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荊軻刺秦王原文

荊軻刺秦王原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荊軻刺秦王原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荊軻刺秦王原文范文第1篇

文言文 朗讀 結構 翻譯 興趣

一、重視朗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干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正音。準確發音是朗讀的基礎,因此在學生朗讀之前老師要對容易讀錯的字詞正音。正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形近字,例如要區分“即”和“既”的讀音;二是多音字,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是多音字,在這里不讀一聲,讀二聲,可以翻譯成“那”;三是通假字,通假字如果和本字的音不一樣,讀本字的音,如《荊軻刺秦王》中的“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不讀“說”的音,讀“悅”的音;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習慣性的誤讀,老師應指出并糾正,例如“吾”,人們習慣讀一聲,實際是錯的,讀二聲才對。

讀的方式。讀的方式應該多樣,個別讀,齊讀,小組讀。

背誦。準確流暢,除了教材要求背誦的段落,還可以讓學生多背一些段落。我讓學生背誦了《燭之武退秦師》全文,背誦了《荊軻刺秦王》的5個段落。

在講解的時候,老師將朗讀穿插其中,可以營造課文的意境和氛圍。在講解《荊軻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別”一段,我反復誦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并且讓學生朗讀這一段。

二、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學生學習文言文,特殊的語言現象是很大的難點,突破這些難點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在講課文的過程中慢慢總結,一個先把文言文的語法先囫圇地吸收,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鞏固。我用了兩個課時系統地講了文言文語法現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固定短語,文言句式。并且讓學生做了筆記。在講課文的時候,反復強調這些重點。講完之后,按“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固定短語,文言句式”的順序整理重點。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翻譯習慣

荊軻刺秦王原文范文第2篇

可見,要讓一個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讀懂文言課文,首先要理解和掌握課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古今異義及一詞多義的意義和用法,還有詞類活用和倒裝句式的類型。學生只有搞懂了文言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和用法,才能慢慢地讀懂淺易文言文,才能發掘隱藏在文本之內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才能領略到中華文化之瑰寶。在授課過程中,老師都有同感:如何將紛繁復雜的文言現象解釋清楚?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我粗淺的認為,運用現代漢語語法這一法寶來解釋文言現象,就會覺得輕松自如,清清楚楚。

針對學生的基礎差異(有些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過一些簡單的語法,有些學生幾乎是一無所知),教師可以安排6-8課時進行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的講解。其實這個教學課時的安排并不多余,因為現代漢語語法不僅在文言文中作用尤為重要,而且在辨析修改病句及寫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絕對不可忽視。另外,在高二的選修教材中也有相應的內容(《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應用》)。必修一第二單元是古代記敘散文。這個單元的《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節選自我國經典作品《戰國策》、《史記》。要讓學生對經典名著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能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是要扎扎實實的做好文言詞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是我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漢語語法來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文言現象的例子。

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的一種重要的語法現象,不了解詞類活用的道理,就不能正確理解和解釋備貨用的詞義,閱讀古文就會遇到困難。所謂詞類活用,就是某些類型得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原來的一般性質和語法功能的靈活用法,離開這種語言環境就失去了這種功能。如《鴻門宴》中“項伯殺人,臣活之”

這個“活”是形容詞兼屬動詞,如果帶賓語有使令的意思。因此,這句話翻譯為“項伯殺了人,我(張良)使他(項伯)活了下來”,“活”譯為“使……活下來”。再如,《荊軻刺秦王》“群臣怪之”的“怪”本意是奇怪,應是一個形容詞。現代漢語語法中規定,形容詞不能帶賓語,可原文中的的“怪”帶了賓語“之(代武陽色變振恐這件事)”,失去了形容詞的語法功能,因此“怪”就譯為“認為……奇怪”或“以……為怪”,詞性發生改變為能帶賓語的動詞謂語,這樣就符合語法規則(主+謂+賓)。又如《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的“目”本意是眼睛,是名詞,現代漢語語法中規定名詞經常充當主語,賓語和定語。如果我們劃分句子成分“范增(主)+數(狀)+目(謂)+項王(賓)”,我們會發現“目”充當謂語,這是不復合名詞的功能,因此這個“目”的詞性已發生變化,變為動詞,譯為“用眼睛看”。諸如此類的現象很多,但我們都可以用相應的現代漢語語法解釋既方便又清晰。

