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化交流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一體化文化交流

進入21世紀以后,全球一體化進程進程越來越快,中外文化交流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現代化的程度越高,與世界的聯系就越緊密,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就越來越擴展,只要中國現代化的步伐不停頓,就會努力去促進與世界的文化交流。而且,中國是一個大國,文化的包容性較強。隨著國力的增強,擁抱世界文化的胸懷會更加寬廣。有交流才能有發展,必然會產生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一、全球一體化進程中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1.文化與經濟融為一體

當前人類的經濟活動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文化本身成了一種產業,一種可以帶來高額利潤的產業,以致使文化成為經濟的主角。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文化發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決定了文化發展的方向;同時,文化的發展也規范著經濟的方向和推動其發展。這種形勢下的文化交流,其內容、方式、渠道等已經顯示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點,就文化談文化已不合時宜。

2.文化發展和交流的全球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發展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被徹底打破,無論在出版、報刊、音像,還是在影視、娛樂、廣告和旅游業中,資本的國際化、技術的國際化,形成了文化發展交流的國際化,地域和時間概念越來越模糊,文化的世界性日趨突出,固守原有的傳統變得越來越困難。

3.參與文化交流的人員群體越來越廣泛

盡管現代技術的發展,使文化交流可以借助于各種現代信息載體進行,但通過人員進行的交流更加廣泛和深入。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各個領域的交流都更加活躍,參與對外交流的群體大大擴展,而不僅僅局限于專業人員。

二、中國文化面臨的挑戰

在全球一體化進程這樣一個背景下,固有的中國文化不可能不面臨新的挑戰。

1.如何處理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傳承性

這是幾千年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一個老問題,也是今后必須解決好的一個新問題。自秦統一中國以來,由于中華文化一直保持著強勢的地位,故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文化總的來講一方面表現出很強的擴張性和滲透性,另一方面又顯示出很強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就擴張性、滲透性而言 ,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總是在經意不經意間將自己的主導價值觀向一切與之交流的外來文化施以影響或進行灌輸 ,使這種價值觀逐漸進入那些外來文化之中并成為其支配性的思想和觀念。在這個過程中 ,外來文化逐漸消解了“異已 ”的面貌 ,而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改變了上述情況。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為使中國的新文化既包容現代性,又接納好的傳統,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模式。這些模式都試圖在中國新文化的建設中找到一個科學而帶有永恒色彩的不變的框架,但皆含有很強的主觀因素。真正科學地做到以開放促交流,以交流促現代化,以現代化促傳承,非常困難。往往講現代化時,就忽略了繼承傳統;弘揚民族傳統時,又和文化的現代化對立起來。忽略了傳統的繼承,會導致對外來文化的不準確的選擇;忘記了現代化,又可能出現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就一般民眾來說 ,在一部分人中文化認同感嚴重地淡漠了,認為中國文化落伍了,只有外來文化才是現代的 ;而在另一部分人文化認同感卻病態地強化了,他們希望通過排斥西方文化來弘揚傳統文化 ,以此重塑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這兩種人的思想傾向和方式雖不同,卻表現了同一個東西 :對自己本土的文化傳統信心不足。因而,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明確提出注意處理現代性和傳承性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進行長期研究的。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中,自然要去處理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自然要用現代的理念、現代的價值判斷去重新解析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傳承順理成章地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所以解決現代性與傳承性的問題,應該以現代駕馭傳承,最后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為歸宿。

2.如何處理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所謂文化的“世界性”,就是指文化的先進性和時代性。具體來講,就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文化要保持先進地位,跟上世界前進的步伐,始終維持一種高勢能的文化。這種世界性,沒有文化的交流是無法實現和保持的。從目前看,其中最主要的是處理好中西文化的關系。

