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西域文化

西域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域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域文化

西域文化范文第1篇

1古代西域含義界定

新疆古稱“西域”。“西域”的地理范圍一向有所謂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域地理范圍相當于《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其大致范圍也就是今天的敦煌以西,包括新疆在內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方和蔥嶺地區,其南部限以喀喇昆侖山北麓,北達準噶爾盆地北緣一帶地區。廣義的西域是泛指今新疆以西廣闊的中亞、西亞和東歐地區。本文所說的西域,是指狹義的西域。

2西域文化概說

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所在國家、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這里有必要對古代西域文化進行闡釋。即:西域文化從總體上講是一種東西方文化匯聚,綠洲農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與屯墾文化并存,多種宗教文化輝映的多源發生、多元并存、多維發展的復合型地域文化,是西域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積累和智慧匯聚,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主體文化統一性中差異性的表現,統一性大于差異性的反映。

3體育文化及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內涵

體育文化是人類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類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并通過有形的身體形態、動作技能、運動器材、物質以及無形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意志、觀念、時代精神反映出來,顯現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體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規范著人們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而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則是指生活于古代西域的各民族所創造的各種體育活動的總稱。

4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特征分析

4.1地域性特征

古代西域民族體育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形成與各民族長期生存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等方面有緊密的聯系。西域因天山橫旦其中,將其分為南北兩域,北域是氣候寒冷、干燥、水草豐美、廣闊無垠的草原,居住于此的各民族則是逐水草而居、以狩獵業和畜牧業為主的馬背民族,其創造的體育文化也多圍繞狩獵、馬上、與山水有關的項目,如賽馬、賽駱駝、騎射、滑雪、滑冰等;南域則是氣候溫和,由沙漠、戈壁、河流、山脈組成的綠洲沃壤,居住于此的各民族則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的農耕民族,其創造的體育文化也多圍繞尚力、游戲及表演類項目,如摔跤、武術、斗羊、斗馬、刁羊、姑娘追、斗駱駝、舞蹈、雜技等。同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種文化的匯聚,其創造、開展的體育文化活動也即彰顯了與中原體育文化的共性特征,又體現了西域各民族所居住區域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也體現了與鄰國體育文化相同性與相近性的特征。

4.2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特征主要是指一定民族在歷史上由于生存區域、生存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文化積累和傳播途徑等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體育文化,具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普遍性及傳承性,是該民族生理、心理、形態、神態等方面的特殊標志。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在古代西域,蒙古族被稱為東胡,是鮮卑的一支,而鮮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俗善騎射”。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的成吉思汗,為檢閱部隊,維護、分配草場,每年七八月間就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舉行“大忽力革臺(大聚會)”,表示團結、友誼、祈慶豐收,并選擇賽馬、射箭、摔跤的其中一項進行比賽。到元、明時,將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到一起,成為了固定的“那達慕”形式,也成為了蒙古族標志性、最具民族性的特殊符號,一直延續至今。在古代西域具有民族性特征的體育項目還有許多,如維吾爾族的刁羊、哈薩克族的姑娘追、蒙古族的跳駝、柯爾克孜族的月下賽跑、回族的查拳等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體育文化內容。

4.3多源性特征

體育文化的產生來源于人們的需要。而生存于古代西域的先民們為適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必然會創造出許多體育活動以滿足自己生存、軍事活動、信仰活動等方面的需要,從而也體現出了古代西域民族體育的多源性文化特征。

4.3.1源于生存的需要生存于古代西域的人們為了征服自然、適應自然,創造出了許多謀生的手段,即體育的前身,如為了抓捕獵物需掌握投石、投矛、打布魯、撒網、釣魚、叉魚、射箭等技能;為了控制羊群、牛群、馬群等,則需較好的掌握騎術及套索技術;為了追趕獵物則需掌握快速奔跑、騎馬、滑雪等技能;為了提高人與獸之間相搏的能力,則需要掌握一定的摔跤技巧等。因此,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的形成,與居住于此居民們的生存需要分不開。

