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變性手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夢想變為女兒身
現年31歲的張穎穎是山東莒縣人,原名張大祥,結過婚,還有對雙胞胎女兒。可是,從20歲開始他就迷上了女兒身,后來更是把變性作為自己的夢想,期望早日把自己變為女性。然而,身在農村的他,只得按父母之命娶妻生女,他也曾希望通過婚姻打消改變性別的念頭,可是,最終還是失敗了。然而,張穎穎女性化的打扮和舉止使他一直飽受別人的嘲諷,讓他痛苦不堪。終于,他決心通過手術變成一個真正的女性。
2004年6月1日,張穎穎從山東老家來到了江蘇南京,入住南京某醫院,入院診斷為“易性病”,是性身份嚴重顛倒的疾病,通常被認為是在個體性角色上表現出的性別自我認知障礙性疾患,有別于異裝癖、同性戀、精神病等其他病態。入院后,該醫院為張穎穎做了相關檢查、不久、醫院為張穎穎施行了激光脫胡須術。
6月7日,張穎穎與該醫院簽訂《協議書》,主要內容是:應張大祥(又名張穎穎)多次懇求做變性子術,醫院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及同情心,同意為張大祥做分期變性手術并承擔手術費用,但張穎穎必須提供變性手術相關的合法必備證明。而且雙方約定,張穎穎不得私自在任何公共渠道傳播、與手術以及個人相關的任何信息,否則必須償還各項費用。
6月17日,醫院為張穎穎施行“鼻翼修整、駝峰鼻矯正術”。
“變性美女”打造擱淺
2004年7月8日,張穎穎出院,按醫院的要求,返回山東老家補辦變性手術所需的相關合法證明。
同年8月18日,張穎穎興沖沖地再次來到南京,并向醫院提供各種手術證明,包括他所在的村委會的證明、張穎穎家屬的同意書、精神病醫院的證明等材料。可是,讓張穎穎意想不到的是,醫院以張穎穎沒有提供法定的離婚證明,手術必備文件不全為由,拒絕他入院。這讓張穎穎大失所望。
張穎穎被拒絕入院后,遂向南京日報社投訴,稱該醫院“出名后想甩我”。醫院致函南京日報社,表明其沒有拒絕給張穎穎做變性手術,只是張穎穎尚未出具證明離婚的法定文件、張穎穎實現變性還需要一個心理適應過程,以及手術和耗材及其他相關費用需要巨額資金等因素,決定暫緩手術。
僅僅因為自己沒有離婚證明,就擅自毀約,讓張穎穎心中噴憤不平。在交涉無果的情況下,張穎穎于2004年8月25日來到南京市某區人民法院,清求法院判令醫院履行合同義務,盡快為其做變性手術。訴訟中,張穎穎提交了他與妻子于2004年1月11日寫給山東省莒縣民政局的《離婚協議書》。
醫院提出,該院是因為張穎穎提供的相關證明不到位才暫緩手術,現張穎穎擅自接受煤體采訪、不實消息,給醫院造成很壞的影響,已經違約,墳要求解除合同。
對此,醫院提供了我國某出版社出版的《整形外科學》一書,以支持其抗辯理由。該書在有關“易性病”的章節中對手術條件做了如下闡述:“在有關法律未公布以前,自1992年起,臨床對變性手術制定了嚴格的手術和制度”;并規定必須具備3項條件。其中第7條就是“已婚者必須解決好配偶問題并出具法院證明”。
一審:不離婚變性與法相悖
一審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告張穎穎與被告某醫院簽訂的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沒有違背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合同有效。本案原告有妻子和女兒,如果改變性別,將涉及其配偶的相關權利和義務,也勢必造成同為女性的婚姻,與婚姻法相悖。
本案合同條款也約定原告應提供變性手術的合法必要文件,而且根據我國醫療行業的規定,做變性手術也需要已婚者解決好配偶問題。
從原告提供的與周某某的離婚協議這一證據也可以看出,原告是明知做變性手術需要提供離婚證明的,現原告未提供與妻子離婚的合法文件,被告以此為由,要求暫緩手術的抗辯理由成立。故對原告要求被告為其盡快做變性手術的請求,因目前尚不具備履行合同的條件,本院不予支持。
2004年9月21日,法院做出一審判決,駁回張穎穎的訴訟請求。
二審:是否離婚應允許選擇
一審判決后,張穎穎不服,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判,改判醫院繼續履行合同義務。
