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物管理與保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德城區文物保護基本情況。德城區歷史悠久,共有34處文物點,現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大運河山東省南運河德州市德城區段),省級文保單位3處(德州城墻遺址、窯上窯址、北廠漕倉遺址),市級文保單位10處(德州城墻遺址、窯上窯址、閘子遺址、黃河涯禮堂、北廠沉船遺址、德州烈士陵園 、盧建曾家族墓、孫莊謝生家族墓、高道悅墓、德州窯址)。
近年來,德城區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認真按照上級文物部門要求緊抓落實,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了工作。一是不斷加強對《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等文物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文物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宣傳是文物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區多次組織各鎮街文化站集中學習了《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堅持學法、懂法、守法,處理好文物保護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依法保護我區文物資源的安全。此外,我們還利用國際博物館日、文物遺產日、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動,向廣大市民宣傳《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累計發放各類宣傳資料5000余份,開展宣傳活動50余場次。通過這些宣傳活動,全區文物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加強文物機構、隊伍建設。2016年我區成立了全市最早的文物管理機構——德城區文物管理中心,進一步完善了機構管理制度。同時,我們也在加強文保隊伍建設,提高文保人員素質上狠下功夫,除了配備電腦、照相機、照明設備、GPS等必要的裝備外,每年都組織文保人員進行業務學習,通過學習提高文保人員的素質。三是建立聯合打擊文物犯罪工作機制,遏制打擊文物犯罪行為。建立聯合打擊文物犯罪工作機制是加強文物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遏制和打擊文物犯罪的有效手段。為此,我們與德城公安分局、消防大隊等單位建立了聯合工作機制,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機制。我們堅持主動打擊、主動治理、主動防控,時刻保持對打擊文物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確保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德州市文物保護條例》的制訂為基層文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保障,為實現文物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基層文物工作現狀,結合我區文物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幾點立法建議:
一是明確市、縣級文物管理機構人員、制度。建議在《德州市文物保護條例》中明確規定市、縣級文物管理機構人員編制、機構責任等情況,注重基層文物部門人員機構的層次化,為有經驗有閱歷的文物研究人員提供更多選拔聘用機會。同時建議市級、縣級文物部門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力度,明確崗位職責。
二是加大財政對文物保護的支持。近年來文物工程建設較多,文物工作量日漸增大,基層雖在文物遺址保護、“四有”管理工作中投入了保護資金,但就整體而言文物資金方面仍存在欠缺。建議在《德州市文物保護條例》中明確市、縣級財政部門對文物工作的支持,明確市級、縣級地方政府將文物保護經費納入當地的財政支出預算,成立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以確保專款專用,并鼓勵建立起多元化的文物保護經費投入機制。
三是明確各部門聯合機制。從多年整體情況看,部分部門仍存在支持力度不夠、執行不到位等現象,往往把文物保護看成只是文物部門的事。建議在《德州市文物保護條例》中明確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門聯合打擊機制,提高各部門支持、執法力度,對各部門應履行責任進行明確規定。
四是完善文物執法隊伍。目前,基層文物部門存在文物執法隊伍建設不健全、文物專業知識欠缺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基層文物執法力度。建議在《德州市文物保護條例》中加大對縣級文物執法隊伍的支持力度,加快基層人員文物執法資格證件申報工作,壯大基層文物執法人員。明確規定市級、縣級文物執法培訓工作,提高各級文物執法人員專業水平。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發展趨勢
引言
當今博物館文物保護措施越來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文物無法保存下來,文物保護與管理有什么意義,文物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文化底蘊,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是否嚴謹,如何進一步改進保護與管理措施,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發展趨勢是下面將要討論方面。
一、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意義
