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傳統服飾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服飾制度;服色;服飾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33-2738(2012)06-0102-01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古時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到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服飾資源被統治階級所有,服飾文化也打上了歷史的烙印———階級性。以服裝作為區分貴賤、身份等級的工具并形成了相應的服飾制度。
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
衣食住行,是人類社會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見其重要。中國服飾在古代世界,迥異別國,充分顯示了我國服飾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的文化傳統。七千年來中國服飾的演變大致可分為6 個階段。
(一)服飾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時期:自神農、黃帝至西周,代表等級觀念的服飾制度已經初步形成。至夏商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時期;此時的服飾嚴格區分了天子與官僚,貴族與平民等等級差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響了自商周以來三千年封建社會的服飾文化。
(二)初步繁榮期:春秋戰國至漢末,春秋時期,諸侯坐大,禮崩樂壞。戰國之時,七國崛起,各自獨立。此時周氏衰微,諸侯并起,在學術上“百家爭鳴”,在服飾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服飾文化呈現出一派絢麗多彩的景象。
(三)興盛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魏晉南北朝以來,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帶到這一地區。服飾文化出現了一種各民族之間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隨著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隋唐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采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此時服飾達到鼎盛時期。
(四)繼續發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變化。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多次修改。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由于理學盛行,社會上層服飾趨于保守,下層卻保持活力,有廣泛長足發展,工藝水平不斷提高。
二、服飾要素之一——服色
色彩、質料和款式,是服飾的三要素。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以服色作為區分社會成員身份尊卑、官吏品級高低為手段的服飾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曾影響深遠。
(一)服色制度的歷史沿革。
1.先秦時期。從奴隸社會開始,各王朝對顏色有著不同的偏好,從而影響著某一時期人們對服色的選著。這一時期關于使用服色的等級制度并沒有形成。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嚴格的禮制等級制度已無法形成,相關的服飾等級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到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無不影響著人們對服飾觀念的理解。但在此時等級思想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對服色的理解和選擇上。
2.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確立和成長時期,儒家思想取得了統治地位。受儒家思想影響,服飾制度中服色的制定有了初步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和民族的大遷徙促使胡漢交雜,南北交流,在著裝服色上各民族相互影響。這一時期,服飾制度隨政權的變化而變化,服色選擇范圍擴大,但以服色來區分身份、等級的服飾制度仍沒有得到確立。
3.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伴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服飾制度進一步完善,服色制度得到了相應的確立。
隋朝統一中原以后,在其實行的服飾制度中,開始首次對服色使用有了明確的規定。至唐代,空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繁榮促進了服飾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在中國服飾制度史上,以服色來規定人身份等級的服色制度最終形成。
(二)服色的文化內涵。
從服色制度的歷史沿革來看,它和“五行說”及衍生出來的正色至尊觀念、封建社會中服飾制度反映等級制度的嚴格化是分不開的。
先秦至漢代,受五行觀念的影響,正色是人們對服色的選擇。“衣正色,裳間色”暗含了人們對服色的選擇觀念,“正色為尊”是人們對服色的選擇的思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頻繁的政權更迭淡化了“五德終始說”,受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服色選擇“正色”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
從服飾制度中服色制定的歷史沿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的變化,服色中正色間顏色的尊卑地位思想的改變,反映了嚴格的等級觀念的思想留存在服色制度之中。在等級制度嚴格的封建社會里,禮儀性、等級性在服色制度中得到了一次展示。
