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統疾病病例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呼吸系統;護理;呼吸道感染;病變
現今世界各個國家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1],護理專業也因逐漸增加的老年人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體本身就較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會表現的更加復雜,恢復時間長,在老年人群體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行動會受到極大限制,據相關統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體的主要特點,在臨床中的不會有典型的表現,但臨床表現極為復雜,給治療和護理造成很大的困難。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臨床護理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7.5±5.2)歲,50例均為慢性支氣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氣腫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出現增高情況。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紅蛋白下降情況。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減退情況,心電圖出現改變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時接受抗感染治療以及鎮咳治療,并在治療前后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護理人員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潔度,病房室溫保持在18℃~20℃為宜,并保證病房通風,護理人員要及時為為患者更換衣物和床單,空氣污染以及有害塵霧污染的預防是護理過程中注意的重點,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現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護理人員在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前要及時取患者的痰液進行培養,可采用3%的雙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細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時送檢??股氐倪x取要根據患者的痰液培養出的細菌類型為選取依據,在為患者使用前要應該對抗生素的性質進行仔細了解,其中包括藥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該對患者的痰液進性狀進行仔細觀察,以此觀察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該記錄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護理過程中,患者若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給予患者吸氧。重癥患者在吸氧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識逐漸恢復,設備顯示患者的身體指標較為穩定則說明患者情況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漸變淺,則患者可能出現CO2麻痹情況,此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加入呼吸興奮劑并及時對氧流量進行調節。必要時護理人員要及時向主治醫師匯報,并協助醫師對患者進行及時搶救。在護理痰液較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時,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多飲水,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對適當對患者補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輕松的排除,同時對患者呼吸道通暢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幫助患者排痰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聲對患者氣道進行霧化以及濕化,在霧化的過程中選取1~5μm霧粒為宜,霧粒小能使藥物均勻而緩慢到達終末支氣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進痰液排出。阻塞明顯者,可先行導管吸痰。
護理人員要及時對老年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促使患者年老體弱情況以及悲觀情緒改善,鼓勵患者參與文體活動,引導患者鍛煉,以此增強老年患者體內的免疫機能得以增加,保證患者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2 結果
50例患者通過有效治療和科學護理之后均好轉出院,平均住院時間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屬多護理較為滿意,護理滿意度為100%。
3 討論
呼吸困難的患者應該及時采用機械通氣輔助呼吸:①在輔助呼吸時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頻率一致;②在為患者通氣的過程中要定時為患者翻身,必要時用吸痰器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暢通,在連接管道存在漏氣情況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況時患者多表現為呼吸不暢,患者氣道的阻力也會因此明顯增大;③護理人員在患者接受通氣治療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呼吸頻率進行密切觀察,同時送氣壓力以及機器的運轉情況也是主要觀察對象,護理人員要防止通氣過程中氣管出現脫落以及漏氣情況出現,并且對患者所吸取氧氣的濃度進行控制;④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在患者接受通氣治療的過程中若出現惡心、煩躁以及面色蒼白的情況下要及時停止為患者供養,此情況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及時向醫師匯報,檢查患者此種情況是否是因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堿中毒所導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過有效治療和科學護理之后均好轉出院,平均住院時間為(24.5±5.2)d,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治療以及護理效果[3]。
參考文獻:
[1]孟愛鳳.預防高齡肺癌患者手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7):1573-1575.
