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飲食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飲食文化范文第1篇

法國飲食文化

法國美食在整體上包括這幾大方面:面包、糕點、冷食、熟食、肉制品、奶酪和酒。這些是法國飲食里不可缺少的內容,而其中最讓法國人引以為榮的是葡萄酒、面包和奶酪。

法國人習慣用西餐,浪漫的法國菜、浪漫的法國餐,有很多細節值得你慢慢品味。

法國菜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肴種類繁多,烹調方法獨特。歐洲的佳肴幾乎都是法國人烹制的,這是因為歐洲第一流的大飯店或餐館所雇傭的大廚多半是法國人。他們對飲食的講究程度足以與我們中國人相媲美,甚至把飲食視為藝術這一點上還勝我們一籌。

法國菜具有選料廣泛、用料新鮮、裝盤美觀、品種繁多的特點。菜肴一般較生,還有吃生菜的習慣。在調味上,用酒較重,并講究不同的原料用相應的酒。他們的口味肥濃、鮮嫩而忌辣。豬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雞、魚、蝦、雞蛋和各種燒鹵腸子、素菜、水果是他們喜愛的食品,尤其愛吃菠蘿。無鱗魚被排除在餐桌之外,是不受歡迎的食物。進餐時,冷盤為整塊肉,邊切邊吃,名菜有:馬賽魚羹、雀肉會利、巴黎龍蝦、焗蝸牛、紅酒山雞、沙福羅雞、雞肝牛排、牡蠣杯、馬令古雞等。

法國餐是不能用味美或營養或豐富來形容的,除了對菜的配料、火候的講究、菜肴的搭配、選料的新鮮程度以及不同地區所演變出的多元化菜肴與烹調方法,法餐可以說在其細膩、合理性和藝術性方面都在其它西餐之上。

法國人還特別追求進餐時的情調,比如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燭光、典雅的環境等等。大一點的餐廳大都布置得富麗堂皇。有的店里還存有十六世紀的路易十四時期的豪華家具,精致的銀餐具、水晶杯子等昂貴、華麗的餐具。還有的餐館把藝術收藏品作為店里的主打,墻上的名畫是真正的珍品,絕不是牽強的裝點門面的一般藝術掛畫。有的餐館還將自己的收藏愛好放到店里,與客人共享收藏之樂趣。如果飯店的歷史很短,他們也能想辦法擺滿各式鮮花,與品嘗美味是絕好的情景交融。

法國的美食和法國人對生活的要求以及審美觀有直接關系。法國人還將飲食賦予哲學的意義,認為個人飲食應符合各自的教養與社會地位,并將同桌共餐視為一種聯絡感情、廣交朋友的高雅樂趣和享受。有一位被稱為“世界級膳食家”的人曾說:“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氣氛,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國民的整體個性。”看看法國人的美味佳肴以及用餐方式,不由得會讓人想起克萊德曼手指下流淌出來的串串音符,浪漫而雋永,讓你充分領略法式大菜所散發的馨香的藝術情調。

法國人晚餐的時間,大多在晚上8點左右,有的甚至更晚。到了餐館之后,一切經過專家精心設計的、溫馨而典雅的氣氛立刻會感染你。餐廳的桌椅擺放很講究,不僅要方便就餐,還要迎合不同顧客的消費心理,空間更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法國餐廳的服務非常到位,不僅要為第一次光顧的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而且還要記住老客戶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當這些人來此就餐時,他們都主動上前稱呼著客人的姓名,使人備感親切。

法國餐的每一道菜與飲品搭配是一門“藝術”。餐前一杯開胃酒不可缺少,就餐期間酒的種類,甚至顏色都非常講究。點肉類食品要配紅葡萄酒,吃魚蝦類的海味要喝白葡萄酒,有些人用餐后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

法國餐的菜單很簡單,主菜不過十來種,但都制作精美,點菜的順序是:頭道菜一般是涼菜或湯,盡管菜單上有多個品種的“頭道菜”供你選擇,但只能選擇一種,在上菜之前會有一道面包上來,吃完以后,服務員幫你撤掉盤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湯。美味的法式湯類,有濃濃的肉湯、清淡的蔬菜湯和鮮美的海鮮湯。第3道菜是一頓飯中的正菜,這是法式菜中最為發揮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細膩、考究,令食客難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種“排”——雞排、魚排、牛排、豬排。這所謂的排是剔除骨頭和刺的凈肉,再澆上配制獨特的汁,味道鮮美,吃起來也方便。所謂的大餐就是指老百姓常吃的東西加上一些細心和感情佐出曠世的美食,而海參、鮑魚、穿山甲等山珍海味在法餐中卻難尋蹤影。法菜中頗為有名的洋蔥湯就是用低廉的洋蔥加奶酪和面包片熬制的濃湯,喜愛法餐的食客中不乏有沖著洋蔥湯而來的。在就餐程序中貫穿始終的是美酒,主要是葡萄酒和香檳酒,這是法國大餐中的經典之筆。酒的選擇和搭配規矩很多,比如,吃海鮮要配白葡萄酒,吃紅肉要配紅葡萄酒。

