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五節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春秋”“戰國”特點;春秋爭霸的四個時期;戰國七雄;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能夠認識戰爭是政治經濟變革在軍事斗爭上的反映,對加速奴隸制瓦解和促進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提高學生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分析春秋戰國戰爭的能力。這些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給社會生產也帶來極大破壞。但是,客觀上又促進了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進步。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大國相互兼并,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
2.春秋戰國時期,為戰勝對方,各國都重視選拔人才,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客觀上加速了奴隸制的崩潰和封建制的產生。
3.春秋戰國長期激烈的兼并戰爭,推動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春秋爭霸戰爭、戰國兼并戰爭和民族融合。
教學難點:客觀辯證地評價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歷史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首先分清春秋戰國兩個不同時期:
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②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然后引導學生分析:
①“春秋戰國”大變革時代的特點: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②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
A.奴隸制經濟基礎動搖,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
B.新興地主階級形成,各諸侯國掠奪土地和人口以擴大統治范圍,進行長期爭霸兼
并戰爭。
講授新課:
一、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1.東周的建立與王室衰微
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即洛陽)。史稱東周。
②周王東遷后,周王室不再被諸侯所重視,逐漸成為各強大諸侯的附庸。
2.春秋爭霸的四個時期
⑴“周鄭交質”時期:春秋初年,諸侯中鄭國首先向周天子挑戰。鄭國以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其勢力發展很快,鄭莊公首先稱霸,有兩個重要事件:①“周鄭交質”,即周鄭雙方互換太子為人質。②鄭莊公打敗周桓王,周桓王被射傷肩部,天子威信掃地,周王室從此一蹶不振。
⑵齊桓公稱霸時期:
①齊是周初姜尚的封國,春秋時已發展成東方大國。
②公元前7世紀前期,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峰。
A.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以達到“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目的;
B.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借以發展齊國勢力。
C.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今河南蘭考),承認齊桓公在中原的
霸主地位。
⑶晉楚爭霸時期:
①前632年,晉文公圖霸中原與楚成王發生沖突,導致晉楚城濮大戰,楚軍大敗,晉
文公與諸侯會盟,成為中原霸主。
②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后晉楚又大戰于邲,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中原。
引導學生閱讀“楚王問鼎”的故事,以說明楚莊王號令天下之野心。
⑷昊越爭霸時期。
①春秋末年,崛起于長江下游的吳國和錢塘江流域的越國相繼稱霸,已是大國爭霸的
關鍵詞:重商政策;關稅;商品經濟
中圖分類號:F091.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253-02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實行的重商政策為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考察這一時期的重商政策對商品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今天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一、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
重商政策,是指統治者出于政治和經濟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相互兼并,為求得生存與發展,諸侯國推行重商政策,以發展經濟,鞏固統治。
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必然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商業稅收,增強其經濟實力,有利于鞏固統治和爭霸戰爭。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田稅是國家主要的財政收入,但源源不斷的商業稅收無疑也是各諸侯國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鞏固統治和爭霸戰爭發揮著重要作用。《戰國策》里面的一段話說得很明白,“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時已。通韓之上黨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關之,出入者賦之……共有其賦,足以富國。”這里,就把征收關稅作為“富國”、“存韓安魏”的一個重要途徑,說明關稅收入是相當可觀的。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經濟帶來的直接關稅收人對于諸侯國的重要性。對此,《管子》說得更明了,把“修道途,便關市”作為“輸之以財”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曾記載了宋國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關稅稅率的事情說:“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在戴盈之看來,如果免征關稅或降低稅率,就有可能要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統治。