Key words Ulcer in child Predispoing factor Nursing
潰瘍病可發生于兒童的任何年齡,由于纖維內窺鏡技術日臻完善,確診率不斷提高。為提高小兒潰瘍病的治愈率,作者對我院1995~1997年經胃鏡確診的157例患兒進行誘發因素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57例,男104例,女53例,男女比為2:1;年齡3~15歲。其中3~6歲學齡前兒童41例,7~15歲學齡期兒童116例;有獨生子女101例,不良生活飲食習慣89例,有飲酒習慣3例、有吸煙習慣5例。服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35例,服用非甾體類藥物20例;患有重癥肺炎5例、大面積燒傷2例、腦挫傷2例、感染性休克1例;胃潰瘍33例,十二指腸潰瘍124例;病史最長6年,最短1天;有家族史49例;父母離異4例。全部患兒經精心治療和護理,癥狀基本消失,其中92例患兒1~3月后胃鏡復查結果提示已治愈。
1.2 臨床表現:均有上腹部隱痛不適、飽脹、噯氣、泛酸;31例學齡前患兒消瘦、發育遲緩;86例患兒有嘔吐,其中16例為咖啡色液或暗紅色血性液,其余嘔吐物為胃內容物;60例大便潛血呈陽性;26例有黑便史。
2 誘因分析(表1)
表1 157例兒童潰瘍病的誘因分析
誘因
例數
百分率(%)
學習、精神緊張等因素
118
75.16
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89
56.69
藥物因素
55
35.03
應激性潰瘍
10
8.62
其他
55
35.03
潰瘍病患兒常由某一誘因致病或幾種誘因共同致病,幾種誘因往往同時并存。
2.1 學習、精神緊張等因素:從表1可見達75.16%,學齡期患兒較學齡前顯著增多,本組占73.89%,可能與此年齡段患兒學習任務重、競爭激烈、各方面壓力大,長期持續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抑郁及部分患兒的父母期望高,經常打罵,教育方法粗暴或父母長期爭吵、離異有關。因患兒長期受到心理應激可誘發潰瘍。[1]
2.2 不良生活飲食習慣:表1達56.69%,本組中獨生子女占64.33%,可能與獨生子女普遍嬌寵,養成挑食、偏食、喜吃零食、少吃主食、愛吃冷飲、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因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可使兒童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易受刺激損傷而發生潰瘍。[1]
2.3 藥物因素:表1達35.03%,本組服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占22.29%,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占12.74%,可能與此有關。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可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抑制,胃腸黏膜的抵抗力降低,易使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形成,[2]短期內大量使用可以促使潰瘍出血穿孔;非甾體類藥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及抑制胃黏膜合成內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引起潰瘍。[2]據有關報道服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非甾體類藥物引起上消化道潰瘍者為正常人的2~7倍。[1]
2.4 應激性潰瘍:表1達8.62%,本組中重癥肺炎占3.18%,大面積燒傷、腦挫傷各占1.27%,感染性休克占0.64%,可能與這些疾病有關。因這些疾病可引起交感神經強烈興奮,大量兒茶酚胺類物質釋放,使胃腸道血管平滑肌、黏膜缺血缺氧損傷致通透性改變,垂體—腎上腺軸釋放大量糖皮質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蛋白質合成抑制,阻礙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修復引起潰瘍。[3]
2.5 其他:表1達35.03%,其中有家族史的占31.21%,可能與遺傳因素及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有關。有文獻報道7歲以下兒童Hp感染占35%,10歲占50%,且Hp感染往往有家庭聚集現象,通過接吻、口嚼喂食等傳染[4]。而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對十二指腸潰瘍的作用比胃潰瘍大[5]。此外本組男性發病顯著高于女性,為2:1[6];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124例)顯著高于胃潰瘍(33例),這些與有關文獻相符[5]。
3 護理對策
