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規劃設計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容積率、舒適度、戶型優化及配比
Abstract: a can meet the demand of buyers for living comf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ers profit maximiz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of test planning consultant company's planning a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grasp of the market and design units.
Key words: high plot ratio, comfort, model optimization and matching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光明花苑東區項目位于棗莊市高新區光明西路北側,占地總用地約92509.2平方米(約120畝),經初步概念設計方案討論,將進入優化方案階段,在把握“以最少的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的經濟前提下,盡量考慮風險性,增強抗風險能力,通過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形成項目可操作實施性。
如何在高容積率的壓力下爭取居住的舒適度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重大戰略。在建筑領域,落實這一戰略的重要舉措就是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為了達到節能省地的目的,必須提高地塊的容積率已是不爭的事實。那么如何在高容積率的同時又保證一定的居住舒適度呢?
提高容積率最為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樓層數,但層數過高的住宅帶給人們心理上的感受并不舒適。同時,超過18層的住宅由于消防避難、管線布置等要求,使得公共交通空間面積較大,土建造價提高。而增加的造價最終會由住戶來分攤,也加重了住戶的負擔,因此建議規劃設計方案中板式樓最高的樓層數控制在18層,點式樓控制在25層。11層-18層的高層住宅如果樓體過長,也會讓人覺得樓棟體量過大,給人以壓抑感。建議方案中利用綠化、水景、小廣場、行道等元素,將樓棟劃分成幾處高低錯落的板塔和短板,降低了建筑密度,同時也保證了大多數戶型的通風、采光,居住的舒適度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在現行政策日照間距一定的條件下,小面寬大進深的戶型是最利于節地的,若要想做到緊湊舒適,單個戶型很難做到大進深,勢必會采取一梯多戶的住棟形式。與一梯兩戶的住棟形式相比,一梯多戶存在朝向均好性差,對視問題嚴重,每戶外墻面占用少,通風差、內部暗空間多,特別容易產生日照自擋現象。目前從光明花苑西區點式高層住戶反饋的情況來看,購房者對點式樓并不太認可,并且還存在抵抗的現象。針對此種情況,如何在保證容積率的前提下,規避決策定位風險?遵照國家對日照間距的規定,將設計方案中點式樓調整為板塔+短板的形式,東邊短板部分的朝向由正南正北向改為向東偏轉30度,這樣的角度很適合北方地區陽光照射的方向和時段。既保證了樓棟中每一戶型都能獲得充足的日照,又能有效地縮小樓棟間距,提高容積率。短板東轉的另一大好處在于,東邊的板樓與西邊的廂樓一起,在小區里形成了“東開西合”的建筑群形態,這樣一來,春夏季的東南風就能被引入居住區,從而降低空調能耗;而冬季冷酷的西北風則被擋住,又降低了暖氣的消耗,為節約能源創造了條件。
二、規劃整體建筑形態配比
在產品構筑方向考慮利潤最優化及有利于促進銷售速度的原則,整體建筑形態建議以小高層、高層、商業等為主,小高層考慮占住宅總建筑面積的40%,高層考慮占住宅總建筑面積的60%。結合商業銷售價格對整體利潤的有效提升及整體均衡,商業建筑面積考慮47000平米左右。幼兒園作為作為項目形象支撐點之一,建筑面積考慮在2500平米左右,建筑位置考慮在地塊中心位置。
上海九歌設計公司提供的5套方案中均在小區西側考慮步行商業街,此商業街的存在不僅提高小區升值空間,并且還完善小區配套,符合當地人群的生活習慣(特別是礦區職工的生活習慣)。光明路作為城市主要交通要道,人流量非常大,但駐足停留人員很少,商業價值并不是太高。通過設置小區商業帶能夠吸引大部分流動人群,對提高商業價值非常大,并且還能帶動北側商業,使商業形成規模。
畢竟住宅占整個項目地比例較大,規劃方案別注意商業區與住宅區要劃清界線,住宅區封閉保證居民的居住生活優越感,封閉式小區當然重要考慮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閉的另一原因是為了盡量避免小區內提供的綠化及園林環境、休憩及居民會所等設施被外來居民占用或破壞。光明西區及東區可以開往商業街的次入口,提高商業區人氣。
