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音樂鑒賞對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示個人在智力正常的基礎之上,能夠妥善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自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音樂鑒賞作為學生審美能力、事物感知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作為情感的集合體,音樂中集體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因此從聽覺器官的啟發出發,借助學生聆聽音樂的過程,能夠幫助其不斷辨別自身情緒。同時,音樂鑒賞過程是以音樂情緒喚起個人情緒的過程,因此借助音樂鑒賞,可以強化學生的情緒認知,促進其情緒抒發,進而加深其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幫助其不斷增強自身心理素質,提高情緒調節能力。
二、 音樂鑒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和起到的作用
(一)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指導學生進行心理調適
通過音樂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從樂理知識教學、音樂背景知識教學、音樂綜合體驗三方面出發。
首先,從樂理知識出發進行與音樂相關的節奏、節拍、和弦、樂譜等知識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從理論層面分析音樂結構,進而借助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基礎的音樂感知能力,為其后期音樂情緒的感受提供條件。
其次,利用音樂背景知識,如音樂創作的歷史情況、音樂的基本流派、作家的生活狀態以及主要創作手法、不同作品的創作目的等內容展開音樂鑒賞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于音樂內涵的把握能力,進而促進其音樂結構把控能力的提升。
最后,通過音樂綜合體驗過程,讓學生在整體了解音樂的基礎上,將音樂與個人情感聯系起來,擴展自身的音樂知識,同時強化對音樂中所描繪的具體情感的把握,進而促進個人鑒賞能力的提高和心理情緒的有效抒發。
(二)通過音樂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涵養,使學生心理獲得平衡、 情感得到協調
音樂凈化論的觀點表示,利用音樂可以幫助個人進行情緒調節,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展和內心能力的增強。
當前的大學生群體,受到人際關系問題、失戀問題、就業壓力等的影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利用節奏歡快的音樂,幫助個人擺脫憂郁的情境;利用悠揚的樂曲,幫助個人重獲身心平靜;利用內涵豐富的音樂,強化個人心靈等。
總之,作為自我情緒釋放的出口,音樂有助于喚起大學生內心的情感,進而促進其深入內心發現自我,得到心靈的升華。
三、音樂鑒賞對培養大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有積極作用
音樂藝術本身即為想象形成的藝術。音樂鑒賞的過程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個人意識,促使其探究自我,解讀個人情緒,對其想象力的開發、創造力的增強和表現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事實上,將音樂鑒賞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相互融合,可以借助這音樂一想象的藝術形式,打開大學生的思想閘門,幫助開發個人情商,讓學生在不斷感知的過程中加深對于音樂、對于自身周圍生活的環境和對人際關系的理解,激發大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認知的意識,進而為其創造能力的開發和自我表現力的增強提供條件。
四、音樂鑒賞對培養大學生的相互合作、集體協作能力起到的作用
音樂鑒賞的過程,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情緒感知能力,進而有助于激發其換位思考意識,加深其對他人、對集體的理解,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溝通的實現提供保障。
一般來說,音樂鑒賞過程中,有可能涉及到歌詠比賽、演出等音樂實踐過程,為保障集體化的音樂表演效果,需要個人積極參與與他人的合作,并在與他人不斷交際的過程中增進情感交流,增強自身情感表達效果;同時,利用音樂比賽的實踐過程,也能夠激發個人或集體的競爭意識,應變突況的意識,促進集體協作能力的提高;當然,音樂比賽所提供的實踐過程,也能夠為個性的培養和個人特長的開發創造條件,促成個人開朗性格的形成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建設。
[關鍵詞]課余生活 高職生 綜合素質
[作者簡介]胡孝四(1971- ),男,安徽安慶人,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德育與高職教育;蔡有柱(1973- ),男,江蘇南京人,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處處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江蘇 南京 2100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立項資助項目“軌道類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3sjb880055)、2013年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高職大學生業余生活調查”(項目編號:201313106012Y)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6-0173-02
重視內涵建設是目前各高職院校普遍關心的問題。內涵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上。本文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談如何對待高職生的課余生活,促進高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一、課余生活對高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高職生的綜合素質一般包括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專業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影響高職生綜合素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課堂教學、課余生活、實習實訓、社會影響、家庭教育等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課余生活對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影響來看,其作用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忽視課余生活,學生在課堂所學的思想道德知識很快就會被忘記;反之,如果能對課余生活加以引導、教育和管理,必能有效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不統一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一些高職院校在這方面做了有益嘗試,如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利用學生寄宿制優勢,有效管理學習時間,開展綜合素質的全員全院全程皆教的環境育人和養成教育,清潔工都通過身體力行教給學生如何保護環境,收到了良好效果。如果說學校是提升高職生綜合素質的實踐平臺,那么課余生活就是在這個平臺上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培育的角度看,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課余時間所看的書、所聽的講座、所參加的活動、所接觸的環境等對素質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的職業氛圍對于高職大學生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文素質的養成也需要相應的人文校園文化環境。從現實來看,我國的大學尤其是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忽視人文精神的現象,變成了人力工廠和職業培訓所,而不是培養“人”的地方。所以,豐富高職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對于提升高職生的人文素質及其他素質至關重要。
