演示情境,讓學生感悟音樂旋律和節奏當音樂教材中出現重點、難點,需要學生探索理解、主動掌握,而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教師可借助電教媒體,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再現情境,把教材、教師所講和學生思維融在一起,幫助學生的思維順暢發展。還能提高視唱教學的效果。 教學中設置的問題,要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不同意見可以爭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說錯了也要讓學生體面坐下。學生答到精彩之處,教師帶頭給學生鼓掌。這樣的課對學生產生莫大的吸引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發揮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師樂在其中,師生其樂融融,課堂和諧生輝。
如在《小烏鴉愛媽媽》一課中,教師講述:今天從森林里飛出來了三只小鳥,它們是小麻雀、小鴿子和小烏鴉,你會模仿他們的叫聲嗎?小麻雀:嘰嘰喳喳;小鴿子:咕咕;小烏鴉:哇……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節奏。又如在處理歌曲時:“小烏鴉急急忙忙為媽媽捉蟲子,心情是怎樣的?烏鴉媽媽年紀大了,飛不動了,心情又是怎樣的?怎樣唱才能體現出它們的這種心情?”教師根據歌曲內容成功地創設了以上問題情境,引導質疑,學生恍然大悟,體會到可以運用速度的變化,表現出歌曲的情緒。
四、以故事導入情境
導入是新課的開端,也是新授課的定調所在。如果能運用有聲有色、有情有趣、新穎別致的教學方法,就能喚起學生愛學的激情。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談話、猜謎語、講故事等。如在《小烏鴉愛媽媽》中,在向小鳥問好的環節,一部分學生充當各種小鳥,另一部分學生充當問好的小朋友,讓他們進行對話。學生1:“小麻雀好。”學生2:“嘰嘰喳喳,嘰嘰喳喳。”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鳥做游戲的喜悅。
五、深情表演,進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