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狀調查

現狀調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狀調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狀調查范文第1篇

關鍵詞:郭麻日古堡 傳統民居 開發保護

中圖分類號:TU24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在青海民居系列調研進行到第三天時,我們來到了青海東南部的同仁縣。同仁縣位于九曲黃河第一彎,藏語稱為“熱貢”,意為金色的谷地。這里的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畫、堆繡、雌塑等繪畫造型藝術熱貢藝術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內容熱貢藝術憑借其獨特的審美觀念、獨有的原材料和獨有的傳承習慣在藏傳佛教、民間美術、建筑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不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東方藝術史冊上瑰麗的一筆。

而我們準備調研的正是熱貢藝術之鄉同仁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郭麻日古堡。

一、地理、文化概況

郭麻日古堡位于同仁縣北部的年都乎鄉郭麻日村,距同仁縣城約5公里,坐落在隆務河西岸,是一個土族聚居的村落。該地區海拔在2500米以下,日平均氣溫≥0℃,日照1760.7小時,年降水量370—430毫米,年均氣溫5.2—7.0℃,無霜期150—172天,宜種植中晚熟小麥等作物。主要經濟來源為農業和熱貢藝術品制作等。在郭麻日村,很多村民都擅長繪畫、雕塑、堆繡,熱貢藝術繁榮,文化底蘊深厚。

二、現狀調研

早上七點簡單地吃過早飯后,我們從同仁縣城啟程去郭麻日村。時值四月初,同仁初春的天氣依然十分寒冷。一路上窗外匆匆而過的盡是蒼冷之色,樹枝上春季的新芽尚未抽出,遠遠看著好像一團團暗色的霧氣浮在村子之上一般。汽車行駛了十多分鐘后,我們到達了目的地。

1.郭麻日寺塔

一下車就先遠遠看到了古堡旁郭麻日寺的那座巍峨精致的郭麻日寺大佛塔。郭麻日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1391年。內有大經堂、彌勒殿等建筑,其信仰者主要為當地群眾。郭麻日寺前的時輪塔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是安多地區最大最高的佛塔,故又稱“安多第一塔”,是同仁縣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塔高38米,底寬45米見方。塔身分五層,塔壁塑有菩薩、觀世音和35尊般若佛。主塔四周有小佛塔十二個,寬4米,高12米(圖1)。

郭麻日大佛塔周身顏色非常艷麗,特別是塔上的許多半球形涂上鮮艷的涂料,遠看就象是鑲上了大塊的寶石。其建筑風格之特、造型之美、耗資之巨、民

族特色之濃,在我國藏區首屈一指。此塔不僅使郭麻日寺增色不少,而且在整個同仁地區也可以說是一大景觀。

來往的居民行至塔前都會虔誠的行起跪拜禮,周圍很靜,走近了還能聽到風吹時輪發出的沙沙聲。我們仰視著郭麻日大佛塔,感受著那份神秘的敬畏感。

2.古堡概覽

經過佛塔,信步向前,不多時就可看到兩根高高聳立的經幡,有十幾米高,這獨具特色的入口標志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圖2)。

再走幾步就能看到古堡的東門,也是當地居民使用最多的一處出入口。這里豎有一塊石碑,碑文上書:據宋朝歷史文獻對郭麻日記載,尤其是郭麻日出土的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的各類陶器考證,人類在郭麻日地區居住的年代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該城堡最初出現于特莫科地。在唐末宋初遷至現在的郭麻日,至今時為九百多年,是熱貢地區年代最早保留最完整的古堡。

在我們拍照之際,旁邊的一頭小牛信步闖進了鏡頭,身上并未見韁繩之物,也沒看到有人看管,過往路人好像早已司空見慣,仿佛這里也是它的家一般。后經調查詢問得知,和其他只作為瞻仰游覽的古堡不同,郭麻日古堡內仍有土民居住,現有住戶189戶,1478人。想來身處其間,雞犬相聞,炊煙裊裊,該是郭麻日獨有的風土人情。

郭麻日古堡東西長約220米,寬約180米,其古城墻為夯土版筑,共開有東西南三門,我們所走的東門為正門(圖3)。村寨每一處寨門門頂上都建有嘛呢房,并插有經幡,是古堡建筑獨具特色的地方。由于郭麻日古堡占地面積并不大,而聚居人口又較多,因此每家每戶的莊廓院落占地都很少。

凡是去過郭麻日的人,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古堡內那些曲折狹窄的巷道了。巷道最寬的地方有兩米,窄的地方只能并肩走兩個人,兩邊是夯的一丈多高的土墻。巷道與巷道像蜘蛛網一樣縱橫相連,星羅棋布,錯綜復雜,置身其中就像進入迷宮一般。調研前為了防止在里面迷失方向,我們特地打印了郭麻日古堡的衛星俯瞰圖,結果還是不能免除的走了點錯路。

據當地人介紹,這樣的建筑布局是為了適應戰斗的需要。因為過去這里土匪馬賊橫行,經常發生小規模斗爭,甚至民族間的戰爭。而有了像這樣的窄巷,只需派出一兩壯漢守在墻頭,即可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同時,由于一條條巷子大致相似,又曲折迂回,身處其中,不熟悉的人難免會走錯路。若是古時候在此打仗,恐怕敵人就算進入古堡也只能落個慘敗而歸。

受限于古堡內狹小的空間,院落窄小,每戶只占2分地左右。當地民居大都是兩層式的土木結構平頂房,一層一般用作廚房、儲存室和牲口圈房。二層廊房為經堂和寢室,院內窄小緊湊,與青海農村民居的寬敞庭院有所不同,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圖4)。