三、服飾要素之二——服飾材質
衣料是服飾文化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國的衣料,特別是在絲織品領域,曾長期獨占甚至領先于世界。春秋末年、戰國初年,中國已有細薄柔軟透明的絲質衣料,并且在這之前,中國的絲織物品種已經十分多樣了。
齊國的紈、魯國的縞、衛國的錦,都以其質優聞名于世。魏晉至唐朝,錦的品種、花樣繁復多變。這種衣料在不斷的向美觀、多樣的方向發展。到唐代,還出現一種新品種叫“撩綾”。織這種綾不但費力,而且也很費心。從宋元到明清,絲織品不斷擴大和優化品種,如北宋創造了緙絲,南宋出現了織錦緞,明代又錦上添花,出現了五彩繽紛的妝花緞。據《叢書集成》初編《天水冰山錄》說,明代妝花緞有十七個品種。《紅樓夢》第三回鳳姐出場是上身所穿“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也是妝花緞的一種。此外,我國古代也充分利用野蠶絲。
我國古人對衣料的改良從來沒有停止過新的追求,質地要優良,要輕、薄、柔軟適體;性能要優異,做好集冬暖夏涼于一身,又要能防風防雨,又要能防火防水;外形要美觀,令人看了眼花繚亂……中國的服飾文化,就是這樣不斷發展過來并必將向著更加完美的明天開創新的境界。
四、服飾文化的意義
服飾,既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文明的產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飾,都既需要滿足人類調節體溫、保護身體的基本生理需求,又需要滿足人類彰顯社會地位,調節社會關系、尋求情感慰藉的精神需求。
作為文化載體,同樣表現并記錄著人類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具有文化的最高特征的“品格”。因為服飾是人類的物質創造品, 這一點等同于其他物質財富。但是, 服飾經人創造之后,不只是單獨存在, 即成為與人脫離或是相對存在的“物”。相反, 服飾必然要與人合為一體, 即構成服飾形象,才能真正存在于社會, 作用于社會。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具有器物文化性質,是人類物質勞動的成果,即物質文化的體現;另一方面,服飾又是人類精神生產的成果。人類在創造服飾的同時,又將他們的習俗、風尚、審美情趣乃至、觀念及其各種文化心態附麗其上,故服飾又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積淀。
參考文獻: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1。
[2]王維堤.中國服飾文化.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3]鴻宇.中國民俗文化——服飾. [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
[4]張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有感,[J]文化論苑,2008.8。
[5]文平.《淺析服飾文化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0,4。
[6]趙慶偉.中國古代服色流變探討.湖北大學學報,1997.1。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屬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范疇,這一手法通常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達到啟發聯想、耐人回味之藝術效果,彰顯“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藝術境界。這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寫意手法,即不豺著于對事物的客觀再現,而強調欣賞某種朦朧的含蓄美,在虛實關系上偏重于對“虛”的張揚。引入到服飾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就是設計者特別注重“不著跡象、超逸靈動”之美,不刻意追求數字上的精確性或純形式的客觀美感,而是崇尚用無窮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現情感。如用寬衣大袍、中規中矩的樣式或寫實與變體相結合的動物、幾何紋樣、花草枝、藤蔓紋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飾圖案來傳達一種與政治或倫理的關聯意向。
漢初之“袍”被作為禮服,一般多為大袖,袖口部分收緊縮小,緊窄部分為“祛”,袖身寬大部分為“袂”,所謂“張袂成蔭”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其畫像人物皆穿著寬敞的衣衫,衫領敞開,袒露胸懷,或赤足,或散發,無羈放蕩,張揚著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的人生品性,給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隨性自然的審美意境。中國傳統的女性服裝旗袍,是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完美結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結構適體、內外和諧,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在女裝舞臺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設計表面上不溫不火,實質上內涵豐富、意蘊幽遠,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質感和簡潔的造型表現出流暢明快的線條與和諧一體的氣韻,展示出東方女子溫柔、典雅之美。這種氣韻不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內心。穿上旗袍,既能襯托出東方女性優美的身段,又能顯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閑的生活節奏,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美,呈現出一種宛若自然生命律動的朦朧佳境。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承傳拓展
