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病理學重點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據最新統計,到2015年末,全國注冊護士總數達到286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為2.07,全國執業(助理)醫師與注冊護士比達到1:1—1:1.2。據中華護理學會披露,目前中國護士短缺至少達一百萬人。以浙江省為例:目前該省有注冊護士10.13萬人,和醫生人數相當。根據1978年國家制定的“醫生與護理人員1∶2配比”來計算浙江省護士缺口至少達到10萬。
一、目前中職護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護理專業被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給予重點扶持。目前全國護理教育院校數量、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迅速擴大,但是由于體制、編制的制約,各醫院能提供的護士崗位數量嚴重不足[崗位的學歷要求也逐年提高,導致中職、高職等低學歷層次的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就業形勢嚴峻。但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職護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部分邊緣地區貧困地區,就業環境差收入低,很難吸引本科護理畢業生就業,中職高職的存在能夠緩解這些地區醫務人員不足的壓力。還有很多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診所等地方的從業人員也多以中職護理畢業生為主,中職護理的存在完善了護士人才結構,緩解了護理人員不足的壓力,在現階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中職護理課程開設情況,及病理學的開課現狀
按照國家人才培養的需求,我國現行的中等醫學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是以學科為中心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即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臨床課。中職學生年紀小,底子薄,文化課不能丟,思想課不能少,身體鍛煉很重要,中職課程設置時必須開始相當數量的文化課、思想課、體育課等等課程[同時要參加護士執照考試還必須有不下于十個月的臨床實習,而中職學制只有三年,這就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臨床課的課時壓縮了很多。護士最終的工作是走向臨床,所以專業臨床課的課時也不能少,最終導致包括病理學在內的專業基礎課課時大量壓縮。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合為一本教材,同時很多學校的病理課課時由原來的一百多節減少到幾十節。當前中職學生,在應試教育中成績大多數并不突出,學習基礎較差。而病理學中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抽象思維應用廣泛。課時的減少,難點知識沒有時間和空間展開講解,病理學變得更加“枯燥無味”,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不想學習、不會學習,“60分萬歲”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市場。專業基礎課沒有學好,專業臨床課理解起來就困難,學生學習能力不能提高,無法真正掌握全部的學習要點。這樣的畢業生參加工作以后,對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較差,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受限,醫療水平無法提高。怎樣利用有限的課時開設好病理課,優化病理學教學,提高中職護理畢業生的專業水平,成為了病理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中職護理中病理學教學該如何開展
3.1根據中職護理特點制定教學計劃,選取合適教材,優化教學效果
制定教學計劃時突出總論,精簡各論。病理學總論后期專業臨床課中學習的疾病的基礎,總論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病理變化及對機體的影響等都應作為重點內容講清講透。在各論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病因和病理臨床聯系上,為疾病的預防和護理奠定理論基礎,改變傳統病理學側重病理變化及發病機制的教學理念,做到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底子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實際情況。教材是教學工作的依托,選取合適的教材對于教學效果提升顯得尤為重要。病理學的很多教材基本都是為臨床專業編寫的,側重于病理變化,發病機制等內容的闡述,內容深,難度大。適合護理專業的教材較少,適合中職護理的簡單易懂的病理教材就更加難得,所以在選取教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中職護理的專業需求,同時在講解時做適當的內容取舍。
3.2學會多媒體技術,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制、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課程。病理學注重講授病變器官的形態變化,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在課堂展示大量的病理圖片,使學生對于病變器官的形態有更加形象的認識。而flas的使用可將抽象的概念、理論、病理過程及疾病的發生機制等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動態展現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加入可案例法,PBL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中職學生年紀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這就要求教師講課時語調不能過于平淡一致,講解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情,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同時要選取學生熟悉的內容多舉例,幫助學生類比記憶。病理學是醫學教育中十分重要一門橋梁課。病理課教學效果提升能夠中提升職護理畢業生專業能力,幫助中職護理畢業生更好的適應臨床需求改善就業。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護理畢業生,是病理學教師們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學生;外科護理;自學能力;培養策略
自學能力是指學生在現有知識架構的基礎上,通過一定學習手段和方法,獨立自主地獲取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中職外科護理專業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不僅內容比較豐富,而且知識體系的整體性較強,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加強中職學生外科護理學自學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一、影響中職生自學能力的因素分析
1.提高中職生自學能力的必要性
進入職校以后,中職生所面臨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之中職生本身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對學習普遍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突然之間面臨大量涌入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知識,會使他們感到無從適應,甚至不堪重負,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以指導,就會導致他們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鍛煉中職生自學能力,增強中職生學習信心,將對中職生的學習起到很大幫助。另外,對于中職外科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知識并不是唯一目的,養成獨立查閱文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并具備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也是一個現代外科護理人才應當具有的基本素質。
2.影響中職生自學能力的因素
影響中職生自學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是以下兩點:一是當前中職院校普遍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教育模式,教學手段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加之教師主觀上缺少“授人以漁”的意識,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思考能力,使得學生自學能力根本得不到鍛煉的機會。二是中職生自身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習慣于課堂聽課、記筆記、死記硬背等傳統學習方式,而主動鉆研精神與自主思考能力比較欠缺。
二、中職學生外科護理學自學能力的培養策略
1.轉變學習觀念
當今世界,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生能夠在教師那里得到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培養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才是現代化醫學教育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授人以漁”的重要作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理念,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真正成長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2.引導課前預習
外科護理并非一門獨立學科,其與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等相關學科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學生只有提前了解這些學科知識,才能保證課堂聽課質量與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前預習指導,事先將要講授的知識點及所需參考的資料告知學生,讓學生借助圖書室、計算機房等資源庫進行知識的自主檢索與學習,從而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預習情況,適當擴充知識面,豐富講課內容,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學生傳授更多知識。
3.做好課堂互動
