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隨機選取 60 例骨折術后的患者,均行四肢骨折術后一段時間切口拆線兩天后,并分為采用中藥熏蒸護理治療的試驗組和常規治療護理治療的對照組各 30 例。對照組的 30 例患者中,男 14 例,女 16 例;年齡為 19~89 歲,平均年齡為 (49.49.8) 歲,身高 (1605)cm,體質量 (608.4)kg。觀察組的 30 例老年患者中男 14 例,女 16 例;年齡為66~97 歲,平均年齡為 (81.29.5) 歲;身高 (1595)cm,體質量(589.7)kg。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前后均有紅腫、局部皮膚發熱等臨床癥狀,兩組骨折術后患者的身高、年齡等不存在差異。

1.2 治療方法

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兩天后,分別采用不同的康復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護理,對照組的患者在醫務人員的指導和囑咐下只做常規治療護理活動;而試驗組的骨折術后患者在對照組的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的手段進行護理治療,根據臨床中藥熏蒸的要求,注意觀察在利用熏蒸治療機時要防止燙傷,熏蒸結束后按照相關要求給患者進行敷藥治療。

1.3 護理方法

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兩天后采用不同的護理治療手段,對照組利用常規治療護理手段進行治療;對照組則分別對患者在對照組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分別進行心理和中藥藥物護理。在利用中藥熏蒸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不斷鼓勵患者,時常進行治療心理溝通等;而中藥熏蒸的護理更要根據嫻熟的技術和對患者負責的態度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在給患者中藥熏蒸時,要注意囑咐患者在治療前要去排便等,按照要求給患者敷藥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9 統計軟件,利用 t 檢驗方法對兩組的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治療療效實行檢測。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骨折術后護理治療的效果

兩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拆線 2 d 后采用不同的護理康復的方法進行護理治療,觀察并對比其治療療效和臨床總有效率。具體見表 1。

表 1 兩組骨折術后的護理治療效果

2.2 兩組骨折后患者在護理治療前后的情況對比

對照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常規康復指導下進行一般的活動治療,一段時間后,相對治療前患者感覺疼痛、紅腫有明顯的改善,關節能做簡單的活動;試驗組骨折術后的患者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的護理治療方法進行康復治療后,發現相對治療前患者的疼痛的感覺和紅腫的情況有明顯的變化,關節活動功能恢復較佳;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的骨折術后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恢復情況較佳。見表 2。

表 2 兩組骨折后患者在護理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情況對比

3 討論

骨折是外科骨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可由外傷引起,多見于骨骼不發達的兒童和骨質疏松的老年人,中青年少見。骨折可有單發骨折和多發骨折兩種,目前在外科骨科中多以單發骨折為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發展,樓房的增高,導致交通事故和高處跌傷等引起骨折的事件越來越多,特別是四肢的骨折,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的不便。因此骨折術后的康復護理治療顯得越來越重要。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康復護理干預; 肘關節骨折; 骨折愈合; 并發癥; 肘關節功能; 護理滿意度

肘關節的結構非常復雜,存在較多的重疊骨質,也正是因此,肘關節骨折的發病率在全身骨關節骨折發病率中是最高的[1-2]。由于肘關節的結構非常復雜,因此骨折愈合中稍有不當就可能造成關節功能障礙,尤其是對于復雜肘關節骨折,治療難度大,且很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預后差[3]。隨著康復醫學的快速發展,臨床醫師認為術后的康復鍛煉對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4]。本院對79例肘關節骨折患者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有效促進了骨折的愈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158例患者為2014年

8月-2016年6月到本院就診的肘關節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為新鮮骨折,均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納入標準:(1)符合肘關節診斷標準;(2)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3)均為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臟器功能障礙者;(2)合并腫瘤、糖尿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3)存在意識障礙、交流障礙者。此研究方案獲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符合標準的158例患者按照隨機法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中,觀察組79例患者,男49例,女30例,年齡17~53歲,平均(38.7±6.5)歲,其中肱骨遠端骨折53例,橈骨小頭骨折8例,尺骨鷹嘴骨折18例。對照組79例患者中,男53例,女26例,年齡19~55歲,平均(39.5±6.6)歲,其中肱骨遠端骨折50例,橈骨小頭骨折10例,尺骨鷹嘴骨折19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為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病情監測、健康教育、并發癥處理、功能鍛煉等。

