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學生;信息技術;計算機基礎;學習能力;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310(2015)11-003-73

當今計算機信息技術仍然繼續快速的發展和革新,這些變化正在不斷的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計算機技術的革新,使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或者服務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時代在進步,這就要求人們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尤其是年輕的大學生,是國家的人才儲備庫,更要嚴格的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和應用能力。

針對目前高校中仍然有一部分大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存在不重視問題或者直接忽視的問題,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

一、 大學生計算機基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上存在懶惰的習慣

我國中學教育,應試教育依然存在,這就造就了一批中學生在初高中階段會出現被動學習或者是被迫學習的現象,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積極性。當這些學生參加完中高考入學考試后,被高校錄取后,在高校的學習中會出現自我放松,自我松懈的現象,因為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與初高中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在大學里,學校主張給學生一定的自由,鼓勵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溝通,學會創新,相比之下,初高中的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定比高校要嚴格很多,僅僅從學習時間方面,就足以說明。

所以進入大學的部分年輕大學生,會隨著舒適的大學環境和愜意的校園生活,而漸漸淡化自己的自主學習意識,慢慢會養成一種懶惰的習慣,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也是一樣,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在初高中都已經學習過計算機基礎,大學里還開這門課程,是不是太簡單了些?其實不然。通過幾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那些經常自認為自己什么都會,什么都懂,對于課堂不重視的學生往往最后的考學期末成績或江蘇省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的成績往往并不是很理想,這就是學生自高自大的心態和學習態度直接導致的結果。“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說的就是學生對于學習不能懶惰,要端正學習態度。

(二)缺乏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的缺乏是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對于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了解,當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一次次出現在小學、初中、高中到現在的大學,很多同學認為這門課程是一門“老掉牙”的課程,好像在重復以前的知識學習,這就是原因所在,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已經給這門課程進行了“定性”。其實,學生缺乏的是一種新的發現,是一種探索精神,是一種學習興趣的開發。

(三)不重視基礎理論,學習偏向實踐操作

幾年的課堂教學,總結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80%的學生更喜歡或偏向實踐操作,而忽略理論知識。所以對于日常簡單的辦公軟件的應用,95%的學生不會存在困難問題,但是對于日常較少見的辦公操作,學生會有一種束手無策的感覺,或者有一種畏懼意識。歸根結底,是因為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全面,不系統,不牢固。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和解決問題,理論知識較為薄弱,這個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二、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改革與創新,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提高課堂質量,提升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于學習興趣的丟失,不單單是學生本身存在問題,老師也要意識到一些問題,興趣的激發講究的是方法,不是強制或者填鴨式或者轟炸式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而是循循善誘,通過一些小細節,小事情,甚至一些教學“個例”,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愿意聆聽,去思考,去認知,從而讓學生從內心里真正的想要去了解一門學科,去深入一門課程,去積極主動的探索更多的知識,進行深入和細化,讓自己更充實。老師,更多的時候是一個領路人或者是一盞方向燈,給學生引導和指導,更多的是學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學習,只有建立興趣,主動學習,才能夠將課程的學習升至另一個層面的高度:自主學習,學會學習。

(二)嚴格督促學生,勤學苦練,提高一級通過率。

高職高專類院校的在校大學生通常是要參加全國或者是江蘇省內的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而且要求通過,我校學生屬于高職高專類,學校要求學生參加并通過江蘇省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滿分100分,60分通過。針對此考試,在大一的課程中安排了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該課程分兩個部分: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下面就這兩個方面的教學情況進行分析。

首先,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比較缺乏耐心,所以在理論課堂上,老師要突出重點,把握難點,針對一級考試的常考知識點進行整體把控,另外要嚴格督促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適當理解和記憶,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不要死記硬背。

