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基本內涵

教育的基本內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基本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育的基本內涵

教育的基本內涵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教育 內涵

中圖分類號:D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8-0251-0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發展迅速,新市場日益增多,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更多機遇和挑戰。高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高校是他們步入社會前的最后學習階段,因此高校創業教育質量對大學生創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學生經歷和閱歷尚淺,大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自身的發展、職業規劃、創業發展等問題認識還不完全成熟,對部分大學生而言甚至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對創業教育必須深入的學習和掌握。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含義

從字面來看,大學生創業教育主要是針對大學生進行的關于創業理論實踐方面的培養和教育。有學者指出創業教育是一種關于創新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主要體現在受教育者在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行為創新,開辟或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并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動。也有人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以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學生從事創業活動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目前教育教育界一直高呼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發展和深化的表現形式之一。目前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具體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不過都有相似性,其主要理念大致都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主要體現在通過教育使大學生具備較高的創業意識、創業思想和創業能力。創業活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一項具有實踐性的系統工程,對創業者綜合素質的要求非常高。具體來說,創業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在個人或者團體掌握扎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業意識,進一步提高創業者能力、社會適應性、市場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以此來開展創業活動,保障創業成功。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在創業教育過程中,教師或者成功創業者要給大學生講授、傳授創業相關知識、理念、精髓和技巧,幫助大學生合理定位,盡快找到適合自己創業的計劃。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與創業目的有密切聯系,旨在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創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針對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等方面開展教育;其次進行創業實踐活動必備的創業知識結構、創業能力等教育,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保證高校創業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具體說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容應當包含創業精神學、創業知識論、創業實踐論。

(一)大學生創業意識教育方面

大學生創業意識教育是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心理動力傾向的外在表現,它是是創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創業的需要、興趣、動機、信仰和世界觀組成,這些在創業意識中都會體現出來。創業意識影響著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態度和行為,對于大學生而言,在他們創業態度和創業行為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樹立獨立自主、吃苦耐勞的創業意識勢必不可缺的。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每個創業者最基本的誠信保障,在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的過程中,必須把他們思想品質教育放在首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實質是大學生創業熱情和激情,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思想和創業意識,主要體現在無論心理上還是行動上都敢于創業、樂于創業,善于創業。其次是創業心理教育,眾所周知創業具有一定風險性,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創業者來說非常重要,所以要加強創業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對于創業者在實踐中遇到的風險或者困難都要有針對性的加強訓練,在挫折面前創業者要科學調節,樹立自信,敢于承擔風險。通過創業心理教育,使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團隊合作精神日漸成熟。第三廣泛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不容忽視。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創業者不能閉關自守、閉門造車,良好的人際交際決定著創業機遇。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要和工商、稅務、銀行、客戶、企業職工以及市場打交道。這就要求創業者具備良好的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在某種意義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團隊協作和與人溝通更是貫穿企業創建的全過程,這就對創業者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創業教育中一定要加強社交能力的培養。

(二)大學生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

首先是創業知識教育。創業的挑戰離不開創業知識的積累。對于創業者來說創業知識直接決定著創業者的創業目標。曾有學者調查發現許多創業家的成功方式,尤其是在高科技高層次領域取得成功的創業者,無疑不具有深厚的創業知識。雖然這些成功者的學歷學位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成熟的思維模式、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和洞察敏銳的認知能力。概括起來大學生創業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大學生創業所需的工商管理知識,大學生創業所需的企業管理知識,大學生創業所需的金融、財務、稅務知識,大學生創業所需的法律法規知識,大學生創業所需的公關交際知識。綜上所述創業所需要的知識是系統而繁雜的,大學生想成功創業,必須有科學的規劃,扎實的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學生要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創業項目,這樣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教師要有意識進行這方面知識培養。

其次是創業能力教育,創業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決定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創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決策能力。決策能力就是當創業者遇到問題時能夠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應對現有的狀況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第二是經營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所有活動。狹義是指在企業內部,為使生產、營業、員工、財務等各種業務,能按經營目的順利地執行、有效地調整而所進行的系列管理、運營活動。第三是創新能力。同志曾經提出“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經濟進步的核心。國民的創新能力,不僅事關自己的事業發展前景,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發展力的重要標志。創新能力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21世紀的一本“護照”。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振興具有戰略意義。