3.1 針對患兒不同的特點和心理需求施護,培養患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本組典型病例1,女,13歲,該患兒年年是三好生,父母的期望很高,每天除學校的學習任務外,還學鋼琴、英語,一天的時間排得滿滿的。據此分析認為該患兒長期持續的學習負擔過重、精神緊張是引起本病的誘因之一,入院后我們除常規護理外,詳細了解患兒的興趣、愛好,給予關心、幫助和鼓勵;針對患兒的好勝心,耐心說教,正確引導患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克服易興奮、易沖動、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與患兒交知心朋友,誘導其傾吐內心的擔憂、顧慮,多鼓勵、多表揚,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同時爭取家長、老師的支持幫助,合理布置學習任務,切不可苛求孩子,應保證其足夠的睡眠及玩耍時間,并將家長和老師的積極態度反饋,使患兒的緊張心理得到松弛和緩解,半月后癥狀緩解。
對患兒教育方法粗暴的父母,我們耐心說服其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應避免打罵,多進行循循善誘的說理開導,耐心教育患兒,以減輕其心理壓力;對父母長期爭吵甚至離異的孩子,我們根據情況做好其父母的工作,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心理創傷,主動關心、照顧患兒,并鼓勵患兒專心學習,保持樂觀的情緒,以利身心健康。
3.2 利用與患兒接觸的機會,采用各種形式,引導患兒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同時重視家長的配合,將預防及易導致潰瘍病的正反面資料,編成活潑有趣的卡通片、科教片,每周2~3次定期在宣傳室播放,請家長和患兒一起觀看。讓家長及患兒明白,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的重要性,使家長懂得不能用溺愛代替理智的教育。
3.2.1 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在家長的配合下,指導并督促患兒養成晚上按時睡覺、早晨按時起床;定時、定量進餐;合理安排玩耍時間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針對性地給患兒講沉迷玩電子游戲機的危害、邊看電視邊吃飯的不良飲食習慣不利于身體健康的道理;耐心教育有飲酒、吸煙等壞習慣的患兒,講明飲酒、吸煙的危害,勸其戒除。出院后隨訪證實5例吸煙患兒沒有再吸煙現象;3例飲酒者已有2例戒酒。
3.2.2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本組典型病例2,男,5歲,脾氣執拗,夏天長期吃冰淇淋,每天6~8合,幾乎不吃主食。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該患兒主要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入院后我們從以下6個方面著手向家長及患兒進行健康宣教:①轉變觀念。不是患兒要吃什么就給什么,而是患兒應吃什么,保證各營養比例合理,品種齊全。②定時進餐。合理安排進餐時間,從小養成細嚼慢咽,專心進餐的吃飯習慣,糾正邊吃邊玩、邊說、邊看電視的不良習慣。③創造安靜、舒適、輕松的進餐氛圍。調節良好的進餐情緒,避免家長在吃飯時打罵訓斥孩子。④重視早餐。早餐應吃飽、吃好,糾正不吃早餐、隨便塞點食物或給錢讓孩子自買的不良習慣。⑤家長以身作則,帶頭吃營養合理的各種 飲食。吃好主食,少吃零食、冷食、甜食,糾正偏食、暴飲暴食、喜食刺激性強的酸辣食物等不良飲食習慣。⑥讓孩子參與飲食安排。讓孩子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盡可能為患兒提供溫、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通過我們反復耐心的宣教,逐漸使患兒改掉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其癥狀入院2周后就緩解了,1月后復查已痊愈。
3.3 精心護理易發生應激性潰瘍的患兒,注意觀察有關藥物的副作用:對患易發生應激性潰瘍疾病的患兒,除輸液、吸氧等常規護理外,還合理掌握禁食時間,對食欲差的患兒,予以少量多餐,鼓勵進米湯、豆漿等易消化的流質,切斷垂體—腎上腺軸釋放大量糖皮質激素,改善胃黏膜缺血缺氧。對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非甾體類藥物的患兒,重視此類藥物的副作用,正確掌握其劑量、用藥時間,予以飯后服用。同時注意觀察此類患兒有無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等癥狀,必要時 按醫囑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胃舒平、硫糖鋁、雷尼替丁等,以減少上消化道潰瘍的發生。
3.4 加強科普知識宣傳,阻斷Hp傳播途徑,及時治療Hp感染的患兒:我們通過廣告欄、宣傳室等各種途徑,讓患兒及家長了解有關飲食衛生知識。有家族史的實行分餐制,餐具予以嚴格消毒,不口嚼喂食、不接吻孩子,以切斷人—人傳播。對Hp感染的患兒實行消化道隔離,按醫囑服用滅滴靈、阿莫靈、三鉀二櫞酸鉍等能殺滅Hp的藥物,并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副作用,促進痊愈。
參考文獻
1,杜嗣廉,鄭明新主編.小兒胃腸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1.