觀察組給予康復護理干預,從術前開始給患者灌輸康復護理干預的內涵,將康復鍛煉滲透到圍術期,主要措施:(1)心理康復護理。患者入院時責任護士立刻對其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安慰患者經過手術治療、術后認真接受康復鍛煉,肘關節功能會恢復如初,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術前讓患者認識到術后康復鍛煉對關節功能恢復的積極意義,并詳細介紹術后康復鍛煉的方法、必要性、注意事項等,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提高其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耐心給患者說明術后康復治療師會根據其骨折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早期康復鍛煉計劃,只要循序漸進地接受康復鍛煉,肘關節功能就會慢慢恢復,減輕患者的急于求成等心理。在術后,臥床休養期間護理人員給患者簡單介紹康復鍛煉方案,用輕柔、溫和的語氣與患者交流,獲得患者的信任,減輕不良情緒,并主動配合康復鍛煉。(2)中藥熏洗。由本院中藥房負責煎藥,每劑包裝成2包,每包200 mL,護理人員煎好的藥液取2包以及3 g冰片放置到熏蒸容器中,加入800~1000 mL的水,然后旋緊容器蓋子上的螺母,接通電源,并將壓力調節到最高,藥液煮沸后調節到中低壓力,讓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肢平放于床上,進行中藥熏蒸,熏蒸的部位距離熏蒸口大約為30 cm,2次/d,30 min/次。(3)關節推拿手法。在熏蒸結束后立即給予患者關節松動推拿,對于橈尺關節的推拿,讓患者取坐位或是仰臥位,將前臂旋后,肘關節彎曲,護理人員的一手內側繞于患者前臂固定尺骨,另一手則環繞橈骨頭部,將橈骨頭向背側推拉,接著以同樣的手法進行橈骨遠端的推拿,3~5 min/次。在肱橈關節松動上讓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護理人員一手固定患者的肱骨,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橈骨遠端并使其向遠端牽拉,盡量伸直肘關節并旋后,握住橈骨背側,用手指向掌側推,接著護士的一手大魚際部扣合患者的患肢手大魚際部,另外一手則固定患者尺骨、肱骨近端,施力于大魚際部,向橈骨長軸推,3~5 min/次。(4)被庸δ芏土丁J鹺6~8 h即可開始被動鍛煉,護理人員給患者進行相關部位的按摩,預防肘關節周圍組織的粘連、腫脹等現象。術后24 h,使用上肢持續被動活動儀來進行關節的被動運動,首先從0~30°角進行訓練,1 h/次,2次/d,接著根據肘關節恢復情況循序漸進的加大訓練角度。訓練過程中若患者出現傷口疼痛、出血等情況,立即停止,并通知醫生,結合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對康復鍛煉方案進行調整。術后1~3 d進行患肢前臂的等長收縮訓練,護理人員全程監督指導患者如何進行康復訓練,15個/次,2次/d。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手指關節、腕關節、患側肩關節的宮內運動。術后4~6 d,開展肘部的宮內鍛煉,詢問患者的疼痛程度,評估其耐受力,從而循序漸進的增加活動范圍,每次康復訓練完后,對患者的訓練關節進行15~20 min的冰敷。術后7~9 d,給患者進行肘部的屈伸運動,每天進行一組屈伸運動,運動結束后進行15~20 min的冰敷。(5)主動運動。一般主動運動在術后10~14 d,當肘關節進行被動屈伸可達90°后,開始進行主動運動,進行肘關節的屈伸、前臂旋轉鍛煉,在康復訓練時,護理人員全程指導患者如何進行主動運動,保持動作的輕柔、緩慢,逐漸增加運動的幅度。術后5~6周,開始肌肉收縮訓練,并適當進行日常生活訓練。術后7~12周,開展抗阻力訓練,以小負荷和漸進式牽拉來促進關節功能的改善。骨痂形成后可進行強牽拉運動,增加關節屈伸、旋轉的角度,增加抗阻力和肌肉牽拉的力度,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肘關節功能(使用Mayo法對肘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包括疼痛、活動范圍、穩定性和活動能力這四個方面,得分越高表明功能越好,于術前、術后3個月進行評估)、護理滿意度(于出院前讓患者填寫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成20個條目,采用1~5分記分制,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指標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對比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2.14±1.31)周,明顯比對照組(14.35±1.43)周更短(t=10.129,P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肘內翻、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P

2.3 兩組肘關節功能對比 術前,兩組疼痛、活動范圍、穩定性和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疼痛、活動范圍和活動能力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6.8±6.6)分,比對照組的(90.2±6.3)分更高(P

