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建設;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準備;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排水管道建設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一環。排水系統能否高效順暢運行,直接關系到城市生產、人民生活等社會活動的正常開展。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新城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工程都涉及排水管道施工,使得城市排水管道工程量大幅增加,而近年來雨季多有城市發生內澇,更是給排水系統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管道施工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嚴格把關每一個環節,切實控制施工質量,才能保證工程整體性能、質量,保障排水設施在使用期限內的正常使用。

一、做好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重要意義

城市作為人群聚集生活、工作的場所,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社會活動頻繁,每天都有大量生活、生產污水產生,雨季還有大量雨水進入排水系統。如果這些廢水不能及時排出、處理,不但會影響城市生產、生活活動的正常開展,還有可能引發疾病,給城市人口人身安全帶來威脅。此外,排水管道作為市政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與其他市政工程之間聯系緊密。排水管道建設不當,除了影響城市排水功能外,還會給市政道路、度汛防澇、地下水和土壤質量帶來負面影響。城市在進行市政規劃建設時必須把排水管道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予以高度重視,科學規劃,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逐步推進,切實保障工程質量。

二、施工準備階段相關技術要點

(一)施工設計 。施工圖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藍圖。排水管道工程最開始要進行的就是工程施工設計。設計圖紙要由專業的設計單位負責。設計單位要全面了解工程具體要求及施工現場周邊相關自然、社會情況。特別是要細致掌握地層以及地下水分布相關情況。在此基礎上,施工單位依照排水系統需要達到的性能指標確定排水管道各項參數。相關數據必須保持足夠的精確度,以滿足工程施工質量的要求。

(二)技術交底 。在工程開始前,施工單位要組織技術人員、施工人員召開交底會。相關人員要詳細閱讀施工設計圖紙,弄清施工目的和要求,了解工程技術要點、難點,掌握施工要求,制定應急方案,妥善應對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困難。

(三)認真檢查施工材料質量 。施工材料的質量是工程質量的關鍵性決定因素。對于排水管道施工來說,管材是最重要的施工材料。施工單位必須切實做好管材檢驗、檢查工作。要認真檢查、核對進場管材的規格、數量、等級是否與設計圖紙相符。要詳細檢驗管材質量,檢驗內容包括外觀以及抗滲、抗壓等重要性能指標,避免因為質量不過關導致的管道漏水或變形、破裂等問題的發生。對于發現存在質量缺陷的管材要單獨存放,嚴禁使用。三、城市排水工程施工技術要點分析

(一)挖方作業。從實際施工條件考慮,排水管道通常位于地面以下2m的深度。施工時,對于2m深度以內采用機械開挖方式,超過2m的部分采用人工和機械配合的施工方式。這樣即可保障施工效率,又可以避免挖方施工對原有地下設備、設施的破壞。

(二)排水管道安裝。由于管道埋設地面以下,不同地段土層結構和分布情況、力學指標、地下水情況乃至其他地下建筑情況都不一眼。在鋪設管道時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證管道強度滿足設計標準。管頂最小覆土厚度以及管道的連接都是管道施工中的重要環節。要嚴格執行對應標準。管道安裝完成后要進行閉水試驗檢測,確保管道使用正常。

(三)豎井施工。豎井是城市排水系統中的重要設施,也是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環節。在進行豎井施工時,施工單位要依照規范切實做好井口和井深的測量工作。為降低后續管道拼接施工的難度,在測量井深時應根據具體設計要求,選擇多豎井等高或者同等梯度的方式實施。而井口測量則要求井口和完工后的路面保持平齊,以免影響后續回填和路面鋪設施工。

(四)路面恢復。排水管道通常位于路面以下,與市政道路平行鋪設。如果道路工程在排水管道施工之前,那么排水管道施工必然會對路面造成損壞。因此,當排水管道鋪設完工后,需要對破損的路面進行恢復處理。目前路面多為瀝青路面形式。在修復瀝青路面時,應先對熨平板進行15~20分鐘的預熱,使其接縫處原路面的溫度達65℃以上再新開始鋪筑路段。熨平板要與路面橫坡保持高度平齊,并通過填放木塊的方法保證熨平板穩定。瀝青混料鋪設完成后要經過初壓、復壓和終壓三個階段的碾壓方可成型。之后要有專業人員對路面平整度進行檢測,如果平整度不達標,要趁路面溫度下降前及時進行處理。

結語

城市排水管道工程規模大,造價高,設計使用年限長久,切實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利國利民。施工單位要高度重視工程施工質量,嚴格執行相關制度、規定和技術標準,切實做好施工前期準備,針對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類風險,制定應急方案,妥善解決各類技術問題。由于排水管道工程多與其他市政工程同時或交叉作業,在施工時要注意做好與其他工程間的協調和溝通,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市政管理部門要擔負起行政管理職責,引導、規范施工單位依法科學施工。各單位通力配合,為排水工程施工順利進行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基礎設施;經濟增長;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 F283;F224.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1-0014-05

一、引言

早在1989年,經濟學家Aschauer[1]就已經注意到,諸如機場、公路等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他針對美國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基礎設施存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私人產出能增加0.39個百分點,而核心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機場等) 的產出彈性甚至高于私人資本。隨后,Barro(1990)[2]的研究中將政府公共支出分為消費性支出和生產性支出兩部分,并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生產性支出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而后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們在研究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總是將基礎設施作為政府生產性支出的重要部分,由此探討基礎設施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相關文獻有:Dewarajan、Swaroop和Zou(1996)[3],Fischer (1993)[4],Easterly 和 Rebelo(1993)[5],Gali(1994)[6]等等。國內學者則更注重實證分析,相關研究有蹤家峰和李靜(2006)[7]、馬拴友(2000)[8]、郭慶旺和賈俊雪(2006)[9]等等。

