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面對現實,如何落實“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莘莘學子適應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學現代文閱讀教學的種種弊端,讓“面目可憎”的現代文閱讀教學得以改觀,變得“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筆者以為,我們應該思考以下問題并付諸實踐。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謂“多”,有三層含義:一是大量地讀,二是反復地讀,三是天南地北地讀。大量地讀,“指泛讀,包括海量的搜讀,這有利于搜集信息,積累語料;反復地讀,指精讀,包括誦讀、美讀、深耕地研讀,有助于加深理解與記憶,培養語感。因為學習語言,無論是‘習得’還是‘學得’,都必須經過大量與反復的‘學’和‘習’才能有所‘得’,這個‘得’,就是體驗、收獲、體會、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樣指出,之所以說閱讀教學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閱讀刺激”,是因為閱讀教學時“課內的刺激太少,課內教師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學生的閱讀。語文作為一種非知識性學科,其學習方式主要不應是外顯型學習,而應是內隱型學習。內隱型學習不是靠講解一些方法就能解決問題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復的刺激,在反復實踐中學習領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讀,指的是閱讀面要廣,經史子集、三墳五典、文學的、科技的、政論的、消閑的,無一不囊括其中:這有利于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的需要,為使之成為具有現代公民素養(信息素養、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素養)的合格公民。總之,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去讀,其終極目的都是:擴大閱讀范圍,開拓學生視野,允許快速瀏覽,強調耕耘的樂趣,不斤斤計較于收獲的多少,但到頭來必會有收獲。③當然,對于“新課標”規定的閱讀篇目、經典作品還是要細嚼慢咽,仔細體會的,甚至于還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做筆記、摘要和卡片,將它們化為精神食糧,以補“速讀”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圇吞棗。
所謂“快”,就是高效率。這是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的重點之一。閱讀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須正確,吸收得快。快容許略,不容許粗,更不容許錯。“快速閱讀的能力不是一個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記憶、速度三個方面構成的閱讀能力的整體。”(張志公《語文學科的現代化問題》)換言之,就是排除閱讀障礙的速度快,準確無誤的獲取信息快。而且要達此目的,當然離不開訓練學生的篩選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適當的方法技巧。訓練可以這樣進行:第一,審明題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圍、方向、句式、句數和情境;第二,篩選相關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別;第三,找準兩三個關鍵點;第四,把關鍵點換成自己的話;第五,把關鍵點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數和情境用自己的話組織起來,并加以調整貫通。④
二、“巧且會”有利于閱讀多樣文本
所謂“巧”,指的是拋棄愚笨的辦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導智力較為平庸的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正如錢夢龍先生所說的那樣,“最好的教學法,就是那種能夠幫助最普通的教師教好最普通的學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層意思:一是要體現出“教是為了不教”的閱讀教學理念,二是要進行率先垂范的閱讀教學實踐,三是要出現“擠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課至多只用一課時讀完”的“畢其功于一役”的課堂快節奏。其策略有三:第一,從“無疑點”(指的是那些看似無疑,實則深藏著豐富內涵,一旦疏忽,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從“隨意點”(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經心,隨意為之,但仔細品來,卻韻味無窮的部分)切入;第三,從“空白點”(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沒有明說而意味無窮的部分)切入。
所謂“會”,指閱讀的熟練度。即一定的閱讀技能。課文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例文,教這些例文,旨在通過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來培養學生能力。為此,就要講規律,教方法,傳習慣;就要巧妙設計,精講精練。吉林大學魯弘老師認為,“抓住‘關鍵詞’是答好語文題(指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的關鍵”。她以現代文為例加以闡釋。對文學類閱讀來說,“關鍵詞”是那些原文中能夠揭示小說主題和散文主旨的關鍵句。要盡量利用這些關鍵詞串聯成句,形成答案。對于實用類文本閱讀來說,“關鍵詞”是那些原文中出現的能夠表明作者觀點或情感態度的相關語句,學生要善于抓住這些點進行分析概括、總結歸納,進而得出答案。如此這般地訓練,假以時日,學生閱讀現代文時就會得心應手、準確無誤。
三、“用以美”恰巧適應公民需要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言談舉止。這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囊括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通過初中語文的教學,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第二,具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小學語文學習往往是初級階段,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就需要一個更好的積累過程,通過閱讀高質量的課文和閱讀材料,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語言知識,提高其語言能力。第三,培養熟練的語言技能。語文是一門學科,而語言則是一種素養,一項技能。通過初中語文教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優秀的語文素養和熟練的語言技能。第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五,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文化是我國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優秀的歷史文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多益處,而初中語文教學正是根植于我國文化。所以,在語文的核心素養中,積淀文化,學習文化,體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寫作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培養學生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是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語文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項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以背誦和記憶的內容為主,但是,對于理解和應用也是十分關注的。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選手積累了大量的詩詞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夠運用什么樣的詩詞,取得什么樣的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理論和實踐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教師要著力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只有將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更好地與他人交流,達到培養上述六種素養的目的。所以,學與用同樣重要,教師要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終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2.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快樂學習
語文的學習看似是一個枯燥的過程,但實際上,只要教師教學得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教師要積極地開展引導工作,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培養敢于表達的性格,從而慢慢地改善與人交流的能力,也就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
3.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
一、核心素養培養和課程資源建設概述
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資源建O的應當是在遵守中學語文教學規律和遵循學生實際情況而開展起來的教學活動,要以全體中學生為對象實施素質化與資源性的中學語文教學,簡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育要求需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通過幫助學生建立起嶄新的價值觀念,從而讓學生形成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系統。其二,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廣大教師能夠對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發展,從而為教師能夠在新課標的教學框架下更好地承擔教學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三,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工作責任心與學習能力。只有在保障教師具有專業教學能力與綜合教學水平后,才能使得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思,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能。