博物館肩負著收藏、保護和傳承文化的責任。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文化被濃縮進博物館,它們代表了歷史文化。文物是歷史沉淀下來的東西,是中國源遠流長歷史的見證,它是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的載體,是團結中華各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保護文化資源,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這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增進民族凝聚力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不少的文物正在遺失,再也無法保存,這就需要我們加大力度去保護它們。
二、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蘊
生活在這個多姿多彩的時代,歷史的痕跡已經黯然離去,我們已經很難從身邊看到歷史的影子,可是我們不能遺忘歷史。這些文物見證了我們不曾經歷過的時代,繁華也好,蕭條也罷,我們都應謹記歷史,要從文物身上看到歷史,這樣才能在發展快速的今天找準自己的位置。長城雖然家喻戶曉,但是它的存在不僅是為了賞玩,而是為了讓人們知道它是歷史,見證了苦難和甘甜。博物館的文物不像長城這樣大露與世,因為他們比長城這樣的建筑文物更容易毀壞,也難以修復。從文字出現來說吧,甲骨文被收藏在博物館,并不是說這種字多罕見,因為它已經被記載下來,只是它代表著一種文化的誕生,有紀念意義。
三、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漏洞
(一)文物失竊、毀壞嚴重
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對外開放,每個人都有權利觀賞,可是,近年來,不少大小博物館都遇到失竊或者文物破壞的情形。其中以中國的故宮博物館為例,在2013年5月8日,故宮博物館失竊九件展品被竊,雖然偷盜者已經歸案,但是這種事件是否能徹底解決還有待改進。此外,故宮的一些文物在檢測時已經受損,比如清宮屏風浸水;再者,明代法器等四件藏品人為損壞;更甚者,有文物被拍賣,比如宋代書札。到底還有多少文物經得起丟失和損壞?文物丟失和破壞不僅僅是表面的丟失和破壞,而是我們對民族歷史的敬仰遭到了褻瀆。
(二)管理人員管理不到位
管理人員不是“看門狗”,而是管理者,需要從各個方面保護博物館里的文物,不僅僅是負責人進人出。還是從故宮失竊說起,在盜竊者歸案后,故宮相關負責人冠冕堂皇說這件事情已經得到了解決,但事實上確是毫無改進。把一個盜竊者關進監獄,還要更多盜竊者覬覦文物。管理者該做的不是做出沒有行動的承諾,而是切切實實做好防盜工作,杜絕盜竊事件的發生。除了管理好外部因素對文物的破壞,還要管理好內部工作人員。文物丟失和損壞都與管理人員有關,更嚴重的是,管理人員參與破壞和偷盜文物。博物館文物保護的一個環節必須是把管理員的素養提上去,否則,外憂內患,那博物館的文物就更加岌岌可危了。
(三)資金制約文物保護力度
文物的保存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有些文物由于對特殊條件要求高,所以需要的更大力度的保護。其實,這方面對資金的需要還不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對于地震等災害區。文物難以禁受震動,尤其是陶瓷器類文物,因此在震后重建或修整需要大量資金。資金嚴重制約著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和管理,也使得博物館的各方面工作施展起來困難,比如成列問題,沒有好的成列專臺,對文物的保護就很不利。
四、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政府加大文物保護的資金支持,博物館提高藏品保護水平
文物是人類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它的保護工作有很大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在政策上對文物加強保護的同時,還要給予資金支持。一些地方政府認為在文物保護方面投入資金不實惠,因此導致了當地博物館文物損壞嚴重,從而使文物保護工作很難實施下去。在外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文物也可能受到破壞,因此,提高藏品保護水平也必不可少。
(二)遵守制度嚴格管理,處理好基礎建設和文物保護的關系
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一定要配合相關管理方式和制度,嚴格按照藏品接收、鑒定、登帳、分類、編目、定級、建檔、入庫、排架、提用、注銷和統計等程序進行管理,要嚴格執行這一套程序,只有這樣,才能順利開展藏品保護工作;一定要按照藏品征集、鑒定、分類、消毒、修復、復制制度和出入庫管理規定、安全管理守則、設備設施的檢修制度進行管理,并且在過程中不斷完善管理。在基礎建設和文物保護關系處理上,要遵循先文物后建設的原則,能夠保留的一定保留,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和管理中,及時對即將被破壞的文物進行收藏。最好的辦法是,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管理條例,解決基礎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如若已有相關條例,必須按照條例進行。
(三)鼓勵全民參與到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中去
博物館是一個對外開放平臺,人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博物館充分利用這一點就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文物應該被全民所知,也應該使全民對文物持有崇高的敬意,通過各種途徑向全民宣傳,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文物管理中,這會使他們新生自豪感,對文物保護很有幫助。不過,現在還有不少博物館不對外開放,遠遠與社會隔離,這就體現不出文物的歷史厚重感。
五、結語
博物館文物加強保護與管理是當下博物館最重要的環節,積極主動面對保護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且解決這些困難才是唯一能提高保護與管理的能力的手段。
關鍵詞:古書畫文物保護管理收藏利用
1、影響古書畫保護的各種因素
我們都知道,古書畫文物沒有金剛那樣堅硬的質地,古書畫大多以紙、絹或絲織作為依托材料,材料中的纖維結構不穩定,對外界的各種變化具有很大的反應,溫度或濕度過高過低,光線的亮與暗,有害氣體及害蟲等,反應輕的書畫藏品顏色會變淡,反應過重會損壞書畫品。
1.1溫度對書畫文物的影響