最后一道是甜食,法國人的認真、細致和對生活傾注的藝術感情都溶進這最后的甜食上。法式的甜品被認為舉世無雙,清香、軟滑的甜品,使就餐的尾聲完善而回味無窮。

晚餐后喝杯濃咖啡,吃一、二個水果,一塊雪糕,那是一天勞累后的享受。喝葡萄酒、蘋果酒、薄荷酒,吃焗蝸牛、大鵝肝、黑蘑菇以及百合,則是法國人樂而不疲的快事。

飲食習俗中忌諱、杜鵑花以及一切黃色花、紙花。對墨綠色也抱有反感,認為這些顏色都是不吉利的,故在法式餐廳的擺設和鋪臺中應注意。在就餐時,法國客人一般不歡迎有人遞送毛巾。

法國的奶酪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它是由牛奶、羊奶(包括山羊奶)混合加工而成,并有半凝固態、凝固態以及干塊狀的,又由于其顏色、味道的不同,可有上百種不同的奶酪。

除此之外,咖啡文化也是法國的一大特色。

巴黎的咖啡館時尚已延續數個世紀。早在1686年,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商人來到這里創辦了第一家咖啡館后,巴黎的咖啡館就一直興盛不衰,但長足的發展卻是近20年內的事,這不僅得益于巴黎這個世界文化名城,更在于旅游業的興起。有人說,不到巴黎你絕對不能說自己已經去過歐洲了,不進巴黎的咖啡館,你不能說到過巴黎。巴黎大概有1萬家咖啡館,在巴黎城內外,人行道、廣場、花園,幾乎無處不是咖啡館,并且生意異常紅火??Х瑞^猶如巴黎的靈魂,幾乎各種社會活動都出現在咖啡館。情人邂逅、談天、做生意、賭博和游戲等,都成為咖啡館里的景觀……巴黎的咖啡館成為城市的媒介場所,也成為親情交流的紐帶。咖啡館成為巴黎時尚的另一緣故是,進咖啡館喝咖啡并不昂貴。你只要花1法郎就可以在里面坐上數小時,夜間也不例外。為吸引顧客,巴黎咖啡館大都成為無煙館。因此,許多煙民都在大街上吸煙。

巴黎的咖啡館還有一大特色,即色彩紛呈、花樣別出,流動的、異國的、聲像的、餐館式的、奢華的、固定的、簡陋的、英語的、德語的、正宗法語的等等,無奇不有。巴黎的咖啡館甚多,但你卻難以找到同樣風格的。這里,人們崇尚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淡雅的木制裝飾大受青睞。哪一種人上哪一種咖啡館,巴黎人十分講究。你若與情人約會,就請進皇太子咖啡館,因為那里擁有最具有情調的色彩。你若是游客,需要領略最具有巴黎特色的菜肴,那么就請進埃菲爾咖啡館,因為你從壁式屏幕畫面上可以觀賞到巴黎全景,并品嘗到最負盛名的菜肴。總之,巴黎的咖啡館已成為一種特色文化。人們進咖啡館,不一定要以喝咖啡為目的,或許為觀賞、交易或約會。巴黎的咖啡館已遠遠超出喝咖啡的含義。

現代的法國美食是法國傳統美食的繼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現代法國人更加崇尚的是營養美食,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疾病,尤其對女士來說,營養美食的目的是為了永葆青春。

但是,不管社會發展到如何現代化的程度,人的思想和行為表現得如何前衛,法國始終未丟棄本國傳統而古典的美食藝術。為了不使下一代的味蕾退化,政府定期請飲食專家到小學校進行味覺檢查和訓練,以使孩子們有一個正常的味覺,能夠充分享受悠久知名的法蘭西美食,在食品的制作過程中也盡量保持傳統的烹制手段。

面包是法餐中的主要佐食。20世紀70年代,為了提高效率,面包生產商曾經采用大機器生產,結果破壞了面包的原始味道,市民反對,政府又下令重新恢復手工生產。直到今天,法式面包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這和法國人的鐘愛和維護是分不開的。

法國美食介紹

一、法國經典美食——鵝肝

在國內,法國菜所代表的是精致浪漫高雅和昂貴,真正名貴的法式料理,吃一餐可能達一人7千元左右,價格全賴菜肴的種類而定,由于法國菜極重視原料素材的新鮮上等,所以國內法國餐廳多半采用空運現吃的方式,吸引了許多老饕慕名而來,也造成了法國菜的價格居高不下的盛況。

二、法國經典美食——黑菌(松露菌)

