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細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白細胞數(shù)量低于4×109/升時被稱為白細胞減少,白細胞數(shù)量明顯減少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白細胞減少會導致免疫力低下,誘發(fā)其他疾病。引發(fā)白細胞減少的原因有多種,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
1.藥物:如解熱鎮(zhèn)痛藥、磺胺類藥等。如白細胞減少過于明顯,則應停服或換藥。
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一方面應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細胞的藥物。
3.免疫系統(tǒng)疾病:因放射線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應停止放療,選服能增加白細胞的藥物。
4.脾功能亢進:脾功能亢進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易發(fā)生反復、嚴重感染,可酌情做脾切除術。
5.感染: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立克次體感染如斑疹傷寒。
6.營養(yǎng)元素缺乏:人體如果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也會引起白細胞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引起白細胞數(shù)值變化的不僅僅只有相關的疾病因素,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也可使白細胞升高或降低,如餐后、劇烈運動、寒冷、疼痛、恐懼等可致白細胞升高;冬天白細胞比夏天高,下午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細胞升高。
因為白細胞減少癥的病因比較復雜,所以對以下四種情況要高度重視。
1.合并有其他血細胞的異常,例如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2.血液中出現(xiàn)異常的血細胞,如幼稚細胞或原始細胞。
3.中性粒細胞少于1.5×109/升或合并有感染。
4.白細胞減少癥持續(xù)時間超過4周。
如果出現(xiàn)上述情況,一般建議患者到醫(yī)院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如血液涂片細胞分類、骨髓檢查和其他的血液生化檢查(如肝腎功能、自身抗體、葉酸和維生素B12水平)等,以明確相關病因。對于中性粒細胞少于0.5×109/升的患者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醫(yī)生會建議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以提高白細胞數(shù)目,減少或減輕感染。
白細胞增多
白細胞是血液中一類細胞的總稱,主要包括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的正常值是(4.0 ̄10.0)×109/升。高于這個范圍稱為白細胞增多。
病理因素 常見于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各種細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還有一些血液病其患者體內的白細胞也會增加。
2、白細胞增高首先要明確病因,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抗感染治療以后白細胞就會恢復到正常;如果是慢性白血病引起的白細胞升高,就要針對慢性白血病進行治療。
3、常見的慢性白血病當中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白細胞會明顯地升高伴隨著脾大,同時有一個特殊的染色體和特殊的基因。
4、診斷以后會有比較好的藥物治療,能夠長期的生存。
方法 用手工方法和用BC-3000分別測定30例血清總膽紅素>200 μmol/L的標本,重度黃疸標本離心洗滌后再次測定。
結果離心洗滌前BC-3000與手工方法對白細胞的測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離心洗滌后兩種方法對白細胞的測定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重度黃疸中的膽紅素干擾BC-3000對白細胞的測定,應當用手工方法復檢,或者離心洗滌后用儀器重新檢測。
[關鍵詞] 膽紅素;BC-3000;白細胞計數(shù)
[中圖分類號] R44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4208(2009)15-0027-01
血液分析儀因其高效率、高精度、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而在各醫(yī)療單位廣泛應用。但因儀器分析原理的局限性,對其測定結果的干擾因素也很多,比如溫度、磁場、藥物等,在一定條件下并不能完全代替手工法。病理狀態(tài)下血清中的高濃度膽紅素,是干擾血液分析儀測定白細胞的重要因素之一,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例標本7例來自門診患者,23例來自住院患者,其生化檢查總膽紅素均>200 μmo/L,男18例,女12例。
1.2 儀器和試劑 深圳邁瑞公司產(chǎn)BC-3000三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山東威高集團公司產(chǎn)EDTA-K2抗凝真空管,美國雅培c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四川邁克公司產(chǎn)膽紅素測定試劑。
1.3方法 所有標本均在清晨空腹采取。膽紅素測定用無抗凝真空管,分離血清后立即上機測定。白細胞測定用EDTA-K2抗凝真空管,采血量為2 ml,充分混勻后上機測定。白細胞手工計數(shù)和分類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2版操作[1\]。所有血常規(guī)樣本完成上述操作后經(jīng)1500 r/min離心10 min,吸出上層血漿,補充以同等量的稀釋液混勻后再上機測定。上述操作在2 h內完成。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以x±s示,檢驗后采用
2 結果
離心洗滌前白細胞計數(shù)(13.8±3.8)×10.9/L,離心后(6.4±3.0)×10.9/L,手工法(6.5±3.4)×10.9/L。樣本離心洗滌前儀器測定的白細胞總數(shù)和分類與手工法相應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洗滌前后圖譜分析,見圖1,2。
圖1為標本離心洗滌前白細胞直方圖,其特點是在35~98 fl范圍內白細胞密集,主峰靠近50 fl右側,且單邊下降。200~400 fl白細胞極少,呈現(xiàn)單峰特征,分類顯示為淋巴細胞增高。這是因為血液分析儀的分析流程是先用溶血素溶解紅細胞,然后依據(jù)電阻脈沖原理對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細胞數(shù)量取決于計數(shù)池中顆粒的多少,如果紅細胞未被完全溶解,則會因為其體積大小的因素計入淋巴細胞數(shù)內[2\]。圖2為離心洗滌后白細胞直方圖,干擾因素被剔除,中性粒細胞不再被掩蓋,直方圖呈現(xiàn)雙峰特征。