從身心素質來看,不少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體育課程,這是非常必要的,但還遠遠不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固然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學基礎知識,但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和實踐。課余生活中大學生的戀愛、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等活動對其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至于身體素質的鍛煉,不僅要通過體育課掌握一些運動的技能技巧,更需要在課余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并長期堅持。
二、高職大學生課余生活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狀況如何?其對高職生綜合素質具有什么樣的影響?本文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下簡稱“我院”),對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是大一和大二學生,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62份,有效率為87.33%。具體結果如下:
第一,關于課余活動的內容。調查顯示,我院大一、大二學生雙休日之外每天的課余時間集中在1~4小時,課余活動主要有學習(包括閱讀課外書籍)、睡懶覺、上網、和同學聊天、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等,雖然學習是絕大部分同學課余生活的內容之一,但也有31%的同學在課余時間從不學習。有62.1%和60.9%的同學課余活動的內容分別選擇了睡懶覺和上網,這應該是高職大學生課余生活的真實反映。有26%的同學選擇學習(閱讀課外書籍)作為花費課余時間最多的活動,18.3%選擇睡懶覺,13.4%選擇上網,8%選擇運動健身,7.6%選擇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在雙休日,上網和睡懶覺均占被調查對象的65.6%,學習(包括上各類培訓班)占41.2%,運動占33.2%,逛街占30.9%。可見,目前學生在課余生活中參加的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學術講座等明顯偏少,上網、睡懶覺活動明顯偏多,這種課余生活狀況顯然不利于增強高職生的綜合素質。
Abstract: College literature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method for 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dvancing quality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ve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The paper,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human quality,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quality, innovative spirit ,explaine the importance of literary education o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關鍵詞: 加強;文學教育;大學生綜合素質;意義
Key words: strengthening;literature educ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importance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9-0185-02
0引言
黨的十七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為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高等院校作為對學生進行系統教育與培養的最后一個階段,其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文化修養、道德品質、思想情操、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全面培養。而加強高校文學教育正是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加強高等院校文學教育在全面推進高等院校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加強高校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決定的意義,將有助于學生正確的立志、樹德和做人,將會影響學生一生事業的成功。而思想性的滲入和傳播正是文學教育的靈魂。高爾基曾經說:“文學的目的是幫助人了解自身,提高人的自信心,發展人追求真理的愿望,同人們的庸俗習氣進行斗爭,激發人們心靈中羞恥、憤怒和勇敢精神,竭力促使人們變得堅強而高尚,并能以圣潔的尚美精神來鼓舞自己的生命。”文學教育中的作品都能從不同角度體現高尚的理想、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人類美好的感情。這些思想和情感既是作品的靈魂和精髓,也是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教材。廣大學生從這些文學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作品的思想美,在審美體驗中得到情操的陶冶、道德的完善,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2加強高校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質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在這種大的環境下,我國的高等學校在人才的教育與培養中存在著一些急功近利的現象,過分重視對學生的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高校文學教育正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文學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運、體驗痛苦與幸福,并引起對文學的興趣”,因此文學教育是以經典文學作品為依托。而這些經典文學作品具有巨大的感發力量,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去理解感悟人生,進行各方面的情感培養與鍛煉,健全各種情感的必備要素,從中進行各種情感體驗,提升情感智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人文修養。文學教育的過程是使學生和先賢古人、巨著名家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是學生生活閱歷豐厚的過程,它能喚起學生對永恒和偉大的渴望,使學生受到一次次感動,又會在感動之后更深切地洞察生活的真諦。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將文學教育納入學校整個教育氛圍之中,從而營造一種大知識、大智力的教育環境,使教育籠罩著高屋建瓴式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從中獲得真正的精神的體驗、人格的陶冶、創造的啟迪和生命的幸福。
3加強高校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鑒賞素質
社會學家認為,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是做一個現代人的必備條件。但是,在我國由于教育體制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缺陷,使得大部分學生在大學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因此,在大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素質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文學是人們借以進行審美活動的主要資料,文學鑒賞能力也是審美活動中最基本的能力。文學作品都是來自于生活,來自于社會,像一面鏡子一樣透視出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過學習作品,可以使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審美觀點,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因此在高校開展文學教育,就好比給學生一艘航船,讓其能夠自由的遨游文學的海洋,享受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