“松露”(Truffe),又名“黑菌”,是一種長在地下的菌菇。在法國有“黑鉆石”美名的松露,嚴格來說并不算是菇類,因為它寄生在樹木的根部,深藏在泥土的地底,因此必須靠訓練有素、嗅覺靈敏的狗才能發現它的蹤影。 松露對于溫度和濕度十分敏感,處理不當的話,只要是短短的三天就可以“瘦”了十分之一。重量減輕了就意味著鈔票不見了,常令老板們心疼不已。因此,為了保存松露,于是便開如有人把松露放在密封的米桶里,或與雞蛋共處一室。結果產生了讓人意外的驚喜,米與蛋充分吸收了松露的氣味,同時又讓松露的水分不會快速 蒸發,造就了松露的另一番風味。松露最好的品味季節是在十二月到三月間,波爾多酒和一般的紅酒都可以搭配著喝。

三、 法國經典美食——魚子醬

世界三大美食中最廣為人熟悉的“魚子醬”,其實就是鹽漬的鰭魚魚卵。這種享負盛名的美食,早于十三世紀,就被喻為人間的極品。傳聞當時在丹麥的一份報章上,曾提到當地一家工廠接到制造鰭魚魚子醬訂單的要求,這應是魚子醬的最早記載。

除了鰭魚外,魚子醬也會用到鱒魚、鱘魚、鱈魚、鳣魚等等材料。其中,尤以鳣魚最為特別,因其生長的地方僅限于里海和黑海。魚子醬可以搭配任何材料,仍不會 失去其鮮美風味,無論是冷盤,美酒,糕點等等,無一不可和魚子醬配合成絕妙的菜式。如果真的要說魚子醬最常使用的地方,大概算是和香檳配合的開胃菜吧!

法國地區特色 法國菜的特色是汁多味腴,而吃法國菜必須有精巧的餐具和如畫的菜肴滿足視覺;撲鼻的酒香滿足嗅覺;入口的美味滿足味覺;酒杯和刀叉在寧靜安詳的空間下交錯,則是觸覺和味覺的最高享受。這種五官并用的態度,發展出了深情且專注的品味。

近年來,法國菜不斷的精益求精,并將以往的古典菜肴推向所謂的新菜烹調法(Nouvelle Cuisine),并相互運用,調制的方式講究風味、天然性、技巧性、裝飾和顏色的配合。法國菜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含有許多地域性菜肴的特法國北部畜牧業盛行,各式奶油和乳酪讓人食指大動。南部則盛產橄欖、海鮮、大蒜、蔬果和香料。

法國不同地區飲食特色

(一)、 BURGUNDY伯根第地區

甘甜的紅酒

伯根第地區產有大量的紅、白葡萄酒、過螺、雞及芥茉醬。著名的菜肴是紅燴雞、紅酒燴牛肉,伯根第烤田螺。法國是世界上引以為傲的葡萄酒、香檳和白蘭地的產地之一,因此,法國人對于酒在餐飲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講究。如在飯前飲用較淡的開味酒;食用沙拉、湯及海鮮時,飲用白酒或玻瑰酒;食用肉類時飲用紅酒;而飯后則飲用少許白蘭地或甜酒類。另外,香檳酒慣用于慶典時較多,如結婚、生子、慶功等。

(二)、 NORMANDY諾曼底地區

鮮美的海鮮

諾曼底地區產有大量的海鮮、牛油、鮮奶油及蘋果。較知名的菜肴是諾曼底燴海鮮。另外在許多菜肴中加入蘋果,成為此地區最大特色。

(三)、 CLSACE堪薩斯地區

特產鵝肝醬

法國最具盛名的鵝肝醬即產自此區。較知名的菜肴是起司培根蛋撻,及酸菜什錦熏肉。

(四)、 PROVENCE普凡西地區

鮮美的牛排

因為鄰近地中海及意大利,所以其菜肴較偏向意大利口味。在菜肴烹調制造過程中常用多量的橄欖油、大蒜、蕃茄、魚及各式香料。知名的菜肴是馬賽式海鮮及普凡西田雞腿等等。

法國菜在材料的選用較偏好牛肉、小牛肉、羊肉、家禽、海鮮、蔬菜、田螺、松露、鵝肝及魚子醬;而在配料方面采用大量的酒、牛油、鮮奶油及各式香料;在烹調時,火侯占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如牛、羊肉通常烹調至六、七分熟即可;海鮮烹調時須熟度適當,不可過熟,尤其在醬料(Sauce)的制作上,更特別費功夫,其使用的材料很廣泛,無論是高湯(Stock)、酒、鮮奶油、牛油或各式香料、水果等,都運用的非常靈活。

(五)、 出名的法國起司

法國的起司(Cheese)也是非常有名,種類繁多。依型態分有新鮮而硬的、半硬的、硬的、藍霉的和煙熏的五大類;通常食用起司時會附帶面包、 干果(例如核桃等)、葡萄等。另外,法國菜在享用時非常注重餐具的使用,無論是刀、叉、盤或是酒杯,因為這些均可襯托出法國菜高貴之氣質。

看過“法國飲食文化”的人還看了:

1.法國飲食文化介紹 法國飲食文化習俗

2.法國飲食文化介紹 法國飲食文化特色

3.法國西餐的飲食文化禮儀

飲食文化范文第2篇

Food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styles. China has 5000 years history. We probably spend half of time on food. Chinese people choice food very carefully. They only use fresh material to make food. For example they only eat fresh fish. Chinese have a lot of ideas and techniques for cooking. We can cook a chicken in over ten ways. That’s why Chinese food is so popular in the world. Western country like English or American, they don’t have fresh food because they buy their food from supermarket which only sells stored materials. Western people would also prefer fast food like burgers and chips. They are unhealthy to human body. Western people do not have many skills for cooking, mostly they only boil, steam and bake the food. By the way, western people are very good at making desert and chocolate. They can make very good cake and chocolate. They are very sweet but it’s sort of food which make you become fat quickly.

