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超主權貨幣

超主權貨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超主權貨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超主權貨幣

超主權貨幣范文第1篇

    (一)國際貨幣體系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國際貿易的順利完成需要經歷兩個重要環節,一個是商品在國與國之間的轉移過程,另一個是貨幣在進出口商之間的轉移過程。國際間對跨國貨幣運動進行規范化、制度化便形成了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間對跨國商品交易活動進行規范化、制度化便形成了國際際貿易體系。因此,國際貨幣體系與國際貿易體系是緊密相連的。一定時期的國際貨幣體系是與同一時期的國際貿易體系相適應的,合適和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國際貨幣體系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第一,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的供給。國際儲備貨幣是國際貨幣體系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是國際經濟的計量單位和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貨幣應當是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并認可的,可以信賴的貨幣。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國際儲備貨幣應當具有公平、公正、獨立和穩定的特性。第二,匯率制度的安排。匯率制度一直是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一次國際貨幣體系的創新調整都涉及到匯率制度的變革。匯率制度的選擇關系到經濟是否能穩定健康發展。適當的匯率制度能夠有效地反應國際貿易的變化,有效地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調節,有彈性但幅度又不會引起大的市場波動。匯率制度不應成為投機者擾亂國際金融市場秩序的工具。第三,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國際收支可以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相對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是要求絕對的平衡,而是相對的平衡,既是一國范圍內的相對平衡,又是從世界范圍內考察各國間的相對平衡。國際收支失衡會導致一國國內失業增加、經濟受滯、物價波動、進出口比例失調,不利于國內經濟政策的制訂、執行,也不利于國際貿易的正常健康發展。

    (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

    國際貿易的發展,不僅需要一個合理的國際貿易體系作為制度基礎,而且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作為支持。充足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國際儲備手段、穩定的匯率和有效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是國際貿易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它不但可以使降低國際貿易的成本降低,也可以使國際貿易的效率提高(巴里?艾肯格林,2006)。近年來國際經濟發展迅速,國際貿易水平不斷提高,但國際貨幣體系作為現代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卻并不完善,由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缺陷所引起的近現代國際性的金融危機屢見不鮮,次數越來越頻繁。國際貨幣體系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國際貨幣缺乏統一的標準。國際儲備貨幣的確定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部分,現代國際貨幣體系是牙買加貨幣體系的繼承,盡管目前的發展趨勢已逐步向多元化靠攏,但形式上依然是美元本位制。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特里芬難題”,但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涵蓋了多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和地區,因此主權貨幣在政策安排上和國際經濟關系的處理上一定會存在利己主義。因此,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缺乏統一、穩定的貨幣標準,國際貨幣格局錯綜復雜,給國際貿易帶來許多不利影響(鄭淑君,張盼,2009)。其次,匯率體系的不穩定性?,F代貨幣體系由牙買加貨幣體系延續至今,承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性,使得國際匯率制度比固定匯率制度時更加靈活,更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但浮動匯率制度也同樣受到各國匯兌關系的影響。現代貨幣體系中,全球至少有1/3國家實行獨立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其余國家實行盯住匯率制,國際儲備貨幣主要是美元、日元、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但由于英鎊、法國法郎相對較弱;美元、日元、德國馬克之間的匯兌關系經常發生波動,從而使整個體系缺乏穩定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頻繁,許多弊端顯現。

    1.匯率變動不定影響國際貿易和世界生產的發展。頻繁劇烈地匯率波動會使各國生產商難以估計生產成本和計算利潤,從而蒙受外匯風險損失。在國際借貸關系上,匯率的反復變動會使債權方蒙受損失或者使債務方加重負擔。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宣布: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宣布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約2個百分點。從2005年7月至2009年9月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趨勢如圖-1所示。由于國際外匯市場動蕩不定,以及人民幣匯率調整出現新變化,匯率風險成為外貿行業的普遍問題。很多外貿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遭受了巨額的匯兌損失,不僅造成企業自身的經營困難和財務虧損,甚至影響到外貿行業的正常發展。