在目前的文化生活中,一方面正統價值觀占據了宣傳領域的支配性地位,各種主流渠道都在唱響“主旋律”,以正面宣傳為主;另一方面,來自西方 (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各種文化卻席卷著文化市場,而且勢頭越來越猛。比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把看好萊塢的大制作故事片當作電影消費的唯一選擇,越來越多的孩子把肯德基、麥當勞當做家常便飯,可以說美國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主導。盡管這種美國文化是伴隨著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強權地位進行傳播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文化在保持美國傳統精髓的同時,融合了許多外來因素,并逐漸適應了當地的文化環境。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餐廳,在制作食物時均考慮了中國人的口味習慣,所以贏得了中國人的認同。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作品在國際獲獎,也表明中國文化被世界的認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刻苦而持久地進行中外文化的研究,同時持久不懈地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才能使中國新文化和世界接軌,才可以具備文化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當然,也不能忽略文化的民族性。外來文化在中國真正扎根,必須具備了中國的民族特點,才有可能變為現實。民族性是外來文化存在的必備的形式。相反,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具備了時代性或先進性之后,才可以傳播、發展。文化的先進性或時代性是內核,文化的民族性是形式。時代性必須依賴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寄托于時代性才可以保持。

3.國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國民性的改造問題

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的交流,新文化的建設,就更和人的水平、人的特性、人的素質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了一起。以往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已經證明,人的素質決定著文化交流的風貌。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

當今時代,全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條件。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產業和生產組織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經濟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范圍,而越來越倚重于知識、無形價值和創新能力。經濟日益全球化,技術進步和創新已經占據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越來越體現為其學習、創新和知識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國際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概況

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邁人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廣泛,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發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出版了《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發展:行動框架》,這兩份文件都特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國的傳播政策中,雖然沒有聲明要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作為美國政府的目標卻是非常明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政策基本上是越來越放松管制,其理論基礎是市場理論和多樣化原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非政府部門的文化企業為巨額利潤所驅動而進行的經營性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對外宣傳方面已與美國外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英國政府為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英國政府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機遇,擴展國內外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日本經濟長期低速徘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開始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計劃到2010年讓到日本旅游的外國客人達到1000萬人,比2001年提高1倍。為把文化立國戰略落到實處,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立戰略會議、懇談會、幕僚會議、審議會等形式,研究商討具體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國圓滿閉幕,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天津周”和在荷蘭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樹立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響巨大,盛況空前,全面提升了兩國的政經關系,把中法以至中國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示范作用,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等國已相繼提出要與中國舉辦文化年。中國在對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產業貿易,復興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貿易方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等文化貿易的年貿易額從953億美元猛增到了3879億美元。但是,這些貿易絕大部分在少數發達國家之間進行。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貿易出口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出口額的55.4%,而化貿易的進口額也高度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進口額的47%。跨人21世紀以后,文化貿易的進出口大國排序有所更替,然而總體格局并沒有變化。這些國家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進口國,2002年其進口額高達153億美元;英國是第二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大約是美國的一半,為78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為41億美元。

二、對外貿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體作用

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媒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為媒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中國加人WTO后,在對外貿易中中國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國信息,雙向選擇劇烈增加。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目前中國有報紙2000多種,雜志8000多種,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約有2000個頻道,有近10億的電視觀眾,同時有超過1億的互聯網使用者。媒體、媒介成為中國對世界宣揚中華文化,加大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手段。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傳媒在資本、經營網絡、經營理念、管理體制和人才素質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文化貿易方面,我國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數字來顯現的,中國書刊版權貿易上的逆差更高達10一15倍。因此中國媒體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專家預計,中國媒體要成為世界主流媒體,還需要很長時間,甚至10一20年。媒體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肩負著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漢語文化,發揚宣傳中華文化的艱巨任務。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擔負著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角色,首先要把這個問題放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一背景下考慮。十六屆五中全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進對外開放的關鍵。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以前涉及政府職能經常從經濟角度考慮,許多地方政府把GDP作為衡量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中國現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把重點放在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科學發展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問題。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解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戰略的職能。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我國加人WTO承諾文化市場的開放,首先面臨占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當外國文化產品在文化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時,他們一定會謀求對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國際文化資本進人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采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這是一種跨國文化企業的比較合理的商業模式。近年來,外國文化資本進人中國文化資本市場勢頭一直比較猛烈。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負載的是外國文化價值的內容,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三方面構成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總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需要制定本國文化發展戰略,宣揚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對此,日本的經驗可以借鑒。學術界認為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其發展的歷程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致是從明治維新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這段時間,被人稱之為“軍事立國”階段。從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被稱之為“經濟立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階段。之所以有這么一個發展戰略的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與美國、歐盟并駕齊驅的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日本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包括環境的問題、國家形象的問題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日本適時提出了文化立國的目標,這個目標包括這么一些內容:首先,要確立一個國家形象,這個形象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創新精神的一個國度,而不僅僅是能夠制造物質產品的國家。其次,要盡可能地滿足公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文化環境,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文化戰略是許多發達國家為促進本國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我國目前也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發展文化產業,實際上制定文化戰略也是政府應對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的挑戰。