In china if you invite people for meal, the person who invited other people would pay for the meal but it’s not the way in Western country. In western country people will think you only invited me but it’s not your responsibility to pay for me. I can afford it. They won’t be happy if you pay for them. People in China would always put dishes into customer’s plate to show their hospitality, but they will think it’s not healthy because your chopsticks have been used by you. In western country like America not England, people will always give tips to waiter after they finished meal in a restaurant. If you don’t they will not be happy because tips are one of their major income. In china this only happen in some top restaurants and hotels in large international cities like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Western people will also think you are rude if you make sound during the meal. Western people do not hold their bowl up even when they have a bowl of soup.

There is also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Chinese people use chopsticks and western people use fork and knife. Usually people who use fork and knife will use fork to hold the meat and cut it by knife and use fork to help to get that piece of meat into mouse. Chinese just use chopstick to pick things and pass it into your mouse.

Chinese people only have three meals during a day. But western people will have more, they have afternoon tea. Usually they would have fruits, homemade cake, tea (black tea) or biscuit with cheese. If you are a housewife and have a lot of time, you may have morning tea as well.

飲食文化范文第3篇

摘要:飲食文化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本文運用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結合跨文化交際和翻譯實踐,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中國飲食文化翻譯。

關鍵詞:飲食;文化;菜肴;翻譯;技巧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天”,無論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還是進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樂,都離不開“食”與“吃”。伊安羅伯遜曾說過:“美國人吃牡蠣不吃蝸牛,法國人吃蝸牛不吃蝗蟲,非洲的祖魯人吃蝗蟲不吃魚,他們都有所不吃,而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吃家,什么都吃?!?/p>

中式菜肴的翻譯尤其要注意翻譯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許多中式菜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許多菜點的命名為食客添情助興。因此,翻譯中式菜肴時我們需要做到“再現源語文化特征和再現源語文化信息”。

一、烹飪文化及烹飪方法的英譯

中國菜烹飪的過程復雜,包括備料、刀工、烹法等方面。要熟練而準確地將中式菜肴英譯,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譯外,還必須對菜的加工、烹飪及其在英語中的對應語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刀工( the skill of cutting up vegetables and meat ),切菜的技術。刀工就是根據烹調與食用的需要,將各種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狀,使之成為組配菜肴所需要的基本形體的操作技術。成功的烹飪不僅僅是技藝高超的大廚如何配料的問題,對食材的處理,或切或削,或切片或切丁,都是影響口感的重要因素。

翻譯工作者為了譯好菜名,應該了解中國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國菜的原料正式開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鱗( scaling)、剝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脫殼(shelling )、腌制(pick-ling)等。去鱗魚譯為(scaled fish)、去皮肉(skinned pork ) ,剔骨雞(boned chicken)、蝦仁(shelled shrimp)、咸蛋(salted egg)、皮蛋( preserved egg)、酸菜(pickled vegetables)等等。

切中國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絲(shredding) ,切丁(dicing)、切方塊(cubing )、剁碎(mining)、搗爛(mashing) ,釀( stuffing)等。刀法英譯時往往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或是名詞表達。如:肉片(sliced pork或pork slices )、雞丁(diced chicken或chicken dices)、蒜泥(mashed garlic或garlic mash)等等。

2.烹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中國菜的烹飪方法很多,為了方便翻譯,可把中國菜常用的烹飪技法作如下分類。

一是煲、煮、燉。煲、煮、燉的共同特點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溫,使食物變熟。煲(stewed ):把食物放人一個煲中,加水加溫煮。如,煲牛脯( Stew Brisket or Stewed Brisket)。煮(boiled ):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鍋里煮。如,煮雞蛋(Boiled 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boiling/quick-boiling and slow-boiling)兩種。燉( stewed ):很煮食品使之熟爛。如,燉肉(Stewed Pork ) 。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處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將油置于鍋內,加高溫使食物至熟。煎(fried or pan-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黃。如,煎魚(Fried Fish)。炒(stir-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后放入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魷魚(Stir-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譯卻是Scrambled Egg,不譯Stir-fried Egg。另有一詞是“爆" ( quick-fried),"爆”是炒的一種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fried Beef )。炸(deep-fried ):把食物放進滾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fried )、軟炸(soft deep-fried)和酥炸(crisp deep-fried)之分,翻譯時,一般均譯為deep-fried。如,炸排骨(Deep-fried Spareribs)。