4.3.2源于軍事活動的需要古代西域從氏族社會到奴隸制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游牧民族的生存條件非常艱苦,只能通過遷徙、戰爭掠奪人口及財富來應對自然環境和異族的壓力,導致戰事頻頻,各國為提高軍事作戰能力則進行專門的戰斗技能訓練。如為了提高士兵之間搏斗的能力,短時制勝,則需要有搏斗的能力(武術)、較大的力量和摔跤的技巧;為了便于執行“利則進,不利則退”[7]的戰略,需有好的的騎術,則會專門進行賽馬、賽駱駝等競技比賽;在冷兵器時代為了增強軍隊遠距離的殺傷力,射箭則是每個士兵均要掌握的一項技能;為提高士兵的作戰能力,唐時的回紇、元朝時的蒙古族、清朝前期的滿族均在戰前畋獵,以進行軍事訓練;為挑選優秀的馬術高手,提高士兵的騎馬能力,加強軍隊的戰斗力,馬球運動則在唐、宋、遼、金、元、明、清各朝均受到重視和提倡。這些點滴實例則充分說明古代西域具有源于軍事活動需要的文化特征。

4.3.3信仰活動的需要古代西域歷經了原始崇拜(自然、動植物、生殖崇拜)、薩滿教、襖教、佛教、摩尼教、道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多種信仰及多種信仰并存的歷程。“體育”活動在西域遠古時代最初用于娛人,可隨著信仰活動頻繁出現后很多項目也用于“娛神”的祭祀行為。如薩滿舞,即是由巫舞轉變為祭祀舞,后為宗教舞的一種舞蹈形式;斗畜,唐時《酉陽雜俎》記“龜茲國,元日斗牛、馬、駝,為戲七日,觀勝負”,則疑為襖教薩迪火節的遺俗,只是把拔汗那(位于費爾干那,古之大宛)的奴隸格斗,改為了斗獸;潑水乞寒舞,《酉陽雜俎》記“龜茲國,元日……跳婆羅遮(即蘇幕遮、潑水乞寒舞),并服狗頭猴面,男女無晝夜歌舞”,則是為了祈求寒冷;郊游,《新唐書》記城邦諸國“俗尚娛傲,二月胐出野祀,四月望日出游林,七月七日祀生祖,十月望日王始出游……”,則是通過游林,達到野祀的目的;粟特人的年節又稱求天兒骸骨節,這是同襖教有關的節日,因為歲首凌晨舉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尋找天兒骸骨七日,則是為了尋求天兒骸骨,而進行的出游活動。以上實例充分體現了古代西域具有源于信仰活動需要的文化特征。

4.4針對性特征

古代西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體育活動的開展及面向群體有所不同。如“行國”與“城郭諸國”、男性與女性、成人與兒童、官兵與群眾等由于社會地位、角色、性別、年齡等方面的不同,導致了參與體育活動類型大多不同,具有顯著的針對性。其中“行國”大多是騎術類、狩獵類等尚武項目,如賽馬、賽駱駝、射箭等,而“城郭諸國”則大多是表演類及尚力項目,如百戲、摔跤等;男性崇尚力量、驚險、刺激,如跑馬射箭、騎馬拾銀元、刁羊、馬上角力、賭博等,女性追求平和、技巧和智慧,如踏鞠、秋千、棋類、月下賽跑等;成人以賽力、競技、賽藝為主,有更強的勝負觀念,如射箭、圍棋、角力等;而兒童則更傾向于游戲類,如踢毽子、老鷹抓小雞、捉迷藏、拋核桃、碰雞卵等;官傾向于輕體力、重技巧、禮儀性的體育活動如圍棋、投壺等,兵重視在軍事戰爭中實用的體育活動,如賽馬、馬球、武術、摔跤等,群眾推崇在人生禮儀、節日時令、休閑娛樂中根據習俗、心理的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人生禮儀中騎驚馬、賽馬、走馬、射箭等,節日時令中的斗畜、射柳、摔跤等,休閑娛樂中的踏鞠、馬球、棋類等,充分體現了古代西域體育文化具有針對性特征。

4.5交融性特征

西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白種人和黃種人在這里相遇、混血;華夏、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文明在這里碰撞、融匯,形成了古代西域體育文化的民族交融性、文體交融性等特征。