3.對外貿易自身作用

對外貿易自身作用體現在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大對外文化貿易來促進本國文化走向海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近期來看,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如何通過整合我國的文化資源,開發我們的文化產品,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增加我們產業附加值,無論是高技術附加值,還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為一個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新的戰略重點,這就造成了一個大的發展態勢。即把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融為一體,把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融為一體,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業的中心這兩件事也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要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所謂“中國制造”,而且我們要變成“中國創造”,我們要成為一個世界的創新中心。

三、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現狀與問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漸衰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呈現了嚴重的逆差。改革開放,特別是國家“十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加大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組織中法文化年、中國俄羅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國的中國文化節,到在海外多個國家設立100多所孔子學院等,都具有一定聲勢和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中國經濟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的主要產品,無論是文藝演出、影視作品、圖書期刊、動漫產業還是語言文化等,存在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超”,處于絕對輸人國地位,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這對于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講,對于一個正快速發展追求民族復興的國家來講,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產品

我們輸出的文化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面貌、當今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風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創作品太少,能展示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代表國家形象的高端文化產品更是鳳毛麟角。在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紙、泥人、刺繡、大紅燈籠之類的民俗作品和兵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為主的階段,在國外較有影響的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也僅僅有屈指可數的幾部,動漫產業與美國和日韓相比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國現在還沒有能夠吸引人的、占領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尤其是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品牌性產品。而美國的品牌文化產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各種美國大片等。

2.觀念滯后,缺乏創意

在傳統觀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國人很少想到去賣文化,這種思維方式與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產品能否贏得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所內含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產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親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賦予文化產品這幾種力量,才會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購買你的產品。作為國際貿易主體的企業在制定貿易策略時應注意與當地文化融合,創造為當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要求進行創新,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的渠道,采取購買對象樂意接受的宣傳方式。美國人在中國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店里將玉米羹、湯和可樂同售;海爾在美國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開端。

3。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缺乏國家戰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缺乏國際化的運作和推介。國家應制定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戰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著眼長遠、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循序漸進,搭建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策劃組織一系列高端的中國文化產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整體水平。

四、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的現狀是文化實力與經濟大國地位嚴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觀上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眾,強化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了國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中國文化要繁榮振興,要加大對外交流已經刻不容緩。

第一,國家應制定和推行戰略性文化貿易政策。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過程中推動文化的發展,是國家在制定文化貿易戰略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政府進行合理的干預,適當運用關稅、補貼,以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等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將會刺激和提升我國的文化產品乃至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也都采取過這樣的政策。

第二,國家應加強完善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體制機制。互聯網的無界性,使文化傳播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對全球文化的發展、創新和傳播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們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和窗口。建議國家專門建立一個部門,招募聚集一大批優秀外語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負責互聯網的對外文化傳播與管理。

第三,加強對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的研究,以增強針對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藝術形式,例如歌劇、舞蹈、交響樂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強高等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國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創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藝術產品,要靠優秀的、杰出的文化藝術人才去樹立、去創造、去表現、去經營。國家應按時代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設置更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對其投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使這樣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成為國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搖籃,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力不竭的助推器。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范文第3篇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文化交融的結果之一。近年來,漢語國際教育這門學科不斷發展,在學習方面也不止只限于書面知識,更多的外國學生因為學習漢語,所以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著世界的發展,人們不止注重衣食住行,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培養。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大多對佛教文化比較感興趣。本文就將從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來看中外文化交流進行論述。我們知道,印度佛經傳入中國內地經由兩條路線:一條是陸路,即由中亞、西亞地區傳入我國新疆地區,然后再深入中原地區。史書上記載的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印度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等以白馬馱經到達洛陽,就是經由陸路而來的;稍后的安世高和支婁伽讖也是通過這條路線來到中原的。另一條是海路,大約到南北朝時才有著名的譯經大師從海路來到中國傳教,如禪宗祖師達摩就是經海路到達廣州,然后才逐漸北上,進入少林寺修行的。絲綢之路的發展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的作用是相互的。