1.繼承:拓展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縱觀華夏服飾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諧調”、“統一”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文化誕生伊始,就遵循著理物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征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相結合的制作原則,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群的和諧統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統一更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審美品質。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標示突出文化”同主要應用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等級尊卑、行業職別、年齡性別的標示和意念表達上,從原始部落首領與狩獵功臣的服飾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標示,從文官武官的服飾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晚禮服的服飾標示等,均彰顯著其“標示突出文化”的審美底蘊。當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承載著傳統儒家中庸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頗深;而20世紀中期的“綠色”服裝覆蓋全國,“軍干裝”及其灰色基調也使中國服飾呈現簡單劃一的窘況。然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占數千年發展主流的是“諧調”、“統一”的服飾文化,理應將之發揚光大,諸如以原色表現為主的大氣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圓滿統一并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社會、人群協調一致的完美原則,以民俗吉祥意象為特征的表現形式等,現代中國的服飾文化都應予以承傳拓展。
2.創新: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
在當代中國,傳統服飾與時尚設計的審美融通對提高服裝的文化附加值、滿足時尚消費需求、締造民族特色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具有特殊意義。全球化時代的服裝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都很注重對本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張揚本國服飾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整體上還存在著設計理念落后、創意不夠、沒能把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之中等問題;加之國外品牌紛紛涌入,國內又缺乏與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國的服裝設計在國內、國際競爭中均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服裝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借鑒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之從表面符號的簡單借用提升到對服飾文化內涵的審美體認與表征陰,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發展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設計和諧融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
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的完美融通,實質就是一種在繼承傳統服飾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首先須領會傳統文化,否則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設計師要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把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神理念,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各種時尚理念、理論資源加以整合,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豐富其文化蘊意,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對傳統元素符號化、表面化的簡單組合或圖解式、獵奇式的樣品展覽。好的服裝設計創意是設計師在把握了傳統服飾文化理念之后,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對傳統文化積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種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現買現賣、照貓畫虎。河南“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中展示的服裝就非常具有文化價值。拜祖服裝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顏色迥異、面料粗樸,以金色緞帶鑲邊;紐扣的設計則采用盤扣樣式,其金屬材質與服裝面料及服裝的金邊質地形成細膩的對比;袖口翻邊采用緞織紋路,既有古樸特點又有現代的工藝形式。整個設計將傳統元素與時尚設計完美結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義,可謂形式與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所以,當代中國的時尚服飾設計應該分析研究傳統服飾的配色及制作規律,理解、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厚、博大與凝重,并使之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來,加之挑花、刺繡、蠟染、扎染、手繪、編織、織花、抽紗等現代工藝,并結合時代流行趨勢與時代特征,將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既有時代感又有民族神韻的服裝。
