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什么是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進行創新活動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膽量、創新決心以及相關的思維活動。作為青春代表的大學生創業群體具有強烈的改變現狀的的意愿萌發,表現出潛在的創業動機,對其在創業實踐活動起著指引推動作用,支配著創業者的態度及行為,是創業活動中重要組成部分。而創新思維推動大學生對未知事物產生的強烈好奇心,擺脫現有的固有思維定勢或思維框架,產生獨立性,創造性思維,并積極轉化為探索創業的原動力。
二、周邊大學生創業的現狀
當下,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多項相規定鼓勵大學生創業,高校也設立了各類大學生創業支撐項目和專項資金,大學生群體的創業熱情高漲。本人目前創業近一年,通過與大學生創業群體的交流學習,針對本校及周邊高校調查得出一份數據:在被調查的大學生創業者86人,涉及多個行業領域,但不難發現,大學生獲得項目立項和專項資金支撐只占數據14%。半年后對之前被調查的86人進行交流調研,當中不到30人堅持創業,大多是由社會經驗不足,競爭壓力大,人脈圈小,承擔較大的成本而放棄創業。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調查數據中有12人開設創意陶瓷工作室,目前均已打開銷路,極大的鼓舞了大學生的創業激情。
三、培養大學生創業之創新思維的建議
論文摘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直接面對并且已經直接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講就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從創新思維的含義和特征、創新思維的社會需求、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訓練等方面進行了粗淺的闡述。
1認識創新思維
認識創新思維,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創新。創新這個詞是我們國家乃至當今世界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詞匯之一,同時,“創新”又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詞匯,在英文中,創新(innovation)來源于拉丁語?!癷nnovation”的拉丁詞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綴“in”導致動詞化,具有更新的含義,意味著對原來已有的東西加以更新和創造。
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沒有創新的思維,便想不出創新的方法,沒有創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創新的活動,也就沒有創新的成果。
創新思維是相對于傳統思想而言的,沒有受到現成思路的約束,尋求對問題全新的獨特的解決方法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的過程是開發大腦的一種發散思維的過程。創新思維是指在探索未知時,積極地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維轉化去尋獲成果的一種思維。就本質而言,創新思維就是綜合運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并在過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規有所創新的思維。創新思維的精髓是非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是需要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和專門訓練并能在培養和訓練中優化的思維。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靈魂和核心。
2創新思維的社會需求
近幾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數量上講,各校的招生規模都在不斷擴大,但是同時也出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難道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已經飽和了嗎?造成這種現象,其中的緣由固然是復雜的,從表面上看,這主要是因為大學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變遷和滿足社會長遠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對過剩和就業困難。但是如果我們深究其根,從大學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難得出,這主要是由于過弱的文化陶冶、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和過強的共性制約所造成的,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現。隨著社會知識化進程的加快,職業變更頻繁,單純滿足于學校的書本知識所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已很難適應社會的變革。因此,人才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低,而這正是我們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講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新思維是最基本的創新能力,只有具備創新思維,才能運用它去解決創新性的問題。
3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內涵
思維力是創新型人才的智力結構的核心部分,它在創新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和決定作用。而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又具有創新的潛質,因此,有志于創新的創造者都應該自覺地、努力地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3.1 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從思維學觀點來看,思維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的主要方法有: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系統化與具體化。這些都是人們進行有效思維所必須依據的方法,掌握創新思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思維能力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人們還應該科學地研究思維過程,這有三種途徑可循:一是可以通過學習科學史,來研究他們的思維過程,從中吸取營養,掌握思維學;二是可以通過觀察周圍人們的工作來研究他們的思維過程,探索他們是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轉化為指導自己思維的原則;三是可以通過回憶以往的思維過程,尋找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作為今后思維的借鑒。
3.2 培養獨立思維的習慣創新是從產生問題開始的,思維也是從產生問題開始的。對于創新型人才來說,應該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思考的習慣,這才有助于人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走上創新之路。愛因斯坦曾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培養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3.3 積累深入思維的經驗知識與能力是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豐富的經驗、廣博的知識可以推動思維能力的發展。實際上,在思維的過程中,人們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提出假設與驗證假設都與其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息息相關。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幫助醫生有效地診斷病情;可以幫助工人有效地運用技能;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教書育人。在思維實踐中,通過深入思考、積累經驗,就可以為以后的思維打下基礎。
3.4 建立合理思維的結構思維能力的結構體系中,包含著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這五種能力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經過整合完成思維過程。創新型人才要培養突出的思維能力,就必須是這五種能力有機協調、均衡發展,使之成為合理的思維結構。 轉貼于