戶型方案優化和配比
戶型方案優化及配比對項目成功的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在光明花苑東區高容積率情況下進行戶型細部設計顯得特別重要。此項工作應該做規劃方案前期首要考慮的內容,因戶型方案決定著平面樓棟形式和建筑立面形式。
戶型方案優化,注重細節設計
戶型設計在經濟舒適的同時,強調其健康品質,良好的朝向和面寬可以保持有大量的陽光直射入室。在總體布局,房型設計,結構選型上做到節約造價,客廳爭取良好景觀及盡可能向陽,做到明廚、明衛、得房率盡可能高。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可考慮設計部分不計入建筑面積的形態,如露臺等。可作為營銷推廣的賣點。儲藏、洗漱、晾曬、炊事之類是不同住宅都必備的基本功能,不論是別墅豪宅還是小家小戶都需要為此安排適當的空間。小戶型住宅中這部分功能空間所占的比重相對更大一些,是住宅設計的重點所在。在衛生間設計上,盡可能做到干濕分區。對于空間較小的衛生間,可將洗手盆外置,既避免了開門與洗漱的沖突,又方便了餐起使用。
2、戶型配比
通過市場調查,光明花苑東區購買的人群主要是礦區職工、企事業單位、個體商戶。綜合考慮我國目前人口結構形式,當地購房人群的消費水平。加之項目區域位置,建議建筑面積以120—130平方米為主打戶型,比例考慮占總建筑面積60%;建筑面積90平米以下戶型比例考慮占總建筑面積15%,考慮做兩房;90—120平方米小三室比例考慮占總建筑面積10%;建筑面積以130—150平方米比例考慮占總建筑面積8%,考慮做三房兩廳;建筑面積以150平方米以上比例考慮占總建筑面積7%,主要是頂層復式。
小結
綜上所述,規劃設計工作應"以人為本"出發,建筑與環境并重,現實與適度超前結合。不斷優化設計方案,使項目達到預定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實現最終價值。
參考文獻: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以鼓勵創業為突破口,對民營經濟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消除一切妨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弊端和政策規定,努力營造民營企業人員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的良好發展氛圍;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促進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使民營經濟盡快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縣域經濟的主體力量,形成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的新局面。
(一)增加值:**年達到190億元,增幅11.8%;**—年,年均遞增15%,**年達到250億元,**年達到38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目前的48%提高到60%。
(二)工業增加值:**年達到103億元,增幅14.4%;**—**年,年均遞增16.5%,**年達到140億元,**年達到220億元。(三)出口產品交貨值:**年達到29億元,增幅18%;**—**年,年均遞增20%,**年達到42億元,**年達到72億元。(四)就業人數:**年達到80萬人,增幅6.6%;**—**年,年均遞增5%,**年達到88萬人,**年突破100萬人。(五)勞動者報酬:**年達到73億元,增幅14.1%;**—**年,年均遞增14.5%,**年達到96億元,**年達到145億元。
二、主要任務(一)扶持發展規模型民營企業。引導民營企業克服“小富即安”意識,不斷增加投入,大力開拓市場,擴大生產規模,提升企業檔次,力爭每年都有一大批個體工商戶轉化為私營企業,一大批私營企業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2.依法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監督管理。民營企業要依法經營,依法納稅,并按有關規定為職工繳納養老、失業、醫療等各項社會保險費,切實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消防、安全、勞動和環境保護的監察管理,確保安全文明生產。3.高度重視民營企業家的教育培訓工作。要結合實施國家“銀河”培訓工程,選擇若干高校作為民營企業家培訓基地,開辦適應民營企業家特點的各類進修班和學歷教育班,有計劃地安排他們進行系統培訓。要積極為民營企業家參加各類專業會議、出國考察交流創造條件。要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激勵各類人才到民營企業工作,對民營企業引進人才,實行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同樣的戶籍管理、檔案管理、職稱評定、住房和子女入學入托政策。4.建立工作質量考核獎勵和督查制度。要建立全面、規范的民營經濟發展統計制度,制訂有效的考核機制,把發展民營經濟納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并對成績突出的縣(市、區)、部門和有功人員予以表彰獎勵。市委、市政府每年對民營經濟工作開展專項督查。