其次,實踐操作部分,該課程的學習是在機房進行的,老師在機房課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讓學生真真正正的能夠動手操作,在規定的時間里能夠完成規定的作業量,通常情況下,在機房課的時間操作中,老師有必要利用歷年的操作題真題,讓學生有方向,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操作。從今年下半年,江蘇省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考試的題型和分值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新的改革更有利于提高學生計算機一級的通過率。目前新的江蘇省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操作部分主要考核學生3個軟件的實際應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去除了之前的網頁制作和數據庫的考察部分,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考試壓力,比較合理的考察學生的計算機學習應用能力。

(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取得成績,建立學生的信心和成就感。

高校的課堂上,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老師在上面講的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興趣怏怏,下課鈴剛響,一群學生蜂擁而去。急急而去的學生說明老師或者課堂并沒有深深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堂課,教師備課準備的再好,課堂安排的非常緊湊,但是如果在課堂上,如果學生沒有回應,只是老師一個人唱著“獨角戲”,這不僅僅是課堂的“失敗”,老師“失落”,對于學生學習信心的建立也是一種“打擊”。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首先能夠掌控和把握住課堂氣氛,善于調節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然后通過較為嚴格的要求,讓學生慢慢在這門課程上取得“一點點”成績,這會讓學生瞬間找回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和促進學生一直努力和堅持下去,當然在這個課堂中,作為領路人的老師,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夠讓學生相信并跟隨著老師的腳步,在課堂中不斷遨游。

(四)將課堂拓展到課外,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

課堂時間只有短短的40-45分鐘,在這有限時間的課堂上,有可多知識是老師沒有辦法教授和指導學生的,但是老師可以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把課堂上的知識和理念延伸到課后,將自己搜集準備的資料,發放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學會去開拓課外知識,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獨立的課外探索時間,也許學生會有意外的收獲和驚喜,相信學生會第一時間想要和你分享這份喜悅,這不單單是學生的成績,更是老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一份成果,是對學生的認可,更是對老師這份工作的一份肯定。

總結:以上是我就大學生對計算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師應該如何去應對解決這種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總結和探討,為了提升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能力,不單單是學校、老師的工作,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自我意識,學習是一種能力,能夠更好把控自己的學習,更是一種更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張福炎,孫志輝.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3-4.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中職學校 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 方法

20世紀末開始,人類世界逐步進入了信息化社會。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而發展起來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電視技術結合并發展起來的多媒體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基礎課程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術已經成為人們必備的技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也已經成為各專業的必修公共基礎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會使用計算機及實用的計算機軟件,為今后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成長為新一代的“學習型”的技術工人。

1.教學大綱:中職學校從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需要的實際出發,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各專業培養的學生是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計算機應用基礎》做為是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重要課程。該課程的任務是力爭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應用計算機的初步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為學生利用計算機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基礎,使他們具有運用計算機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的初步能力。同時,以“應用基礎”為選材原則。選取應用性、基礎性和普遍性強的內容為教學載體,突出教材的職教特色。

2.教學方法的思考: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堅持以學有所得、學以致用為導向,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復合性的人才;堅持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堅持多上機多練習,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水平。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環節來改進教學方法:

2.1教學資源:在日常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使用輔助教學手段,通過課件、互聯網絡和多媒體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并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和機房,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加深認識和理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際操作中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的綜合培養。

2.2教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培養并提升自身的品格,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和依賴感。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和愛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求知欲,逐步培養學生自主自愿的學習能力;并使學生對自身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和定位,師生處于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之中。如在具體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制作的課件應符合學生的特點,內容簡明扼要,畫面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時間應控制在20.30分鐘之內,給學生留下充足的實際操作的時間,盡量做到當堂課的內容當堂完成練習,當堂掌握具體的操作步驟和知識點,并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在實際生活和工作當中,從而達到融匯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

2.3教材:教學過程離不開教材,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也是教學過程非常重要的環節。中職學校選擇的教材,一定要突出可操作性,教材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因此,鼓勵教師在已選定的教材的基礎上,自編輔助教學材料,可以及時講授一些新技術、新方法,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新技術發展動態。縮小課堂講授內容滯后于新技術發展之間地距離。

2.4學生:職業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的主動性相對較弱,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既不能操之過急,又不能聽之任之,教學中要保證“夠用”,堅持“即學即用”,并培養學生“即用即學”的能力、不斷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啟發教學;任務驅動;分組教學;過程化考核標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1-0142-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was reformed systematic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target,curriculum design,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course objective was based on abilities, including 7 level one abilities, 16 level two abilities. We chose the teaching major-related project, and wrote the experiment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teaching mode was us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euristic, task driven and group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apability was used, agreeing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form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est in this class.