下面以文言文倒裝句為例來談談,運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進行古今句式比較,正確理解句意。

現代漢語中常式句一般表達形式:

(狀)定語+主語+(狀)+謂語+(定)+定語+(補)

荊軻刺秦王原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50-01

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包括很多部分,例如詩歌教學、散文教學、小說教學、文言文教學、寫作指導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于不同文體文章的教學,應該本著結合文體特點的原則,以突出文體特征為主要目的,在具體組織教學方面,教法也應該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下面就結合我多年來對文言文教學的一點體會,談談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一些可供操作的東西。

一、教會學生舉一反三

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實詞和虛詞的解釋,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實詞解釋時要兼顧到通假現象、詞類活用現象,虛詞理解不僅要知道它的意義,還要弄清它的用法(詞性)。如果不講究方法,讓學生機械地去死記硬背,文言文教學就被動得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肯定不濃,知識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詞句的翻譯上,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教師講清知識要領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讓學生去完成,從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增強文言課堂的思維力度,文言課堂才能活起來。如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這個知識點,教師首先必須充分發揮主觀“導”的作用,從古今語言運用規律上講清楚什么是詞類活用現象,從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確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的區別。如讓學生比較“蹄之”(《黔之驢》課文原句)、“蹄踢之”(改動后的句子)中兩個“蹄”的解釋,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名詞作動詞,它后面勢必不可能帶動詞,名詞作狀語,它后面肯定是動詞。然后開展學習競賽,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有這種活用現象的句子,比誰找得多,找得快,找得準,學生的思維就得以充分調動起來,在實踐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變得富有生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在充滿思考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得到提高。

二、優化課堂教學策略

教師要想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就必須掌握學生的心理,選好突破口。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夫晉,何厭之有"句,老師只要扣住"疑問句"的特征,找出"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提示"厭"是個通假字,學生結合前后語句內容,就能很好地翻譯這句話了。但學生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句往往不能準確理解,或理解時出現很大偏差。這時教師要做相應的提示和指導:實詞"越、鄙、遠、亡、陪、厚、薄"的語境義中有一詞多義、有活用的不同、有通假;虛詞"以、其、焉、之、也"還有同一個"以"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句式上有判斷句,還有反詰句。結合工具書,調動知識積累,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學生基本也能自主解決疑難。對于學生很容易理解的詞句,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或通過合作的手段來解決。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文章的講解,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眼界,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消除了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促進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指導學生準確背誦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朗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作者傾注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我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現問題,初識文意掃除閱讀障礙;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文言文就是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并不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以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四、有效貫通古今語言

荊軻刺秦王原文范文第4篇

一、要了解文言文閱讀選文與命題特點

第一,選材范圍較廣,選文內容豐富。選文大都體現“淺易”的特點,閱讀難度有所降低。選文類型以史傳文章為主,兼顧其他體裁。打破史傳類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風格多樣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各套試題的選材十分注重內容的可讀性和思想的導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傳統美德。以2013年為例,江蘇卷的李豐為官不貪財,遼寧卷的王堯臣為人正直,天津卷的姚敬恒輕財重義,經常接濟他人,全國課標Ⅱ卷的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等,這些材料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第二,閱讀量有所加大,篇幅略有增加。2011年17套試題選文的閱讀材料平均687字,2012年18套試題選文平均749字,2013年18套試題選文平均746字。近三年篇幅最長的是2011年山東卷,選文節選自《管子》的“桓公問治民于管子”,912字;篇幅最短的是2012年湖南卷,選文為鄭思肖的《自戒》,415字,另外,考查斷句的第9小題材料另選,四個選項共計196字。

第三,題型和分值相對穩定,個別試題獨具特色。三年來,大部分試題都是3至4個選擇題再加一個翻譯題,分值在19至22分之間;考查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信息篩選、理解分析、文言翻譯等題型,在翻譯之外,部分試題考查文言斷句,定位為“賞析”的鑒賞分析題也在個別試卷中開始出現。部分省試題還涉及《論語》《孟子》等文化經典閱讀的考查。

