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 簡述了景觀多樣性、旅游地形象建設的涵義和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的意義,并指出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的運用主要集中在斑塊、廊道、基質的生態設計當中。 

 

近年來,旅游地的形象建設研究已成為國內外的一個熱門課題。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研究者發現,旅游地的形象是吸引客源的一個關鍵因素。只有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況,樹立正確的旅游地形象才能保證穩定的客源。當前,運用景觀多樣性原理來指導旅游地形象建設是一種倍受矚目的創新方法。 

 

1 景觀多樣性與旅游地形象建設的涵義 

 

1.1景觀多樣性的涵義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應用范圍廣泛、溝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梁學科,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它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1]。景觀多樣性主要研究組成景觀的斑塊在數量、大小、形狀和景觀的類型、分布及其斑塊間的連續性、連通性等結構和功能上的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有密切的關系。景觀異質性指景觀的變異程度,多指景觀類型的差異。 

1.2旅游地形象建設的涵義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們對該旅游地總體的、抽象的、概括的認識和評價,是對旅游地的歷史印象、現實感知和未來信念的一種理性綜合[2]。所謂旅游地形象建設,其內涵就是旅游地經營管理者為了樹立本地良好的、鮮明的旅游形象,增強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其最終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對該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從而招來盡可能多的游客,最終獲得更大的效益。 

 

2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的意義 

 

旅游地的形象建設運用景觀多樣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斑塊、基質、廊道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僅符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并能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維持旅游地的生態穩定。即維持旅游地景觀形象的生態平衡。景觀的結構功能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有一定的恢復能力,對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趨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樣性建設。景觀多樣性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本身也是生物多樣性存續的重要場所。保護景觀多樣性是保護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重要手段。運用景觀多樣性原理建設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設。根據景觀多樣性的原理來確定旅游地土地鑲嵌體的生態優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學、生態和人類旨趣的相對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設。斑塊間有廊道溝通、連接,交通條件易于到達。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學建設。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能保證旅游地的生物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這能使旅游地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 

景觀多樣性的存在對保護旅游地的生物多樣性、確保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緩沖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干擾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多種多樣生態系統并存,才能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3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的體現 

 

旅游規劃者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廊道、基質這一基本模式來描述景觀結構,有的還提出了緣[3]。斑塊指在外貌上與基質有所不同的一塊相對均質的非線性地表區域。從旅游地形象方面講主要指自然景觀或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的現狀或帶狀區域。從旅游地形象角度講,主要表現為旅游功能區之間的林帶、交通線及其兩側帶狀的樹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種類型:區間廊,指旅游地與客源地及四周鄰區的各種交通方式、路線;區內廊,指旅游地內部的通道體系;斑內廊,指斑塊之間的聯絡線,如景點的參觀路線。基質是指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社會特征。緣,又稱邊緣帶,主要指整個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帶或旅游斑的外圍環境,其作用集中在邊緣效應上。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斑塊、廊道、基質的生態設計上。 

(1)斑塊的規劃設計。旅游地的斑塊設計應遵循區外集中式、區內分散式和與環境融為一體式(生態化)的原則[4]。旅游目的地斑塊的設計要與旅游地的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人文與天然景觀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充分實現其生態化,并注意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的文化特征相協調一致,切忌城市化、商業化的氣息損傷生態旅游地景觀形象的原有文化內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觀污染事件發生。 

(2)廊道的規劃設計。旅游地的廊道設計應遵循利用現有的自然通道、道路過客量與環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態敏感區的原則。旅游地的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地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進行,并盡量利用或選擇自然環境中現存的通道,如林間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以便延長游客的觀賞時間;區間廊道的設計應考慮道路所通過的客流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潛在關聯,盡力使道路所通過的客流與區內環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術上盡量利用接近自然無污染的材質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礦渣、瀝青對環境存在影響的建材[5]。 

(3)基質的設計。旅游地的基質設計應遵循適當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過基質-斑塊的遞變構建新的旅游景點的原則。旅游地形象的基質設計在于以基質為背景,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多樣性的、異質性的旅游景觀格局,從而對旅游區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旅游生態區劃;并分地段進行主題設計,策劃旅游產品形象,以體現多樣性決定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和主題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結語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設中運用主要集中在斑塊、廊道和基質的生態化設計當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運用景觀多樣性的原理能夠達到自然性、穩定性、多樣性、觀賞性、通達性、和諧性的目的。 

 

5 參考文獻 

 

[1] 劉茂松,張明娟.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 張安,任黎秀,丁登山.論旅游地的設計[j].社會科學家,1998(4):41. 

