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荀子語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窗外,細雨霏霏,像一個個音符,跳躍在地面上。不像秋雨,有那么多的惆悵,那是一種飄渺的感覺,像是被陳釀的美酒灌醉了,像是在做一個甜甜的美夢…。。。
清明,總是一片濕雨,仿佛有了這雨,清明才更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懷念的味道來。這個節日最深的定義就是掃墓,但我卻覺得清明更多的是應該細品那已經醞釀了很久的春的氣息。于是,我便讀著清明的雨,踏上了尋春的路。
天氣有些陰沉,透過蒙蒙的細雨,遠處的春的景色映入了眼簾。
柳,當然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仿佛是被翡翠所渲染,嫩得叫人不忍心去摘。近看,一片片葉子打著細卷兒,在綿綿細雨中微微晃動。微風吹來,飄在了水里,連湖水似乎都被她弄癢了,笑出了淺淺的酒窩。
小草像孩子似的,一棵棵爭先恐后地鉆出土地。它們碧綠碧綠的,鮮嫩鮮嫩的,大片大片的奪人眼球,好像很歡迎人們在它身上嬉戲。它們隨著風向舞動著嬌小的,堅韌的腰肢,那景觀煞是好看。
遍地的花朵一簇簇,一層層,漫天鋪去。白的,粉的,黃的,都是淡淡的一團,像是飽蘸了顏料的筆在宣紙上一點,那顏色便暈開去暈開去。迎春花先是染綠了方形帶節的枝兒,再就給自己裝點上滿身金色的花朵。它像一道道拋物線,由一點向四面八方拋去,而絕無橫枝斜出。花朵又像用金色錫紙做成的精巧的喇叭,一朵朵開著,直到枝的盡頭。梨花在雨中如雪如玉,潔白萬頃,流光溢彩,璀璨晶瑩。有些還沒完全綻開的花瓣,脹開了縫的花蕾,點上幾點涼涼的雨,好像珍珠一般璀璨奪目。
最有韻味的非櫻花莫屬了。遠看櫻花,仿佛是一個身穿婚紗的新娘,那蟬翼似的白紗裙與淡粉色的臉頰簡直無可挑剔,把春天的柔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猶如九天仙女把撕碎的錦緞灑向人間,瑰麗萬狀,燦爛無比,給人一種明快開闊的感覺。那被微風拂下的櫻花瓣像一層粉色的地毯,更增添了一抹夢幻感。
對“雌性”(母性)的張揚向來是著名旅美女作家嚴歌苓的獨特審美趨向:從女兵、女“知青”到女農民、女性移民,再到保姆、風塵女子、女遺孤……她在作品中曾塑造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她們的命運或凄慘,或傳奇,但大都體現出某種“悲劇精神”,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個體人生與社會環境的悲劇沖突;在苦難中抗爭的悲劇人物;荒誕離奇的悲劇風格;悲劇中的生命哲學――憐憫與關懷。而她的《陸犯焉識》卻一改擅長的女性命運書寫,轉而將目光投諸男性人物,將知識分子的命運鋪展在20世紀中國歷史這塊龐大而堅硬的底布上,進而檢視了殘酷歲月里生命可能達到的廣度和高度。
小說講述的是上海“大戶人家才子+公子型”的陸焉識,在父親去世后,年輕無嗣的繼母馮儀芳為了鞏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軟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馮婉喻――沒有愛情的他很快出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毫無愧意地過了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日子。回國后的他開始了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生涯,也開始了在風情而精明的繼母和溫婉而堅韌的妻子夾縫間尷尬的家庭生活。
悲劇從陸焉識因出身以及不諳世事的張揚激越而入獄開始。20世紀50年代,在歷次“運動”中,他迂腐可笑的書生氣使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荒草大漠上改造了20年。精神的匱乏、環境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刑期滿后,他和馮婉喻終于團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他卻發現歲月早已徹底改變了生活,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終成“庸俗小市民”的兒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身為“大齡剩女”的女兒對他愛怨糾結,態度幾經轉變,唯一苦苦等待他歸來的馮婉喻卻在他到家前突然失憶……世事糾纏到極點,世代失落不斷疊加,余下的絕望又該如何化解。而此處,不再有情緒充沛的文字架設,故事戛然而止,顯然這不是童話的模式。
“知識分子的自由何在”,或者說“知識分子如何得以自由”,這些在中國語境下產生的話題,談起來不單沉重,而且令人傷感,甚至可能永遠沒有最佳答案。《陸犯焉識》既涉及一個關于知識分子自由的探討,也涉及對多層次人生命運轉折的關注。陸焉識一輩子的掙扎和渴望都在圍繞“自由”展開:被安排的婚姻,他是不自由的;家族把他變成了“家里獨撐門面的男人”――“一個無形的桎梏”,也是不自由的;后來到西北變成真正的犯人,“活生生的桎梏”,更是不自由的;回到上海的自由世界,與兒女們的種種糾結和無奈,發現實際上一點也不自由……為了堅持自由,他與時代、環境和現實百般周旋,但卻并未磨合出一條“雙方皆歡”的結局。曾經的風光、曾經的愛人、曾經的位置、未知的苦難以及世俗的眼光最后都再次將他判了“無期”……人性深層的悲哀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貫穿全書的陸焉識的3個名號:一是“老陸”,二是“278”編號,三是“老幾”。不同稱呼不斷轉換的背后,事實上也隱含著陸焉識不同的人生命運轉折,成為他對自由熱切向往的隱喻。
關鍵詞:神話;魯迅;現代文學
神話,是蒙昧世紀混沌初開時結出的一個神奇金果,是原始民族用直覺“精神石斧”鑿開混沌的一種探索。神話的內容包羅萬象,既蘊含人類的起源,又揭示人類的命運,用浪漫的隱喻努力向人們展示“自然與人類命運的負有教育意義的意象。”①神話的魅力穿越歷史長河,在后世仍能熠熠生光,并且不斷啟發著后世的文學創作。
魯迅對神話的癡迷,早在其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在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就曾飽含深情地描寫過關于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的故事,這部畫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的神話書籍,可謂是魯迅先生最早的文學啟蒙讀物。也正是這本小冊子,培養了魯迅對文學的興趣,也決定了先生在后來的生命中不斷將神話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和寫作內容。
魯迅沒有單獨成書的神話學著作,其神話研究的相關文章零星記載在其相關著作以及雜文中,比較重要的文章如《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等等。魯迅的神話研究,雖然用力不是很深,觀點也有可議之處,但其開拓者、先驅者的功績卻是不可抹煞,他對于后來者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從理論層面看,魯迅對于中國神話的研究需要注意兩點內容。其一,魯迅當屬中國神話研究的拓荒者。早在1907年,魯迅就創作了論文《摩羅詩力說》,介紹西方的反抗神,可謂是魯迅對神話研究的開端。在無所借鑒,無所依傍的情形下,魯迅對神話的論述雖然不多,但往往切中肯縈,能夠給后來的研究者以啟發。他最先確立了一個頗受認同的“神話”概念:“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②在魯迅看來,神話是古代先民們對于未知自然現象的一種主觀性解釋。魯迅這種神話觀雖然還沒有達到神話觀的高度(馬克思對于神話本質的看法,在于把原始人看做是跟自然對立著、斗爭著的存在,在于看到人類對自然的能動的性質)。但是,同以前的神話觀相比較,無疑是一種向前躍進的見解。其次,魯迅對神話研究的貢獻當是確立了神話與文學,與小說的淵源關系。魯迅認為神話首先是文學,提出“小說源于神話”這個觀點――“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③魯迅打破了中國小說長期被排斥于文學殿堂之外的歷史的同時,也把長期被傳統文化忽略甚至扼殺的神話重新拉回人們的視野。