各戶之間以迂回曲折的路網相互連接,由完整封閉的寨墻包圍著,形成了同仁地區文化價值最高,特色最為突出的民族聚居區。

3.農家調研

1)這是戶沒有加蓋二層的人家,我們調研時男主人正巧外出,只有其母親和妻兒在家。正房坐北朝南,為鑰匙頭形式,面寬約9米,進深約5米,民族為土族,生活主要來源為種地,家里的一頭牛為主要勞動力。門飾較為簡單,院內只以方磚鋪出一條主要路線,靠墻設有通向屋頂的樓梯。同青海很多農村民居一樣房屋為平屋頂。

順著東墻邊的階梯可以上到屋頂,在收獲的季節,平屋頂是晾曬糧食和谷物最好的場所(圖5)。

青海的天空常常不掛一絲云彩,明媚的陽光直射大地,在這里,大多數家庭院落中都會有一個簡單的被動式太陽能熱水器,只用大約一個小時就可加熱一壺水,在這個能源相對緊張的古村落中算得上是很客觀的一個能源了。

2)門牌號為郭麻日090,綜合來看應是這里收入中等的人家。家里有兒子兒媳母親和祖母,民族為土族。正房坐北朝南,為鑰匙頭形式,面寬約12米,進深5米左右,有四個開間,一層的東面滿滿當當的碼著木柴,平屋頂上曬著當地用來做燃料的牛糞餅(圖6)。重要經濟來源是種地和畫唐卡。調研時,二樓的兒子正靠窗坐在床上,專心致志的畫著唐卡。畫面已基本完成,他拿著筆進行著最后的潤色工作(圖7)。

現狀調查范文第2篇

如今,“孤獨育兒”也成為中國許多家庭的現實。

超過一半的家庭曾沒人照顧孩子

“2013年,我到上海一所民工子弟學校調研,見到一位河南來滬打工的女士。她的兒子讀一年級,白天不需要家長看管,這讓她感到非常輕松,但回憶起三年前的日子,淚水就不停地在她的眼睛里打轉。”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員程福財對本刊記者回憶。

三年前,這位女士家住在奉賢,因為白天夫妻倆都要外出打工,家里老人又在外地,找不到人來照顧孩子,家附近也沒有托兒所可以送。母親只好找來繩子,把三歲的兒子一只腳綁住,繩子的另一端系在桌腿上。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程福財說,這幾年的調研中,類似情況很多。

相關調研數據也印證了他的說法。

上海市婦女聯合會與上海社科院日前完成了一項針對上海2000戶育有12歲以下兒童的常住人口家庭育兒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家庭曾經遇到過家中沒人照顧孩子的困境;超過40%的家庭在孩子寒暑假期間遇到過沒人照顧孩子的問題;也有高達45%的上海家庭面臨孩子放學后沒人看管的無奈。

在受訪者中,有39.2%的12歲以下兒童曾被獨自留在家中。而即使是0~3歲的嬰幼兒,也有12.8%曾被父母獨自留在家中,3~6歲的幼兒曾被獨自留在家中的比例更是高達21.4%。

除此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事實上無人照顧的兒童,包括服刑人員子女、留守兒童、父母受艾滋病影響的兒童。據2012年的統計,上海戶籍服刑人員中就涉及2000余名未成年子女,其中約一半向政府提出監護孩子的求助。

上述調查只是涉及上海常住兒童,還有不少短期來滬的兒童,他們中有一部分是農村留守兒童,寒暑假期間到上海與父母短暫相聚,這部分孩子的臨時短期保護更是政策和監管的空白。

“每年都有一兩條來滬兒童遭遇車禍、溺水等意外死亡的新聞,特別讓人痛心。這些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對城市風險和安全都缺乏了解。我曾經寫過相關提案,但有人認為受眾面太小,不值一提,而這確實是政策和輿論關注的空白點。”程福財對本刊記者說。

家庭能夠獲得的育兒資源有限

在傳統觀念中,生兒育女本是一個家庭的私事,但如今看來這已慢慢成為社會問題,究其原因,與我國人口結構和家庭規模發生的重大變化有關。

近30年來,低生育率已經使得我國的年輕人口減少了近30%,如此劇烈的人口結構變化,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

家庭規模也不斷趨于小型化,平均每戶人口數大幅下降,平均家庭規模從1982年人口普查時的4.41人,減少到2010年的3.10人,且絕大多數城鎮家庭為獨生子女家庭。

上海的人口問題更為凸顯,根據《2013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上海市全年戶籍常住人口出生10.52萬人,出生率為7.39‰;死亡11.65萬人,死亡率為8.19‰;戶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出現戶籍人口負增長。

更值得關注的是,上海生育率已降到0.7,為全球最低。

2013年底,“單獨二孩”政策正式啟動。一年后,國家衛計委最終確認,全國共有約70萬對符合條件的夫妻提出二胎申請,與此前官方預估的每年約200萬對差距較大。2014年底,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與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合作舉辦了“面向未來的中國人口研究”暨第三次生育政策座談會,與會專家均對現階段我國的生育政策表示堪憂,強烈呼吁盡快全面放開二胎。

該政策在上海更遭冷遇。在近期召開的上海市兩會上,上海市衛計委家庭發展處處長樊華表示,目前上海進入婚育年齡的女性,90%符合雙獨或單獨政策,但申請二孩的比例不足5%。原因是經濟壓力大、精力與時間不足、不想為孩子失去自我和社會支持欠缺等。