[3] 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 (美)約翰·歐姆斯比·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 (英)曼紐爾·鮑德-博拉.旅游與游憩規劃設計手冊[m].唐子穎,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6] 劉琴.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資源環境與發展,2006(3):26-28,19. 

[7] 蔡偉斌.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自然風景區旅游資源規劃[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1):62-64.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治理

1 引 言

我國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經歷了依附自然被動防御階段、發展生產與河爭地階段和防洪排污經濟治河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河道的治理在滿足行洪排澇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開始重視其生態、景觀、休閑、娛樂等功能。

2 生態河道概念的提出

從20世紀60年代起,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河流污染與破壞問題,歐洲各國開始重視河流的治理。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河流治理工程還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提出了建設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河道建設是指在保證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建設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等工程技術手段,重塑一個相對自然穩定和健康開放的河流生態系統,能長期維持河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最終構建一個人水和諧的理想環境。

3 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

3.1 尊重自然原則

尊重自然的原則是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注意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2 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河道生態治理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全方位的協調。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河流生態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

3.4 協調統一原則

發揮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一道亮點。

3.5 發揮河流的社會功能原則

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城市河流生態系統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可親水的休閑娛樂的空間。

4 河道生態治理的實例

臨沂市位于魯東南地區,市區依河而建,沂河從北向南穿過市區,其最大支流河則從西向東穿過市區。沂河是山東境內除黃河外最大的河流,市區段從北外環路至劉家道口,河道長度27.5公里;河市區段從北外環路至入沂河河口,河道長度11公里。沂河和河均為季節性山洪河道,河窄流急,比降較陡。市區段兩河情況非常相似,河面寬闊,河勢順直而平緩,河面寬度1000-1200米,河灘寬度50-200米,河道內動植物種類豐富,土壤條件良好,具有塑造生態型景觀河道的優越條件。

生態型護岸主要采用下列幾種型式:

干砌塊料加草皮護坡:下半部分別采用坡度為1:2的干砌石或砼預制塊斜坡,灘地頂至正常水位以下0.5米內采用3~5m寬平坡或緩坡灘地綠化帶。干砌塊料護坡自上而下依次為25cm厚干砌塊料、10cm厚的碎石墊層、反濾土工布。

純生態沙丘護岸:沙丘垂直水流向寬度控制在5~10m,迎水坡設1:6斜坡至河底,沙丘與河岸連接采用14~18m寬淺灘,兩邊邊坡為1:8。沙丘上覆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綠化,粘土層高程高于正常擋水位0.1~0.3m。

土工隔柵固岸插杞柳:岸坡整為1:2斜坡,鋪粘土0.4m厚,順斜坡鋪土工隔柵網,兩端分別埋入灘地深1m。垂直斜坡埋入φ100柳木樁,木樁長1.5m,以固定土工隔柵網,粘土中插入杞柳。

5 河道生態治理的應注意的問題

5.1 必須截流污水

進行河道的生態治理,首要任務是要進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將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納入城市污水管網,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污水。可根據洪水汛情預報,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對蓄積水進行置換,以保證河道良好水質。

5.2 保證水流多樣化

生態型河道要求在滿足行洪需求的基礎上,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深淺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水流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對水流的需要,同時也更具景觀價值。

5.3 采用可滲透型護岸、護底

河道的護岸和護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漿砌石結構,可利用卵石、塊石堆體等具有滲透性的材料,不阻斷河道內外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護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實邊坡, 或采用根系發達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護坡處理。

5.4 合理配置岸邊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盡可能留出空間,在河道中以小島、岸邊灘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營造一些濕地,也是河道生態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濕地是水生態系統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強、最完整的區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的共同作用,促進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另外,濕地充滿了野趣,散發著自然氣息,可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