由于科技的發展,所以實習方式多元化,可以簡單概括為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因為實習是跟漢語國際教育有關的工作。在平時講課時就接觸到了外國學生。學生為印尼學員,信教,所以在講課前會進行禱告。這也是本文來源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有多方面的。例如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等等。宗教間的交流為其中一個方面。本文將從宗教方面,通過文獻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中外文化間的交流。

本文主要針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并且結合Chinlingo平臺的實習經歷,研究在宗教方面,中國與外國之間,怎樣進行文化交流。很多書籍介紹的主要為佛教東傳的過程,忽視了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活動。其實,在印度佛教東傳的同時,中國的僧人興起了西行求法活動。西行求法活動,可以追溯于西晉時期。據統計,西晉時,已有三人西行求法,東晉已多達37人,六朝時達百人以上。因為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推動了中外之間的友好往來。

可以看出,宗教的傳播與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與學習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學涉及人生領域的許多課題,觸及民族文化的內核,因此,它的影響深遠、巨大。其影響不止體現在宗教文化方面,也體現在文學、醫學等各個方面。在文學方面,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例如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等其他僧人的作品的出現,保留了中國文字學以及其他方面的資料,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醫學方面,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各種印度醫學觀念也傳入中國,引起了廣泛的影響。

本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通過文獻研究方法,針對在宗教方面的差異以及相同之處,進行對比,看中外文化如何在宗教方面體現出來交融,并且通過宗教,與其它文化方面的事件進行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在宗教文化中,看出中外文化交流,體現中國文化的,即包容性。

一、主持人: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答辯人:目的:因為大部分文獻都是從單方面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特別細微的闡述。但從兩方面進行闡述的文獻卻少之又少。本文欲從這兩方面產生的影響進行歸納、闡述,從而得出論文結論。

二、主持人:本篇論文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答辯人:本文欲從六個方面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述,即:

第一章寫了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的結果;

第二章是有關這兩件事情發生的意義;

第三是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與絲綢之路的關系;

第四章我主要寫了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這兩件事情的異同;

第五章我針對這兩件事情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進行了一個概述。

最后進行了一個大致的概括,也就是我們對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應該是怎樣一個態度。我的論文的大概內容和結構就是這樣。

三、主持人:在你研究的課題方面,你主要運用了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答辯人:我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文獻研究法:針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對中外文化產生的影響,翻閱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比如程裕禎的《中國文化要略》以及法顯的《佛國記》等,種類有許多,在論文撰寫初期對這些文獻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并對此進行了初步研究。

2、對比法:對中國以及外國產生的影響,從不同的幾個方面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其產生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又與“一帶一路”進行結合,產生現實意義。并得出我們針對此現象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得出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對現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B-0073-01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展現教材中的英語文化素材,將文化與語言教學有機結合,創設文化交流場景,使學生理解英語文化,獲得跨文化的認同感,在中外文化的對比中,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和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初中英語文化意識課程目標的內涵及意義

英語新課程目標中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認為文化意識不僅是指對異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而且包括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教師要宏觀把握英語教學的文化意識課程目標,從傳統的注重語言知識轉變為重視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使學生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增強跨文化意識,最終達到文化意識課程目標的要求。

文化意識作為英語教學的課程目標,有利于學生跳出本民族漢語言文化價值觀的束縛,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獲得語言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并逐漸將這些有意識的文化內化為自身一種無意識的文化感知,實現文化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的策略

