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欣賞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226-0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多媒體輔助教學自然成為新時展的需要。多媒體教學已在中學音樂課堂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今世界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令人驚嘆,互聯網上的資源可謂海量,網絡中有包羅萬象的素材資源,方便了教育教學活動。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能自然地調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靈活多樣的特點,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審美能力,發揮了其他教學方法不能替代的巨大作用,提高了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
作用一: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傳統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播放磁帶錄音感 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這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 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地調動起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的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象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課件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認識并熟悉四種西洋木管樂器的音色和形狀結構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別播放每一種樂器演奏的MIDI音樂片斷,然后利用電腦將每種樂器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對每種 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能自然分辯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地去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 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作過這樣的嘗試,聽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煤體欣賞樂曲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 生對于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作用二:創設教學情景、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用多煤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賞析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斷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課件的視屏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 器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視屏畫面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有一段自由節拍 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 部分音樂的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
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視屏畫面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很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江邊的歡樂。
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視屏畫面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幽靜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 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因此多煤體為學生欣賞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起到了很強的感染作用。每段音樂欣賞完成以后,學生能很 容易地區分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學生 在完整的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時侯,可以結合生動的畫面、優美的景致去感受樂曲的速度變化、力度變化、樂器的音色,自然地產生了美好的遐想。
作用三、發揮煤體作用、培養學生能力
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有了美好的視聽感受,能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將樂曲所表達 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不少學生所描述的語言比音樂、畫面本身還要優美!比如:學生在欣賞完尾聲部分音樂以后,是這樣說出自己感受的:“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思緒很集中,腦海里浮想聯翩,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自己好象沉浸在幽靜的夜色之中。夜深了,江水平靜,在月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迷人。此時, 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已經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沉浸在醉人的夜色當中......” 學生在賞析每段音樂的時候,能很容易地區分每一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 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由此可見:多煤體的恰當運用發揮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視、聽、想等方面綜合的去欣賞音樂, 從敘述的角度去分析音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感受、想象、理解及表達的能力。
假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學生只是單一的聽磁帶錄音,他們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只憑單一的聽覺、想象去感受音樂,遠不及運用多煤體欣賞音樂的效果顯著;而利用多煤體進行欣賞教學則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欣賞積極性,極大的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由上可見: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受美的個性心理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情緒受到心境的制約。因此,音樂欣賞教學中必須營造一種學生易于接受、學生感興趣的環境氣氛。學生對旋律、樂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聲音和美而有趣的畫面對大腦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圖文聲像有機結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 能激發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主觀性,同時也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
