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承傳統藝術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民間藝術;美術教學;傳承;運用
如今,傳統民間藝術是當代美術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對于創新和完善教學方法,拓展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造就具有文化素養的實用型人才,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一、傳統民間藝術創作平民化與自由化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
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國各族人民生活的智慧結晶,它與人們群眾的勞動生產息息相關,并通過手工藝術品的形態,表達出人們的內心情感并且滿足他們對美的追求,體現著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又能美化生活的實用目的。然而藝術創作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開發,民間藝術在當代美術教育中的優勢在于對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拓展,同時能夠指導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實踐。民間藝術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很好的引導出學生研究與探究的熱情,自主的進行觀察與認知。因而,在當代美術課堂中,利用民間藝術特點與魅力,能充分挖掘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鼓勵學生們自信大膽的進行藝術創作的探究,這無疑是對學生們藝術創造力和藝術發展最好的開拓。
二、民間藝術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民間藝術涵蓋著廣泛而獨特的民俗文化、傳統故事等內容,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傳統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對傳統美術教育的發展,于此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們對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的喜愛之情,增強學生對民族藝術的認同感,從而使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無處不體現著古老東方藝術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面塑課上,我引導同學們課下搜集資料,整理面塑手工藝的發展歷史和優秀作品集,從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們去自主地了解和體會傳統民間藝術中的文化,學生們從中總結發現,面塑手工藝的選材多來自于神話傳說和古典文學名著,蘊含著深刻的傳統文化,體現著當時勞動人民對生活和民族的熱愛,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將中國傳統手工藝面塑與西方雕塑進行對比,更加深刻地了解傳統手工藝面塑的藝術形式,感受了中國民間手工藝造型特色和用色特點,體會了其中的藝術情趣。在分析和體會的基礎上再而進行創作,這個過程大大地提高了同學們對面塑制作的興趣和意義,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們真切體會到民間手工藝的樂趣和美好,加深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認知和體會。學生們欣賞、探究和動手制作的過程,也就是傳承和發展祖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行動。
三、重視民間藝術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實現民間藝術有效的傳承與創新
在當代美術教育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民間藝術,感悟傳統美,還要培養他們對美的欣賞,讓學生在藝術實踐中體驗審美情趣,培養他們良好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文化修養。例如一次課堂上我以“年味”為主題,讓學生們以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為基礎,開拓思維大膽創新,進行創意思維風暴。其中就有一組學生在啟發下運用民間手工藝面塑技法,結合新時代的元素,制作出了新年團圓為主題的平面浮雕掛畫,這組作品中既運用了傳統民間手工藝的材料和技法,又融入了當下生活中的場景,并且結合裝飾畫的特點,做出了平面浮雕的作品,真正的將傳統民間手工藝進行了創新和發展。藝術創作的題材來自于日常生活,為了使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氣息,更具備藝術魅力,就需要將民間藝術的內容更好的和當代美術教學相融合,在教學中讓學生們接觸并熱愛民間藝術,不斷去創新,以此來傳承中國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優秀的民間手工藝,推廣傳統民間藝術的美學價值。民間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現出了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技藝和道德理念。現如今,很多民間藝術已經被列入到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我們有義務將這樣優秀的藝術形式傳承下去,學校作為傳承民間藝術的重要機構,為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民間藝術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并且能夠更好地完善當代美術教育體系。
作者:鐘蕾 單位:大連市烹飪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寸悟.虛實范疇的美學價值[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02).