4加強高校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所謂的健康主要包括強健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文學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娛樂人的身心,使人消除疲勞、煥發精神、增進健康、促進學習。加強高校文學教育有助于提高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水平,并增進人際交往,促進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使他們形成豁達開朗的性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質。另外心理的健康離不開感情的豐富,只有情感豐富、樂觀豁達的人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而文學教育的重要特點恰恰是講求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豐富情感、健康心理。
5加強高校文學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
培養創新精神是文學教育的重要功能。文學可以激發和強化人的創造沖動,培養和發展人的審美直覺和想象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加強高校文學教育,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發展大學生的全面思維。在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中,占主導地位的都是形象思維。人類社會諸多抽象復雜、難以表現的事物,在文學家筆下往往呈現出生動鮮明的形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說“愁緒”一詞在現代指人在生活壓力之下常常體驗的一種心理感受,無形無跡、難以捉摸。然而,在古代文學家的筆下,“愁”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中“愁”似乎有了長度;“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中“愁”似乎有了韌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愁又仿佛似流水一般。這些生動的比喻不僅使抽象的感情得以具體化,而且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閱讀者打破思維定勢,以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提高創新精神。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時代呼喚著更多有個性、有靈性、有創造性的人才。高等院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培養出優秀的工程師,而且更應該培養出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等等。因此,在高校加強文學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周金聲,彭書雄《人文學科與人文素質》[J]光明日報,2004.
[2]楊東平《人文價值的流失與重建》[A]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關鍵詞:“三自”教育 綜合素質 培養
一、中職學校開展“三自”教育的必要性
主體性是人自身不斷進步的動力和源泉,人的價值在于人的主體精神的弘揚和主體潛能的開發。“三自”教育突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發展性,確立學生在學校一切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管理的主體、發展的主體。中職學校開展“三自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自我教育”中認識自己,在“自我管理”中規范自己,在“自我服務”中提高自己,從而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搭建“三自”教育平臺
1.突出自我教育,讓學生自我發展
(1)榮譽申報制度。學校在全校范圍內推行榮譽申報制度,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推出標兵班委、優秀團隊、文明守紀團隊、儀表規范團隊、衛生整潔團隊、“兩操”標兵六項集體榮譽和孝敬父母標兵、學習標兵、尊師模范、勞動模范、進步學生等20多項個人榮譽稱號。在學期開始時,教師指導班級和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班級和個人的奮斗目標,制定實施方案。通過方案的自我實施、自我協調和控制,使外在約束內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實現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激勵和自我提高,讓不同起點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
(2)主題班會。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由班委、團委根據班級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自擬主題,進行設計、準備、實施,使學生參照相應的主題內容,檢查、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
(3)校園文化。學校每學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科技文化藝術節,舉行技能大比武,讓學生在技能比拼中找到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產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要求和愿望。
2.以學生為中心,形成自我管理體系
自我管理即讓學生轉變角色,變被管理者為管理者,進行自我管理和班級管理,確立了學生在學習、活動、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學校要充分發揮學生、班級及學生會的作用,建立學生—班級—學生會的三級自我管理體系。學生個體根據自身情況申報進步學生等個人榮譽稱號,確定學期個人奮斗目標。班級根據班級建設管理情況申報標兵班委等多項集體榮譽,建立班級目標管理責任制,通過對班級多層次多系列的目標進行管理,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學生會負責校一級學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具體實施,參與學校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檢查、評比及學校活動的策劃、組織,對班級的自我管理進行指導、監督和定期檢查。
3.創設條件,增強自我服務意識
(1)開展文明服務周活動。文明服務周活動是在學校學生科、團委、班主任的指導下,學生開展自我服務教育的活動。全體學生每學期必須參加為期半周或一周的文明服務崗工作,各崗位有明確的職責要求,主要職責為各崗范圍內的清潔、保潔和學生違紀情況的檢查,以及協助教師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上崗時間為早操和早自習時間段、上午第四節課、下午第三節課和其他課間時間(每節課推遲五分鐘上課)。文明崗學生要配帶文明崗標志,班級值周情況每天由行政值日干部和學生督察負責填寫工作考評表送學生科備案,在考核欄中公布各班成績。這樣極大地增強了學生自我服務意識和勞動觀念。
(2)參與社區服務活動。學校團委組織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承擔著各種公益勞動與社區活動任務,如參加“交通指揮崗”“社區服務隊”等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服務意識、協作和溝通能力,也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其將來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建立多層次的學生監督管理和培訓體系