2,江明性主編.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第3版.1995.288.
3,徐曉華,劉鳳霖,高敏.兒童急性胃黏膜病變的急診胃鏡檢查.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8,15(2):169.
4,黃愛芬,胡偉國,林冬女,等.潰瘍病高發地區幽門螺旋桿菌與小兒胃病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消化病雜志,1998,10(1):37.
5,彭孝偉,林棱,吳芳,等.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的不同特點.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8,15(1):38.
[關鍵詞]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機械通氣
[中圖分類號]R54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2-081-01
急性左心衰并呼衰是臨床常見危重綜合癥,患者呈嚴重的肺水腫,因肺泡通換氣障礙,常伴有嚴重的低氧血癥而威脅患者的生命,是臨床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我科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該類病人42例,現回顧性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42~89歲,平均73.8±8.7歲,≥70歲者38例(90.5%)。急性心衰基礎病因有:冠心病、急性冠脈綜合癥2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1例,冠心病并肺心病4例,退行性心臟病、心肌病、風心病各2例,甲亢性心臟病1例。誘因包括呼吸道等感染26例,占61.9%,余有腎功能不全、勞累、手術、輸液過快、過多、能量攝入不足等。
1.2 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①重度急性左心衰竭診斷標準[1],心功能均為NYHA分級Ⅳ級,嚴重程度Killip分級:Ⅱ級9例,Ⅲ級28例,Ⅳ級5例;②呼吸衰竭診斷標準[1],嚴重呼吸困難,動脈血氣分析PaO250 mmHg,最高PaC02>115mmHg;Ⅰ型呼衰24例,Ⅱ型呼衰18例。
2治療措施
本組患者經常規鼻導管或高濃度面罩吸氧、利尿、擴血管、正性肌力藥物等治療后癥狀不能緩解。入重癥病房均予機械通氣及藥物綜合治療。
2.1 機械通氣42例中23例予有創通氣,19例行無創通氣,其中8例經短期觀察效差或病情惡化者,改有創通氣。①無創正壓通氣:用BiPAP治療,以吸氣末壓(IPAP)8cmH2O,呼氣末壓(EPAP)3cmH2O,呼吸頻率接近患者自主頻率的水平(20~30次/分)起始通氣;每5min增加2.0cmH2O IPAP;若有支氣管痙攣每5min增加2.0cmH2O EPAP,兩者最大壓力不宜超過12.5cmH2O,直至SaO2>90%[2];初1/2-1小時查血氣,如效不佳或患者不能耐受,無創通氣繼續惡化或病情極危重;出現意識障礙;呼吸形式嚴重異常,如呼吸頻率>30次/min或
2.2 藥物治療積極綜合治療為盡早脫機創造條件。①維持血流動力學及內環境穩定,如呋塞米、硝酸甘油、硝普鈉、洋地黃、多巴酚丁胺等運用,糾正酸堿、水、電解質紊亂,尿毒癥者行血液凈化;②積極治療原發病及誘因,防治多臟器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予抗心律失常治療,予胺碘酮或電復律。③降低機體消耗、加強營養治療,有創通氣患者煩躁不安、焦慮、恐懼予鎮靜,可選嗎啡靜注+咪達唑侖微泵靜脈持續泵入防止人機對抗以降低機體氧耗。生命體征及內環境基本穩定后即予營養治療,熱卡20~30kcal/kg?d,首選消化道營養,不能耐受時給“全合一”靜脈營養。
3 結果