上海社科院的相關調查顯示,在孩子日常生活照顧方面,有3.8%和23.6%的受訪者選擇“壓力非常大”和“壓力大”;而回答“家中祖輩有沒有幫你照顧孩子”的時候,22.6%的人表示老人只是“偶爾幫忙”,9.8%的人表示從來不能得到祖輩的任何支持。而這一點對于新上海人家庭和沒有上海戶籍的常住人口家庭來說,更是如此。

托兒所數量急劇減少

為了協助雙職工家庭特別是勞動婦女平衡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不少國家和地區發展出社會化的兒童照顧服務。但目前在我國,由于近幾年迎來了人口出生的高峰,為了將有限的學前教育資源滿足3~6周歲孩子的教育需求,不少地區的公辦托兒服務規模明顯縮減。

據上海市教委官網顯示,上海三周歲以下兒童進入托兒所的數量在2003年時為29700人,2013年驟降至6058人;獨立托兒所的數量也從2003年的187所下降到2013年的41所;班級數從1352個減少到274個;教職工人數從2875人降至700人。

這些變化顯示,上海家庭的育兒問題不僅面臨家庭內部照顧能力欠缺,也面臨社會化服務明顯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大多數時候只是為2~6歲的幼兒提供日間看護服務,對2周歲以下兒童則沒有提供日夜間照料。但即便是政府提供的兒童看護服務,也因為投入不足無法滿足越來越多家庭的需要,特別是雙職工家庭、新上海人家庭和流動人口家庭。

2011年1月,一個名為“活力社區”的社區活動中心在上海市閔行區新安市場成立。

新安市場是江川路街道范圍內進城務工人員最為集中的代表性區域,有來自20個不同省市的近1800名流動人口,其中約300名是未成年人。活動中心附近有民辦小學一所,公辦小學六所。

“活力社區”是要通過在城鄉結合部開放社區中心的方式,為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提供多方位的服務。其上海區負責人熊春燕對《t望東方周刊》介紹,新安中心配有四名工作人員,年度志愿者約400人,至今累計已為1200余名兒童提供服務。

2013年,新安“活力社區”獲得上海市閔行區民政局公益招投標服務項目的資金支持。實際上,“活力社區”早在2006年就在北京大望京建立了第一個社區中心(現已拆除),隨后又在北京相繼建立了四個中心,并獲得朝陽區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資金支持。

家庭發展司職責不明晰

兒童福利政策是家庭政策的一部分,但在我國至今仍未公開明確承認實行了針對普通家庭的家庭政策。

在發達國家,一般都會設立專門的政府機構,管理家庭政策問題。比如,在歐盟,超過80%的成員國家庭政策由家庭部或一個主要部委制定;奧地利、德國、愛爾蘭、荷蘭等14個歐盟國家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其他沒有專門家庭事務管理部的國家,也有主要的部委來負責家庭政策事務。

“在人口和社會經濟變遷的大背景下,家庭政策完善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主題,例如可建立專司家庭事務的常態權威職能機構。”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湛對本刊記者表示。

2014年5月,本刊曾刊登他的署名文章《找回中國家庭》,探討如何建立和推進我國的家庭福利政策。

上海社科院近期的《家庭政策藍皮書》也強調了建立一個專門的家庭政策機構的必要性――整合人口計生、民政、稅收、人保、衛生等部門的相關職能和資源,有效推進中國家庭政策體系的構建。

專家說,設立專門的家庭政策機構,在制定兒童福利政策方面將有更大作為。比如,探索建立完善的親職假/父親假政策,讓養育有嬰幼兒的父母可帶薪、或帶半薪、不帶薪休假照顧孩子等。

現狀調查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平調;由來;面臨問題

大平調是以河南省濮陽、滑縣、延津與山東的東明為活動中心,流播于山東、江蘇、河北等地區的古老劇種,該劇種現為河南省瀕危劇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筆者對于大平調研究已有多年,來濮陽調研,已有多次,與濮陽市各縣的大平調劇團都有所聯系。

一、濮陽平調的概述

濮陽是開州平發源地。“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濮陽縣街頭有打三節(一作鼓、一作梆、一作擊節)土梆藝人叫唱行乞。”這些藝人借鑒民間武術班所用大鐃、大镲作硬樂,加進土樂器大弦、二弦、三弦,聘請號稱“戲簍子”的河北秀才胡老摘口傳戲文,走場動作則請拳師教習,反復排練后始作“板凳頭”演出。藝人們初仿開封河南謳,因調高夠不著改用大本腔,逐漸形成一種別于河南謳的新曲調。“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下堤藝人集資捐糧,仿官宦朝服作麻布箱衣,于同年中秋節正式登高臺演出。”因原來稱呼不雅,且腔調較河南謳緩平,遂易名開州平。“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濮陽陳家屯陳姓藝人組建平調專業班。正式對外演出。……乾隆年間,隨著廟會的興盛,平調進一步發展。濮陽西街范家班,清豐洪家班,已成為登高臺的職業名班,并出現了以管戲為職業的管主。”道光年間大平調窩班多營業演出,成為藝人謀生的重要手段。光緒時濮陽大平調進入黃金時代,洪家班、范家班、萬家班成鼎足之勢,素有“南樂萬、清豐洪、濮陽有個開州平”之說。另有二花襖和范縣趙菜園班及民間業余小班百余個。