書畫藏品主要在紙張上進行創作,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在裝裱的時候需要加入漿糊、淀粉等其他的膠質液體,因此,要控制好溫度,較高的溫度會使纖維質的老化程度加快,影響書畫品的質量。若溫度過高,如果大于30℃,書畫品的含水量就會急劇的下降,書畫顏料粘合劑以及裱糊封料的失水導致粘度與強度降低。水分的喪失會造成書畫品層與層之間距離的收縮,導致書畫藏品的卷曲、變脆易碎等問題,導致剝落狀況。同時,水分的喪失使書畫藏品抗張程度有強到弱,紙張易碎易爛,材料中的纖維素變化為氧化纖維素,白色光滑的紙張會出現褶皺和黃褐色,不易翻閱,縮短書畫物品的正常壽命,不易保管。如果溫度太低,同樣會對書畫品產生不良的影響。溫度的變動幅度太大,使書畫物品的纖維頻繁的冷熱不均,不斷相互摩擦會降低纖維的強度。
1.2濕度對書畫文物的影響
外部潮濕的環境對書畫品的危害更大。由于不同的季節,濕度也不一樣,濕度的變化過大,會嚴重損壞古書畫品。北方地區由于氣候相對干燥,這個問題還不是太嚴重,南方地區受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影響,潮濕期較長,濕度相對較大,季節從4月份持續到6月份。環境中的濕度增加,不斷增加的濕度侵入到古書畫品的材料內部,導致纖維素受潮,那么與空氣中的氧氣之間發生急劇的氧化反應,反應會生成氧化纖維,具有粉碎性的破壞作用,很容易損壞書畫藏品。空氣中的濕度與大氣環境具有密切的關系,溫度在20℃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含有12克水,書畫藏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產生膨脹,如果溫度繼續升高,空氣中的水分也會增多,藏品的本體就產生褶皺走形。還會產生光氧化老化的催化作用,書畫藏品的在催化的作用下慢慢發生質變。氧化氫在較高濕度的情況下,不斷蒸發隨空氣滲入到書畫藏品的纖維內部,在內部升成氫氧基因,這種基因對纖維質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會使纖維水解,釋放出來的水分造成頁與頁之間的粘連,使畫面的顏色褪色或變淡。一般來說,書畫藏品的濕度保持在55%左右比較適宜。
1.3發霉和害蟲
霉變,指的是在古書畫文物的收藏中出現的變質現象,包括有有霉味以及霉斑的出現。其主要是霉菌所致,由于溫度和濕度控制不當,霉菌和害蟲在這種條件下不斷生長,因為在空氣中含有霉菌孢子,書畫藏品在保管和使用過程中遭遇霉菌孢子的污染,出現大量的霉斑,聞起來有一股難聞的霉味,降低了紙張的柔韌度,容易破損。對書畫藏品有危害的蟲類大多屬于多食性或雜食性昆蟲,這種害蟲在空氣中濕度過高,溫度在29℃左右,繁殖的速度最快。它們喜食書畫藏品中所含的木質素和半纖維素,這些害蟲抗干熱,對藥物的抵抗能力也很強,容易存活不斷繁殖。當高溫的空氣中含有一定的酸度時,害蟲的生長也最為猖獗,增加了書畫藏品管理的難度。
1.4光照和光輻射
光線和各種射線會對書畫藏品帶來嚴重的損壞。日光中含有紫外線,會產生紫外光,是太陽中紫外線散射出來的,紫外輻射是一個緩慢的化學過程,在沒有光線的時候也會損壞纖維質地的書畫藏品。書畫品在陳列展出的時候,最容易受到長波紫外的輻射。而且,射線中的紅外線輻射也對書畫品具有破壞力,它可以提高書畫品的溫度,導致書畫品出現變形、裂紋等現象。書畫藏品陳列展出的地方,如果忽視對照明設備的重視,安裝之前不進行科學的分析,使用亮度很高的設施,提高展出地方的環境溫度,也會不同程度的損壞書畫品。
2、古書畫的保護與管理措施
通過對書畫品影響因素的分析,想把各種各樣的書畫藏品置于最佳的保護狀態,應當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使書畫藏品發揮應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2.1合適的存放溫度
古書畫存放的溫度包括收藏館內部的自然溫度和人
工用設備調度的溫度。存放古書畫的館內的溫度在 15℃~18℃之間最好。在溫度較高的6月-8月,庫房溫度也不能高于20℃,庫房溫度的差距不能太大。溫度過高的時節要降低溫加促進空氣流動,防止高溫下書畫藏品的紙張強度下降,縮短使用壽命。
2.2適宜的存放濕度
溫度和濕度都對書畫品的存放產生一定的影響,相比而言,后者的影響更加明顯。濕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溫度的強弱,兩者緊密聯系。書畫品的管理可以參考聯合國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心規定的保管書畫藏品濕度的條件,書畫藏品庫房要縮小室內的濕度差距,而且配備一定的設施,努力防止外界潮濕空氣和熱氣流侵入書畫藏品室內損壞書畫品。
2.3防塵、防霉與除蟲
控制溫度和濕度保持在適宜的數值內,可以抑制霉菌的的生長,防止灰塵的入侵。對環境的要求是溫度差和濕度差不能太大,空氣保持潔凈,灰塵和各種有害物質少,盡量避免產生霉菌的環境,霉菌沒有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就無法進行繁殖。環境許可的情況下,可選用合適的防霉藥劑來殺滅微生物,防霉藥劑的使用要定量。為了提高書畫品自身的抵抗能力,可以在書畫裱褙漿糊中溶入一種低毒廣譜性質的防霉劑。發現書畫品中存在害蟲,要及隔離,認真研究周圍的環境,分析來源。每年3月或4月可在藏品之間放一些樟腦丸,它是一種揮發性物質,氣味能殺蟲防霉,揮發完之后沒有任何遺留物,不會損壞藏品。2.4光輻射與照明的管理措施
日光中的紫外線對書畫藏品的損壞特別厲害。對光特別敏感的書畫作品容易受到紫外線的損傷,應該采取有效的手段防范。古代書畫的光吸收最好采用長波可見光來改善光源品質,降低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善于利用能吸收紫外線的材料吸收光源中的紫外線。
書畫陳列展出時最好采用紫外線含量極少的白熾燈作為照明設備,它的亮度弱,發光率不高,紫外線含量很少。一般情況下,不能用高強度氣體放電燈和鹵鎢燈。為了避免紅外線輻射,可以采用熒光燈或在燈前安裝濾光器等方法降低紅外線的輻射。書畫品展出時候的照明要按照嚴格的規范進行操作,不能隨意安裝各類燈具,既要保護書畫品,又要方便觀看。
3、古書畫的收藏程序
書畫品收藏是許多文化愛好者的興趣,廣義的收藏指憑借經濟實力或者其他方面,對收集到的藝術品進行規范整理,聘請相關的專業人士鑒別作品的真假,劃分作品的等級檔次明確收集作品的價值大小,對殘損的作品進行修復,收藏者攜帶書畫品參加各種展覽,與文物收藏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等各種各樣的活動。狹義的收藏僅僅出于個人的愛好,收集喜歡的文物,并把收集的物品統一存放,進行自主管理。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
市文化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依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和指導。