42例機械通氣平均通氣時間(75±64)小時,最長274小時,治療好轉順利脫機者33例,占78.6%。住院死亡4例占9.5%,5例因合并腦梗塞腦干梗塞、炎癥性腸病、尿毒癥等放棄搶救出院,占11.9%。
4 討論
4.1 機械通氣是急性心衰并呼衰搶救治療的關鍵措施之一,應盡早使用在急性心衰時,由于肺毛細血管靜水壓升高使液體滲出到肺間質和肺泡,引起肺泡通換氣障礙,易出現低氧血癥和CO2潴留。嚴重威脅病人生命的低氧血癥最根本的措施是盡早施行機械通氣,改善低氧血癥。其機制有:①改善氣體交換,糾正低氧血癥和酸中毒;②增加肺泡內壓,減輕肺水腫;③降低心臟前、后負荷,改善心臟功能;④減輕呼吸肌負荷,減少呼吸作功;⑤緩解腎上腺素能的刺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2]。急性心衰伴呼衰時,患者極度呼吸困難,機體嚴重乏氧、酸血癥,心、腎、肝、肌肉功能進一步下降,代償能力極差,常規治療反應極差難以見效。本人體會機械通氣是常規治療療效無法比擬的改善機體缺氧及心功能的方法。本組有11例重度水腫及低氧血癥處于瀕死狀態的患者,對藥物治療已無反應,予機械通氣缺氧改善后即有大量尿液排出,尿液量最高達500ml/h左右。其機制考慮與隨著缺氧及心功能的改善,腎缺氧及血供也隨之改善有關。但應熟練掌握無創、有創通氣的適應癥[4],及時選擇適合患者的通氣方法,合理調節通氣參數,密切觀察和評估通氣效果,一旦患者病情好轉,每日應評估呼吸循環功能及全身狀況,應采取循序漸進,逐漸降低呼吸支持參數的方法撤機,以避免撤機后心功能衰竭加重惡化的可能[2,3]。本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75±64)小時,較相關文獻報道時間52±18小時明顯要長[5],考慮與本組患者高齡及病情較復雜有關。
4.2 積極病因誘因治療方能最終搶救成功機械通氣顯著改善了病人的缺氧及心功能狀態。為搶救患者爭取了寶貴時間。但誘因不去除、原發疾病不改善,缺氧改善多是短暫的。積極的誘因、病因治療,創造條件盡早撤機防治并發癥尤為重要。本組患者多因感染誘發,經積極控制感染,減輕心肺負荷,改善心肺循環等取得良好療效。
4.3 綜合救治對搶救成功十分重要急性心衰并呼衰患者病情多極復雜,在機械通氣治療的同時應重視如下方面: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內環境穩定:合理使用利尿劑,及時糾正酸堿、電解質紊亂,嚴格控制液體、鈉鹽入量及輸注速度,量入為出以逐漸達到“干體重”,必要時血液凈化治療。②血管活性藥物等運用采取微量泵“滴定”治療,盡可能使血流動力學穩定且波動小。③營養治療:急性心衰并呼衰患者機體消耗極大,常伴有食欲差、食納呆,導致能量供應不足、營養缺乏,營養治療必不可少,以利心臟及呼吸肌功能的改善及損傷的修復。給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低鹽、20~30kcal/kg?d的營養飲食[6],少吃多餐,病重期每餐量不得超過平時的60%。如消化道不能耐受,予“全合一”靜脈營養治療。低蛋白血癥,予人血白蛋白10g,每日1-2次輸注,輸注后予呋塞米靜注。④重視鎮靜治療,這對于保證通氣效果、減少病人的氧耗量、減少病人痛苦、預防心律失常都有積極的作用。⑤盡量縮短上機時間,尤其是有創通氣時間,防治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無創通氣效差時需及時行有創通氣,反之有創通氣病情改善后亦可無創通氣。通氣時間越長,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率越高。機械通氣時,合理使用抗生素,采用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加強呼吸道管理,注重無菌操作及手衛生,胃腸功能改善后盡早停用制酸藥,盡可能經腸道營養等是防治呼吸機相關肺炎的有效方法。
總之,機械通氣有助于改善低氧血癥和降低急性心衰并呼衰患者的病死率,應及早應用。同時,監護病房細致全面的綜合措施可以降低呼吸機的不利影響,有利于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l]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1-149,165-181.