【關鍵詞】傳統民間藝術 高校藝術教育 傳承 發展
從世界范圍來看,成千上萬的傳統藝術每天都在面臨著同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一樣的問題和現代化社會的挑戰,能源的浪費、資源的枯竭、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傳統藝術的衰落,這一系列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民間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不同種族、國家、地區、信仰、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形式。2 0世紀后期以來,發展與保護民族民間的文化已成為各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20世紀80年代法國文化部稱美國文化滲透為“文化帝國主義”;在90年代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法國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則;澳洲地區重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反對外來文化的侵略;美國著名學者享廷頓發表連續講話,大談文明憂患論;新加坡開展“華語運動”已維護東方文化;與我們臨近的日本、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更是時有耳聞,他們把傳統民間藝人視作國寶,稱為“文化財”;臺灣地區的傳統民間藝人被法國高新聘請,令臺灣人咂舌,臺灣的傳統藝術研究所是以傳統藝術為研究對象,并實施“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將民間藝術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課程。這一切說明了對傳統藝術和地方文化的傳承重視。
一、現今國內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
國內對于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在近幾年逐漸重視起來,但不免有后知后覺之感,通過查閱資料,以及了解時事報道,資料報告顯示,中國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在大學校園中的傳承呈現缺失狀態,但大多數大學生對民間藝術存在濃厚的興趣。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嚴重流失的現狀,在大學校園這一塊需要做到的就是使大學生認識到這個問題,并且從意識上提高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并自覺自愿的加入到傳承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隊伍中來,盡自己的努力,使曾經熠熠閃光的傳統藝術重新綻放出光彩。
河北省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在中華大地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國內同一種類的民間藝術中,地方風格特點也十分鮮明。在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的形勢下,河北民間藝術中頗具有代表性的曲陽石雕、唐山皮影、武強年畫、定窯陶瓷、磁州窯造型藝術、蔚縣剪紙、白溝河泥玩具等等均缺乏應有的傳承發展。而在本省的高校藝術教育中也沒有對這些傳統民間藝術有所研究呈現缺失狀態,例如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等等均都沒有這些民間藝術的專業研究。據調查大多數大學生對民間藝術存在濃厚的興趣,而要使這一現象得以改觀,就必須深入發掘民間藝術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融入傳統民間藝術,使河北傳統民間藝術傳承發展下去,并在此基礎上推動河北地方文化建設。
二、河北傳統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現狀:
1、河北傳統民間藝術資源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如年畫、石雕、剪紙等等都流傳著中國傳統文化血脈。但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河北傳統民間藝術受到現代科技文明多方面影響。由于我省相關部門對民間藝術沒有做到很好的保護和繼承,很多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再有傳承的東西由于不能接近生活和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被人們逐漸的淡忘,有些傳統民間藝術正在逐漸的消失。通過分析河北傳統民間藝術現狀,傳承發展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是傳統文化生存的根基發生很大的破壞。(2)高科技現代化文明的發展吸引了現代人的眼球,改變了人民的審美觀念。相比之下,民間藝術沒有得到很好地創新,不能夠引起現代人的共鳴。(3)社會文化部門對民間藝術的重視不夠,很多民間藝術沒有繼承人,這些文化都面臨失傳危險。
2、改革開放以后河北高校藝術教育得到廣泛的發展,但是也體現了很多弊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以西方藝術設計模式為主,缺乏創新。(2)對自身的民族藝術資源漠視不用,使我國藝術設計與民間藝術脫節,而對這些問題,我們需深入分析民間藝術對高校藝術教育的影響,合理傳承民間藝術。
三、傳統民間藝術對高校藝術教育的意義:
(1)傳統民間藝術是藝術教育的源泉:對民間藝術創造目的來說他是實用性和審美性相結合,如剪紙、年畫等等,這些審美和使用的目的創造與藝術教育如出一轍。無論從審美角度還是創作角度來說,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教育都是一種必然的內在聯系,可以說民間藝術是藝術教育的基石,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教育是一脈相承。
(2)民間藝術的審美形式和造型手法是現代藝術設計的沿襲:傳統民間藝術并不是一門孤立的藝術形式,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道德水平、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對民間藝術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藝術設計者對民間藝術有深入的了解。民間生活習慣和審美觀念、傳統道德思想可以使藝術創作得到啟示。如春節每家門口都貼紅色的對聯和倒貼福字,這就象征著喜慶和福到,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這種憧憬和向往在藝術設計中也常常用到。
(3)傳統民間藝術可以擴展藝術設計的空間:在一般人對傳統民間藝術的看法就是比較過時的、落后的、懷舊的東西,其實這些看法是不全面的,因為傳統民間藝術并不是固有的傳統形式一成不變,他可以與現代藝術設計更好的融合,因為他是現代藝術設計精神和創造力的源泉。我們只有發揮傳統民間藝術的精髓,加以創造將他與現代藝術設計完美的融合,進一步的挖掘傳統民間藝術對現代藝術設計有用的一方面,全面擴展現代藝術設計的空間領域,才能達到傳統民間藝術傳承發展。
