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人才培養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的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隨著醫學面臨的從單位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醫護的角色也由“診斷-治療”型轉變為“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型,傳統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這就對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1.護理人才培養的層次低于世界普遍水平目前,全國有百所院校開展了專科以上的護理教育,有近70所院校開辦了本科層次的護理教育。但是,我國的護理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仍然偏低,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2.課程設置和結構方面。從教育部提供的全國醫藥院校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教學計劃資料顯示,在課程設置和專業能力訓練方面,多數學校還未完全脫離舊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不同程度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的現象。①課程設置:側重于醫學知識教育;人文學科課程,如人際交流、公共關系學、護士禮儀、護士美育等課程不足總課時的1/10,與美國護士課程有1/3為人文學科課程相比較有較大差距。②課程結構:高職護理多數教材仍未擺脫以疾病為中心的舊格局,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導致各課程間、前期與后期課程間有過多的重復。課時看上去很多,實際上有些可能重復,比如護理學導論、護理禮儀、護理人際溝通、護理心理學等學科重復嚴重。③教學內容:強調醫療診斷多重視護理診斷少;強調疾病護理多,重視整體護理少。

3.實踐環節。過去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雖然較為重視實踐環節,但總的來說存在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學生實踐的準備不足:護理人才培養更多的注重病例和醫學方面的教學,理論性較強,所以剛剛走上實習崗位的學生很難較快較好的適應實習環境。②實踐的形式單一:護理實踐主要以學生醫院實習為主,而且形式單一,與現代社會對護理的多方面需求不匹配。③護理禮儀、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訓相對缺乏。

二、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改革策略

(一)確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

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應包括核心能力、護理專業能力、擴展能力三部分。核心能力是指從事某種職業必不可少的職業基本能力.主要指繼續學習能力、應用基本技術能力、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如計算機、英語應用能力等。培養核心能力的課程主要包括工具課和方法論課程。護理專業能力是指完成護理工作的專業能力。主要指護理知識應用能力、護理技術操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如進行整體護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社區護理的能力等。培養護理專業能力的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學術講座等。擴展能力包括職業道德、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以及表達交流能力、合作管理能力、協調共事能力等。擴展能力課程包括人文課程、體育類課程、校園文化及社會實踐類課程。

(二)開展多元文化護理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世界人口流動頻繁,跨國界的科學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這些現象意味著跨國的文化必然是多元文化,跨國的護理人才必然掌握多元文化護理,即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需要,按照不同特點提供高水平、全方位護理。中國護理教育已納入現代護理模式的內容,由于護理模式的轉化.對護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前根據國情在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思想指導下,使高職護理教育最終與醫學教育同步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護理隊伍整體學歷偏低,素質偏低、護理質量難以提高的問題。

(三)實踐環節的強化

學習知識是為了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校老師必須創造各種條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多的得到實踐鍛煉,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善各專業導論課,使學生早期接觸專業。改革理論課“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模式,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實驗課教學中注重實驗內容的更新,本著三基三嚴的原則,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強化實驗技能訓練和科學思維方法、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專業教學和實習中,重點抓好專業基本能力的訓練,加強課間實習和臨床實習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規范畢業實習出科考試方式,繼續完善畢業生畢業能力考試方法,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四)改革教學制度

學年制是歷史形成的當今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學制度。不可否認學年制在一定歷史時期有其存在的價值,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推進,各類高校的招生規模已呈現大幅度的增長,學生在基礎、興趣、能力等方面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差異。教育發展個性化使學分制更顯優勢,傳統的整齊劃一培養模式既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學分制的實行,不僅在科、系、校內,甚至可逐步沖破院校界限,相互承認學分。使學生能自由地選擇課程,拓寬知識面,以利個性發展和各種能力的發揮及培養。故雙學位制、一專一本等綜合教育制度已大力推廣,這無疑大大拓寬了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性。

