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常見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急性氣管炎 支氣管炎 護理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感染是此病常見的發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為常見,包括腺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細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體、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屬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較強的物質所致。常見致病因子有粉塵、冷空氣、刺激性氣體(強酸、強堿、某些揮發性溶劑)等。吸入能夠引起機體產生過敏反應的物質,如花粉、有機粉塵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過度勞累、著涼也可誘發本病。主要病理改變為氣管-支氣管充血、水腫、纖毛細胞損傷、脫落,分泌物增加。炎癥消退后,氣管-支氣管黏膜的結構和功能多能恢復正常。
(二)臨床表現
起病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聲音嘶啞等;發熱時可有頭痛、乏力等癥狀;炎癥累及支氣管黏膜時,可有咳嗽和咳痰,這是急性支氣管炎的主要表現;開始以干咳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隨病程發展可轉為膿痰,偶有痰中帶血;有時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咳嗽,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嘔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續2~3周,甚至更長時間;伴支氣管哮喘時,可有喘息、胸悶和氣促,聽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氣道分泌物增多時,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干濕啰音,氣道分泌物增多時,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干濕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無其他并發癥。本病癥關和體征如遷延不愈可轉為慢性支氣管炎。
(三)診斷要點
急性支氣管炎主要通過癥狀和體征、胸部X線片、血常規檢查、病毒抗體檢測和痰細菌學檢查作出臨床診斷。胸部X線檢查可無異?;蛴蟹渭y理加深。
(四)治療原則
此病一般無需住院。如有合并癥或有其他慢性病史的病人可根據病情給予對癥處理;對于咳嗽劇烈者,可用止咳祛痰藥物治療,但需慎重使用鎮咳藥;對有支氣管痙攣喘息癥狀者可適當應用茶堿類或β2-受體激動劑;對有發熱的病人,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飲水,或應用解熱鎮痛藥物治療;應用抗生素要有病原學檢查依據,否則不宜作為常規使用藥物。
(五)護理
1.護理評估
(1)病因評估 詢問病人健康史,發病原因、與周圍環境因素的關系,以便幫助病人識別疾病的危險因素。
(2)病情評估 主要是對病人呼吸道癥狀、體征,如咳嗽、咳痰、頭痛、乏力、胸悶、氣短和發熱等,以便為制定護理措施提供依據。具體內容包括:咳嗽性質,如干咳、陣發性或持續性,伴隨的癥狀及影響因素等。
(3)健康行為與心理狀態評估 主要評估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視程度,評估是否掌握疾病預防及注意事項,同時,注意病人所伴隨的相應的心理反應,如呼吸道癥狀導致病人社會適應能力的改變,胸悶、氣短所引起的緊張和焦慮等心理狀態改變。
2.護理診斷 病人可存在的主要護理診斷與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常見護理診斷基本相似,但與個體差異有關。護士可根據病人不同相關因素提出確切的護理診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患者均為糖尿病足患者,臨床診斷結果與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第一屆全國糖尿病足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相符。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58至76歲,平均年齡(67.2±2.5)歲;病程6至16年,平均病程(10.4±3.5)年;引發因素:因糖尿病性大皰并發糖尿病足8例,腳癬感染6例,熱水燙傷4例,誘因不明者2例。上述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壞疽部位分別為足趾和足底。
1.2 護理方法
主要的護理措施包含血糖控制、心理護理、創面護理及家庭健康教育等。
1.3 療效判定
(1)痊愈:治愈:創面愈合,且痂皮已經形成。
(2)好轉:創面愈合情況良好,壞疽處分泌物大量減少。
(3)無效:為達上述標準則可判定為無效。
2 結果
經過護理干預,20例患者中,16例痊愈(80%),3例好轉(15%),1例無效(5%)。創面愈合時間為4至8周,平均時間(6.5±1.5)周。
