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治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礦山開采中的環境問題
1.1礦山開采對水資源的影響礦山開采會伴隨著人為和自然的疏干排水,這會造成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以及地表植枯等后果,極易破壞水平衡,而且礦山開采還會產生剝離物、煤泥、廢棄催化劑等各種垃圾,這些垃圾隨雨水排入河流湖泊或者滲入地下水,以及礦山開采廢水的排放,都會嚴重污染水資源。
1.2礦山開采對大氣的污染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例如二氧化硫、硫化氫、一氧化碳、瓦斯以及粉塵等,這些有毒有害的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會對大氣造成嚴重的污染,還會加劇溫室效應。而且,如果不對瓦斯氣體進行科學控制,一旦發生意外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此外,礦山固體廢棄物的風化作用也會造成大氣污染。
1.3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由于礦山的開采會造成地下采空,這會影響礦山的穩定性,導致礦山地面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甚至會導致地面沉降、地裂縫,崩塌、礦山地震以及井下突水等強烈的地質災害,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民財產安全,給地質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2導致礦山開采產生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2.1環保意識不足在礦山的開采中,由于環保意識不足以及企業受利益的驅使,很多地方仍采取“先開采,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只注重礦山開采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2開采技術相對落后我國礦山開采技術、機械設備以及環境治理技術較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一直采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的開采技術,而且后期的環境治理也只是走走形式,很難實現環境的有效治理。
2.3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完善雖然我國近年來針對礦山開采和環境保護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規定,然而這些法律條例還不夠完善,導致有些企業鉆法律的空子,而且相關部門的監管也存在漏洞,導致法律體系對礦山開采的制約難以達到預想效果。
3礦山開采環境治理措施
近年來,甘孜州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水位下降,荒漠化嚴重,從而影響到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必須要加強甘孜州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雖然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但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允許我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須嚴格執行“先保護,后發展”戰略,所以我們在開發資源前采取相關保護措施,做到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資源。
3.1采用先進的開采技術礦山企業要不斷加大投入,更新機械開采設備,采用現代化開采技術,減少礦山開采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提高開采效率。要結合先進的開采技術,不斷減少礦山開采中的固體廢棄物和氣體污染物,減少對礦山巖結構的破壞,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3.2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加強監管要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結合礦山開采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法律的細節,構建行業法規多級法律體系,在法律上對礦山開采的每個環節形成約束。當地政府要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對開采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督。環境治理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對監管人員和技術人員加大培訓力度,加大礦山環境治理的力度。
3.3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污水、廢料的治理和回收要結合相關法律,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方針,建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并且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制度。要加強“三廢”的治理力度,嚴格控制廢氣排放,重點治理有毒有害污水和礦物廢料的排放,對礦山的地下水、瓦斯以及一氧化碳等進行有效利用,變廢為寶,提高礦山廢物的綜合回收和利用水平。
3.4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要結合國家政策,將礦山開采、土地利用、土地恢復與農業結構調整等進行有效的整合,對礦山土地進行造田復墾,對深度塌陷的礦山可以將其恢復為梯田或者經濟林等,大力開展造地復田綜合治理,恢復和增加耕地面積。
4結語
關鍵詞:城市水環境;治理;污染控制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內水和工業用水的利用明顯增加。且城市人口基數量較大,水環境系統結構相對復雜,污水排放強度較高,水環境污染防治困難。水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發展,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城市逐步提高了水環境管理的強度,提倡環境保護。近幾年來,中國為了控制城市的水環境,制定了很多對策,但是效果均差強人意。本研究分析城市水資源系統的特性和影響因素,從城市產業結構、危害和管理體制、污水處理廠的產業結構方面提出了水環境處理和控制對策的建議,為有效解決水質污染問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我國城市水環境現狀