4.5.1民族交融性特征民族交融性主要是指原是某個民族專有的體育項目通過文化交流、民族遷徙等途徑而流向其他民族,并被其他民族接受與改造的文化特征。如龜茲舞蹈的“蘇幕遮”、“獅子舞”來自波斯;新疆舞蹈均呈現出印度佛教的藝術風范;漢靈帝時期“男學胡妝,女學胡舞”的“胡化”之風;漢代百戲中的雜技、幻術、馬舞、獅子舞來自西域;唐時劍舞、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蘇幕遮”歌舞戲等西域樂舞盛行長安。突厥人“男子好樗蒲”,最早是先以投壺以定旗子,說明中原的投壺已傳入西域,并為該民族作為賭具所用。吐魯番阿斯塔納墓葬中出土了一幅《圍棋仕女圖》中的圍棋則表明圍棋已于至少唐時就從中原傳入西域;馬球源自波斯,傳入西域,后傳入中原等實例充分體現了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的交融性特征。

4.5.2文體交融性特征古代西域體育活動是各民族信仰、時令節日、人生禮儀、文學、藝術等文化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祭祀儀式時舞蹈、馳馬、走馬、斗畜、郊游、射箭(如射天、射柳)、摔跤等體育活動運用頻繁;時令節日時,各民族根據信仰不同進行賽馬、射箭、摔跤、舞蹈等形式的體育活動;各民族根據不同的生活習俗在人生禮儀時進行騎驚馬、賽馬、賽駱駝、馬上拾銀、馬上套索等形式的體育活動;在文學創作中也頻頻以體育活動為題材,如平日的順口溜、俗語、歌謠、敘事長詩《瑪納斯》、《福樂智慧》、《烏古斯傳》中均有專門以體育活動為題材的作品;在藝術創作中的巖畫、壁畫、繪畫、工藝品等有舞蹈、狩獵、棋類、百戲、騎馬射箭等體育活動為題材的作品,則充分體現了古代西域民族體育的文體交融性文化特征。

5結語

西域文化范文第2篇

1 古代西域多元語言文化并存共榮的狀況

古代先民在西域文明的繁榮和發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多元宗教信仰在此和諧共處、多元文化蓬勃發展、民俗文化和經濟文化類型多樣化發展,所有這一切都與古代先民之間多元語言文化的學習與交流密切相關,這種交流與學習對西域多元文明的興盛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2 古代西域多元語言文化能夠并存共融的原因

2. 1 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多元語言文化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空間

從外部自然地理環境看,西域位于歐亞大陸中部,是古代中西溝通必由之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聯系中原與中亞、西歐的交通要道,是東亞、西亞、南亞、北亞文化的結合帶。東西方交通網的延伸,使得東西方人員往來、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從內地自然地理條件看,南北疆大漠戈壁之間遍布諸多綠洲,附近地區一些廣闊草場,決定了游牧與農耕生產生活方式所創造的不同文明和諸多城邦國文化在此交融交匯,說明了西域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多元語言文化在此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2. 2 多種族、多民族在此頻繁遷徙與定居給多元語言文化學習交流與吸納提供了良好機會

西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我國歷代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必爭之地。不僅西域本土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也引來周邊其他民族遷徙至此定居發展。雖然不同民族在此有沖突甚至戰爭,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和諧發展仍是歷史主流。多民族在西域頻繁的遷徙,民族融合使西域本土語言文化在吸收外來語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整合,形成西域獨特的多元語言文化生態景觀。

2. 3 多種文明在此交匯豐富了西域多元語言文化

由于西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世界影響深遠的四大文明即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對西域產生過重大影響。此外,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西域,成為了東西方宗教傳播和匯聚之地,出現了不同民族信仰不同或相同宗教、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等多種情況。這些情況都表明,多種文明在此交匯豐富了西域多元語言文化。