“1925年,濮陽劉五星二花襖劉歧山組建30余人的平調班”。初由其師劉發清總領,后劉發清被邀出班,劉歧山接掌班務。1930年因勢所迫邀濮州紳士劉宏勛為管主。后濮陽柳屯鄉紳董連勛脅迫劉宏勛讓班,改稱董家班。后董坐罪,民團局排長郜二明占有此班。1933年郜二明將之轉交縣東南梨園民團團長高登科。高登科邀白罡、梁莊等鄉頭紳肖三共管,改稱大公團。1938年濮陽淪陷,高登科將之移交河務局壩頭段李道成。1943年劉歧山率班投昆吾縣(從濮陽分治)抗日民主政府,改名“昆吾縣民主政府眾藝劇社”。1949年10月濮陽、昆吾、尚和三縣合并,劇團更名為濮陽眾藝劇社,1958年改稱濮陽紅旗大平調劇團。

建國后濮陽大平調迅速發展,職業班社外業余班社達七十余個。因濮陽為東路平發源地,196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決定清豐、內黃、南樂、滑縣、延津、濮陽六縣大平調劇團匯集濮陽,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的濮陽大平調劇團,1969年撤銷。1973年濮陽縣大平調恢復,1979年南樂、清豐平調劇團也相繼恢復。1983年9月濮陽縣大平調劇團應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觀察》等十余家新聞媒體報道了演出盛況。

二、濮陽大平調劇團發展面臨問題

2014年11月,筆者及其團隊成員獲知濮陽大平調劇團濮陽市東白倉村進行為期四天的演出,于是便乘車前往經過三小時的顛簸,筆者終于到達了東白倉,再次見到了那些質樸、可親的親人――大平調演員,筆者早早的到來,見到了國家文化部給予支持的現代化舞臺,據了解本次演出是子女給去世的老人過10年紀念日所演,也就是所謂的“鬼戲”是孝子為過世的老人謝孝的。

11日晚,在大平調戲曲演出舞臺的幕后,我們終于見到了該劇團的團長宛九鳳以及現任濮陽市文化局局長、原濮陽市大平調劇團團長張相彬。在這個不足十平方米的后臺,筆者與張老師和宛老師展開了將近四個小時的深切交流。在此深刻的了解到了現今劇團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缺乏創新型的劇本以及創作人才。當問起宛團長為何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一些古裝戲時,宛團長沉默了片刻,繼而深深嘆息“招不到新的創造力啊”!近些年來,伴隨著國家對于戲曲文化的保護,許多高校讓戲劇走近課堂,也就意味著能編寫劇本的人才不斷增多。這些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再畢業的時候就職于這些劇團,從事于一些新穎的劇本創作工作,從而為新戲的編排打下堅實的基礎。宛團長的話不乏無奈:許多大學生一聽劇團連連搖頭,雖然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但是封建思想還沒有完全被移除,許多畢業生不敢到劇團來工作其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家里覺得這不是一份體面的工作。據當地人介紹,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濮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聽狗叫,不聽大平調”,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其實我們也很容易去原諒這樣在知識分子看來被稱為幼稚的想法。

二、是排演新戲難。多數職業劇團收入只能維持演出時演職員工資和基本開銷,本應是休整、排演、提高演藝的非演出時間卻因劇團無力支付工資和其他開銷只有讓演職員各自回家。據了解,該劇團一般是只有演出的時候大家才聚集到一起,平時基本不是安排排戲。所以現在劇團能演出的劇目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這對于劇團的發展十分的不利。劇團缺乏排演節目、切磋演藝的機會和場所,只能演一些傳統的大家都熟悉的劇目,從而使大平調失去了進一步繁榮發展和創新提高的可能。

三、是培養新人難。張局長慈愛地撫摸著一旁只有十五六歲的兩個小青衣演員,滄桑的臉上寫滿了濮陽劇團發展的艱辛,昏黃的燈光映襯在他顯眼的幾根銀絲之上,坐在一邊的我忽然之間就有想哭的沖動。濮陽市近幾年來成立了一所戲校,專科生的待遇,每年招到十幾個新生,靠著這微薄的力量為劇團培養新人。這幾個演員都是來自于戲校,有演出的時候就跟團長長見識、培養培養膽量。但是,這些對于大平調的傳承是杯水車薪,但是這也不是大平調劇團自身所能解決的。

四、流傳區域擴大與接受群體萎縮

現狀調查范文第4篇

Part1 班主任隊伍基本信息

1. 性別結構

數據顯示,成都市男性班主任為7929人,占比約30%;女性班主任為18808人,占比約70%。所調查的1537名幼兒園班主任中,男性僅有10名,占0.65%;所調查的13226名小學班主任中,男性為2074名,占15.68%。初中、中職學段班主任性別比例差異較小。普通高中因男教師總人數較多,因此班主任性別結構為男多女少的現狀。

2. 學歷結構

數據顯示,專科及以下學歷為7315人,占比27.21%;大學本科18302人,占比68.08%;研究生及以上476人,占比1.77%。其中本科所占比例最大。從學段上看,專科及以下學歷的班主任,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幼兒園,分別占45.48%和57.92%。

成都全市班主任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其中26-35歲的占比41.14%,36-45歲的占比34.31%,45歲以上4800多人,占比17.89%。2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僅占6.28%。26-45歲的教師共占75.45%的比例,是該市班主任隊伍的主力軍。

4. 工作累計年限

“班主任工作累計年限”是指連續或間斷擔任班主任工作的總年限。成都市現任班主任中,累計擔任班主任工作超過10年的占比48.41%;4-10年的為34.31%;3年及以下的只有15.67%。

