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科圍手術期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護理干預;圍手術期;心理狀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4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79-01Peri 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LIU Shu-bing
Operation room,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hua University 132011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i operation perio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pati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50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Were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quality.The pai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nursing satisfaction index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etc.Resul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SAS score,SD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pain 2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group was 52%,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peri operation period;psychological status在意外傷亡事件中,傷者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其中以骨傷患者最為常見,主要以骨折、脫臼為主[1]。此類突發性損傷一般多采取手術治療,由于事故發生突然,患者自身忍受了極大的痛苦。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需進行手術往往造成精神上巨大的負擔和焦慮。因此,對于骨科手術患者來說,除了對手術操作要求較高,優質精細的護理對于安撫病人精神和身體上的壓力和病痛起到了巨大作用。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7月診治的50例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對于骨科手術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7月50例顧客手術患者。按照隨機的分組原則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均為25例。干預組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齡21-57歲,平均(39.1±18,3)歲;常規組中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7-61歲,平均(44.2±17.3)歲。兩組患者入院時一般資料對比,各個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并行手術治療。干預組常規護理基礎上介入優質貼心綜合的護理干預,包括①術前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由于患者大部分是因為突發事件造成骨科損傷,往往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刺激,因此,手術前醫護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進行貼心的講解和勸導,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同時詳細講述患者的疾病情況和骨傷科疾病的一般知識,治療方式和預后方法,為術后患者恢復調整做好心理準備;②手術前護理人員應與患者詳細講述手術操作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并告知患者主刀醫生具有豐富的手術操作經驗,手術過程安全無痛,囑咐患者盡量放松心情并相信醫生,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樹立信心。同時,醫護人員需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并叮囑患者及時完善相關術前檢查;③術后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恢復狀況,隨時記錄患者病情,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一旦發現患者有不適癥狀發生,立即向管床醫生匯報,及時找出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進度;④保持病房干凈、整潔、通風采光良好,囑咐病人家屬需保持患者床鋪整潔干燥,定時為臥床患者擦身翻身,避免出現血液循環不暢或壓瘡等;⑤術后囑咐患者家屬為患者提供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多食用蔬菜、瓜果、粗纖維等有機食物,忌辛辣刺激類食物,并告誡患者戒除過往不良飲食習慣,煙酒嗜好等;⑥術后一段時間后可進行復健鍛煉,每日進行一定量的體能鍛煉及康復訓練。運動量由少增多,循序漸進,同時,增強體質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1.3療效標準與評價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以及心理狀況,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心理狀況評分采用SAS評分標準和SDS評分標準[2]。疼痛程度診斷標準于術后24小時疼痛畫線位置進行判斷:①無痛:0分;②輕度疼痛:1-3分;③中度疼痛:4-6分;④重度疼痛:7-10分。疼痛發生率=(重度疼痛+重度疼痛)×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
2.1兩組患者在不同程度護理后心理狀況的比較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心理狀況對比
組別1病例1SAS1SDS干預組125150.32±2.20150.11±1.21常規組125160.15±4.10157.10±2.60注:與常規組對比,#P
近年來,由于突發事故的發生以及不正確的運動方式或過量的運動,骨傷科患者人數急劇增加。骨傷科損傷由于發生突然,且患者身體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若不及時治療,會造成身體極大的創傷甚至造成殘疾。臨床上治療骨傷病人一般采用手術治療為主,且收效明顯。由于許多患者遭受突情況病且本身對于骨傷科疾病及手術沒有詳細正確的認識,因此在感到恐慌、焦躁、不安等,這些不良的情緒本身酒會給患者心理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再加上身體上所承受的病痛更使患者痛苦不已。因此,貼心的護理在骨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起到了巨大作用。貼心人性的護理,能夠從根本上緩解患者心理上的恐懼和不安,消除負面情緒,有效縮短疾病的恢復時間,幫助患者更好地緩解病痛,增加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更好地促進疾病的預后恢復。本研究分別采用優質的護理以及日常護理兩組方式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同程度護理后心理狀況以及疼痛等,干預組均顯著優于常規組,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骨科 手術 深靜脈血栓 預防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1-172-02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骨科病人圍手術期的常見多發疾病,可致患肢血液運行障礙,從而出現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好發于小腿深靜脈(脛前靜脈、脛后靜脈、腓靜脈),以及靜脈、股深靜脈、股淺靜脈、股總靜脈、髂靜脈。可導致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嚴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現就2009年以來我科對66例下肢骨折患者,進行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66例下肢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6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0例,髖部內固定術20例,其中年齡65-82歲,平均70.5歲,既往病史中,高血壓病15例,腦栓塞6例,糖尿病18例。并發深靜脈血栓16例,治愈15例,死亡一例,發病率:24%,治愈率:94%,死亡率:6%。