河道水面上可種植浮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如水葫蘆、荷花、睡蓮等,這些水生植物能夠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有助于水體的自我凈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強管理,以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①要加強對水中生物和水體質量的觀察與調查,及時掌握生物種群的生長、繁殖情況和水體質量變化規律,對生物的數量、品種及時進行調節。②要監督檢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況,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質。③要合理利用相關設施,通過河水置換、增氧等綜合措施,增強水生態系統修復的效果。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園林設計;原則;地域性;植物配置

1園林設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園林設計原則主要表現為:①貫徹園林立體綠化的思想。在設計園林綠地生態景觀時,應貫徹園林立體綠化的思想,以植物造景為主。園林設計要賦予園林綠地景觀空間的多樣性和立體化。針對園林綠地不同的特點,在其綠化形式上應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復合綠化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綠地系統的應用功能。②遵循適用、經濟、美觀三者統一的原則。園林設計首先要考慮“適用”的問題。所謂“適用”,就是因地制宜,比如氣候特點以及干旱少雨和土壤貧瘠的地理特征,選擇品種,這樣本身可以減少大量投資,也解決了部分經濟問題。經濟問題的實質,就是盡量在投資少的情況下辦好事。在“適用”、“經濟”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美觀”,即滿足園林綠地布局、造景的藝術要求。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美觀”被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實質上美本身就是一個“適用”,也就是它的觀賞價值。

2園林設計中的地域性分析

園林設計中的地域性主要表現為:①地域自然特征。自然界的氣候氣象、地質地貌、植被,水文條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環境中,它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在園林的設計中,設計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項自然特征,綜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態保護、藝術價值等,依據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臺、堆山理水,加強山、水等天然風景與構建風景的完美融合,達到園藝設計中“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要求,更好的達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②地域人文特征。尊重并延續地域的文脈,是現代園林設計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設計流派,無論風格樣式有著怎樣的風貌,實質上都是不同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自然條件與社會需求共同決定的藝術形式,有著淵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術背景。當前地域人文特征在園林設計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某些地域的園林規劃中,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歷史遺跡是歷史留給后人記載和反應人類歷史活動的寶貴印記,是人類在地域特征上的寶貴財富,在后人對歷史活動、歷史人物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在歷史的記載和傳承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在園林設計中,要對歷史遺跡進行合理的利用。

3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分析

園林設計中樹種選擇的正確選擇以及植物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①喬、灌、草合理結合,將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層次,使三維綠化量達到最大化。②配置高大喬木時,要有足夠的株行距,力求給相對穩定的植物生態群落結構打下基礎。園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植物,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態習性。具體通過以下搭配形式來表現:①孤樹。應栽植在開闊空間或視野開闊的高處,表現所在的空間是主景和焦點,體現植物、環境景觀的魅力。如黃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蒼勁優美,側枝懸挑在文殊洞頂,如同主人招手迎接四面八方游客,因而知名天下。②花壇。花壇作為主景,多設在大門、廣場、主要道路交叉處,表現形式為帶狀花緣和花徑。由于花壇的色彩艷麗明快,表現形式多樣,所以有較強的景觀效果,使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③叢植。按形式美構圖,表現樹木群體美。植物之間的組合、搭配,在形態上有高低、近遠的層次變化,在色彩上有基調、主調、配調之分。群體的疏密錯落形成明顯的空間劃屬關系。不同季節、不同樹種所表現的觀賞期不同,體現四季分明的景象。要一年四季都有變化,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的景色,體現了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景觀藝術效果。④群植。以樹木群體美為主,采用純植和混合植方法,由喬、灌、花草共同組成自然式樹木群落,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環境質量,又可獲得雄偉壯觀的植物景觀。園林植物不僅具有獨立的景觀表現形式,還能與園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雕塑、噴泉等小品組合構景,作為空間的分隔、過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墻、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需借助園林植物來裝飾和點綴。山石水體是自然式園林的骨架,有了植物的裝點陪襯,才會有“群山郁蒼、群木薈蔚、空亭翼然、吐納云氣”的景象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園林道路除必要的路是用硬質材料鋪裝外,路旁均以樹木花草覆蓋,游覽小路也以條石或步石鋪于草地中,從而達到園林環境效果。曲折的道路若無必要的視線遮擋,只有曲折之趣。因此園林植物通過喬、灌、花、草的有機組合,可形成植物障景、框景、漏景等景觀。