二審審理中,醫院表示不再繼續為張穎穎進行變性手術。張穎穎則表示,如果醫院不可能繼續為其做手術,則要求醫院支付其繼續手術所需的一切費用。
二審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我國雖未出臺有關變性的法律規范,但現行法律及行政法規對于變性并未做禁止性規定。現實生活中,醫學界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以手術方法來解除易性病患者的痛苦,是對這一特殊人群的關懷,也體現了對人權及人性的尊重。張穎穎與某醫院在真實意思表示下簽訂的有關實施變性手術的《協議書》,不違背現行法律及行政法規規定,應受法律保護。
關于已婚者能否變性問題,我國法律及行政法規均未做出規定,地方性法規也未見表述。中華醫學會及整容行業協會對此也未做相應行業規范。現實中有關醫院的做法亦不統一。醫院提供的《整形外科學》一書所闡述的有關解除婚姻關系后變性的學術觀點,并非審判依據。就公民個人權利行使而言,在法律對已婚者變性未做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公民個人選擇是否于變性前離婚,而不宜使其陷于兩難之中。
根據一般社會倫理道德要求,易性病人在婚姻期間內變性,應當征求配偶、直系親屬的意見,否則,一旦變性,可能會給配偶及家庭帶來煩惱與痛苦。從本案事實看,張穎穎已向醫院提供了其妻子及父母、姐弟理解、支持其變性的書面意見,同時還提供了住所地村委會對其變性表示理解、認同的書面意見,當地公安部門同意為其辦理變性后的性別身份變更登記的書面意見,以及醫院證明其無精神病的診斷證明,故應當認定張穎穎變性已取得家庭和社會的理解,不違背一般社會倫理道德要求。
我國婚姻法確認的婚姻主體是異性的男女,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因配偶一方變性而形成的同性婚姻不受婚姻法保護。但是,不受婚姻法保護并非是禁止已婚者變性的正當理由。一審法院以張穎穎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變性勢必造成同為女性的婚姻,有違我國婚姻法規定為由,作為支持某醫院“暫緩”手術的理由,欠妥。
由于張穎穎變性是對自身身體權利的處分且不違法,而配偶權所能支配的僅是配偶之間的身份利益,對身體的處分權仍為夫或妻一方所擁有。因此,不應以變性影響配偶一方身份利益而否定夫或妻對自己身體的處分權。一審判決以變性影響配偶權利的行使作為駁回張穎穎的訴訟請求的理由之一,欠妥。
壽司起源于2000多年前,在稻谷種植從東南亞經中國傳入日本的同時,也催生出了壽司。那時,人們將鹽腌制過的生魚包裹在米飯中發酵,乳酸發酵能防止魚腐敗,并將魚中的蛋白質轉化為氨基酸而更添風味,這種食物被認為是壽司的祖先。幾個月后,人們扔掉米飯,只吃魚,因此所謂壽司一開始只是保存魚肉并增加蛋白質攝入的一種方法,是在節日或者宗教祭典時為貴族準備的特殊美食。時過境遷,壽司進化出各種不同的新形態,15世紀,米飯在平民中普及,壽司也隨之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平民不舍得把用過的米飯丟掉,因此縮短發酵時間,在米飯變成糨糊之前便將米飯和魚一起吃掉。16世紀,大阪出現了押壽司,主要流行于日本關西地區。壽司師傅將米飯及生魚片放進長型的小木箱――押箱之中,輕微用力擠壓,然后用刀切成麻將牌大小的方塊供食客享用,據傳這便是握壽司的雛形。
壽司的第二次大發展在17世紀,人們開始用醋來代替發酵以增加酸味,從而加快了壽司制作的進程。第三次大發展是在日本江戶時代終結的19世紀早期,一種在小攤上販賣的握壽司誕生了,這種壽司廣泛流行于當時的江戶(如今的東京)。現在我們日常所說的“壽司”就是指握壽司,它曾被稱為江戶前壽司,以捕撈于江戶的海鮮原料為特色。握壽司通常在露天攤位售賣,客人在攤前站立食用,方便快捷,是老東京的快餐。當時壽司米是粉色的,因為所用的醋和如今不同,最初醋都是用米制作的,價格昂貴,19世紀人們用釀酒酵母制出了醋,讓價格變得親民,用釀酒酵母制造的醋顏色微紅,所以浸過醋的壽司飯也呈粉色,尺寸也是如今的三倍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壽司變成了如今我們所見的大小。