結束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教育者孜孜不倦苦苦追尋的問題。為了構建更適合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核心教育,為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筆者認為高校教師首先應當在大學生創業教育這門課程中狠下功夫,拓寬視野、轉變教育觀念、不斷完善創業教育制度體系。作為高校要建設強有力的創業教育師資、營造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在創業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切勿偏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軌道,務必把創業教育落到實處,作出成效。

參考文獻

[1] 龔文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初探[J].管理學家,2013.04

教育的基本內涵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校 人文素質教育 道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144-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中,“道”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范疇,也是當代大學生不斷探尋和追問的重要概念,毫不疑問理應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學體系研究的基本內容。因此,從根本上厘清“道”的基本內涵,這不僅在理論研究上是重要的,在教育實踐上也是有益的。

一、何為“道”

“道”是老子哲學中最重要的范疇,是老子哲學的核心。“道”的最初含義為具體的道路。《易經》中“道”字,先后出現四次。《尚書》《詩經》《左傳》中,“道”亦是常用詞。《易·履卦九二》說:“履道坦坦”,意為行走的大路平平坦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道”字都是“行”中夾一“首”,指人行走于道中,這是“道”的最初含義。《說文解字》中也講:“道,所行道也”。老子哲學充分吸取了《易經》中把天體運行的軌道稱為天道,把人行事所遵循的法則稱為人道的思想,首次將“道”置于哲學的最高范疇,把作為規律、法則意義的道提升為作為萬物本原、始基之道,把具有控制、支配功能的道生發為具有化生功能和本體性質的道。可以說,老子的整個哲學體系皆圍繞其所創設的“道”而展開,這對“道”無疑是個重要突破。

《老子》第一章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認為以往所說之“道”皆為可道之道,不是“常道”,而“常道”才是他自己所要言說之“道”。按照《老子》的觀點,我們既無法聞其聲,亦無法觀其形(寂兮廖兮),所以這種言說是極不容易的。“道”不是某物,它無形無象,無法感知。“道”沒有具象,以潛藏方式存在,只能意領,不可言說,一旦說出,便失卻其本真,勉強用“道”字稱呼,也只為方便起見。“道”雖然沒有固定的形體,超越了我們的感覺知覺,但它并非空無所有。“道”是物,是渾然一體之物,是真實的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是一實有的存在體,但又不同于某一具體的存在物,它不是某物,而是一種潛在的存在,人們無法憑借感官而感知,因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道”既是精細微小的,又是廣大精深的。它沒有具體物象,但它的確是物。它廣大無邊,無法用一種形體去界限,所以“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總之,“道”是最廣大、最精微、最普遍的存在,這個在宇宙間唯一的、絕對的實有的存在體,它本身是永久常存的,其“先天地”而存在,亦即無始而存在。天地不能久,唯道能久。“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它“獨立而不改”(《二十五章》),不因外物變化而變化。它亦非固定不變,其“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始終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道”是一個變體、一個動體,世間萬物皆因“道”而持續在“變”、在“動”。“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因它物的生滅變化而有所影響,“道”時間上可以無始無終,空間上可以無所不在。“道”作為宇宙的本體即作為天地萬物普遍的永恒的內在根據,具有無限的包容性、可能性和創造性,“道”不是某種物質性實體,也不是純粹的邏輯思維形式,而是形而上的永恒存在的非物質實體。

二、“道”統“有”“無”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這個實存體,不僅在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地萬物皆由它所創生。“道”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二十五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以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道”是一切存在的始基,是“萬物之宗”,生,是“道”的功能,它生成天地萬物,是天地萬物之母。“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生發者,具有無窮的內驅力和創生力,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皆為“道”之內驅力與創生力不斷生發的一種顯現。

老子在第一章中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在第四十章中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可見,“無”和“有”都是指稱“道”的。這里的“無”“有”是老子哲學的專有名詞,在老子哲學體系中,“有”“無”這一對概念是僅次于“道”的,而且是處于連接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萬物”的關鍵性位置。