Key words: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heuristic; task driven; grouping;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

根據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培養。”[1]為了提高我院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依據教育部的指導精神,再結合筆者多年來從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經驗,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四個方面對這門課進行了大膽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1明確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目標

高職教育應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高職教育中的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能力培養要貫穿教學全過程[2]。

根據高職教育理念,結合我院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這門課的教學目標為能解讀計算機配置信息,識別計算機相關軟硬件;能熟練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統和常用工具軟件;能運用互聯網從事各種娛樂學習工作活動;能使用Word 2010進行文檔處理; 能使用Excel 2010進行數據處理;能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使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具有操作層面、技術層面和專業應用層面上的基本信息素養并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中取得相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資格證書。

以上是這門課的課程目標,可以看出,該課程目標已經由傳統的以知識描述為主轉換為以能力掌握為主,為了使課程目標更具體,更容易實現并且容易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又進一步將課程目標分解為7個一級能力,16個二級能力,每個能力均是從實際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仗崛。這里就不再詳細列出,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我的論文“基于能力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過程化考核標準構建與實施”,在該論文的表格1中有具體描述。

2教學內容的改革

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接下來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高職教育要求公共基礎課“以應用為目的”,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能力培養要貫穿教學全過程。為了使學生掌握教學目標中的7個一級能力,16個二級能力,教學內容完全以項目為載體,不再是以前先講理論知識,再講操作,而是理實一體化,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項目的實施完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相關能力,使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為了體現職業性,教學項目結合專業,不同的專業選取不同的項目,并且教學的側重點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

因為篇幅有限,這里僅列出兩個專業群的教學項目,其中項目1:計算機配置調查可以分解為3個子項目: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安裝及設置Windows 7操作系y、使用Internet網絡搜索信息并共享。可以看出,不同的專業群教學項目有所不同,選取和專業相關的教學案例,一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體現計算機只是一個工具,并且是將來工作必須要掌握的工具,用好它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不同的專業群教學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金融會計專業群對Excel的應用較多,因此增加了一個Excel教學項目,加大了Excel的教學課時量。

經過調研,發現目前還沒有針對不同專業的課程標準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因此我院計算機基礎部的老師和各專業課老師合編了針對不同專業的課程標準和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實訓指導書。

3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3.1 “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解決教什么,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解決如何教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講,學生聽,即使是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也是教師先演示,學生再照著做,教師講授的是否精彩,決定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完全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否掌握教學內容才是評價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的依據。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高職教育以能力培養貫徹教學全過程的要求。

綜前所述,教學目標是7個一級能力,16個二級能力,教學內容完全以項目為載體,因此,改革后的教學模式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目標,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行動領域和項目導向”的理念,主要采用項目教學,并在項目教學過程中體現工作過程結構的完整性即獲取信息、分析計劃、實施、評價,使學生達到職業能力要求[3]。

改革之前這門課是32個理論課時,32個實踐課時,理論課在多媒體教室上,實踐課在機房上。多媒體教室只有1臺電腦,不可能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改革之后,理論課只有4課時,用來講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上課地點為多媒體教室。其余60課時均為理實一體化課時,上課地點為機房。這樣可以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