3.5 發展全面思維的品質思維的基本品質是由思維廣度、思維深度、思維的靈活性和思維獨立性所組成。這四種品質在思維能力中都占據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對創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維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種基本品質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維品質,這樣才能在創新過程中,全面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從一般意義上來審視,學校培養的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人才。創新人才不僅是全面發展的人才,還是充分發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較大的貢獻的人才。因此,必須從高校的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實施創新思維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
4.1 強化創新意識的教育創新意識就是根據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于現狀,執意于創新創造要求的動力。有了意識才能啟動創新思維,才能抓住創新機會,才能獲得創新成果。對于大學生首先必須強化創新動力觀教育;其次,強化創新主體觀教育,沖破求穩循規的思想羈絆,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意識。
4.2 增強創新思維的訓練思維具有時空的超越特性,這種超越性正是所有創意的來源。我們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啟發,必須從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必須從形象聯想和表象想象的結合中,訓練學生形象思維;必須從直覺頓悟和靈感激發的結合中,訓練學生的靈感思維。
4.3 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應該體現在吸取知識的能力上,不僅看他學習過多少知識,還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將人類文化的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素養,成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創新能力還應體現在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應變能力和對未來知識的駕馭能力上。
4.4 著力創新人格的塑造所謂創新人格就是創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綜合內化而形成的全面發展現代人格或者叫創業者人格。在創新人格的培養和塑造過程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在自學進取中培養自信,還要引導學生在戰勝挫折中培養意志和在對待利益關系調整中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對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素質是創造性地應對多元的、不斷變化著的環境的能力。社會的發展,人才的成長,客觀現實要求學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創新思維課程,采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開啟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以實現培養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夏克祥.實用創新思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關于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網.
關鍵詞:創新思維;科技活動;設計理念;信息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212-02
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中國要想有所突破,從低端的“中國制造”轉化為先進的“中國創造”,離不開大學教育中獨特的創新思維和先進的設計理念。信息學科的學生具有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與特點,在國家大力支持信息行業發展的大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先進的設計理念,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之大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币虼耍С謬抑卮蟀l展方向――即工業和諧友好發展,從高校教學層面出發,要從大學信息學科發展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抓起;從學生個人層面出發,大學生應通過不同途徑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與先進的設計理念,鞏固大學所學知識,培養良好的創新意識與邏輯創新思維。
一、信息類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現狀及原因
“互聯網+”時代,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及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與傳統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開創出一種新的形態。目前,我國高校正在積極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致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適應科技發展和經濟社會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然而,縱觀我國的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計算機系等7個專業及260名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目前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和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課程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現代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相關知識更新得非???,而學校的傳統教學多以書本內容為主,知識更新緩慢,實踐教學環節經常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而且,以語法教學為主、上機實驗檢驗為輔的教學形式,不能突出程序設計的基本理念、思路或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2)實踐教學不足。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沒有跟上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工程時間和創新能力培養需求的轉型,基礎理論教學課時比例過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足,阻礙了學生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創新思維與設計理念的培養及科技活動發揮的作用
作為“建筑類老八校之一”的高校,我校信息類專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在國家振興工業發展大潮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因此,努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為了提高學科競爭力,我院通過多次專題會議對教學與創新進行了深入討論,研究出一系列實踐經驗和做法。(1)引進創新型教師深化教學改革,讓學生在興趣培養中學習專業知識。當今時代的大學生對新生事物接受較快,對大學究竟要學會什么似乎沒有太多意識。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依靠創新型教師隊伍實施和完成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為了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深入開展教學改革活動,我院開展了如下活動:鼓勵教師編寫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進行教師講課比賽,實施學生自主選課制度,鼓勵教師走進大中型企業實踐學習,在課堂中增加新的教學活動。先后在各種教改活動中涌現出一批新興創新型教師。近年來,我院先后評出多名省級優秀教師。由此可見,培養創新型教師,對于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模式,在競賽中汲取實踐知識。學生創新思維模式,需要一定的外部因素來激發,因此,科技活動已成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項重要抓手。信息類學生相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加渴望創新思維與先進設計理念的培養。為了倡導創新精神,營造創新氛圍,我院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來培養信息類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設計理念。①開展科技競賽活動。我院積極籌備制定了“西建大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關于科技競賽實施辦法匯編”,羅列了十幾項與我院學生直接相關的科技競賽,如“互聯網+”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飛思卡爾杯”智能車競賽等,設立了創新創業競賽領導小組和創新創業競賽指導委員會。