3 討論
糖尿病足屬糖尿病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致殘率高。據相關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5%的患者感染不同程度的足潰瘍,約有1%的患者因為糖尿病足而截肢。本次研究過程中,對20例糖尿病足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護理效果較佳。結果顯示,16例痊愈(80%),3例好轉(15%),1例無效(5%)。與一般研究結果相同,由此可見,護理干預也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
結合本次研究資料和多年臨床護理經驗,筆者認為糖尿病足的社區護理措施應當包含以下內容:
(1)嚴格控制血糖。根據患者體重、年齡及日常運動量為基礎制定降血糖計劃。指導患者定時定量進食,因老年人腸胃功能下降,故而不應飽食。但是應當平衡營養,做到食譜多樣化。定時檢測患者血糖,根據血糖變化對胰島素的注射量予以調整,力求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
(2)心理護理。本次研究過程中,有6例患者于護理初期喪失抵抗疾病的信心,且伴有抑郁癥狀。糖尿病屬一種慢性病,治愈難,糖尿病足的防治是一個長期過程,患者多難以承受長期的行為干預和病情困擾,產生消極心理和精神壓力屬于一種常見現象。故而,護理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家庭情況、個性特點和心理特征針對性給予教育和指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以增進感情交流。另外,可向患者例舉一些病情治愈案例,說明現今關于該病癥的研究進展,以增強其抵抗病情的信心。
(3)創面護理。督促患者每日檢查雙下肢有無水泡和雞眼,腳底皮膚是否變色,腳趾間是存在裂口且是否并發感染。告知患者泡腳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長,水溫38至40℃即可,而時間以10分鐘左右為佳。同時可依循醫囑按時給予藥物治療。根據患者足部潰瘍的嚴重程度和是否合并感染來進行處理,如果患者僅為局部紅腫,則先行硫酸鎂予以濕敷,而后給予混合液(胰島素8U+鹽酸山莨菪堿注射液10ml+生理鹽水100ml)進行沖洗,最后于潰瘍局部涂抹濕潤燙傷膏即可。如若已經形成膿腫,則應及時進行排膿措施。
[關鍵詞] 脾切除術后;常見并發癥;護理方法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262-01
1 臨床資料
1.1 基本資料 本組100例脾切除術患者當中: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在40-70歲之間,平均年齡48.5歲,40-50歲之間45例,51歲-60歲之間44例,61歲-70歲之間11例,患者多為中年人。手術之前診斷得知:脾功能亢進35例,外傷性脾破裂25例,脾挫裂傷12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例,脾臟腫瘤15例,門脈高壓脾大脾功能亢進5例,經過我院積極治療和護理已全部康復出院。
1.2 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發生并發癥的有20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0%。其中:腹腔內出血4例,術后發熱6例,膈下感染2例,血栓形成3例,肺不張3例,胃瘺2例。
2 術后常見并發癥護理措施
2.1 出血 多發生于手術后早期,常由于脾臟血管及側支循環血管的損傷,血管的結扎線不緊或滑脫、后腹膜創面滲血等所引起[1]。一旦發生出血,常需要再次開腹止血,術中對于手術也應反復檢查、并徹底止血。對于肝硬化患者或者血液病患者,可以有針對性地糾正凝血功能。
護理措施:①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若有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生,對已發生休克者應迅速建立暢通的靜脈通道,及時輸液,必要時輸血。②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③觀察腹部體征的情況,注意有無腹腔內出血癥狀,有無移動性濁音等。④血常規疑有內出血的,需動態了解紅細胞、血紅蛋白與血細胞比容的變化。⑤準確記錄24小時尿量,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⑥觀察腹腔引流管的顏色、性狀及量。⑦其他必要時行診斷性腹腔穿刺、B超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2.2 感染 常見的是左膈下感染,有時可形成膈下膿腫。多與積血或手術中損傷胰腺有關,手術后膈下放置引流,可減少膈下感染發生的機會。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其發生。一旦發生常有發熱、胸水等表現,B超及CT檢查可獲得明確定位診斷,可在超聲波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輔以抗生素[2]、物理治療、全身支持治療,經久不愈時應開腹引流。