    2.匯率選擇浮動制就會有機會自由選擇向下浮動,容易造成通過膨脹。

    3.浮動匯率制度助長了外匯投機活動。由于固定匯率制度是穩定的匯率制度,因此在匯差上沒有任何可以投機的地方,而浮動匯率制卻能助長外匯投機活動。投機者在商場上買賣外匯牟取暴利,這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混亂。匯率的大起大落使得套匯、套利等短線投機活動大量泛濫,加劇了外匯風險,先后引發多次金融危機。當因匯率浮動引發的外匯風險加劇時,金融衍生產品出現用來規避外匯風險。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本意是要規避外匯風險,但是在金融監管失利,造成外匯衍生工具交易市場的脆弱性,在投資風潮的不斷沖擊和匯率波動加劇的情況下,金融衍生工具推動了金融市場的混亂,成為整個風險的組成部分。

    最后,全球范圍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突出。國際收支平衡問題一直是制約國際金融市場穩定與否的重要因素。國際收支平衡則全球經濟相互協調,和諧健康發展,否則,國際經貿秩序就會受到破壞,國際間貿易就會遭到重創。牙買加體系至今,全球范圍內的國際收支失衡長期存在,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1999年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均證明,長期的匯率機制的運轉失靈、利率機制存在副作用,國際基金組織又沒有能力指導和監督順差國和逆差國的國際收支調節工作,導致逆差國儲備銳減,順差國儲備巨增,這種不平衡嚴重影響了國際貿易秩序,全球性國際收支失衡現象日益嚴重。

    (三)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對于國際貿易而言,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避免匯率的大幅波動。

    1.超主權國際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的國際儲備貨幣將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

    2.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并建立相關的發行監督機制,有利于穩定超主權貨幣的幣值,穩定匯率。作為一種國際儲備貨幣,其發行國發行該主權儲備貨幣應該受到各國或者相關組織的監督。但事實上,現在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在發行貨幣時,往往首先考慮國內的經濟形式,以國內的經濟穩定增長為前提來發放貨幣。因此,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并建立相關的發行監督機制,有利于穩定超主權貨幣的幣值,穩定匯率。

    二、構建超主權國際貨幣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一)美元“霸主”地位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當前美元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流通貨幣,同時也是各國外匯儲備籃子中權重比較大的幣種,各國在對外經濟金融往來中對美元的依賴性很大,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儲備資產配置都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多數外匯儲備只能以美元資產為主。IMF的SDR雖然被認為是“紙黃金”,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但是其本身只是一種記賬單位,主要是發達國家進行的游戲,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時,又往往對援助國設置了許多限制,而且美元在一籃子貨幣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SDR雖然作為IMF的儲備貨幣,但未能有效地行使其功能,實際上當今國際儲備貨幣已經是美元為大,因此“特里芬難題”不可避免地產生。美元成為全世界初級產品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使得美國對經濟失衡的匯率調整是無效的,因為多數國家貨幣都以美國貨幣為參照。經濟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又為發行這種貨幣的制度缺陷所害。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金融危機屢屢發生且愈演愈烈來看,全世界為現行貨幣體系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從中的收益。不僅儲備貨幣的使用國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就連發行儲備貨幣的美國所付出的代價也在日益增大。危機未必是儲備貨幣發行當局的故意,但卻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因此建立一種超主權國際貨幣來抑制美元的地位尤為重要。

    (二)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1.相對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系主要儲備貨幣帶來的匯率風險,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幣值穩定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追求目標是力求克服顯著的匯率的易變性對國際金融運行的影響,匯率的相對穩定。匯率的大起大落使得套匯、套利等短線投機活動大量泛濫。匯率的不穩定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及金融體系的動蕩和混亂,加劇了外匯風險,先后引發多次金融危機(黃澤明,2009)。因此,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也就極大地降低了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

    2.超主權國際貨幣的建立有利于國際金融協調問題的解決。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中,關于匯率、國際收支和國際資本流動等方面的國際性協調與合作往往僅體現出少數發達國家的利益追求。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構建超主權國際貨幣有利于其努力爭取參與國際性的貨幣金融協調與合作,追求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的對等地位,以表達自身的利益主張。