三是燒、炯、扒。燒(braised ):先用油炸,后加進醬油等作料燒。如,紅燒鯉魚(Braised Carp with Brown Sauce )。炯( braised ):緊蓋鍋蓋,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燉爛。如,黃炯鴨塊( Braised Duck with Brown Sauce )。扒(stewed or braised ):用文火將食物喂或燉爛。如,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 。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處是食物與明火直接接觸或放在鐵架上燒,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 ):用火或熱氣使食物變熱、變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 )。烤( roast , barbecued ):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鴨( Roast Duck,這是唯一不用過去分詞的譯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熱使食物變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以上列舉的是中國菜的一些主要烹飪方法。只要熟悉這些技法,翻譯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飲食文化范文第4篇

西班牙位于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距離非洲大陸僅14千米,并與美洲大陸隔海相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腓尼基人、古羅馬人、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都曾統治過這片土地,而西班牙人也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當今的西班牙具有明顯的多元文化色彩。以飲食為例,希臘人給西班牙帶來橄欖,羅馬人帶來了大蒜,稻米及各種蔬菜、水果則要歸功于阿拉伯人,土豆、番茄、紅辣椒粉則來自美洲新大陸。

傳統的西班牙烹飪在西式烹飪中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其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法、意等傳統烹飪“強國”的影響力過于強大;二是西班牙的烹飪雖然具有多元文化的特點,但這些特點尚未融合為一種新的、別具一格的特色。但20世紀發生的一些事件令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西班牙烹飪藝術逐漸開始被人們所認識,并很快受到人們的歡迎。在這些事件中,法國的新式烹調運動的影響最為明顯。

20世紀60年代末,新式烹調運動興起于法國,這一運動被稱為烹飪界的“文藝復興”。新式烹調運動促使傳統法式烹飪向更清爽、更新鮮、更包容和更美觀的方向轉變。其具體的目標指向則是:

更清淡――多用橄欖油,盡量少用黃油和奶油。

更新鮮――盡量使用當地、當季的食物原料來制作菜肴。

更包容――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地區的烹飪原料,乃至烹調方法。

更美觀――力求使菜肴的外觀更具觀賞性,像對待藝術創作一樣進行菜肴的外觀設計。

在法國興起的新式烹調運動,很快越過了比利牛斯山影響到了西班牙,并在西班牙廚師中間產生強烈反響。而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班牙社會的政治變化帶來的追求新事物、新風氣的社會潮流,也為“新式烹調運動”在西班牙的“生根、開花、結果”提供了現實的社會基礎。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西班牙廚師們視烹飪為藝術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斷追求創新的職業精神。這一點就連法國廚師也不得不由衷地嘆服。據說,一些法國的著名廚師也承認最具創造力的廚師已經不在法國,而是在西班牙。因為現在的法國廚師普遍趨向于保守,缺乏創新的動力和活力。西班牙的年輕廚師為了“創新”可以連生意都置之度外,創新的滿足對于一些西班牙廚師來說要超過金錢的魅力。法國人為此找出的理由是:法國餐館所面臨的勞工福利、稅收壓力比西班牙餐館的要大,它迫使法國廚師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維持生計上。

此外,根據歐盟統計局對食品、飲料和香煙在內的450種商品的2003年的價格統計發現,西班牙此類商品平均價格處于原歐盟15國的最低水平,低于歐盟平均價格24%,比歐盟25國平均價格低19%。在歐盟25國中,愛爾蘭此類商品的平均價格最高,波蘭平均價格最低。西班牙的肉、魚、蛋、奶、食用油、酒精飲料等的平均價格低于歐盟25國平均水平的22%,茶、咖啡、果汁、礦泉水、冷飲等非酒精飲料的平均價格低于歐盟25國平均水平的25%。面包及其他糧食制成品價格高于歐盟25國平均水平的4%,糖、果醬、巧克力價格高于歐盟平均水平的8%。香煙價格低于歐盟平均水平的27%,在原歐盟15國中西班牙香煙價格僅高于葡萄牙。

一般認為,橄欖油、米和番紅花是西班牙飲食的精華所在。

(一)原料

西班牙具有發達的農牧漁業和食品加工制造業,這一因素使得西班牙烹飪既有充足的“鮮活”原料供應,也有大量加工制品(成品、半成品)供人們選用。這些加工食品不僅在西班牙廣受歡迎,并行銷歐洲和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常見的加工制品如:真空罐裝的白蘆筍、甜紅椒、胡蘿卜、玉米、番茄、四季豆,用鮪魚、沙丁魚、鯉魚、鰻魚苗等制成的油漬罐頭等。此外,工業化生產的成品菜肴也有不少,如釀紅椒、辣味章魚、酥炸墨魚圈、炸魚塊、炸蟹足、烤淡菜、海鮮飯等等,這些食品只要稍經加熱或處理即可食用。用這些成品或半成品,人們可以很快“調制”出一桌豐盛的西班牙大菜。