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商業活動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生活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社會分工的擴大和細密,加之生產活動所具有的很強的區域性,客觀上要求商品交換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使“四民”之間和地區之間互通有無,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保證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延續。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下,農民不從事手工業,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業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農民和手工業者各自以自己的勞動產品通過市場交換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春秋戰國時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確認,并取得了與士、農、工同等的社會地位,其所從事的商業貿易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貿易和農業、工業生產一樣成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經濟活動。正如司馬遷所說:“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給統治者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還直接參與了一些政治活動,和統治者建立了密切聯系。據《左傳》記載,鄭國從建國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著密切聯系。鄭桓公在西周末年,聽從史伯建議,率領族屬與商人東遷于虢、鄶之間。并與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商人在鄭國創業奠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鄭國統治者的政治支持。由此,鄭國統治者與商人訂立了互信盟約,“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國家,國家就不強買或奪取商人的貨物,不干涉商人的經營。雙方“恃此質誓,故能相保”。后來,當晉國人韓宣子向鄭國一位珠寶商人購買玉環時,這個商人就回答說:“必告君大夫”,即要報告給政府。可見,鄭國商人和政府之間的互信一直很牢固。《左傳》記述的“弦高犒師”故事也證明了這一點。這說明,商人在進行商業活動的同時,還緊緊地把自己和國家的命運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的利益。而作為回報,統治者也就給予商人一定的特權,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商業活動的正常開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
二、重商政策的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程度不同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商政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通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采取了“通商”政策。晉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寬農,懋穡勸分”,使晉國很快擺脫了窘境,“政平民阜,財用不匱。”公元前658年,衛國被狄人侵劫遷往楚丘后,衛文公制定了“務材、訓農,通商、惠工”等政策,使衛國很快富強起來,以致“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喲了維護列國之間的正常商業貿易,在春秋時期的諸侯會盟上,也都把維護正常商業交往,作為重要的內容寫入盟約。如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即有“無忘賓旅”、“無遏糴”的內容,即要保護客商,不阻礙糧食流通。這表明各諸侯國都很重視商業活動。
“輕關易道”。關稅是商人的貨物過關時繳納的稅款。《逸周書?大聚解》說:“關市平,商賈歸之。”這說明關稅稅率的輕重直接關乎商人的利潤,進而影響一個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實行了“輕關易道”的政策。晉文公即位之初,為加強國力,發展經濟,下令“輕關易道”,“以厚民性”,重視發展商業。齊桓公即位后,采納管仲的建議。“使關市幾而不征,以為諸侯利”。這些政策的實行,降低了關稅稅率,減輕了關稅負擔,保障了交通暢通,有利于吸引商人進入本國市場,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實力,為其稱霸諸侯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有司者治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設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管理機構,“有司者治之”。“司市”作為市場總的管理機構,“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其具體的職責是:“以次敘分地而經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賈阜貨而行布,以量度成賈而征值,以質劑結信而止訟。以賈民禁偽而除詐,以刑罰禁蔬而去盜,以泉府同貨而斂賒。”此外,設立了“廛人”、“胥師”、“司稽”,分掌收稅、監督、保衛等職責,負責維護整個市場秩序。同時,制定規章制度,對商品種類、規格等都作了嚴格的限制。如,為維護禮制和貴賤等級秩序,規定體現貴族身份的“禮”品,如“圭璧金璋”、“命服命車”、“宗廟之器”、“犧牲”等都不得“粥于市”。
三、商品經濟的繁榮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由于地域差異和社會分工的存在,商品生產和交換就已經產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獲得了重大發展,特別是各諸侯國實行的重商政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政治保障,促進了商品經濟繁榮。