總之,中國高職護理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順應世界護理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同時還要結合中國的國情,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護理教育事業,只有把護理教育改革的發展建立在護理教育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護理教育,為滿足社會的需要培養更多的護理人才,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護理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單巖,拓展工學結合內涵構建高職護理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國護理管理,2008,8(11)

[2]孟穎,淺談高職護理教育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職業時空,2009,5(5)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院校合作;工學結合;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5(c)-0159-03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高級護理人才目前被國家列為四大緊缺型人才之一[1],根據原衛生部《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國注冊護士總數將達到286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為2.07,全國執業(助理)醫師與注冊護士比達到1∶1~1∶1.2。民政部的全國民政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社會養老體系,實現養老護理員達600萬的目標。

隨著長(沙)、株(洲)、(湘)潭地區一體化的推進及長沙市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老齡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數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護理、專科護理、家庭護理、慢性病護理的需求,對護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十年內本區域對高級護理專業畢業生需求將進一步增加。為了為本院2014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改革、專業的拓展和新專業的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供科學的依據,本院在進行專業調研的基礎上開展了對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學結合、雙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1 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涵

“院校合作、工學結合”是指作為培養方的高職院校與作為用人方的企事業單位,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其實質是學校和企業將共同承擔起對學生的培養任務。主要做到五個方面的結合:學校與企業的結合;在校學習與頂崗實習結合;學習、操作與崗位對人才的要求結合;生產與教學、科研結合;學生的培養與就業結合。“雙證融通”是指職業院校學生在完成專業學歷教育獲得畢業證的同時,通過與其專業相銜接的國家就業準入資格考試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即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之間相互融合與銜接。

2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2.1 積極推進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辦學之路,不斷創新校企合作的體制。成立學院“校企合作委員會”,由院系領導、企業專家及衛生行政部門領導等共同組成。每年組織一次專業建設研討會,將現代護理職業教育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標準、新工藝等引入到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學校聘請合作醫院一線的護理專家參與專業課的教學,將醫院先進的醫療設備用于實踐教學。與合作醫院一道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解構課程內容,重構課程體系,使課程體系進一步得到優化,建立專業調整動態機制。推進“雙證書”制度開展。形成以附屬醫院為主要臨床教學主體,以合作醫院為實習基地,與合作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校企合作有效運行機制。

2.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系統培養

依據國家、省市人才培養要求和市場調查結果,以培養從事臨床護理和社區護理工作的優秀高端技能型緊缺人才,為發達國家輸送護理緊缺人才為目標[2]。建立“院校合作、工學結合、雙證融通”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并注重護理教育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3],以及與該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制訂中、高職兩個階段相互銜接的專業教學大綱,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制訂相互銜接的統一的課程標準,科學設置課時數量和課程門數,實現中、高職課程的延續和銜接。并建立健全系統完整的中高職貫通式評價體系,逐步推進貫通式培養模式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建設。

2.3 開展護理實訓一體化教學,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進一步完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施辦法》[4]、《學生頂崗實習安全管理制度》、《實驗室訓室安全、使用管理規定》[5]、《學生技能抽查制度》、《學院技能節實施辦法》等10余個規章制度。用嚴格的制度規范實踐教學活動,保證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6],購置增添護理專業實訓的儀器設備,改(擴)建護理實驗實訓中心和多功能實訓示教室等校內實習實訓場地[7]。針對《湖南省高職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別進行相應技能的強化訓練,定期舉行技能大賽,表彰優秀學生。此外繼續拓展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創造良好的條件[8]。建立政府、學校、醫院三結合的合作辦學組織機構,構建與崗位需求相適應的實踐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實訓有效性[9],達到教學與臨床的“無縫對接”。