市發改、教育、財政、建設、規劃、廣播電視、旅游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委會、臨港新城管委會負責本轄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市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建設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需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
第四條市文化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并定期對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第五條市文化行政部門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對經過科學認定列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公布前,文化行政部門應組織專家評審并征求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和公眾的意見。
對列入瀕危名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搶救保護方案,并組織文化行政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及時進行科學、有效的搶救性保護。
第六條市文化行政部門確定和命名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
第七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掌握并保持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表現形態或者技藝;
(二)在一定區域內被公認為具有較大影響;
(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
第八條符合下列條件的組織和團體,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單位:
(一)有掌握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表現形態或者技藝的傳承人,并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研究;
(二)以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并堅持開展相關活動;
(三)保存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資料或者代表性實物。
第九條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享有下列權利:
(一)開展傳藝、講學以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活動并取得報酬;
(二)向他人有償提供其掌握的知識和技藝以及有關的原始資料、實物、場所等;
(三)開展傳承活動有經濟困難的,可以申請市人民政府予以資助。
第十條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履行下列義務:
(一)按照師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選擇、培養新傳承人;
(二)完整保存所掌握的知識、技藝及有關的原始資料、實物、建筑物、場所等;
(三)依法開展展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活動。
第十一條市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并創造條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并向社會開放。
第十二條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出境的,報上級有關部門批準,其中經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為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
第十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和相關實物資料的保護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妥善保管實物資料,防止損毀和流失。
第十四條市文化行政部門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運用節日活動、展覽、培訓、教育、大眾傳媒等多種手段,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促進其傳承和社會共享。
第十五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所涉及的建筑物、場所、遺跡及其附屬物,由市人民政府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識說明,并在城鄉規劃和建設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
第十六條市文化行政部門可以選擇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作為申報無錫市、省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第十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擁有的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資料、實物、場所等,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確定為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
第十八條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藝術制作、產品開發、旅游活動等,應當尊重其原真性和文化內涵,保護原有文化生態資源和文化風貌,不得歪曲與濫用。