“無”在帛書及通行本中,其繁體字為“無”。“無”字,在上古時期與人們試圖和不可感知的神靈相交通的樂舞密切相關,因而這個“無”,不等于沒有,只是無形無象,不可感知,“無”是“有而似無”。老子哲學中的“無”,并不是對宇宙萬物本體的否定,它是宇宙最初的本源,是“道”作為虛名之神時的命名。“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十六章》)在老子看來,萬物紛紛紜紜,但最后總要返回到自己的始基,而始基之處,呈現虛靜的狀態。可見,這個始基即是“無”,故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體現“道”作為始物之小。由此看出,“無”為萬物最初的始基,它是“虛”狀的東西,有靜、“小”的特點。老子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這一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混沌的東西,為天地之母,它就是“有”。

“有”是“道”作為生養之神時的命名,可直接產生天地萬物。“有”不再如“無”般虛曠,它是“純有”,是對“萬有”的抽象和超越,是“道”在形而上的顯現和展開。“有”,“周行而不殆”,有動、“大”的特點,故老子說:“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可以體現萬物之歸終,展現萬物之邊界,顯示道體之大,是道所生發的“一”“二”“三”之總和。

“無”和“有”似對立又相連續。“無”蘊藏著無限未顯現的生機,“無”包含著無限之“有”;“有”是潛在于“無”中之“有”,是“無”中之“有”。“無”不是世間萬物中的客觀實體,它總與人相關,是生命本真存在的境界。“無”是“道”本體性的表現形式,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道”。“無”自始至終都滲透著老子對本體存在的深切體悟,它是一種自明性的存在,任何指稱不但對它毫無意義,而且只能是對它的破壞。“無”是對“道”的一種無言的呼喚,是一種否定的積極力量,它是以保護“有”之真為最終歸宿。“虛”和“靜”都是“無”的特征,虛之動的出發點是“真”,靜之歸的落腳點也是“真”。虛是以“無”為出發點向“有”的著陸,靜是以“有”為出發點向“無”的復歸。虛極而動,動極則靜,沒有“無”,“有”就成了無源之水,沒有“有”,“無”變為無本之木。從“無”現萬物之始,從“有”現萬物之回歸。“無”非空“無”,由“無”而“有”,“有”非空“有”,“有”終歸“無”,不可持“有”而忘“無”,亦不可持“無”而棄“有”。“無”與“有”相反相成、相互轉化,集中體現了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法則,賦予了事物以完整的意義,老子本體之“道”就是通過“無”與“有”的相互生成、相互轉化進而獲得了一種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無窮無盡生命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和“無”統一于“道”之本體當中,“有”是萬物之母,“無”是“有”的根源。“無”與“有”的統一即為“道”之本質。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體系研究》(GBC121110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中華書局,1984

2.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詹劍峰.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馬德鄰.“無”在——論老子“道”形上思維的核心概念[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

5.牛方玉.釋老子“有”、“無”[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

6.余愛嫵.試釋《老子》的“道”、“無”、“有”、“一”[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4(05)

7.張敏.論老子之道——人的內在生命呼喚[J].運城學院學報.2003(06)

8.張新水.論老子之“道”非“有”非“無”亦非二者之統一[J].蘭州學刊.2005(03)

9.王暉.論老子哲學的“無”[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0(01)

教育的基本內涵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能力本位 體育專業 團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On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m Building of Basic "Competency-based"

PENG Sen, LIU Yulan, LIU Fei

(Hu'nan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1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ocational skills sports talents, the ability to adhere to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of sports teaching reform.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sports, do a vocational specialty i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herefore, clear its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mpetency-based; sports professional; team building

1 “能力本位”教學團隊建設的內涵

1.1“能力本位觀”在教學團隊建設中應用與體現

現代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已由重知識向重能力和素質轉變,也是職業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是否重視能力的培養也是新舊教育觀和人才觀的根本區別。而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職業的能力,因此,體育也要根據職業能力的需要,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職業技能及社會能力、方法能力。所以,高質量的人才,來源于高質量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則取決于高質量的專業教學團隊,專業團隊的綜合素質應是高職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此,以能力為本位,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應成為21世紀教師的基本理念。

1.2 教學團隊建設中的能力要求

教學團隊建設中,能力的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團隊協作能力。因為專業及其相關建設等都需要團隊的合作才能完成,要通過教師個體參與來調動整個團隊的積極性,才能創造性地完成工作。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等相關問題上,還要通過與行(企)業進行有效溝通才能達成共識。因此,團隊精神、協作能力也顯得重要。二是教育教學能力。教學團隊要在掌握有關體育行業的基本知識前提下,熟知當前體育行業職業崗位對人才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夠對學生進行創新實踐能力、技能訓練的指導,也能夠開發以能力本位的課程內容,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學質量。