中國城市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集中在工業源頭、農業源頭以及生活源頭。農業源頭的污染主要反映在作物種植、畜牧、家禽類糧食污染上,但與城市的產業資源和生活資源相比,農業污染源的管理更為方便。糞尿可在其他產業中再利用,因此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主要體現為工業源頭以及生活源頭[1]。
2城市水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2.1缺少缺科學性的規劃
由于城市的供水范圍較大,因此其水系管理系統比較復雜,各地區都有自己的規劃和管理范圍,無法將水環境處理的細節部分連接起來,統一治理。社會和城市居民要認識到資源保護的重要作用,建立城市水系的管理機制和監管體系,制定相關法令,提高水環境處理的效率和質量[2]。
2.2城市排污系統不夠完善
我國一些城市的下水道系統建設并不完善,污水凈化系統并沒有得到廣泛普及,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不足,原因有技術、財政不足。相關部門應聘請相關專業人員的監督和科學的指導,及時升級城市的下水道系統,并定期升級維護,推動城市水環境管理的進行。
2.3缺少科學的法律法規約束
法令是限制城市水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限制城市水環境方面,法令的存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城市發展很快,在一定時期適用的法令,很快就會出現諸多不匹配的地方。因此,相關部門要及時修訂完善相關法令,保證法令的使用效果。要加強城市居民的水質污染防治意識,參與水質污染防治措施[3]。
3治理措施
3.1增強全民水環境改善的意識
水資源是人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條件,水質污染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每個人都應積極參與水資源的保護工作,加強社會監督意識,為改善城市水環境的貢獻力量。
3.2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通過媒體、新聞、網絡等各種渠道宣傳水污染會危害人類的生活和健康,調動市民意識,控制和治理水污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水質污染治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支持政府工作,監督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的相關,有效地改善污染問題。
3.3減少城市的排污量
國家城市管理部門要嚴格管理建設項目的質量,嚴格審核能源消耗大、污染大、排放高的建設項目,適當調整經濟結構,協調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嚴禁進行不符合排放污水的項目。
3.4加大污水處理的投入力度
污水處理是水環境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污水的處理能力直接影響水環境的質量。污水處理廠應實施跟新基本設備,取代舊污水處理系統,利用新的污水處理系統,提高污水處理強度,且平時加強設備維護管理,減少機器損耗,及時更換掉舊的設備,提高污水處理效率。
一、推進畜禽糞污治理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情況
為全面貫徹農業部和省市各級部門要求,原平市制定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2014—2020年)》,環保、農業、畜牧等部門加強畜禽糞污治理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推進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科學分離,發展園區養殖,引導支持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標準化改造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推進畜禽糞便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治理。支持規模養殖園區或聯村(單村)建設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強化病死動物收集、暫存、裝運、無害化處理的環節監管。2014年以來,原平市畜牧獸醫局先后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病死動物及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監管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的通知》《基層畜牧獸醫安全生產要求》等文件,要求所屬各單位和生產經營戶依法落實畜禽糞污治理和無害化處理監管責任,全面加強監督檢查。規范病死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工作程序,加大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度,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落實養殖場主體責任,加強巡查監管,建立長效監管機制。規范場區建設,對新建場派出專業技術人員規劃指導,建立病死動物和糞污無害化設施;對原有場進行監督管理,規范改進布局設施,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政府環保、農業、畜牧等部門協同配合,規范禽畜糞污治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畜禽養殖場按照要求分別建設糞便堆放場、尿液和污水儲存池、沼氣池,糞便和尿液、污水經存儲及發酵處理后由運輸車輛拉至田間地頭施肥使用。幾年來,共治理畜禽養殖場58戶。目前,全市備案的規模養殖場已基本建成化尸窖和深埋坑。養殖密集區域建成容積150立方米的化尸窖14個,達到主要鄉鎮全面覆蓋的要求。
二、問題分析
1.養殖場戶對畜禽糞污正確處理的認識不到位。雖然廣泛進行政策宣傳,實地開展監督檢查,但養殖場戶數量眾多,宣傳監督工作不夠及時全面,使得有些養殖場戶對環境治理認識不到位。
2.畜禽糞污處理基礎設施數量不足。隨著養殖量的不斷增大,糞污處理基礎設施供不應求,需要進一步加大糞污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
3.生態養殖新技術、標準化生產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盡管定期對養殖場戶進行宣傳培訓,但養殖場戶對新技術的掌握還有不足之處,生產水平還有所欠缺,需要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學習新技術,培育新能力。
三、綜合治理的建議