4結束語

基于地域性的園林設計在園林歷史價值、人文價值、觀賞價值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并且當前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所以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中,要遵循植物配置原則,結合園林植物配置藝術手法,使園林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郭永久.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

[2]張曉光.地域特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水生植物;園林水景;功能;應用

1 水生植物分類

水生植物是指生長在水中或潮濕土壤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我國水系眾多,水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300多種。在園林中,按其生態習性可分為:

1.1 挺水型

植株高大,花色艷麗,絕大多數有莖、葉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莖扎入泥中生長發育,如荷花、千屈菜、水蔥、澤瀉、雨久花、花葉蘆竹、茭白、蘆葦、香蒲、水蔥、燈心草、菖蒲、傘草等。

1.2 浮葉型

根狀莖發達,花大、色彩艷麗多姿,葉色多變,無明顯的地上莖或莖細弱不能直立,如睡蓮、芡實等。

1.3 漂浮型

根不生于泥中而懸垂于水中漂浮不定,植株漂浮于水面上,如鳳眼蓮、滿江紅、菱、水鱉、浮萍、大漂等。

1.4 沉水型

根莖生于泥中,整個植株沉入水中,葉多為狹長或絲狀,如金魚草、苦草、大水芹、輪葉黑藻等。

1.5 濱水植物

其根系常扎在潮濕的土壤中,耐水濕,短期內可忍耐被水淹沒。常見的有垂柳、水杉、池杉、千屈菜、木芙蓉等。

2 水生觀賞植物的功能

水生植物具有處理污水的能力,而它的景觀效果也不容忽視。如何將它的凈化作用與水景設計相結合,是水生植物景觀生態設計研究中的一個方向。

2.1 景觀價值

2.1.1 豐富景觀。水生植物景觀能夠給人一種清新、舒暢的感覺,它不僅可以觀葉、品姿、賞花,還能欣賞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聯翩。湖面上數株亭亭玉立的荷花,荷葉青翠欲滴,波狀葉緣更能增添幾分瀟灑風姿。粉紅、紫紅的令箭荷花嬌羞迷人,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們展現出一幅迷人的畫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營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蘆葦林、大片的香蒲、慈菇、水蔥、浮萍定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2.1.2 創造意境。中國園林的水景常構成一種獨特的、耐人尋味的意境。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無論是從全院布局,還是植物材料的選擇上,都追求園林意境美的表現,與西湖景區的自然特點和歷史古跡緊密結合,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用清新樸實的筆調描繪了未名湖在夜晚月光下的荷塘景色,將作者的感受和當時的環境融為了一體,意境深切。不同形態和色彩的水生植物,會引起人們的各種心理活動和戲曲性效果,挺立在水中的寬葉香蒲和蘆葦,陽光下的倒影或在薄霧籠罩的朦朧姿態,使人浮想聯翩;月下的蘆葦和荷塘的月色,詩一般的寧靜,給人一種神秘之感。

2.1.3 營造人工濕地景觀。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被稱為“地球之腎”。如今,水生植物已被廣泛應用于專類水景園、野趣園的營造,通過人工濕地專家與景觀設計師的合作,在住宅區中建造人工濕地,能增加景觀的豐富度,已成為城市中極富自然情趣的景觀。

2.2 生態價值

2.2.1 凈化作用。水生植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對水體起凈化作用,是水體天然的凈化器,能有效地凈化富營養化水體,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也是人工濕地系統發揮凈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元素。近年來興起的人工濕地系統,在凈化城市水體方面表現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態價值的最好體現。