2 病因分析
2.1 下肢深靜脈血栓與患者年齡之間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DVT的發病率越高。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血管彈性較差,血液黏稠度有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偏高。據報道,40歲以上的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而纖維蛋白酶的溶解性降低。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導致血液緩慢,再加上外來因素的影響(如下肢外傷等),促使血栓容易形成。
2.2 下肢深靜脈血栓與手術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手術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血流速度減慢,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致使血液滯緩,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手術中所用的填塞紗布壓迫下腔靜脈,導致下腔靜脈回流受阻;手術的激惹反應出現血小板增加,凝血時間縮短。
2.3 長期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高:長期臥床患者發生DVT的概率高達12%。由于骨折創傷或術后局部軟組織腫脹,壓迫靜脈阻礙回流;患者長時間臥床,下肢肌肉松弛,導致靜脈回流減慢。
3 預防性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術前評估:對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小腿腫脹、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患者術后易發生DVT,要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必要的超聲診斷及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脂、血糖測定。術前積極糾正貧血、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3.2 術中預防:
3.2.1 手術操作輕柔細致,防止不必要的組織損傷。特別注意保護暴露于手術野的血管,以免損傷血管內膜而誘發血栓形成。
3.3 術后預防:
3.3.1 術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靜脈回流障礙。
3.3.2 術后補足液體,并建議患者多飲水,避免脫水而增加血液黏度。
3.3.3 下肢血液回流的觀察 術后患肢輕度腫脹是正常現象,如出現肢體遠端向近心端發展的凹陷性水腫并伴有淺靜脈充盈,皮膚青紫、潮紅等為靜脈瘀滯所致。術后需觀察下肢皮膚顏色、皮溫、腫脹程度,必要時測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3.3.4 鼓勵病人術后早期行功能鍛煉,促進靜脈回流,預防DVT發生。
3.3.4.1 方法:手術麻醉清醒后即進行雙下肢等長肌肉收縮鍛煉和力所能及的主動、被動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股四頭肌主動收縮運動,并輔以下肢肌肉向心性被動按摩。
3.3.4.2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患肢受壓,以每1-2小時翻身一次為宜。髖部骨折病人每小時督促做上肢懸吊抬臀動作,臥床期間多做深呼吸、咳嗽動作,促進肺復張。
3.3.4.3 術后拔除引流管后進行CPM康復訓練。對有小腿水腫、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的患者下床活動時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從大腿中段開始至踝關節上段,步行訓練,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勞、無明顯疼痛為宜。
3.3.5 預防性抗凝藥物的應用:低分子肝素鈉,4100μ皮下注射7-10d,2次/d,并發癥少,較安全。
3.3.6物理預防措施:足底靜脈泵(VFP),間歇充分加壓裝置(IPC)及梯度壓力彈力襪(GCS)等利用機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滯留,降低術后下肢DVT發病率。
4 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4.1 心理支持:
患者一旦發生深靜脈血栓,由于對疾病不了解,擔心治療無效、癥狀加重、溶栓過程中出現意外等,會悲觀失望、恐懼不安。應根據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會背景及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向他們介紹疾病的病因、治療及預后,消除其不良心理,積極配合治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2用藥觀察
4.2.1尿激酶:用于溶栓治療,在血栓早期72 h內。溶栓期間應嚴格無菌操作,用藥劑量必須準確,現用現配,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相關的化驗檢查并記錄。
4.2.2 肝素:為首選抗凝劑,可根據凝血酶原時間調整劑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肝素應用不當容易引起出血,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用量及給藥方法。
4.2.3硫酸鎂:硫酸鎂溶液給予患肢局部濕敷,以促進水腫消退,減輕疼痛。一般濃度為50%左右,溫度為30~50℃,若>50℃,會增加局部組織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
4.3并發癥的護理
4.3.1 出血是DVT最常見的并發癥。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局部有無出血滲血及全身出血傾向。定時查出凝血時間、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4.3.2肺栓塞是DVT最嚴重的并發癥。DVT后1-2周內栓子極易脫落,脫落的栓子可隨靜脈回流進入肺動脈,導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急性期病人應絕對臥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靜脈壓增高的因素,若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心悸等,應給予半臥位、吸氧,并通知醫師及時處理。
4.4 飲食護理
4.4.1 低鹽、低脂、清淡、高熱量飲食:DVT患者給予低脂肪飲食,以減少血液黏稠度;低鹽飲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清淡飲食可防止刺激性食物對血管的刺激;高熱量高纖維飲食可補足機體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
4.4.2 糖尿病飲食:6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27%。飲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為患者講解控制飲食的目的及重要性,進行有關講座,激發他們實施飲食控制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病人圍手術期的常見問題,由于臨床表現不明顯,易被忽視。只有掌握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好發因素,好發部位以及正確的護理方法,才能達到有效預防和治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代莉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55.