1.3 教學團隊建設中的素質要求

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體育人才,是高職體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關鍵,應具備:一是職業道德素質。具有良好的師德形象,高尚的師德風范、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還要熟悉并遵守相關行業的職業道德,通過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行業職業道德做出榜樣。二是行業職業素質。行業發展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在改變,通過充分了解體育行業對崗位工作的變化需求,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以“必須、夠用”的原則,通過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加強學生基礎理論、專業實踐技能的學習,以此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來進行專業開發和改造。

2 “能力本位”教學團隊建設的特征

為突出高職辦學特色,體現以“能力本位”的高職體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一般來說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明確以“能力”為教學目標

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體育人才是高職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針對市場需求,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密切聯系行業企業,培養具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高職教育特色。因此,在教學改革上要凸顯開創性和探索性,針對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推行工學結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整個教學團隊集體績效的重要標志。

2.2 合理的以“能力”分類分層的教學梯隊

教學團隊要有一定數量業務能力互補、學歷、職稱、學緣結構合理的教師組成。以中青年骨干為主體,既要有高水平的教學帶頭人,又有來自行業企業的富含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技能和個性應體現知識技能的互補,以此來構建良好的教學實踐平臺。教學團隊既要對任務的完成負有責任,又能充分體驗集體智慧帶來的優勢,享受團隊發展取得的成果。

2.3 具備以“能力”為特征的鮮明團隊精神

高職課程體系已突出職業能力為本位,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等與實踐課程、校內課程、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前后銜接和整合都需要教學團隊成員協同配合,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的課程標準,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教學團隊內部管理是領導權和決策權共享的團隊管理模式,教學團隊帶頭人統領團隊成員目標明確,協調行動,有效管理。

2.4 凸顯以“能力”為特征的有效團隊管理

通過密切校企合作,加強教學團隊專業實踐能力建設;培養和選拔團隊帶頭人,加強教學團隊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系。加強教學團隊內部管理、運行及考核機制建設。

教學團隊內部管理應是領導權和決策權共享的團隊管理模式。教學團隊帶頭人的領導作用不再是傳統組織中的領導權和決策權的獨享,而是在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在信任基礎上形成承諾。明確團隊發展方向。鼓勵教師將科研融入教學內容中,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團隊合作。教學團隊將依托合作單位和實習基地,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實踐,全面提高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實踐動手能力。

2.5 創新以“能力”顯著的教學成果

教學效果的優劣是衡量教學創新團隊的根本性指標,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以及學生、專家、同行的認可度等方面衡量團隊的教學效果。團隊成員都應堅持教學一線工作,以教學大綱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和實訓質量。團隊還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設計課題、提供平臺,促進學生實現就業。

要實現發展學生的“能力”創新,就要充分發揮高職體育專業的教學優勢,從注重創新實踐操作、增強實踐教學的探索性,來指導學生自行設計實踐過程,挖掘實踐教學中可利用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

基金項目: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ZJB2012035

參考文獻

[1] 韓慶祥.能力本位[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2] 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質本位轉變――職業教育的變革[J].教育研究,2002(2).

[3] 王瑩.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4] 林若波,林漢順.基于能力本位的立體式教學體系的建模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2).

[5] 和震,吳萬雄.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歷史背景與理論基礎分析[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2(10).

[6] 陳麗金.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教育的基本內涵范文第4篇

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現狀與思考

論現代大學制度的公正性及其實現

關于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基本原則的思考

再論現代大學制度的結構特征

中西大學制度理念比較分析

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演進及特征

發達國家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

發達國家政府與高校關系研究

法國高等教育入學制度概覽

美國高校的經費來源及啟示

美國高校董事會制度研究

美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流動政策與實踐研究

美國文理學院課程體系特色探析

英國高校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發展及啟示

英國科研評估制度研究

日本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制度改革研究

印度理工學院教學管理制度管窺

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若干要素分析

我國大學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制度建構

關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若干思考

公共教育服務的形成、內涵與供給機制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范疇研究

我國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創新及構建

國外公共教育服務改革成效與啟示

公共教育服務的國際比較分析

教育質量標準監測及其結果使用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概述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標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我國幼兒園教育質量標準研究