關鍵詞:美術教育;大學生綜合素質;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美術有很多的實用性,能夠促進人的品質的塑造和思維的開拓。因此美術教育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大學生在生活中就必須認識到美術對自身的影響,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的開拓創新。作為社會上將來發展的人才來說,大學生不具備完善的人才基本素質,那么就不能夠將來的在社會中更好的發展生自己的創新發展、個性化特長等優勢也無法展現,因此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美術教學方式,發展多元化教學方式,教師在高等教育美術教學過程中注重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新思維的開拓,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實現多元化教學,是美術發展的重大進步,也對其一個人的身心素質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
1.美術教育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重要影響
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主要是兩個方面的發展,一方面就是鼓勵大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創新型學習,不斷地促進我國教育事業乃至其他行業的發展,成為一名技術性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鼓勵大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勇敢地去進行創業發展,具有冒險精神,使學生具有獨立的工作能力,從而在將來的發展中做一個創業型人才。那么無論是成為哪一類人才,都必須有創新的思維和用于開拓進取的決心。
1.1 個性化發展,創新思維方式的養成
所謂的個性化發展,就是根據學生個人不同的體質、性格、愛好、優勢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考察,對學生的課程進行個性化教學的方式,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豐富,能夠對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在發揮其優勢的同時,學生的興趣就會增加,就會勇于去克服困難,同時會不斷地發揮其優勢進行思維創新,從而有利于其在某一方面做到創新和發展。
1.2 團隊協作和競爭思想的培養
在教學中,比如美術課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特點進行分小組比賽,比如繪畫比賽等,在繪畫比賽中,小組內部自行安排,比如擅長描述的、繪畫技術高超的等,各抒己見,不斷地完善繪畫水平,和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競爭。當然在其他的教學內容中同樣要注重學生團隊協作和競爭思想的培養,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的爆發,教學課堂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從而促進其團隊協作和競爭思想的養成。
1.3 動手實踐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教學課程中,通過學生的自己努力動手操作,不但能夠培養其動手實踐的能力,而且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經歷能夠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思維表達方式。能夠對其良好品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高等院校課程教學時一定要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教學課程方式,盡量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實踐,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從而有助于學生動手實踐習慣的養成和學習創造力和思維表達力的提高。使其具備動手實踐的能力,從而為將來的發展做好必要的準備。
2.美術教育對大學生的心里健康有著重要影響
2.1 美術教育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美術課堂相對于其他文化課堂來說比較輕松,本身美術繪畫的過程就是對人的身心放松的思維活躍的過程,現在的大學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如就業壓力等,因此通過高等教育美術課堂的開展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2.2 增強學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分層次進行教學,尤其是布置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安排,既不要一次性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不能夠太容易,讓學生產生驕傲自大的心理,要適當的進行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稍微提高難度,設置目標,增強學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3 美術教育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實踐的教學方式、開展學生畫展評價的課程、也可以給定相應的教學題材,要求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完成等課程的教學,通過這樣的課程開展,學生不但美術水平會提高,同時自身的表達能力和互相之間的交際能力都會明顯改善。尤其是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同學,也會增加和同學之間的交流。
3.美術教育對大學生的審美素質有著重要影響
審美教育是提高一個人審美能力的重要方法,無論做什么,都需要自身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而美術教育過程中,是最能夠體現審美素質的一門學科,通過多元化的美術教學的開展,從而不斷地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
3.1 促使學生在繪畫和大自然中找尋美
戶外寫生,參加畫展等方式,能夠增加學生的實踐經歷,增加其美術閱歷,對美術畫畫形成一定的評價和欣賞理念,同時增加其美術素材,增加操作時的個性化表達和畫畫類型的優勢選擇。通過對別人的作品進行參觀,有助于學生體會情境,戶外寫生能夠使學生對大自然的景象更加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偉大力量,既親近了大自然,親近了陽光和大地,同時豐富了學生的教學課程內容,增加其學習樂趣,感受美術帶來的美,大自然帶來的美。
3.2 促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生活中找尋美
在日常課堂、生活等一切活動中,都要有一雙找尋美的眼睛,學會主動的去發現身邊的美,讓學生欣賞到的審美主體更加的生動具體,也能夠在其他的學科中發現美,從而產生興趣,有利于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4.結束語
多元化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美術教學的單一性,促進了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和個性化的發展,對大學生的身心素質比如創新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素質、審美素質、意志力和性格的培養等各個方面的養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加了大學生的美術課程的學習樂趣,能夠充分的感受到美術帶來的美好,同時促進了大學生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對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素質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促進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德偉.美術教育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9):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