[2]沙克芳,賈蕊.藥物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527.
[3]李家增,賀石材,王鴻利.血栓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43-244.
[4]童瑪玲.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637-638.
[關鍵詞] 骨外科疾病;糖尿病;圍手術期;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493-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人群在擴大,開展骨科手術的患者逐漸增加,由于手術或麻醉時體內激素增加加重糖尿病,容易并發感染,傷口不易愈合,常合并重要臟器的損害,使手術風險性增加,因此高度重視圍手術期的護理尤為重要,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科收治的1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并發股骨頸骨折9例,并人工膝關節置換2例,并發腰椎間盤盤摘除5例,并頸椎管狹窄1例,并人工單髖關節置換3例。針對疾病特點制定周密的護理計劃,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 術前護理
1.1 對于擇期的糖尿病病人應做好各項檢查,了解患者的病情,有無并發癥,了解各臟器的功能、酸堿平衡和代謝情況等,多采用胰島素(諾和靈)治療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8.33mmol/l以下。
1.2 講解糖尿病患者在手術前的焦慮情緒得到分散和減輕的辦法。首先要了解體內內分泌的調節作用,注重情緒對其的影響,因此必須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穩定,消除緊張。其次指導講解學習手術的相關知識,掌握醫護人員教的減壓辦法(如聽音樂、親人陪伴、交談等),從而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
1.3 認真做好飲食指導,每日應保證碳水化合物的供給,如米飯、面食,每日的保證250克以上,避免產生饑餓感,減少消耗脂肪和蛋白質降低體能。
1.4 認真做好皮膚護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膚高滲狀態加上末梢神經感覺異常導致營養供給不足所致,循環差、彈性差,較正常人受壓后抗壓能力下降1至2倍,因此身體容易受壓部位的護理尤為重要,進行按摩要間隔時間要短,并做好骨隆突部位的保護,避免受壓破損。同時要勤擦洗、勤換衣,保持床整清潔。
1.5 因手術日禁食,要注意病人的血糖波動變化情況,宜上午進行手術,如時間很長,須補充葡萄糖按2-4克葡萄糖比1單位胰島素的比例緩慢靜點,同時注意觀察病人的表現,如心慌、出汗、反應力差等,及時做好靜脈補給,防止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1.6 遵醫囑術晨做過敏試驗,保證手術前半小時合理應用抗菌素,認真做好清潔皮膚準備,減少手術切口的感染率。觀察生命體征、血糖的動態過程,保證平穩迎接手術。
1.7 認真做好心理指導,由于緊張會引起血糖血壓升高,影響睡眠,刺激體內環境增強手術或藥物等的刺激的敏感性,因此要認真地進行術前訪談,舒暢心情,穩定情緒,介紹成功病例和疾病發展過程、治療過程,增強自信心,以利于很好配合。
2 術后護理
2.1 密切監測血糖變化 胰島素泵注射、監測指尖和靜脈血糖變化并做好記錄,使血糖控制在11.1mol/l以下,應用胰島素持續到骨折愈合完全后。同時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嚴格應用抗菌素預防感染。
2.2 皮膚護理仍然是重要的 由于手術后患者被動,要做好受壓部位皮膚的保護,定時進行局部及全身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可視病情使用波動式充氣床墊,可以改善空氣流通,預防壓瘡的發生,效果明顯。保持床鋪平整。
2.3 做好口腔護理和會陰護理,每日保持清潔防止感染 觀察并正確記錄引流液體的性狀和量,并保持通暢有效,防止脫落。如有異常及時與醫生溝通給予相應的處置。
2.4 早期指導患者做肌肉的等長等張運動,制定計劃循序漸進進行功能鍛煉,運動有利于控制血糖,促進機體內心、肺、神經、內分泌的功能。由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由床上運動到床邊運動逐步增強,運動次數逐級增多,要以耐受不疲倦為宜。
2.5 飲食方面 宜給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奶、豐富維生素、粗纖維等,嚴格控制食量,忌暴飲暴食。還要注意保證二便通暢,以利營養吸收,從而促進恢復。
2.6 調動病人主觀積極性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 指導患者學習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學會應用胰島素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還有低血糖的自我管理,積極預防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3 總 結
本組病例無感染發生,血糖控制較理想,通過整體的科學的精心護理使糖尿病的病人并發骨科疾病是可以進行手術的,切口愈合達到一級,功能鍛煉循序漸進,促進和利于功能恢復,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
4 結 論
糖尿病患者并發骨科疾病開展手術不是絕對禁忌,采取科學的有效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是預防并發癥、疾病康復的保證。
總之由于糖尿病本身因素,生理環境高糖狀態易并發病變,如末梢神經炎、骨質疏松、靜脈炎、糖尿病足、壞疽等。隨著糖尿病人群的擴大我們的護理服務也在不斷的擴大,讓每一位住院患者都來學習相關知識,并掌握了自我血糖管理和必要的功能鍛煉,通過有計劃的圍手術期治療護理,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提升生活質量。為廣大的糖尿病患者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為今后的護理工作不斷擴展更新理念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間收入的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癥治療。術后指導患者對患肢進行積極的功能訓練,觀察護理效果。