5. 職稱情況

數據顯示,成都市班主任學科職稱結構以中級為主,占比52.31%;學科初級職稱占比24.06%;具有學科高級職稱的僅占17.43%;此外還有5.48%的班主任尚未定級,主要體現在學前、小學和中職段。

6. 津貼情況

總數據顯示,成都市班主任的月津貼(績效)情況中,200元及以下的大約占7.83%;200-400元的約占35.12%;400-600元的約占35.97%;600元以上的約占12.17%。

從學段來看,學前段的班主任津貼最低,200元以下的占到52.54%,即一半多人;其次為小學,占到16.45%。津貼平均最高的為中職44.78%,其次為普高32.14%。

7. 教齡情況

調查數據表明,20.72%的班主任教齡為6-10年,34.38%的為11-20年, 27.58%的為20年以上,即十年以上教齡的班主任共計61.96%。由教齡長、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成為成都市班主任隊伍的普遍現象。只有中職段的班主任由年輕教師擔任的比例要普遍大于其他學段。

8. 任教學科情況

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成都市班主任隊伍中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師人數最多。語文為38.63%(小學段最為突出,有72.6%的小學班主任為語文教師擔任),數學19.02%,外語11.18%。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人數緊隨其后,占班主任總數的9.93%。其他學科所占比例很少,音樂、美術最少。

9. 獲得榮譽稱號情況

在所調查的班主任中,獲得學科榮譽稱號的班主任人數,遠遠高于獲得“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的人數。

獲得成都市優青稱號的比例為8.37%,獲得市學科帶頭人稱號的為3.53%,獲得特級教師稱號的為1.50%,總計為13.40%。而獲得市級“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的僅為6.86%,獲得省級以上“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的僅占總人數的1.96%。

分析結論

成都市班主任隊伍結構總體情況較為理想。成都市班主任隊伍主要由廣大中青年教師擔任,學歷結構較高,教育教學經驗較為豐富。這支班主任隊伍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精力充沛,專業發展基礎與發展潛力比較突出。

班主任隊伍結構個別方面需要調整優化。性別結構上,女性教師比例偏高,尤其在幼兒園、小學階段表現更為突出,性別失衡可能會對學生群體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學科結構上,基礎學科(語文、數學、英語)教師擔任班主任情況較為普遍(達到68.83%),小學階段的班主任中,72.6%為語文教師,學科結構失衡對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學科職稱結構上,中級職稱以下的教師占班主任總人數的82.57%,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嚴重偏少。如何促使更多高級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如何將高級教師豐富的教育經驗、教育能力轉化為現實的育人效益,是我們亟待思考、解決的重要課題。

班主任待遇總體水平低,差異較大。一是班主任崗位津貼總體水平偏低,87.83%的班主任月津貼不足600元,班主任崗位的重要性與收入不成正比。二是不同學段、不同地域的班主任待遇差異明顯。中職、普高段高于學前、小學段,一圈層高于三圈層,待遇差異較大的現狀難以滿足我市班主任工作高位均衡發展的需求。

評優表彰機會偏少。與學科教學崗位相比較,班主任崗位評優評先機會偏少,競爭更加激烈,這導致班主任崗位相對缺乏吸引力,很多教師寧愿在學科教學方面付出更多精力,追求更高的榮譽。

Part2 班主任的工作現狀

1. 學科教學工作量

數據顯示,成都市53.27%的班主任學科教學周課時在12節以上。其中,周課時16節以上的占到14.51%,12-16節的占到38.76%,8-12節的占到33.99%,8節以下的占10.65%。

2. 班主任崗位工作量

按教育部相關規定,班主任崗位工作應按教師滿工作量的一半進行計算。問卷調查表明,對班主任實際工作量的計量情況差異較大,班主任工作計一半工作量和一半以上的分別為30.78%和10.00%,而記一半以下的為11.11%,未計算成工作量的達到了37.32%。

3. 班主任崗位工作時間

與學科教學工作相比,花費在班級管理工作上的時間更多。抽樣問卷數據顯示:選擇班主任工作時間“少于學科教學”的只有3.99%,選擇“基本相當”的為28.10%,選擇“多一些”的為32.55%,而選擇“遠遠超過”的為33.66%,高中教師反映出的比例還要偏高。

抽樣問卷顯示,有54.71%的班主任要組織學生每天在校的體鍛;有63.20%的班主任每學期要組織開展4次及以上的主題班會課;88.43%的班主任會花“較多”或“很多”時間精力與班科教師進行溝通協調。這些情況進一步反映出班主任工作的具體、繁瑣、事務多、強度大的工作特點和現狀。

5. 專項工作情況

班主任擔負著育人工作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除去班級常規管理工作外,德育專項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重要內容之一。關于“你在班級教育中最注重學生的哪些方面”一題(多選題),有83.99%的班主任選擇了“安全教育”;選擇“思想道德教育”的有86.80%;選擇“行為習慣和常規”的有93.27%;選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80.98%;選擇注重學生“興趣愛好特長”的較少,只有45.03%;而只有28.37%的班主任選擇最注重“本學科教學”。

6. 工作壓力

關于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壓力和困難,總體情況排序如下表:排名第一的是“安全責任壓力大”,占75.95%;第二是“工作量大,時間精力不夠”,占71.57%;第三則是“家庭教育缺失或負面影響大”。