然而,不論是理論分析還是實證研究,上述文獻在分析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時總采用相同的模式,即產出Y是私人資本K、科技進步A、勞動力L和基礎設施(或者生產性支出)G的函數,可統一表示為Y=AKαLβGγ,實證分析中所指基礎設施的產出彈性即是γ的大小,基礎設施作用于經濟增長的邏輯起點也來自于此。對于基礎設施作用于產出的這種模式,以楊小凱(2003)[10]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們并不認同,他們認為基礎設施首先作用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或言之提高交易效率①,而后通過促進分工來促進經濟增長,相關文獻有:Chu(1997)[11], Zhang(1997)[12],Wen(1997)[13],趙(2005)[14]等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設定的基礎設施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很好地解釋了由North(1958)[15]發現的運費比率和經濟發展之間負相關以及交易部門收入比重和全社會人均真實收入同時]進的兩大規律。盡管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解釋力更強,但卻難以讓我們完全信服。因為基礎設施的含義廣泛,諸如鐵路、公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可以有效地改善交易效率,但下水道、城市綠化、污染治理、各種福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卻難以和提升交易效率聯系起來,這些基礎設施可以直接提升人們的福利水平,但并不反映在生產和交易過程中。

基于對上述文獻的考慮,本文認為基礎設施至少有兩種功效,即提高交易效率和直接提升福利水平,這也是本文認為的基礎設施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但這并不意味著基礎設施越多越好,它的提供水平越高意味著私人資本的積累速度越慢,政府須努力在兩者間做出選擇。據此,本文建立了一個考慮基礎設施同時作用于交易效率和提升人們福利水平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由此探討基礎設施最優投入問題。在構建這個經濟增長模型中我們得到了一系列的結論,為驗證這些結論的正確性,本文采用我國1953-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借用增長模型和實證分析中的部分結果對我國潛在的最優經濟增長率進行了數值模擬。

二、基本模型

依引言所述,這里將基礎設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改善交易效率的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g1);另一部分為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比如城市綠化等基礎設施(g2)。生產函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為了簡化分析,暫不考慮科技進步和人口的影響,或認為它們單位化為1。除此之外,考慮到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包括機器和原材料)交易受制于交易效率的情況,資本只有部分能最終作用于產出,于是設定生產函數如下:

y=[S(g1)k]α(1)

其中,y是總產出,S(g1)表示資本k的交易效率,由于中間產品交易的存在,每投入一元錢中能真正作用于最終產出的部分只有S(g1),其余部分為交易成本。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假設交易效率函數有如下形式:

S(g1)=S0rg1, 0

其中,S0表示社會初始交易效率,r表示g1對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數,我們假設政府的稅收全部用于提供基礎設施,采用尹恒、龔六堂和鄒恒甫(2005)[16]的做法,抽稅方法是對資本存量進行的資本稅,稅率為τ,且整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財政預算平衡,因此有:

g=g1+g2=τk(3)

為了簡便討論,這里假設用于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礎設施g1=θg=θτk,假設用于提高福利水平的基礎設施g2=(1-θ)g=(1-θ)τk。于是生產函數可表示為:

y=(S0rθτ)ak2α(4)

與設定生產函數一樣,我們的效用函數中也要考慮到交易效率的作用,假設消費的交易效率與資本的交易效率相同,都是S(g1),即每消費一元錢中,真正得到的部分為S(g1),其余耗費在交易中成為交易成本。同時考慮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礎設施的作用,并將這些基礎設施看作是純公共物品,以對數形式表示效用函數,如下:

u[S(g1),c(t),g2]=log[(S(g1)c(t))g2](5)

根據(1)~(4)式將(5)式表述如下:

ut=log(c)+log(S0rθτk)+log((1-θ)τk)(6)

設理人具備完全預期且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值,則其一生效用的現值為:

U=u[S(g1),c(t),g2]e-ρtdt(7)

其中ρ>0為貼現因子,T是效用積累期的期末。資本變化率的約束條件如下:

=y-τk-c(8)

其中表示資本k隨時間t的變化量,即對t的導數,這里沒有考慮折舊,為了最優化(7)式,根據(1)~(8)式,我們可以構造現值漢密爾頓(Hamiltonian)函數如下:

H=log(c)+log(S0rθτk)+log((1-θ)τk)+λ[(S0rθτ)ak2α-τk-c(9)

這一動態優化的最優解滿足如下關系式:

=0(10)

ρλ-=(11)

其中表示資本的影子價格λ對時間t的導數,根據式(10)得到λ=1/c,于是有=-/c2,再根據式(11)的求解,自然有:

vc=2c/k+2αk2α-1(S0rθτ)α-τ-ρ(12)

其中vc表示消費c對時間的增長率,即vc=/c。很明顯式(12)不是這個最優解的最終表達式,因為內生變量c仍然在決定著自身的變化率vk=/k,為此我們還要借助式(8),根據式(8)并結合式(3),資本的變化率vk=/k表達式如下:

vk=/k=(S0rθτ)αk2α-1-τ-c/k(13)

在一個動態均衡中我們必然有v=vc=vk,我們可以稱v是共同的均衡經濟增長率,于是我們可以利用式(13)求解出內生變量c,再將c的表達式代入式(12)求解出v,結果如下:

v=-τ(14)

