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藝術美學的異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中西方翻譯美學初探
(一)中國翻譯美學
中國的翻譯事業始于佛經翻譯。早在漢代的佛經翻譯就已經脫離不了美學這條主線。老子的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質后文”的美學論述,“質”即指實質內容,“文”意為作品的感性形式。文、質之爭由此發源。而后漸漸有了“文質統一”論,然后二者的統一調和才是中國傳統譯論的主流。將其作為翻譯活動中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審美規律和審美標準,對我國的翻譯活動及譯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清末,嚴復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信”指的是忠實于原文,即譯文要準確,做到不歪曲事實,不遺漏信息,但也不能隨意增減內容;“達”指的譯文要通順明了;“雅”則指譯文要有文采,選詞要生動、形象。此說將翻譯美學推向了致,在譯論美學中始終保持著中心思想的地位。除此之外,作為中國傳統美學審美標準的“神似”與“形似”也是翻譯標準之一。將“神似”與“形似”作為一對相輔相成的矛盾引入譯學并以翻譯實踐之的第一人當屬傅雷。他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所強調的是避免譯文的機械生硬,應還原作以神韻。最后是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提出的文學翻譯標準“化境”,意為將原作的精神、精髓把握得當,已達到出神入化的翻譯,其美學內涵比“神似”更近一步,更深一層。
(二)西方翻譯美學
哲學的思想貫穿西方的翻譯理論。在西方早期的翻譯理論中,都把哲學中的美學思想作為主要的理論支撐。所以西方的美學家在研究翻譯理論時,都首先從哲學的角度出發,用哲學的思想表述對美的理解和感悟。然而中西的翻譯美學思想在本質上是基本相通的,堪稱翻譯美學中心思想的“信、達、雅”在西方翻譯理論中也能找出相對應的論述。
(三)中西翻譯美學對比
1、中西一切對比的根源來自于文化。不同的生活環境催生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環境又釀造出不同的認知,多表現為:靜與動、精神與物質、含蓄與直接、主觀與客觀等。前者為中國人所喜好,后者為西方人所偏愛,因此在美學上,便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接受心理,突出表現為:中國美學講究“含蓄朦朧”,而西方美學則崇尚“顯豁明細”,具體說來中國美學強調審美主體的直覺感悟,而西方美學強調的是審美主體的邏輯推理。
2、任何語言都有其自成體系的語言特征,必然有其薄弱點和不足之處,因此中西方語言必然各有優劣。與西方的字母單詞相比,漢字更具感性,能讓讀者通過文字從視覺上體會到其中的藝術美感,例如“森”字,以三個“木”字堆積以喻森林,“淼”字以三個“水”字的集合以喻水的浩蕩。在句式方面,拿英語為例,英語的長處往往是漢語的短處,例:“這是一種冬天發芽長枝春天反而不發芽長枝的品種奇異的樹”,這種句子被視為“病句”,比較自然的說法是:“這是一種品種奇異的樹,它冬天發芽長枝,
春天反而不發芽長枝”;而英語的定語從句即使長達一整段,只要用詞和結構沒錯,則仍屬“可讀”。中國翻譯美學非常注重感性、重直覺,融邏輯思維于直覺之中,使二者有機融合;相較之下,英語重理性、重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學家對語言感性、感知的關注。在英語看來,語言只是再現工具,本身沒有表現美,全然不同于漢語。與中國傳統美學相比,西方美學并不關注語言審美。
在西方翻譯美學理論當中,有許多思想是與中國翻譯美學相近的,因此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中西方文化相互蘊涵彼此的智慧,只有不斷進行思想文化上的融匯,才能實現中西方美學翻譯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指向中西比較翻譯美學的古詩詞英譯
詩歌翻譯是一門藝術,譯者不僅要做到真正領悟詩歌當中的美,還要根據中西美學觀差異揣摩譯語讀者的接受心理,才能將這種美感通過譯文完整地呈現在譯語讀者面前,使譯語讀者知之、樂之、好之。要達到此效果,古詩譯者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以下要求:
(一)分析中國古典詩歌和英詩各自的特征,了解其異同,有利于譯者順利實現詩歌英譯的轉換。中國詩歌注重對仗和押韻,形式工整對仗;這在英詩中很難找到對應體。中國詩歌注重的是平仄音調,而英詩注重的是音步節奏。中國詩歌詩體各異,除唐、宋、元、明、清各朝的詩以外,宋詞、元曲也是詩歌的變種,要把這些詩歌譯成英語,恐怕難以有單一的答案。由以上可見,漢語與英語在詩的節奏、韻律、詩體等方面,雖然存在一些共同點,但更多的是各自的特色和差異。譯者在詩歌英譯過程當中必須做出很大的嘗試和努力,爭取最大程度地在譯詩中保留或再現詩歌的格律和詩體。
(二)完美再現原詩的意境。許淵沖先生提出,譯詩“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在“三美”之間的關系中,意美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形美是最次要的。即做到“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傳達原詩的意境和神韻為首要任務。要在詩歌英譯中再現意境美,創造含蓄美、朦朧美,給譯語讀者以足夠的審美想象空間,必須先了解意境的總體特征。一般說來,詩歌的意境必須具有意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三個基本特征。意象是基礎,詩歌的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詩歌給人的生動形象。只有在具體的形象的基礎上,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藝術表達。詩人在意象中寄托了自己情感,移情于景。例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言憫農之情;“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言相思之情,等等。對譯者而言,在傳遞意境美的過程中,關鍵需把握好意境的總體特征。