四、結語
關鍵詞:唐裝 唐代服裝 中式服裝 傳統服飾文化。
中國一直以”衣冠王國“美譽天下,”黃帝堯舜垂衣裳治天下,蓋取乾坤“早在易書上就有描述。從商代開始,漢人的服裝形式就確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中國古代服裝,直線剪裁,輕視服裝結構塑造,重視服裝本身的裝飾,男女裝的區別以式樣、色彩和裝飾來判斷。西方從十六世紀開始就以突出人體美、立體裁減的方式形成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體型性風格特征。經過歷史上幾次大的服飾變革,中國服裝在適應現代生活的軌跡里有了飛躍發展,繼20世紀50年代的”藍海洋“、60年代的”綠軍裝“、70年代的”綠灰藍三色蟲“、80年代的”百花齊放“、90年代的”國際迷狂“之后,進入二十一世紀,”唐裝“成為現代中式服裝在國際舞臺上的名片。
”唐裝“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服飾潮流中,引起國人的鐘愛,與其特有的中國服飾文化內涵密切相關,從構成服飾三要素———面料質地、結構造型、色彩構成人手,研究圖案裝飾特點,就能了解它的現代意義。
1.唐裝的服飾特征。
1.1面料以發光艷麗的絲質品為主。
唐裝以絲綢面料特有膚色區別與其他服裝。絲綢起源傳說中的黃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無疑是我國最早發明,通過古代的絲綢之路傳遍世界各地。現代科技為面料紡織技術克服了天然絲綢產量的限制,用人造絲緩解了絲綢市場的供需矛盾,保留了絲綢的外觀特點又克服了天然絲綢本身的性能上的缺憾,為唐裝提供了豐富的面料來源。
1.2結構造型上強調中式服裝的領型與布紐系結方式。
唐裝對傳統的款式結構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造。中式服裝:一是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連接,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分組成。但唐裝塑造人體的挺拔身姿很少連袖,改變傳統中式服裝不收腰的缺點,根據時代變化,裙子下擺放大,旗袍開襟降低,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需要。
1.3唐裝色彩以傳統的民族服色進行搭配。
唐裝色彩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緊密相連,表現了中國色彩特點。我們的先民從自然現象中獲得了五種基本的色相———青、紅、黃、白、黑,進而以五色與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時間密切聯系加以附會,被中國古代視為五種”正色“,并賦予吉利祥瑞的寓意。中國傳統裝飾較多地使用正色,形成了艷麗濃烈豐富鮮明的色彩個性。如:青色為植物初生之色,象征著青春和生命;黑色在上古時代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后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黃為貴“的傳統觀念,歷代帝王以黃袍袈身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黃色也是中國最崇拜的神物”龍“的基本顏色,它代表中華民族的吉祥物,是神圣吉祥的化身。再則是紅既紫,紫氣東來,以紫代表富貴,紅色代表喜慶、表達快樂。無論是玫瑰紅、深紅、紫紅都有神秘而優雅的含義,表現沉穩及雍容,最具中國色彩的特性,也是唐裝的典型用色。
1.4唐裝注重圖案裝飾。
關鍵詞:經濟發展;海南黎族;服飾文化;傳承保護
海南黎族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傳承深遠的民族,在服飾文化方面有其獨到的特點。對海南黎族進行經濟開發,將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作為重要的賣點、熱點是必然趨勢。不過,考慮到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有必要在經濟活動中對黎族服飾文化進行保護。只有施行完善的服飾文化保護政策,才能確保黎族服飾文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會被其他文化所沖擊。
一、海南黎族服飾文化的特色
1.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海南黎族服飾文化是黎族特有的精神文化、習俗、傳統和藝術文化、藝術特色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的經典代表。透過黎族服飾文化的特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點。海南黎族服飾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黎族的織錦,它被評為“海南敦煌壁畫”,是古代的“歲貢極品”,這就足以看出這種織錦的品質高端,文化研究價值高,具有極強的保護價值。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這種堪稱“皇家貢品”的民族藝術文化寶藏成為重要的發覺點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說,黎族服飾文化在織錦上體現的最為全面,海南黎族的文化在服飾文化上的體現最為全面。黎族服飾文化直接代表了黎族獨特藝術文化的最高水平。
2.民族服飾藝術的唯一性
海南黎族服飾文化與眾不同,具有極高的唯一性,是當今各民族之中保存最完善、藝術性最強、風俗特點最濃厚的一種藝術形式。黎族服飾文化的唯一性首先表現在制作工藝的唯一方面。黎族織錦是當今黎族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工藝,具有長遠的歷史發展底蘊,與本地的棉花種植量大、棉花質地優良、礦物質染料豐富、資源豐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更是黎族特定的歷史發展環境和文化氛圍發展的必然結果。黎族服飾文化發展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在制造工藝上加入了藝術性的設計理念,融合了黎族的文化傳統、信仰、勞動環境和生活氛圍、情趣主張等重要內容;比如黎族服飾文化中的“龍被”,工藝先進、觀賞價值和工藝價值世所罕見。這幾個方面的表現,讓黎族服飾文化唯一性的特點格外突出。