3 討論
重度黃疸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其血清中的膽紅素大幅增高,膽紅素對白細胞測定的干擾機制,一般認為是紅細胞膜脂質異常,膜表面脂蛋白增多,膽紅素對溶血素中某種作用成分相抵抗等因素有關[3-4\]。這時的紅細胞對溶血素有抵抗作用,導致大量紅細胞不能溶解而落入淋巴細胞計數(shù)范圍,機器將其計入淋巴細胞,從而導致白細胞總數(shù)和淋巴細胞分類假性增高,而手工法用的是冰醋酸,其溶解細胞的能力很強,同時計數(shù)和分類的準則用的是形態(tài)學這一客觀指標,所以重度黃疸不會對其造成干擾。離心洗滌后,大部分膽紅素被去掉,其對儀器的干擾作用也相應消除。曾有報道不同儀器的溶血素配方不同,對紅細胞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因此黃疸的標本并非在所有儀器上均受到干擾[5\]。
BC-3000血液分析儀為電阻抗型血液分析儀,這類儀器的測定原理也稱Coulter原理,它是基于血細胞的相對不良導電性而制成的,其分類是通過對細胞膜表面脂蛋白修飾后再分類的,這種設計只能區(qū)分顆粒的大小,而不能區(qū)分顆粒的性質[6\]。由于各類細胞之間體積交錯,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如嚴重肝病[7\]、血紅蛋白病、一氧化碳中毒、非寒冷性凝集患者的紅細胞,也會因為紅細胞對溶血劑的抵抗作用而溶解不良,造成細胞計數(shù)和淋巴細胞假性增高。
因此,對于上述病例在用儀器測定過程中,也應當同時做手工測定,以避免出現(xiàn)誤差。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4-6.
\[2\]鄺泳云.一種異常白細胞直方圖的分析及原因初探\[J\] .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0,15:15.
\[3\]張健,張智慧.黃疸因素對PLUS血細胞分析儀計數(shù)的影響\[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4,3:336.
\[4\]王梅,唐超,陳宏礎,等.紅細胞膜脂質成分的變化與白細胞計數(shù)假性增高的關系\[J\] .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27:284-286.
\[5\]楊曉輝,劉素蘭,霍亞平.黃疸影響白細胞計數(shù)探討\[J\].川北醫(yī)學院報,2001,4:131-132.
關鍵詞 新生兒 敗血病 白介素6 白介素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116
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期的危重病癥,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診治成為改善患兒預后的關鍵。但新生兒敗血癥早期癥狀不典型,目前常用的血培養(yǎng)等診斷方法存在一定的時限性,使早期診斷受到限制。本研究通過檢測新生兒敗血癥白細胞介素6(IL-6)及白細胞介素8(IL-8)的變化,旨在探討其對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價值。
資料與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新生兒敗血癥患兒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齡6天,其診斷符合新生兒協(xié)作組制定的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標準;對照組為同期在產(chǎn)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兒55例。
標本采集:所有研究對象在入院當天應用抗生素治療前采集25ml靜脈血,立即離心分離血漿,用于檢測IL-6和IL-8,敗血癥組治療后恢復期再次采集25ml靜脈血作IL-6和IL-8檢測。方法:應用酶聯(lián)免疫(ELISA)雙抗體夾心法測定血漿IL-6和IL-8水平。
統(tǒng)計學處理: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檢測結果以(X±S)表示,組間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2項指標的檢測結果:敗血癥組急性期血漿IL-6水平顯著高于恢復期,敗血癥組急性期血漿IL-6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兩組2項指標的檢測結果:敗血癥組急性期血漿IL-8水平顯著高于恢復期,敗血癥組急性期血漿IL-8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討 論
IL-6是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其在炎性反應中具有抗炎及促炎雙重作用。抗炎反應作用表現(xiàn)為誘導肝臟合成一系列急性反應蛋白,以保護或限制炎性反應。IL-6可作為早期判斷新生兒細菌感染的指標,其水平的升高和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有研究證明,在臨床癥狀出現(xiàn)前2天,血中IL-6已明顯升高,IL-6為早期診斷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靈敏而可靠的指標。本研究中敗血癥組治療前較恢復期水平與對照組水平明顯增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足月兒和早產(chǎn)兒,無論是早發(fā)性細菌感染還是晚發(fā)性細菌感染,敗血癥組血漿IL-6水平均較正常對照組和恢復期顯著增高,并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IL-8系一種多源的細胞因子,可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軟骨細胞、血管內皮細胞、T淋巴細胞等在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刀豆蛋白A等誘導劑作用下合成和釋放。在正常情況下,IL-8含量很低,而當機體存在炎性病變時,可刺激單核細胞和內皮細胞大量分泌IL-8,在1-3小時內迅速升高,由于被白細胞受體結合,其半衰期短[1],IL-8對中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促使其釋放超氧離子和初級顆粒成分。同時IL-8也是T細胞趨化因子,可使淋巴細胞遷移數(shù)量增加。因而IL-8是典型的炎性細胞趨化因子之一。許多研究顯示[2,3],新生兒細菌感染時血清IL-8水平升高,有較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可用于早期診斷新生兒細菌感染,同時能輔助臨床評價治療效果而且IL-8血中水平既不受胎齡影響,也不因出生時間而改變[4]。
參考文獻
1 Orlikowshy TW,Ncunhocffer F,Goclz R,et al.Evaluation of IL-8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and lysed EDTA-blood in healthy neonates and those with suspected early onset bacterial infection.Paediatr Res,2004,56:804-809.