一、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就不能忽視培養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對音樂學習要感興趣,只有對音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學習音樂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有了音樂學習的興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有了審美的愉悅體驗,又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課改實踐中,我逐漸認識到興趣對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性。例如:欣賞《太陽出來喜洋洋》(是一首四川民歌,四川兒童上山砍柴時唱的山歌)。歌曲形式簡單,樂觀爽朗,充分表達了兒童們熱愛勞動,熱愛山區生活的情感。它的音樂清新質樸,旋律較自由。歌曲為一段體,全曲音域只有六度,句間大多一字一音,節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長音抒發感情,使音樂悠揚舒展,句間夾用的襯詞“兒”“郎郎采匡采”等,來自呼牛喝聲和鑼鼓聲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愉悅,自得的心情,使這首山歌更加生動形象。要求學生去體會《太陽出來喜洋洋》所表現的音樂形象。這時我發現學生已經聽得全神貫注,迫不及待地要求欣賞這首歌。
二、培養學生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運用他們生活中的感知,豐富音樂形象,把抽象的音樂變為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想象、發展思維,不斷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引導學生對音樂欣賞課內容要理解,培養學生聆聽、欣賞歌曲內容的好習慣,因此,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實際為主,去欣賞、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學生如果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的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發展,真正提高音樂素質。例如:我采用的是提問和對比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問,首先就是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提出必要的問題,帶有啟發性,如《賽馬》在聽前給學生提出這個曲子是什么樂器演奏的?是怎樣的一種情緒?聽了以后有著怎樣的感覺?讓學生有目的地聆聽音樂。最后聽完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曲子是二胡獨奏曲,樂曲描寫了蒙古人民在歡度節日舉行賽馬盛會時的歡快和熱烈的場面,表現出蒙古人民對草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抒發了人們在節日里賽馬時歡樂情緒,描繪了馬蹄疾馳,你追我趕的緊張而熱烈的景象,恰似把我們引入遼闊無邊的大草原的那種意境。通過這一提問,學生都能全神貫注地去聽,去思維想象。因此,也能積極主動的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學生得到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效果特別好。
三、培養學生以動傳情
高爾基說過:“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學生的知識面和聯想還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現欲望很強。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 音樂新課程 欣賞教學
音樂新課程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音樂教學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而當情感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上升為審美情趣,最終通過審美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善于從情感的視角,創設音樂審美情境,融情感化與審美化為一體,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音樂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
新課改以來,“欣賞”被列入“音樂感受與鑒賞”的領域,其外延擴大了。音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可見,欣賞教學依然是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提到音樂,有些人就會想到唱歌,并且認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課,稱音樂老師為唱歌老師,這是行外之人的理解。然而,有的音樂老師對音樂欣賞的重要性及本質性認識也不夠,集中體現在以下問題中。
一、輕視欣賞教學的重要性,缺乏主題,放任自流
有的老師會把整堂課當做欣賞課來上,但又不好好選擇欣賞內容,只是一些音響資料的累加,也沒有欣賞質量上的要求。有的老師在快要下課的時候讓學生反復地“欣賞”音樂,也不好好設計教學過程,放任學生自己聽音樂,還美其名曰:這是把自主還給學生。所有這些體現了老師對欣賞教學重要性認識不夠、隨意性大的問題。音樂欣賞教學并非讓學生單純地聆聽,而應與其他音樂實踐活動形式(歌唱、演奏、律動、對音樂的討論、評價以及創造性活動)相結合,通過創造性地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二、背離欣賞教學的審美規律,遠離主線,弱化聽賞
在欣賞中用講故事的方法或過多的語言來解釋音樂,老師的本意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殊不知這種以語言替代音樂的行為使欣賞教學遠離了音樂的主線,背離了欣賞教學的審美規律。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這兩個特征決定了欣賞教學應以聽賞為主,教學中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有學生想象的空間。同時音樂的不確定性,決定了音樂也絕不能是用確定性很強的文字語言可以表述的。因此,在欣賞教學中,需要的是用適當的引導或提示,而不是以長篇大論口頭語言來替代音樂。
三、脫離欣賞教學的音樂性,肢解音樂,缺乏完整
在欣賞教學中隨意地卡斷音樂,把整體的音樂變得支離破碎,用“肢解的碎片”來代替完整音樂的做法相當的不理想,它不僅破壞了音樂的美感,打破了音樂的完整性,而且還阻斷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和音樂的體驗。
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學科綜合,要加強音樂學科內部的綜合來創新。音樂學科內部的綜合是在欣賞教學中,把音樂欣賞與音樂教學的其他方面內容充分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并加以創新,更好地為欣賞教學服務。許多音樂欣賞內容可以通過演唱、演奏、律動表演等來豐富和加深對作品內容及其內涵的體驗與理解。