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的表現之一就是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春秋時期,為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市”的數量明顯增加。這時各諸侯國的都城都設有市。如《左傳》中記載的周“王城之市”。楚國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現了“齊桓公宮中七市”的現象,據說齊桓公的這種行為還遭到了國人的非議。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鄉之間也都普遍設有市場。戰國時期,“市”的建立更為普遍,商品種類更為豐富,所有“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東西南北的土特產品,在中原市場上都可以買到。商品交換的地域范圍更廣,“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紆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斷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商品經濟之發達由此可見一斑。
田橫本是戰國時期齊國王族的后裔。漢高祖一統天下之后,田橫同他的五百名戰友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后為患,便下詔:“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
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性命,便帶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去漢高祖劉邦所在的京城。距離京城三十里之地,田橫便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人頭去見劉邦,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壯士的生命。
劉邦用諸侯禮葬田橫,并封兩個部下做都尉,未曾想在埋葬田橫時,兩個部下也自殺在其墓穴中。劉邦再派使者前去招撫留居海島的五百人。五百壯士從漢使那里得知田橫自刎,也全部“蹈海”自殺。
誰聽到這樣的悲壯故事,都會心生敬意。司馬遷同樣感慨萬端:“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這則耳熟能詳的故事記錄在司馬遷的鴻篇巨著《史記》中。歷史長河中那些如“五百壯士”般的“群眾演員”,像流星一樣在歷史的夜空里劃出了短暫微弱卻動人心魄的光芒,從而讓歷史格外生動起來。
這些“生動的群體”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壯士”。
?筵 “士”的起源
“士”之久遠,還得追溯到國家文明之肇始的周王朝。因次子和庶子不能襲爵,而且按封建制,封到大夫就不能再封。大夫的兒子如果沒有繼承權,就只有貴族身份,沒有貴族爵位。于是,這些無爵可襲的大夫之子,包括家道中落的公子王孫、王室和公室的旁支遠親,便構成了最低一級的貴族――“士”。
周朝的“士”,應該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和白領階層。按地位尊卑貴賤,天子是一等貴族,諸侯是二等貴族,大夫是三等貴族,士是四等貴族。“士”看似身份低微,但歷史上因為人數眾多,形成了鞏固各級政權、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他們同樣享受貴族的權利,比如婚姻,一妻一妾;祭祀,三鼎二簋;樂舞,二佾(兩行)。
最初的“士”都是武士。身佩一把劍,開始學六藝,講究修養,講究禮儀,講究風度,講究文武雙全。《左傳》告訴我們,周朝的戰爭,領兵的是大夫,作戰的是“士”,“士”的使命就是戰爭,常年仆役習武乃是其根本。庶人和奴隸只能做一些扛行李、扛武器、喂馬、搭帳篷、做飯等后勤雜務。打仗是貴族的事,是高貴的事,而且極其講究禮儀,無不體現出獨有的貴族精神和貴族風范。
至春秋時代,“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到了戰國時代,王綱解鈕、禮壞樂崩,半獨立國家變成了完全獨立的國家,作為邦聯最高的天下共主的天子沒了,其他的小國家被兼并了,只剩下“戰國七雄”。因而“士”的使命便發生變化,之前的武士開始向文士轉變。他們都依附于大夫、諸侯,甚至天子。武士的使命是出生入死兼做刺客,所以又稱為死士;而文士的任務則是出謀劃策兼做文秘,也稱為謀士。
春秋時期雖然禮壞樂崩,卻還不至于道德淪喪,因為有“士”。而進入戰國,“士”的權利和義務都沒有了,只剩下一柄劍。那劍是他們在舉行冠禮時獲得的,也是貴族的身份認同和象征。《史記》中,司馬遷在記錄秦始皇的成年禮時,特地寫了“帶劍”二字。劍,是貴族之器,君子之器,王者之器。所以格外珍惜,視為生命。
劍意味著身份,也意味著教養。因為他們有身份無地位,有義務無職務,有事業無產業。唯一的出路,是為更高級的貴族服務,換取俸祿或食田。這就非得有本事不可。
?筵 “士”的風范
天下大亂之時,生死存亡之際,只有“士”最為活躍,他們走向歷史前臺。那些想要做大做強各國的諸侯們,都意識到“人才是興邦立命之本”,所以四處吸賢納士。因而從春秋晚期開始到戰國出現了很多了不起的“士”,今天的專家學者給這個群體有一個特別的稱謂――先秦諸子。
“士農工商”,即古代所謂“四民”,指大學士、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也就是說,這時的“士”既是最基礎的貴族,也是最高級的百姓。他們形成了一個影響中國文明數千年的龐大階層: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歷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如果出入朝堂,他們就是紳士(有資格系紳帶插笏之人);如果閑居鄉野,他們就是隱士;如果四處游走,他們就是游士;如果行俠仗義,他們就是俠士……
因此,士人的第一要務,便是“修身”。身修好了,就可以出來工作。其中,幫大夫打理采邑,叫“齊家”;協助諸侯治理邦國,叫“治國”;輔助天子安定四海,叫“平天下”。
所以,自古以來士人都養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結。但無論是齊家還是治國,士人都是“幫傭”,諸侯和大夫才是真正的“老板”。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東周的春秋戰國時代稱之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他甚至認為登上歷史舞臺扮演這個“軸”的,便是一群不可一世的“士”族階層。
其實,這樣的“軸心時代”之說,在遙遠的漢代就已經產生了。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別總結了軸心時代的六個重要的思想流派: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在他之后的200多年,史學家班固在其《漢書?藝文志》中,又添了四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和小說家。
于是史學界便有了“九流十家”之說。每一個“家”的背后,都藏著一批了不起的“士”。千年之后,還能沉淀下這樣一些如雷貫耳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孫子、孟子、莊子、商鞅、荀子、韓非子……
如此燦爛而輝煌的思想結晶背后,春秋戰國該是一個怎樣的開明盛世?