中職外科護理專業有很多晦澀難懂的醫學專業知識,學生學習過程中極易遭受打擊和挫折,長此以往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對此,教師要靈活組織課堂教學,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和思考空間,特別是增加一定的課堂互動環節,以激發學生學習信心,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熱情。例如,在課堂提問方面,要做到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對于后進生可以多次提問、降低難度,并給予適當表揚和激勵;對于尖子生可以少量提問、增加問題深度和廣度,引導其思維向縱深發展,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4.提升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要提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深入淺出地完成教學講解活動,將以往“滿堂灌”式的教學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將一個完整的疾病分為多個步驟進行講解,首先講解病因、臨床癥狀、護理方法等,然后適當設疑,讓學生結合具體病例,獨自進行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切實提高學生對護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5.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對于外科護理教學而言,傳授知識不是唯一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也是教學的重要要求。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重點知識,教師都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適當自學。比如教材中講解比較細致的一些重點知識,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先自學一遍,然后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并通過實例進行進一步精講,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緊跟時展步伐,成為一名優秀合格的外科護理專業人才。因此,教師要強化“授人以漁”的意識,通過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使其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為今后順利完成外科護理專業學習及適應工作崗位需求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職教育 醫用化學 學習興趣
醫用化學是培養醫療衛生類技能型人才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其很多知識對后期生物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家中職教育改革后,中職教育目標為培養實用性中等衛生技術人才,要求學生就既要掌握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掌握必需的專業技能。
一、中職學生的現狀
目前中職在校學生大部分為中考結束后,因為多種原因不能繼續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普遍情況是化學基礎差,底子薄,掌握的化學知識非常的有限。還有一部分學生自身認知能力不夠,綜合知識素質一般,對知識在量的積累上嚴重的不足,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都比較費力,加之化學本身較為枯燥乏味,學習興趣如果提不起來,要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是非常困難的。
二、改進教學方法
當今的教育方式,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師應加強智能培養,使學生既掌握醫用化學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教學內容的改革,不僅取決于教師本身的學說水平和素質的提高,也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可分割。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最終目的是為了能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學會應用,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以及課程的特點,改革教學方法就非常重要了。
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教師按照課本講解,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的局面,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會慢慢喪失學習的興趣,根據專業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采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一是直觀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應通過外部的感覺來教授一切知識,如果某種東西能夠同時用好幾種感官去接受,就應當用多種感官去接受它。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決基礎化學知識的抽象問題,我們用大量的直觀教學法。例如:模型、圖片等,特別是對于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布,通過模型,學生很容易接受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二是啟發式教學方法。在醫用化學教學中,如何讓基礎相差比較大的學生都能有進步?在開始的教學中我總想面面俱到,總想把什么都教給學生,結果效果并不好。經過認真思索及長期實踐,我在上課盡可能使用啟發式。例如,每一章節要求學生必須提前預習,上課前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你認為本節內容的難點、重點是什么?這樣,能讓基礎好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也讓基礎差點的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薄弱處,上課就會更加認真。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跟上教師的思路并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三是先進的教學手段的應用。要改變落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必須發展新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我們提供新的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根據醫用化學學科的特點,我們認真整理和制作幻燈片,開發和引進電視系列教材,這些教學工具的應用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理解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比較少,我們一直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自學,在自學過程中掌握重點,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查閱有關文獻,學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本領。
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摸清學生的底子,有針對性的施行教育。現在的中職學生中,初中畢業生的化學底子普遍差,高中畢業生的基礎相對較好,應該區別對待,進行施教。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畢竟基本功不扎實,學習成績非常一般,所以不要太高估他們的基礎,備課時應充分考慮,有的放矢,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二)上好第一節化學課。心理學上講,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上好第一節課,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一是從身邊的日常生活中談起,充分挖掘身邊的化學常識,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二是結合常見的臨床知識,滲透必需的化學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化學在醫學中的應用。比如溶液的滲透壓,對護理專業畢業的學生來說,每天都要面對住院病人輸液,臨床上大量輸入等滲溶液,少量輸入高滲溶液,防止發生細胞的“皺縮現象”,禁止輸入低滲溶液,防止發生“溶血現象”。這些化學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通過醫用化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重視化學知識在醫學學習上的重要性;三是展望化學發展前景,讓學生充分了解化學與醫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化學,化學能夠促進醫學的發展。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化學理論比較抽象,研究對象是微觀世界的微粒,很大程度上要靠學生的想象去理解,因為中職生年齡小,綜合知識掌握和理解能力很有限,盡可能的用直觀教學法教學效果要好的多。可以采用自制教具、自己制作flas片、從網上下載等方式,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難理解的東西直觀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人常說“給人一口不如授人以技”,中職學生中有很多學生頭腦靈活,思維活躍,善于與人溝通,只不過是學習方法不對,影響了他們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掌握,學習成績提不高,學習興趣越來越缺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如果能夠讓學生掌握一種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很快,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就高了。我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總是不到位,對所學知識缺乏有效的總結,所以我就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基本概念中的關鍵詞,準確掌握每一個基本概念。然后在當堂課結束前讓學生自己總結當堂課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并提出應掌握的重點知識。把學習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逐步習慣自己分析問題,自己總結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