新世紀的發現:將北京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以一種高度洗煉的方式加以融合,形成與老北京“實”中軸線相對比“虛”的意念,并展示出一個可以超越國境交流、充分體現奧林匹克“廣泛和參與的可能性”。秩序、開放的空間,高聳的“世紀之塔”,在那里人們可以信步其中、仰首想象,從而實現肉體與靈魂、力量與精神的統一,描繪出另一個嶄新的世界。
場所與文脈:設計的思考在于認識時間與空間連續性的概念。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這一連續的時間軸貫穿了城市發展的空間軸,奧林匹克公園處于這些時空要素交錯、沖突、集合的場所。場所在這里不是一個簡單的巨大容器,而是召集市民、感動市民、喚起某些情境的空間。對場所文脈深入的觀察與解讀,思考設計對現有城市空間的影響,塑造新與舊的沖突,鋼和玻璃與紅墻綠瓦,激發城市的活力,場所脈絡之間的差異形成了城市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⒈北京城市景觀規劃特點
中軸線:北京的傳統中軸線貫穿內城,長達8km,是這個古老城市的文化生命線。
格網布局:規整的棋盤式道路網和街巷胡同,在有效地疏導交通的同時,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格局。
景觀:穿插于城市網格中自由的河湖水系,山林苑囿,以活潑的形體與中軸線的規整形成對立的和諧。
人文:在北京城的廣場、公園、胡同中,自發的群眾性活動與這個城市迷人的空間景象形成親切的城市氛圍。沉積著古老文化的北京城充滿了現代化大都市的氣息。
⑴城市定位
作為北京現代標志的三大重點建設區域
(CBD北京中央商務區、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奧林匹克公園)之一的奧林匹克公園,將成為“新北京、新奧運”的代表,并將加速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進程。
⑵功能定位
創造一個人與生態共存的新環境,一個結合體育、文化、展覽、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生活模式,一個“充滿活力的市民喜愛的”多功能“城市公共活動中心”。
⑶城市文脈的延續
中軸線:城市中軸線對北京城意義重要,我們的設計也就圍繞中軸展開。為了體現中國傳統的城市設計哲學,在奧林匹克公園內沿中軸線上以林蔭道和廣場序列展開,使北京的中軸在此與宇宙相連。此外,主體育場和會展中心等建筑的形態和分布均以該中軸線為對稱軸。
棋盤式布局:對應于北京城嚴整有序的棋盤式道路格局,設計中以30m作為基礎格網,并以倍數形式形成東西、南北路網,成為劃分向各個功能區的設計依據。
景觀:自由的水系起于環島,貫穿體育中心區,局部形成湖面,可作為嬉水樂園,最后收于洼里森林公園。這條水系生動活潑,提高整個區域的環境質量。
洼里森林公園,世紀塔,林蔭道,“水”的廣場、湖面、中軸路和元大都遺址公園形成寬闊的綠色生態環境,建筑有序地分布其中。
人文環境:整個設計布局和景觀規劃,通過大量市民可參與的城市公共空間的設置,增強了奧林匹克公園的親和性。
⑷總體設計構思要素
功能:充分考慮奧運會時及會后的長期發展,結合建筑使用功能,城市道路交通情況以及周圍用地性質,將B區用地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青少年文化區、體育場館區、會展博覽區和商務設施區。每個區都能形成相對獨立,城市生態景觀良好的區域,為今后的分期建設創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綠樹環抱的青少年活動中心:與其南部中華民族園共同構成文化設施區。
中部開闊寬敞的體育設施區:與現狀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形成相互對話的體育公園。
北部平緩舒展的會展區:有利于物流交通的組織。
東西兩側商業服務設施:有利于商業開發的分期建設。
空間:把體量相對較小的商業服務設施放在兩側,并將體量較大的體育展覽設施放在中央,形成與現狀城市空間的過渡,實現了大體量建筑在城市空間的“軟著陸”。
交通:在用地內設兩個平行于北辰東西路的輔路(奧運東路、奧運西路),有效疏導內部的交通,緩解對城市的壓力。
標識:靠近四環路的文化設施區采用下沉方式,可以使人們在四環路上清晰地看到位于中央的體育場館,增強了奧林匹克公園對城市的標識性,并與現狀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在視覺上、空間上形成呼應。
發展:設計充分考慮奧林匹克公園的滾動發展和分期建設的可能性。由大屯路、成府路及兩條輔路分割成適合于商業設施建設的地塊,便于分期開發建設。
⒉景觀規劃設計
⑴景觀規劃設計構思