3 古代西域多元語言文化共存共榮現象對當代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古代西域先民在自然條件相對落后、知識信息相對封閉、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多元文化和文明,這與古代西域先民對各種文明采取一種包容心理,善于通過語言文化學習交流,吸納不同文明的精華為我所用有著必然聯系,這對于我們今天加強中英語言文化學習交流,吸納世界先進文化、思想理念,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具有極大的啟發與借鑒意義。英語是當今國際通用語,古代西域先民多元語言文化并存共融現象對我們當代的大學生英語教學也有重要的啟示。

3. 1 幫助大學生深刻認識思維認知、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

人類的思維認知在語言的形成與文化的發展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思維是語言產生的前提條件。有了思維,就要創造語言和文字來表達。不同的語言特征反映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語音符號系統,它可以表達思想和情感,認知和描述客觀世界,是人類的思維工具,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與文化互為表里,密切聯系。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達方式;文化是語言的內核與靈魂,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

古代西域各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各種事物的長期觀察、思考,用語言進行表達或表述,創造了多元語言文化,并通過對多元語言文化的學習交流與吸納,從不同文明中吸取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和認知英語學習中語言、文化與思維和認知之間的關系,加強英語語言、文化與思維訓練的同步學習與提高。

3. 2 教育學生高度重視英語學習中多元文化的認知與了解

多元文化是人類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必須全力保存。

作為世界通用語的英語,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思維,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對別國的多元文化進行認知、了解,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對之進行思考反思,通過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來訓練和提高自己的思維認知。

3. 3 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吸取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

西域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滇西;白族;傳統體育;文化特點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正是這些珍珠般的多民族體育文化拼成了整個中華民族體育的宏圖,白族傳統體育文化無疑是這些民族體育文文化中最璀璨的其中之一,白族是中國南方具有悠久歷史文的少數民族,云南白族占中國白族人口總數的80.87%,而大理白族則占云南白族人口的大部分比例。大理白族白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據考證,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蒼山洱海地區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濱的臺地上創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過著農耕漁獵游牧的生活。大理白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豐富多彩,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了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得到精神的享受和身體的鍛煉,大理白族歷來熱愛體育運動,然而體育運動的開展并不是獨立的,它的產生發展伴隨著宗教、婚嫁習俗、祭祀等活動的開展,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白族體育文化,它的源流追蹤對白族體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白族體育文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1.滇西(大理)白族主要現存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追蹤

1.1 劃龍舟與本主崇拜的歷史姻緣

大理白族劃龍舟競賽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理南詔國時期, 相傳起源于一段凄美的神話傳說,在大理國時期國王的三個女兒分別下嫁到如今板橋村的一個平民家,國王害怕三位女婿繼承王位,并設立酒席宴請三位女婿到宮里用在事先用松明做的樓房里,待三位女婿酒醉之際,遂下令放火燒樓,三位年輕的女婿葬身火海,其中一位女兒,名白姐問次噩耗便縱身跳入五龍河發源地草海,從白姐跳河那年起每年河水都會泛濫,后來人們問白姐設立廟宇,洪水不再泛濫,這里的人民并把白姐作為本主祭拜,每年的白姐本主祭祀中,以“龍舟競渡” 來進行娛神活動,以示對白姐的崇拜。[1]從此,白族劃龍舟便成為一項白族人民熱愛的體育活動流傳至今。現已經演變成白族民眾展示勞動能力,男女擇偶的標準。

1.2 白族傳統體育三月街賽馬的文化源流

白族賽馬歷史悠久唐代佛教傳入南詔后,在點蒼山下舉行觀音廟會,遂演化成一年一次的三月街盛會,賽馬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那時的三月街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藥材、商貿活動中心,當時的大理國以出產良馬而聞名,南宋王朝在廣西邕州專門設立買馬司,進口大理馬。史料記載,馬市商人云集,有來自四川的商人以絲綢、紙筆、胭脂花粉、人參等百貨交換大理的馬匹、刀劍、藥材以及來自土蕃、西域各國的象牙、犀角、鹿茸等名貴特產,會期長達20多天。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描寫三月街賽馬盛況:“由西門出一里半,人演武場,俱結棚為市,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馬而馳于市,更隊以見高下。時男女雜沓,交臂不辨”[2]大理國的相國高量成還在馬市設了馬擂,也就是賽馬,從此三月街有了賽馬的傳統。直到今日賽馬依然是深受白族人民所喜愛的競技項目。值得一提的是,白族姑娘楊家偉還在1982年云南省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獲得1500米賽馬決賽冠軍。