2.2.2 生態恢復功能。水生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環境中的CO2,放出O2,改善水體質量,且能消除水體中許多污染元素。據研究:水蔥能凈化水中的酚類;野茨菰對水體中氮的去除率達75%,對磷的去除率達65%;蘆葦具有凈化水中的懸浮物、氯化物、有機氮、硫酸鹽的能力,能吸收汞和鉛,對水體中磷的去除率為65%;鳳眼蓮又名水葫蘆,它繁殖快,耐污能力強,對氮、磷、鉀及重金屬離子均有吸收作用;沉水植物還可以促進水中懸浮物、污染物質的沉積,并可通過吸收、轉化、積累作用降低水中營養鹽,從而抑制水體內浮游藻類生產量,同時能防止底泥的再懸浮,提高水體的透明度。因此說,水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恢復功能。

3 水生觀賞植物在平頂山市的應用

平頂山是山水旅游城市,城區河流縱橫交錯,水質污染也十分嚴重,河岸也是采用人工化的硬質駁岸較多,岸線通直,景觀單一。為了改善水環境景觀,近2年在園林綠化中開始試種水生植物,如在白鷺洲國家濕地公園、東湖公園、新城區湖光花園綠化工程中,種植了部分水生植物,實踐證明,水生植物在治理湖水,凈化水質,恢復水體生態環境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效果顯著。

3.1 平頂山市白鷺洲國家濕地公園水生植物的應用實例

簡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市園林;景觀綠化帶;包頭市;防護綠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36-0134-02

城市園林景觀綠化帶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防風固沙、降低噪音、改善小氣候等重要作用。城市園林景觀綠化帶還是自然的人工再造,由各種各樣的綠色植物構成。同時,城市園林景觀綠化帶又是一種景觀藝術,可以豐富城市建筑色彩、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包頭位于中西部,總面積2.8萬km2,市人口230萬,包頭市的園林綠化事業是伴隨著機械制造、稀土等工業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一、包頭市園林景觀現狀

就目前來說,包頭市綠地面積為6123.54hm2,全市的公共綠地面積5909.85hm2,綠化覆蓋率31.84%,綠地率32.05%。市內各類廣場綠地34個,公園11個,街頭景點135處。城市面貌和市容景觀得到了市民和外來游客的普遍贊譽和好評,并先后榮獲了“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等稱號。

(一)相關案例簡述

成吉思汗生態園:它是位于包頭市南側的一處總面積770hm2的自然景區。該園區內有開闊的綠草地,也有天然的草灘,生態狀況極佳,是各種鳥類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景區主要細分為景點區:商業開發區、休閑度假區、門前風景區、民族體育競技區、世界植物展區、天然濕地保護區、生態科普示范區、草原風光區,特有的自然風情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人民公園:說到包頭市的公園,不得不談的就是人民公園,它位于舊包頭城西南處,是有史以來包頭的第一個公園,對于包頭市民有著重要的意義。園中設有溫室花卉區、兒童游樂園、游泳池、動物區等游憩場所。近年來,人民公園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改善,面積也有所擴展。

勞動公園:勞動公園位于呼得木林大街南端路西,鋼鐵大街東端以北,占地面積54.1hm2。園中主要有水上活動、兒童游樂場、旱冰場等娛樂設施,園區內花木交相呼應,亭、榭相錯,很有江南風光。

(二)主要防護綠地

包頭市的主要防護林帶有建設路林帶、包鋼廠前林帶、城郊經濟林帶、北郊林帶等,各類綠地明細詳見下表:

二、規劃原則與目標

包頭市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風光,所以一直致力于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文化,努力打造出了一個藍天碧水的現代化城市。

(一)規劃原則

在進行城市景觀建設時,包頭市一直堅持著生態優先、系統性、地帶性等原則。

城市綠地必須具有系統性,這樣才可以使綠地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整體效益;在植物選擇方面要盡量以本地樹種為主,協調好植物配置的種類與數量構造穩定的生境,充分展現出自身獨特的自然景觀;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綠化帶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利用當地的特色文化,協調植物與景觀的關系,努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蘊,打造出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城市。

(二)規劃目標

包頭市城市園林景觀綠化帶設計的總目標是形成“羊城樓房羊城樹,城市掩映森林中”的新型城市。以公園綠地為基礎,普及居民區和庭院綠化,利用街頭綠地作為點綴。以黃河濕地保護帶為網絡將文化廣場、綠化廣場等景點作為突出的亮點,構筑自然山水園與塞外粗曠、渾厚的草原相融合的城市景觀。