二、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課程資源建設的方法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強化關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課程資源建設的相關工作,關鍵應當從以下方面予以把握。
1.結合語文素養與課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語文素養培養”同中學語文具體課程內容找到完美的契合點。素養指的是在長期的學習與實踐范圍內所塑造建立起的一種高度品質.這其中包含了功用性和非功用性等不同類型,關于素養的培養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長久的積累積淀。所以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注入其中,往往便能夠收到較為優異的成果。在中學語文課程設置中.學生會接觸到語文、自然、文學、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學科知識,這些課本中的優秀作品不僅是作者智慧的結晶,而且也是基礎文學字詞與綜合知識面的集中體現。當學生改變將語文作為“工具性”的觀念,而發自內心的將熏陶積淀語文素養當作中學語文學習的要義,那么所能獲得的學習成果也必然是十分豐碩的。
以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第二單元中《再塑生命的人》該篇課文為例,要實現對于該篇文章的學習,除了基礎性的字詞掌握與中心思想了解后,讓學生能夠加深對于“殘疾人”這一群體的認識,并且向其堅強、勇敢的精神品質進行學習,那么教師便可以通過設置豐富的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與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體驗黑色世界”這樣的主題設定,讓學生切實感知到盲人作者海倫凱勒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珍惜光明、珍愛生命的情感。經過整場教學活動之后,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與光明的美好,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培養與鼓勵學生無論在何種艱難的環境下,都要內心充滿光明與希望,并讓學生從心中樹立起要更加勇敢堅定的信念。
核心素養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概括,同時也是有效交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核心素養,加強關于語言知識與交際能力的訓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六年級上冊中《有的人》一文為例,該篇文章是臧克家為了紀念著名魯迅先生所作的抒情詩,該篇課文慷慨激昂、字字鏗鏘有力,歌頌了與人民為伍的革命家為了人民而奉獻奮斗的偉大精神。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領會到課文感情,同時塑造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以“精神不朽、吾輩傳承”為題目開展限時演講,則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結合教學資源與課程反思
將中學語文中豐富的資源探索與課程教學反思相互結合起來。要使得中學語文教學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果,利用多渠道、多元化的課程資源則顯得尤為重要。要加強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特點的實踐與經驗總結,從課程實施情況來看,還需要廣大教師將現代創新、新型的教學手段積極的運用起來。對于不同的學科來說,其所需要的教學方法也是不盡相同的。普通化的教學方式只能符合簡單化的教學需要,而針對特定學科知識點的學習,則要求教師將分析與講解擺在突出位置之上。換言之,就是選用最為有效、自然的方法讓學生可以從中更為全面、細致的了解文學形象、文學世界與文學境界的內涵。同樣以七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單元中的《再塑生命的人》為例,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殘奧會上的《千手觀音》節目,讓學生通過觀看賞心悅目的表演,能夠感受到殘疾人自身所具有不屈不撓的堅韌毅力。其次.教師還可以讓班級中的學生參加游戲活動,讓學生蒙住眼睛拄著拐杖往前行進,準備好有趣的獎品與道具,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在課堂活動結束后,學生便能夠感受到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殘疾給人所帶來的影響是多么不方便。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和意義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指中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讓學生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中學語文課程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它是學習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大有裨益,這是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的中心任務之一。
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實施途徑
(一)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切實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憑借教材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科書是教學的重要憑借,教師要利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憑借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準確理解教材中字詞含義,字詞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閱讀教學要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從而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不同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注重教材中詞語的積累,增加學生的作文詞匯;品讀教材中的佳句,盡情抒感;學習教材中寫作方法,學會合理地布局謀篇。
例如,高中生學習文言文,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學生流利誦讀課文,經典名篇熟讀成誦;學會利用注釋和工具書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內容,注意在學習過程中聯系以往的知識,用做卡片、做標注、做旁批等方法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從而學生養成良好的文言文閱讀和學習習慣,這就是一種終身受益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擴大課外閱讀量,在閱讀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能力,注重情感體念,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生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課外閱讀的選擇上,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使學生懂得該看什么書,學會理解和鑒賞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從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當我們翻開語文教科書時,會發現生活始終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不竭源頭。語文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是用來反映并服務于生活。語文學習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從生活素材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習語文不僅是要我們把課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練、記憶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這個例子來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從而增長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學習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語文課堂應變得開放、自主、和諧,讓學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學習,在自主體驗、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養語文素養,讓學生學會觀察,善于關注,學會聯想,善于遷移。
讓學生從教材中去聯系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觀念、情感、審美等,從而實現學生和課文作者的交匯、融合,甚至讓學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學知識,去體驗、解決社會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江蘇洋思中學副校長劉金玉上語文課《窗》時,引導學生分析了小說“懲惡揚善”的主題后,在這堂課的結尾部分,他設計了這樣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你上去扶嗎?有的學生說要扶;有的說不能扶,擔心被訛詐;有的說扶是要扶的,但是要有人作證。這個問題引起現場師生廣泛而深入地討論,使“懲惡揚善”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師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這種引人入勝的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最終進入文本的深處,在感同身受中加深了對文本的深刻理解,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這不就是語文教師所追求的學生終身受益的最好的語文素養嗎?