但是深入到歷史的肌理,看到的則是一番滿目瘡痍:對于春秋時代,孔子稱“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對于戰國時代,孟子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對于春秋戰國時期,墨子用了九個字以蔽之:“國相攻,家相篡,人相賊。”國與國之間相互侵略,家與家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
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思想開明但并非盛世。
戰國二百年間矛盾四起,危機四伏:民眾水深火熱,士人備受尊崇;社會動蕩不安,學術空前繁榮;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
中華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時代,變成了思想文化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只剩下兩類人最為活躍:諸侯和諸子。諸侯和諸子可謂“皮”與“毛”的關系。諸子,就是人們眼中的“士”,而諸侯,則是“士”所依附的那張“皮”。
是他們,共同推動著歷史文明前進的車輪。
如果說西周是王的時代,東周是諸侯的時代,春秋是大夫的時代,那么戰國就是“士”的時代。數百年的折騰,這個時候只剩下“士”了。可以說,“士”已經成為戰國舞臺的主角,他們周游列國,朝秦暮楚,拉幫結派,合縱連橫,演繹出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戲劇。
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士”,比如荊軻、蘇秦、張儀、范雎、甘羅、鄒忌、馮諼、商鞅、孟子、孫臏、田忌……都為后世留下了數不盡的傳說與佳話。
歷史學者易中天曾經講到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說孟子到魏國見梁惠王,到齊國見齊宣王,“去見他們就像去見孫子一樣”。
孟子問梁惠王,用刀子殺人和用棍子殺人有區別嗎?梁惠王說沒區別,都是殺人。孟子又問,用刀子殺人和用政治殺人有區別嗎?梁惠王說沒什么區別。孟子說,你就是用政治殺人的。你的馬廄里有肥馬,廚房里放著肥肉,而你的國土上卻遍地餓殍,你有什么資格為王?梁惠王不吭氣了。
之后孟子又問齊宣王,比方說你有一個朋友是你的鐵哥們。你出差到楚國去了,你把你的老婆孩子托付給鐵哥們,等你回來你老婆、孩子都快餓死了,遇到這個朋友你怎么辦?齊宣王說,絕交。孟子又喻,你手下有一個官員,把治理的地方弄得亂七八糟,民怨沸騰,這個地方官該怎么辦?齊宣王說,撤職。孟子說,那好啊,如果一個國王把國家治理得民不聊生,按此邏輯就應該下臺。《孟子》用“王顧左右而言他”來記載齊宣王的尷尬。
在“士”之孟子面前,這些不可一世的大王們,真的就像“孫子”一樣了。沒辦法,他們要從孟子那里“借腦”,所以得供著他,還不得發脾氣。
熱播電視劇《羋月傳》同樣可管窺一斑,秦王贏駟把那些謀士好吃好喝地供著,專門讓這些“士”子們“高談闊論”,為我所用。像張儀、蘇秦、黃歇等都是精明過人的“士”人。
張儀是窮途末路餓倒路邊后,被羋月搶救而走向人生輝煌的。從張儀身上可以看到,先秦的“士”以無房無車的“游士”為主,甚至可以說,窮人不天然是游士,但游士天然是窮人。“士”可殺不可辱。“士”連餓死都不怕,還怕王侯嗎?所以那時的“士”絕不自貶身價,堅持自詡為王侯的師友。真可謂“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諸侯以國為己任,大夫以家為己任,只有“士”以天下為己任。而“士”以天下為己任的前提,必須是經濟獨立,方才有理想和追求,沒有經濟的獨立就沒有人格的獨立,沒有人格的獨立就沒有思想的獨立。
《東周列國的故事》是著名的通俗小說家馬在淮創作的一部小說。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后,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長達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兼并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后登上歷史舞臺,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舞臺上,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壯士,有精于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當然還有很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干的君主。眾多的人物一起組成了書中絢麗的場面。