第十九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含有國家秘密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保密的法律法規規定,采取相應的保密措施;含有商業秘密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二十條市文化行政部門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或者捐贈資金和實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二十一條市文化行政部門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列入瀕危名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由于未采取科學、有效的搶救性保護措施而導致滅失的;
(二)對征集、收購和受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資料、實物未妥善保管乃至造成嚴重損壞、被竊或遺失的;
一、開放“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管理歷程
1.2008年至2012年
2008年,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立“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室管理還處于摸索階段,采取的管理方式是舊的模式,即實驗室按學科屬于博物館教研室,在教研室的領導下為教學服務。此階段實驗室基本上采用學院、教研室的二級管理模式,由博物館專業教研室主任負責管理,教研室老師依據專業和課程需要負責相應的實驗室日常管理和教學,此時實驗室的開放是針對課程設置的實驗課。這種管理模式在實驗室初建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沒有專業的實驗員及管理人員的情況下,保證了實驗課程的完成和實驗室的運行。但隨著實驗室的發展,這種模式顯示出了實驗室設備的利用率低、實驗室課程之間存在壁壘、管理責任不明確等弊端。對于教學而言,這一實驗室管理模式嚴格按照實驗教學計劃,限定組數、時間、內容,通常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種模式是保護性、封閉性的,對學生采取保姆式的實踐教育,造成資源浪費,學生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
2.2012年至2014年
2012年該校增設了文物保護學專業,“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服務的學生群體進一步擴大到兩個專業。隨著服務學生人數的增加,學院越發需要專職的實驗室管理人員。2013年,針對實驗室建設缺乏專業人員的狀況,學校配置了專門的實驗室主任和專職實驗員。此階段的管理模式是學院、實驗室主任二級管理模式,實驗室的設備、耗材、實驗課程的時間安排、實驗器材及材料的準備都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和準備,專職管理人員的出現為實驗室的開放提供了條件。此時除了增加課內的實驗課,還在學期中設置了自選實驗項目,由教研室老師指導,學生自由報名參加,這種實驗項目的開放是實驗室開放的一種嘗試。
3.2014年至2016年
2014年,學校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在建設硬件的同時,也注重軟件建設,如專業人才的引進和聘任、導師制的實施等,這些人才的引進進一步推動了實驗室的開放,彌補了人才短缺的現狀,吸引了專業技術人員為學校學生開設實驗課程。這期間增加了外聘專家指導的實驗課,由各博物館、考古所文保實驗室的專家進行短期專題實驗課,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文保技術應用的現狀,也讓這些文保單位的專家了解了專業的學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除此之外,學院針對新的專業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學年論文設計、大學生創新項目上,也提供條件讓學生進入實驗室,針對課題做一些創新性實驗,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開放實驗室的功能
1.提供課前預習時間
大多數實驗課時間安排緊湊,同一組學生又多,在有限的課內時間里,只能夠完成實驗內容,學生對儀器熟悉的時間少,對實驗內容理解得也不夠深刻,往往實驗做完了,并不理解通過了哪些實驗方法解決了哪些問題,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方法,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儀器,而且一旦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法。
2.提供課內沒完成實驗的課余補充時間
由于近幾年學生的擴招,實驗室儀器的數量不能保證讓所有學生都能操作,特別是一些精密儀器,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將實驗內容完成;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實驗設備故障或動手能力太差等原因沒有完成實驗內容,這些問題也需要通過開放實驗室來解決。
3.為外聘老師指導學生實驗提供條件
文物保護分析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對于各種材質文物的分析、修復、保護,需要有長期從事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員進行演示及講解,而這些人員往往在博物館、考古所等單位工作,這就需要合理安排時間,集中時間對學生進行短期的培訓和指導。
4.為學生自選實驗項目提供條件
實驗項目分為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必做實驗由教師統一安排時間,而選做實驗可由學生自主選擇項目和時間,可根據實驗內容安排固定的指導教師,對于實驗操作進行指導。
5.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條件
以往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都是綜述性質,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開放實驗室可以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時間、設備和場地,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6.為大學生創新項目提供條件