根據(14)式,為了達到最大的經濟增長率,使用一階條件,最優稅收比例 的表達式為:

τ*=[α(1+α)(S0rθ)αk2α-1](15)

從(15)式可以看出,從私人資本那里收取的用于提供基礎設施的最優比例τ*取決于私人資本k及其產出彈性α、初始交易效率S0、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礎設施占全部基礎設施的比例θ及其對提升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數r。該最優比例隨著S0、θ、r的變大而變大,由此可發現,西方發達國家的S0較高,而發展中國家的θ、r較高,于是稅率的高低并非因為發展程度而有差別,是多因素的結果。 得到了(15)式之后,相應的最大(或稱最優)共同經濟增長率v*也就被決定下來,見式(16):

v*=[(1+α)(S0rθ)αk2α-1](α-α)-(16)

由(16)式,最大的共同經濟增長率v*最終與S0、θ、r的變化方向相同,與ρ的變化方向相反,隨著k的不斷積累,v*呈現如下變化趨勢:當α0.5時,v*逐漸變大,在此,我們姑且妄言之為 “私人資本產出彈性的0.5法則”。以往的實證分析中一般忽略交易效率的問題,所以往往低估的資本產出彈性(因為購買中間產品耗費的交易成本間接阻礙了資本轉化為最終產品,而現有文獻只是直接用資本和產出進行計量分析,所以低估了資本的產出彈性),即便如此,許多文獻還是得出了我國資本產出彈性大于0.5的結論(趙志耘等, 2006[17];馬拴友, 2000[8]),于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我國的資本產出彈性要高于0.5,最優的經濟增長率會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而不斷變大,這也是本文對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率不斷上升的一個解釋。

三、實證分析

在本文的理論分析部分,我們曾以交易效率為媒介,探討了基礎設施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但在實證部分,交易效率卻難以衡量,為此我們只能采用較變通的方法來從數字中探究文章基本邏輯的正確性。大量的基礎設施是以實物形態存在的,但鑒于實物指標之間難以統一的計量標準放在同一個計量模型中,且文中數學模型也主要考慮提供基礎設施的支出流量,所以這里采用相應的財政支出作為變量。根據前文的數理模型,對產出有影響的是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礎設施,而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礎設施沒有產出效果,所以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使用Granger因果檢驗的方法觀察相應財政支出和產出之間是否構成Granger因果關系。文中還同時指出,考慮交易成本時,資本的產出彈性應高于現有文獻的估計結果,這里也要對此進行驗證,采用的方法是回歸分析。

(一)相應財政支出和GDP的Granger因果檢驗

這里選用的數據是中國大陸1953~2005年的GDP和財政支出數據,我們采用1990年價格為基基價格對所有年度數據進行了處理以避免物價的影響。對財政支出作以下處理:將基本建設支出、工交商業部門事業費、行政管理費合并為一類,稱之為改進交易效率的基礎設施支出trexp;將政策性補貼支出、國防支出、科教文衛生事業費、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合并為一類,稱之為福利性基礎設施支出welexp①。為了避免數據大小的過大差別,我們將上述GDP、trexp、welexp分別取自然對數為lgdp、ltrexp、lwelexp。下面我們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

Granger因果檢驗依據的原理是:如果加入變量x對于預測y變量的走向會起到重要的作用,顯著的增加了回歸方程解釋變量y的能力,我們就認為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則稱x不是y的Granger原因,這樣我們可以討論雙向影響關系。但在進行Granger檢驗之前,我們需要驗證變量間是否協整,為此我們需要先對三列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所謂單位根檢驗即是指檢驗變量序列是否為平穩序列的過程。平穩序列將圍繞一個均值波動,并有向其靠攏的趨勢,而非平穩過程則不具有這個性質。使用軟件EViews5.0得到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

表1. 序列lgdp、ltrexp和lwelexp的單位根檢驗

由表1所示,使用兩種檢驗方法ADF檢驗和PP檢驗,結果表明三個變量的原始數據非平穩而一階差分(大寫字母D表示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所以三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于是可以進行協整檢驗。變量序列之間的協整關系是由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在于,盡管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量序列為非平穩序列,但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可能呈現穩定性,則這兩個變量之間便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即協整關系。這一檢驗的基本內容是如果序列X1t,X2t,…,Xkt都是d階單整,存在一個向量α=(α1 , α2 ,…, αk),使得Zt =αX~I(d-b),其中b>0,X=(X1t, X2t,…,Xkt)',則認為序列X1t, X2t,…, Xkt 是(d,b)階協整,記為Xt~CI(d,b),α為協整向量。針對本文而言,如果兩個變量都是同階單整變量,則可能協整,所以前文中我們進行了單位根檢驗以驗證是否具備協整檢驗的前提。協整的意義在于它揭示了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滿足協整的經濟變量之間不能相互分離太遠,一次沖擊只能使它們短時內偏離均衡位置,在長期中會自動恢復到均衡位置。這里使用的協整檢驗方法是Johansen協整檢驗,其基本思路是在多變量向量自回歸(VAR)系統回歸構造兩個殘差的積矩陣,計算矩陣的有序本征值(Eigen value),根據本征值得出一系列的統計量用以判斷協整關系是否存在以及協整關系的個數,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變量間協整關系檢驗

從表2可以看出,不論是特征根跡檢驗還是最大特征值檢驗,從P值可以看出,均拒絕沒有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說明變量lgdp和ltrexp、gdp和lwelexp具有協整關系,可以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由于Granger因果檢驗對滯后期的選擇十分敏感,同時為保證一定的自由度,所以這里選用的滯后期為1~3,具體結果見表3:

表3.總產出和兩類基礎設施支出的Granger因果檢驗

從表3中的P值可以看出,滯后期為1~3時,lgdp和ltrexp一直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但lgdp和lwelexp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這說明滯后的lwelexp對lgdp的走向不具較強解釋力,但ltrexp卻具備這種解釋力。這個結論證實了前文數理模型中基本邏輯的正確性,即提升福利的基礎設施沒有生產特性,而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礎設施可以促進產出。

(二)提升交易效率的支出、資本存量和產出的回歸分析

由于沒有考慮交易成本,所以現有文獻應當低估了資本的產出彈性,為此這里有必要對這一結論進行驗證,鑒于交易效率難以衡量,我們將產出函數也就是前面的(1)式取對數如下:

log(y)=α[log(S0r)+log(g1)+log(k)](17)

根據何楓等(2003)[18]估計的2001年左右的資本存量k的估計值是19萬億(以1990年為基期價格),再加上前文對交易效率的定義有S(g1)=S0rg1

lgdp=0.681×(-1.596+lk+ltrexp)

t(37.28)(-6.50) (18)

R2=0.965R2=0.964AIC=-0.11SC=-0.039

從上述估計結果來看,與(17)式相對應, log(S0r)=-1.569果然小于零,中國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681,遠遠高于趙志耘等(2006)[17]估計的結果0.56,也高于孫琳琳和任若恩(2005)[19]的估計結果0.49,還高于馬拴友(2000)[8]的估計結果 0.65,從而驗證了前文理論模型中的結論。同時由于log(S0r)=-1.569,說明S0r=0.2083,如果我國的初始(不提供基礎設施)時的交易效率為0.5(經驗值)的話,基礎設施對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數為r=0.417。

(三)對中國最大經濟增長率的數值模擬

通過對我國現實情況的實證分析,我們得到了數理模型中較為重要的參數S0、r、α的大體取值情況,因此可以藉由(16)式對中國的理論最優增長率進行模擬,以探究本文數理模型的解釋力,相關變量的取值如下:S0=0.5,r=0.417,ρ=0.04,α=0.68①,使用的軟件是MATLAB6.5(見圖1)。

圖1、原始經濟增長率和模擬經濟增長率

從圖1可以看出,本文的模型對部分經濟波動有一定的解釋力,對經濟大體走向有較強的預見性。這一模擬結果再次證實本文關于基礎設施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的假定至少是符合邏輯和貼近現實的。從模擬圖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模擬的最優經濟增長率不再表現出明顯的高于現實增長率的情況,由于本文主要考慮的是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所以這一結果反映了政府工作效率和執政能力的快速提高。

四、結論和建議

本文通過建立考慮交易效率的內生增長模型,分析了基礎設施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即基礎設施可分為兩

部分,一部分通過改進交易效率而作用于產出和消費,另一部分直接提升福利水平。實證分析中我們采用相應的財政支出檢驗了這兩部分基礎設施對產出的作用,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論顯示提升交易效率的部分基礎設施和產出互為因果,而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礎設施和產出間沒有因果關系。數理模型還揭示出,最優經濟增長率v*取決于兩類基礎設施的比例關系θ、初期交易效率S0、基礎設施的交易效率系數r、效用的貼現因子ρ、資本的產出彈性α、資本存量k。在影響v*的諸多因素中,起正向促進作用的是S0、θ、r,起負向作用的是ρ,α和k對v*的作用不確定,但存在一個 “資本產出彈性的0.5法則”(我們暫稱之):隨著k的積累,當α0.5時,v*逐漸變大。與此同時,根據本文的結論,在考慮交易效率的情況下,現有文獻應低估了資本的產出彈性,為此實證部分進行了回歸分析,得到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68,明顯高于相關文獻的估計。在實證的最后部分,本文根據數理模型的結論并結合實證分析的相關結果進行了數值模擬,模擬結果表明本文的數理模型對經濟波動有一定的解釋力,對經濟走向有足夠的預期。數值模擬的結果還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模擬的最優均衡增長率和實際經濟增長率之間的差距很小,證實了政府工作效率的快速提高。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的政策建議是:當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時,加大提升交易效率類基礎設施的投入比例是明智的選擇。正因為現有文獻少有考慮交易效率的作用,所以對資本的產出彈性有低估的趨向,于是進一步加大私人資本的積累對經濟增長仍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從數理模型所揭示的結論來看,一個國家的稅率決定(僅考慮政府提供基礎設施的功能時)至少是由初期交易效率、基礎設施的交易效率系數、資本的產出彈性和資本存量等諸多因素決定的,直接以“發展階段”來衡量我國的稅負并與相關國家進行比較顯然缺乏足夠的考慮,為此政府應仔細衡量相關因素的大小以確定合理的稅負來有效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Aschauer, D. 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 (23): 177-200.

[2]Barro, R. J.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103-125.

[3]Devarajan, S., Vinaya S. and Zou, H.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 (37): 313-344.

[4]Fischer, S.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484-512.

[5]Easterly, W. and Sergio R.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417-458.

[6]Gali, J. Government size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4, (38):117-132.

[7]蹤家峰,李靜.中國的基礎設施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J].統計研究,2006,(7):18-21.

[8]馬栓友.中國公共資本與私人部門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

濟科學,2000(6 ):21-26.

[9]郭慶旺,賈俊雪.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J].經濟理論

與經濟管理,2006,(3):42-47.

[10]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M].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3:103-104;314-316.