美國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成長與培養體系的研究

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國際比較研究

世界主要國家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比較研究

創新型國家建設與基礎教育的使命

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對創新人才成長的作用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標體系的初步思考

初中教育內涵發展與全面提升的區域推進研究

論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高等教育質量:價值取向和質量標準維度的統一

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教育服務類型研究——以朝鮮和古巴為例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公共教育服務類型研究

論將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我國義務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研究:問題與對策

義務教育階段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經費投入保障研究

中等職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疇探析

論將民族地區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圍

試論將特殊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論將農民工子女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教育的基本內涵范文第5篇

基金項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及推進機制研究”(編號:14XJA880004),主持人:王資。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6-0074-07

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質量評價的研究與實踐,是對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選擇。高職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達到一定規模,就需要借助一些隱性或顯性指標來判斷其發展的層次和水平。縱觀那些發展較為突出的高職院校,相互之間必然存在許多共同的特征和一致性。發掘這些共性特征,厘清有關概念、重新審視內涵發展有關的價值取向問題,能夠增強高職院校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相對于現有的評估制度和體系,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是一項開創性的工程,在適度借鑒實踐經驗和現有評價體系的同時,還要對現階段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從而制定出符合內涵建設導向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而明確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正是構建該評價標準的主要依據。

一、對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研究的探索分析

對于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關鍵要素的把握和歸納,我們主要考慮從影響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和體現內涵式發展的要素入手,通過對內涵建設的概念審視、質量標準制定、推進路徑選擇等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高職教育領域專家的一些比較權威的描述,獲得更多關于內涵發展的理論佐證。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到底有哪些呢?眾多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董剛、楊理連(2011)提出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作為發展結構模式的一種類型, 其核心構成包括具有明確職業價值取向的圍繞人才培養為中心的所有活動和要素的集合。其中,人才培養規格、培養模式創新和人才培養制度改革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三者相互聯動,構成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完整體系[1]。董剛、楊理連、張強(2013)在對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提出進行高職內涵式發展質量評價應采取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全面考察影響或體現內涵式發展水平的各個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以便有效控制與評價。并認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評價應從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提升、綜合實力提升、服務能力提升三個維度展開評價[2]。張洪春、溫中梅(2014)認為在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多維結構中,資源整合、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是三個最基本的發展維度[3]。魯武霞、馬建富(2012)面對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輪推進,提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任務是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能力、資源整合運作能力、服務區域經濟能力以及院校管理能力[4]。喬萬敏、邢亮(2009)通過對大學內涵式發展的內涵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提出內涵發展要在宏觀上要搞好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方略和發展路徑;在微觀上要把提升質量、凸顯特色、服務社會、協調發展作為重點,在服務地方的過程中探索個性化發展的新路[5]。徐偉、王德清提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總體要求要從厘清辦學理念,準確定位發展,合理布局專業及專業群,形成特色育人模式,融入區域規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等幾個方面入手[6]。

目前,高職教育評價傾向于對“硬”實力,比如辦學條件、辦學成果、教學投入等方面的評價,而對學校內部的精神品質、制度文化以及外部社會聲譽等“軟”實力重視不夠。隨著內涵式發展的不斷推進,軟實力被不斷提及。實際上,“硬”實力和“軟”實力在促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方面的影響力是缺一不可、互為支撐的[7]。我國高等教育在基本實現大眾化之后,既然選擇了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的發展模式,就應該從關注硬指標的顯性增長轉向致力于軟實力的內在提升。高職院校應從弘揚大學精神,繁榮校園文化;明確辦學定位,完善發展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升自身軟實力,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8]。

歸根結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程度作為主要標準的,培育高素質的具有專業技能的合格學生才是評價高職教育質量的主要方面,高職院校中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人才培養展開的,辦學模式、專業建設、校園文化、師資隊伍、辦學特色、高校管理等基本要素都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外在體現[9]。在高職院校的運營發展過程中,正是這些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要素持續運行,構成了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運行模式。

在內涵建設的背景下,作為高職院校在制定評價標準的過程中,應該重點納入那些能體現內涵式發展要求的要素,這些要素不僅是制定評價指標的依據,也是對各高職院校實施內涵建設的一種導向和引導各院校明確內涵發展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