護理措施:①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特別應注意觀察體溫的變化,如果出現發熱,應給予積極的對癥處理,行物理降溫,必要時藥物降溫。②觀察腹部體征,注意有無腹膜炎等感染的癥狀和體征。③指導有效的深呼吸,咳嗽咳痰,鍛煉肺功能。④監測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是否增高。⑤必要時輔以有效抗生素治療,以控制感染。⑥B超及CT檢查以明確定位診斷。
2.3 血栓形成 脾臟切除術由于血小板異常升高,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多見于下肢靜脈、脾靜脈。前者可導致下肢血液回流障礙,嚴重者可因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甚至死亡。后者多數患者表現為持續較久的低度或中度的發熱;少數嚴重者血栓可由脾靜脈延伸至門靜脈,發生門靜脈血栓,臨床上出現腹痛、發熱、白細胞升高及黃疸等,有時甚至可促進門靜脈壓力增高導致食管下端曲張靜脈破裂出血。一旦出現血栓形成,后果嚴重,處理困難,預后不良,因此重在預防。
護理措施:①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情況,應給予積極的對癥處理。②仔細觀察腹部體征。③指導并鼓勵患者早期床上活動,臥床期間進行肢體主動和被動運動。膝、踝、趾關節的自主伸、屈、舉腿活動,促進靜脈血回流,防止血栓形成。若病情許可,鼓勵患者盡早離床活動。④對輸液的患者,盡量保護其靜脈,避免在同一靜脈的同一部位反復穿刺,預防靜脈管壁受損,對于輸注有刺激性藥物時,應避免藥液外滲出血管,若不慎外滲,應給予積極的處理。⑤避免在膝下墊硬枕,過度屈髖,以免影響靜脈回流。⑥若手術后患者出現站立后下肢沉重,脹痛等不適,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應及時告知醫師,并給予積極處理。
2.4 肺不張 可能與手術部位影響膈肌的運動,手術時對膈肌的刺激,以及手術后膈下感染引起胸膜腔積液有關[3]。表現為術后早期發熱、呼吸和心率加快,繼發感染者,體溫升高明顯。胸部X線檢查見典型肺不張征象。
護理措施:①術前做有效的深呼吸鍛煉,術后可練習吹氣球等鍛煉肺活量的方法。②臥位取半臥位,可使膈肌下降,以增加肺活量。③協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勵自行咳嗽排痰,可捆腹帶以保護傷口。④做好口腔護理及霧化吸入,保持口腔的清潔,并能減少肺部感染的機會,利于痰液的排出。⑤出現肺部感染者,可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療。
2.5 胃瘺 脾切除后胃瘺多發生在胃底大彎側,常由于斷流后胃壁局部缺血壞死穿孔或者手術直接損傷胃壁未處理所致。
護理措施:①禁食,安置胃腸減壓,妥善固定胃腸減壓管,防止松動和脫出,更換固定用膠布時,應確保胃管固定在規定的位置。②保持胃管通暢,定時擠捏管道,勿折疊、扭曲、壓迫管道,及時傾倒胃液,保持有效負壓。③若胃管不慎脫出,應立即通知主管醫生,由醫生或在醫生的指導下重置胃管,以免損傷手術吻合口。④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和量,若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積極給予處理。⑤做好口腔護理及霧化吸入,防止口腔及肺部感染。
3 總 結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脾切除術后細心的觀察和精心的護理是治療并發癥最主要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章華麗,胡麗梅,朱翠萍.脾切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4(12):102-105.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腦卒中;壓瘡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094-01
腦卒中屬于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直接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其具有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癥狀重、致殘率高等特點。腦卒中患者因腦部疾病造成了意識障礙與功能障礙,極易發生安全意外事件,如:壓瘡、跌倒與燙傷等。壓瘡作為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發展與患者的年齡、體質與護理措施等均有著緊密的聯系。據資料顯示[1],腦卒中1年后,患者發生壓瘡高達22%,嚴重影響著機體功能的恢復,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住院花費,降低了患者生存質量。