3.2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根據教育學理論,結合高職學生心理,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在本課程授課過程中,以“激發興趣,引出任務”導入新課:先拋出一個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分析任務、實現任務”講授新課: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哪些技能,讓學生自己思考,在摸索中掌握這些技能,必要時示范講解,學生嘗試練習,這里即體現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老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引導學生思考上;以“評價總結、能力拓展”做課堂小結:完成任務后,要評價學生的完成情況,總結完成這個任務需要的技能和知識點,對學有余力的同學提出更高的拓展項目要求。

3.3 分組教學方法

自2001年起,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在教育部的積極推動下,普及度雖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區經濟文化、教育水平、意識觀念的差異,導致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存在很大差異[2].因此學生升入高職院校以后,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級中的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校分A、B班,即將基礎好的學生放入A班,基礎差的學生放入B班,兩個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皆有所不同。這種給學生貼標簽的方法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也不便于教務處對學生成績的管理,加之對學生的調研結果反映,學生不愿意分班。因此我們沒有采用分班,而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教學法,即5個人為一組,該組中至少有一個基礎較好的同學,同時有一個基礎較差的同學,基礎較好的同學擔任組長,這樣可以讓同學之間互相幫扶,共同進步。

實踐證明,以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符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是“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最后一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前面在課程目標的定位、課程內容的設計、采用何種教學方法三個環節中均進行了改革,考核評價體系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傳統的考核方法采用 “一卷定乾坤”的期末上機考試,不能完全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課程目標中的能力。筆者采用基于能力的過程化考核方法,不再進行期末考試,直接針對課程目標中的7個一級能力,16個二級能力進行過程化考核。過程化考核即學完一個能力考核一個能力,重在學習過程中的質量監控。能力的考核是一項復雜的任務,具體詳見我的論文“基于能力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過程化考核標準構建與實施”。

該考核評價體系實現了考核內容和課程目標的完美統一,達到了以考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

5 教學效果分析

現就本校2014級某專業的兩個班級為測試對象,進行為期一學期的教學效果研究試驗。首先,將兩個班級定義為“傳統班”和“改革試點班”,每個班學生人數均為50人。然后,對“傳統班”的學生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而“改革試點班”的學生,則采用“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分組教學法以及基于能力的過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這兩個班級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問卷調查的方式為參考依據進行對比。

5.1 期末考試成績對比

兩個班級的期末考試成績分布數據如圖1和圖2所示。

如圖1和圖2所示,在分別對兩個班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后,80~90分數段,改革試點班高出7個百分點,70~80分數段,改革試點班高出10個百分點,60~70分數段,改革試點班降低8個百分點,0~60分數段,改革試點班降低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改革試點班”學生的整體成績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

5.2 學習效果問卷調查

分別對兩個班級隨機取20名學生,展開學習效果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5個問題:(1)學習完這門課程后,你對計算機的組成、分類、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認為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自己的辦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較大?(3)你是否清楚這門課程的課程目標?(4)你是否達到了課程目標的要求?(5)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兩個班回答“是”的問卷為例,統計了解計算機組成、覺得自己辦公能力提升較大、學習興趣較為濃厚等5個問題的人數,調查情況如圖3所示。

由圖3所示,對調研問題的回答情況中,覺得對計算機的組成、分類、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數,“傳統班”為10人,“改革試點班”為15人;認為自己的辦公能力有較大提升的人數,“傳統班”為16人,“改革試點班”為19人;覺得清楚這門課程的課程目標的人數,“傳統班”為12人,“改革試點班”為18人;認為達到了課程目標的要求的人數,“傳統班”為10人,“改革試點班”為17人;覺得自己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的人數,“傳統班”為13人,“改革試點班”為19人。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考試成績,還是學習效果問卷調查情況來看,改革試點班的學生在綜合評定上都表現更佳。由此可以看出,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后,尤其是采用了“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分組教學方法和基于能力的過程化考核方法后,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6總結

“教學改革改到難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這門課在教學內容上要結合專業,需要公共課教師對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方法上顛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轉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對教師的應變能力,課堂駕馭能力,綜合素質都有一個較高的要求。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需繼續努力,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J].教育部,2006.