加拿大翻譯研究家芭芭拉·格達德說:“面對新的讀者群,譯者不僅要把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而且要對一個安全嶄新的文化及美學體系進行詮釋。”因此譯者在詩歌英譯過程當中應適當運用創造性叛逆的思維,采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修辭方式,根據文化習俗的差異,實現對原文最高層次的忠實,讓譯文讀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1、表現手法。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譯者若單純追求字面上的忠實,將其譯為”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就無法完美再現原詩的意境,倒是許淵沖先生的譯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將原文作者悲涼的心境表達出來了。此例充分印證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譯標準。 2、修辭方式。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較為普遍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借代、引用典故等,使用這些修辭手法,可以使詩歌表現出含蓄、生動、簡約、清新之美。但由于文化或美學觀上的差異,不同的修辭手法在中西讀者或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在杜甫《佳人》一詩中的“新人美如玉”,在中文里,把美人必成“玉顏”,但”jade”在英文里卻喻指庸俗輕佻的女子。這時就要求譯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譯語讀者角度出發,將其譯為 ” fair/lovely face ” 更合適。
3、文化習俗。每個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風俗,因此譯者在古詩詞英譯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創造性,來解決因文化習俗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等問題,使譯語讀者更好地接受譯文。如杜牧的《清明》一詩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是中國傳統的紀念節日,如果直譯,恐怕無法為譯語讀者所理解,譯者只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了清明節的內容,即 “on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 it’s raining hard”。
關鍵詞: 初中美術欣賞課 教學意識 美育
丹納(1828-1893)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曾說:“人要能欣賞和制作第一流的繪畫,有三個條件——先要有教養……”[1]而早在魏晉時期,曹丕(187-226)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2]這兩種說法,前者針對普通大眾,道明教養的重要性,后者指向專業人才,表明藝術修養后天習成的艱難。事實上,曹丕和丹納都是某種程度的天才論者,但他們無意間都提出了藝術人才產生所依賴的特定社會文化環境問題。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欣賞、愛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除個體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與社會文化環境相關,而個體受教育程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正因為這樣,在《美育書簡》中,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就把美育看做人的感性和理性同步發展,自然與人有機統一,使人們重獲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的有效方式。[3]
中學美術課程,屬于普及性的美育單元,而其中所涉及的藝術欣賞模塊,面對身心正在快速發展、審美情趣正在培育、審美經驗正在積累的教育對象,涉及面廣泛,影響力較大:對個體而言,通過美術欣賞,學生的審美心理得以形成,使他們對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會鑒賞美,進而創造美,同時明是非、知善惡、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覺放棄假惡丑,從而使學生達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對藝術環境而言,通過欣賞學生了解不同美術作品的審美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感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產生的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美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和文化意義,熱愛本民族文化,發揚本民族文化——小到學校的美育教育,大到整個社會審美層次的提升,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初中美術教材中除了工藝課和繪畫課,欣賞課約占總課時的五分之一,一般分為中外優秀作品的專門欣賞、隨堂欣賞和參觀欣賞三種類型,可以說,每堂課都有欣賞課的相應成分,但是很多教師卻不能發揮欣賞課的作用,教師課堂以講授為主,多是專業術語和理論知識,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講過后留給學生的印象很淺,美術欣賞起不到很好的審美教育作用,更不能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也有教師講完理論知識后讓學生自己看課本圖片,以自學為主。這樣使學生對欣賞課慢慢失去了應有的興趣。針對這些情況,我就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思考總結了一些經驗,愿與同仁們分享。