此外,西班牙海鮮原料無論在是品種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其他歐洲國家難以比擬的。西班牙常見的海鮮原料有:鱈魚、鱸魚、琵琶魚、鮪魚、旗魚、沙丁魚、鱒魚、鮭魚、鰻魚、龍蝦、螃蟹、對蝦、蛤蜊、蠔、扇貝、淡菜等等。

西班牙式烹飪,比較注意對配料的使用,善于用多種原料來制作飯食和各種菜肴。值得注意的是,在西班牙烹飪中,以“米”制作的菜肴名目繁多。在這些菜式中,米有時是主料,如“燴飯”之類;有時則是作為配料來使用的。

(二)烹法

西班牙烹飪方法講究變化,并以盡量保持原料的特有風味為基本原則,烹法與原料之間有較強的針對性。例如:為保持海鮮類原料的鮮美滋味,多采用可以快速成熟的簡單烹調方法,如油炸、煮、氽等。

肉類的烹調以燉、煮、烤為主,其烤肉是一大特色。傳統的烤制菜肴以木材為燃料,風味別致。燉制肉類菜肴時,則往往加入蔬菜,或者是加入醬汁先炒后燉。豬肉、羊羔肉、雞肉、鴨肉、火雞肉、乳鴿肉、山豬肉、鵪鶉是常用的肉類原料。

中國人所熟悉的“炒”法,在西班牙烹飪中比較少見。

(三)調味

西班牙烹飪在調味方面的特色大致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大量使用橄欖油;二是善于使用各種香料。

橄欖油――西班牙的橄欖油一般被分為4個等級,按質量高低依次是:Aceite de Oliva Virgen ExtrA、Aceite de Oliva Virgen、Aceite De Oliva(此種為常見,又稱“Pure”),以及用橄欖油渣再次壓榨、提煉而得的Aceite de Oliva Oruia。橄欖油的質地品評一般有味覺和嗅覺兩方面的指標,上等的橄欖油一般具有與某種水果或植物相類似的特殊香味,并在入口后表現出,先甜(舌尖)、后苦(舌根)、再辣(到喉嚨)自然的味覺過渡。橄欖油可以作為烹調用油,也可以直接澆(淋)在冷菜、面包之類的食物上。在西班牙冷菜的制作中,橄欖油和雪莉酒醋是最具西班牙特色的調味料。

香料――香料在西班牙烹飪中有較廣泛的使用,最具特色的則要數番紅花、紅辣椒粉和蒜頭,其中又以番紅花最為知名。番紅花以色艷、香濃而著稱,據說屬于世界上價格昂貴的香料之列,因為番紅花的采制仍然依賴于手工勞動,且耗時費力。在西班牙烹飪中,番紅花主要用于飯、湯、燉制類菜肴和甜點的制作上。

(四)海鮮飯、它帕

“Paella”――海鮮飯,西班牙東部瓦倫西亞名食,有西班牙國菜之稱。Paella一詞的確切含義據說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人認為它是從做海鮮飯所用的特制鐵鍋Paellem轉化而來,有時Paella可以用來泛指瓦倫西亞地區以米為原料的菜式――各種各樣的“飯”。在這些“飯”中,米有時是主料,有時是配料。特制的鐵鍋、各種海鮮、番紅花、西班牙長米是做西班牙海鮮飯必須的基本材料。在吃海鮮飯時,西班牙人一般會選用一種名為“Sangnia(意為:血色般的飲料)的果味調和酒作為飲品(紅葡萄酒與石榴汁、柳橙汁等的混合物)。據說,傳統海鮮飯的主要配料是雞肉、兔肉、帶殼蝸牛,再加上3種豆子,并不像現在這樣有許多海鮮,而且海鮮的數量有時要超過飯的數量。烹制海鮮飯時,先要將米與橄欖油、蒜、海鮮和蔬菜一并放入鍋中炒制;待原料將要成熟時,加入適量用鮮魚熬制的湯料,再放入烤箱中烤至成熟。

Tapa――它帕,指飯前開胃的小菜或是兩頓正餐之間的點心,在西班牙人的日常飲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制作“它帕”的原料有肉類、海鮮和蔬菜;在成品上一般又分為冷、熱兩類。冷食的主要是面包夾,餡料一般用橄欖油、洋蔥末、蛋黃醬等做調味料;熱食的一般以炸、烤、蒸、煎、燉等方法制成,品種繁多,舉不勝舉,常見的如:炸烏賊、炸小墨魚、炸雞翅膀、香烤咸酥蝦、香蒜蝦、清蒸檸檬淡菜、酥烤奶油淡菜、烤小羊排、烤豬肉串、煎肉片、燉牛肚、烤豬耳朵等等。從中國人的習慣看,西班牙的“它帕”實際上應屬于點心、小吃或小炒之類。

二、飲食風俗

(一)日常食俗

西班牙飲食的地方性色彩非常濃厚,不同地區的主、副食種類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給概括西班牙飲食特點帶來了一定的麻煩。總體看來,西班牙人的主食以米、面制品居多,“飯”中的海鮮飯更是世界聞名。副食的來源則比較廣泛,如動物性原料中的海鮮、牛肉、羊肉、豬肉、肉制品、雞肉,并以海鮮為主要特色;蔬菜和水果更是種類繁多,且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新鮮品種應市,而現代化的食品加工技術則能在一年四季為普通百姓提供品種多樣、數量充足的食物原料。