二、要擴大文言實詞關注范圍

文言實詞主要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由于文言實詞多為一詞多義,因此必須根據特定語境,結合文意判斷其意思;同時還要注意“古今異義”“通假字”及“詞類活用”等情況。答題時要將詞語放到具體語境中,根據上下文邏輯關系,根據詞語在句中的語法位置,根據對偶、排比、并列結構等句法特點加以推斷。

要做好此類題目,一是靠平時的積累,二是要學會借助上下文語言環境進行推敲。兩者合一,則可迎刃而解。復習策略上,許多教師把力氣花在早年《考試大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上。通過對考卷分析,這120個常見文言實詞在全國各套試題中覆蓋率并不高。2013年18套試題中,文言實詞一共考查了72個,在120個實詞范圍內的只有“疾、恨、謝、屬、知、假、度、及、質、堪”10個;2012年文言實詞的考查,考點在這個范圍內的只有“度、就、舉、鄙、善、易、假、勝、絕、卒、固、坐”12個;2011年文言實詞的考查,考點在這個范圍內的只有“歸、顧、易、當、修、徐、病、勸、從”9個。考生如果只盯住120個常見文言實詞,顯然是不夠用的。

三、要區別對待18個文言虛詞

關于文言虛詞的考查,《考試大綱》的表述是:“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并且將常見文言虛詞界定為18個,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重點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辨別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虛詞考查的形式,主要是判斷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項。對常見文言的考查,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部分試卷比較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選句不再涉及教材內容,只選用考查文本的句子。近三年的高考試題中,“以”出現的頻率最高,共計考查19次;其次是“而”13次,“之”12次,“為”11次,“其”9次,“于”7次;“乃、且、所、則”5次,“因”4次。2011年“乎、若、焉、也、與、者”6個虛詞沒有考查,2012年“何、乃、若、焉、也、因”6個虛詞沒有考查,2013年“乎、若、焉、與”4個虛詞沒有考查。據此統計,我們對18個常見文言虛詞進一步分類,以便在復習指導中有所側重:

常考一級文言虛詞:以、而、之、為、其、于;

常考二級文言虛詞:乃、且、所、則、因;

少考三級文言虛詞:若、也、何、乎、者、與、焉。

文言虛詞試題中,命題涉及課內語句比較意義和用法的,每年都覆蓋了中學語文課本十幾篇文章。選句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師說》《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歸去來兮辭》等篇目。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約而同地選用《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作為考點。2012年天津卷和四川卷不約而同地選用《赤壁賦》中“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一句,分別考查“其”和“而”的意義及用法。2013年安徽、湖南、山東卷不約而同地選用《師說》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一句,并同時考查句中“乃”的意義和用法。

據此,我們提出文言虛詞復習策略――回歸課本:找基礎、找規律、找方法。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這10篇課文的基礎知識要抓牢夯實:《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游褒禪山記》《勸學》《過秦論》《師說》《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不僅文言虛詞復習可以抓住這些課文,文言實詞、句式和用法、斷句和翻譯的知識基礎,也可以通過這些課文的復習,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強化。

四、要重視文言翻譯考“點”覆蓋面

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其語法特點是綜合體現的,一個文言語句,可能既有實詞和虛詞的特殊運用,又有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能夠較好地綜合檢測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應該莫過于文言翻譯題了。在文言文閱讀考查客觀題逐漸減少,主觀題分值逐漸增加的環境下,對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往往都是通過文言翻譯來體現的。

近三年各套高考語文翻譯題中,包含了多種詞類活用的理解和分析。舉例如下:

隋監未遠,不可不察。(2011年浙江卷,“監”通“鑒”,引申為“教訓”。)

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2013年江西卷,“家”,名詞作動詞,“居住”。)

其水下飛潮音巖,引以給庖。(2012年福建卷,“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既要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考生必須認真閱讀所提供的材料,找準具體語境,仔細斟酌,強化得分“點”的意識,小心措辭,才能準確恰當地把句子翻譯出來。解答此類試題應注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掌握文言句式的特點;要注意語句整體的通順完整。