到2013年,綠化覆蓋率必須達到40%以上,綠地率必須達到35%以上,人均公園綠地要達到12m2。

到2016年,綠化覆蓋率必須達到45%以上,綠地率必須達到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要達到13m2。

三、包頭市整體規劃

(一)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

以大青山、城區、田地、黃河的自然風光為基礎,以各個公園綠地為重要核心,以周邊大型生態林地為主體,利用路、河、綠帶等綠色網絡連接,形成“南田北林、依山傍水、綠城居中”的綠地空間格局。

結合包頭市一市、二城、三組團的城市格局,可以將城市綠地系統結構概括為:公園棋布、分布均衡,森林圍城、綠網連接,點面結合、多點滲透。也就是以公園為主,大量拓展公園綠地。在城區四周建設大規模的生態防護林,最終將城市掩映在森林中。由于包頭市有新舊兩城區,兩城區以大面積的風景林地相隔,城區內園林路構成一張覆蓋整個城區的綠網,形成了一個以氧源林地、防護林帶、道路綠地、公園綠地相互交織的綠地格局。

(二)城市園林綠地樹種規劃

在進行樹種規劃時我們主要是遵循以下原則:鄉土樹種為主原則、抗性優先原則、地帶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

正常情況下,在植物配置比例方面是有一定要求的,喬木與灌木的比例一般是6.5:3.5,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的比例為8:2,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比例控制在7:3左右。

以下重點分析幾種有代表性的樹種:

1.樟子松。樟子松長勢健壯、樹型雄偉,對干旱風沙環境的適應性很強。主要可以用于庭院綠化和大壞境綠化造林以及城區公路兩側的綠化,建設路的綠化就是采用了樟子松。

2.新疆楊。新疆楊在包頭市的分布是十分廣泛的,它是一種十分具有北方特色的樹種,適應性強、枝干粗曠豪放,主要可以用于道路和防護林的綠化。

3.河北楊。與新疆楊相似,河北楊也是包頭園林獨具特色的一個樹種,獨特的樹形,耐干旱的特性使得河北楊在包頭街頭綠化中廣為運用。

(三)城市分期建設規劃

本著“開敞空間優先”、“城區優先”的原則,按規劃要求,建設包頭市各項綠地。確立近期建設規劃,主要分為中期和遠期。

中期:即2011~2013年,包頭市城區綠地建設以完善結構和相應的功能為主,而市域綠地建設以城區氧源綠地為主。

遠期:即2014~2016年,必須全面實現本規劃所提出的綠色空間體系,重點以大青山南麓綠色屏障和城市農田生態保護區林網建設為主。

(四)投資估算

經大致測算,道路綠地每公頃造價大約為25萬元,公園綠地每公頃造價大約為100萬元,防護綠地每公頃造價大約為10萬元。完成規劃總投資概算為233485萬元。

優美的城市環境,宜人的景觀綠化帶是人們對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景觀綠化帶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它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城市園林景觀綠化帶不僅具有景觀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我們必須運用植物生態功能使城市環境面貌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王祥榮.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綠地生態建設研究――以上海、倫敦為例[J].中國可持續發展,2001,2(2).

[2] 蘇俏云.以“人”為本規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論中國城市園林綠地建設[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26(11).

[3] 王祥榮.論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途徑與措施[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育儿| 禹州市| 阿勒泰市| 腾冲县| 抚松县| 潜山县| 禄丰县| 包头市| 阿克陶县| 西藏| 张家川| 津市市| 广宗县| 余干县| 孟州市| 京山县| 水城县| 时尚| 海阳市| 泰宁县| 贵定县| 麟游县| 呼图壁县| 疏勒县| 舟曲县| 湘阴县| 玉溪市| 连云港市| 卓资县| 鄂州市| 分宜县| 当涂县| 沿河| 万源市| 卢氏县| 宜城市| 肇州县| 体育| 天柱县| 炎陵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