①強化中軸線北段城市新格局
北京城市格局特點之一就是貫穿南北的城市中軸線,這是一條展現北京歷史、政治、文化的線索。將中軸線上的空間結構,按照景觀區域引力場的形式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北京中軸線引力場具有節奏感的模數關系。從分析中,不難發現北京城市中軸上重要節點距離的基數約為900m。按照舊城區的景觀節奏,可以得到規劃區域內重要節點的位置,使傳統城市空間結構得到繼承、延續與發展。
舊城區引力場中心大多是方正的中國古典建筑,以實體建筑形式為主。自元大都遺址向北的規劃區,以玻璃和鋼為材料,創造出具有未來時空概念的主題景點,形成由嚴肅到自由的變奏。北京城市中軸這部交響樂,在舊城區展現了優美的主旋律,向北經過一段行板,由元大都遺址漸入華采的樂章。規劃區域給了主旋律一個發揚的場所,使北京獨特的城市風格,經過現代處理手法與表現形式,達到盡情舒展。
②完善的區域生態系統
綠地系統分析
本次規劃區域位于北京環狀綠帶中“綠色與生命運動”主題的板塊內,是市區第一層綠色生態屏障的一部分。
元大都遺址和北中軸路段均為寬闊的道路綠帶,起到防塵降噪的作用。植物種群既要滿足道路交通需要,又將與中華民族園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植物群落連接,形成網絡綠地系統。
奧運中心區以城市公園為主題,建筑與綠地、水體緊密結合,形成優良的區內小氣候。
北部森林公園定位于原生狀態,C1區以人工濃縮的自然景觀與大面積自然水體結合,形成開闊舒朗的景觀構成;C2區以山地和生態林為主,結合地貌特點分布大型植物群落,達到共生狀態。
水系統分析
規劃區水系統北連清河,南通小月河,使城市北段水系增加了一條貫通流徑。利用現有的仰山大溝將清河水引入森林公園,蜿蜒環繞,形成豐富的河流景觀。C1區水面寬廣,考慮北京城市嚴重缺水的現實情況,將收集的雨水和處理的中水作為日常蒸發水量的補充,以自然水系連通人工淺水池。主要以河流水系表現水體景觀,既保證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又最大可能地減少了總需水量,達到小用量、大效果的目的。B區和E區有大面積人工水池和噴泉系統,水源由森林公園引入。
以水環抱的建筑、廣場、山體、綠地,通過道路系統的分割與連接,形成了開敞與密閉的不同空間層次。既滿足市民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又將一部分區域封閉,有利于植物自然地繁衍生息。綠地與水系統交叉互潤,以自然養自然,達到良性的生態循環體系,同時降低維護費用。
北京中軸線山體系統分析
以皇城故宮為城市中心,景山是其北面的第一層屏障。規劃設計中將森林公園C2區作山地處理,形成第二層屏障,而燕山山脈則是第三層屏障。三層屏障從平面、展開立面和山體高度方面,遵循逐層遞進的關系,既形成了豐富的背景屏障,又符合北京城的傳統文化。
風環境模擬系統分析
奧林匹克公園的規劃設計中,采用最先進的計算流體力學(CFD)技術,進行風環境的數值模擬預測。使得整個奧林匹克公園內的每一建筑物的布局以及體形,均經過計算機模擬,對其環境氣流的速度場和壓力場進行分析,最終在人員活動區域產生最適宜的氣流組織,避免了由于高大建筑物所造成的局部風速過大的現象,將“科技奧運”這一主題貫穿于奧運場館設計的每一細節之中。在B區中軸廣場上布置了若干組81mx81m的高大樹陣,減少大風對廣場的影響,從而使得公園內的微氣候環境達到最合理的布局,利用自然風滿足了使用者和參觀者的最佳舒適性要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綠色奧運理念。
⑵突出奧林匹克主題
①綠色奧運主題
通過城市水系的引流,中軸線上水與綠帶將自然生態與人工造景貫穿引向城市腹地。
北段森林公園綠地系統中既滿足了城市人對綠色的渴求,在寬闊綠帶中散布多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和景觀廊道,又將大面積森林綠地進行了合理的保護,以利于動植物的生長繁衍與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中段作為奧運中心區域,中軸線以寬闊的塊狀綠地與生態建筑結合,最大限度使市民得以親近自然、深入自然、體味自然、融入自然。
南段元大都遺址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前提下,形成嶄新的視角,更深入地感受自然。
整體規劃區域內,綠色與水貫穿適中,創造出對城市空間全新的理解與感悟。
②科技奧運主題
利用多種高科技手段,從不同視角展現北京現代科技與文明。
全方位多層次的時空體驗,玻璃體與金屬構架結合,借助信息技術展現,科技的發展,通過五維的多層面設計創造全新的時空體驗。
連續遞進式的景觀構成,南自元大都遺址北至森林公園入口。B區大型噴泉水面,形成恢宏的空間場景;C區巨型水幕電影,實現了聲、光、電的完美展現。
科技的展示、啟迪與創新貫穿始終,使規劃區域以完整的現代新形象面對世界。
③人文奧運主題
2008年,奧林匹克將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北京則是重要的展示平臺。規劃區域內“時間走廊”將展示北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并構成生動的富于變化的整體。