四、在目前這個大環境下,如何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讓傳統民間藝術走進高校?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對于中國本土藝術設計者來,如果沒有傳統文化的儲備和底蘊,其創作就會缺乏民族神韻。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藝術設計人才,必須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教學中,合理設置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科學安排教學實踐手段,能夠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傳統文化內涵。
(1)首先在高校的藝術展廳定期開辦具有河北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展,例如蔚縣的剪紙、無極的剪紙以及豐寧滿族剪紙,不同剪紙的風格、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所見所分析對河北的民間藝術有深入認知。再有就是在高校成立傳統民間藝術學生社團,結合民間藝術的特色及相應民間藝術手工制作,體現傳統文化的民族心理,增強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興趣,使得更多的人喜歡民間藝術,傳承河北民間藝術。
(2)在我省高校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加入河北民間藝術課程,例如:唐山皮影藝術被稱為“通俗的人文歷史講義”,具有塑造人生觀及安身立命之意義;武強年畫傳承著歷史人文的理念,營建著人們的道德信仰,在情感的抒發和傳播中構建和美的社會;曲陽石雕藝術的人文理念涵納與石雕藝術的文化闡釋中,如此等等把這些人文理念添加到藝術教育的教學第二學期課程體系中,也就是大一的第二學期開設。
(3)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校園舉辦講座或技藝展演,有組織的舉辦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專題設計沙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正確認識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形式。使學生在設計作品中可以借鑒或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行再創造,創作出既體現東方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設計作品。再有就是在高校設置介紹傳統文化藝術的網頁網站,開闊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的渠道,使學生從多方面接觸和感受民間藝術的存在。
綜合起來看,河北傳統民間藝術如何在裂變中傳承下去是最大的問題,而“民間藝術回民間”是重點。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完善教育教學體系,樹立起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地位,大學生作為祖國的高級文化分子,具有良好的素質和愛國摯情,在傳承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過程中肩負重任,讓學生更多的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和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創造出富有東方韻味的設計作品,真正實現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最終目標。而河北的高校藝術教育就是為建設這個民間藝術傳承發展平臺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據調查,被外來文化孕育長大的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民間藝術知之甚少,即便是藝術生對民間藝術的了解也只能停留在形式美感層面。單純的沿襲世代相傳的老模本,只是在技術層面學習研究,終會將傳統民間藝術推向滅亡。傳統藝術要通過學院教育這個渠道讓從事藝術的人群融匯時代特色使用更為前沿的藝術手段將其傳承并發展。
二、在裝飾繪畫課程教學中將民間藝術作為課題進行研究與推廣
(一)傳統民間藝術在裝飾繪畫課程中的推廣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某一民間藝術形式深入地考察和了解,分析其藝術特色、地域風格以及制作工序。以學術報告的形式研究其歷史、現狀及發展方向并匯報研究結果,以達到對此項民間藝術的深刻認識。多數民間藝術的制作過程復雜,如有條件的話可以深入當地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研究制作工藝。河北周邊地區的民間藝術也有很多,學生們可以深入家鄉挖掘特色的本土藝術。如:武強年畫、蔚縣剪紙、藁城宮燈等均為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需要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對于學習設計的學生來講,我們學習傳統民間藝術并非只是簡單傳承,更重要的責任是將各種形式的民間藝術貼近當代生活,并使其實用價值及使用范疇有所擴展,將設計應用于產品實體,服務于當今社會,適應于大眾審美。
(二)課程設計與個案分析
依據某一民間藝術的圖形特征展開設計并加以推廣。如:皮影藝術形象鮮明、造型獨特,我們在設計應用時需強化其圖像的裝飾特征,將其應用于多種貼近生活的實體產品,例如:服裝、餐飲、家具、家居、燈具等等。主題鮮明的多元化產品開發會將此藝術形象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提高民眾對此民間藝術的關注度。將某一民間藝術的工藝制作方法傳承發揚下去,融入時代特色加以推廣。如:陶瓷藝術的制作工序明晰,電窯和氣窯能夠在工作室及小作坊中燒制小型作品。學生們可以在器型設計、造型設計、圖像設計方面給陶瓷一個全新的藝術定位,在傳統技術上研發新材料及新技術,在美學特征方面強化時代特色。
三、將民間藝術在裝飾繪畫課程中推廣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現代別墅設計;“新東方主義”;傳統;現代
0 引言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別墅是指在郊區或風景區建造的適宜休養的園林住宅,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筑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別墅。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中式別墅在遭受外來別墅藝術與現展的雙重沖擊下,傳統的別墅設計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新東方主義”作為一種傳承文化發展與適應時代需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設計者所接受。因此,對現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進行探究,深入發掘其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相關建議,對推動現代別墅設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現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概述