3.過往文化傳統的延續性
黎族的歷史發展進程比較統一,文化傳播的脈絡較為明確,這使得黎族文化整體上表現較為明確和完整。以黎族服飾文化特點為例,它的發展過程,所涉及到的祭祀符號、家族標志、文化符號、傳宗接代、愛情信物等方方面面都有著比較系統的文化指向性。什么樣的符號代表什么樣的意義、什么樣的造型傳遞什么樣的感情、什么樣的圖案代表什么樣的意義都非常明確,且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特點,是一種在族內具有良好的延續性和系統架構的文化體系。從古至今,黎族的服飾文化傳統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很少受到外族的文化干擾,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至今黎族的服飾文化依然保留的很好,且一直在貫徹和落實,在老年一代向青少年一代的傳遞中甚少遺漏,文化傳承延續的特色非常鮮明。
二、現代經濟條件下黎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1.經濟和商業模式的引入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對黎族服飾文化進行開發是必然。引入適當的經濟政策和商業合作模式,在不損害黎族服飾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通過良好的經濟政策和商業模式為黎族服飾文化的崛起和商業化提供動力,這也是讓黎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成功轉型的關鍵。沒有現代經濟政策的支持,沒有恰當的商業模式支持,黎族服飾文化可能會遭到外來文化的破壞,可能無法在雜亂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獨立性,一旦黎族的服飾文化遭到損壞,想要重新彌補就會非常困難。要注意經濟政策傾斜的同時,加大對商業合作模式的管控力度,確保以正規的投資者、商業經營計劃和運作方案來開發黎族服飾文化,開發服飾產品的多元化,避免經濟開發和運作過程中出現不良現象。
2.專業文化傳承人才的培養
黎族的服飾文化本身在傳承過程中保護的很好。不過這只是在原來的歷史文化特征中進行傳承。一旦引入現代化的經濟制度和商業模式之后,傳統的文化保護策略可能就無法發揮作用。對此,相關部門、政府應該考慮引入專業的文化傳承培養人才,以對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充分了解,對黎族服飾文化的深入了解來參與到文化傳承保護中來。要制定詳盡的保護策略,對商業合作項目、經濟合作項目、方案以及未來的發展價值、意義、影響等各方面進行評估和審核,找到其中存在的風險制定彌補方案,切實做好經濟開發過程中的文化保護。
3.文獻資料的錄入和保存
傳統的黎族服飾文化在傳承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本族文字傳承和語言行動上的感染、言傳身教。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這樣的傳承方式略顯薄弱。可以考慮讓熟悉黎族語言文化的人士參與到文化傳承與開發中來,將黎族的服飾文化以文獻資料的形式記錄下來,開發成系統、全面、完善的文字內容,遞交給政府或相關部門作為檔案材料保管,確保文獻資料可以保存起來。這些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為經濟開發提供更直觀的參考,避免經濟行為發生不良的后果,破壞了原有的服飾文化氛圍。除了做基礎性的文獻資料整理之外,還可以考慮將這類資料進行整合,制作科研課題,提供學術研究,促進文化部門、研究人員對黎族服飾文化有更深刻的接觸,加快服飾文化的開發進程。
4.基于現有文化特色的創新和發展
為了讓黎族服飾文化能夠迎合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部門必須注意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大膽的創新應用。比如黎族的服飾種類、常用的圖案、在不同場合的圖案蘊含的意義等,進行現代化的加工和開發,通過服飾展覽、服飾設計、工藝研討會、旅游景點開發、農家住宿旅游等各種形式在黎族服飾文化中加入現代商業元素和經濟理念,用創新性的舉動推動黎族服飾文化的開發,為黎族服飾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壯大提供多元化的途徑和方式。現代社會,黎族服飾文化如果不順應時代進行改變和創新是無法滿足經濟開發需要的,在保留其特色和底蘊的前提下進行多元的嘗試,賦予黎族服飾文化新的生機和活力,對推動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
三、總結
黎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現代社會面臨著很多困難,通過經濟開發的形式來賦予黎族服飾文化全新的生機與活力是重要內容。不過考慮到黎族服飾文化的唯一性、代表性,在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之前,做好文化保護研究非常重要。依托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參與,依托較為嚴格的合作方式審核和經濟政策的保護性傾斜,大膽開發多元性的商業合作模式,引入社會力量和投資者參與到黎族服飾文化的開發和創建中,這對于黎族服飾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有良好的推動作用。(作者單位:1.桂林理工大學;2. 桂林理工大學;海口經濟學院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熙蘭. 紅瑤紅色服飾文化考證與分析[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2]劉茜. 無字的教科書:苗族服飾文化的課程意義解讀[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3]許苗,錢家英. 論黎族婦女審美心理在其服飾圖案中的體現[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