元大都遺址可以將時間流轉到縱馬馳騁的1272年,著重展示中國歷史、北京歷史,將北京城市發展進程的新舊對比完整地呈現。
北中軸路南段連接著中國各民族,突出中國56個民族組成的團結、祥和大家庭。
森林公園入口處,將作為2008―北京主題廣場。歷史在這一瞬間成為永恒。
奧運將北京呈現給世界,世界將以北京了解中國。
⑶規劃設計分析
①元大都遺址公園――古典與現代的契合點
背景資料:元大都遺址公園為元朝都城遺址,夯土構筑,東西長6700m;南北寬約27m~45m;高約3m~8m;其北鄰小月河,現狀經過綠化整理,有柵欄圍護。
關于文物保護:元大都位于城市中心區,為達到文物保護的目的,同時要使人們“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設計中要有組織地安排人們接近它、了解它、傳達更多的歷史文化信息。
空間處理:合理安排各種空間,保證遺址園的連續性,突出它是新舊城市文化的契合點,使舊的城區向新的城市形象自然地過渡,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主題。
②景觀意向與文化內涵
?奧運會主入口。純凈玻璃體罩住的古城墻形成新時代的“大門”,現代材料與技術的運用與樸拙的古城遺址形成強烈對比,令人嘆古、惜今、展望未來。
?露天展覽廊。東西走向的步道創造出適合人活動的場所,同時限定了游人的活動范圍。沿途間或布置蘊涵歷史文化與體育文化信息的小品設施,并在重要地段整理出舊城遺痕的片斷,用玻璃圍護,標志文化內涵,體現了“人文奧運”的精神。
?綠化設計。遺址上現存的自然式綠化應加以整理,使其顯現“歲月蒼茫”的歷史滄桑。在小月河對岸,以現代、抽象的種植與古城池的“荒涼”形成對比與對話,穿插一些橫向聯系,比如:橋、高欄、親水平臺等景觀視廊,在空間上促使兩岸發生對話。
③北中軸路―運動的城市景觀視廊
城市地位:北京舊城中軸線主要是由建筑物組成的實軸,氣勢輝宏,城市向北擴展,形成新的以道路、廣場為主的“虛軸”――北中軸路。北中軸路西鄰中華民族園,東接奧林匹克中心,是通往奧運會主會場的重要道路,也是從舊城區向現代建筑群落過渡的景觀走廊。
空間處理:這條以交通為主要功能的景觀走廊,主要考慮車行快速通過時的景觀效果,利用重復單元的構圖元素,在運動中加深印象。
景觀意向與文化內涵:
中心綠化帶內不同的種植與設施的分塊邊界狀如梭形,梭的中間種植樹木,兩側的三角地為水景。梭上設置五個節點空間,其上布置構筑物,形成有節奏的空間感受。
兩側的步行道是行人密集的區域,依據設計模數與近人尺度,規劃設計了可供人步行的千步廊,結合地下行人出入口等公共設施,每120m設一處玻璃構筑物,沿途兩側各九處,以邊長為9m的立方體為基本形體,加以變化,由南至北,形成一個演變的序列,最終延續到奧運中心的水晶島而達到。
?奧運中心區集中表現奧林匹克發展歷史的時間濃縮。沿中軸線廣場主題分別為奧林匹克的發源與發展,并將奧運歷史中的每個第一次列入其中。奧運會期間,每個國家均可以在這一區域找到準確的時間位置點,展現各自在奧運歷史中的閃光點。
洼里森林公園――都市中的自然之聲
整個森林公園的處理遵循從南至北,從規則到自由,從人文到自然的原則。
森林公園入口處半圓弧廣場為奧林匹克中心區與森林公園的過渡,放射性的道路聚向廣場,強調了向心性。環繞水面分為娛樂活動帶與休閑散步帶,后者同時成為向五環路以北園區的過渡。
五環路以南為休憩、娛樂活動區,人造景觀相對較多,利于人的活動和集散,分布有多個富有特色的活動場所,如奧林匹克花園、渡船碼頭、水幕電影、小火車、五大洲運動員的聚會場所等,靠近運動員村的部分為精致園林區,在此有運動員賽間與賽后的休閑放松場所。以北為自然山林區,盡量保持原有的自然景觀形態,人流活動較少,適宜大量種植植物,使整個地區的生態系統得以持續的發展。在該區域內布置有一些以自然元素為主的活動區域,如登山、漂流等,達到休閑健身的目的。
運動員村――創造北京特色的居住環境
運動員村的環境景觀設計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突出北京院落文化特征;
?創造三重遞進式空間景觀格局;
?表達清新儒雅的獨特氣質;
設計利用北京四合院格局,將空間景觀以院落形式劃分為區內公共景觀區域、組團空間景觀區域、單體圍合景觀區域的多層次景觀空間格局。使區內空間產生開放式、半封閉和封閉式三重空間關系。既符合現代人群生活起居等心理需求,又充分體現北京居住環境特有的文化內涵。
作者單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2年7月
奧林匹克公園透視效果圖二
奧林匹克公園透視效果圖二
奧林匹克公園透視效果圖四
奧林匹克公園透視效果圖四
奧林匹克公園透視效果圖二
奧林匹克公園透視效果圖一
奧林匹克公園總體鳥瞰圖
2.奧林匹克公園賽后景觀規劃總平面圖
3.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區域交通系統分析
4.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景觀空間系統分析
5.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空間景觀節點分析