“別墅”,一般被認為是居宅之外用來享受生活的居所。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別墅,大到帝王的行宮、將相的府邸,小有富商地主的山莊、莊園。中國最早的別墅叫“別業”,“別”有第二的意思,別業也就是除第一居所之外的第二居所。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東西方別墅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隨著現代建筑學以及當代別墅設計理念的發展,東方的意識形態逐漸被認為更能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回歸。因此,“新東方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態應運而生,它將東方的文化特質和西方的現代精神有機融合,再加上藝術家的創造力,使三者匯聚成一種新的文化藝術融合模式。對于“新東方主義”風格的現代別墅設計,其特點之一重在“新”。藝術的魅力在于在繼承和借鑒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追求新的原創。因此,創新是新東方主義藝術形態的內核。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風格。一方面,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傳承了傳統文化。只有通過追求“新”和不斷創新才能形成一個民族特有的藝術觀,才能適應甚至超前于新時代的要求。同樣,將“新東方主義”風格運用于現代別墅設計中,就是在認識傳統藝術設計的基礎上不斷追求創新,達到滿足現代審美和傳承文化的雙重需求。因此,現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是兼具東方審美傳統與西方現代精神的有機整體,不僅代表了藝術的融合,更具有民族情感與文化傳承的精神。
2 現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的發展問題
2.1 外來建筑藝術的沖擊
相比國外,中國的別墅建筑設計起步較晚,而且發展較為緩慢。由于“”等各種社會文化原因,國內設計師對本土文化缺乏信心,表現出對國外設計盲從的現象。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國外的建筑風格開始涌入國內。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建筑風格對我國現代別墅設計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是由于外來建筑藝術的不斷沖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設計風格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因此,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應對外來建筑藝術的沖擊,這是現代別墅設計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2 對“別墅”的理解偏差
由于國內別墅設計起步較晚,加之受到外來建筑藝術的沖擊,不少國人認為別墅就是“洋房”的別稱,這從根本上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別墅設計的關系。事實上,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別墅,只是當時稱為“別業”,大到行宮宮殿,小到府邸莊園,一律可以稱之為現代所說的別墅。因此,別墅并不是國外特有的建筑。雖然事實上現在很多別墅都來源于歐美,如歐陸風、西洋風和歐美風,但是如何改變國人對別墅的認識,將現代別墅設計回歸東方主義,同時將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建筑需求,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東方主義”風格的別墅是現代別墅建筑藝術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
2.3 現代別墅建筑設計中的表達問題
如何將“新東方主義”風格運用到現代別墅設計中,簡單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即如何使別墅的室內空間布局、色彩與建構以及材料和構造設計方面在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時,有效處理好地域環境和傳統精神文化的關系,并且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實現可持續發展。
3 現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的發展建議
第一,“新東方主義”不是對傳統元素的簡單堆砌。因此,在現代別墅設計中,我們需要深入探索這些傳統元素帶給我們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同時,也要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尊重和吸收西方藝術風格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文化,設計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讓這種回歸東方主義的別墅設計能夠獲得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改變人們對傳統別墅的錯誤認識,從而推動“新東方主義”風格的現代別墅設計的發展。
第二,根據時代潮流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等的變遷,“新東方主義”的藝術形態和發展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式別墅在面對西方別墅設計的沖擊之外,還面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對于別墅設計的現代需求。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改變傳統的中式建筑藝術形態是發展現代別墅設計的關鍵,并且只有持續不斷地創新、變革,才能讓“新東方主義”在現代別墅設計中煥發真正的生命力。
4 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新東方主義”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已經成為現代別墅設計中的時代潮流。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現展有機融合才能讓現代別墅設計永葆活力。這對推動現代別墅設計的發展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同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志漢.從“新東方主義”風格探尋中國當代設計的突破點[J].新聞界,2016.