2.4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培養方式

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法。①轉變單純培養學生技能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技能[10],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理論和實踐并重,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②深化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從而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如自學、創新、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專業教學考核與技能鑒定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進行育嬰員、醫療救護員、營養師等職業技能鑒定。并籌劃與長沙市中心醫院共同搭建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2.5 打造專、兼職互動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為優化教學團隊,建立一支有力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建立健全《專業帶頭人評選和管理辦法》、《學術活動管理規定》、《教師工作考核實施辦法》及《青年教師導師制實施辦法》,聘請資深的護理專家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每年舉行專業建設研討、經驗交流。通過采取內培與外引相結合、學院與醫院互培互聘的師資建設方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實雙師結構教學團隊[11],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2.6 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課程管理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12],成立以教學院長為組長的護理專業教學質量管理小組,制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考評標準[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單位、護理學會、學生、家長、研究機構等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

3 主要特色

“院校合作、工學結合、雙證融通”的人才培養特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素質教育特色更加凸顯,面向社會的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等服務項目規模不斷擴大。對本省基層醫療機構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為同類學校護理專業建設提供典型經驗和建設成果,為其他專業建設與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養模式獨具特色

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衛生服務模式從傳統的醫療救治逐步轉向對衛生服務對象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的全面照顧,社會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在教育類型和教學模式上推行改革創新,緊密結合新世紀衛生服務模式轉變對護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創新教育觀念,創建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3.2 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護理專業要以滿足人才市場需求作為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的立足點,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相適應,與國家執業護士資格認證接軌,順應國內外護理事業的發展趨勢。本專業通過與各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緊密合作,以護理崗位技術標準和能力要求為綱,制訂培養方案,落實教學內容,進行職業崗位分析,實現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創建新的的課程體系[14],實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與用人單位需求零距離培養。

3.3 實訓基地功能完善

本院護理實訓基地面積、設備、網絡模擬系統完全可以滿足學生實訓的需要,通過加強專業建設,本院護理實訓基地將成為條件較好、功能完善、輻射較廣的護理實訓基地。

3.4 就業前景光明

護理人才是緊缺人才,按《護士管理條例》規定,護理行業屬特殊行業,從業人員必須經過相關專業學歷教育并取得執業資格證才能上崗就業。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是最易引起醫院重視的證書[15],因此,經學校培養并取得執業資格證的畢業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業優勢。

[參考文獻]

[1] 孫建萍,陳麗蓮,牛建華.高職高專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9,6(4):171-173.

[2] 羅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養模式在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1,(5):167-169.

[3] 張連輝.構建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護理研究,2012,4(26):929-930.

[4] 周榮虎.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1,27(10):108-109.

[5] 韓衛紅,賈蒞彥,蔣婧.探索護理學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50.

[6] 皋玉蒂.國際視野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11):9-11.

[7] 王冰.例談《外科護理學》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探討[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4):89-90.

[8] 袁俐.《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理實一體化方案探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1):982.

[9] 趙春江,關玉琴,燕小紅.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分析與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10] 林永富,榮,顏曉星.構建護理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J].衛生職業育,2005,23(23):5-7.

[11] 李雪莉,余永貴,殷翠.適應21世紀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J].護理雜志,2005,22(6):76-78.

[12] 姜培元.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5,23(2):69-71.

[13] 王寧,邢愛紅.三年制高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3):71-73.

[14] 鄧翠珍,曾鐵功,雷芬芳,等.以能力為本位的專科護理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J].護理學雜志,2007,22(7):9-12.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民辦、護理教育改革、“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民辦護理院校作為我國護理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它不僅向全國各級醫療機構輸送了大量的護理人才,亦促進了我國護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成為后起之秀的民辦護理院校,在護理教育中進行了不斷的摸索和嘗試。大量學者從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等角度出發[1-3],探討改良民辦護理院校教育模式的方法,但其由于教師年輕化、缺乏教學經驗、學生學習動力低、教學設備較落后等問題,目前仍無法擺脫“以教為主”、先理論后實踐的教育方式,且在教育過程中過度關注理論知識的講授,對臨床操作技能的重視度不高[4],亦缺少對護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導致護生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較低,易出現理論知識掌握不牢、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脫節、專業認同感缺乏等問題,影響其未來臨床工作的穩定性和護理服務質量。因此,如何在現有的民辦護理教育的基礎上,以宏觀、系統、整w的教育思路為指導,滿足當前我國護理教育的需求,從知識、技能、人文素養三角度出發,建立適合我國民辦護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質量,已成為相關管理機構、民辦院校及護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問題。