2 朱建幸,張永紅,沈錚,等.新生兒細菌感染時IL-8、IL-10、IL-13水平的研究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4,6(5):365.
患者,女,37歲,體重56 kg。因CT診斷左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擬行手術治療。術前控制血壓滿意。血糖偏高,凝血常規(guī)、電解質、ECG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WBC 5.6×109/L,RBC 3.92×1012/L,HGB 127 g/L,HCT 0.368/L,PLT 148×109/L。入手術室血壓160/108 mmHg,心率96次/分。經(jīng)靜脈注射參附注射液20 ml、咪達唑侖10 mg、依托咪酯20 mg、維庫溴胺6 mg、芬太尼0.2 mg后快速插管。術中丙泊酚400 mg、芬太尼0.2 mg、維庫溴胺8 mg泵入,速度26 ml/h,麻醉中間斷吸入異氟醚維持。術中硝普鈉2~4 mg/h控制血壓,同時監(jiān)測CVP、MAP、ECG、PETCO2、SpO2、尿量、血糖等。加速擴容至腫瘤切除時,晶、膠體約2 000 ml,由于腫瘤較大,探查切除腫瘤時,出血較多,約1 200 ml,即查血常規(guī):WBC 4.1×109/L,RBC 2.29×1012/L,HGB 74 g/L,HCT 0.213/L,PLT 89×109/L。經(jīng)靜脈輸入全血200 ml,19分鐘后再查血常規(guī):WBC 0.7×109/L,RBC 2.56×1012/L,HGB 82 g/L,HCT 0.237/L,PLT 65×109/L。經(jīng)快速輸全血400 ml,反復2次抽血檢查血常規(guī), RBC 3.56×1012/L,HGB 113 g/L,HCT 0.326/L,PLT 91×109/L;RBC 3.36×1012/L,HGB 111 g/L,HCT 0.316/L,PLT 107×109/L,逐漸好轉。但白細胞(WBC)始終維持在0.7×109/L,N 0.97%。血壓穩(wěn)定在150/90 mmHg左右,腫瘤切除術后30分鐘內血壓一直平穩(wěn),腫瘤切除術后34分鐘血壓瞬間由146/88 mmHg下降到50/34 mmHg,立即應用去甲腎上腺素滴注升壓,地塞米松20 mg靜脈滴注,超速擴容,血壓回升至140~160/80~110 mmHg左右,術畢靜脈滴注氟馬西林0.5 mg,患者意識清醒,呼吸、肌張力恢復正常,血壓維持在130~140/80~90 mmHg,MAP、CVP、ECG、SpO2平穩(wěn)。吸盡氣道分泌物拔除氣管導管,靜脈注射惠爾血150 ?滋g后送返監(jiān)護室,2小時后查血常規(guī):WBC 2.1×109/L,RBC 3.10×1012/L,HGB 100 g/L,HCT 0.285/L,PLT 109×109/L。4小時查血常規(guī):WBC 3.9×109/L,RBC 3.33×1012/L,HGB 108 g/L,HCT 0.307/L,PLT 101×109/L。術后20小時查血常規(guī):WBC 6.0×109/L,RBC 3.36×1012/L,HGB 111 g/L,HCT 0.316/L,PLT 97×109/L。術后36小時查血常規(guī):WBC 5.1×109/L,RBC 3.38×1012/L,HGB 112 g/L,HCT 0.318/L,PLT 127×109/L。以后復查血常規(guī)均正常,病理檢查結果證實為嗜鉻細胞瘤。電解質、腎功能及各項生命體征術畢至康復出院均正常。
2 討論
嗜鉻細胞瘤分泌大量兒茶酚胺,可引起高血壓危象。腫瘤切除后,嚴重低血壓、急性肺水腫、糖代謝紊亂最為多見,但一過性急性白細胞減少癥未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