明清皇城平面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北中軸路新千步廊
奧林匹克公園生態設計分析
奧林匹克公園透視效果圖二
北京中軸線前門至景山段航拍圖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定位圖
空間景觀節點位置圖
奧林匹克公園總體設計構思
北京城市綠地系統分析圖
從旅客的角度來說,一個完美結合最具有藝術魅力的建筑形態與傳統建筑文化的花園式航站樓將成為他們愉快旅程的起點。
關鍵詞:具有藝術魅力的建筑形態 花園式航站樓 功能清晰運營高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項目概況:
南寧吳圩機場是我國重要的省會干線機場,它與桂林機場、昆明機場和貴陽機場構成了我國西南部民用航空的主框架。
本次航站區規劃的設計目標是:
適應南寧吳圩機場作為我國省會干線機場以及西南和西南地區的重華要交通樞紐的發展目標。
提供統一完整的設施發展規劃。
指導南寧吳圩機場本期建設和未來中長期的發展。
完善機場對基地航空公司的功能支持,提高運營效率。
飛行區處于機場的東側,空側新跑道3200米建設,停機坪滿足至少25個停機位使用,從而滿足而2020目標年航空業務量的需要。
二、航站樓設計理念
航站樓是機場總體規劃的主體,應是功能清晰,運營高效,服務靈活的。本方案設計展現了當代建筑設計高科技的美感,反映了中國西南部崛起的中心城市―廣西南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迅猛發展和騰飛。
新建航站樓的設計方案將為旅客提供一個獨特而又便捷的出行和到達場所,為旅客和迎送人員營造一個舒適環境,帶來一個愉快而溫馨的出行體驗。
從旅客的角度來說,一個完美結合最具有藝術魅力的建筑形態與傳統建筑文化的花園式航站樓將成為他們愉快旅程的起點。
新航站樓具有以下主要的設計目標:
為機場用戶,旅客和迎送人士,提供一個便利、舒適的環境場所。
為機場當局和租賃用戶提供高效的航站樓運營設施。
航站樓的內部布局便于旅客方便快捷地到達樓內的任何地方:方向清晰,標識明確。
圖1:航站樓鳥瞰圖
三、航站樓的建筑造型設計
采用了二十一世紀的建筑設計語言和新邊鋒設計手法,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南寧吳圩新國際機場航站樓,將成為提升南寧城市形象的標志性建筑。
新航站樓設計構思的主題為山水綠城,壯錦璀璨,騰飛南寧
1.山水綠城――詩畫般的山水意象
跌宕起伏的曲面屋頂遠山的輪廓遙相呼應,再現了廣西南寧山水如詩畫般的意境。柔美的曲面頂棚,形成流動的航站樓室內空間;秀美的航站樓室內環境,通過航站樓內花園的巧妙設計勁情展示,出發與到達旅客均可強烈感受到把綠城南寧的“半城綠樹半城樓”濃郁綠意。
2.壯錦璀璨――民族瑰寶與最現代化航站樓的完美結合。
壯錦是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
通過設計巧妙地把壯錦的圖案經過藝術提煉并簡化之后,組成了屋面天窗和陸側交通綠化帶的圖案。把最具有藝術魅力的建筑形態與最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完美結合。陽光透過屋面天窗把壯錦圖案灑向航站樓室內地面,旅客將在現代化的航站樓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神韻。壯錦光影將讓旅客體驗到屋面和地面組成的空間生動光影變化。
3.騰飛南寧――喻示南寧經¬濟和環境騰飛和崛起
飛鳥般靈動的形態,航站樓的外形給人馭風而起的感覺―以流暢的曲線和曲面造型象征飛翔意念,體現“飛躍”、“升騰”的意味,象征著南寧經濟的迅速騰飛。
弧形的屋蓋,舒展的指廊兩翼,既似飛鳥翱翔,又如飛行中的機翼。外形設計融入了航空器的特質。銀光閃閃的外殼,具備了現代、流暢、渾然一體的建筑風格。
主樓波浪般起伏的屋面,流暢多變的外墻,猶如從環境優美的地平面乘勢而起,屋面和外墻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變化莫測,步移景異,猶如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體。
飄動的曲線塑造出充滿力量、速度和技巧的動態建筑,流動互融、節奏分明的建筑空間。
屋面的自然挑出蓋住了車道邊,水晶宮般通透的幕墻完全展現出來。
主樓和指廊的體形過渡非常自然,無論是陸側還是空側都渾然一體。
指廊的造型同樣舒展大氣,屋面連著朝機坪傾斜的外墻,與整齊排列的登機橋相映成趣。
整個外殼由銀灰色的鋁板和通透的玻璃幕墻所包裹,透出異常精美的感覺。
優雅的建筑造型與高效的建筑功能融為一體,互相平衡。
圖2:航站樓夜景鳥瞰圖
四、航站樓的空間設計
內置中庭花園的航站樓使人感覺優美和愜意,更為旅客提供了舒適怡人的候機環境。我們期望創造的是青山綠水的航站樓意像,為來往旅客提供了一段舒適,詩意的旅程。
室內空間的變化非常戲劇化,三維曲面的頂棚和側墻緊緊相連,構成動感流暢的空間效果。在大跨的空間下面,沒有多余的結構,視線開闊,旅客可以清晰地辨別方向。屋頂的輪廓從室外開始,沿著主要的出發流程起伏變化引導旅客,空間具有明確的方向感。
辦票島的頂蓋仿佛從地面生長起來,獨特的形態與建筑外形一脈相承。
充滿綠意的航站樓內花園中庭與前庭,把自然景色與陽光引入到達大廳和行李提取大廳,空間上下連通,大大改善了到達旅客的感受。