一、“但丁之舟”上的維吉爾:教師的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意識
詩人但丁在小船上之所以能領略“地獄”世界里的各種情景,離不開他偉大的導師維吉爾。“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個比喻暗示了教師修養的高廣度,卻未道出教師這桶水如何引動學生那杯水,使其逐步自注而致滿,如何讓兩杯水相互映照,彼此溢滿且動力無窮。我以為,教師要想上好欣賞課,就要具備深厚的藝術知識修養,拓寬知識視野,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修養,使自己的水盡可能完滿,厚積薄發,游刃有余地駕馭教材及課堂,然而,如何引發學生主動、自發欣賞并受益,更值得我們思考。
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正宛然一條寬廣幽深的大河,其間雖無“冥河”之險惡,但誤解、不可知同樣存在,接近真理的路程同樣艱難。一個教師窮其一生,也無法盡數各類作品的妙處,難免有盲區,遑論讓自己的一桶水日日注滿。因此,立足于教學需要擴展知識面、提升修養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引導作用。教師不是萬事皆能的超人,而是和學生一道了解、體驗、感受、發現、探索的同路人,其間教師能以自己的藝術修養和鉆研精神打動學生,自會引發學生欣賞感悟的興趣,學會基本方法,樂在其中。比如在欣賞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時,教師可在與學生一道逐一領悟畫家分組處理人物、色彩運用等美術內容外,還可與學生一起了解開國大典前后的國內外形勢,了解畫面主要人物的經歷和貢獻,這樣,將師生收集來的各類知識綜合起來,便能更進一步了解畫家創作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理解作者的意圖,領悟藝術創作的過程,從而加深印象。
二、以“問題”為中心:化整為零的材料意識
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藝術珍品。在中學有限的課時內無法使學生全面了解這些作品,只有對作品進行篩選,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才能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或增加一些欣賞內容,或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材料無窮盡,因此,結合當地及學生實際情況,用化整為零的方法,精選一些作品進行賞析就顯得十分必要。精選作品的依據和原則,是教學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對此,我們可以粗分為幾個層次:
審美能力層:審美的感受、分析、表達、評價等;
作品屬性層:作品內容、形式美感、風格、意蘊、商品價值等;
創作過程層:藝術家、創作環境、創作意圖、藝術手法等;
傳播接受層:后人的認識和評價、作品的真偽、傳播效應等;
藝術文化層:作品間的聯系和區別、中西方交流和異同、文化意義等;
以這些問題為中心,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材料,開展欣賞,而各問題之間亦存在緊密的聯系,只要解決了對部分問題的理解問題,其余能力則相應得到提升。
三、參與互動: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意識
初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應在“以創新精神”為核心和“學生本位”觀念的指導下,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束縛,樹立“開放教學”觀念,根據創造性學習的需要,為學生提供開放、自由的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讓每個學生的創造個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新課程實踐表明,在欣賞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組織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極大的發揮。要營造一個寬松自然的課堂教學氛圍,絕不能板著面孔把美術欣賞教學變成道德訓誡,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藝術熏陶。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意識,我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互動式和討論式等。比如對中國古陶瓷的欣賞,教師出示器皿,先讓同學眼觀、手摸,親自體會陶瓷的肌理、質感,然后讓其品評。在欣賞外國雕塑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邀請同學給全班示范羅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擲鐵餅者》等可行的形體展示,使學生樂意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討論式教學在培養學生視覺能力的同時,還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有賞而感,有感而講,強調學生讀與說的能力。教師可幫助學生分析美術作品的形象、情節,特別是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內容,如《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古希臘雕塑《拉奧孔》痛苦的表情等,再通過生動恰當的語言描述,以此為突破口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由于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很高。
四、歷史視野:多角度、深層次的情境體驗意識