1.加強法律法規、政策和養殖技術宣傳培訓。各相關部門要加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要求的宣傳力度,使生產經營戶了解相關要求,把畜禽生產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上來。
2.嚴格執行養殖行政許可(備案)條件,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規范畜禽規?;B殖用地審批手續,建設時應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制度;建好后確保畜禽糞便、廢水、廢氣及其他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或無害化處理等環保設施正常運轉、各項污染物長期穩定達標排放并符合總量控制的要求。各職能部門應依法把好準入關,對相關的違法行為應予以依法指導糾正或查處。
3.加大對畜禽糞污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畜禽養殖一方面保證城鄉居民肉食的供應,另一方面是保證農民就業和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政府部門應加大政策和資金、技術扶持,對規模化畜禽污染治理重點項目和環保建設工程要給予重點扶持。激發養殖戶對污染物治理的積極性,引導企業利用畜禽糞便和病死畜禽為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綜合利用實現“養殖—生態—環?!б妗饼R發展。
關鍵詞:礦山地質 環境保護 治理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安全生產是礦山企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兩大主題,也是當今社會、政府主管部門以及礦山企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既合理地開發礦產資源,又不至于造成礦山地質和生態環境惡化以及重大地質災害事故發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研究課題[1]。
1、礦山地質環境的內涵
礦山地質環境是指曾經開采、正在開采或準備開采的礦床及其鄰近地區,其巖石圈上部與大氣、水、生物圈組分之間,不斷地進行著聯系(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這一部分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系統。這一系統是以巖石圈為依托,礦產資源開發為主導,不斷改變著地球表面和巖石圈自然平衡狀態的地質環境,也是一個環境地質問題較多、地質災害較突出的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采、選礦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礦渣,廢水,粉塵等,不僅直接影響作業環境和工作條件,而且給礦區周圍的大氣、水質、土壤造成危害;廢石堆、尾礦庫擠占大量土地、農田;污水和煙塵的排放,污染水源、江河和大氣,也破壞了景觀和植被;露天礦邊坡崩落,井下采空區造成地面塌陷;礦井突水、礦山疏干排水引起鄰近地區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疏干涸干或形成海水入侵;采礦剝土等造成水土資源平衡失調,易誘發和引起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所有這些環境地質問題,都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而且預防和治理的難度很大。因此,必須切實加強和做好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2]。
2、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主要危害
礦山開采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為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及滑坡、煤層自燃、礦井突水、有害氣體突出、冒頂等。針對上述主要類型分析如下。
2.1 崩塌
多發生在地質構造發育地帶。礦山開采而誘發的巖土體崩塌,在平原地區主要為開采粘土、砂石礦產時的邊坡失穩;在山區露天開采過程中的坡角過大而誘發的巖體崩落(包括建礦時修路切坡等),以及在深部采礦過程中出現地面塌陷而導致上覆脆性巖體(節理裂隙發育)沿裂隙出現崩落。如某煤礦,該礦區上覆第四系玄武巖,儲礦層為侏羅系,經多年的地下開采,形成大面積的采空區,并且出現地面塌陷,引發上伏玄武巖沿節理出現裂縫,在降水作用下,沿裂隙在陡坡處出現崩落,危害近陡坡處的人群及建筑物。
2.2 地面塌陷
多年以來,地下開采礦山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發生。這些礦山多分布于山間盆谷地及其周圍。塌陷坑一般近橢圓或近圓形,略大于采空區范圍,深度由內至外,從大變小,個別塌陷由數個塌陷坑相連或重疊。煤系地層多分布于中生代的砂巖、砂礫巖、頁巖之中,巖體類型為軟弱層沉積巖,該地層巖體結構松散、破碎,處于新構造運動上升區,斷裂分布廣泛。煤層礦體多屬于淺埋藏型,松散覆蓋層厚度比例大,礦層覆巖強度低,厚度比例小,巖性組合復雜。當地下礦層被采出后,采空區的頂板巖層在自身重力和上覆巖層及建筑物等的壓力作用下,產生向下的彎曲和移動,當頂板巖層內部所形成的拉長應力超過該層的抗壓強度時,直接頂板首先發生斷裂并相繼冒落,緊隨其后的是上覆巖層相繼向下彎曲、移動,進而發生斷裂和離層,隨采礦工作面的推進,受到采空影響的巖層范圍不斷擴大,當礦層開采的范圍擴大到某一時刻,在地表就會形成一個比采空區大的盆地形塌陷坑。
3、礦山環境治理方案實施部署原則
3.1 以人為本,減災防災的原則
礦山開采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隱患直接或間接地對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其免遭該類地質災害隱患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3.2 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
針對礦山環境地質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重點對開挖較深的采坑、露天堆積較大的礦渣堆、高陡邊坡(危巖體),順坡就勢因地制宜實施削坡、填坑、平整修復治理工程。
3.3 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以工程措施為主修復破壞了的地形地貌景觀,并結合種植樹木的生物措施修復破壞了的礦區礦山生態地質環境。
3.4 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原則
根據資金情況,結合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危害大小情況,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既要遵循生態、社會效益優先,又要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及治理措施