逐漸地,各種壽司從街頭走進了餐廳,成為一種高檔美食,技術精湛的師傅與新鮮上等的食材,讓壽司擁有了昂貴的身價。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迫使壽司師傅們背井離鄉,壽司得以傳播到日本的其他地區。20世紀50年代,回轉壽司誕生于大阪,在回轉壽司店,壽司師傅將盛有壽司的盤子放在運輸帶上,運輸帶圍繞著餐廳吧臺而行,顧客可隨意食用,用膳后店員根據顧客桌上所取的盤子結算賬單。傳統壽司變得越來越高端,而回轉壽司店的價格則十分親民,環境也更加輕松舒適,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風靡日本。
在日本,壽司最初是個“舶來品”,時過境遷,壽司已經成為日本的國家標志之一。1999年,為了慶祝清水港開放100周年,籌建清水壽司博物館的計劃開始實施,這是日本第一家壽司博物館,設在一家離清水港碼頭很近的大型復合型商場里,裝修成古典形式,還有一處重現了19世紀初壽司攤位的場景。在博物館里的“清水壽司胡同”,各種不同風格的壽司名店鱗次櫛比。“壽司學堂”介紹了壽司的歷史以及日本各地的壽司,展示了制作壽司的工具等等。在“壽司道場”,參觀者可以閱讀到壽司相關的各種書籍,還可以觀看錄像。
如今小尺寸壽司的好處就在于食客能品嘗更多不同配料的壽司――吃壽司太簡單不過了,蘸點醬油然后整個放入口中,也有些壽司的海鮮配料已經腌制過,無需再蘸醬油。很多人無法接受食用生魚,但是在日本的壽司餐廳,那里一塵不染,也沒有魚腥味,食客可以愉快地接受配有各種生魚片的壽司。有些壽司是手工制作,有些是機器制作,價格差異很大,從每個50日元(約2.5元人民幣)到3000日元(約150元人民幣)不等。壽司餐廳也有許多不同風格,但基本類型有兩種,傳統壽司店以及回轉壽司店。在傳統壽司店,壽司師傅站在木質吧臺后面,顧客直接向他點餐,然后師傅現場制作。還有一些高級壽司店掛著很多小牌子,上面寫著這家店供應的魚類,但不標示價格。這是由于每天的海況不同,魚的品質也有所差異,價格隨之波動,無法在牌子上標明固定的價格。如果囊中羞澀,客人可以說明今天有多少日元的預算,然后壽司師傅便會幫客人安排出預算范圍內的最佳壽司搭配方案。
但是食客們也會有一些疑問,比如食用配有不同生魚片的壽司時是否有順序講究。壽司博物館的首席顧問日比野光敏先生,是名古屋大學日本文化的教授,也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壽司專家,三十年來他致力于研究日本全國的壽司文化,留下無數本觀察記錄壽司的一手資料。對于食用順序的疑問,日比野稱:“通常會推薦人們先吃清淡的生魚片壽司,然后再吃刷著醬料的,比如康吉鰻,最后再食用配有金槍魚肚腩這類的壽司。一般來說是這樣推薦,不過坦白來講,吃壽司根本沒有什么順序講究,先吃什么都不要緊,從你最喜歡吃的開始也沒關系。”還有關于蘸醬油的方式,日比野稱:“蘸的應該是有魚肉的這一面,以前魚肉都是調過味的,當他們食用未調味的魚肉時,才開始蘸醬油吃,所以醬油就是為魚肉而生的。”
第一眼看到握壽司的時候,或許不會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不過是把海鮮和飯放在一起而已,但實際上將其做好需要精湛的技術,壽司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玩味。仔細觀察會發現魚肉上面有淺淺的刀痕,為的是讓壽司更易于食用,魷魚、章魚以及其他肉質較硬的海鮮都有這樣比較隱蔽的痕跡。這類海鮮很有韌性,不易咀嚼,但是經過處理后肉質都變得軟嫩。不僅僅是配料,壽司飯塊的做法也頗有講究,制作飯塊時的力道要恰到好處,不同力道制作出的壽司口感也不同。
在追求口感的同時也要兼顧美感,比如日本對蝦鮮艷的紅色尾部――先把蝦放進沸騰的鹽水中煮上幾分鐘讓紅色顯現,然后放進冷水中使顏色凝固下來;海鯛魚片――先澆上熱水,讓白嫩的肉質凸顯,然后用海帶裹上一天,使魚肉有著淡淡的紅色光澤;鯡魚――將魚片開并平鋪,撒鹽腌出魚肉中的水分,再泡進醋中腌制,醋汁將浸得更透徹,經過醋和鹽腌制的鯡魚片外皮閃耀著迷人的銀色光澤……現做壽司上桌,不僅能品嘗到美味的生魚片,視覺上也是種饗宴。
另外一個使壽司看起來更加誘人的技巧是裝飾刀工,刀口開在魚背處,食客們可以看見其中淡粉人的魚肉。擺盤也有要求,顏色近似的食物要按照色彩的漸變順序擺放,或者間隔擺放,如同繪畫技巧一樣,顏色的和諧讓整盤壽司都變得更加誘人。除了外形和味道,做壽司的速度和節奏也是壽司師傅所追求的重點,現場制作壽司時若想得到顧客的稱贊,制作過程中的表現也十分重要。隨著壽司在全世界大受歡迎,來日本學習如何制作壽司的人也在增多,日本有專門的壽司學校,壽司專家將指導普通人如何成為壽司大師。 制作壽司需要精湛的技藝