[2] 周京敏,蔡繩.急性心源性肺水腫的機械通氣輔助治療//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5.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15-521.
[3] 周京敏,蔡繩.機械通氣在心力衰竭中的應用//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3.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56-563.
[4]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機械通氣臨床應用指南(2006).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7,19(2):65-72.
關鍵詞: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
疼痛是骨科臨床中患者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反應,術后固定、手術操作以及創傷等諸多因素均會產生疼痛[1]。在臨床疼痛強度的評估中,一般骨科疼痛的強度級別比較高。有效、合理的鎮痛能避免或降低疼痛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助于機體的及早康復。現擇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44例患者,進一步了解骨科無痛病房護理模式的現況及應用進展,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44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3例。年齡均在14~63歲,平均年齡(44.63±4.32)歲。并與2012年5月~2013年5月未接受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干預的44例患者進行對比,其中包括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4例。年齡均在13~61歲,平均年齡(45.29±5.18)歲。兩組患者的臨床各項基本資料顯示,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備可比性。我院骨科病床共設45張,護理人員16名。
1.2方法
1.2.1職責分工 無痛病房的護理工作一般由骨科主任、臨床醫生、護理人員、患者以及其家屬共同協調管理[2]。①臨床醫生與護理人員一起為患者進行疼痛評估。醫護人員必須掌握有關疼痛的知識,評估的方法,同時定期對臨床疼痛理念、知識開展學習培訓,以便及時更新。②主管護理人員把疼痛評估的結果,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關治療方法及效果切實記錄在疼痛評估表中。治療疼痛前,提前告訴鹿可能發生的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時盡量考慮、結合患者或其家屬的要求。③沒有得到注冊資格的護理人員可以作為助理護士,幫助主管護理人員完成臨床基礎護理工作。
1.2.2組織培訓及考核 專業知識的培訓、學習應該貫穿整個骨科無痛病房的建立、應用實踐過程中。①開展前明確醫護人員對手術治療后疼痛的認知情況、態度。②結合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需求之間差異,強化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習,定期組織相關培訓,每個月開展有計劃的學習疾病觀察及處理的新方法或知識。理論知識學習講座可邀請疼痛治療護理經驗豐富的專家,學習了解疼痛發生的機制,圍術期鎮痛的有效方法,疼痛的評價,患者或其家屬教育、咨詢,疼痛控制理論,及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有關內容。③通過多種形式增強護理人員工作的實踐能力,可采取情景模擬演練、病例討論、角色扮演以及實踐指導等。護理人員考核一定要把定期考核與日常工作督導相結合,全方位評價護理人員對患者疼痛的控制能力。
1.2.3無痛病房的工作內容 在患者入院開始填寫疼痛評分記錄單,具體內容包括評估時間、疼痛的部位、持續時間、鎮痛不良反應、患者睡眠質量以及護理人員簽名。醫生按照護理人員評估的結果數據,調整患者的用藥情況,并將疼痛情況、用藥方法如實記錄在病歷中。每周護士長應對疼痛護理工作管理進行統計總結及信息反饋,主要是護理人員執行無痛護理工作行為是否滿足工作程序的標準化,組織管理方面,患者對疼痛控制的滿意情況。
1.3統計學分析 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對試驗數據實施系統化處理,通過均數±平均數(x±s)表示計量數據,運用χ2對試驗所得計數數據進行檢驗,運用t對所得計量數據進行檢驗。當對比差異P
2結果
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實施,護理人員在藥物鎮痛知識、疼痛評估能力、一般知識以及綜合應用知識等方面均顯著性優于未實施前,差異P
3討論
骨科無痛病房反映了新時代醫務工作人員更加完善的技術水平[3],及對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本次研究結果體現了,開展骨科無痛病房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反應,并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疼痛管理技能、知識?,F階段,因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仍然處于緩慢發展狀態,技術方面仍有很多不足,致使我國護理人員疼痛知識水平、實踐工作欠缺,還需進一步改善。我們應該借鑒發達國家醫療衛生事業對疼痛治療的評價方法,增強國內疼痛護理的基礎教育,醫務人員的在職培訓,儲備專業創新型人才,促進疼痛專業護理的發展前行,制定統一化、規范化的國家標準,以便醫療衛生的發展、技術改進,從而使疼痛管理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天雯,何翠環,陳曉玲,等.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21-224.