從學段來看,各個學段情況有所不同。高中班主任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工作量”、“安全責任”和“升學壓力”。初中是“工作量”、“安全責任”和“家庭教育缺失或負面影響大”。小學班主任則是“安全責任”占首位,其次是“工作量”和“家庭教育缺失或負面影響大”。職業中學則是“學生行為習慣差,不好管”排首位,其次是安全和工作量。

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壓力和困難

7. 工作成就感

關于班主任的工作成就感的調查顯示,從事班主任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是:“希望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最高(90.39%);其次是“得到領導、同行、社會的肯定與尊重,實現個人價值”(57.58%);第三為“得到學生及家長的感謝”(40.85%);最后為“學生考上理想的學校”(30.98%)。

班主任的成就感

8. 擔任班主任的意愿

數據表明,72.42%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是由學校安排的,主動申請的只占22.48%。

關于“在今后的教師生涯中,是否愿意繼續從事班主任工作”問題調查上,27.71%和26.99%的現任班主任表示“不愿意”和“說不清”,表示“愿意”的僅為36.14%,“非常愿意”的也只有7.52%。

分析結論

發展愿望較為強烈。絕大多數班主任將“學生成人成才、自我價值實現、獲得社會尊重”作為獲得工作成就感的重要內容,既顯示了成都市班主任隊伍的師德師風水平,也體現了強烈的專業發展意愿。如何回應班主任的專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激活班主任的專業發展動力,創設良好的工作激勵機制,在“剛性管理”的同時加強“人文管理”的力度等,是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班主任“教學、德育一肩挑”,工作量大、工作負擔重。數據表明,成都市絕大多數班主任工作量(學科教學、班主任兩個崗位工作累加)超過了標準工作量,與單純擔任學科教學的教師相比,班主任老師“工作強度大、工作負擔重、工作時間長”是普遍現象。以高中為例,若以平均每周教學12節課又兼任班主任以6節課計,占多數的班主任每周達18節以上,已大大超過教育部規定的高中教師每周8至10節的工作量。

任職意愿令人堪憂。數據顯示,在對未來的崗位選擇上,有54.70%的現任班主任主觀上不愿意繼續從事班主任工作,其中初中、高中和職高段的比例更高,這一現狀令人堪憂。

Part3 班主任專業化建設

1. 教研活動或專業培訓情況

數據顯示,53.53%的班主任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班主任校本教研活動,僅有6.86%的班主任經常參加區市縣及以上部門組織開展的班主任專業培訓活動。

2. 班主任專業成長的內容、方式及管理

在最希望得到提高的班主任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小、初、高、職前面5項的排序基本相同,幼兒園班主任則把“班級組織管理能力”“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協調溝通的能力”排在前三位。

在選擇最有效的班主任專業成長的方式方面,小、初、高、職學段前3項的排序完全相同。尤其是“優秀班主任經驗交流”一項選擇比例非常高。大多數班主任看重實用性的專業培訓。

在對班主任的管理上,有71.50%的班主任認為當前班主任的待遇和激勵機制亟待提高;65.23%的班主任認為許多活動形式主義化且檢查評比太多;48.37%的班主任認為管理方式比較僵化、機械,缺少人文關懷;有41.37%的班主任認為亟待建立針對班主任的系統專業的培訓和培養機制。

3. 關于對班主任績效工資的看法

關于對班主任績效工資收入待遇的看法,平均來看有47.78%的班主任認為“雖然有所增加,但和付出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有35.95%的班主任認為“不合理,需要做較大增加”;僅有2.42%和9.67%的班主任認為“合理”和“比較合理”。其中高中班主任認為“不合理,需要做較大增加”的比例還要高,約為47.32%,職高為45.45%。小學班主任認為“但和付出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的達到58.18%,初中為52.02%。

4. 關于對設立專業技術職稱的看法

數據顯示,在對“班主任是否應當有不同于學科教學的專業技術職稱”的看法中,有21.05%的認為“非常必要”,39.61%的班主任認為“必要”,也就是達到一半的班主任認同單獨設立班主任系列的專業技術職稱。其中,小、初、高、職學段的數據都高于此比例,分別為小學63.44%,初中66.98%,高中55.36%,職高63.64%。絕大多數教師認為班主任應該專門化。

分析結論

班主任專業發展和教研活動主要以學校組織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為主,區(市)縣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或教研培訓部門在班主任專業培訓方面提供的機會相對較少,缺乏系統、長期、固定的培訓機制,對成都市班主任群體的專業發展缺乏支持和引領作用。

同時,一線班主任對專業培訓、教研內容的選擇,依然傾向于班級管理等具體實務上,尤其青睞“拿來就能用”的具體經驗和操作辦法,一方面體現了班主任對專業發展的務實性,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應了班主任在理論提升、研究創新上的無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市班主任隊伍的專業素養,難以產生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專家級的優秀班主任。

現狀調查范文第5篇

關鍵詞:秦安小曲 歷史淵源 現狀調查

一、秦安文化的背景

秦安,是人類始祖“兩皇”(伏羲、女媧)故里和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素有“羲里媧鄉”之稱。經聞名中外的“大地灣遺址”發掘證實。這里有著4800-78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秦安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以北,屬隴中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泰安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旅游景點星羅棋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大地灣遺址、元代建筑群興國寺和秦安文廟,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

泰安縣有風格古樸、造型奇特、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群興國寺和明代建筑文廟大成殿、清代建筑泰山廟、可泉寺、清真寺,以及上關明清店鋪一條街。縣內交通便利,商貿活躍,旅游資源豐富,林果產業初具規模,是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桃之鄉,西北地區小商品集散地。