書中有許多個性不同的人物,最讓我敬佩的人是勾踐。他在越國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后來吳國君主死后。波的兒.夫差即位為吳王。他打敗越國后,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于是,勾踐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仆的衣服,天天斬草料喂馬,還親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嘗膽,不忘國恥。就這樣,20年后,文種訓練的越國精兵終于滅了吳國。他那種短時忍辱,最后報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我們因為一時的沖動而導致結果不堪設想時就晚了。
愿大家不因小失大。
1.這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參觀到的一處我國遠古人類遺址,對這個牌正確的子文字解釋應該是
A.目前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巖洞里,距今約70萬—20萬年
C.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距今約1.8萬年
D.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
2.《韓非子》是一部古書,里面有這樣的記載:“上古時候……民眾經常生病。圣人出現以后,用鉆木取火的方法使民眾能吃到熟食,人們都非常高興,于是推舉他通知天下,稱他為‘燧人氏’”。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得出遠古人類怎樣的信息?
A.遠古人類發明了文字 B.遠古人類懂得用火燒烤食物
C.遠古人類會制作陶器 D.什么信息也得不出來
3.“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首在網絡上頗為流傳的詩句,讓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蒙上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薄紗。下列遠古人類中,較早種植粟并居住于黃河流域的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相傳,禹年老后,部落聯盟推舉舜為繼承人。后來,舜又以同樣的方式傳位給禹。這種通過推舉產生部落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什么制度?
A.推舉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禪讓制
5.“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符合這一特征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禪讓制 C.等級制 D.王位世襲制
6. 七年級開學后不久,某班轉進一位新同學.在向同學們作自我介紹時,他說:“我的姓和中國歷第一個王朝的名稱是一樣的”,他姓 :
A.商 B.秦 C.夏 D.周
7.研究歷史離不開文字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8.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在牧野擊敗商朝軍隊,紂王自焚,商朝滅亡。這個事件叫
A.大禹治水 B.商湯滅夏 C.盤庚遷殷 D.武王伐紂
9.公元前1046年屬于
A.公元前11世紀40年代 B.公元11世紀40年代
C.公元前10世紀40年代 D.公元10世紀40年代
10.山東又稱齊魯大地。“齊魯”的來歷和的哪一制度有關?
A.禪讓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等級制
11.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是齊桓公,他稱霸的地點是在下圖中的哪里?