1.民辦院校護理教育發展現狀

國外民辦學院的護理教育始于南丁格爾時代,在近一百多年的護理教育中,民辦護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進著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文獻回顧發現,較于公立護理學校,國外民辦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內容局限等問題[5-7]。部分學者指出,民辦護理院校缺乏應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護理教學的能力,忽略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等[8-9]。我國民辦護理院校從上世80年代開始不斷的發展壯大,其成就和社會地位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民辦院校為適應時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著不斷的探索。有學者嘗試對護理教育的課程進行整合,以形成內容繁余度低、結構好、整體協調的新型課程環節[10-11]。有學者對護生實踐教學模式和考核方法進行調整,以提高民辦院校護生的臨床實踐能力[3,12]。但總體來看,我國民辦院校護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民辦院校護理教師存在缺乏臨床教學經驗,護理操作技能較差等問題,但目前的教學改革較少提及;(2)改革多局限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兩個方面,缺乏對護生人文素養的培養;(3)改革多基于民辦院校自身,較少涉及臨床教學基地;(4)未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調動護生的主觀能動性;(5)教育改革多從一個角度出發,很難全方位的改善護理教育模式的現狀。

2.“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民辦護理教育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從知識、技能、人文素養三個角度出發,構建適合民辦院校護理教育的模式。其以發揮護生的學習主動性為手段,以提高護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

2:1 知識培養板塊:護理理論知識的教學著重強調以護生為主體,提倡其自主學習,理論課程教學將對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并通過課前預習考核、課上情景模擬、PBL教學、階段考核等方式,激起護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2:2 技能培養板塊:護理實踐技能培養應作為民辦護理院校教學重點來抓,學校可建立專門負責實訓帶教工作的護理實訓指導中心,定期安排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訓帶教教師到省市高水平的臨床醫院進修學習,了解并學習臨床醫院的護理新技術、新要求、新規范。通過實訓指導中心按照省教育廳護理技能抽查標準并結合臨床醫院新要求進行培訓考核,規范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訓帶教老師的技能操作標準,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訓帶教相結合的標準化的實踐技能培養模式。

同時強調以護生為主體,充分發揮護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民辦護理院校實訓課時安排有限的現狀,可建立“帶教教師―班學―學生”的技能培訓考核制度,充分利用護生課余時間,由帶教教師集中統一培訓考核操作能力強的班組長,再由班組長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習,努力提高實訓室的使用率,保證護生足夠的校內技能訓練時間,并做好一對一的技能考核。

其次,民辦護理院校應努力根據學校發展規模建立建全臨床合作教學基地,利用護生臨床實習和見習,通過臨床實景體驗、操作情景模擬、課后臨床實踐等方式來提高護生的實踐操作水平。

2:3 人文素養培養板塊:人文素養的培養以開設相關護理人文課程為基礎,在老師言傳身教的同時,可適當采取邀請優秀護士進行講座、安排護生臨床見習、分享感受等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護生的人文素養。

護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進我國護理行業發展的源動力,對培養高水平護理人才和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具有重要價值。“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總結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擬從知識、技能、人文素養三角度出發,進行全方位的護理教育模式改革,以提高護生學習的動力和質量,提升其綜合素質,成為臨床護理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3.“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民辦護理教育模式改革意義

隨著臨床護理模式的轉變,高等教育對護理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培養適應臨床需求的高素質型護理人才成為了當今護理教育研究的重點。

本文通過改革現有的民辦院校護理教學模式,制定適合民辦院校護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旨在構建系統合理的、符合社會需要、適合護理專業發展以及滿足護理從業者個人發展要求的護理教育模式,并為完善我國民辦高校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依據,以推動護理教育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新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日軍,楊慶愛,王若維,等.民辦本科院校護理學生臨床見習現狀及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9): 2442-2443.