【關鍵詞】冠心病 系統性護理干預 負性情緒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159-01
良好的冠心病護理方式對于患者能夠快速恢復健康的生活狀態是非常有幫助的,現將從2013年3月-2014年3月間到醫院進行冠心病治療的患者共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系統性護理干預和普通護理的區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從2013年3月-2014年3月間到醫院進行冠心病治療的患者共6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納入標準為心功能不低于兩級,心律不齊情況不嚴重,文化水平在小學以上,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無不良病史無遺傳性嚴重疾病。
1.2系統護理干預方式
系統性護理干預方式包括對病人進行疾病護理宣傳教育,讓病人對疾病的認識了解,生活護理方式,在面對疾病發作的時候病人和病人家屬應該怎么做,生活中對心率血壓的檢測方式,老年患者應該怎么進行鍛煉,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針對病人當天的身體情況制定不同的鍛煉方式,冠心病人的心理健康,和病人及時溝通為病人減少心理負擔,告知病人服藥的注意事項等。
1.3觀察和評判
對兩組病人進行SAS表和SDS表進行評價判斷護理效果SAS表:自評表。SDS表:焦慮自評表。兩個表都分為四個等級。患者評分分為兩個部分,評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使用的是SPSS17.0統計學軟件,P
2 結果
2.1護理結果對比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都有所降低,治療組降低的程度比對照組明顯,詳情見表1.
2.2護理干預半年后生活質量評估
經過統計治療組SAQ的各項指標要明顯優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p
表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SAS,SDS比較
分組 例數 SAS SDS
對照組 30
干預前 52.26±9.26 52.28±8.56
干預后 45.36±8.36 48.32±8.14
治療組 30
干預前 53.25±9.97 52.47±8.46
干預后 43.59±5.15 42.87±7.25
注:p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后SAQ評分表
分組 例數 身體狀況 心絞痛 心絞痛 治療 發病
穩定狀態 發作狀況 滿意度 認知能力
治療組 30 29.13±2.34 3.41±0.52 6.95±0.59 15.01±2.46 11.02±1.31
對照組 30 24.56±2.65 2.36±0.26 6.28±2.45 11.95±2.36 8.23±0.92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冠心病發病率和患者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尤其是飲食和作息[2],尤其是吸煙對于冠心病的影響很大,有研究統計,吸煙會導致冠心病發病率增加20%,而戒煙能夠有效降低冠心病發病率[3].所以在系統性護理中應該注重對患者身體調理和精神調理兩方面的護理,對患者身體護理要注意監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忌煙忌酒,對精神方面應該平常和患者多溝通,取得患者信任之后再進行護理,效果會更好,由于患者平均年齡偏大,需要找到適合患者的溝通方式來進行護理,可以從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在患者病情有好轉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應該給予適當鼓勵,通過對80例患者進行研究之后的結果顯示系統性護理干預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琳,系統性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