結果: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肢的恢復程度,良好41例,一般5例,4例患者的患肢恢復較差。其中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鍛煉,導致肩關節僵硬,2例患者傷口延遲愈合,加強護理及換藥處理后,情況有所好轉。
結論:幫助患者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積極做好圍術期的各項護理工作并對各類可能的并發癥做出有效的預防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手術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過程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 圍術期 護理體會 不穩定骨折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30-02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肱骨外科頸骨折的發生概率逐年上升。高齡患者的骨質較為脆弱,故而老年性肱骨外科頸骨折多為十分嚴重且復雜的關節內骨折。該病的患者占全部骨折患者的4%~5%。伴有骨質疏松的高齡患者發生此疾病的概率更高達10%[1]。現階段,一般采用手術方法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若處置不當,極易造成患者肩關節僵硬,故而患者手術圍術期的護理十分重要。我院對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患者采取了積極的圍術期護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間收入的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骨質疏松。5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34例,年齡64~87歲,平均(71.4±1.7)歲。致傷原因包括,車外傷11例,高出墜落傷10例,摔傷29例。其中有4例患者合并肩關節脫位,6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①觀察患者患側肩部及患肢的腫脹情況,患者入院后,立即讓患者采取絕對臥位休息,并墊高患者患側的肩部以及患肢。使用消炎止痛的藥膏涂抹于患者腫脹的部位。并指導患者進行手指伸屈以及握拳訓練,以促進腫脹的消除。實時監測患者患肢的血供、腫脹等情況。②患者因年齡較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疼痛的耐受能力低,極易出現緊張等負面情緒,治療依從性差,不利于患者的恢復。故而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根據患者的情況,對癥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擺脫不良情緒,樹立治療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③老齡患者易出現各類合并癥,故而要檢測患者的血壓、血糖,每天檢測2次血壓,4次血糖。保證患者的血壓、血糖在手術允許的范圍之內。④術前3天即可開始對患者術野皮膚進行消毒,并使用無菌的敷料包扎。術前1天,禁水禁食。術前半小時對患者進行備皮、消毒處理。
1.2.2 術后護理。①術后返回病房后,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測量其脈搏、體溫、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必要時,可給予患者鼻導管吸氧處理。②檢測患者的患肢情況,觀察切口是否有滲血,觀察切口負壓引流管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③術后先使用冰袋敷于患肢,以減輕腫脹、出血給患者帶來的疼痛。12h后給予患者熱敷,促進水腫的吸收。④若患者放置PCA管,可依據患者的疼痛情況,多次給藥。醫護人員要密切監控PCA管是否通暢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⑤采用全麻進行手術的患者,術后應禁水禁食6h。6h后,方可給予患者半流質食物,之后逐漸過渡到普通食物。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患者,術后即可直接使用普通食物。⑥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常用Hughes、Neer的三階段法[2]。包括第一階段的上肢旋轉、伸展練習。第二階段的頸肩部集群運動。第三階段的患肩的大范圍活動、伸展、對抗訓練。
1.2.3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前,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告知患者若手術部位、患側肢體出現任何不適(疼痛、紅腫、畸形),請及時來院復查。每月及時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復查。同時堅持對患肢進行鍛煉。
2 結果
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肢的恢復程度,良好41例,一般5例,4例患者的患肢恢復較差。其中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鍛煉,導致肩關節僵硬,2例患者傷口延遲愈合,加強護理及換藥處理后,情況有所好轉。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多,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不斷增多。只有對患者采取的合理的手術圍術期護理措施,并在術后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合理、有效的功能訓練,才能避免患者發生肩關節僵硬的現象,使其患肢得到更快的恢復。我院對選取的50例患者均進行了有效的患肢功能訓練,訓練效果良好,大部分患者的患肢功能得到了明顯的恢復,只有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鍛煉,導致肩關節僵硬。