1.3 大理白族人拉人拔河比賽文化探秘

拔河,是一種較早的水軍軍事訓練項目。隋唐以后在民間比較盛行,拔河具有喜慶豐收的意義,白族青年也喜歡拔河比賽,然而它的形式卻與一般拔河有所區別,白族青年喜歡人拉人拔河,不用任何器具。兩人手拉手相對而立,每人背后還有數人,挨個抱腰,連成兩串對拉,團結協作的一隊定能獲取勝利。大理白族人民特別喜歡這種拔河活動,它能促進白族人民團結一致的意識觀念,同時也是白族人民對力量推崇的集中表現,這一白族傳統運動的形成主要是為了慶祝豐收,體現了白族人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1.4 大理白族霸王鞭的歷史起源

霸王鞭,也有著“花棍舞”、“英雄鞭”等稱謂,大理白族霸王鞭是用一米長左右的竹杠、木棍,用工具鑿出四五個長孔,一個孔內裝入兩組銅錢,每一組使用兩至三枚銅錢。據有關資料記載,南詔時期大理白族霸王鞭就已經產生。它是一種男女混合的體育運動項目,一般女的舞霸王鞭,男的舞“金錢鼓”,形成相當協調幸福的舞蹈,大理人民深深的喜愛著這項運動,現在霸王鞭在這塊熱土上得到了更廣泛地開展,甚至滇西的漢族居住地區在節日也經常開展,在大理的火把節、繞三靈、三月街等重大節日都少不了霸王鞭表演。

1.5 大理地區白族武術的起源

武術活動在大理開展的比較早,早在南詔(738年-937年)時期就已經有著一套軍事制度和比賽制度。白族的武術由于在傳承上的失誤,所以流傳到現在,存在的白族拳種已為數不多,現在流傳的白族武術拳種有白族拳、犬尾拳、花拳、鷺鷥伸腿拳、破四門拳等;刀劍術有白族雙刀術、鏈夾、雙頭棍術、劍術等。[3]南詔時期白族武術的產生帶有很強的軍事色彩,南詔是烏蠻,白蠻大姓輔佐及境內的漢族組成的統一國家,在此期間抵御唐與吐蕃兩個強鄰,南詔國必須抵抗外敵入侵,白族武術在這種條件下也就應運而生了,然而,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白族武術現存的只是鳳毛麟角,因此,白族武術的傳承面臨著艱巨的問題,必須給要高度重視。

西域文化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定義;交流;沖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成熟與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中國進一步融入了世界這個大家庭。再加上網絡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革命性發展,交通和通訊的無比便利,全球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期。自然而然,中西方的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有了各種接觸,這中間有沖突碰撞也有交流融合。事實上,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了文化,不同的民族、國家之間就有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最早可追溯到中國漢代的張騫通西域,自那以后,兩千多年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便再無中斷,即使是戰爭期間,民間的文化交流也是如火如荼。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義

對于文化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意見認為,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是經典且具有權威的。泰勒被公認為是第一個在文化定義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他認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顯然,這個定義將文化解釋為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范和觀念精神。從此,泰勒的文化定義成為文化定義現象的起源,盡管后人對這個定義褒貶不一,同時亦不斷地提出新的觀點,但目前最常用的文化定義就是這個。

具體來說,我們的中國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干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數民族也對中國文化做出過不可抹殺的貢獻,所以中國文化就是包含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并以漢民族文化為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統領的主流文化。

同樣,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一樣都是氣象萬千,源遠流長。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曾經指出,“從歷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歐洲文明;在現代時期,西方文明是歐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所以,我們認為所謂的西方文化就是指發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浸染了中世紀的基督教傳統,興盛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啟蒙運動而最終確立,并且近幾百年來大盛于西歐北美的文化系統。具體地域上,就是指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文化系統中占有統治地位、被普遍認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各種亞文化不包含在內。