二、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實質的解讀

高職教育經過一個階段的跨越發展后,內涵發展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提升自身辦學吸引力的核心任務。從概念上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一定要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在發展動力上,由主要依靠國家經費投入和政策推動,向依靠學校的內在發展需求轉變;二是在辦學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質條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校園文化建設、教師素質和能力提升以及教育管理的改革創新等“軟實力”要素轉變。三是在發展方向上,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強調的不是某個局部的發展,而是調動整個高職教育的全面發展。

通過對高職教育內涵發展概念和實質的進一步解讀,所謂內涵式發展,不同于傳統的外延式發展,主要著眼于一種精神力量即學校軟實力的提升,具體包括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明確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優化資源配置和教育結構、改革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形成良好的學校傳統和學習氛圍以及打造名校聲譽和品牌等[10]。軟實力是大學的價值理念和內在品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聚集和吸納更多優秀的人才,是大學辦學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1]。從專家對于軟實力的權威描述來看,它與內涵式發展有著極為相似的價值取向,可以說內涵式發展就是以軟實力提升為核心的發展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并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擴張時代的到來,它更意味著在教育改革方面要進行多方面的積極探索。要在正確深入理解高職內涵式發展本質的基礎上,大力打造內涵式發展著力點,創新內涵式發展機制與策略。遵循社會經濟基本發展規律和高職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回歸教育的本質與本真,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立校,堅持不斷創新發展和特色辦學,就一定能使高職院校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

三、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的前提條件

(一)樹立以“能力為本”的高職教育質量觀

高職教育由外延式發展模式向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首先應該樹立以能力為本的高職教育質量觀,不同類型的院校,承擔著不同規格的人才培育任務,在辦學過程中要堅持自身的人才培養質量觀。教學型大學則傾向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積累。而研究型大學秉持的質量觀是鼓勵師生對科學的追求探索,高等職業教育就不應該再偏向學科理論的創新和繼承,更不能盲目參照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學術取向與標準。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在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方面沒有體現出高職特色。高職教育質量觀必須由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只有秉持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和價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滿足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

(二)明確高職教育內涵發展評價的內容――條件、過程和結果

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離不開必要的發展條件,辦學條件和資源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最基本的標準,這些基本要素是保障高職教育內涵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根據質量是“產品、體系或過程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要求的能力”這一定義,教育質量不僅僅要衡量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應包括辦學過程質量和辦學結果質量。其中,過程質量涉及學校的各項工作,這些要素對于促成良好結果出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結果質量主要體現在學校、師生的發展上。對評定一所大學的社會地位,其核心是培養的人才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從整體來看,高職教育內涵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高職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必須明確在內涵建設背景下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堅持全面的質量觀,從辦學條件、辦學過程和辦學結果三個方面綜合評估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三)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應該進行階段性評估

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高職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為之努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一部分優秀的院校作為標桿作用,帶動一些發展相對滯后的院校,內涵式發展評價的對象應該是針對部分高職院校而非全部,作為評價的標準應該作為引領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方向標。

內涵式發展的過程實際上通過突破學校內部的階段性束縛而逐步適應并有機融入外在社會環境變化和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應該分成幾個階段逐步完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層次設定不同的目標,通過階段性評估來實現升級、創新和完善,使得學校能夠客觀的審視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水平。同時,核心要素當中的具體評價指標的篩選可以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四)實現外延式發展與內涵式發展的協調發展

內涵式發展一定是外延式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要進行的戰略選擇。當一所學校的辦學條件沒有達到相應的實力,根本沒有能力去推進內涵建設。高職教育作為一種“產業”經營模式,在經營運作時會涉及到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只有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資源才能實現協調有序的發展。

內涵式發展并不意味著規模增長的停滯,而是需要適度的相對穩定的規模擴張。在保障學校的辦學質量和充分考慮學校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得辦學規模與辦學條件、辦學目標相適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資源的效益。實現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內涵式的協調發展,這是高職教育發展應追求的理想狀態,也是內涵式發展模式的突出特點。

四、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的關鍵要素及特征分析

一所實施內涵建設的高職院校自然有其自成一體的內涵特征和要素結構。那些在內涵建設上表現優秀的高職院校,雖然他們外在的顯性指標各有特色,但內在運作模式上必然存在著較高的相似度。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和高職院校發展關鍵要素的探索分析,將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構成要素列為十項,從其他視角看,也許這些構成要素并非衡量高職教育活動有效性的關鍵成分,但在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視角下,這些要素的位置與作用需要重點強調。