[2] 劉儉云.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大眾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華.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6,27(11):15-16.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范文第4篇

關鍵詞:學分制;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005-02

一、實驗教學學分制的內涵[1]

實驗課程學分制是高等學校學分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學分制是以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為基礎,以獲得相應的學分績點衡量學生學習成績,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驗研究和實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

二、學分制下大學計算機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學分制要以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核心,以建立實驗教學新體系為重點。在完全學分制教學管理機制下,實驗教學實行學分制施行是適應完全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必然趨勢。要做好實驗教學學分制改革,就必須針對現行的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是計劃性模式,從實驗方法到報告的編寫完成,整個過程都是由實驗教師事先制訂好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缺乏自主性與創造性,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性,使得實驗教學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學生對實驗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就必須積極擴展實驗教學內容及層次,給實驗教學注入新內涵。同時,改革傳統實驗教學方法,實行實驗教學學分制,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提供必要的時間與空間。在教學資源上,引入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使實驗教學變得更為直觀,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掌握實驗操作要領;課后復習,回顧實驗過程,以鞏固知識。從實驗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改革,將會使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上,發揮出更為重要、更加積極的作用。

(一)實驗教學內容的構建

實驗教學內容建設的核心[2]層面分別是總體結構的優化和實驗內容的優化。其中總體結構的優化即通過不斷調整和組合各實驗項目的組成以及各實驗之間所建立的組織關系,使實驗項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體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實驗內容整體優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課程內容的選擇,特別是課程內容的重組、整合與精選、凝練。優化的課程內容應該不是原來的課程內容的機械拼湊,而是一種有機的組合、新的創造,在保持課程內容的基本理論、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基礎上,體現一定的先進性、適應性、科學性,拓寬知識性,把廣度和深度很好地結合起來。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內容構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據計算機技術發展及應用的特點,結合各專業后續課程學習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需求,編寫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靈活性的適應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大綱。

(二)教學方法體系構建

1、分類、分層次教學[3]

把學生按專業分類和理工類。人文類重點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理工類重點培養學生具有簡單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能力和數據庫系統應用能力。分層次即把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項目分為二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類實驗項目,其教學目標是為培養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與綜合能力打基礎、為后繼課程做準備;第二層次為計算機技術應用實驗課程,核心內容為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網頁制作、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網絡應用、數據庫系統開發等,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學科專業應用工具,為今后學習專業課程提供學習的輔助手段,增強學生畢業就業競爭力,其內容的設置應盡可能結合專業應用實際設置課程。如人文等專業學習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網頁制作和圖片處理;理工類專業學習程序設計基礎、數據庫技術應用等。根據學生專業需求構筑計算機知識結構,這種實驗教學體系是把學生專業背景引入實驗教學中,使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實驗項目進行學習,增強學生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其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專業的有機結合。

2、短學期、模塊化教學

短學期教學是把實驗課程教學時間分為多個周期,每個周期實驗教學各有側重。如秋季學期以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應用為主,同時輔以應用工具軟件類實驗;冬季學期以辦公事務處理軟件為主,同時輔以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類實驗;春季學期以網絡應用和網站設計開發為主,并輔以數據庫應用技術類實驗,這樣學生可以更加有針對地選擇自己需要的實驗項目學習。除了基礎部分計算機實驗項目外,還要增加多層次的實驗項目,如程序設計類、應用工具類、系統開發類等等。實驗課程內容模塊化是將每個實驗模塊按不同等級要求進行設計,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選擇學習相應模塊的實驗,同時把實驗各模塊相結合,這樣既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也可以使學生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課堂內外結合教學法

課內實驗按內容分模塊組織,以項目形式教學。主要以操作性和驗證性的基本實驗為主,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實驗重在基本實驗原理、基本實驗方法和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初步實現對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課外實踐以綜合設計型實驗為主,重在計算機技術應用設計的訓練,主要包括綜合程序設計、多媒體設計與制作、數據庫的應用等,不同專業學生可根據各自專業知識和能力及今后專業需要有所側重。實驗教學過程中,由指導教師提供相應的實訓作業素材,由學生自主完成,鼓勵學生拓寬所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計算機技能大賽,如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4、按專業分類法