首先,唱一唱旋律。有些樂曲,最好的欣賞方式就是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發現多次出現的主題曲調,然后配合音樂哼唱主題,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不僅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能更好地專注于音樂本身,而且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樂。
接著,拍一拍節奏。可以是身勢律動,再進一層的話也可以選用打擊樂器和著音樂擊拍參與音樂表現。借此手段來欣賞音樂,學生的注意力始終在音樂上,有效地參與了“聽”這個環節,做到了真正地聆聽音樂。 在以音樂欣賞為主的音樂課中,多方面的、多視角的、多緯度的綜合是很有必要的,是欣賞教學達到勝利彼岸的有效途徑。在綜合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三個原則:不要為了綜合而喪失了音樂課的音樂性;不要為了綜合而單純地傳授其他學科知識;不要把綜合看做知識的“拼接”。做到了這些,綜合創新就會賦予音樂課堂鮮活的個性,就會使音樂欣賞課更具魅力,更有感染力。
總之,在欣賞教學中,最根本的是教師要精心設計,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途徑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涵、意境。
單簧管開始奏出一段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寬廣悠揚的旋律,塑造了一種安詳靜謐的氣氛。在這段具有東方韻味的旋律伴奏下,一隊商旅由俄羅斯士兵護衛而來;漸漸地,馬和駱駝的腳步聲自遠漸近,由圓號移調重復,弦樂器用撥弦模仿著馬蹄的腳步聲;它徐緩如歌……
這是我們進行的初中八年級《音樂》下冊第三單元“管弦和鳴――音樂欣賞”《在中亞細亞草原》樂曲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斷音樂的賞析教學課的情景。這一節課教學的難點就在于如何為學生的欣賞創建一個美好的視聽氛圍,并能用生動、優美的形式將樂曲所表達的意境再現出來,從而較好地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去理解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及樂曲的情緒與意蘊。
多媒體的運用是當今教學手段的一種重大改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投影、動畫、影像等現代化教學媒體被越來越多地使用到音樂教學中,它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耳聞目睹古今中外的風土人情和歷史畫面,猶如身臨其境。激發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既創建了教學情景,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談談(我實踐中的幾點思考)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能保持新鮮感和參與熱情,一方面要有一個寬松的表達空間及治學的民主氣氛。新鮮感是吸引注意力和引起興趣的前提條件;表達空間是他們能力得到肯定、思想得到鍛煉的場所,而廣闊的想象空間則是使他們暢所欲言、打破思想束縛、自由發揮想象力的肥沃土壤。這正是傳統教學模式所達不到的境界,也正是新的電教手段表現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通過多媒體輔助,可以優化提高教學效果,摒棄落后的教學方法,突破創新,擴大補充知識容量。例如在欣賞教學中,以前總是對錄音磁帶進行剪輯,不僅費時,而且效果不理想,但電腦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剪輯,使以前繁瑣的工作變得簡單,效果更佳。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滲透
音樂的多元化不僅在于它的表現形式、演唱方法、創作手法,同時它也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如中國民歌,各民族都有著各不相同的風俗、建筑、語言、服裝、舞蹈等,許多文化都滲透于音樂中。在教學中教師用語言、圖片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也達不到目的,而多媒體卻能夠做到。我們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把所要的資料做成演示文稿或根據某一節課的內容選擇網上的大量材料,對選擇出最合適的材料進行重新整合來為音樂課服務,這不僅能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也能鍛煉學生的探究性和綜合學習的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
音樂是一門聽的藝術,也是情感的一種流露。一首歌(樂)曲旋律的形成,不僅僅是音符的組合,而是樂思的發展和表現。心理學家認為:動態刺激遠大于靜態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學中,以靜態方式存在的教學材料,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可恢復其鮮活的面目,使之變得有聲有色。采用CAI動態圖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閃現、圖形的縮放與移動、顏色的變換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僅能把學生難懂的知識直觀的顯示出來,而且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揮
通過教學我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其實是有著極強的創作欲望的,但苦于沒法操作,而多媒體給了他們幫助,如有些同學雖然不會演奏樂器但通過多媒體音樂軟件等他們同樣可以用自己所學到的音樂知識隨心所欲將一部作品進行改編配上某些影片片斷或某些畫面或動畫進行作品的再度創作。基礎好的同學可以通過多媒體編創自己的音樂作品,由多媒體電腦將他的作品演繹等等。合理的有效的運用多媒體能夠為學生提供許多原本不可能實現的創作機會,能讓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通過《在中亞細亞草原》音樂欣賞課教學,我對多媒體音樂課教學的幾方面的認識是:
(一)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教學手段的優化組合
在欣賞課《在中亞細亞草原》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快地認識并熟悉西洋管弦樂隊的音色和結構特點,通過視頻分別播放每一種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斷,然后利用投影儀將每種樂器的圖片展示出來,然后學生對每種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從而,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就能自然分辯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此就更進一步地去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認為,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要使學生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進入角色,就要根據歌(樂)曲的意境及音樂知識的特定內容,創設良好的音樂情景,感染學生,使學生融入音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巧妙地創設情境,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一、美育視角下高中音樂欣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學生參與興趣不高。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比較大的高考壓力,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高中生對音樂課興趣不高,參與積極性也受到影響。