超主權貨幣范文第2篇

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的原因

我國經濟學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不過對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原因見解不一。有的學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機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學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還有的學者在研究和論述體制層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學者探究了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制度層面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當前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雖然呈現出與以往危機不同的特點,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次危機并未超出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判斷和分析。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是形成危機的深層次原因,而金融資本貪婪和逐利性則是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學者認為,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是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泛濫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其實質就是由新自由主義私有化的發展所必然產生的生產過剩,而且是跨國移動生產過剩。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每一次危機的具體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機的根源卻是一樣的,即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物。新自由主義確實是當前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機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義不是危機的根源,拋棄新自由主義不能解決危機問題。

有的學者既從制度方面又從經濟運行體制等方面論述本次危機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雖然經濟因素確實在金融危機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諸如政治、制度和監管等非經濟因素同樣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學者認為,信息機制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簡單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傳遞和金融穩定,而過于復雜的金融創新則可能在投資者之間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導致投資者的風險識別狀態發生系統性改變,最終誘發金融危機。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導致經濟周期和危機的直接變量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勞動者收入的增長速度跟不上資本積累的速度消費需求降低利潤率下降投資劇降經濟危機。

有的學者從經濟周期、收入分配視角等其他視角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部分學者認為,本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達階段虛擬經濟周期運動的內生產物,深層原因在于強勢美元格局形成過度消費和虛擬資本膨脹間相互加強的循環,導致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過度偏離。而美國經濟危機最終轉化為世界經濟危機,則是因為各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出現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們之間相互疊加共振的結果。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根源于美國經濟中軟預算約束現象的普遍存在。美國金融危機的生成和傳導機制可以描述為:軟預算約束道德風險金融創新激勵金融創新過度信貸膨脹大量呆壞賬加劇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價下跌時的風險集聚金融危機。還有部分學者從收入分配的視角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響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國之間與各個國家內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發達國家收入不平等導致了宏觀經濟的金融化和消費者的債務積累。而新興工業化國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壓制了國內需求。這些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間接地為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提供債務融資。這種局面本質上就是一種無法持續的全球化。伴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美國次貸危機傳導到全世界,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總體分析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際經濟環境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部分學者認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缺乏強勁動力。美國和歐洲處于金融危機后的緩慢復蘇階段;其復蘇到危機前的快速發展軌道可能性較小。在國際貿易環境方面,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將極大壓縮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空間。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低碳經濟可能成為發達經濟體新型貿易壁壘。

部分學者認為,金融危機將促進國際力量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化的重要驅動力;新興大國經濟群體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是引發世界經濟增長態勢、國際力量格局變遷、國際經濟關系調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構形成的關鍵因素。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現有的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特別是國際金融體系,與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不相適應,并且無力應對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對此,國際社會共同要求改革金融體系,建立新的經濟秩序。

還有部分學者指出了后危機時代的另一些新特點,一是新自由主義的思想與改革方案逐漸式微,經濟穩定和收入公平分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場,在經濟治理上再次占上風,但美國市場經濟模式難以發生實質性變化。三是世界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調整,全球經濟失衡將有所緩解。四是經濟全球化將繼續深入發展,產業調整轉移將出現新變化。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問題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有的學者探討了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

部分學者認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最根本屬性在于無約束的純信用本位貨幣特質,當前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正是在這種信用貨幣本位下的儲備國道德風險作用集中表現。另有部分學者認為,金融危機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可能有兩種方向:一是各國通力合作創造出超主權的國際貨幣;二是歐元和人民幣不斷崛起,與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準貨幣的新國際貨幣體系,而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問題是本位貨幣的選擇,一個公平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該擺脫對單一主權貨幣的過度依賴,由所有參與國共同管理。

超主權貨幣范文第3篇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F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鐕Y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一)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創設了具有超主權貨幣性質的特別提款權,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缺陷,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別提款權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它的擴大發行有利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因此,當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推動改革特別提款權的分配,考慮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作用,實現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應綜合考慮一國國際收支狀態和經濟規模來調整份額,以此來降低某些經濟大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金份額,擴大其資金實力,以便有足夠的可動用資金來應對危機。