模塊化教學模式增加了實驗教學靈活性,但不分學科專業、統一的教學要求對滿足某些專業的知識需求是不夠的。以經濟管理類專業、藝術體育類學生為例,主要開設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類實驗,但只學這些是不夠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可能還需要掌握一些能幫助他們實現數據處理的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如數據統計、信息處理、網頁制作等,SPSS軟件使用、網頁三劍客等實驗項目;對于藝術類尤其美術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可能會更多,如Photoshop應用、動畫設計、影視制作類軟件的使用等。

三、教學資源體系構建

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結合已經變得密不可分。學校必須打破學科界限,將所有的資源納入實驗平臺管理范疇,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布局,為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教學資源的構建不是體現在各種媒體素材的簡單堆砌,而應該是針對教與學的一套整體解決方案,為教與學提供多種方法和途徑。因此,根據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所具有的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工具性、時代性等特點,實驗教學資源應為紙質實驗教材、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學平臺、現實與虛擬實驗平臺等,其中,實驗教學網站建設是條件,實驗教學資源建設是基礎,實驗教學軟件建設是核心,支撐系統和網絡管理系統建設是保證。

網絡實驗教學平臺[4]是基于互聯網絡或校園網設施開展實驗教學計劃的信息管理系統,該體系最突出特點是,能實現教學資源的高度共享,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用網絡資源,各類實驗人員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實驗教學內容,有力地促進實驗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通過網上實驗教學,使學生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個性發展、創造能力的培養、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由于網絡教學具有開放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可以推動各學校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發揮各院校的優勢和特色,促進新內容、新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共同發展實驗教學。

虛擬實驗是實驗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實驗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有些實驗一定需要在實驗室中完成,有些實驗不一定非要到實驗室。對于可以不在實驗室進行的實驗,需要在實驗手段上做出相應的轉變。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網絡環境,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不應該仍然機械地要求學生都到實驗室來上機實驗,而是提供更加靈活的實驗平臺和實驗資源,更加方便學生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尤其是網絡資源完成實驗。如計算機組裝實驗教學,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對計算機組裝課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實驗過程進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決實驗設備的不足和計算機硬件高速發展的問題。

四、教學管理體系構建

學校根據學生專業培養目標、規格要求和學分制特點,制定各專業模塊式實驗教學計劃,規定各專業的必修實驗、選修實驗;必修實驗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要求,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它保證了學生培養的基本規格和要求,必修實驗課教學計劃是由基礎實驗技術教學、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專業實驗教學構成。選修實驗是根據專業培養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所學專業需要,在較大范圍內選修,體現因材施教而開設的實驗項目。

五、教學評價體系構建

考核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如何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準確評價學生能力,同時利用考核手段調動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是我們在教學創新過程中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個問題,合理的課程考核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針對以往在實驗課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強和規范實驗教學考核制度,以保障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實驗課結束時,組織實驗考核,最后根據學生實驗考核成績、平時成績客觀評定學生的實驗成績,以保障學生學習效果的穩定性。完善的實驗教學考核體制,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保證實驗質量的提高。

六、結束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學分制實施,使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科學引導,因材施教,不僅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設計能力,也為學生后續課程學習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江長斌.學分制下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的實施與創新\[J\].北京:計算機教育,2011,(17):88-91.

\[2\]孫怡,楊露.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0,19(6):126-129.