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近現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應該從開始。清代后期,中國古老的國門被迫打開,自此之后,西方文化元素就爭先恐后地,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中國。西方文化來到中國后,迅速與中國本土的文化融合,如“洋涇浜”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它們對中國社會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當然,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各項事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也正在不斷走向世界。

近些年,從各種媒體上,我們也看到世界各地華人組織慶祝節日活動,越來越受到當地人民的關注、歡迎。所以當代社會下,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沖突,逐漸顯得多元化。不僅有西方對中國的,我國的傳統文化也逐漸影響到西方一些國家。事實上,當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西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自上而下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各個地域都參與和感受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沖突,無論是在物質文化層面,還是在制度抑或精神文化層面都是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的娛樂文化深深的影響到中國人的傳統娛樂觀念。比如說作為西方文化元素代表的美國好萊塢電影,它如潮水般涌入中國,日益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好萊塢電影不僅打開了中國龐大的娛樂市場,這只是表面現象,本質上是這種娛樂文化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同,而且使當代中國人更傾向于這種文化娛樂方式。還有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如餐飲文化、著裝文化等都已然在中國落地生根。現在西裝已經成為中國普遍的服裝,當然在全世界這都是基本慣例;快餐上兩大巨頭肯德基和麥當勞毫無疑問,早已出現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人們逐漸接受西方的這些生活習慣,比如說住建歐式別墅,去西餐廳吃各種西餐,去高爾夫球場打高爾夫球,喝咖啡、講英語成為很多人理想的有品位的生活的象征;尤為甚者,在西方的節日面前,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堪一擊,現在我們過的是圣誕節、情人節甚至愚人節,而我國本土的端午節,中秋節等節俗,逐漸被人忘記。另一方面,在價值觀念方面,西方人重利,這種觀念無疑改變了中國人關于利和求利、錢和賺錢的傳統看法。個人用正當手段去追求利益、追求合法的利潤,不再被看作不道德、丑惡的事情,而逐漸變得正當合理,相對應的金錢也不再被人們看作是萬惡之源。在當代社會,大多數中國人都取得了這樣的共識:金錢是實現個人幸福和全面發展的重要且必要因素。

交流都是相互的,西方文化在影響到中國的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積極走向世界。近些年來興起的漢語熱,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現象。毫無疑問,漢語的對外輸出是國人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做得較為成功的一個案例。放眼世界,一股漢語熱早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漢語志愿者走出國門,一座又一座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建立,無數的外國人開始學漢語。據報道孔子學院如今已經遍布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令人自豪的是其中海外學院和教學點總數已達 140 多所。還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武術。它是中國的國粹,融合了中華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最開始的時候,武術為國外所認知與了解,是通過那時候的中國武俠電影的風靡而走向世界的。現如今,在國外到處都可以見到中國武術,在西方人看來,中華武術是神秘而又極其具有魅力的,也有很多外國人迷上了武術,或者在當地學藝或者直接來到中國學習。此外,還有中餐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很多西方國家的客人逐漸能夠接受中餐,學會了使用筷子,夸贊并喜歡上了中國美食。

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從內心深處我們都知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國其實是輸給了西方國家。西方的文化已經逐漸開始深入中國并影響到大多數國人,而中國的文化,在對世界的影響力方面微乎其微,中國在文化上的話語權還是非常有限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一方面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另一方面困難與希望同在。在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應當如何在引進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抵擋住腐朽沒落文化的侵襲;應當如何借助高科技傳媒技術將中華民族文化進一步傳播到全世界,從而擴大我國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于語和. 試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1) .

西域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錫伯族 傳統文化 文化的現狀與保持

由于歷史的原因,作為原居民的東北錫伯族在語言、宗教、習俗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面到清代末年全面被漢化,失去原有錫伯族文化的根基。而生長在新疆錫伯族人,由于地理位置等一些原因,至今卻相對完好地保持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錫伯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新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轉型頻率的不斷加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矛盾非常突出,錫伯族傳統文化面臨的窘境。本文通過論述錫伯族傳統文化三個特性及錫伯族傳統文化是不斷運動的、錫伯族傳統文化的具有相對穩定性、錫伯族傳統文化的具有分散、封閉、兼容性等,分析錫伯族傳統文化現狀。