[11]Chu, C. Productivit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ize: 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Ester Boserup[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294―304.

[12]Zhang, J.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 an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1997, (1):

236-245.

[13]Wen, M. Infrastructure and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191-206.

[14]趙.交易效率:一個衡量一國交易成本的新視角[J].上海

經濟研究,2005,(11):3-14.

[15]North, D. Ocean Freight R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58, (18): 537-555.

[16]尹 恒,龔六堂,鄒恒甫. 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回到

庫茲涅茨假說[J].經濟研究,2005,(4):17-22.

[17]趙志耘,劉曉路,呂冰洋.中國要素產出彈性估計[J].經濟理

論與經濟管理,2006,(6):5-11.

[18]何 楓,陳 榮,何林. 我國資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關分析[J].

經濟學家,2003,(5):29-35.

[19]孫琳琳,任若恩.中國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J].

世界經濟,2005,(12):3-13.

The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Transaction Cost and Economic Growth

Luo Yongmi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住宅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有了更強的經濟能力和更多的休閑時間開展社會交往,必然對居住條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現代住宅與傳統意義上“家”的概念有了較多的區別。同時,住宅是建造量最多的民用建筑,住宅的建筑設計則是住宅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合理的建筑設計,不僅可以降低工程造價,而且還可以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本文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對住宅建筑設計的發展勢作初步探討。

1、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道路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更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人類運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按照國際社會所承認的原則進行設計。

(1)對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視地方場所的文化脈絡。運用技術的公眾意識,結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簡單合適的技術。

(2)樹立建筑材料蘊含能量和循環使用的意識,在最大范圍內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溫能量,破壞環境,產生廢物以及帶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舊的建筑材料和構件。

(3)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盡量應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間使用的靈活性,以便減少建筑體量。將建筑所需的資源降至最少,減少建筑過程中對環境損害,避免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以及建材的浪費。

2、建筑結構的優化

住宅建筑除了有不同的面積標準外,更有住宅類型的不同,如“核心家庭” 、 “兩代居” 、 “老年住宅” 、 “殘疾人住宅”等服務于不同職業階層和不同人口構成的家庭的住宅戶型,這就對住宅戶型提出了適應性和可變性的要求。當前,住宅設計中常用的磚混結構、框架結構以及框剪結構等常用結構體系的住宅基本上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而應用大跨度預應力樓板結構體系的住宅就是能適應這種變換要求的一種住宅型式。該型式住宅戶內無梁無柱僅是一個由外墻、分戶墻、門窗等圍合而成的住宅大空間。在這樣一個住宅大空間里,它可以讓住戶參與對自己住宅的設計,即“二次設計” 。建筑師的設計工作可以只是用外墻、分戶墻等劃定出每個住戶的“界限” ,并在其內先設置好那些使用功能比較單一,但受管道、設備等制約以及對住宅面外形影響較大的一些房間,如廚房、衛生間以及陽臺等,這些房間的布局和大小應該統一固定。在此基礎上,其余使用功能比較復雜,但受管道、設備等影響不大的靈活可變空間,則由住戶根據個人的需要以及職業、年齡及興趣等不同來分割出玄關、客廳、餐廳、工作間、琴房、娛樂室、臥室、儲藏間等不同的使用功能用房,并且可以隨著居住時間的推移,家庭成員構成的變化而對戶內空間重新組合調整,從而滿足新的生活需要。這種文化住宅是未來的發展潮流,戶型的個性化將支撐人的獨立性,個性化的戶型將成為今后的主導戶型。如果現在住宅不具備給住戶留有更多自由隔斷、拆移、擴大面積以及戶型二次、三次改造的發展平臺和通道,那么目前設計再好的戶型也會過時。同時住宅空間的可再造性,也為日后業主的二手樓房買賣增加了祛碼。毫無疑問,具有可再造性的房子,即使是5年、10年以后也不會落后,仍將成為二手房市場的熱銷貨。

3、住宅建筑全面性

“以人為本”的住宅建筑人性空間與自然空間的合理結合之后,需將適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人類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慮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適性,適應性,智能型等等。

(1)住宅建筑的舒適性

住宅建筑的本質就是為人服務,首先就要講舒適性,也就是說住宅建筑要尋求一種在符合購買面積,戶型的基礎上,使得各功能的空間有詩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各功能空間的相對秘密性。為滿足室內環境質量,各功能空間要采光充足,通風良好,使用率高,并體現一定的藝術性和超前性。對于外部空間的環境,居民交往的空間創建也是居住舒適性的重要體現,應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納入進來,作為居民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要結構明朗,群體設計要多種圍合,風格多變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間,配合如一,廣場,綠地,小品,通透環廊等構成統一景觀,做到安全寧靜,溫馨而利于交往。

(2)住宅建筑的適應性

主要表現在多樣性和可變性兩方面,多樣性:由于住宅市場需求的多樣性,住宅開發建設單位要避免“貧富皆宜”的單一項目,要有一定的特殊,適合多種目標群體,賦予個性化的項目,來滿足日益多樣的市場需求。可變性:由于功能的多樣性和技術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間的靈活可變得以實現,其可變性一般是以“戶”為設計單位,按基本間定型的廚衛等定型設計,居室部分采用活動式隔斷靈活分隔,即每戶的平面圍護結構不變,管道基本固定不動,廳室隔斷按一定模數靈活變化,分戶墻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戶墻而根據實際購買需求取舍的售樓方式,據此,住戶的室內布置就可以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設計布置一個溫馨而有個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