二、秦安小曲的特征概要

秦安小曲,民間俗稱老調,始于明而盛行于清,有花調和老調之分。花調的曲調風格保留了“眉戶”調的基本面貌,故又稱“土眉戶”,流傳范圍較廣;老調節奏抑揚頓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寬廣純厚,韻腳幽雅細膩,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獨特風格,多為蠟花舞的伴奏曲,被譽為“含苞待放的戲曲新花”。所以,當地和周邊的老百姓為了區分其與外來的“眉戶”等“小曲”(俗稱“花調”),稱這種古老的曲藝形式為“秦安老調”。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秦安小曲已發展流傳到6個鄉鎮280多個村落,常用的演唱曲調已知多達40余種。1957年。秦安蠟花舞參加全國民間藝人第二屆調演時,演唱的曲調就是借用的秦安小曲曲調。六七十年代由于特定歷史背景的影響,秦安小曲的社會作用一度低迷,瀕臨失傳的邊緣。改革開放以來,秦安小曲雖然有所復蘇,并被新的文藝工作者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但傳承人的青黃不接和嚴重斷代,使其再度面臨失傳的危險。

秦安小曲主要分花腔與老腔兩大類。花腔的詞曲格式,演唱與演奏形式,以及調式與陜西眉戶十分相近,老腔明顯地保留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小曲以當地民間方言演唱,只唱無白;器樂主要以水子敲擊節奏,以三弦隨腔伴奏,既可演唱情節簡單的散曲小段。又能演唱內容比較復雜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秦安人愛小曲,幾乎到了陶醉和癡迷的程度。文藝專家們也認為秦安小曲“音調高而不炸,節奏緊而不急,變化多而不亂,起迭繁而不硬”,旋律迂回,一波三嘆,色彩明朗,極盡靈巧。但小曲這么多年來為什么只囿于一處而沒有走出秦安呢?筆者覺得除了有曲調、題材等承襲舊用,缺乏創新的原因外,最主要的還是時代的原因。“曲”這種戲劇形式鼎盛于元朝,至明代,雜劇和傳奇基本壟斷了戲曲舞臺,小曲的問世本身就遲到了幾百年,但小曲的藝術之花之所以開到了今天而沒有凋謝,是因為它沒有失去秦安這塊熱情的土壤。

三、秦安小曲的發展

秦安縣屬天水市,天水小曲和歷史上的漢大曲、唐宋大曲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唐代大曲《濮陽女》就是天水地方的民間歌舞節目。小曲俗稱地攤秧歌,在天水地區各縣廣泛流行,數量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秦安小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一種,原系曲牌類民間曲藝,相傳早期形成于明代萬歷年間,清末已達興盛時期,主要流行于天水的秦安、清水一帶。

秦安小曲的誕生與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纘宗有關。據《甘肅新通志》記載,胡纘宗幼年時,繼母待他非常嚴厲,深夜讀書時連燈油也不給,他的姐姐就用口銜油燈陪他讀書。明弘治二年(1489年),胡纘宗在他19歲時首創“四六越調”《玉腕托帕》,成為秦安小曲的開山鼻祖。胡纘宗為官后“撫綏安輯,民以大蘇”,“開石堰,溉民田”,“廉潔辨治”,“至能稱職”,罷官后“開閣著書”,題詩賦字。他一生的成就與他背后那位偉大的姐姐分不開。秦安小曲之所以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鐘愛,恰恰是因為它背后有這樣一位品格高麗的文人和他同樣深明大義的姐姐。

至清嘉慶年間,秦安人翰林張思誠(見《秦安縣志》)創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臺贈釵》等曲本,并使曲調和內容都有所增加;道光、咸豐年間,在民間廣為傳唱。至民國時期,最為興盛,并將以“坐唱”為主要演出形式的唱曲活動搬上了舞臺,還衍生出一些“小曲戲”節目,涌現了李文贊、張耀亭、顏天賜等享譽秦州的著名演員。每逢年節或農閑時節,人們在街頭巷尾、庭院炕頭或田間地頭,以演唱小曲消遣取樂。

明清和民國時期,清代張思誠創作的《小登科》,李文贊創作的《閨怨》、《想情郎》等,都是紅極一時的劇目。秦安小曲還有一種不同于上述“老調”的流派,叫“花調”。是清末由陜西傳人秦安的,俗稱“土眉戶”。它融進了秦安方言和當地民歌的曲調,適宜抒情,不強調劇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頭道口,普通老百姓用它抒唱悲歡、傳情達意。小曲鼎盛之時的秦安大地儼然是胡漢雜居、市井鱗列、莽漢彈弦、嬌女賣唱的自由的藝術土壤,不論是商旅羈客,還是市井小販,但凡腰中有些許細軟的。都在茶館里一邊咂幾口茯茶,一邊聽幾出小曲,一派陶然忘機的氣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秦安小曲不可避免地被打入“冷宮”。八十年代以來,年輕愛好者的群體日益縮小。據調查,演唱活動的范圍已由五十年代初期的遍布秦安縣6個鄉鎮280多個村落,縮小到目前不到2個鄉鎮的10個村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現代化步履的不斷加快,秦安小曲的演唱逐漸衰落。老藝人減少,青年愛好者難覓,特別是長期自然存留民間,沒有專業演出團體作為依托的發展狀況,更使這種古老的曲藝唱曲形式瀕臨消亡的危險,搶救和保護秦安小曲已經刻不容緩。