除了上述的傳統握壽司,日本很多地區還發展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壽司,來自岡山的備前散壽司,這種五彩繽紛的壽司中含有大量對蝦、魷魚等各種海鮮,并拌上豌豆和銀杏果之類的果蔬;來自高知縣的姿壽司,保留了馬鮫魚和梭子魚等魚類的銀色魚皮,令壽司看起來就像海洋里的游魚一樣泛著粼粼銀光;來自山形縣米澤市的箱壽司,紅彤彤的三文魚肉與白花花的米飯整齊地混合在一起,在日本,紅色與白色的交合是幸運的象征……一直以來,這種地方壽司通常用于宴請,在節日和婚禮的時候才會制作,正因如此,日本各地才有了這些種類豐富的壽司。
日本是一個廚藝薈萃的地方,日本料理也已然登峰造極,法國《米其林指南》對此也毫無質疑,它將東京譽為美食之都,如今東京的三星飯店比巴黎還要多。但是三星級的壽司吧在日本只有兩間,其中一間便是位于東京銀座地鐵站出口處的“數寄屋橋次郎”。這間餐館的經營者是一位現年89歲的日本名流,被譽為“壽司之神”的日本國寶級人物小野二郎,如今,他將壽司餐廳傳承給了他五十多歲的兒子小野禎一。
在“數寄屋橋次郎”,吃一頓壽司的花費為三萬日元(約1500元人民幣)起,這些壽司必須馬上食用,不然口感可能會打折扣。這里的菜肴品質上等,菜品質量無可比擬,制作壽司的時候通常要握在同一只手里,溫度要一樣,每個壽司中的米粒數量也幾乎都相同,以確保一口能吃下一個。制作壽司所用的魚也都存放于特定溫度下,沒有新鮮度和味道的差異,在這方面,日本料理與法國料理不盡相同,法國料理匯聚各種口味,但是日本料理講究對味道的萃取,帶食客回歸食物本來的味道。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在法國,米其林喜歡關注提升舒適度的小細節,比如服務員、桌間距、桌布、玻璃杯以及盤子等等,美味高級料理必須同生活藝術和美食藝術相關。一般來說,一家三星餐館應該鋪有地毯,懸掛吊燈,有著美麗奢華的裝飾。而小野二郎的這家壽司餐廳,甚至都沒有廁所,小野先生也不打算懸掛吊燈和鋪地毯。小野二郎稱:“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才是對餐館最好的。我們選用最好的食材,加上我們的手藝,別的都不需要。”當然,在星級評分中占據絕對分量的還是菜品,有好菜品,任何餐館都能被授予三星飯店的榮譽。 小野二郎
小野父子不希望被認為是在販賣快速制作、快速食用并快速被遺忘的速食壽司。每天,小野禎一都會早早起床,來到位于東京市中心的筑地進行采購,開始一天的工作。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和帶殼海鮮批發市場,每天有上百種不同種類的魚在這里出售。小野父子會選擇最上等的魚,但對于他們來說,選擇上等食材還遠遠不夠。小野二郎稱:“要成為一名壽司大師,一般需要12至13年,即使對于最有天賦的人來說,也需要十年。”小野禎一稱:“有一套完整的學習流程,首先,所有學徒必須先學問好,然后開始做雜務,一切都由老師說了算,告訴學徒這兒擦擦,那邊掃掃,然后他照做。接下來,也是最后一步,學徒就可以準備切魚了。”但是小野二郎稱:“在國外情況并不是這樣,因為他們對待壽司的態度不是很認真,對他們來說,壽司僅僅是放一些東西在米飯上。”當多年的勤懇學徒,選上等的新鮮食材,才能造就出內心堅韌的壽司大師和純正的日本味道,這些顯然是不容易被偷師的。
【關鍵詞】慢性扁桃體炎手術,護理
慢性扁桃體炎是由急性扁桃體炎反復發作或因扁桃體隱窩引流不暢,窩內病毒、細菌滋生,感染而演變為慢性炎癥。主要為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也可繼發于猩紅熱、白喉、流感、鼻腔及鼻竇感染。臨床上根據扁桃體的外形大小分為Ⅰ~Ⅲ度:Ⅰ度 扁桃體腫大超出舌腭弓,但不超過咽腭弓;Ⅱ度 扁桃體腫大超過咽腭弓,但未達到咽后壁中線;Ⅲ度 扁桃體腫大達到咽后壁中線或超過咽后壁中線。