(3)住宅建筑的智能型

智能建筑是把現代的高新技術,如智能型計算機,多媒體通信,智能保安,環境監控等技術與建筑藝術相融合在一起,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筑優化組合,使人獲得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靈活的建筑空間。通俗的講,智能建筑就是一種有創造力的環境。

(a)安全,健康,節能,舒適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質量的環境,溫度,濕度,照度可以自動調節,環境的色彩,味道與背景噪音可隨心所欲,盡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熱,大氣等,自動調節室內環境,最大限度的減少能源消耗,創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環境。

(b)不同用戶對不同環境的要求,開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間結構,允許用戶迅速,方便的改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4、生態住宅

人口劇增、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淡水減少、不可再生資源日漸枯竭等等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警覺,我國是近十年來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能源與環境問題尤為突出。因此,為了人類的生存,為了文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建筑尤其生態住宅的開發與建設將是大勢所趨。以為有大片綠地或水面的住宅區就是生態小區、生態住宅的觀點是極其片面的。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質量控制;進度控制

前言

加強項目管理,必須對施工項目的生產要素詳細分析,認真研究并強化其管理。 對項目生產要素進行管理主要體現在4方面: 一是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即對生產要素適時、適量、比例適當、 位置適宜地配備或投入以滿足施工需要;二是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即對投入施工項目的生產要素在施工中進行適當搭配以協調地發揮作用; 三是對生產要素進行動態管理。動態管理是優化配置和優化組合的手段與保證,動態管理的基本內容就是按照項目的內在規律,有效地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各生產要素,使之在項目中合理流動,并在動態中尋求平衡;四是合理、高效地利用資源,從而實現提高項目管理綜合效益,促進整體優化的目的。

一、建設項目的施工管理

建設項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進度和質量控制,三個控制沒有輕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機結合。

1. 成本控制

項目施工的成功與否,利潤率是一個重要指標。 利潤=收入-成本。可知利潤的增長,就要增加收入、減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單位競標以后是相對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則可以通過組織管理進行控制。 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設項目施工管理的關鍵工作。在進行成本控制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1)全面成本控制原則

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業、全員和全過程的控制。項目成本的全員控制有一個系統的實質性內容,包括各部門、各單位的責任網絡和班組經濟核算等等,應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責,但又人人不管的現象。

(2)動態控制原則

施工項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應從項目施工的開始一直到結束。在施工前,應確定成本控制目標;在施工中,應對成本進行實時控制,及時校正偏差;在施工結束后,對成本控制的情況進行總結。

(3)目標管理原則

項目施工開始前,應對項目施工成本控制確立目標。目標的確定應注意其合理性,目標太高則易造成浪費,太低又難以保證質量。如果目標成本確定合理,項目施工的實際成本就應該與目標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標成本確定有問題,就是項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

(4)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項目經理、各部門在肩負成本控制責任的同時,享有成本控制的權力。同時項目經理要對各部門在成本控制中的業績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考評,實行有獎有罰。只有真正做好責、權、利相結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5)成本控制措施

項目不管是什么形式結構的工程項目施工,要想提高經濟效益,節約人工、物力、財力的消耗是重中之重,是成本控制的核心。

人工費控制管理。盡量控制施工人員的數量,大宗勞務都要進行招標,要統籌安排,合理組織,減少窩工浪費;多招熟練工,盡量選擇多面手,提高生產效率;實行合理的獎懲制度,按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激勵生產人員的積極性,對完成任務好、工作積極主動, 并做出貢獻的人員進行表揚和獎勵,對工作不負責、完不成任務的進行嚴厲批評教育,并給予經濟處罰。

材料費控制管理。 實踐證明,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費用占整個項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材料成本的節約,也是降低項目成本的關鍵。主要是改進材料的采購、運輸、收發、保管等工作,合理堆置現場材料,避免和減少二次搬運造成的費用支出。

機械費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確選配和合理利用機械設備,搞好機械設備的保養修理,提高機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從而加快施工進度、增加產量、降低機械使用費。

2. 進度控制

對工程進度全過程控制,計劃進度與實際進度進行比較, 在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發生偏離,無論是進度加快、進度滯后都會對施工組織設計產生影響,都會對施工工序帶來問題,都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整,分析原因,采取補救措施。

(1)制定進度計劃

承包商根據現場施工條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編制出詳細的施工進度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確定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選擇施工方法和組織流水作業、協調各個工種在施工中的搭接與配合、安排勞動力和各種施工物資的供應、確定各分部分項工程的目標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時間等。制定進度計劃時要考慮其它種種因素對進度計劃的影響,如設計變更、工程量變化、自然條件變化、材料供應變化、業主違約等等因素的影響,使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存在差異。 因此,在我們實際施工過程中使用網絡計劃技術進行進度調整和控制,及時地對進度計劃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充,以保證建設項目在合同工期內竣工。

(2) 及時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和計劃的偏差,找出進度計劃的影響因素,采取糾正措施

施工進度的影響因素包括下面幾方面。施工組織不當:如,施工的任務、目標不明確,勞力和施工機械調配不當,施工道路和場地布置不合理,各分包商之間施工干擾,均會引起工期延誤。技術原因:承包商有時會低估施工技術困難,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沒有把握確保進度和質量的情況下,冒然采用;有時對設計意圖和技術要求沒有全面理解,會導致盲目施工,造成返工。不利的施工條件:自然條件變化和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規定不可抗力因素,無法正常施工。其它外部因素的影響。

采用的控制施工進度的措施:

組織措施:落實項目經理部各級管理人員的分工、職能和任務;進行項目分解,確定各個部分、各個階段的進度控制目標;制定進度協調工作制度,定期開好調度會議;健全進度記錄和報告制度;做好員工的思想工作。

技術措施:首先認真研究工程設計圖紙和技術規范,做好施工組織設計,并根據施工過程中的變化,隨時調整進度計劃。對設計圖紙中的疑點和問題及時以書面形式向業主和設計單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選擇既要先進,又要可靠,選擇成熟的技術。

3. 質量控制

(1)建立質量保證體系

項目部在開工前,要根據企業《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項目質量保證體系,確定質量目標,進行目標量化分解,堅持“質量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和“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循環工作方法,不斷改進過程控制。

(2)科學的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切實達到指導施工的目的

工程開工前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編制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并將企業技術主管部門批準的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報送監理工程師審核。對于重大或關鍵部位的施工,以及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要提前一周提出具體的施工方案、施工技術保證措施,以及新技術新材料試驗,鑒定證明材料呈報監理主管工程師審批。

(3)按優化的施工組織設計和方案做好施工準備工作

根據有關規范和企業編制作業指導書組織分部分項技術人員編制各工序工種的質量保證措施,做好圖紙會審和技術交底及技術培訓工作,將質量技術交底和作業指導書發到施工班組。對于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工藝要組織有關人員認真學習。要求各級作業人員對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項和質量要求做到心里有數。正確選擇和合理調配施工機械設備,搞好維修保養工作,保持機械設備良好的技術狀態。

(4)嚴格按施工程序施工

所有隱蔽工程記錄, 必須經監理工程師等有關驗收單位簽字認可,方可組織下道工序施工。 對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部位設質量管理點, 并設專人負責。 工程施工過程中,除按質量標準規定的檢查內容進行嚴格檢查外,在重點工序施工前,必須對關鍵的檢查項目進行嚴格的復核。

(5)堅持“三檢”制度

每道工序完后,首先由作業班組提出自檢,再由施工員項目經理組織有關施工人員、 質檢員、技術員進行互檢和交接檢。在隱蔽工程“三檢制”的基礎上,請監理工程師審核并簽證認可。對于工程施工過程出現的質量事故,一經發現,應組織力量嚴肅處理。事故的處理均由監理工程師負責全權組織。對于質量的處理,絕不允許心慈手軟,必須按照事故原因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和沒有具體的整改措施不放過的“三不放過”原則,認真處理,防患于未然。

(6)建立高效靈敏的質量信息反饋系統

以專職質檢員、技術人員作為信息中心,負責搜集、整理和傳遞質量動態信息給決策機構。決策機構對異常情況信息迅速做出反應,并將新的指令信息傳遞給執行機構, 調整施工部署,糾正偏差,形成一個反應迅速、暢通無阻的封閉式信息網。現場質檢員要及時搜集班組的質量信息,按照單純隨機抽樣法、分層隨機抽樣法、整群隨機提樣法客觀地提取產品的質量數據,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并采用質量預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圖、質量對策表開展質量統計分析。

(7)質量持續改進

項目部應分析和評價項目的成績、需求、優勢和不足等管理現狀,識別持續改進區域,確定改進目標,實施選定的解決辦法,確保質量保證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項目部的質量管理水平。

二、施工項目的驗收

施工項目在竣工驗收合格后才開始工程結算。因此驗收工作應在施工工作結束后盡快完成。有的施工單位進行施工驗收過程相當緩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資料不齊全,到施工工作結束后才開始后補資料。對工程資料的整理,尤其是現場施工工序資料、管理技術類資料、材料質保資料,必須要在平時的施工過程中進行整理歸檔,并隨時接受工程監管單位的檢查,也就是說,施工驗收工作應從工程項目開工就開始著手進行。建筑工程施工過程是一個程序化的過程,最終將是通過驗收,才能交付使用。

四、結束語

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可謂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復雜管理過程,其有嚴格的工作范圍、時間進度、成本預算、質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單純依靠個人英雄式的單打獨斗或者孤軍奮戰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必須借助團隊合作的力量。項目管理的過程,也是團隊合作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建筑工程項目管理》 .機械工業出版社.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

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是城市大眾公共交往、休閑娛樂的場所,還是其進行情感交流、獲得精神體驗的空間,同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城市大眾可以利用城市公共空間組織和開展公共活動,優美的公共空間景觀環境可以有效塑造和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公共空間具有使用功能和景觀功能。通過環境藝術設計,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可以得到完善和優化,進而為城市大眾提供更加溫馨、舒適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

一、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必要性

(一)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的內在需求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是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城市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推進城市發展的同時,為城市大眾營造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環境。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對建筑室內外的環境運用藝術性的設計手法進行藝術創造,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旨在營造優美、舒適、溫馨的城市公共空間,進而為城市大眾提供更加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空間。

(二)滿足城市大眾審美需求的必然要求

現如今,城市大眾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審美需求日益多樣化。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藝術和技術的有機結合,以大眾的審美需求為出發點,運用多樣化的設計方法營造出與城市大眾審美趣味相契合的公共空間環境,從而最大程度滿足城市大眾的審美需求。

(三)提升城市形象的客觀要求

城市公共空間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外在形象。環境藝術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重要構成,在空間環境營造中具有顯著優勢。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者應采用現代設計理念,發揮創意思維,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并運用藝術性的表現手段對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化的創造,營造出優美、舒適且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空間景觀,塑造出別具一格的城市面貌。