建立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及預警系統。加強對采礦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地質災害的監測及預報,及時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礦產開發成本的提高,反過來可促進礦山環保技術的革新和科技進步,這不僅有利于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還可使發展環保技術的礦山企業盈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發達程度的標志。只有把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作為經濟要素來實施,礦業才是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表征,才有益于社會獲益于人民[3]。建議如下:
4.1 加強新建礦山審批管理制度,防止產生新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加強新建礦山審批管理制度。對不符合建設條件和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又無條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擬建礦山,建議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限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采礦產資源,禁止在地質災害危險區、自然保護區等區域開采礦產資源;限制改擴建含硫量大于1.5%的煤礦,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礦。
4.2 加強礦山地質災害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制定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
新建、改擴建礦山應嚴格執行礦山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有水土保持、環境治理達標、礦山生態恢復和重建的實施措施。經批準確定的新建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與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和使用。新建礦山的生態環境治理率必須達到100%。
參考文獻
[1]武強,陳奇.礦山環境問題誘發的環境效應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8,35(5):81-85.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D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環境與發展是其中重要的主題之在社會經濟中,礦產資源的開發雖然為人類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但是對于環境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造成的上地的破壞、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現象頻發。因此,加大對礦山地質的恢復治理力度對于遏制礦山環境的進步惡化和加強對于環境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1.礦山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1.1地面塌陷
進行礦山的開采容易引起地質災害的產生,造成地而塌陷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由于地下土層變得薄弱,就會難以承受在地面的道路和橋梁中產生的重量,在日積月累的使用后,道路和橋梁的內在結構就會產生變化,很容易產生塌陷。地面塌陷對于地面上的河流、堤壩也會造成定程度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1.2地質災害
在進行礦山的開發過程中,會造成很多地質災害的產生,對于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在露天礦山開采的過程中,容易造成的自然災害有泥石流、山體滑坡,受外界自然條件的影響,如暴雨,就會產生嚴重的滑坡。進行過度的礦山開采,會使得山體的內在結構受到影響,產生山體的傾斜甚至產生崩塌。在開采的過程中,開采所剩的礦渣隨意堆放會造成山體承受超負荷的重量,在遇見暴雨天氣時會引發泥石流。
1.3地貌景觀影響
礦山的開采會對地貌造成影響,主要農現為植被的減少、山壤石漠化加劇和水土流失等。在產生石漠化的情況下,加上人類的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植被的嚴重破壞,土壤本身的生產能力大大降低。
1.4土地可利用資源減少
采礦活動的進行,會造成土地面積的大量占用和地面塌陷。土地占用主要表現在工業場地和產品的堆放,在進行礦產開發的持續過程中,會逐漸擴大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開采產生的有毒物質經過長期的土壤滲透,對植物的生長和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1.5水質的污染
礦產的開采對地下水源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污染。在進行礦山開采的過程中,開采殘渣和排放的污水會逐漸滲透到地表中,地下水源就會受到污染。礦井的不合理開采對含水層、飲用水井、上下覆含水層的水質有著很大的影響。
1.6大氣污染
在礦產開發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塵上,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7噪音污染
由于在開采的過程中要使用到大型的機械,因此會產生較大的噪音,對于周圍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任務
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主要目標在于對礦山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減少或消除被開采的礦山存在的地質災害及隱患。保證礦山生產建設活動的正常進行,恢復地質原本的狀況。在進行礦山的綜合治理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參考地質環境和治理的環境目標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確立任務:首先是對開采區實行土地復墾,進行地上植被的種植;其次,對于因開采造成的狀況不穩定的邊坡進行檢測,對于產生的不良情況要及時發現,及時整治;再次,對開采區中產生的地面裂縫、塌陷和滑坡、崩塌等現象進行及時治理;最后,對剝離的巖土要進行分層堆放,減少因為巖土體產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的產生;在開采完成后要對內外排土場進行土地復墾工作,加強地表植被的種植。