3 討論

上肢骨折在治療方法上一般采用內固定、外固定、石膏、夾板等方法治療,要對上肢大范圍進行制動,且制動的時間較長,這就可能導致關節周圍纖維粘連、軟組織萎縮等現象,進而導致術后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影響到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5-6]。對于肘關節骨折患者,在術后采取康復鍛煉,進行尺橈關節的旋前、旋后運動,肱橈、肱尺關節的屈伸、伸直運動,能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7]。體外實驗指出:人在伸長和施加軸向負荷時,大約有40%的負荷會集中于肱尺關節。加強術后的康復鍛煉,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康復護理干預是指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功能康復的護理活動。一般而言,康復方案制定和開展得越早越有利于相關功能的恢復[8-10]。而在康復護理中,必須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促使其主動配合方能最大限度發揮康復鍛煉的效果。在肘關節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上,其是手術治療的延續,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11],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肘關節是協調肩關節、前臂以及腕關節活動的一個復合關節,其解剖結構非常復雜[12],在出現骨折后,關節軟骨遭受損傷,關節內出現粘連現象,關節囊以及周圍軟組織出現瘢痕情況等,進而出現關節攣縮、關節僵直等并發癥,威脅到患者的康復[13]。因此,必須早期介入到患者的康復鍛煉中,筆者認為,康復鍛煉需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展,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開展心理的康復護理,讓患者在術前認識到經過手術治療和術后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后,肘關節功能逐漸恢復,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護理人員大力鼓勵患者,設身處地的為其考慮,多講解治療成功病例,增強患者的自信心,促使其主動配合康復鍛煉。

中藥熏蒸是一種中醫學的外治法,對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采取中藥熏蒸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因子的吸收,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軟化瘢痕和粘連,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關節推拿手法是一種被動訓練方法,是通過對肘關節進行牽拉、牽引、滑動、擺動等實現關節內粘連的松解,肌肉、關節韌帶以及皮下組織的牽伸,促進滑液在關節腔內的擴散和浸潤,促進靜脈回流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組織的粘連和攣縮,逐步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促進患者的康復[14]。而在推拿中,手法非常有限,且每次的時間短,因而效果有限,護理人員循序漸進地進行被動運動,直到關節功能可以接受主動運動后,根據康復鍛煉方案開展主動運動,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主動運動,如在術后5~6周開始進行肌肉收縮訓練,進行適當的生活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隨著肘關節功能的恢復,逐步開展抗阻力訓練,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現象的發生,也促進肌腹、肌腱滑動,預防粘連,使得骨折斷端間的靠近,促進骨折的愈合[15-16]。而在每次運動后給予患者15~20 min的冰敷能預防出血、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預防繼發性關節腫脹[17],促進患者術后的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更短(P

綜上所述,將康復護理干預用于肘關節骨折患者中是可行的,有助于改善愈合,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而護理人員要將康復護理理念滲透到護理全程中,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展心理的康復護理,并制定個體化的、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方案,以促進肘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李春平.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3):51-52.

[2]肖靜.實施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干預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54):230.

[3]吳靜,萬曉華,葉建龍,等.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干預探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68):286.

[4]馮瑞萍,劉桂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鍛煉在肘部骨折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中醫正骨,2016,28(6):76-77.

[5]吳麗梅,陳紅衛.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復雜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干預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4):89-92.

[6]謝偉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預后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3):152-154.

[7]呂秀娟.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4):71-73.

[8] 李S芹.組合式康復護理在促進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關節功能恢復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3156-3158.

[9]蘇玉雪,鄭婷,朱研霖,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6,37(8):2079-2080.

[10]賀艷霞,王盈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兒童骨折預后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1,8(31):33-34.

[11]劉晨紅,高強.早期運動康復對肘關節骨折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4):3800-3802.

[12]李濤,周謀望,侯樹勛,等.肘關節骨折患者康復模式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4):261-266.

[13]曹晶晶,唐金樹,周謀望,等.肘關節骨折術后早期康復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3):194-198.

[14]馮崴,代永靜,路桂軍,等.臂叢神經置管在肘關節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2,19(11):69-70.

[15]李秀芳,郭英俊,王麗萍,等.早期功能訓練對肘關節骨折患者預后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8):1151-1153.