(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的載體,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被弱化和異化,因此有必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廣泛的改革。(1)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援助的范圍,強化其國際最終貸款人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個國際的最終貸款人,顯然是難以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實行資金援助時,不僅要考慮恢復受援助國的對外清償能力,還要考慮促進其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改變將短期內恢復受援國償付能力作為唯一目標的做法,并把重點放在危機防范而不是補救上;(3)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和信息功能。當成員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義務對成員國內經濟政策提供建議,并為投資者和市場主體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4)促進交流與合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加強與成員國交流的同時,還應積極促進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改善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性。金融全球化為資本的無序流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世界上主要貨幣的匯率大幅度波動,為發展中國家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成本,也使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發達國家應主動擔起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這就要求各國加強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這是確保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基礎。從國別上看,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協調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各發達國家之間應經常相互協調與溝通,共同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并以積極的態度,加強各國在貨幣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二是協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關系。在支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考慮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注意保護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強區域性經濟貨幣政策的合作。在總結歐盟與歐元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一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共同探討區域性貨幣合作的有效途徑,以抵御外部危機對該區域經濟體的沖擊。此外,從加強合作的領域看,還應加強國際金融經營環境、國際金融內部控制、國際金融市場約束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 

(四)建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督機制已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開披露有關信息;(2)抑制國際范圍內短期資本的無序流動,特別是加強對“對沖基金”、離岸金融中心的監管。對對沖基金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監管已成為國際貨幣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3)加強對銀行的跨境監管。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某些國際性銀行經營轉移到管理不嚴的離岸避稅港,以便規避國內的管理和監督,這無疑中增加了資本無序流動的風險。因此,對銀行的跨境監管是國際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1]冉生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國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經濟研究,2009.2. 

超主權貨幣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超主權貨幣:人民幣國際化

 

2008年9月底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通過金融間現代化交易鏈條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性金融危機。 

 

一、金融危機的影響 

 

(一)危機對全球經濟基本面的影響 

這次危機來勢猛。傳播速度快,牽涉面廣。影響層次深,時間長破壞性大,為世界所罕見。它使全球大量金融機構或破產或整合。大量實體企業或破產或重組,生產銷售困難,產品積壓。大量工人失業下崗,各國財政稅收銳減。進出口貿易額急劇下降,各行業遭受重創,復蘇難度相當大。 

我國的經濟體系和外匯儲備體制與美元幣值聯系密切,與美國投資和直接貿易比重較大,同他國大量貿易和投資往來用美元結算。使我國經濟緊緊地綁架在美國的經濟戰車上。基于應對金融危機的次優選擇,到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達,195億美元。卻持有美國債7274億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證券類資產達1.205億美元,占外匯儲備2/3。危機先后使我國主權基金投資、銀行及理財公司投資、大型實體企業并購或套保投資等直接損失達2000億美元以上,導致幾家大型企業高管更替,社會就業難度增大。 

 

(二)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制度影響 

1、直接挑戰美元的世界通幣地位。美國的泡沫損失和挽救危機投入的巨額資金更加劇美元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趨勢是長期的,鼓吹強勢美元的戰略挽不回它的信用。 

2、直接挑戰美國長期全球性擴張的“雙赤字”政策,并引起國際社會不同力量對比變化。 

3、將引起國際貨幣組織體系、金融監管制度發生革命性變革。不論是超主權貨幣還是多元化貨幣,將會誕生一個全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秩序。 

4、將對任意國際貨幣主權國的財政收支、國際收支預算,經濟上“擴張與收縮、雙赤字或雙贏余、一赤字一盈余”模式選擇與制定產生影響。 

5、危機后新型經濟體作為國際貨幣參與國,在維持本國幣值穩定與堅挺上。不僅僅是與金融制度的安全與完善、外匯儲備的多寡、虛擬經濟的發達與否,更重要是同自身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實體規模與產出量、外匯儲備中真金白銀和戰略物資儲備量休戚相關。 

 

二、危機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啟示 

 

(一)經濟增長模式必須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技術和產業集中度得到提升,隨著經濟大國的“資本+制造產業”在我國轉移,帶動了我國貿易高速增長,也使得我國外向型經濟依存度高達60%以上。對外出口直接拉動了原材料、能源、服務業上游產業的發展,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賴于低人力成本和資源的消耗來支持,且我國長期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條件低,人民幣對各主要通幣比價低。我國總體經濟中90%以上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農業生產資料都源于原生礦產資源,相當大比例源于我國。盡管外匯儲備相當大,但環境與資源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許多礦山城市資源枯竭,廢渣尾礦堆放成災,自然環境惡化,農產品供給保障度大大降低。我國必須改變出口拉動型和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成以內需為主和以提升產品核心技術出口為重點相結合的模式。