臨床表現 :本病的特點是反復發作急性扁桃體炎,而平時多無自覺癥狀。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急性發作史,表現為經常咽部不適,異物感,發干,癢,刺激性咳嗽,口臭等癥狀。兒童過度肥大的扁桃體可引起呼吸、吞咽、言語共鳴障礙。若伴有腺樣體肥大可引起鼻塞,打鼾及卡他性中耳炎癥狀。由于隱窩膿栓被咽下,刺激腸胃,或隱窩中的細菌毒素等被吸收引起全身反應,導致消化不良、頭痛、乏力、低熱等癥狀。檢查可見扁桃體和腭舌弓呈慢性充血,隱窩口可見黃、白色干酪樣點狀物,扁桃體大小不定。患者下頜角淋巴結常腫大。慢性扁桃體炎在身體受涼、全身衰弱、內分泌紊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生活及勞動環境不良的情況下,容易形成病灶,發生變態反應,產生各種并發癥,如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腎小球腎炎等。慢性扁桃體炎不同程度的影響睡眠,工作和生活,因此,應考慮扁桃體切除術。
選取從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手術治療的慢性扁桃體炎患者40例,施行扁桃體切除術,對手術前后的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手術治療的慢性扁桃體炎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8-42歲,平均年齡為24歲;住院最短時間為5天,最長時間為8天,平均為6天。CT檢查腺樣體肥大。
2 護理措施
2.1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講解手術方法、重要性、必要性、注意事項,以緩解患者緊張、恐懼心理。
(2)協助患者完善術前檢查,月經期、妊娠期女性不宜手術。
(3)術前6小時禁飲食,術前半小時給予鎮靜劑肌注。
(4)如有病灶感染,術前應用抗菌素治療3天。
(5)術前摘下假牙,眼鏡,貴重物品交給家屬妥善保管。
2.2 術后護理
(1):全麻患者去枕、頭偏向一側,局麻患者取半臥位。
(2)局麻術后4小時如無活動性出血,視氣溫情況可進食冷、溫流質飲食。常用三三三,即頭三天無渣的全流質飲食,第二個三天半流質飲食。手術次日如白膜生長良好,可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后2周內誤食過熱,過硬及酸性食物。腺樣體刮除后6小時即可進溫涼飲食,并注意患者的進食情況,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補液。誤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刀口出血。
(3)冷敷:冰袋冷敷頸部,減少出血,減輕疼痛或口含冷飲。安慰患者切口疼痛為術后正常現象,分散注意力會減輕疼痛,腺樣體刮除后,可給于地麻水點鼻,以改善鼻腔通氣。
(4)手術當天少說話,控制咳嗽、打噴嚏。
(5)術后次日鼓勵患者吞咽、伸舌,防止創面粘連。
(6)術后次日用漱口液漱口,以保持口腔和咽部的清潔。術后第二天用復方硼砂漱口,漱完后將漱口液吐出且勿咽下。
(7)術后6小時傷口即有白膜形成,術后24小時扁桃體窩已全為白膜覆蓋,此為正常現象,對創面有保護作用,告知家屬,不必擔心。如傷口感染較重,多無白膜形成。七八天開始脫落,10天脫完。
(8)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9)觀察出血:
3 健康教育
(1)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勿與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
(2)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規律。
(3)保持良好的心態,術后1個月內避免做劇烈運動。
(4)保持口腔衛生,經常用溫鹽水或復方硼砂溶液漱口,預防口臭及感染。
(5)要注意飲食,術后避免進食硬的、刺激食品。
(6)由于術中誤咽入一些血液,術后解出黑色大便是正常現象,在4-5天內將會恢復正常。
(7)術后24小時扁桃體窩即有白膜生成,對切口有保護作用,請勿用力擦拭。術后7-8天膜脫落時,口腔內分泌物帶有少量血絲屬正常現象,無須擔心。
8)繼續抗炎治療3-5天,口服消炎藥或靜脈輸液皆可。