[2]張佩,王若維,楊慶愛,等.民辦院校本科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2):115-116.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報告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運行機制,包括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評價[1]。科學、高效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質量護理人才的重要保障。為了進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同時針對目前“4.5+0.5”的學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牽頭組織江蘇省職業教育護理協作委員會6所成員學校,對現有的方案進行調研,為其新修訂提供依據。

1 調研內容及方法

1.1 調研對象

江蘇省職業教育護理協作委員會6所成員學校,由各校護理專業負責人先廣泛征集護理專業相關骨干教師調研意見后統一匯總。

1.2 調研內容

對當前《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實用性、設置比例、開課順序、教材選用、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等16個核心、熱點問題進行調研。所有調研問題中,包括7個是非題,7個選擇題,2個開放式問答題。

1.3 調查方法

采用電子問卷調查法,根據問卷內容開展。電子版本反饋的調研問卷統一收回。本次發放問卷60份,問卷回收率100%。

2 結果

所有調研問題中,是非題、選擇題匯總表(詳見表1、表2)

表1 是非題匯總表

3 討論

3.1 高職護理專業的文化課與專業課設置比例如果調整為4:6是否合理?

調研對象表示護理專業是一特殊學科,社會和用人單位對護士要求高,新技術、新技能層出不窮;有各種學歷層次的教育,競爭激烈;高職護理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理論和技能,對高職護生而言,短期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就業,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順利進入職場。因此文化課與專業課的學習均應齊頭并進。

3.2 提升護生職業素養,提高就業能力,除了目前的課程,還需開設哪些課程?

調研對象表示為了護生能更好的適應未來臨床崗位,還應開設一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護理專業的課程,明確工作的內容、性質、意義及價值,如《醫院感染管理》、《臨床護理新技術》、《臨床護理專業防護及相關法律法規》、《臨床護理思維》、《醫療護理差錯預防及應激預案》、《感恩教育》等相關內容。而上述課程在以往的課程開設中并未涉及,可以考慮逐漸增人護生學習課程設置中,以期培養適應新時期護理專業需要的專業人才。

3.3 目前高職護理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那些?如何解決?

3.3.1 人文素質作為綜合素質的主要內容,已成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在護理專業學生就業的過程中,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護理教育的知識結構體系存在人文課程偏少、課程開設不合理、隨意性大的問題[2]。同時當前教育教學中人文學科課程學時及比例不合理、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之間缺乏橫向溝通、護生對人文教育的認識和重視不夠、人文教育的途徑和教學方式的單一、缺乏科學的測評體系等。解決方法可在課程安排上提早讓學生接觸臨床,讓學生認識到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理論必須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同時在專業課程及實踐活動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養和考核。

3.3.2 初中為起點的學生,心智成熟不夠,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對知識的內在轉化不夠,臨床工作中可能會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有欠缺,在將來的職場競爭中難以有長久的競爭優勢。從護理專業的嚴謹性,和專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建議招收高中起點的學生。

3.3.3 過于重視技能競賽,競賽操作標準與臨床實際脫軌、摳細節,跟臨床真實情景差距太大,培養的護理人員刻板、機械化。無論是日常護理教學還是各類護理競賽應重視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評判性思維能力是護理職業的核心勝任力之一[3],培養護生(下轉第246頁)(上接第229頁)評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面對臨床復雜的護理問題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自我調控性的判斷、反思、推理及決策[4]。

3.3.4 護士執業考試與專業課程改革(強調動手能力培養)不協調。建議執業資格考試應由實踐操作與理論兩部分組成,適當減少理論考試難度,增加實踐考核及面試等臨床應急處理問題能力方面的測試,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

4 結論

據調研結果顯示,調研對象對目前《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情況基本滿意。高職護理專業的文化課與專業課設置比例若調整為4:6,贊成及反對意見持平。新的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后,作為護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措施,為探索一條適應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道路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姜士偉.淺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及構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77-80.