[16]冷忠誠,鄭先成,霍同玲,等.兒童肘部軟組織改變在肘關節創傷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3):85-86.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范文第3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6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60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經早期康復干預后,其術后3 個月、半年、1年的Harri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髖關節功能盡快得到恢復,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

股骨頸骨折是股骨近端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臨床上多發于老年群體,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1] 此外,大量臨床資料證實,在THR 術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手術成功率,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次研究中,筆者就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股骨頸骨折行THR 術后中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自2012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行THR 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男29 例,女31 例;年齡60 ~ 75 歲,平均(65.5±4.3)歲;骨折原因:外傷所致51 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所致7 例,其他原因2 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原因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行THR 術后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即:①心理護理,本次研究的對象較為特殊(老年群體),患者在術后多因疼痛等不適感而易對早期功能康復訓練產生排斥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解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患者自主參加到早期功能康復訓練中;②護理,囑咐患者在術后行平臥位,根據患者要求可將床頭適當調高(不得超過30°)。同時,為防止術后壓瘡的產生,護理人員應定時幫助患者做翻身動作;③早期功能康復訓練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可在術后1 d 為患者按摩下肢肌肉,避免發生肌肉萎縮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2d,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做抬臀、踝關節屈伸、被動關節活動等動作訓練,待患者可以進行主動肌力訓練后,逐步指導患者抬高患肢及坐位訓練。術后2 周,指導患者做站立練習,訓練步驟由無負重站立到負重站立,并幫助患者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3];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遠期(術后3 個月、術后半年、術后1 年)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Harris 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經早期康復干預后,其術后3 個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立即給予優質的心理干預和護理,術后1d即接受患肢按摩,術后2d 即逐步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練習及站立和行走訓練。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經早期康復干預后,其術后3 個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THR 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在THR 術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髖關節功能盡快得到恢復,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亞. 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 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251-252.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早期系統康復;脛骨平臺骨折;外固定;膝關節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c)-0104-04

脛骨平臺骨折的發生率約占全身骨折的1.2%[1],尤其是脛骨平臺SchatzkerⅣ~Ⅵ型骨折患者,臨床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隨著外固定器械的改進及技術的發展,臨床醫生選擇環形外固定治療此類骨折逐漸增多,但術后常規康復治療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欠佳,甚至出現嚴重并發癥,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2],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其膝關節活動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等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了早期系統康復治療在脛骨平臺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環形外固定術后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住院行手術的脛骨平臺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18~65歲,平均(38.6±7.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脛骨平臺關節面塌陷>3 mm,側方移位>5 mm;②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 Ⅳ型、Ⅴ型、Ⅵ型;③受傷至手術時間5 h~8 d;④意識清醒,術后能夠積極主動配合醫生治療。

排除標準:①糖尿病、精神障礙患者;②合并嚴重神經、血管損傷;③合并膝關節韌帶及半月板損傷;④合并頭、胸、腹部等重要器官損傷;⑤合并多處骨折患者。

剔除標準:①術后不能長期配合觀察隨訪。②術后出現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需要轉入其他科室系統治療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術前行X線、CT檢查了解脛骨平臺骨折移位情況,必要時行膝關節核磁共振檢查排除膝關節半月板及韌帶損傷。硬膜外麻醉或全麻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皮膚,鋪無菌巾單,根據術前脛骨平臺CT分析,以脛骨外側平臺骨折為例:膝關節內翻位牽引,對于合并平臺塌陷者,則在C臂機監視下將直徑3.5~4 mm斯氏針穿過皮膚,向后上方進針,穿入塌陷骨塊中,但不穿出骨塊行撬撥復位,嚴重塌陷則行皮質骨開窗,并植入自體髂骨或人工骨支撐,平臺縱向移位者則在平臺兩側以點式復位鉗擠壓移位骨塊后維持位置,整復平臺周圍劈裂骨折復位困難者,可采用外側或者外后側小切口,以能明顯顯露骨折線為佳,復位后以克氏針臨時固定,經C臂機監視關節面平整后用2~4枚直徑2.0 mm橄欖針拉張后固定于環形外固定架上。脛骨內側平臺劈裂塌陷骨折的撬撥與之方向相反。1.3 術后康復治療

1.3.1 對照組 抬高患肢,術后24 h應用頭孢呋辛鈉2.0 g/次,2次/d預防感染,并給予止痛、消腫、促進骨折愈合等藥物對癥治療,患者家屬每日上午針眼用酒精點滴預防感染;第2~3周后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進行適當膝關節屈伸活動等功能訓練;術后第6周,開始逐漸重下地功能鍛煉。