加之當前很多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過于注重音樂知識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多有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參與音樂欣賞課堂的興趣更加大打折扣,也很難真正感受到樂曲的美妙,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1]其二,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尊重。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但是,當前很多高中音樂教師依然沒有轉變教學觀念,習慣性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效率也會受到影響。其三,音樂欣賞課堂的體驗感不強。與其他科目不同,音樂本身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所以,需要學生不斷地欣賞和體驗才能充分感受音樂的美好,不過,當前很多高中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不注重音樂欣賞與體驗,導致在音樂課堂當中學生體驗感不強,也很難真正感受音樂中蘊含的情感,不利于音樂欣賞課堂的構建。
二、美育視角下高中音樂欣賞課堂建構具體策略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音樂審美心理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對于高中生而言,培養其音樂審美興趣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參與到音樂欣賞課堂當中。所以,在美育視角下,高中音樂教師還需要充分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興趣[2]。但是,當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都偏向于知識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音樂欣賞的興趣普遍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還需要充分了解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興趣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與其他學科不同,音樂本身是一種藝術類的學科,能夠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在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興趣的時候,教師需要盡可能減少長篇大論,更多地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對音樂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音樂欣賞能力也會隨之提升。例如,在湘版《華夏音樂之光》一課教學中,主要精選了我國古代音樂作品,旨在讓學生充分了解華夏音樂的成就和輝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仔細欣賞教材中精選的音樂,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配上相應的視頻,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充分融入到音樂當中,仔細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從而更好地欣賞音樂,開拓自己的音樂視野。
(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所以高中音樂教師想要在美育視角下構建音樂欣賞課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課堂,自由、主動、積極地完成音樂欣賞。[3]但是,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依然有很多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習慣性地處于主導地位,成為課堂的掌控者,導致學生主體性不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適應自身角色身份的轉變,尊重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更好地構建音樂欣賞課堂。此外,教師還應該因地制宜,在引入新型教學方式的同時,注重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生搬硬套,以免產生相反的效果。例如,教師在構建高中音樂欣賞課堂的時候,可以先將班上的學生根據其興趣愛好的不同,分為不同的小組,“類似民族音樂組”“古典音樂組”“流行音樂組”等,然后分別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再以小組形式,相互幫助、交流討論,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欣賞水平。最后,教師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實力展示,將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并且讓其他小組的學生參與評價和討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一些文體活動,給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從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音樂的魅力,更愿意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三)引導學生反復聆聽,注重情感體驗
與其他科目不同,音樂欣賞本身需要學生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所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培養學生審美體驗十分重要。[4]對于高中生而言,很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審美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改變之前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各個感官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更加細致、準確地體驗和感受音樂。因此,在美育視角下,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反復聆聽,更好地體驗樂曲情感。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體驗音樂的基本要素,包括音色、速度、力度、節奏、音高等,然后得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覺得這首樂曲是否好聽,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感性的體驗。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和音樂欣賞能力之后,再逐步加深體驗,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充分想象和理解,感受到音樂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并且理解音樂中表達的情感。所以,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反復聆聽音樂作品,不斷積累學生的感性體驗,同時,在學生反復聆聽的時候,進行恰到好處的講解,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驗音樂,提升自己的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