生火腿、雞蛋土豆煎餅和肉腸是西班牙著名的特色小吃,廣受人們的歡迎。據說,西班牙生火腿的得名,除了其自身的品質優良,一部得過國際獎名為《火腿!火腿!》的西班牙影片也居功至偉。這部影片極大地提高了西班牙生火腿的國際知名度。據說,西班牙的生火腿只有生吃,才能體會到其特有的美味。著名的生火腿品牌“塞拉諾火腿”有火腿王之稱。西班牙人不但生吃火腿,一些香腸也是生吃的。這些火腿和香腸一般被切成薄片,以供人們直接食用,或是夾在面包等食物里吃。

西班牙菜肴的口味較重,因此,蔬菜或生菜色拉就成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西班牙飲食具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特征,例如,每到夏季涼湯便會出現在西班牙人的餐桌上。

西班牙出產的大量的優質水果、蔬菜極大地豐富了西班牙人的食物結構,水果、甜食也成為西班牙餐桌上的必備之物。

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地之一,白酒、紅酒、玫瑰色紅酒(Rosado)、雪利酒、甜酒、氣泡酒是其基本的種類,在這些酒類當中,以雪利酒知名度最高。緣此,美酒也成為了西班牙人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西班牙餐廳里,菜肴一般被分為開胃菜、湯、蛋類、蔬菜、魚類、肉類、飯類和甜點(包括水果和奶酪),看上去與其他的歐洲國家有些不同。但在吃飯時,并非每項都要點一份,吃飯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處理,一頓普通的西班牙正餐可以由以下內容組成:

開胃菜――也可以不用,而改為湯、蛋或蔬菜類菜肴。有些餐廳則將湯、蛋、蔬菜類菜肴直接歸入開胃菜。

主菜――主要是在魚類、肉類菜肴中選擇,有些餐廳也將西班牙著名的“海鮮飯”列為主菜。點主菜時,可以點一份與主菜口味相配的色拉。

甜點――也可以用奶酪來代替。

如果你要吃一頓豐盛而講究的正餐,則可采取如下格局:餐前酒、開胃菜、湯、色拉、主菜、甜品、餐后飲品(咖啡、茶、餐后酒、雪茄)。

(二)節慶食俗

圣誕夜(12月28日,又稱為圣人節)是西班牙家家戶戶的重要節日。一家人聚在一起享用豐盛的大餐,吃傳統的圣誕大菜,如烤火雞或烤豬肉。之后,許多人去教堂做午夜彌撒;大多數人家要圍著圣誕樹唱圣誕頌歌,一直到清晨。辭舊歲的傳統方式是在除夕晚12點,人們隨著12下鐘聲吃下12顆葡萄,以此表示一年到

頭過得甘甜美滿。如果能連續吞下12顆葡萄而不發笑,也不被噎住,新的一年就會順利。

主顯節(1月6日)是為了紀念東方三博士的到來。在主顯節前夕,即所謂的“第十二夜”,西班牙兒童會在鞋內塞入稻草或大麥,放在窗臺喂東方三博士的坐騎吃。家人會聚在一起享用“第十二夜蛋糕”(Roscon de Reyes),蛋糕里有個銅板,吃到的人就會有好運。

西班牙人一年12個月里,月月都有口福節:1月講究吃米飯、鰻魚餡餅、熏香腸等;2月大多吃蜜糖面包卷、薄餅、飲酒、牛奶等;3月吃蝸牛、沙丁魚烹制的菜肴;4月吃燒乳豬、燒羊肉等;5月吃蘋果;6月吃燒牛肉;7月暢飲葡萄酒;8月燒螃蟹,烹火雞;9月吃草莓和葡萄;10月享受各種時令佳肴;11月食油炸餅、烤豬肉、香腸、野味品;12月慶除夕,喝預示來年萬事遂心的蒜瓣湯。莫洛爾幾納地區把每年的1月17日定為當地的“口福節”。從晚餐開始,每家帶一份自己烹制的食品來到篝火旁交換品嘗;半夜,圍著篝火吃淡米飯、喝鰻魚湯、吃鰻魚肉餡餅;凌晨,大家在篝火堆烤香腸,圍火堆一圈有多長,香腸就有多長。天亮,太陽初升,大家一同捧香腸在手上享用,象征美好的生活地久天長。

西班牙人在新年到來時,要喝一種“蒜瓣湯”。據說,喝了這種湯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