(四)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主陣地還是在課堂。當下的一些語文教學環節的確存在一些低效、繁瑣的問題,比如導入新課“冗長乏味”、小組合作“形同虛設”、出示答案“理直氣壯”、課外拓展“耗時太多”,這樣的課堂教學環節或效率不高,或預設太強,或虛假作秀。課堂教學環節的復雜繁冗,直接導致學生課堂學習負擔的加重。這樣的課堂難以培養學生熟練的語言技能,難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目標的落空。新的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課堂面貌,讓學生輕松學習;簡化低效、繁瑣的教學環節,騰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交流和感悟;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話,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五)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教無定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學得法,運用得當,有利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更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1.勾畫批注法。圈點,是在閱讀時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號,在文章重點句子、詞語等處做上記號。批注,即指對文章的評論、鑒賞、質疑等。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勾畫批注,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影響終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2.朗讀品悟法。語文教學的一切離不開讀,朗讀是最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之一,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會意、在讀中品境、在讀中析法、在讀中體情、在讀中悟理。
3.利用資源法。語文教學當然離不開一些必要的教學資源,這好比醫生看病離不開醫療器械和藥品等資源一樣。語文課堂教學有哪些資源呢?課本、學生、教師這是三個基本的資源。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說:“語文教學就是實現文本作者、學生、教師的有機對話。”此外,語文教學的資源還有多媒體、黑板、學案等。教育家鮑里奇認為,多樣化教學是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五種行為之一,其方法為綜合運用學習材料、設備、展現方式等,多樣而靈活地呈現教學內容,因此高效的語文課堂無疑應該綜合運用學案、課件、板書等輔助教學手段,從而發揮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遠不止以上方法。我們應該樹立一種“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思想,把這種思想落實于語文教學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為中學生的升學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很多積極的意義,主要如下:1.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體制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國家所培養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較強的應試能力,卻缺乏實踐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且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存在低下的現狀。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對于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具有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重視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2.有利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下,不斷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是時代教育對現代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傳統應試化和灌輸式的知識灌輸模式,難以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這種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只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視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僅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時也體現了“人文性”的功能,這對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促進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滲透的現狀
當前,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嚴重缺失,主要表現如下:首先,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缺失。對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師而言,一門心思地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是廣大教師教學的基本目標和方向。在教學中,教師忽視自身的人文素養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教師,資歷淺,人文素養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正是因為教師自身缺乏人文素養,從而極大地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其次,過于模式化的教學,嚴重影響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過于模式化的教學模式,影響了人文素養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從而使得高中語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對策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應當徹底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強化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不能忽視語文學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標。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求教師不斷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思想,為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奠定基礎。1.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一般而言,教師的人文素養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產生的榜樣作用是極大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為實現人文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奠定基礎。首先,教師要學會自律。這種自律是指教師要通過自身的行為引導和感染學生。例如,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廣泛的閱讀,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并將這種閱讀的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也熱愛閱讀。從根本上講,這是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一種感染,卻也是培養學生人文修養的有效途徑;其次,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對自身的綜合素質,自身的教學進行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這種教學評價,對于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實現良好的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求教師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想滲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廣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奠定基礎。3.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感受人文光輝。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明。而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學科是滲透這些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應當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傳統文化的光環,讓學生感受人文的光輝,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的教學應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針對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精神缺失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通過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新高中語文的教學,實現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作者:黃霞 單位:遵義市習水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李學.也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