這一觀點提出以后,其影響也是深遠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神話題材的文學作品并非主流與大頭,其中的優秀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魯迅先生對中國現代神話的貢獻,不僅僅單指理論層面,一個更重要的方面便是在神話題材文學作品上的創作與創新。《故事新編》中的幾篇神話題材小說一直以來是學者們備受關注,其中很多名篇也早已被人們所熟知,除了《故事新編》,他的詩歌、散文和雜文中也散見大量神話傳說,可見魯迅對中國神話的研究,從理論到創作,都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神話小說創作,基本上都取材于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其中,以女媧補天(《補天》),嫦娥奔月(《奔月》),大禹治水(《理水》)最為典型。在對古代神話資源的利用上,魯迅先生采取的方法是以神話為出發點,用文學的方式賦予它們新的色彩。魯迅是一名現實主義的戰士,而非浪漫主義的詩人,魯迅的神話小說,其外衣雖然是神話,但是但其指歸卻是為著中國的社會現實,即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要求而產生―這一創作原則貫穿了魯迅整個的神話題材小說創作。以《補天》為例,女媧補天的神話在中國流傳甚廣,在古籍中也多有描述,因而在魯迅的小說中,我們也能很容易的找到一些保留在原始神話中的細節,如《山海經?大荒西經》上記載:“有國名曰淑士,領項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蝸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④而魯迅小說中也恰好存在關于寫“女媧之腸”的片段。《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剛缺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蝸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⑤這一基本的補天情節在《補天》中也予以保留。魯迅不愧是一位天才,他往往能夠從凝固的神話故事中生發出驚奇的想象,仿佛帶我們走進了一場夢境,夢中的主人公和事件仿佛都似曾相識,但是卻的的確確是另外的故事,在《補天》中,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女媧煉石補天,而是補天后不孝的后代在女媧身上扎棚筑窩,女媧補蒼天的英雄主義行為被補天后戲劇性的悲慘結局所消解,不得不讓人佩服魯迅先生的犀利與深刻。
神話的一個重要思維方式在于“以象表意”。比如古代先民對于生命來源,天地形成的這一些抽象問題怎么解決呢?他們只能創造出一個有模有樣,又不同于己的“象”――蛇身人首的女媧作為思維的生發點。縱觀古代神話,可以說一切的形象或者情節,都是先民想象出來的“象”,它們形象又具體,生動而神秘,充滿著浪漫和理想主義色彩。而在這些“象”的背后,根植的是先民對于宇宙生命的混沌理解。“象”是直觀的,生動的,神秘的,這也是神話本身最核心的那一點。在借鑒神話創作過程中,忽視了這一點,神話就會失去生命力,變成蒼白的死文字。在魯迅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很好的借鑒了神話意向表意的思維模式,神話之象生動,有魅力,神話之意深刻有內涵:小說在描繪女蝸造人和補天的神話故事的時候,洋溢著一種宏大的、理想化的氣氛,它的背景是廣漠的天宇和遼闊的大地,五彩繽紛的浮云,光芒四射的太陽,冷峭皎潔的月光,奔騰呼嘯的大海,山崩地裂時熊熊燃燒的烈火,以及種種驚人的景象,這些景象后面是一種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暗含著作者的某種希望和理想。神話本身就是一種浪漫神秘的存在,只可惜在千百年來的流傳中,神話漸漸成為了書籍上的死文字,成為了被定格的印象。魯迅先生的高人之處恰恰在于,他能將已經死去的凝固的神話重新蓋上了一層面紗,神話又重新獲得了神秘的魅力,神話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無從得知,得到的只是一種可能的解釋,魯迅先生的神話重寫使神話獲得了生命,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參考文獻:
[1] 維勒克,沃倫著《文學理論》中文譯本,三聯書店1984年版。
[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
[3] 袁坷,《山海經校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 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覽冥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5] 李慶鵬,《論魯迅神話觀》,《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6] 侯春慧,《神話歷史敘述――魯迅神話題材歷史小說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閆立飛,《否定與輪回――魯迅神話傳說題材歷史小說的深層結構》,《理論與現代化》,2010年03期。
[8] 高婧,《魯迅的神話思維》,《銅陵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9] 曹萬生,《論茅盾的神話美學觀》,《四川師大學報》,1985年04期。
注解:
① 維勒克,沃倫著《文學理論》中文譯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206頁。
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第17頁。
③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第17頁。
我和魯迅比童年,比出的是后悔。在魯迅當時的年代,他在12歲進了“三味書屋”上學,實際上只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那里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一想到魯迅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我心里后悔極了,后悔自己不該在寬敞而明亮的教室里上課走神,后悔自己沒有珍惜現在那么好的讀書條件。
我和魯迅比童年,比出的是慚愧。他那時只會“對課”,要不就是放開喉嚨,扯著嗓子念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文言文。我們可不一樣,歷史讓我們明智,數學使我們周密,英語讓我們與國際接軌,而我有時竟會覺得上那么多節課很煩、很累。想到這兒,我慚愧不已。
我和魯迅比童年,比出的是幸福。魯迅小時候曾是一戶大家庭的長孫,由于事態的變遷,他成了破落戶子弟。家庭變故使少年的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而自己的童年呢?社會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人都是那么的熱情。與魯迅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啊!
1、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榮辱》
2、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6、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7、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8、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9、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10、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11、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2、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1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14、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15、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16、務本節用財無極。——《荀子·成相篇》——荀子
17、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荀子·大略》
18、凡斗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19、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20、學無止境。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2、酒亂其神也。
23、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24、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荀子·不茍》
25、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26、以治氣養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27、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后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后深。故圣者眾之所積也。——荀子經典語錄
28、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子·修身》
29、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30、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31、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32、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也。
33、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3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35、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勸學》
3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37、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名言
38、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榮辱》
39、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40、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
41、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4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43、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荀子
44、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45、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勸學》
46、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47、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48、公生明,偏生暗。
4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50、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后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5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5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3、惡之者眾則危。——《荀子·正論》
54、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55、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56、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57、先義而后利者榮,先榮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58、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信。
59、篤志而體,君子也。
60、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61、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
6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63、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64、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6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6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67、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
68、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勸學篇》
69、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70、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71、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7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禮論》
7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74、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75、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富國》
76、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77、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王霸》
78、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79、居必擇鄉,游必就士。——《荀子·勸學》
80、思索以通之。
81、公生明,偏生暗。
82、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83、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4、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85、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
8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