(二)危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遇 

危機再次暴露了國際貨幣體系設計上人為缺陷,也充分揭示了美國長期奉行全球性擴張政策、超前消費政策造成流動性泛濫帶來的現實危害和潛在的風險。美元的信用風險使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已提上日程,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人民幣國際化提上日程。當今我國的經濟規模、貿易總額、外匯儲備、經濟發展水平在國際上已占重要地位。對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已有重要影響。而美元持續貶值對我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人民幣幣值總體上是穩定的,周邊國家經常項目和外匯儲備已使用人民幣,年初我國已和多個國家進行了總額達6500億元的貨幣互換協議,此舉一方面促進雙方進出口貿易,有效防范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另一方面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基礎。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促進我國貿易、減少外匯儲備風險、提升國際地位,當然也對我國的經濟、貨幣政策帶來挑戰。我國應充分調查研究、推行試點,著手人民幣國際化的組織、制度、渠道、結算網點建設。

1、試點和推廣人民幣計價的國際收支結算制度。先進行清算制度、組織機構、渠道網絡建設。建立起人民幣投放和回籠渠道,除通過口岸結算、貨幣互換外,還要通過涉外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實體企業在我國發行人民幣債券等向貿易伙伴投放更多的人民幣作為支付手段。加快人民銀行與境外金融機構間的人民幣跨境清算渠道、結算網點等的建設。 

2、加大雙邊關系中人民幣與他國貨幣兌換業務,既直接推動進出口貿易又避免美元匯率波動風險,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結算業務的發展。 

3、實行一定范圍內國際交往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人民幣可自由兌換。 

4、健全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堅持量入為出原則不動搖。保持財政收支盈余,偶爾可赤字,但長期趨勢是盈余。保持貿易的長期順差,幅度可增減變動。但每一年度不逆差。這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基石。 

5、加強對廣義金融市場規范建設和監管,嚴控異常資本項目流動。打擊惡意投機炒作和洗錢犯罪。 

超主權貨幣范文第5篇

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問題簡要回顧

1.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也稱“歐債危機”,是繼2008年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后新一波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于歐債危機的定義,學術界有很多版本,綜合來說,就是歐元區國家以政府名義所發行“主權債券”或承擔的債務,到期時無法向債權人全額支付債券發行時承諾的本金和利息,造成普遍性“主權債務違約”。歐債危機最早由希臘在2009年末出現大批到期主權債務無法兌現而引發,在2010年歐元區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五個國家都出現嚴重償還問題,歐債危機全面爆發。

2.國內外學者研究。國內外學者對歐債危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機的成因、治理、影響三個方面,研究的學者和文獻數量較多,但對于歐債危機中的銀行業研究則數量較少。國外的學者有Francesca Battaglia等人在2014“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上針對意大利銀行在歐債危機前后銀行資產風險進行對比分析;Lucrezia Reichlin在2014“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上對貨幣政策和銀行兩者在歐債危機中的推動作用進行分析;Robert E.Krainer也在2014“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上對貨幣政策和銀行借貸對于短期和長期利率的雙重影響分析歐債危機。國內學者在歐債危機爆發后,王靜文(2011)研究了歐債危機下的對歐洲銀行業帶來的危機;王月金(2011)提出了新一輪歐洲銀行危機可能將發生;李歡麗、李石凱(2012)則對“歐債五國”銀行業在主權債務危機中的衰退進行了研究;席春紅(2013)則提出歐債危機下歐洲銀行業出現了分化??偟膩碚f,國內外學者針對歐債危機中的歐洲商業銀行研究不多,而現有的研究都將銀行業定位為“遭受重創”,對銀行業在危機中的“衰退”進行研究。