為鼓勵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校積極鼓勵學生申報科技創新項目,由學校提供1000~10000元的資助。學院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室開放能為這些課題的完成提供良好的條件。
7.為實行導師制提供條件
該學院實行導師制已經有近4年時間,導師制是指一組學生在一個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的制度,由導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進行個別指導。開放實驗室這一制度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導師的研究項目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
三、開放實驗室的管理模式構想
開放實驗室的管理要適應實驗室的功能,其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效果。管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有效解決開放實驗室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包括管理理念、管理系統、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
1.管理理念
通^開放實驗室使所有的儀器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
2.管理系統
“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管理系統為學院、實驗室的二級模式,設實驗室主任1名、專職實驗員1名、文物與博物館學及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教師10名。“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管理工作,實驗員負責儀器設備的采購、管理、調配、維修、維護及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指導實驗課的能力。要實現開放實驗室的功能定位,目前的人員配置還是不夠的,特別是專職實驗員的配置,也可招聘本專業的高年級優秀學生,通過考試培訓合格后擔任實驗員,負責一部分工作。
3.管理方法
按照開放實驗室功能定位,分成四類開放模式,配合相應的管理方法。
(1)實驗課提高型。
①_放對象:側重低年級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針對課前預習和課內時間沒完成的課程內實驗,由學生申請,自行提出實驗方案,經批準后完成實驗和實驗報告。由高年級學生實驗員進行指導,監督儀器、藥品的使用。
(2)科技活動型。
①開放對象:全體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由學生申請、有指導教師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大學生創新項目等實驗活動,經批準后有序安排實驗時間,有教師指導,并完成實驗報告。
(3)研究型。
①開放對象:側重高年級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研究型實驗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的創新性實驗,依托于學院的導師制,讓一些優秀的學生參與到導師的課題項目中,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做出計劃,獨立完成。經批準后有序安排實驗時間,有教師指導,并完成實驗報告。
(4)能力與人文素質提高型。
①開放對象:全體本科生。
②管理方法:由實驗室定期邀請文保、文博專業的專家做專題實驗,學生自主申請,經批準后在校外專家的指導下有序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
4.管理制度
按照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實驗室管理,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各項管理制度,包括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學生實驗守則、實驗技術人員職責、實驗指導教師職責、教師科研實驗室管理制度、學生創新開放實驗室管理制度等。
5.管理的工具
(1)實行開放實驗室準入制度,引進門禁系統。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準入考試通過,考試內容包括實驗室安全、實驗技術、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等基礎知識;二是通過考試后,學生與實驗室管理人員簽訂實驗室門禁系統協議,申請使用實驗室的時間,便于管理。在學院網站上有實驗室的板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申請。
(2)登記制度。一是實驗室的使用登記,包括實驗時間、實驗內容等;二是物品使用登記,包括使用儀器、借用儀器、耗材、保存實驗樣品等。
6.管理的程序
(1)領取實驗申請表,填表,審批;網上申報開放實驗項目,填表,審批。
(2)預約。實驗室根據預約人數、實驗條件,安排學生實驗時間。
(3)實驗。學生按照預約時間進行實驗。進入實驗室應遵守實驗室規章制度,愛護儀器,不浪費藥品,如有損壞按章處理。
(4)成果。學生做完實驗必須交實驗報告或實物,指導教師應對其成果做出評價。
(5)總結。每一學期,實驗室應對開放實驗室的成果進行總結和評估,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學院開放實驗室管理的情況,對實驗室開放的管理提出了設想,為實驗室長期、全方位、充分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和利用提供思路。實驗室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特別是管理方面,隨著工作的推進還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