一.錫伯族傳統文化的特點

1、錫伯族的傳統文化流動性

錫伯族傳統文化是不斷流動的。由于地理環境、經濟、以及戰爭的等因素,不斷發生變遷,原有的文化傳統不得不放棄。另一方面,錫伯族與其他民族不斷交往之中,兩種民族文化發生沖突時,主導文化處于優勢地位,落后文化處于劣勢,錫伯族傳統文化固有的本位思想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本民族吸收優秀文化的阻礙,傳統文化受到開放的挑戰。

2、錫伯族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錫伯族的傳統文化的穩定性還從它的保守性和排它性體現出來。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就會按照這種傳統對本民族約定俗成,核心內容相對穩定、凝固、完整,如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生活習俗、語言文字等,其變化是不明顯的。同時帶有排他性,對于異質文化往往拒絕、排斥、甚至歧視,因而不予采納。

3、錫伯族傳統文化的多元性

天山以北許多地區長期以游牧為主,具有典型的游牧文化。且新疆自古就有內地有較廣泛的聯系,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較深。《北史?西域傳》中記載,高昌有《詩》、《論語》、《孝經》等內地儒家文化經典,為民族子弟學習的經典課本。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新疆13個世居民族中,除回、滿外,其他十個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新疆各民族文化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文化保持方面各保留特色,充分顯示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二.錫伯族傳統文化的現狀――以為語言文字與宗教文化為例

1、錫伯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及現狀

隨著清代滿文滿語的使用逐漸衰落,滿族改操漢語、漢文,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不再使用滿語滿文。唯西遷至新疆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將滿語滿文完整地傳承下來,并形成了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即現代錫伯語和錫伯文。由于兼通幾種語言,被譽為“翻譯的民族”。

錫伯語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凝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又不可避免的要考慮到學習錫伯語言文字的實際用途和出路。如今錫伯族語言文字現狀令人擔憂,60歲以上的錫伯族人大部分會讀寫。40―60歲的人群里面會寫錫伯文的就比較少,而40歲以下的,基本不會書寫或者忘記如何書寫了。這種心態就導致許多錫伯人一邊呼吁保護錫伯語言文字,另一方面又讓孩子學習漢語、外語以便得到更多的機會。學校的基礎教育能力有限,不可避免的使錫伯語言文字功能減弱,使用范圍不斷縮小。

2、錫伯族宗教文化的困境

新疆錫伯族從西遷戍邊以來的200多年,傳統錫伯族文化,受到各方面文化沖擊,通過靖遠寺我們可以看到新疆錫伯族在方面文化保持現狀的一個縮影。靖遠寺是一座喇嘛寺廟,也是錫伯族人進行宗教儀式重要場所,靖遠寺的興盛與敗落,顯示著錫伯族人的重要變化,靖遠寺是錫伯族營八旗軍民于1893年積銀捐資而建。“靖遠寺”即安撫邊遠地區之意。建成之初,規模宏偉壯觀,建筑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墻,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漢文“靖遠寺”大金匾。庭院寬闊幽靜,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對稱,工程精細,各部分建筑都采用木雕藝術,配有彩繪、泥塑。

如今靖遠寺內,院落地面道路崎嶇,部分墻壁出現脫落甚至已坍塌,樓層出現斷裂,三世佛殿下層彩繪壁畫殘損。靖遠寺的總體格局不完整,文物有所損壞,有的雕塑被棄之門外,院內看管人員也很少。

相關期刊更多

西域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新疆社會科學院

龜茲學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新疆龜茲學會

新疆人文地理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县级市| 洞口县| 余江县| 门头沟区| 榕江县| 乌兰县| 天祝| 交城县| 灌云县| 荆州市| 潼南县| 自治县| 武城县| 苍山县| 醴陵市| 浠水县| 乌审旗| 丰原市| 南华县| 梁山县| 安阳县| 云和县| 台州市| 昌图县| 台北市| 简阳市| 诏安县| 柳河县| 乐都县| 醴陵市| 彭水| 米易县| 沭阳县| 行唐县| 沙坪坝区| 龙井市| 环江| 逊克县| 贺兰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