(9)若出現體溫持續不降或體溫高于38.5℃,以及刀口出血,請及時來院就診。
4 討論
扁桃體切除后半月內避免進過硬的粗糙的食物,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潔衛生預防感冒,增強機體的抵抗
【參考文獻】
骨性Ⅲ類錯是較為常見的錯畸形,嚴重影響患者面貌、咀嚼功能及其心理健康。正畸-外科聯合矯治是目前治療成人骨性Ⅲ類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有效的改善患者面部形態,恢復咀嚼功能。由于單純下頜過度向前生長引起的骨性反占20%~25%,而上頜發育不足在骨性反中占75%[1],同時,有研究認為,與單純下頜矢狀劈開后退術相比,雙頜手術可以更好的協調上下頜骨關系、改善患者面貌,降低術后氣道狹窄風險[2],因此,近些年來采取雙頜手術方式矯治骨性Ⅲ類錯越來越普遍。但骨性Ⅲ類錯雙頜手術后,在改善患者容貌,恢復患者正常咬合關系的同時,上氣道及其周圍軟硬組織究竟發生了那些變化,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過雙頜手術患者術前術后錐形束CT(conebeamcomputertomography,CBCT)三維影像對比,觀察患者術后鼻咽、口咽部氣道及其周圍軟硬組織的變化,為臨床骨性Ⅲ類錯矯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19例就診于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診斷為骨性Ⅲ類錯患者,其中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齡23.6歲;納入標準:術前未接受過其他顱面部或上、下頜骨手術;與頜面外科會診需行上頜骨LefortⅠ型截骨前徙及下頜骨矢狀劈開截骨后退術;術前及術后正畸均采用方絲弓矯治技術;無上氣道慢性疾病,未接受過咽部手術;無過度肥胖,無口呼吸不良習慣。
1.2研究方法術前正畸完成后,分別對患者術前1周及術后3個月頭頸部行CBCT掃描(CBCT機由德國西諾德公司生產),電壓85kV,電流21mA,掃描視野15cm×15cm,層厚150μm。掃描過程中保持患者眶耳平面(FH平面)與地面平行,呼氣末屏住呼吸,正中咬合,舌體放松,不咀嚼不吞咽。以上拍攝均由放射科同一人員操作。通過自帶軟件及Mimics10.01建立CBCT三維影像并進行測量分析。
1.3測量項目及統計方法氣道測量及定點項目:1:FH平面(眶耳平面);2:PNS(后鼻棘點);3:UT(軟腭最低點);4:EP(會厭最高點);5:PT點(翼上頜裂最后點);6:PNS-PT平面;7:過PNS點于FH平面平行的平面(F1平面);8:過UT點于FH平面平行的平面(F2平面);9:過EP點于FH平面平行的平面(F3平面);10:鼻咽(PNS-PT平面到F1平面);11:口咽(F1平面到F3平面)(圖1)。圖2示F1平面、F2平面、F3平面處氣道的橫截圖。舌骨位置測量及定點項目:1:SL(蝶鞍點到FH平面垂線);2:FH平面(眶耳平面);3:H(舌骨體最前最上點);4:GH(兩舌骨大角中點);5:H-X(H點到SL垂直距離);6:H-Y(H點到FH平面垂直距離);7:GH-X(GH到SL垂直距離);8:GH-Y(GH到FH平面垂直距離)(圖3)。軟腭測量及定點項目:1:PNS-UT(軟腭長度);2:U-T(軟腭最厚部寬度);3:UT/ANS(軟腭角)(圖4)。統計方法:所得數據均通過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進行配對t檢驗和Pearson相關分析比較術前術后氣道及其軟硬組織變化及其相關性。P<0.05有顯著意義。
2結果
2.1鼻咽口咽氣道三維影像如圖5所示。
2.2術后患者鼻咽、口咽部氣道容積與橫截面積的變化表1~2示:鼻咽部氣道容積增加0.49%,過PNS處氣道橫截面積增加0.74%,二者均無明顯變化(P>0.05)。口咽部容積減小8.37%,過UT處氣道橫截面積減小19.83%,均有顯著減小(P<0.05),而鼻咽與口咽氣道總容積亦顯著減小,減小6.91%(P<0.05)。
2.3手術前后舌骨及軟腭的變化表3所示:術后舌骨水平向H-X,GH-X顯著減小,軟腭長度(PNS-UT)增加,厚度(U-T)變薄(P<0.05),而軟腭角(UT/ANS)術后無變化(P>0.05)。