總而言之,幫助患者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積極做好圍術期的各項護理工作并對各類可能的并發癥做出有效的預防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手術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過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葉慶林,羅春強,梁桂泉.肱骨近端骨折手術治療及功能鍛煉的療效分析[J].現代醫學,2011,11(8):50
關鍵詞:骨科;術后護理;綜合性護理干預
骨科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由于骨科手術需要對皮膚進行深度切開,其神經敏感性較高,患者術后圍期恢復過程中往往因為疼痛造成消極、恐懼等心理,不利于后期與醫護人員的配合。我院自2014年以來全面開展綜合性護理干預方法,現將本院護理方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4月~11月入院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臨床手術治療》[1]中的手術界定標準。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齡為19~42周歲,平均年齡為(32.4±6.4)周歲;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為27~43周歲,平均年齡為(31.6±7.2)周歲。兩組患者均采用骨科麻醉手術,手術采用常規骨外科手術類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護理人員觀察患者術后圍期的疼痛反應并做好相應記錄。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
1.2.1心理干預引導 護理人員需要在術前主動與患者及其陪同家屬見面,并做自我介紹,使患者及家屬能夠認識自己,之后需要向患者講解骨科手術的基本原理以及注意事項,部分患者在面對手術時會表現出恐慌、疑慮、畏懼等狀態,護理人員需要以此為介入點,主動開導患者,使患者正確理解骨科手術的意義。
1.2.2環境護理 患者來到醫院這樣的陌生環境,會對陌生環境感到迷惘甚至畏懼,特別是醫院屬于特殊環境,會對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因此對于患者住院環境需要特別整理,如病房內的設施、病床用具等擺放整齊,保持整潔,室內無異味,通風、采光正常,有條件患者可以讓家屬陪同。
1.2.3鎮痛藥物護理 護理人員對于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若患者疼痛難忍,則需要服用鎮痛藥物,為患者準備曲馬多等藥物,非異常疼痛采用安慰劑代替其他鎮痛藥物服用。
1.2.4綜合性護理 綜合性護理結合人性化護理規范,注意患者護理細節:①觸覺護理,對患者創口附近皮膚進行按摩,以按摩感受轉移患者創口疼痛;②播放影音,通過電視節目、音樂等分散患者注意力;③日常護理中結合冷敷、熱敷、按摩等方法對患者創口附近進行護理,逐漸增強患者的體感。
1.3評價指標 根據《骨科術后圍期護理評定標準》[2]對患者術后的疼痛等級進行評分(0~10分),0分代表無痛;1~3分代表輕微疼痛感受(可以忍受);4~6分代表中度疼痛(需要借助鎮痛藥物);7~10分代表重度疼痛(疼痛難忍)。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接受護理后,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記錄,并進行對比,觀察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者0例,輕微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4例;對照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0例,輕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0例,重度疼痛6例。兩組患者在各級別評分中,除0分疼痛均為0例外,其余對比次序均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術前術后疼痛評估 綜合性護理干預需要結合患者骨科手術的特點對患者術前、術后的疼痛進行預期考慮,一般涉及因素有患者手術位置、創口大小、患者心理水平等,護理人員在術前應當對護理對象有全面的了解,從而確定實施護理方案。
3.2綜合性護理干預的特點 所謂綜合性護理干預是從兩方面解釋,首先是綜合性護理方面,要考慮到護理的綜合性,不僅涵蓋了常規護理中的日常監護、換藥、避免感染等,同時還要從人性化角度多方位考慮患者的感受,術前了解患者,術后預先做好鎮痛準備等[3];干預主要是從患者心理護理入手,疼痛除了神經疼痛信號傳導之外,還是大腦對于外界事物的應激性反映,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實際疼痛等級并不高,但由于對于創口的恐懼,從心理上導致“疼痛”,這類“疼痛”就需要護理人員采用心理干預手段,如引導患者正確面對,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等。
本文針對綜合性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方法進行對比,對比差異明顯,可以確定綜合性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圍期護理中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患者術后康復速度以及患者滿意度都有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林順娥.綜合性護理干預緩解骨科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環球中醫藥,2013,S1(06):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