(一)利用率高的辦學條件和資源

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是考核內涵發展水平的基礎性指標,也是評價學校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條件。內涵式發展是學校在硬件改進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制度創新與教學改革,使學校的質量、效益以及辦學傳統、校園文化等軟實力得以改進,其實質是追求“質”的飛躍。硬件資源是高職院校運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對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嚴格考核,能夠推動高職院校加大專業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學校對硬件設施的運營能力,營造出能夠保證應用性技能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環境。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基本保證,離開了這些最基本的要素,內涵建設也就成了空中樓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質量就無從談起。對于硬件的要求,隨著高職教育發展所處不同的節點,也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在今后的評估中,應該更多地鼓勵構建相鄰院校間以及校企間的資源共享平臺,有效的彌合資源閑置與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

(二)具有持久競爭力的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反應的是一所學校獨特的個性風貌,特色立校、特色興校、特色強校是各層次、各類型大學的發展共識和追求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職院校要想獲得穩定的、持久的、可持續發展的話,就必須在影響辦學質量的某些方面辦出特色,一所沒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在激烈的競爭中是很難生存的,也就不可能實現所謂的內涵式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方式轉變首先要轉變理念和思維。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決定著其經營思維和辦學模式,引導其特色形成和持續發展。高職院校獨特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學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多個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經營理念的前瞻性、引導性和辦學定位的準確性是能夠反映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否突出的核心標準。

(三)基于職業性特征的專業建設

專業是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標志性要素,一所高校的專業建設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類型與品質,是考生和家長及社會選擇的重要依據,同時反映了與產業結構和崗位需求的對接程度,是決定學校能否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性環節。專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基本平臺,在內涵發展中承擔著先導和關鍵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提升品質,增強吸引力,以此來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深入。

2006年,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應該理性地、科學地進行專業布局,在為市場提供人才技術支持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的動態的滿足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這將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12]。”

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可以考慮通過專業的招生和就業情況以及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度來進行考核。一定數量的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水平和地位,所以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的數量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四)以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為內核的校園文化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開始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以高職教育理念為導向,包括高職教育在執行各項職能過程中而開展的各種社團及文化活動、學校的傳統風俗以及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物質載體與職業道德教育等的有機融合。高職校園文化作為學校“軟實力”的載體,承擔著傳承與創新的重任。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以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和立足點,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專業技能方面,用人單位更注重員工是否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健全的心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

長期以來,為了應對人才市場競爭,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偏重于“專才教育”,使得高職教育越來越偏重于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熟練程度,卻忽視了對學生未來發展影響極大的人文素質教育及職業道德培養。

一項關于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調查報告顯示,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分相對較低。社會責任感的缺乏已經成為了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當中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在整個道德規范體系中,責任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他們表現出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但與此同時,由于一些大學生自我認知結構失衡,出現認知偏差同時受到外部社會環境價值多元化、利益關系復雜化的影響,導致他們在利益取舍和價值取向上,缺乏內在理性支撐,呈現出明顯的個人傾向,甚至有部分學生顯現出逃避或放棄社會責任的趨勢,這勢必會給整個社會造成消極的引領。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成為教育改革新的關注點。

(五)強調制度創新和執行力的高效管理

內涵建設的核心是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于這兩個目標的實現必然要依靠科學規范和獨具特色的管理方式。管理特色是一所大學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和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管理作風的穩定性表現,是大學自身優勢的體現和特色發展的保證。維系一所高校生存與發展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資源,校園精神和管理制度,這三者是互相支撐的關系,是缺一不可的。在實施內涵式發展戰略過程中,秉承現代大學制度理念,積極推動制度創新,建設有利于教學、科研和專業發展,有利于師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高職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大學制度,從而為內涵式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通過近幾年比較集中的規范化運作和發展,辦學思路、教育目標、辦學模式等觀念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實際上,目前高職院校已經涌現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提法,高職院校真正缺乏的不是意識而是執行能力,即缺乏一種將辦學思路、教育目標等落實到專業學科建設、課程開發等教學過程中去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內涵建設真正需要加強和重點培育的。

(六)富于激情的師資隊伍

尊重教師和教學,是現階段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首要力量,將師資力量作為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維度,符合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規律,體現著“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