3.本文研究。本文在歐債危機中的歐洲銀行業研究領域,首次使用2010年危機爆發后的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間歐洲200多家大型銀行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按照當前國內外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針對歐洲銀行業在歐債危機中遭受重創,進一步深入分析歐洲各國在歐債危機爆發后的三年里銀行資產風險真實變動情況。通過分析資產規模、風險資產、不良資產、資產盈利的具體變化情況,轉換以往對歐洲銀行業“遭受重創”的定位,通過實證數據提出歐洲銀行業資產風險并未如外界所說出現“嚴重衰退”,反而已趨向穩定并出現部分復蘇現象,希望對歐洲銀行業的研究以及國內銀行業應對將來可能的金融沖擊提供參考。

二、歐洲銀行業資產規模變化

1.歐洲銀行業依然占據世界主要份額。根據英國Banker的數據,2013年歐洲大型銀行總資產達451 226億美元,占世界1 000強銀行的39%,在歐債危機發生后的第三年,歐洲銀行業依然占據世界近四成的份額,實力不容忽視。

2.歐洲銀行業規模并未出現明顯變動。深入對比危機發生后的三年,以往主流意見所認為的歐洲銀行業在歐債危機中“遭受重創”的說法,并沒有在數據中體現。2011―2013年,歐債危機的重災區歐債5國,三年間也是先升后降,整體只有1.3%的降幅。歐元區除歐債5國以外的14個國家,雖然在2012年有一定下降,但2013年竟然出現了增長。

3.歐元區國家表現優于非歐元區國家。在歐元區19國在危機后沒有出現大型銀行規模持續下跌的同時,相反歐元區以外的歐洲7國銀行資產水平出現了持續下降,但三年累計只下降了5.3%,并沒有出現大幅度降幅。銀行數據實證研究下,歐債危機對銀行業的沖擊并沒有外界估計的嚴重,歐洲大型銀行,包括歐債五國的大型銀行,在危機發生后資產業務及銀行規模都沒有受到大的沖擊。

三、歐洲銀行業風險資產變化

國際研究中對商業銀行的風險資產,是指風險加權資產risk-weighted assets,使用RWA to Assets比率,也就是風險加權資產占銀行總資產的比率對銀行資產總體風險進行評估,比率越高則風險越大。風險加權資產RWA的計算有FIRB初級和AIRB高級兩種統計標準,FIRB初級計算公式如下:

按照《巴塞爾協議Ⅲ》的標準,歐洲26國大型商業銀行2013年風險加權資產RWA計算結果平均值(見表1)。

1.危機后歐洲銀行業風險資產并未出現明顯上升。在歐債危機發生后的三年間,影響最大的歐債5國銀行風險加權資產并沒有上升,反而由原來的57.3 %下降到52.17%,歐元區以外的歐洲7國先降后升,但變動率也在3%以內。只有歐元區14國在2011年、2012年二年保持31%左右的風險資產率,但2013年上升至43.29%,但就歐洲26國整體而言,風險加權資產并沒有明顯的整體大幅升高。

2.歐債5國風險資產高于其他歐洲國家。歐債5國在危機發生后風險資產出現了輕微下跌,但比率明顯高于歐元區其他國家。三年間歐債5國風險資產率平均為54%左右,歐元區其他14國同期只有35%左右,歐元區以外7國同期平均也是49%左右,未超過50%。

3.歐洲整體情況和日本相當,低于美國水平。歐債危機對歐洲帶來直接沖擊,但只有歐債5國和歐洲7國的風險資產略高于日本的大型銀行,歐元區14國更是低于日本的水平。但令人關注的是,已經經歷了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并以逐漸恢復正常的美國,大型銀行風險資產竟然高于歐洲三組國家每一組的水平,并且美國還處于連年上升的階段。

四、歐洲銀行業不良資產變化

不良資產率NPL to Total Loans則是不良金融資產占銀行總資產的比率。不良資產Non-performance Loan 簡稱NPL,是指商業銀行資產業務中,對外放款的債權,出現本金或利息無法正常繳納,或者直接出現無法回收的情況,在銀行報表中記入“壞賬”的部分,也稱之為不良金融資產。

1.歐元區國家不良資產持續上漲。歐元區國家在銀行不良資產方面出現了明顯的持續上升,其中歐債5國幅度較大,從2011年8.03%大幅升至2013年17.57%,升幅超過110%。而歐元區剩下的14個國家,也從2011年的2.51%升至2013年4.29%,升幅也超過80%。歐債5國2012年不良資產率超10%。2013年超過15%,并呈現逐步加快的趨勢,可見歐債5國銀行在危機中的確受到了重創。