改革開放后,小曲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搶救、保護和挖掘。許多秦安藝人嘗試著創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與祝英臺》,使秦安小曲搬上了蘭州、天水的戲曲舞臺,此后陸續移植的《樓臺會》、《雙蜀記》等,進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藝術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銳等人編導的現代小曲劇《鶯鶯拷紅》、《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學子》等在蘭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全省的小戲小品調演中一路奪魁折桂,唱出了秦安小曲與時俱進、謳歌主旋律的時代強音。

2001年9月11日,天水市科委組織有關專家對該項目成果進行了評審鑒定,與會專家和領導聽取了課題組的研究工作報告,審閱了研究成果報告,并進行了認真討論評議,經歸納總結與會專家意見形成鑒定意見。“意見”充分肯定了該項目立項的必要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并特別指出,該項目成果在深入研究秦安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豐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全方位審視了秦安古今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獨到之處:第一 次系統地、準確地提出了秦安人文資源在全國所處的地位和價值,指出了秦安人文資源是天水地域文明的重要表現,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極具創新意義。該項目成果可作為縣委、縣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對毗鄰縣區旅游經濟的開發富有啟迪價值。最后結論為:該項目成果達到了省內先進水平,同意通過鑒定。

在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之際,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以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147項。其中,天水市秦安小曲、清水道教音樂分別作為曲藝和傳統音樂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天水市繼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再次獲得的殊榮。

四、秦安小曲的歷史淵源與現狀調查

(一)分布區域

秦安小曲最初形成于秦安縣興國鎮,后來發展到郭嘉、葉堡等鄉鎮,在興國、郭嘉、葉堡等鄉鎮廣泛傳唱。后又流傳到王窯、安伏、西川等鄉鎮和周邊部分縣區的鄉村。

(二)曲牌形式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當地的方音演唱,表演形式或為一人自彈中三弦自唱;或為二人分持三弦與摔子(銅質碰鈴)對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輪唱。唱腔屬曲牌連綴體式,分為“大調”和“小調”,常用的曲牌有[越調]、[越尾]、[穿字越調]、[四六越調]、[十里亭]、[滿江紅]等40多個。曲調高古而通俗,旋律簡潔而豐富,唱法柔媚而雅致。

(三)伴奏形式

秦安小曲的傳統伴奏樂器分為彈撥、打擊兩類:

1、彈撥類:就是中三弦,采用“雙撥”或“單撥”手法彈奏。

2、打擊類:有摔子(碰鈴,銅質),四片瓦(竹質)。

(四)代表性傳承人

高志堂(1947―)男,小學文化程度。秦安縣西川鎮李堡村農民。1965年開始學藝,師傳,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中級職稱。

安治平(1963―)男,初中文化程度。秦安縣興國鎮依仁村農民,1973年開始隨父學藝,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副高級職稱。

(五)傳統曲目

已知有《玉腕托帕》、《小登科》、《昭君和番》、《重臺贈釵》、《伯牙撫琴》、《王祥臥冰》、《狀元祭塔》、《百寶箱》等。傳統曲目除了相傳由該曲種的首創者秦安人胡纘宗采用“四六越調”所作的《玉腕托帕》外,還有清代嘉慶年間秦安人張思誠所作之《小登科》、《昭君和蕃》、《重臺贈釵》等。

(六)研究價值

秦安縣歷史悠久,這里孕育了舉世矚目的大地灣文化。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遺產和文化積淀十分豐厚且特色鮮明,秦安小曲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流傳和發展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傳統,使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秦安小曲在縣內流傳甚廣,尤其是歷史上在興國、西川、郭嘉、葉堡等6個鄉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或流行于田間地頭,或彈唱于街頭巷尾、農家庭院,是當地群眾勞動之余消遣娛樂和親友聚會交流情感的獨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風。秦安小曲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

(七)瀕危狀況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左”的文藝思潮的影響。秦安小曲也不可避免地被打入“冷宮”,致使處于失傳邊緣。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改變。普及千家萬戶的電視、廣播及電腦網絡等占據并主導著當地人的娛樂生活,使秦安小曲的演唱受到擠壓和冷落。流行地域也日益縮小,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流行的6個鄉鎮280余村莊縮小到目前2個鄉鎮,不到10個村子。

特別是老藝人的急劇減少,以及農村中青年農民大多進城務工的生活生產狀況,使秦安小曲的愛好和演唱者越來越少。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也不利于今天的推廣普及。

(八)保護措施

1 2003年,秦安縣人民政府將散見于民間流傳的40余種秦安小曲,聘請有關專家學者配合秦安小曲傳人發掘、整理,并籌資10萬元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

2 縣政府一方面引導鼓勵中青年人學唱秦安小曲,進行健康傳承,另一方面對年逾古稀的少數有傳承能力的傳承人生活給予補助,定期進行體檢,確保其身體健康,并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職稱評定。

3 以秦安縣文化館為保護單位,已組織起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中青年秦安小曲愛好者為群體的秦安小曲演唱隊伍,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演出和研討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界首市| 九寨沟县| 河西区| 澄迈县| 玉溪市| 子长县| 白银市| 巴彦淖尔市| 东阿县| 徐州市| 静安区| 滁州市| 蛟河市| 承德县| 黔西| 磴口县| 科技| 大丰市| 赤峰市| 客服| 高雄市| 都匀市| 阳谷县| 章丘市| 枣强县| 娄底市| 新密市| 天柱县| 宿州市| 建水县| 临沭县| 桐梓县| 房产| 九江市| 花垣县| 恩平市| 宾阳县| 噶尔县| 蒙城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