關鍵詞:工藝美術 傳承 保護 文化內涵
檢 索:.cn
所謂傳統工藝美術,是指在在手工業時代形成,集實用與美的結合為一體的設計和造物。相對現代大機器工業而言,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藝強、并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傳統型產品。隨著商品經濟時代的到來,許多傳統工藝美術,在人們看來因為不能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而逐漸衰落,甚至失傳。
傳統工藝美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建國以來,在政府的重視下,傳統工藝美術經歷一個較長的快速發展時期,與傳統工藝美術有關的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在社會發展中體現了較高的產業價值、就業價值、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傳統工藝美術在經濟效益與傳承保護之間迷失了最佳的平衡點,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中的三個問題
(一)急功近利,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對文化內涵逐漸淡漠,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政策落實不到位。傳統工藝美術實際上是“物質和非物質”的兩重屬性。傳統工藝美術的物質屬性表現在它的實用價值、經濟價值;其非物質價值在于其藝術價值、文化特色和文化傳承。誠然,工藝美術是造物的藝術,經濟性是其根本屬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了工藝美術,尤其是傳統工藝美術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凝結而成的“物的載體”。工藝美術是不斷發展的,失去了內涵的不斷充實,實際上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傳統工藝美術就真正變成了“化石”而僵化。越是在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越應該強調傳統工藝美術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實現產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從政策、技術、制度等各層面摸索有價值的途徑。
自從1997年國務院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至今,已有9個省市頒布了相應的地方保護條例或辦法。從省市數量上看,各地對傳統以美術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在這方面,日本有些經驗是值得借鑒的。從1974年到1977年,日本47個府道縣都制定了傳統工藝和傳統工藝傳承者的保護辦法。工藝美術大師和傳承者本身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應該有給予更加有力的政策保護和資金支持,對于繼承人的培養也應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的途徑狹窄,效率不高。從人的方面看,傳統工藝美術主要通過傳統的 “師徒制”來完成,工藝美術高校中,真正的傳統工藝的人才培養和教學很少。傳統師徒制的優勢在于直觀、深入,經過多年的學習,能夠掌握工藝的精髓。但是,在現代經濟社會,這種形式暴露了其嚴重的不足。一方面,傳承的效率較低,一個師傅所能帶的徒弟數目有限,而且要一直跟在師父身邊多年才能掌握工藝與技巧;另一方面傳統師徒制往往使學徒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藝術修養的提高。而在現代社會,經濟基礎不斷加強的一個作用就是,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不斷提高。缺乏藝術修養和文化只是的工藝美術從業者,很難真正理解傳統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更不要說進行創新與升華。從物的方面看,目前傳統工藝美術傳播的途徑比較窄,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工藝美術與生俱來的人文氣息被現代工業沖淡。在手工藝的時代,人們對工藝美術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因為手工藝的作坊可能就是自己的左鄰右舍。在大工業時代,設計、生產者與購買、使用者的人文紐帶被機器、流水線、市場隔斷。往往僅限于政府或者行業所組織的一些活動,或者與工藝美術作品和作者有短暫的接觸,沒有形成立體化的傳播途徑,很更深層次的了解形式。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接觸和了解是非常淺的。
(三)技術更新與傳統工藝的保護存在矛盾。傳統工藝美術承載著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工藝上的。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在材料的選擇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處置方法,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載著重要的傳統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學上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遷,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工藝美術也融合了各個時代的美學特征,逐漸發展到今天,承載了歷史的藝術積淀。現代技術的出現,給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與保護帶來的更多的可能,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傳統工藝已經形成的整套程序,面臨著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業化的生產與加工方式的沖擊。美學上,時代的發展,外來文化和新時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使傳統工藝美術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融入了更多“非傳統”的因素。另外,每一個傳承者都處在現代傳播媒介的影響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響。我們看到為數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傳統工藝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中失傳,真正的精品卻沒有出現。怎樣真正從現代技術和文化中更好地發展傳統工藝,而不是完全的放棄傳統工藝看似“吃力不討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對于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的幾點建議