各項創新創業競賽由教學辦、學工辦組織學生報名,并協調相關事項,實驗室和教研室教師負責具體賽事指導。通過“輔導員―班主任―班長”和“院團委―學生會―科技部―班委會”的雙重宣傳、倡導機制,成立科技類社團,確保每個團隊有一名以上指導教師負責親自指導,使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知識。②開展科技類主題教育活動。邀請部分專家、學者以及在本專業有突出成就的企業成功人士開展專題報告會。在各大賽事上表現優秀的學生,對其參加比賽及活動經歷進行匯編,并通過積極準備開展相應的科技活動主題宣講及專題研討活動。從科技創新的歷史發展、創新實踐過程和信息創新思維方法三個維度,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獨特的創新思維,培養先進的設計理念。③實施開放教育模式。隨著技術的發展,開放教育模式作為科技教育活動的一種,具有蓬勃發展的潛力和趨勢。基于總體發展趨勢和“書院―學院―學科制”培養模式,我校不斷深化開放課堂和通識課程教育。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公開課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化的學習平臺,學習者不僅是資源的使用者,也是資源的創造者,從而實現進一步的社會化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方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對學生創新思維與設計理念的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④科技競賽團隊的培養。在各年級內樹立競賽標桿,選拔重點學生,培養科技競賽團隊,形成良好的傳承機制,重點扶持,實時關注主要競賽參與情況,擴大此類團隊在學院的影響力,感染周圍同學積極參與。一是學院競賽創新,完善學院常規各項比賽,創新競賽內容,提高競賽實用性。二是建立本碩對接機制,促進研究生與本科生對接,定期舉行本碩經驗交流會,鼓勵本碩組隊參賽,形成老帶新的參與競賽機制,提高競賽獲獎率。(3)發揮典型校友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的先進理念與創業能力。學院從1960年成立至今,已有56年的辦學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校友資源。利用典型校友資源,實現校企聯合和產、學、研相結合,是新時期高校實現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廣大校友在本專業領域一般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對母校的科研成果比較了解,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轉化。知名校友作為在校大學生的學長,對學生發展具有潛意識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宣傳典型校友事跡,憑借校友助力,對大學生先進理念與獨特創業思維的培育,發揮了榜樣引領作用。當今,創新已是很多領域的主題,特別是在信息類專業學生能力培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積極搭建各種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迫在眉睫。今天,對創新型科技活動的加強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仍在繼續,我們也將時刻關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2]侯玲.休閑教育:現代大學生的必修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0):169.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y in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Design Concept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GU Xin,CHEN Zhang-zheng,HU Zhen-qi,YIN Yi-k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關鍵詞】實踐教學 大學生 創新個性
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必須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新個性。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自身的興趣。”同樣的道理,興趣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個性的起點。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個性魅力,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
開展個性化實踐教學活動
個性化實踐教學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鉆研精神。根據大學生的興趣、特長、專業特點和不同的要求來安排實驗項目和實踐教學內容,學生本人可以自行選擇實驗項目、設計方案、完成實驗報告。在此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強化他們的自學能力,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知識既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又是今人創新的成果,而學習既是對現有知識的理解和傳承,又是對新領域的探索和發現。知識不等于智力和能力,只有在大腦中加工并經過思維的升華,才能形成智慧和能力。所以,教師教學決不能只停留在對知識的講解上,而要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并鼓勵學生在應用知識中創造性地發揮其個性才能。
培養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在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上,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安排一些思維訓練內容,給予大學生廣闊的創新思維空間和合理表現個性的機會,激勵學生養成主動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比如,農科類專業安排一些與生產實際相關的實驗和實習,理工類專業安排學生自己設計綜合類大實驗,文科類專業盡量面向社會,多參加社會實踐等等。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他們的個性特長,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也可以鼓勵他們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問題。同時,這種實踐機會,實現了課上與課下、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淡化專業 強化能力
構建具有創新性、適合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體現精化基礎理論、淡化專業界限、注重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這就要求必須加大選修課范圍,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把素質教育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新個性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在培養單項專業技能訓練基礎上,增加操作性強、思維性強、綜合性強、創新性強的實踐活動和實驗課程,使學生不僅是博覽群書的“學者”,還是有能力、有見解、有創造性的復合型人才。
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和擴大專業適應能力。實踐教學內容應以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為途徑,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眼,從調動管、教、學三方面的積極性入手,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全面設計學生必備的能力項目,科學構架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杜絕實踐教學的隨意性,巧妙安排學生專業實踐、從師實踐、科研實踐、社會實踐等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
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樹立全面教學質量管理觀,做好實踐教學質量的保障監控工作,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具有一定影響的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管理,使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具有全面性、全員性、全程性。
轉變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思維 三大途徑
一、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原動力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必須使小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那么,怎樣才能使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呢?