在欣賞教學中,學生雖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對古今中外,各種藝術門類、各種藝術流派的藝術特色及作者,知之甚少。特別是抽象藝術,學生不知從何欣賞,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學生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認為畫得“像”的就是好作品,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卻是世界名畫,畫得“好看”的作品又可能庸俗不堪。這時教師要通過講述,引導學生欣賞,幫助學生分析、認識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樣他們漸漸會發現藝術品的水平并不是以“畫得像不像”為唯一標準的。在欣賞不同流派藝術時,教師不要從理論上空洞地介紹,而應當從上而下地引領學生體驗歷史情境,將不同美學觀念放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紹給學生。在引導學生欣賞具體的美術作品時,應該注意選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學生認識到在藝術史上這些觀念并存的局面,從而拓寬他們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學生框死在一個固定的欣賞模式里。比如欣賞莫奈的繪畫《日出·印象》時,就可有三種思路:一是將繪畫和攝影進行對比。照片可以真實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個細節,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絕對真實,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畫,卻能做到高于生活,超越生活,用獨特的表現手法,經過觀眾自己視覺的參與,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靈活現,更加接近“真實”,這就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二是拿自風景油畫誕生以來的名作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了解幾個世紀里風景畫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畫家們提出了哪些課題,用了哪些最主要的方法,逐步得到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莫奈及印象派的創造性和獨特性便在歷史情境中逐漸清晰;三是拿中國山水畫與印象派繪畫作對比,從而使學生體會中西方造型觀念和審美方法的異同,既能加深對具體作品的理解,又能獲得整體的認知。
五、媒介之助:多媒體技術及交互功能的發掘意識
傳統的美術教學缺乏有效的媒體去刺激學生的思維能力,僅靠教師所能收集的美術圖片資料是有限的,現代多媒體技術顯示了它的優越性,很多自然風光、世界名畫,以及雕塑作品都能一一展現。當你欣賞經典名作時,某個畫家的代表作及其音容就出現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窺見作品的全貌,還可以放大局部進行觀察;不但可以將某件作品逐個觀賞,還可以有選擇地將一些作品觀摩或打印出來。學生將陶醉在美不勝收的藝術氛圍里,獲取更多的知識。例如:在上民間剪紙藝術欣賞時,我將各種剪紙圖片及制作過程的錄像輸入多媒體計算機,學生在欣賞時完全沉醉在剪紙藝術的世界里,欣賞著剪紙那種獨特的美,而且通過錄像了解了它的制作過程和原理。在播放媒體時,我將《高山流水》這首曲子貫穿始終,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而美術欣賞離不開情緒的調動,沒有充滿感彩的欣賞過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體驗。而多媒體教學將音樂自然地融合在美術教學的課堂上,將學生帶入一個詩情畫意的氛圍中,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美的世界。學生雖在課堂,但能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的界限,馳騁中外,跨越古今。在繪畫長廊邁步,在想象空間飛翔。當你欣賞建筑藝術時,不但可以用慣常的欣賞方式欣賞建筑物在靜止狀態下形成的內部構造,而且可以做動感顯示,讓建筑物旋轉起來,欣賞建筑物的多個側面。如此欣賞過程,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在欣賞教學中,必須更好地運用多媒體,使欣賞課從“老師講,學生看、聽、理解的灌輸過程”變成“集聲音、圖像、動畫、電影等融于一體的視覺理解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求達到更好的預期效果。
總之,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作為獨特的美育普及課程,要求每位教師花費心血鉆研和參與,而在藝術作品賞析過程中,師生之間亦可教學相長,共同領略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遺產,正如列維·施特勞斯在分析、欣賞了各民族藝術后總結說:“人類只是通過它們的作品才有區別,甚至才存在。就像那個生下小樹的木雕像那樣,唯有藝術作品表明,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人類社會中確實發生了某些事情。”
注釋:
①[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第130頁。
②[魏]曹丕.典論·論文.見:郭紹虞、王文生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8-159頁。
③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61-63頁。
④[法]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著.顧嘉琛譯.看·聽·說[M].北京:三聯書店,1996.第174頁。
參考文獻:
[1][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
[2]郭紹虞、王文生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