12.春秋時期,楚莊王率兵大舉北進,長驅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機向周王室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這就是成語“楚王問鼎”的來歷。這件事說明:
A.楚莊王很好奇,想知道鼎的大小輕重
B.楚莊王向送給周天子更大更好的九鼎
C.九鼎是王權的象征,楚莊王想取代周天子
D.楚莊王想尊王攘夷,幫助周天子抵抗少數民族的進攻
13.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勞作方式從千耦其耘(集體耕作)轉變為個體農耕的主要原因是:
A.鐵器.牛耕的廣泛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
B.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改善了生產條件
C.農藥.化肥的使用提高了糧食產量
D.各國競相變法.改革的推動
14.通過甲骨文卜辭.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殷墟等遺物遺址.我們可以了解:
A.夏朝歷史 B.商朝歷史 C.周朝歷史 D.秦朝歷史
15.為秦國以后兼并六國打下堅實基礎的是:
A.李愧變法 B.吳起變法 C.鄒忌改革 D.商鞅變法
16.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當時國王的活動以及王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哪一王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A.夏 B.商 C.周 D.秦
17.孔子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這叫做:
A.“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B.“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D.“當仁不讓于師”
18.下面各項與法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 B.強調用“刑罰”加強統治
C.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D.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9.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的青銅器是哪一項?
A B C D
20.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幾句話說的是哪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功能?
A.大禹治水 B.三峽水利工程
C.都江堰水利工程 D.長城
21.郭沫若說:“一片甲骨驚天下。”主要因為甲骨文是
A.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 B.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C.商代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
22.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中的故事傳說大約發生在( )。
A.黃帝時 B.夏朝時 C.商末周初 D.春秋戰國
23.“朝秦暮楚”反映了哪一時期的歷史現象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24. 儒家的治國主張是
A.以“禮”治國 B.以“法”治國
C.“無為而治” D.“兼愛”“非攻”
25.在戰國后期的秦國,一個農民如果想免除勞役,的辦法應該是
A.當兵立軍功 B.不隱瞞犯法行為 C.合理經商致富 D.大量生產糧食和布帛
26.最能代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達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編鐘 B.銅鐘 C.古箏 D.笛子
27. 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私學的興盛 B.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大變革的出現
C.頻繁的爭霸戰爭 D.學術的繁榮和思想的活躍
28. 在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是 的部落聯盟首領
A.黃河流域 B.長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2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孫臏
30.若要查閱孔子的言論,應從以下什么書入手 ( )
A.《春秋》 B.《詩》 C.《書》 D.《論語》
二、非選擇題部分(共40分)
31.閱讀下列圖片:
圖一:炎帝陵 圖二:黃帝陵 圖三:大禹陵
請回答:
(1)圖一相關的人物對中華民族作出哪些貢獻?(2分)
(2)圖二所指的人物有什么事跡流傳后世?(2分)
(3)圖一、圖二中的人物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過程中有什么樣的重要地位?(2分)
(4)人們最敬佩圖三人物是因為哪一件事?這個傳說反映了什么?(4分)
32.春秋戰國是我國歷的政治大動蕩.社會大變革.文化空前繁榮時期。請回憶所學內容,根據要求作答。(15分)
(一) 了解春秋五霸
材料一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遷到洛邑,以避開犬戎族的進攻。平王時候,周王室勢力已經衰弱,諸侯以強并弱,齊.楚.秦.晉開始強大起來,政權也由地方諸侯掌控。
(1)從材料一可以看出,當時諸侯已經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這與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初
衷背道而馳。那么,西周初年實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2分)
(2)請列舉春秋時期三個的霸主?(3分)
(二 ) 走進諸子百家
材料二 由分立趨向統一的春秋戰國時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學術思想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對后世影響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三
墨子 孟子 莊子 韓非子
(3)據材料二,指出孔子創立的學派及其思想的核心。(3分)
(4)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要播出一期“百家爭鳴”的講座,介紹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的主要觀點。請你將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寫在相應的括號里(4分)
順其自然——( ) 以法治國——( )
民貴君輕——( ) 兼愛非攻——( )
(5)學習“諸子百家”思想后,圍繞治理校園內隨便亂扔垃圾的行為,請你分別站在墨家.道家.儒家的立場上說一句話,表明你的立場。(3分)
33.閱讀下列材料:(15分)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也 ,不循而興。殷.夏之滅也 ,不易禮而亡。
――《商君書•更法》
請回答:
(1)文中的公孫鞅指的是誰?(2分)變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
(2)公孫鞅在誰的支持下進行了變法?(1分)他變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至少寫出4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