2.非歐元區歐洲國家并未出現不良資產持續上升。歐洲非歐元區的7個國家,在危機發生后的第二年,銀行不良資產率不升反降,從4.13%下降到2.99%,這個數據與之前所認為歐債危機已經向歐元區以外擴散的觀點不一致。隨后在2013年歐洲7國不良資產又上升回3.68%,但幅度相對溫和,并未因歐債危機而出現明顯的持續上升。

3.除歐債5國以外的歐洲國家和日本美國水平相近。雖然歐債5國不良資產出現了大幅攀升,但歐洲其他21個國家,包括歐元區和非歐元區,不良資產率都低于5%,和日本、美國大致相近,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歐債危機并未對歐洲銀行業整體的不良資產帶來太大影響。特別關注的是美國的不良資產在明顯的持續下降,這也說明美國銀行業正逐步走出金融風暴的影響。

五、歐洲銀行業資產收益變化

資產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是指銀行資產業務中能帶來多少收益的比率,主要反映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質量以及銀行運營的能力。

1.歐債5國出現三年的虧損。歐債5國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出現了負數,也就是三年間銀行的資產業務沒有收益,而且還出現了虧損。其中危機后的第一年2011年情況最嚴重,有-2.44%的虧損,但到了第二年收窄到-1.81%,到了2013年大幅收窄到-0.53%??梢娢C對歐債5國銀行業沖擊明顯,連續三年出現虧損,但資產收益方面的虧損已經在收窄,情況在好轉。

2.歐洲7國資產收益持續增長。相反,歐元區以外的7個歐洲國家銀行則資產收益持續增長。危機后的三年歐洲7國銀行都有盈利,沒有出現虧損。而且每年都有近兩成幅度的增長,從2011年的0.38%增長至2013年0.4%,套算歐洲7國龐大的銀行資產規模,這已經是很客觀的資產收益,并且這是在歐債危機的情況下所取得銀行資產收益。

3.除歐債5國以外的歐洲國家優于日本水平。除了歐債5國出現虧損外,歐元區14國的水平略高于日本,歐洲7國更是大幅高于日本,甚至接近美國的水平。這些數據說明了歐債危機后歐元區銀行的確受到影響,但歐債5國以外的國家還能實現正收益,歐元區以外的國家甚至出現了收益增長,危機對歐元區以外的歐洲國家銀行資產收益并未產生明顯影響。

六、總結和啟示

1.歐債危機中歐債5國銀行資產風險顯著上升。歐債5國是歐債危機的最早爆發地,也是本次危機的重災區。歐債5國銀行業在危機發生后的三年里,不良資產急速上升,銀行出現虧損。雖然不良資產在持續上升,但同時歐債5國銀行資產也出現了幾個新動向:第一,風險加權資產并沒有攀升,反而出現了下降,這說明5國在危機發生后已經開始調整銀行資產業務的整體風險結構;第二,大型銀行的規模并沒有大幅縮小,在危機后的三年里銀行資產業務都保持了穩定的規模;第三,資產收益率都為負數,但虧損已在三年間大幅縮窄。除不良資產外,歐債5國銀行資產各項指標已經向好的方面變動,一旦銀行所持有的主權債務完成減記,銀行又不再新增持有風險資產,歐債5國的不良資產率也將會下降,重新進入穩定發展的通道。

相關期刊更多

南方能源建設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南方電網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電力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電力公司

電站系統工程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玉树县| 基隆市| 浦县| 云安县| 白城市| 柳林县| 三明市| 奈曼旗| 墨竹工卡县| 永春县| 长葛市| 江门市| 琼海市| 伽师县| 高清| 高邑县| 定兴县| 双辽市| 和林格尔县| 宜黄县| 连州市| 望城县| 江陵县| 遂溪县| 德惠市| 铜山县| 承德市| 梓潼县| 慈利县| 惠安县| 武安市| 清新县| 嫩江县| 体育| 湘西| 长顺县| 进贤县| 泽州县| 云龙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