二、當前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當前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甚至出現了“千城一面”的尷尬現象。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下,信息傳遞的速度更快,范圍也更寬廣,一個景觀風格的流行,勢必會引起一股潮流,部分設計者“拿來主義”思想嚴重,不能根據城市自身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環境藝術設計,盲目跟風,以至于出現了“千城一面”的尷尬現象。

(二)人情化要素缺失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大眾公共交往、休閑娛樂的場所,是體現社會生活的舞臺。現如今,城市大眾越來越注重生存和生活環境的質量,城市公共空間不僅要具有優美的景觀,還要具有溫度,使城市大眾能夠感到溫暖,獲得身心愉悅,在滿足其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要最大程度滿足其心理、精神等需求。然而,當前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人情化要素缺失,部分設計者不能從城市大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在設計中過于注重空間的形式,忽視了以人為本,以致于設計和營造出來的公共空間環境也顯得愈發冷漠。

(三)大眾參與度低

城市大眾是城市建設的主體,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應該廣泛聽取城市大眾的意見和建議,讓大眾參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以滿足城市大眾對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審美、心理、行為以及精神等多方面的動態需求,提升城市大眾的幸福感。但是,在當前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城市大眾參與度較低,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這一城市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甚至成為了個人表達和宣泄自身設計個性的工具,或者是變成了階級意志的產物。不管是設計師個人還是相關設計單位,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性都缺乏足夠的認識,對于其復雜性和完整性也缺乏全面的理解,以致于在完成設計項目之后,問題較多,不能獲得大多數城市大眾的認可。另外,部分城市大眾對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認識還停留在植樹、種草、養花的層面,認識和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其不愿意參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這也是造成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眾參與度低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原則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要遵循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生態性、文化性、動態性等設計原則。因地制宜就是要求設計者要結合城市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藝術創造,即在尊重城市地理自然環境條件的前提下進行適宜現代城市大眾生活的藝術創造,或者是結合公共空間周邊的環境進行協調性、統一性的環境藝術設計,營造出與周圍環境相融的空間景觀。在現代設計領域,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受到了廣泛重視,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也要堅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城市大眾的多樣化需求,融入人情化要素,展現人文關懷,進而營造出能夠滿足城市大眾多樣化需求的公共空間環境。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現代社會,生態性設計原則是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通過生態性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營造出綠色健康、安全的公共空間環境。另外,每個城市在長期的發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要遵循文化性的設計原則,充分挖掘和提取城市文化元素,使之與設計相融合,進而凸顯城市文化特色。

四、改進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策略

(一)城市文化的挖掘、提取和融入

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文化也存在著差異性。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不應該一味地大拆大建,而是應該運用藝術的創作手法對公共空間進行藝術的創造和加工,在創造和加工的過程中對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或者景觀應該進行合理的保留,或者對其進行再創造、再加工,使其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時也能夠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進而滿足現代城市大眾的審美需求。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要在借鑒和汲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城市自身的特點進行創新設計,以營造出具有城市本體特色的空間景觀。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要打破設計的同質化,設計者應對城市的文化特點、歷史發展脈絡等進行深入的了解,挖掘和提取城市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進而設計和創造出具有文化內涵和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間景觀,打造城市文化的名片。

(二)人性化設計理念的融入和應用

廣場、街道、公園等都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其主要功能都是為城市大眾的生活提供服務。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者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不僅要充分考慮城市大眾較高層次的生活需求,還要綜合考量城市大眾在審美、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設計中融入人性化設計理念,進而創造適宜的空間尺度,完善公共空間環境設施,營造綠色自然環境等,以滿足不同類型人群的多樣化、差異化需求,進而展現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文關懷。例如,可以根據街區人流量大小合理地放置具有創意和藝術氣息的座椅、垃圾箱以及燈具等公共設施,這些具有創意和藝術氣息的座椅、燈具,甚至垃圾桶不僅僅是公共空間環境設施,還是一種城市公共藝術。它們在為城市大眾提供便利服務的同時,也能美化公共空間環境,營造出輕松愉悅的環境氛圍,使生活在快節奏城市中的大眾能夠獲得短暫的停留,感受城市的溫暖,感受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文關懷。

(三)提升大眾參與度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的內在要求,也是滿足城市大眾審美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時還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客觀要求。不管是設計者,還是設計單位,抑或是城市建設相關部門等都必須對此有深層次、全方位的認識,并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此同時,還要對大眾在城市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尊重,積極聽取城市大眾的建議和呼聲,和城市大眾聯起手來共同進行城市建設,共同營造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和新媒體等新興媒介讓城市大眾參與具體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項目中,在向城市大眾展示和講解設計方案的基礎上,要求其對設計方案進行滿意度投票,并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于其合理且可行性高的建議積極采納,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設計方案,從而使營造出來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城市大眾的多樣化需求,提高城市大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五、結語

公共空間是現代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性空間場所,對其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相關設計人員對此應該有全面的認識。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藝術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協同、公眾參與等,并按照一定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方法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藝術創造,進而為城市大眾構筑美好的公共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周潤華.淺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方法[J].魅力中國,2020(2):274-2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临海市| 隆子县| 金寨县| 勐海县| 吴旗县| 塔河县| 团风县| 文登市| 寿光市| 青州市| 石台县| 连江县| 武汉市| 洞口县| 喜德县| 修文县| 荥经县| 射洪县| 马山县| 湖口县| 怀仁县| 偃师市| 泾源县| 遵义市| 汉源县| 济阳县| 淳化县| 隆子县| 高台县| 北宁市| 靖远县| 胶南市| 丰原市| 常德市| 永泰县| 秭归县| 泰兴市| 东丰县| 尚义县|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