2.4氣道變化與舌骨軟腭變化具有相關性(表4),軟腭形態變化與舌骨位置變化亦有顯著相關性(表5)。由以上結果可發現,骨性Ⅲ類錯患者正頜手術后氣道容積減小,氣道橫截面積減小,舌骨向下移動,軟腭形態變化,并且三者之間有顯著相關性。
3討論
頜面軟硬組織在組織胚胎發育上有密切聯系,上下頜骨及舌骨通過韌帶肌肉互相影響。正頜手術可顯著改善患者面貌及功能,但短時間的大范圍的上下頜骨移動會影響其周圍軟硬組織。
3.1氣道變化鼻咽、口咽氣道容積與患者呼吸、吞咽有密切聯系,骨性Ⅲ類患者正頜術中下頜骨短時間大范圍的后退可減小上氣道寬度,使舌骨下移,術后上氣道通氣阻力增加[3]。有報道稱骨性Ⅲ類患者正頜術后鼾癥癥狀加重[4]。為減小因術后氣道狹窄風險,近年雙頜手術較常用于治療骨性Ⅲ類患者中,雙頜手術中上頜LefortⅠ型截骨前移可增加防止氣道減小,術后氣道寬度增大[5-6]。邱嚴力等[7]發現上頜快速擴弓聯合前牽可顯著增加上氣道矢狀徑。而在本實驗中發現鼻咽部氣道容積由術前(6.07±0.95)cm3增加到術后(6.10±1.20)cm3,平均增加0.49%,基本無變。過PNS處氣道面積由(427.97±83.23)mm2增加到(431.12±21.96)mm2,平均增加0.74%,亦無顯著變化(P>0.05)。而口咽部容積與鼻咽、口咽氣道總體容積均顯著減小,分別減小8.37%、6.91%,過UT處氣道橫截面積也明顯減小,平均減小19.83%。因此,我們認為雙頜手術中上頜前徙雖可增加鼻咽部氣道容積,而術中下頜骨后退仍會造成的口咽部容積及橫截面積的減小。
3.2舌骨及軟腭的變化舌骨通過肌肉韌帶,懸吊于下頜骨,其位置不僅影響氣道寬度,下頜骨位置,同時也對頭位產生影響,并與術后復發有密切聯系。眾多研究中骨性Ⅲ類錯患者正頜術后舌骨術后向下向后移動,后期觀察發現有向術前位置恢復趨勢。舌體后移,氣道變小,頸椎屈曲增加與舌骨后退有明顯相關[8],同時術后舌體的向后移動與軟腭形態變化有顯著相關性,術后軟腭受舌體擠壓向后延伸,長度增加[9]。Eggensperger等[10]認為,對于正頜術后舌置變化的研究可通過對舌骨位置變化進行分析。本實驗中代表舌骨水平位置H-X,GH-X明顯減小,術后舌骨向后移動,而垂直向H-Y,GH-Y基本無變化P>0.05。術后舌骨位置變化與氣道容積的變化具有顯著相關性。軟腭厚度(U-T)明顯變薄,長度(PNS-UT)增加(P<0.05)。相關分析發現軟腭長度PNS-UT與舌骨后退量H-X有顯著相關性(r=-0.796,P<0.05),軟腭厚度U-T,軟腭角UT/ANS與舌骨垂直向(H-Y)的變化均有顯著相關性。因此我們推測軟腭形態的變化是由于舌體后退對軟腭擠壓使得軟腭形態發生了變化。
便秘在臨床較為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結腸冗長是導致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收治1例乙狀結腸冗長導致的便秘患者,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 病 例
患者,女,74歲,因便秘、排便困難伴腹脹、腹痛7個月入院,口服瀉藥10 d左右排便1次,近來必須灌腸才能排便,于外院就診,對癥治療后排便仍然困難,便次多,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便前腹脹腹痛較劇烈,自述左下腹有時“起包塊”,畏懼進食。入院體檢:一般情況尚可,營養一般,鞏膜皮膚未見黃染,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腹平,未見腸型及蠕動波,腹肌軟,肝脾肋下未捫及,腹部未捫及腫塊,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腹水征(-),腸鳴音正常。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4.84×109/l,血紅蛋白128 g/l,紅細胞比積39.8%,血小板220×109/l,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pt系列、免疫十項均無明顯異常。