一組組大大小小的天窗,為大廳灑滿了自然光,空間在流動,光影在變幻。生機盎然的內部設計和商業空間,帶給旅客美好的體驗。
商業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安排井然有序,人們可以從任何角度欣賞出港大廳的全貌,激發了他們在此購物、餐飲消費的樂趣。
進入隔離區后,又是特別安排的節點空間,旅客可以在此餐飲購物、眺望機坪。CIP旅客緊鄰航站樓內花園,候機環境相當優越。
候機大廳也是出港流程的,設計著重于商業的運作及服務。旅客在此逗留候機,商店相對集中安排,使旅客一眼就能看見多姿多彩、各式各樣的商品。
到達旅客沿程可以通過玻璃幕墻看到外面的景觀。
線型的空間結構引導國際旅客穿過邊防檢查、到達行李認領區。然后,走過檢疫和海關,最后進入寬闊的迎客大廳。
國內到達旅客可以步行或從遠機位流程到達行李大廳。
迎客大廳的中庭和前庭空間為迎接遠道而來的賓客提供了最好的場景。
圖3:航站樓候機大廳表現圖
五、航站樓旅客流程
本次方案流程設計采用分層式布局。設計安排出發流程在三層(8.0米層),到達流程在二層(4.0米層),旅客主流程全程下行,功能分區明晰,以保證簡捷、靈活、便利的旅客流線。
設計考慮了垂直交通中電梯的定位方式,滿足殘疾人士和部分旅客的需要。
在設計中,我們對國內出發和到達,國際出發和到達,國內中轉國際,國內中轉國內,國際中轉國內,國際出發國內段,國際到達國內段,國際經停,貴賓流程,行李流程等,都做了合理細致的安排。
結合航站樓平面構形特點,合理布置旅客中轉流線。通過中轉廳的合理設置,旅客通過簡單的換層,就能通過檢查區域進入目的候機區域。方案以提高旅客中轉效率為目標,設置了國內中轉廳和國際中轉廳各一個,各自服務目標明確,中轉旅客更為便利。
六、結語
航站樓的設計應力求功能清晰,運營高效,服務靈活,為旅客和迎送旅客的客人營造一個便利、舒適的環境場所,帶來一個愉快而溫馨的出行體驗。
航站區的各項設施的設計應以計算先行。以年旅客吞吐量和高峰小時旅客量及相關參數推算出陸側交通、航站樓的運營設施、空側跑道等需要的容量。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設計出整個航站區的基本規劃構型方案。
航站區的設計方案應充分考慮與遠期規劃的銜接,并且預留一定的靈活性。航站區的設計方案應整體考慮,統一規劃,分期實施。
參考文獻:
《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一期航站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建筑設計;規劃;節能環保
0.引言
節能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建筑規劃的節能設計當中,其和建筑物所處的地區的自然環境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透過對建筑技術當中的基本要求和能源之間的關系,加上氣候環境當中的基本情況,使得建筑設計能夠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建筑物在進行節能設計的工作當中最關心的就是建筑物的基本形狀、采光程度、綠化面積和地理方位等等,特別是一些自然環境氣候相對惡劣的地區,建筑設計的工作就顯得更加的重要,比如某地冬冷夏熱,那么光照設計、綠化面積就是最重要的,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需要多從這些方面入手考慮,這樣的化才能夠將能源消耗降到最低[1]。
1.建筑節能受到建筑規劃設計的具體影響
1.1設計方案直接與能源的消耗相關聯
在工程設計的工作當中,建筑能源的消耗和建筑建構的方案設計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平面布置當中選擇內廊式或是外廊式對能源的消耗都是不一樣的,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從技術和經濟兩個方面一同考慮。在我國的住宅建筑當中,鋼筋的使用量每平方米大約是55公斤,但是一些發達國家每平方米的鋼筋使用量大約是44公斤--50公斤左右;我國的建筑規劃在水泥的使用量每立方米大約是221.5公斤,而一些發達國家的水泥使用量只有141.5公斤。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滿足了同樣的操作功能,優化經濟設計手段,能夠直接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大約5%--10%,如果設計的方案足夠優秀的話,還可能降低10%--20%的能源消耗。
1.2設計方案完成之后的消耗的能源