1.3.2 觀察組 除了上述常規康復治療外,還需進行以下五方面系統康復治療。①心理康復及康復宣教:醫護人員通過宣傳術后膝關節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使患者認識到手術與康復鍛煉同等重要,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及支持。②冰敷療法:術后當天可用冰袋墊毛巾后外敷于膝關節周圍,2~3次/d,1.5 h/次,連續2 d。③肌力訓練: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進行床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患肢伸直,收緊股四頭肌,使膝壓向床面,10 s/次,休息10 s,10 min/組,4組/d;N窩下墊枕,使膝關節屈曲20°,足跟用力壓床面,使N繩肌等長收縮,練習量同股四頭肌;術后第2天,患肢直腿抬高鍛煉,患者背部平躺,足尖朝上,盡可能多的繃緊大腿腿部前部肌肉,緩慢抬高,每次抬高要超過40°,持續時間30 s,每天進行2~3次,每次20 min,同時,踝關節、足趾關節進行跖屈與背伸主動抗阻力運動。④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第2天即可開始使用持續被動運動(CPM)儀進行患肢關節活動度訓練,由30° 30 min/次,2次/d開始,逐漸增加角度(每天增加5°~10°)、訓練時間及訓練頻率,連用2~3周。此外,術后第2周開始可進行主動屈伸膝練習,從床上練習開始在活動到最大角度時停留10~20 s,逐漸過渡到床邊屈伸膝關節功能練習,10次/組,4組/d。⑤關節負重練習:第4天患者可在家屬幫助下扶雙拐患肢可下地,但不負重;第2周扶雙拐患肢可下地輕負重,負重程度可根據患肢的疼痛減輕程度逐漸增加;第3周膝關節行抗阻力運動,第4周患者可扶雙拐下地輕負重;第6~8周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可棄拐行走。

1.4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比較兩組患者環形外固定術后膝關節Hohl評分及療效改善情況。療效標準參考Hohl標準[3]進行評價,80~100分為優,7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z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80例患者均完成脛骨平臺骨折環形外固定架固定手術治療,15 d后觀察組中有1例未完成系統康復治療,轉回外地家中失訪;對照組中有1例出現患肢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轉入重癥監護室進一步治療,其余患者均獲得12~14個月隨訪,平均(13.2±0.6)個月。

2.1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前、治療后的Hohl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環形外固定架手術后、康復治療前膝關節Hohl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術后12個月觀察組Hoh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對膝關節功能改善效果比較

觀察組早期系統康復治療后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多由車禍、高處墜落傷等高能量損傷導致,以往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方法主要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但此手術易出現皮膚壞死、切口感染、鋼板外露和關節活動受限等嚴重并發癥[4-6],隨著外固定器材的不斷改進及外固定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物學固定的理念逐漸被骨科醫師所喜歡及推廣,而Ilizarov外固定架為環式固定,具有多方向、多平面固定優勢,骨折斷端受力也比較均勻,而且可以隨著骨折的愈合調整環形外固定架的固定剛度,但是手術治療的成功并不代表術后膝關節獲得良好的功能,在以往的臨床工作過程中,醫生經常對患者采用常規的康復治療方法,患者一般不能堅持到底,膝關節功能恢復慢,康復效果差[7-8],所以術后早期系統康復治療在脛骨平臺骨折環形外固定術后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尤其重要。

對于下肢骨折患者,復位與固定是治療的基礎,康復訓練則是治療的核心,是促進術后患肢功能恢復的關鍵[9]。國外文獻[10]報道膝關節附近骨折對周圍軟組織的影響比較大,前期較早會出現軟組織纖維化,假如大約4 d不行關節功能練習就會出現關節活動部分受限,半個月出現結蹄組織增生、組織粘連,關節功能將會出現部分喪失。所以術后膝關節康復治療應該從多方面進行,包括心理疏導、康復宣教、早期消腫、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鍛煉、關節負重練習等,具體論述如下:①一方面術后患者懼怕傷口裂開及疼痛不敢活動膝關節,故由康復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及勇氣;另一方面向患者及其家屬認真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利于患者全面掌握康復計劃,并強調康復訓練是決定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爭取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并能配合醫生的功能訓練計劃[11]。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宣教后意識到康復鍛煉對以后生活質量的影響,能夠配合康復師積極鍛煉,隨訪均獲得良好的膝關節功能。②冰敷療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神經終板的應答減少,神經纖維的傳導減緩,痛覺的閾值升高,所以患者對疼痛的反應減弱或消失,有利于關節功能的鍛煉恢復;并且使毛細血管的濾過率減少,腫脹減輕。③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2]。廢用性肌萎縮、關節周圍粘連是膝關節周圍骨折較易出現的并發癥,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注意力集中在鍛煉的肌肉上,早期主動增強肌力訓練,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柔韌性和彈性,加快靜脈血液及淋巴回流、減輕腫脹、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3-15],并能有效緩解局部組織損傷和炎性反應,有利于保持骨折的穩定性[16]。膝關節功能鍛煉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患肢緩慢抬高,但必須在患者對疼痛的耐受范圍之內[17-18],運動應該柔滑、輕松,強度和速度應該是適合的感覺,重復多次練習,慢慢增加強度,患肢與健肢交替抬高,焦點應該集中在患肢,若在康復過程中,力量過大,容易導致關節的二次損傷,對關節活動影響更大[19]。如果患者自己不能抬高,則可在家屬幫助下抬高患肢,在最終的位置或姿勢上多保持幾秒鐘。④脛骨平臺骨折是較常見的關節內骨折,骨折術后制動可使周圍肌肉發生萎縮,出現膝關節攣縮,使關節軟骨萎縮、退變、纖維化,甚至壞死,嚴重則出現關節腔狹窄,導致膝關節活動部分受限。因此,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的康復鍛煉顯得尤為重要。早期合理使用CMP機持續被動活動可以促進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減緩疼痛及腫脹,尤其對于膝關節周圍的粘連以及防止深靜脈血栓很有幫助[20-21]。⑤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肢何時負重以及負重量多少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環節。環形外固定架的固定牢固性強于單臂及混合式外固定架,具有良好的支撐,應力遮擋小,允許早期負重,避免膝關節僵硬[22-23]。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均在康復師指導下行早期負重,且獨立行走訓練時應注意對患者的保護,防止摔倒,每次訓練后注意觀察患肢,如果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應給予止痛藥、減少活動量及物理因子治療等消腫止痛[24],負重程度可根據患肢的疼痛減輕程度逐漸增加,膝關節功能獲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早期系統康復治療在脛骨平臺SchatzkerⅣ~Ⅵ型骨折環形外固定術后的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Zeltser DW,Leopold SS. Classifications in brief: Schatzker 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13,471(2):371-374.