五、要強化信息篩選和文意分析能力

篩選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之一。最常見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排除干擾因素,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選取與試題要求相適應的信息。根據閱讀材料具體情況的不同,命題形式也可出現不同的變化。2013年全國大綱卷要求考生篩選“表明杜瑗、慧度父子軍政才干的一組”,2013年全國課標Ⅰ卷要求考生篩選“全都表明馬文升勸諫皇上修身愛民內容的一組”,2011年湖北卷要求考生篩選“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2013年江蘇卷要求考生篩選“全都表現李豐為官不貪財的一組”,2013年福建卷要求考生篩選“全都間接表現龍洞艱險的一組”。

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準確理解題干文句的含義,分析題干的要求,這是篩選信息的前提和目標;然后逐一分析所給例句,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文句契合,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要注意主人公、關鍵詞、正面側面等信息。命題時常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強拉到另一個人物的身上。考生稍有疏忽,就會失分。

歸納要點、概括中心也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一個重點。如果單純理解語言方面的內容,則只能講通字句,無法對閱讀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領會,更無法對之進行鑒賞評價。因而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對文意的歸納概括就顯得十分重要。無論是歸納、分析還是概括,都是建立在讀懂全文基礎之上的。大多數試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設題方式基本穩定。

解答這類題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迅速找出文段中與選項相對應的原句并畫線,仔細對照字句;二是關注硬傷,即人物事跡張冠李戴、時間順序前后顛倒、原則性的翻譯錯誤;三要關注軟傷,如篡改文意、人物評價不當等。平時做練習,不要只關心錯了什么,一定要分辨出錯誤的類型。

六、要關注部分試卷中的特色新題型

近三年的文言文閱讀命題總體比較穩定,少數試題在命題和考查方式上也展露新意,值得關注。2011年湖南卷第8題:“結合文意,請你談談作者對嚴祺先的文章‘欣賞嘆詫’的原因。”命題用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概括,在文言文閱讀主觀題逐漸增加的趨勢下,這種思路很有借鑒意義。2011年上海卷第25題:“本文(蘇軾《稼說送張琥》)與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在寫作手法上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對此加以分析。”試題將閱讀材料與高中課文進行比較閱讀,要求考生分析兩篇文章寫作手法的相似之處,注意到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系。

2013年文言文閱讀命題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主觀題有明顯的增加。北京卷第10題:“文中第5段寫道‘美竊視彬笑’‘上亦大笑’,請分別簡述兩處‘笑’的緣由。”準確解答本題,一要結合文本,審清要求;二要議析結合,自圓其說。四川卷第11題:“第一卷文言文中,傳主金履祥是怎樣為學與為人的?請簡要概括。”命題一改往年傳統,把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的考查由客觀題變成主觀題,要求考生簡要概括傳主金履祥的為學與為人,不僅考查了理解分析能力,也考查了語言表達能力。

浙江卷連續三年將“對原文的理解分析”提升到“賞析”的層級,考查考生的鑒賞評價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對所給語段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說,對其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賞析。考查指向三個方面:一是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二是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三是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評價。

每年高考都有五六套試卷考查文言斷句,或者對原文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斷句,或者另選一個精短語段進行斷句。湖南卷2012年第9題設題如下:

A.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

B.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荊軻刺秦王原文范文第5篇

(清)

溫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連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發之信,并四書文二首,筆仗實實可愛!

信中有云:“于兄弟則直達其隱,父子祖孫間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數語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為至誠可質天地,何妨直情徑行。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親之地,亦有時須委曲以行之者。吾過矣!吾過矣!

香海為人最好,吾雖未與久居,而相知頗深,爾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兩君,吾皆未見,大約可為弟之師,或師之,或友之,在弟自為審擇。若果威儀可測,淳實宏通,師之可也。若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師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視為等夷,漸至慢褻,則不復能受其益矣。

弟三月之信,所定功課太多,多則必不能專,萬萬不可。后信言已向陳季牧借《史記》,此不可不熟看之書。爾既看《史記》,則斷不可看他書。功課無一定呆法,但須專耳。余從前教諸弟,常限以功課,近覺限人以課程,往往強人以所難,茍其不愿,雖日日遵照限程,亦復無益。故近來教弟,但有一“專”字耳。專字之外,又有數語教弟,茲待將冷金箋寫出,弟可貼之座右,時時省覽,并抄一副寄家中三弟。