心電圖:hr 54 bpm,竇性心動過緩,全胸片、腹部b超未見明顯異常,電子腸鏡:進鏡90 cm至回盲部,退鏡觀察,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均黏膜光滑,血管紋理清晰,未見潰瘍及新生物,回盲部呈唇型。鋇劑灌腸:低張下經肛管注入適量氣鋇,造影劑經諸段結腸到達盲腸,乙狀結腸、結腸脾曲、肝曲均較冗長,卷曲,結腸黏膜規則,輪廓線尚光整,未見龕影及充盈缺損,直腸后間隙未見增寬(詳見附圖),考慮為結腸冗長,請結合臨床。診斷為結腸冗長癥(ⅲ型?),全麻下手術,術中見:乙狀結腸及系膜明顯過長、盤曲于盆腔,脾曲結腸懸掛過高、局部折疊形成銳角,乙狀結腸及脾曲結腸外觀無明顯異常,余段結腸未見異常,即結扎切斷胃結腸韌帶左側部分及脾結腸韌帶,分離脾曲粘連、解除脾曲銳角,行部分降結腸、乙狀結腸切除,降結腸、直腸端端吻合術。術后抗炎對癥治療,術后第4 d開始每天排氣,第4 d試飲水,第5 d進流質飲食,第8 d改半流,第6、10 d各排便1次,第9 d排便2次,第11 d改普食,第12 d排便1次,第13 d出院,術后排氣排便均為自主排氣排便。術后病理:送檢腸管一段,長約37 cm,外徑3 cm,打開腸管未見明顯病變,黏膜完好,局部腸管壁略薄,鏡檢:腸黏膜層、內膜下層均可見急、慢性炎細胞浸潤,血管擴張、充血,腸系膜檢及淋巴結2枚,均為反應性增生。
2 討 論
便秘的原因較多,結腸冗長引起的便秘患者中,部分病例可以出現腸管的器質性病變,包括腸壁肌層變薄,腸壁肌間神經叢面積和神經節細胞數的改變等[1],因此應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本例患者保守治療后癥狀反而加重,畏懼進食,不能正常生活,強烈要求手術治療。
乙狀結腸冗長的診斷和治療:結腸各段均可以出現冗長,一般認為超過標準值長度的35%~40%可診斷為結腸冗長癥,乙狀結腸活動范圍達到右上腹或右下腹部, 也可認為是結腸冗長癥[2]。本例術中未測量乙狀結腸及其系膜的長度,術后病理測量的長度為37 cm,與福爾馬林浸泡后長度縮短有關,另外,結腸各個部位的長度是否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值得進一步研究。結腸冗長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和鋇劑灌腸,本例病史典型,鋇劑灌腸可見脾曲結腸冗長、懸掛較高并形成曲折(圖1~2),乙狀結腸形成數個曲折、盤曲于盆腔(圖3~4),降結腸下部及乙狀結腸未見明顯的結腸袋形、呈現臘腸樣(圖2~3),黏膜相見脾曲結腸扭曲折疊(圖5),未見骶骨直腸分離(圖6)。結腸臘腸樣改變與長期排便困難導致慢性疲勞性損傷有關。鋇劑灌腸可以直觀的反映結腸冗長的狀況,但也要結合其他臨床資料綜合考慮,本例鋇劑灌腸考慮ⅲ型結腸冗長,但術中見結腸肝曲、脾曲長度略長,達不到冗長的標準,因此診斷為乙狀結腸冗長并作相應的處理。結腸鏡檢查對冗長的診斷意義不大,對結腸病變部位的判斷也不夠準確(本例腸鏡報告進鏡90 cm至回盲部),但可以排除其他病變,如結腸冗長也可伴有結腸癌[3]。結腸鏡作為排除腫瘤等病變的重要檢查手段,在冗長癥的術前檢查中是必要的,一次腸道準備后先行結腸鏡檢查,再行鋇劑灌腸,可以避免多次腸道準備。結腸冗長以手術治療為主,一般認為切除范圍應該偏大[4],但是冗長的結腸與正常結腸之間缺乏明確的界線,因此結腸切除的范圍尚無統一標準[5]。我們認為,鋇劑灌腸片中腸管的臘腸樣改變,是慢性疲勞性損傷導致的腸管病變在影像學上的表現,可以作為手術切除范圍的參考標準,本例患者切除全部臘腸樣改變的腸管,脾曲懸掛較高的腸管因臘腸樣改變較輕而未予切除,術后療效較好,患者恢復了自主排氣排便的能力,無腹瀉等并發癥發生,但遠期療效尚有待進一步的隨訪觀察。
【參考文獻】
[1] 張儉省, 朱榮, 馬品躍, 等. 結腸冗長的特發性便秘的結腸形態病理學分析[j]. 腹部外科, 2004,17(5):301302.
[2] 楊維良, 張新晨, 張好剛, 等. 成人結腸冗長癥的診斷與外科治療82例報告[j].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07,22 (12):905908.
[3] 彭洪云, 辛林, 沈威, 等. 全結腸氣鋇雙重排糞造影的臨床應用[j]. 結直腸外科, 2008,14(6): 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