[2] 許艷春.系統功能康復治療對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4,20(10):1604-1607.

[3] Jansen H,Frey SP,Doht S,et al. Medium-term results after complex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 [J]. J Orthop Sci,2013,18(4):569-577.

[4] 王.兩種方法治療SchatzkerⅥ型脛骨平臺骨折療效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3):342-345.

[5] Pun TB,Krishnamoorthy VP,Poonnoose PM,et al.Outcome of Schatzker type Ⅴand Ⅵ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J]. Indian J Orthop,2014,48(1):35-41.

[6] 田寶玲,高麗艷.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的護理及康復指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1(27):3063-3065.

[7] 楊康驊,戴閩.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功能康復[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1(2):147-148.

[8] 吳小軍,陳秋生,譚志強,等.康復治療對肱骨下段骨折內固定術后肘關節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3,42(36):4457-4459.

[9] Rajgopal R,Martin R,Howard JL,et 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super-obese patients [J]. Bone Joint J,2013,95(6):758-763.

[10] Wong JJ,Muir B. Insufficiency fracture of the tibia lateau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ve surgery: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 ropr Asssoc,2013,57(2):123-131.

[11] 張林.系統功能康復治療在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6,6(2):197-215.

[12] 王倩,王春梅,陳乙瑞.綜合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后膝關節恢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 12(11):149-152.

[13] 梁榮班,黃濤,趙佳,等.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0):199-200.

[14] 何旭輝.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6):107-108.

[15] 陳強,葉哲偉,蔣小燕,等.關節鏡手術聯合早期康復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 28(52):463-465.

[16] 嚴前琳,陳洪波.多元化護理康復鍛煉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雜志,2015,18(8):946-949.

[17] 孫令芝.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0):96-97.

[18] 劉玉香.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預效果分析[J].西部中醫藥,2015,28(6):131-132.

[19] 張克強,段洪,閔捷,等.三柱分型手術結合早期功能康復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57例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6):32-33.

[20] 李哲,孫賀,付世,等.解剖鋼板與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復雜開放性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 12(2):82-85.

[21] 李耀華,劉玉章,龐澤琴.玻璃酸鈉用于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合并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6,27(14):1942-1944.

[22] 趙志明,董桂賢,于桂泳,等.撬撥復位結合Ilizarov技術治療脛骨平臺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6,19(2):211-213.

[23] 林銘.內外側雙鋼板固定脛骨平臺SchatzkerⅥ型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1):39-41,45,封3.