教師是高等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資源,是學校中最為珍貴也最值得開發的資源,能夠影響學校各項工作的成效以及學校的持續發展能力。教育部頒布的一些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將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等納入規劃范圍。因此,以高等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作為內涵式發展評價的一個關鍵要素,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評價重點考慮教師的職業能力、道德素養、創新意識以及教師的激勵有效性,而且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應該強調在企業實踐鍛煉的經驗熟練和指導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的能力。

當然,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教師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規定以及教師自身對職業角色的認同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良好的道德素養是衡量教師是否稱職的重要指標。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師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影響著和引導者,要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和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成長,使學生真正獲得情操陶冶和素質養成方面的提升,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這一切都要依靠學校設立有效的激勵政策,只有有效的激勵政策,才能真正啟動教師們的職業責任感和工作積極主動性,激發高職教師的工作熱情,凝聚推動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共識和正能量。所以,高職教師激勵手段的有效性也將成為師資建設的一個考核指標。

(七)追求校企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體現了高職院校辦學的本質與根本目標,也是內涵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特色鮮明的符合本國實際需要的經驗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CBE人才培養模式、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澳大利TAFE人才培養模式等。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規律要求高職院校必須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式辦學之路,這種模式能夠有效地整合學校和企業的辦學資源,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培訓等環節進行深度合作,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與企業標準完美契合。但目前校企合作還沒有從原來校企雙方的失衡結合轉變為深度融合。很多高職院校在推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遭遇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難以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缺乏相應的具有吸引力的激勵政策,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的實際利益訴求沒有獲得有效實現,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是實踐中缺乏對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創新。校企之間的合作不僅追求合作的意向,還要追求合作的持久性以及能否實現雙方利益的雙贏。

(八)關注過程的學生參與度

從高職教育質量觀的發展趨勢和研究范式的轉變來看,“學習參與度”應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過程控制的新焦點,它提倡將教育質量評價的關注點轉移到學生個體成長與發展的主體性建構上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大學影響下的實際收獲將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方向。

國外學者還進行了大量的有關學生參與度的實證研究,驗證學生參與度對高校教育質量的影響程度。盡管研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獲得一個有共識的結論:只有全面地參與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只有當學生的參與行為獲得鼓勵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果才能最大化(Rosenshine,1982),學生才有可能在不同維度最大限度地成長和發展[13]。

新的質量觀提倡教育評價不僅應該關注硬件投入更應該關注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等教育過程質量的評價和學生技能提升、價值觀形成等產出結果質量評價。學生參與度作為衡量標準已經成為高校進行教育過程評估的新依據,也成為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參照系數。目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應該構建符合高職院校實際的學習參與度評價指標,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現狀,并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九)以區域經濟為依托的社會服務能力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高職教育的邏輯起點和發展動因,高職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其存在意義和經營主旨在于主動并有效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推廣、文化傳承、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區域經濟發展是高職教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高職教育實施內涵建設的具體依據。

基于以上分析,從高職教育的本質出發,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作為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的專項內容,體現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發展趨勢。當前的高職教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評價制度,可以考慮從區域資源利用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績效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將其作為整個高職教育內涵發展評價系統中的分支,著重衡量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功能的實現程度,更好地引導高職教育科學發展。

(十)契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的學生

相對而言,衡量高等教育質量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指標應該是培養的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展水平,教學資源投入和辦學條件只是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條件。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質量評價是一種結果質量評價,主要是對高職教育對象接受教育服務后所取得的收獲和發展的評價,依據培養目標和職業發展來對人才確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對學生質量進行綜合性反映和評估,是檢驗與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楊德廣認為,“只要是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質量人才”,有的高校重在培養科研人才,而有的高校卻善于培養實用操作型人才,所以不能依照分工不同,來判斷學生人才的質量優劣。針對高職學生的評價一定要著力突出對職業崗位最需要、最常用、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質評價,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会宁县| 盐边县| 双鸭山市| 金川县| 大方县| 沙坪坝区| 湖南省| 五寨县| 无为县| 定远县| 肇州县| 东丽区| 会宁县| 汝南县| 余姚市| 密云县| 和硕县| 扬中市| 赣榆县| 三亚市| 渭源县| 黔南| 两当县| 晋江市| 张家港市| 津市市| 辽中县| 瑞昌市| 新建县| 平顶山市| 博客| 襄樊市| 云阳县| 奉化市| 嘉善县| 新郑市| 青河县| 珲春市| 望都县|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