因此,腦卒中患者發生壓瘡前,要實施預防性護理措施,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2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分別行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研究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報道內容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是收治的276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54例,女122例,最小32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61.3±2.5)歲,平均住院時間(46.1±3.4)d,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與頭顱CT檢查,均符合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標準,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住院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了解患者病情,輔助患者及時翻身,在壓瘡部位貼透明敷料,對患者進行按摩,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輕微活動。
研究組行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皮膚情況、心理問題及意識情況等,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制定預見性的護理規劃。
(2)落實預見性護理措施:①翻身、按摩與活動,行30°翻身法,2h/次,如果患者伴有循環功能障礙,1h/次,堅持側臥位交替順序,左側位30°、平臥位、右側位30°,臥位2h后變換,保證氣血通暢與血液循環;如果患者病情較重,可利用氣墊床,通過充放氣按摩受壓部位,減少受壓時間;同時,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翻身,放置好頭部。②皮膚護理,對患者進行擦浴,2次/d,保證皮膚干燥,在長期臥床后,尿液、引流液與便漬等會侵蝕肌膚,造成肌膚潮濕,此時護理人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清理擦洗,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及時更換切口或引流管的敷料、定期更換床單被褥、叮囑患者更換衣物。③營養護理,指導患者飲食,如果患者無法進食,可利用鼻飼或靜脈輸入營養液;如果患者可進食,要補充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類物質,保證體內能量,利于改善病情。
1.3觀察指標
記錄腦卒中患者壓瘡的首發時間;壓瘡等級:Ⅰ期是指局部皮膚呈紅熱狀態、伴有疼痛感,Ⅱ期是指局部皮膚呈深紅、深紫色狀態、伴有疼痛感,并出現水皰,Ⅲ期是指局部皮膚壞死、局部皮膚出現大量水皰[2]。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與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
2結果
研究組治愈136例,中度殘疾1例,重度殘疾1例,無死亡病例,治愈率為98.55%,對照組治愈134例,重度殘疾2例,重度殘疾1例,死亡1例。治愈率為97.10%,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壓瘡首發時間為(14.1±2.1)d,對照組為(5.6±1.1)d,兩組壓瘡首發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壓瘡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它是指患者皮膚受摩擦力、剪切力與壓力的影響,而出現的局限性損害,同時潮濕也是誘發壓瘡的重要因素。為了避免壓瘡的出現,在護理中要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
本組探討了預見性護理措施在預防腦卒中壓瘡中的應用,其結果為研究組的壓瘡首發時間、壓瘡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實際預防壓瘡過程中,護理人員十分重要,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完善自身的專業技能,改進服務態度,并要保證入院宣傳、基本護理及心理疏導等措施的全面落實。入院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腦卒中并發癥的相關知識,利用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其認識壓瘡的概念、成因及與之相關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患者及家屬將逐漸形成預防壓瘡的意識,進而利于提高患者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護理過程中,要全面執行基礎護理,主要有定時翻身、保證床單清潔干燥、實施飲食指導等。同時,腦卒中患者極易出現焦慮、失望、悲觀與易怒等負面情緒,而不良心理狀態影響著治療的效果,因此,護理人員積極開展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使其積極、主動配合護理,進而減少壓瘡的出現[3]。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措施在預防腦卒中壓瘡中應用具有積極的作用,預防了壓瘡問題的出現,提高了護理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歐紅梅,劉惠群,吳敏燕.預見性護理在腦卒中患者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5):158+160.