[2]沈雁霞.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4):102.

護理人才培養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

一、高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人民群眾對于公共醫療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對于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也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社會對于專業護理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快速增長。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擔負著培養高素質護理專門人才的重任。近些年,為了滿足社會對于高素質護理專門人才的需求,相當數量的高校都相繼舉辦了護理專業,并開展了專業人才培養。根據護理專業多年建設的經驗與護理工作的具體屬性,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強調理論夠用、實踐為重。這樣的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與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樣的差異的存在,也勢必會影響到高校護理專業的建設與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更會影響到高校會理專業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方向路徑,尤其會影響到高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二、高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見的建設與實踐,舉辦護理專業的各高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日趨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的日趨完善,很好的支撐了護理專業才的培養。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雖然各高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存在一定差異,雖然各高校辦學經驗與水平不盡相同,但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還是存在和暴露出很多共性問題。

(一)校內實訓情境創設不理想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舉辦護理專業的高校,在落實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都比較重視通過校內實訓來提升專業學生的實際工作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護理專業實訓課程的任課教師發現,如若通過校內實訓提升專業學生的實際工作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實訓情景是決定性因素之一。如果校內實訓情境創設不理想,學生的實訓效果自然會打折扣。學生就很難通過校內實訓,掌握醫療救護過程中的突況與具體的應急處置程序措施。同時,不同的病患因患病類型、成都與個體身心發展等存在的差異,可能需要護理人員要掌握更多的除去工作程序、操作技巧以外的方法與藝術。而現階段的,通過校內實訓強調整齊劃一的基本的標準操作要領是很難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的。而這樣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對于專業學生來講,是走上工作工作崗位,迅速實現角色轉換,出色完成護理工作任務所不可或缺的。

(二)實驗實訓教學隊伍建設滯后

我國高校護理專業實驗實訓教師大都是醫護專業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從事護理專業實驗實訓教學的。他們的教學內容、方法、理念、技巧大都源自于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和自身接受專業教育實習階段的短暫實踐經驗。而護理實際工作卻突出強調實踐經驗對于開展本職工作、協調好醫患關系的重要作用。這正是現階段我國大多數舉辦護理專業的高校在校內實驗實訓教學環節存在的短板。

(三)校外實習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是“N+1”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根據學歷層次、學制上的區別和差異,專業學生在規定學制(N+1)內,在校學習N年,在校外實習1年。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走上目標就業崗位前,通過1年的實習期的專業實踐,掌握實際工作經驗與技能,能夠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然而,在多年的人才培養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校內學習”與“校外實習”在教學內容銜接與有機融合上還存在一定問題。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教學環節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這樣的人才培養安排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實際上這樣的安排很容易將“校內學習”與“校外實習”人為分隔。專業學生在校學習N年后,1年的實習期間,學校對于學生的各方面的學習指導因種種原因很難全面跟進,而,專業學生所在的實習醫院對于學生在實習期偏重于使用,而非教育。這就使得預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很難得到完全實現。

三、高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红河县| 海晏县| 宜章县| 正定县| 东光县| 吴旗县| 浏阳市| 东辽县| 玛沁县| 富裕县| 常宁市| 阜新市| 融水| 大邑县| 九江县| 行唐县| 微山县| 喀喇沁旗| 横山县| 屏南县| 台南县| 新野县| 深水埗区| 平乐县| 赤城县| 淅川县| 哈巴河县| 长沙县| 盐亭县| 将乐县| 宁夏| 灵川县| 平罗县| 虹口区| 都匀市| 翁牛特旗| 如皋市| 遂昌县| 屏山县|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