香海言時文須學《東萊博議》,甚是。弟先須用筆圈點一遍,然后自選幾篇讀熟。即不讀亦可。無論何書,總須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之大局精處,茫然不知也。學詩從《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讀總集不如讀專集。此事人人意見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則喜讀《文選》,于七古則喜讀昌黎集,于五律則喜讀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詩,而苦不能步趨,故兼讀元遺山集。習字臨《千字文》亦可,但須有恒。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陳季牧最喜談字,且深思善悟。吾見其寄岱云信,實能知寫字之法,可愛可畏!爾可從之切磋,此等好學之友,愈多愈好。

吾作詩最短于七律,他體皆有心得,惜京都無人可與暢語者。爾要學詩,先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閱,先須學一體,不可各體同學,蓋明一體則皆明也。凌笛舟最善為律詩,若在省,爾可就之求教。

1. 對下列文言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兄弟則直達其隱達:陳述

B. 或師之,或友之師:效法

C. 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視為等夷夷:平輩

D. 若在省,爾可就之求教就:接近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 ①余從前教諸弟,常限以功課

②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B. ①于七古則喜讀昌黎集

②居則忽忽若有所亡

C. ①吾雖未與久居,而相知頗深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D. ①吾見其寄岱云信,實能知寫字之法

②當其欣于所遇,暫不得于己

3. 下列句子全部表現主張的“讀書觀”的一組是

①功課無一定呆法,但須專耳

②須用筆圈點一遍,然后自選幾篇讀熟

③亂翻幾頁,摘抄幾篇

④所定功課太多,多則必不能專,萬萬不可

⑤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

⑥讀總集不如讀專集

A. ①②⑤B. ②③⑥

C. ①③⑤D. ②④⑥

4.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弟弟寫信給他,信中說,與親人交談自己的隱情時也不能完全直來直去,要分別對待。深受啟發,反省自己。

B. 認為香海、丁秩臣、王衡臣都是優秀的人才,希望弟弟認他們為師或者認他們為友,不要對他們等閑視之。如果怠慢褻瀆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C. 認為讀書和學詩一定要“專”,選定了《史記》,就不要看其他書了。并希望“專心致志”成為弟弟的座右銘。

D. 對詩歌頗有心得,他喜歡韓愈的七言古詩,也喜歡杜甫的律詩,還喜歡元好問的詩文集。對書法也有一定研究,他認為練字要持之以恒。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親之地,亦有時須委曲以行之者。

(2)吾作詩最短于七律,他體皆有心得,惜京都無人可與暢語者。

【參考答案】

1. B (“師”意為“以……為師”)

2. A (A中的“以”都是介詞,但意思分別是“用”和“因為”;B中的“則”都是連詞,意思是“就”;C中的“而”都是連詞,表轉折;D中的“其”都是代詞,表示“他”或“他們”)

3. D (③是反對的“讀書觀”;⑤是談練書法心得)

4. C (弟弟的座右銘不僅是“專”,因為“專字之外,又有數語教弟”)

5. (1) 昨日接四弟的信,才知道即使是至親,有時也要表達得委婉一點。

(2) 我作詩最不會作七律,其他體裁都有心得,可惜京城里沒有可以在一起暢談的人。

【說文解字】

(1) 名詞,書信。三次所發之信(《家書》)

(2) 名詞,信用。信義著于四海(《隆中對》)

(3) 名詞,信物。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刺秦王》)

(4) 名詞,使者,有時特指媒人。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5) 形容詞,真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 形容詞,可靠的。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7) 形容詞,誠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8) 動詞,相信。成述其異,宰不信(《促織》)

(9) 動詞,信任。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列傳》)

相關期刊更多

學語文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師范大學

作品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作家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宽甸| 当涂县| 闽清县| 惠水县| 龙川县| 洪洞县| 南昌县| 万盛区| 安西县| 闽侯县| 桂林市| 成都市| 工布江达县| 龙海市| 理塘县| 西畴县| 玉山县| 新安县| 内乡县| 湖南省| 锦屏县| 左贡县| 郓城县| 弋阳县| 高邑县| 大化| 东乡| 克拉玛依市| 静海县| 融水| 监利县| 麻栗坡县| 灵宝市| 吉首市| 沁阳市| 南京市| 陈巴尔虎旗| 兴和县| 台山市|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