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點放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發生前的防止上,同時要積極治理和恢復已經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上,通過對礦區現狀和預測的評估,可以確定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程的方法和措施。
3.1分區治理
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時,要根據礦產資源的開發制定合理的計劃,依據在地質環境中出現的問題類型、地質分布特征和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確定分區的合理性,為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據。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實現對治理土地的再利用。對現行的狀況進行準確評估并做好相應的預測,對評估地區造成的環境和地質影響進行綜合判斷,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實施分區。在分區完成后,根據各個區的特點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例如:根據分區的特點進行礦區的劃分,然后劃分出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并確定其具體的位置和區域面積,對地質環境的的狀況進行準確分析,尋找到適合的治理方法。
3.1.1地而塌陷、地裂縫治理:對開采沉陷區,未達到穩沉狀態的,采取監測、示警及臨時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隱患;達到穩沉狀態的,采取防滲處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溝排水、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措施。對地裂縫的規模和危害程度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實,防滲處理等措施;規模和危害程度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漿等措施。
3. 1. 2含水層破壞治理:主要的防治措施為定期對礦山排放的廢水進行監測,防止污染含水層。
3. 1. 3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治理:丘陵山區可采用邊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樹種草或者掛網客土噴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復生態。
3.2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監測
為及時掌握礦山開采過程中所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含水層破壞及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影響范圍、程度及危害,同時準確掌握方案中各項治理工程的實施和效果,礦山要進行對地質環境的監測工作。具體監測工作如下:
3. 2. 1地質災害監測。對地面塌(沉)陷、地裂縫,采用人工監測等方法進行監測,其余采取人工定期監測方法即可,在礦山生產工程中隨時進行監測。
3.2.2含水層破壞監測。定期對礦山廢水進行監測,監測礦山排水各項指標是否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3.2.3地形地貌景觀和土地資源監測。定期安排相關人員在評估區內地形地貌和土地資源已遭到破壞和將會遭到破壞的地段進行現場測量。
3.3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1)加大對于礦區地質環境管理的法制建設,保證《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的實施能夠切實落到實處,使礦山環境保護有章可循。
(2)建立有力的保障機制,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對治理工作進行組織和監督實行管理責任制,對于環境破壞嚴重、治理效果較差的區域,其負責人要進行責任追究。
(3)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保障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對礦區的地質環境要進行考察,建立起嚴格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并有專家進行評審。由政府進行組織實施,保證實施效果。建立起完整的礦山環境監測機制,對礦山環境進行監測,能夠有效保證人民的生產安全。在監控單位中應具各先進的監測設備,保證能夠滿足監測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監測網絡,為治理提供更加有效、準確的資料。
4.結語
礦山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社會帶來了巨人的經濟效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也帶來了一定的地質環境問題。重視地質環境條件和礦山的現場調查和測繪是有效開展本項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對合理有效制定恢復治理防治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唐輝明.工程地質學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陳昌彥,,王維理.廢棄礦山植被恢復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關鍵問題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
[3]李毅.我國礦山地質災害卞要類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礦產和地質,2004 (1).
[4]張明亮.采煤沉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修復措施[J].資源開發,20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