1 觀察的重點對象
1.1 危重患者 病情變化快,如觀察不及時,會失去搶救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1.2 疑難未確診患者 病情復雜,尚未掌握其發生發展規律,在未做出確切診斷前,應嚴密觀察,常巡視、多提問與交談,可助于早診斷、早治療。如本院收治過一位孕8個月雙胎羊水過多癥患者,合并貧血、水腫,入院后體溫仍逐漸升高,根據病情不應出現高熱,患者無產兆,無破水也無宮縮,給予對癥治療護理,但體溫仍下降不明顯,通過巡視病房與家屬本人交談后得知:患者入院前兩三天進食了變味的豬肉,有過腹痛,大便次數不多,因此聯想到高熱很可能是中毒性痢疾所致,及時采取了對癥治療護理,病情得到了控制,體溫降至正常。
1.3 新入院患者 通過觀察可以了解掌握病情,寫好護理計劃交接班簿,為下步治療護理提供依據。
1.4 手術前后患者 觀察病情變化,可有助于醫生手術的順利進行和術后治療護理,特別是對并發癥早預防早處理。
1.5 進行特殊治療或檢查的患者 重點觀察療效及副作用。
1.6 嬰幼兒及老年患者 身體抵抗力較差,病情變化快,也應重點觀察。
2 觀察的重點內容
各種疾病都有其一定的發展規律,應據不同的病種及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重點觀察的內容,并把觀察結果相互聯系起來,綜合分析,從中找出內在的規律性。一般來講,無論各種疾病,筆者認為應把以下幾個方面作為重點內容。
2.1 一般狀態的觀察 包括意識、表情、面色、姿勢、、飲食、睡眠及各種反射等。
2.2 對瞳孔的觀察 瞳孔的變化是許多疾病,尤其是顱內或中毒性疾患中病情變化的重要特征。對瞳孔的觀察包括雙側是否等大同圓,對光反射是否存在等,如兩側瞳孔縮小,常見于應用冬眠藥物和有機磷中毒患者,縮小程度與中毒深度成正比。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并伴有意識障礙,提示腦疝、腦受壓、血腫等的出現。兩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常見于臨終患者。
2.3 生命體征的觀察 包括T、P、R、BP。通過對生命體征的觀察,可以了解機體重要臟器功能活動情況,是身體內在活動的一種客觀反映,它們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系,并可反映某種疾病的病情發展階段及疾病的轉歸。
2.3.1 體溫的變化 異常時檢查體溫并注意其變化規律,可為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如傷寒患者體溫表現為稽留熱,而敗血癥、風濕熱及重癥肺結核患者體溫則表現為弛張熱等。
2.3.2 脈搏的觀察 脈搏的速率、節律較強弱的改變可以提示病情變化,如休克患者脈快速而弱。
2.3.3 呼吸的觀察 呼吸頻率、深淺、節律的變化都可提示病情變化。如呼吸過快或過慢常為早期呼吸衰竭的象征;嚴重的呼吸衰竭有點頭呼吸、潮式呼吸三凹征等,常見于肺心病、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故觀察病情時,應注意每一個細微變化,才不能錯過機會,及時作出判斷,及時處理。否則呼吸暫停超過一定時間,則難以挽回。觀察呼吸還應注意其氣味,如肝臭常見于肝昏迷,爛蘋果味常見于糖尿病昏迷患者,氨味常見于尿毒癥昏迷。
2.3.4 觀察血壓 血壓高低直接影響各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如血壓低于80/60mmHg時說明休克嚴重。若血壓聽不清,是病情惡化的標志。
2.4 對皮膚黏膜的觀察 包括皮膚彈性、顏色、溫度、濕度有無皮疹、出血點及水腫等。如:肝膽疾病患者的皮膚、鞏膜黃染,肝硬化患者有蜘蛛痣,如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四肢末端及口唇紫紺,說明微循環灌注量不足。如流腦患者,皮膚黏膜發花,皮下出血點是病情危重表現,口唇呈櫻紅是酸中毒的象征。
2.5 對大小便及排泄物的觀察
2.5.1 對大便的觀察 大量黏液便多見于腸炎,兼有血液常見于痢疾、腸套疊。
2.5.2 對小便的觀察 可反映腎功能,如休克患者每小時尿量少于30ml時,說明休克嚴重,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并有甜味,有機磷中毒患者有蒜味。
2.5.3 對嘔吐物和咯出物也應細致觀察 如出血前先有惡心應考慮是否為上消化道出血;若吐血前無惡心而有咳嗽則應考慮是否為呼吸道咯血。低位梗阻時,嘔吐物是糞水;肺水腫時咯出粉紅色泡沫痰;顱內壓增高時,嘔吐呈噴射狀。
2.5.4 對婦科陰道分泌物的觀察 滴蟲性陰道炎,白帶增多,呈稀薄泡沫狀,灰白或綠色等。
3 其他方面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