1.把握認知特點,激發文化習得動力

語言文化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認知過程,是學生在感受母語與目的語文化沖突的過程中,實現行為、態度、認知重新構建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認知特點和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自我調節思維活動及情感的表達,提高學習英語文化的動機水平,自覺地融入文化學習,使學生在英語語言與母語的文化沖擊中內化文化信息,構建文化意識。

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7A Unit3“Halloween”時,我先從我國一些傳統節日的習俗說起,在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之時,投影萬圣節的圖片,引導學生深入探究:What’s the story about the festivals?和How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這樣,學生在交流互動中不僅對萬圣節的由來、時間、裝飾、飲食、活動等有了清晰地了解,而且能感受到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拓寬學生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視野,加深對文化的理解感悟和認同。

2.注重文化背景,增進文化情感認同

不同的文化造成不同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理念,在母語之外的文化環境中學習目的語,容易存在語言的錯位,這就要靠教師有意識地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適時補充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不同文化心理的交融和互補中,獲得比較完整的文化概念,了解和掌握使用這種語言的精髓。

例如,學生從初一開始便學到了見面問候、與人談話的幾個常用表達:Hi,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等。但由于學生對被問人與說話人的熟悉程度,以及不同地方人的不同問法不理解,在日常交際時可能會引起誤解,甚至鬧出笑話。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模擬世界上不同地區人們見面的情境,自主編對話進行表演,讓學生在活生生的語言環境中對話、感悟與體驗,促進學生語言技能內化,增進文化情感的認同。

3.恰當選擇內容,提高文化教學效率

意義學習的的外部條件是具有邏輯意義的學習材料,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那些能夠滿足學生需求的、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的、與學生親身經歷緊密相連的文化學習材料,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加深文化理解的興趣,高效地落實文化意識的課程目標。

如,教學中結合教材適當地讓學生觀看英語電影、英語動畫片等,如《Harry Poter》(哈利波特)、《Garfield’s Fun Fest》(加菲貓的狂歡節),讓學生在純英語背景下感受異國文化的氛圍,了解地道的英語語言,提高英語文化意識和英語的表達能力。

4.多元教學方式,提高文化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應構建多元化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環境和練習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鼓勵學生從語言素材的表層意象中探尋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并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感知語言,培養思維,領略其文化內涵,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時,我引導學生從“mixed school”in British school、Reading Week、driving lessons等表達方式中去探究、交流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an American school?以此培養學生關心世界的認知思維方式,激發他們的世界學習意識,增強文化學習主動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外文化交流意義范文第5篇

一、對外漢語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與上述“高熱度”不相適應的是:外派的部分漢語教師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在國內就業市場,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人較少,不少畢業生找不到對口的出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現有的培養模式使畢業生的能力和水平很難達到海外對漢語教師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專業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適應漢語國際教育國際化的需要。例如:對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重視不夠,畢業生的外語水平和對外文化交流能力有待提高;實踐基地建設滯后,實踐環節薄弱,培養的人才缺少漢語國際傳播必須的實踐經驗。

2、相關研究沒有與時俱進。國內最早設立本專業的學校如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校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教法及專業實習等方面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國內研究普遍存在微觀研究眾多、宏觀研究匱乏的現象:有關對外漢語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知識點的教學研究很多,有關對外漢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文章卻很少。特別是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的快速發展,漢語學習者在群體、目標、環境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培養出適應國際化需要的高質量教師,亟待相關部門和教育工作者進行探討。

3、就業渠道不暢通,造成了國外“漢語教師荒”與國內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就業難的矛盾。

可見,要打造一支能夠適應海外漢語教學需要的師資隊伍,必須改變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疏通就業渠道,盡快走上國際化的人才培養之路。

二、對外漢語國際化人才培養對策與建議

漢語國際推廣是具有國家文化戰略意義的工作,而國際化人才的缺乏成為制約這一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當前對外漢語專業教育國際化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第二語言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為培養能勝任漢語國際教育與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國際型、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

1、明確培養目標,更新教學理念。即圍繞對外漢語專業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出解決問題的切實有效的對策。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對外漢語專業培養目標的界定是:對外漢語專業注重漢英(或另一種外語或少數民族語言)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的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同時,國家已出臺了三大“漢語國際教學標準”,即《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國際漢語教師標準》與《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因此,面對新形勢、新目標、新要求,必須創新理念,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