飲食文化范文第5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涉及諸多方面,自古以來衣、食、住、行,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要求,而“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的重要作用必然會促使飲食各方面內容不斷擴充,隨歷史發展形成具有地域與民族特色的中國飲食文化。哲學是人們觀察分析世界的思想工具,而中國飲食文化中所包含的物質與精神財富與哲學思想聯系非常密切。由賀正柏主編的《中國飲食文化》一書,從中國飲食的技術文化、茶酒文化、宴席文化、審美文化等方面著手,系統論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與分類。此書以培養人才為主要定位,以普及飲食知識為基礎準則,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現出全新的教學理念,既是廣大學者學習中國飲食文化的優秀教材,也是推動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讀本。

《中國飲食文化》全書共涵蓋八個章節的內容,第一章按照時間順序重點論述中國飲食文化的生成發展成熟階段到現代中國飲食文化的新內容,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第二章主要介紹中國飲食的風味流派文化,包括中國飲食的基本特點、風味流派、主要菜系等;第三章從中國飲食的原料文化、技術文化、命名文化三處著手,整合分析了中國飲食的原料與技術知識;第四章以茶文化和酒文化為主要敘述內容,詳細描寫了中國茶酒文化的衍生過程;第五章為中國飲食宴席文化,包括其起源發展和菜肴組成各部分;第六章為中國飲食審美文化,為飲食主體對飲食各方面的主觀審美要求;第七章主要描寫了中國飲食的民俗禮儀;第八章以中國飲食的名人趣事和科學思想結尾。

自傳入中國,便與中華文化產生了諸多火花碰撞,不同文化內容交叉融合,形成新時代的文化理念。哲學與中國飲食文化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可從《中國飲食文化》一書中,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整體框架和內部結構,探索其與哲學的深層次關聯,以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推動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哲學理論助力。一方面,從理論角度看,哲學認為,人類社會由物質世界組成,人類為獲得生存手段而進行的活動是物質活動。在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正是伴隨著石器、陶器等飲食器物的發明,使得飲食烹飪技藝不斷發展,美食種類更為豐富。其次,事物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時期,統治者地位的不斷更替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夏朝形成的復合型農業形態使得烹飪原料范圍得到擴充;手工業的分工使得飲食生產方面更為細化,烹飪工具不斷更新換代,陶器取代了木制工具,油脂的使用進一步豐富了飲食產品的種類;平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飲食需求推動飲食市場范圍逐漸擴大,涉及祭神、宴會等各個方面,由此可見哲學理念與中國飲食文化的融合之處。除此之外,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思想方面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科學技術表現在飲食文化中,有以“拌、嗆、醬、鹵、酥、腌、熏、凍”為主的冷菜制作技術,以“炸、炒、爆、熘、燒、扒、燉、燜、涮、蒸、烤”為主的熱菜制作技術。與飲食技術相對應,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科學思想也值得探究,《周禮》《禮記》和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豐富了飲食文化中的科學制作工藝。如傳統的“五味調和”烹飪技藝,指將“酸、苦、甘、辛、甜”五類風味的食材原料相互調和,由此制作的事物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進而使得人體體格強健、筋骨柔和。因此五味是否調和直接影響飲食之人的身體健康,是一種經過證實的有效科學飲食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角度看,哲學的實踐觀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應用頗多。第一,實踐的客觀實在性給人們提供現實技術成果。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人類依靠廣博的華夏美食原料,憑借精湛的技藝制作出精細微妙的中華美食,開發出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材料。第二,實踐活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主觀能動性活動,在飲食文化中,如書中所述閩菜注重原料的本味和質地,因此制作時非常注重刀工,其工藝有“切絲如發”的美稱,且閩菜善用糖、巧用醋,菜品去腥爽口,盡力保持食材的自然風味。第三,實踐是一種社會歷史性活動。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與制約,構造出南北海陸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中國飲食形式。例如沿海地區因海鮮豐富,蝦魚蟹等食法多樣形成海濱風味;崇山峻嶺之地山野盛產動植物,飛禽走獸都是當地人喜愛的食材,形成山鄉風味;廣闊無垠的草原上牛羊成群,肉類鮮嫩肥美,形成平原風味;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又衍生出具有代表性的、口味清淡且食材要求嚴格的清真風味??梢婏嬍澄幕械目陀^實踐受歷史制約并不斷向前發展。除上述幾點之外,哲學所蘊含的辯證法、歷史觀、唯物論等思想,與中國飲食文化的融合之處不勝枚舉。中國美食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求,哲學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借助《中國飲食文化》一書,將形而上的哲學思想與形而下的飲食制作進行跨學科融合,既提升了飲食制作技巧,又豐富了相關哲學知識,既助雅興又增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作者:張爽 單位:河海大學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朔州市| 长武县| 淅川县| 潢川县| 阿巴嘎旗| 响水县| 莎车县| 磐安县| 万安县| 宜昌市| 长顺县| 临朐县| 马山县| 东海县| 阿鲁科尔沁旗| 樟树市| 四会市| 汉寿县| 宝坻区| 福建省| 遂宁市| 赣州市| 金乡县| 泰安市| 城固县| 五峰| 广河县| 横山县| 昆山市| 车致| 德钦县| 莱西市| 满洲里市| 女性| 泽普县| 渭南市| 古蔺县| 临清市| 南丹县| 大理市|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