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膝關節周圍骨折;康復訓練;主動運動;被動運動;Lysholm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范圍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and rehabilitative stage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 around knee.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with fracture around kne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ll 26 cases in group A receiv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rehabili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functional training; 20 cases in group B ha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active functional training at early stage; and 19 cases in group C with correct and stable position confirmed by Xray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0d later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removal. Lysholm scale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ale and ROM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B (P

[KEY WORDS] Fracture round kne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ctive training; Passive training; Lysholm scale; ROM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周圍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臨床上可見膝關節周圍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腫脹、壓痛及關節活動障礙。膝關節周圍骨折的常規治療有復位、固定和功能訓練三大原則[1,2],其中復位和固定是以恢復骨折解剖關系、早期愈合為目的,功能訓練的目的是在不影響固定的情況下盡早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囊等舒縮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因此,康復介入的時機和方法對改善患者關節功能進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綜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進行康復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65例,隨機分為3組,綜合康復組(第1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18~65歲,平均36.4歲,骨折類型(AO分型)為A型;脛骨平臺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24~61歲,平均32.3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齡28~51歲,平均37歲,為橫斷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動功能訓練康復組(第2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齡23~55歲,平均38.4歲,為A型骨折;脛骨平臺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齡20~66歲,平均40.1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18~61歲,平均32歲,為橫斷型骨折。恢復期康復組(第3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24~58歲,平均34.4歲,為A型骨折;脛骨平臺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齡21~64歲,平均30.6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齡18~63歲,平均34歲,為橫斷型骨折。所有病例選擇均為單一閉合骨折,無其他內科疾病。

1.2 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開復位DHC鋼板固定,脛骨平臺骨折行切開復位支持鋼板固定,髕骨骨折應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基本達到解剖復位和堅強固定。第1組進行術前康復教育及早期主動和被動功能訓練綜合康復治療,第2組只接受術后早期主動功能訓練康復治療,第3組在手術30d后X線檢查骨折部位對位正確、穩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復治療。

1.2.1 術前康復教育及指導 心理康復是機體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體康復。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向患者解釋骨折后的復位和固定由醫師來完成,而功能訓練是在醫師指導下必須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復強調早期功能訓練是該手術成功的關鍵,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訓練方法,如股四頭肌訓練法:患者平臥,下肢伸直同時繃緊大腿;練習膝關節:先試行在腘窩部位墊一軟圓枕,使足跟部位離開床面;患肢部分負重:先讓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計力量等。充分利用健側肢體進行模擬訓練。

1.2.2 術后早期主動功能訓練 (1)患肢未被固定關節各個方向的全幅運動,每個關節15~20次/d。(2)術后1~2d指導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伸屈動作50次;3~5d膝關節墊高(20~40cm)練習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訓練或坐床邊伸屈膝關節100~150次;9~11d雙手抱股部屈髖屈膝100次;12~14d雙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術后14d,此時手術部位拆線,輔以理療促進血液循環,消腫,開始髕骨被動活動,上下推動髕骨和向內側、外側推動髕骨各15次(對髕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輕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同時緩慢溫和地牽伸攣縮、粘連關節周圍軟組織,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負荷的康復訓練:采用階段負荷的方式,按體重的25%、50%、75%、100%逐漸增加負荷量及上下階梯訓練。

1.2.3 術后早期被動功能訓練 在配合患者主動訓練間隙的同時進行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on,ROM)被動功能訓練(表1)。表1 術后關節被動訓練活動范圍術后天數訓練次數每次時間(h)屈伸(°)

1.2.4 恢復期康復組 患者X線檢查骨折對位正確、穩定、骨折線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進行康復訓練。(1)患肢各關節ROM訓練和膝關節CPM治療。(2)對膝關節僵直粘連患者施以理療配合膝關節屈曲功能牽引,每次30min。(3)關節松動術治療,根據關節解剖結構及運動受限方向,對構成膝關節的髕股關節進行髕骨上下推動和向內側、外側推動,股脛關節進行長軸牽引、前向后滑動、側向滑動及內外旋,每次30min。手法結束后,冰敷10min防止關節腫脹、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體行走負荷訓練同上。

1.3 康復評定標準

術后第6個月各組所有患者門診隨訪進行Lysholm[4]膝關節評分系統評定,共有8項,滿分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絞鎖(15分)、不穩定(25分)、疼痛(25分)、腫脹(10分)、上下樓(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為膝關節功能正常,66~84分為尚可,低于65分為較差。采用普通測角器測量膝關節活動范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第3組與第1、2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Lysholm評分和膝關節活動范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嚴密觀察膝關節修復過程,采取早期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是肢體功能恢復的保障。康復訓練應重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和緊張、驚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時向其解釋早期功能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是非常重要的,從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積極配合治療。