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范文第5篇

關鍵詞:合作學習;中職計算機教學;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在國內飛速發展,計算機學科作為一門技能應用型的學科在中職學校中陸續展開教學。中職計算機教學既要顧及現階段中職學生自身的素質,同時其教學方式要適應當今社會科技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學科本身固有的特點,決定著計算機課程內容大多以學生實踐操作為主題。為了迎合計算機教學課程的這一特性,兼顧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任課教師在課堂中多數以任務教學法貫穿始終。與此同時,合作學習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團隊精神。因而,合作學習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應運而生。

一、合作學習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意義

1.中職學生的特性

因為每個地方的城鄉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從入學開始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就顯得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對于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經掌握的相當嫻熟,這些學生常用計算機上網、玩游戲,但是有些農村的學生可能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到電腦。就學生的心理狀況來看,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沒能夠考上高中,或者自己本身具備某些特長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正處于他們成長的過渡時間,容易受到外界不穩定因素的干擾,情緒波動幅度也比較大。學生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較薄弱,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任務,營造出學生熟悉的學習場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喚醒自主探究的意識。

2.中職計算機課程的學科特點

中職計算機課程是一門職業性、技能性、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課程,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與鍛煉才能學好計算機,而大多數是通過操作程度達到一定數量才能掌握到該有的技巧。

3.合作學習的內涵

傳統意義上的說教式聯系并不能較好地達到理想的效果,合作學習教學吸納了“合作與探究”和“任務推動”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勢所在,采用任務教學的引導方式,通過組內成員的集思廣益和全力合作,才能實現教與學之間的優勢互補,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磨礪意志、維持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長學生的才干;也能在最大限度上讓每個學生發揮出自己的真才實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教學實施策略的分析

1.任務設計是否合理

設計任務是否合理是實施中職計算機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的設計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考慮學生原有的技能水平和知識結構。與此同時,由于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知識水平相對而言比較低,但是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好奇心都比較強。因而教師教學任務的設計應該具有實用性、可行性,比較貼近實際生活的,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動力和熱情。教師教學任務的設計要具備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要將難易程度控制好。教師最好能夠把任務分成各小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細分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能學會與學生的合作,獲取相應的知識,同時還能讓學生的特長、才能的發揮留有比較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去研究、去思考。

2.分組合適

有效的小組分配是保證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順利完成的關鍵所在。在分組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計算機操作水平及興趣愛好等進行摸底探究。尤其是針對中職學校的學生。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和學生計算機學習操作基礎的層次差異,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比較均勻地分配到各組,讓各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時,能夠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相應的成就感。避免出現由于各組學生能力分布不等以及專業知識儲備不同而出現小組內部學習任務不能定期完成的現象。

3.主體――主導模式的運用

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以教師為教學的主導的雙主的學習教學模式,是構建以學習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其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生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充當一名評價者和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地位。既要能夠給學生提供所需的學習資源又要能夠給學生做出正確的任務指導,還要做好監督調查工作,防止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時候,優生獨攬整個討論形式,差生旁觀的現象,為了避免出現這一現象,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做各自的任務時做好相應的記錄,作為以后參考的憑證,防止出現差生依靠優生的現象,偷懶不承擔其應該承擔的任務。

基于合作學習是中職計算機教學一重要的教學方案,通過探究合作的模式來完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的實踐證明:合作學習的方式對于課堂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著比較積極的作用。中職學生的注意力相對于高中生來說要短得多,這種學習模式既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也能較大地提高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賀 斌.基于小組協作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探微[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8(1).

[2]宋國明.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中等職業教育,2004(16).

[3]賀 斌,夏 燕.基于問題的小課題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07(2).

[4]王星霞,劉桂珍.網絡課程:交互、合作學習設計模式及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衡阳市| 墨竹工卡县| 时尚| 淳化县| 贵溪市| 万源市| 珲春市| 林周县| 民权县| 台前县| 高清| 白沙| 观塘区| 乃东县| 白朗县| 奇台县| 洪雅县| 武宣县| 杭州市| 榕江县| 拜泉县| 兰州市| 内黄县| 株洲市| 荣昌县| 泸溪县| 阳东县| 青川县| 蕉岭县| 平山县| 行唐县| 南江县| 磐石市| 茌平县| 河津市| 武陟县| 祁门县| 上饶县| 伊通|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