(1)實踐型理念。從漢語國際推廣的角度來說,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所必備的知識與能力傾向于實踐與應用。在漢語學習方面,應強化學生語言傳播與交流能力;在第一外語學習方面,把學生的聽、說、讀、寫放在第一位;在文化學習方面,學生重點掌握跨文化交際以及體現中國文化元素的技能——太極拳、京劇、書法、國畫、茶藝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為了更好地推廣漢語,學生還要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漢語學習者的不同心理及接受特點,掌握多種教學方法,熟悉教學環節設計流程,具備掌控不同地域、不同層次課堂的能力等。

(2)多元化理念。在“漢語熱”的大背景下,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在國外不僅要能夠教授漢語,而且還要從事文化傳播,并進行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既要熟悉國外市場,又要掌握涉外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因此,本專業的學生應具有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使命感;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有客觀正確的認識,對語言、文學、文化差異具有較高的敏感程度,樂于對不同的語言、文學、文化現象進行探究,視野開闊,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所以,應盡可能對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進行語言類、教育類、文化類、經濟類等多方面知識與能力的培養。

(3)國際化理念。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或從事中外文化交流,這些都需要學生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背景知識。因此,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對外漢語專業必須要把國際化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積極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目前,可從培養目標的國際化和服務面向的國際化兩方面進行探索。“漢語熱”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外漢語已經發展成漢語國際推廣,國際化、涉外性已經成為本專業的一個基本特征。越來越多的高校與國外的大學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數量劇增,使學生出國學習、實習、就業成為可能。因此,高校應以國際化理念來謀劃人才培養問題。

2、明確專業目標,優化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根據培養目標與方向設置課程體系;二是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對本人才的實際需求設置職業技能課;三是根據地域文化與學校特色設置文化課與特色類(如經貿類)課程。

(1)根據專業需要,強化外語學習。在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增設高級英語聽力、高級英語口語、高級英語閱讀、英美文學閱讀、漢英語言比較等課程。另外,還可開設為期一年的第二外語,為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2)依托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教學能力培養。建設實踐教學體系,應堅持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實踐訓練與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研究相結合。可以積極利用校內外各種涉外教學實踐平臺,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對外漢語教學大賽、中外學生聯誼、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等項目提高學生的教學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突出“比較”概念,培育學生中外文化素養。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國學概論與西方哲學,漢英語言比較,中西文化比較,這些課程的設置都將學生放到一個“比較”的環境中,促使他們在比較中發現差異、探究差異背后的原因,塑造他們開放包容的氣質,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3、加強外聯,尋找“出口”。通過與海外孔子學院及其他漢語教學機構合作,可以把畢業生(或取得對外漢語資格證書的在校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派往國外從事漢語教學;另外,也可與國外的大學和教育機構聯系,以互派培養的方式把學生派到國外去學習,獲得所在國家教育機構頒發的證書,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各種工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就業,而且對于擴大學校的國際知名度,推進學校整體的國際化進程。

4、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對外漢語專業是培養對外漢語師資和中外文化交流專門人才的專業,在強調語言學及語言教學本體地位的基礎上,不同學校可根據各自的特色與優勢,突出各自對外漢語專業的特色。例如,北京高校可開設北京文化概論、北京的節慶儀式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課程;財經類大學可利用經貿特色和經濟學、管理學的優勢,突出漢語教學和商務技能的結合,培養國際型、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临湘市| 万全县| 罗源县| 青浦区| 博罗县| 陕西省| 江源县| 巩义市| 铜梁县| 昌吉市| 赤峰市| 姜堰市| 顺昌县| 浏阳市| 南雄市| 西林县| 泸水县| 惠水县| 息烽县| 都匀市| 无棣县| 霍山县| 齐齐哈尔市| 东平县| 南昌市| 普格县| 河池市| 建阳市| 陵水| 紫云| 屏东县| 洛川县| 宣汉县| 铜鼓县| 历史| 开远市| 会理县| 泰兴市| 西畴县|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