(一)改進傳統工藝人才培養的模式與途徑,培養更多既能傳承文化精髓,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傳統工藝美術人才。文化素質一直是是傳統工藝傳承者的一塊短板。探索一條將傳統工藝美術的人才培養與美術高校對接,形成融合現代教育與傳統工藝優勢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許多高職類院校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大師工作室群”,目前已經建立了湘繡、竹藝、陶瓷、根藝四個大師工作室,聘請了劉愛云、劉宗凡等國家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主持工作室。學院將傳統工藝類專業如工藝品、陶瓷等專業的部分主干專業課程融入大師工作室的運轉。大師工作室成為一個集專業教學、社會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平臺。推行“現代師徒制”,有機融合高校的現代教育資源和工藝美術大師的高超技藝,培養既具備較高的現代文化素養,有能較為深入的掌握傳統工藝的“現代型”工藝美術傳承者,使傳統工藝美術后繼有人。這些新時代的傳承者,從大師那里學習到了傳統工藝美術的精髓,又具備現代的眼光和意識,將文化傳承和經濟效益融合起來,目前來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所培養的畢業生已有一屆,畢業生質量較高。
(二)從制度、技術、傳播等各種層面和各種途徑,為工藝美術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須進一步加強落實。比如1997年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認真進行落實和貫徹;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這方面,日本的“雙軌制”,值得借鑒: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視傳統工藝美術和傳統工藝美術人才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也努力發展現代技術,“雙軌”并行,各行其道。
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我們進行傳統工藝美術的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維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就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機遇。三維數字化技術在醫療、機械、農業等各個方面都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上已經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可以以數字化的形式記錄傳統工藝美術的全部工藝流程,使傳統工藝的傳承不再完全依賴人。同時,三維數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傳播速度和靈活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實現傳統工藝的傳承。三維數字化技術可以提前模擬加工的效果,為工藝的修訂和改進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參考。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開發模擬軟件,可以開發實踐資源庫,使學習者在沒有專業師傅的情況下,進行一部分的練習和實踐,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了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三維數字化技術還可以應用在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播上,以動畫、多媒體等現代青年人更加喜歡的形式進行傳播,有利于年輕人愉快的接受。三維數字化技術的特點,決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也拓展了它的傳播途徑,提高了傳播效率。三維數字化技術還能非常高效的對傳統工藝美術實現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藝流程和作品失傳,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重現,并實現恢復。
(三)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繼承與改進、創新并重,形成新時代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新思路。在認真繼承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工藝、美學優點的基礎上,打破固有思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嘗試。認真的學習和繼承傳統工藝是一切創新的基礎。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傳統工藝美術創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藝,深入學習、研究這些工藝和作品,是現代工藝美術繼續發展的基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需要探索一條將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市場經濟相融合的新路徑。以真正精美的工藝和更高的美學內涵創造更高的價值,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的雙贏。
創造品牌也是工藝美術傳承、傳播、創新的重要途徑。在商業領域,國家有針對“中華老字號”的保護性政策,在工藝美術領域我們也可以創造自己的“中華老字號”,樹立品牌價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競爭優勢,不僅在國內發展,更要走出國門,成為創造經濟價值,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品牌戰略的另一個優勢在于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論
時代的發展給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在認真繼承和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為實現傳統工藝美術的不斷發展,從制度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平臺、傳承方式等各個方面探索新的路徑。實現傳統工藝美術的良好傳承和不斷創新,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的統一,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做出貢獻,使我們共同的責任所在。
參考文獻
1 李硯祖:《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文藝研究》,2006(12)。
2 朱春桃:《傳統工藝美術需要繼承和創新》,《中國國情國力》,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