1.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心興趣是一種帶趨向性的心理特征。興趣是推動人們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而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學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睌祵W教學中的情境教學,能夠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從而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創設問題情景是在教學中不斷提出與新內容有關的情景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與他們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他們才會努力的 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也就是所謂學習興趣的調動。我在教學“線的認識”時,如果為了背出線段是什么,畫一畫線段,那不是難事。但線段的教學,更重要是結合情境,感受線段,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像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所以,從一開始用消防員滑鐵管引入,到最后小明從家到學校的線路結束,整個課自始至終,由近到遠都與生活實際、情境問題密切地結合,使學生一次次、一層層地認識線段以及與線段有關的簡單問題。再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對比”這節課時,我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已知一個魚缸的長、寬、高可以解答什么樣的問題?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可以求出魚缸的占地面積;魚缸的容積;制作這個魚缸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如果知道了水的高度,還可以求出水的體積。于是我讓學生挑選適合自己的題目進行解答,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材施教,減少坡度,保持興趣。減少坡度,這一點對學困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困生就好象公路上的殘車,不堪負重,如何使這部殘車平穩地行使呢?就是讓他們選擇比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這部“殘車”拋錨,打擊學習的信心,這一點作為教師是值得注意的。
二、情感滲透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內動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數學知識的滲透,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固然至關重要,然而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滲透”,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謂情感“滲透”,是指教師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以情感人,創設情境,激趣。用“情感的鑰匙”,去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情感’滲透”對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所起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培養思維創造性的“興奮劑”
教學過程既是師生休息傳遞、交流的雙向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如果師生是在一種和諧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交流,學生的積極性必然高漲,他們就能獨立思考,勇于發表意見,充分表現自己。
2.給予信任與尊重是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的“催化劑”
任何一個教師信任與尊重部分學生并不難做到。比如,教師往往信任與尊重那些聰明、聽話、學習成績或自己性格接近的學生,但是對那些智力發育遲緩、有嚴重缺點和缺陷、與自己意見不一致、不尊重自己的學生,如果也能信任與尊重,就不容易做到了。每個學生,即使常常受到批評的學生,也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欲望,也有對成功的期盼和肯定的渴求。如果數學教師能夠向這些學生展開愛的翅膀,那么這份愛心對于他們來說尤為珍貴。如果能夠為學生創造表現和體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他們就會表現出異常的積極態度,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而真摯的情感。他們會把感激之情化作學習的動力,因而,他們思維的發展過程中,就會有奇跡發生。
三、課堂新授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陣地
布魯納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睕]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在創造?!奔从蓪W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創造出來,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如果說引入階段是思維的創造性啟動期,那么新授階段是思維的創造性形成期。
1.依據新授內容創設情境誘導創新
陶行之說:“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蔽蚁耄虒W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創新的情境,教師巧妙的構思、精心的設問都是誘導學生創新的有效途徑。
2.把握新授內容變換角度,鼓勵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用“你是怎么想的”、“還可以怎樣想”、“怎樣做更簡便”等提問方式,促使學生通過讀、想、說、評、議等方式,讓腦、手、口、眼、耳多種感官并用,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轉換角度,多方探索,尋求變換、變異,鼓勵創新。
3.抓好新授時機,鼓勵質疑,引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