建筑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當中包含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學科,一項完整的建筑節能工作當中包含的內容非常的多,從最開始的設計規劃,到后期的方案設計調整,再到施工以及后期的投入使用,甚至最后拆除重建,這一整個的建筑生命周期當中都包括了建筑節能的基本工作。但是之前的建筑設計工作當中,只考慮到最開始建筑階段的節能設計,而在后期的運營工作當中沒有起到足夠的重視。在我國建筑物的使用過程當中,同樣技術條件之下的能源消耗是發達國家的2到3倍。現如今,我們在進行節能優化設計的工作當中,需要從建筑物的整個建筑生命周期進行考慮,也就是說用最低的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獲得最大的建筑功能的實現。在進行設計工作的時候,設計師需要需要充分的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將這些自然生態環境要素融入到建筑方案的設計工作當中去。從建設方案開始進行設計,工程師就要根據不斷優化的設計方案計算出能源消耗的基本情況,分析各種建筑能源消耗因素,最后制定出一個最好的設計方案。
2.建筑環境規劃和節能設計
2.1選擇合適的建筑地址與方位朝向
在選擇居住區的地理位置的時候,需要從本身的地理環境特點和附近的環境作為基本的設計出發點,選擇一個距離空氣污染噪音污染較小的地方,基本的設計理念就是不破環當地本身的自然建筑環境。善于結合當地的自然建筑環境,發展綠色建筑的理念,將人文的景觀建設和自然的環境建設進行良好有序的結合。另外,因為居民區附近的大面積綠化,還可能會對居民區的氣候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城市化進程之下帶來的環境問題最突出的一個就是熱島效應,在進行建筑地址選擇的工作當中,熱島效應同樣會產生影響。尤其是處在一些山區地帶,在設計的時候山谷風這一因素需要進行充分的考慮。
2.2綠化環境的布置
在建筑節能的工作當中,綠化一直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驟,建設合理有效的綠化面積,能夠調節居住區的外部氣候,讓建筑物當中的室內環境和居住區的外部氣候之間能夠互相的調節,起到一個優化改善的作用,從而將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在居民區當中種植一些大型的喬木,能夠優化朝陽居室的節能要求。
3.建筑規劃設計當中建筑節能的一些具體操作辦法
3.1整體建筑節能設計
整體建筑節能設計要求設計師從整體的方向出發,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的時候,在利用好自然環境的同時,也要創造出和諧的人工環境,根據具體的使用操作要求,調節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比如說從大范圍的氣候條件角度出發,根據建筑物自身所處的環境情況,利用好自然環境創造出適宜的室內微氣候,盡量的減少對于建筑設備的依賴程度。
建筑節能工作的良好有序開展,離不開規劃節能工作的運行開展。規劃節能實際指的就是在規劃設計的工作當中,要將建筑物和外部環境的關系詳細的了解清楚,在設計工作當中,將節能當成是最主要的設計原則,在居住建筑當中,規劃節能的工作顯得更加的重要[2]。
3.2單體節能設計
3.2.1建筑外墻
建筑物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墻體建筑了,住宅當中的熱量交換大部分都是通過墻體來實現的,一般情況下,新建建筑的執行標準是50%,在這當中又有大約25%是通過外墻的隔熱和保溫來完成的。節能的外墻和普通的外墻相比,使用節能外墻能夠讓室內的溫度降低大約4攝氏度到10攝氏度左右,可見節能外墻的巨大作用是我們不能夠忽略的。
現如今我們使用的集中外墻材料當中,隔熱保溫性能比較好的是加氣混凝土切塊、復合型墻體和多孔粘土磚,而復合型墻體又是這些材料當中隔熱保溫效果最好的。
3.2.2建筑門窗
建筑物當中的外門窗是熱量揮發的主要渠道,在進行熱量消耗的工作當中,還能夠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它的熱傳導性和建筑墻體相比較,多出了大約3倍到4倍的樣子,這就能夠看出其在節能方面的良好潛質。因此,對于建筑物當中的墻體和窗體面積的合理布置,能夠良好的實現節能的基本需求。在進行住宅建筑的設計工作當中,需要少使用飄窗與落地窗等窗體形式。在和自然的通風環境相適應的情況之下,還要注意各個不同的開窗形式,不一樣的開窗方式有不一樣的功能特點。尤其是在冬季風盛行的墻面上,開窗的面積盡量的小一些[3]。
在設置外窗位置的時候,需要加強外窗密封效果。在長時間的實踐操作當中發現,具有雙層玻璃塑料的鋼窗,在各個方面性能都非常的不錯,不論是隔熱還是密封,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在建筑物當中的外門窗主要的作用就是采光,另外也是室內外通風的主要渠道。
4.結語
在我國未來的建筑發展當中,節能必然是發展的主要趨勢,建筑節能這樣一項復雜而又全面的建筑工程操作工作,勢必要求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考慮更多的問題,在節能的工作當中投入更多的心力,才能夠在后期的建筑使用過程當中獲得最大的節能效益。
參考文獻:
[1]肖寧.建筑規劃設計中建筑節能的設計[J].科技致富向導.201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