膝關節手術內固定為骨折的愈合創造了條件,是康復訓練的基礎,制動是骨折術后的主要治療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動本身造成機體關節囊、韌帶、肌肉等組織發生形態結構、生物化學及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病理改變[5],最終影響關節和肢體的功能。術后早期的主動訓練可促進機體靜脈及淋巴回流,減少關節內粘連和關節外肌肉的粘連、攣縮,有利于預防關節活動障礙,促進功能恢復。術后第3天開始被動活動,肌肉收縮促進血液、淋巴循環,有利于局部滲出液吸收,減輕水腫和粘連,防止失用性肌萎縮,肌收縮所產生的生物電有助于鈣離子沉積骨骼,促進骨折愈合。同時等長收縮訓練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產生縱向的擠壓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觸;等長收縮時肌肉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環血管擴張,利于組織攝取營養;同時亦可使骨痂的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損的關節得以磨造與塑形。踝泵運動使下肢肌肉收縮,擠壓深靜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過研究得出康復開始時間不同對患者的康復療效影響顯著,骨折后1個月內是進行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機,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復膝關節功能;而骨折4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則療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復部分膝關節功能。曾海輝等[4]比較膝部骨折術后不同時期介入康復治療對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認為早期介入康復對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國新等[7]分析研究髕骨骨折后影響屈膝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結果證實:關節制動時間與1個月和3個月后屈膝功能恢復呈負相關,提示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膝關節功能評分和ROM評定可以看出,第1組經康復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評分均為優,其中有6例總分100分,膝關節ROM平均達到110.3°;第2組經康復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評分18例為優,其余2例為良,膝關節ROM平均達到105.2°,此兩組保證獨立坐站的轉移及正常步態,但患者要達到理想的療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復計劃漸進增強肌力、肌耐力,提高關節穩定性和本體感覺。而第3組患者治療時已出現不同程度關節粘連,主要采用理療配合屈曲功能牽引、ROM訓練、CPM治療和關節松動技術等,理療配合功能牽引有利于緩解痙攣,使攣縮及粘連的纖維組織產生更多的塑性延長;關節松動技術牽伸關節韌帶、肌肉和皮下組織,松解關節內粘連,促進關節液流動,緩解關節疼痛,增加本體感覺反饋,從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第3組較治療前有明顯進步,但達到優者只有5例,其余14例為良,膝關節活動度平均達到89.9°。第3組與第1、2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分、RO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主動活動是訓練的根本,被動活動則是前者的準備和補充[8]。關節長時間固定制動對關節功能有明顯影響[9],連續被動活動關節可增加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和代謝活動,加速關節軟骨損傷的修復;同時可促進血腫及滲液的吸收,維持鄰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動幅度,預防和減輕粘連[10]。董紀元等[11]報道,連續被動活動膝關節功能訓練對恢復膝關節功能非常重要。20世紀70年代初,Salter等[12]設計了CPM裝置,即滑膜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裝置,在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粘連未完全機化時,可較快恢復功能。膝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能否較好地修復是關節功能康復的關鍵。在制動情況下關節軟骨的損傷只能靠纖維組織修復,極少形成纖維軟骨,而關節軟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復能力,最終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和疼痛。

通過對3種膝關節周圍骨折療效比較結果發現,第1組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膝關節活動范圍最佳,第2組稍差,第3組結果最不理想。可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僵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另外第1組骨折關節活動范圍及Lysholm膝關節評分均高于第2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異。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膝關節骨折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僵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并且正確的心理指導,及時的主動、被動功能訓練的綜合康復治療是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最佳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關節周圍粉碎性骨折中的運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6): 5051.

2 田濤,朱健奎,傅強.微創內固定系統在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13:117118.

3 Dalury DF,Jirane KW,Pierson J,et al.Thelongtermout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 曾海輝,區正紅,燕鐵斌,等.早期康復介入對膝部骨折術后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19(9):664665.

3 范衛民,陶松年,王道新,等. 四種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物的力學對比及療效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5(4):229231.

4 尹清, 武繼祥, 劉宏亮, 等. 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6:304306.

5 王國新, 江鐘立, 李濤, 等.髕骨骨折后影響屈膝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7,16(4) : 223224.

6 王亦璁. 骨與關節損傷[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1122.

7 姚雨,徐本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治療與康復的臨床體會[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2(2):142.

8 沈偉東.雙鋼板套骨栓加植骨術治療膝髁部粉碎骨折[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7,19(9):6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万全县| 绍兴市| 德钦县| 谢通门县| 博湖县| 江孜县| 湘潭县| 沙洋县| 七台河市| 克拉玛依市| 偏关县| 贺兰县| 巢湖市| 麻栗坡县| 古丈县| 同德县| 鱼台县| 广灵县| 阳新县| 裕民县| 日土县| 花莲市| 南阳市| 昭通市| 万山特区| 永和县| 凤山县| 玉田县| 茶陵县| 航空| 栖霞市| 西畴县| 达拉特旗| 保靖县| 壤塘县| 清徐县| 郸城县| 延长县| 互助|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