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服裝設計發展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服裝嫁接了建筑設計風格,回歸傳統輪廓的現象,并把裝飾藝術建筑所有的形式美觀念運用到服裝設計中,充滿了陽剛、古典、摩登的味道。對新材質的追求、工藝的要求、幾何風格多樣性等經典的塑造,詮釋著時裝設計者對歐洲古典華美的向往,給人以充滿強烈動感和視覺沖擊力的奢華印象。裝飾藝術設計在服裝設計中已經轉型升級,如服裝的干練與穩重,又適當加入部分新裝飾,以新材質與新工藝相結合,再加上藝術夸張和變異,使得服裝展現出既簡潔、美觀,又出人意料的面貌。在今天,回歸或原點成為主流,時光飛速,流行亦如此,作為個性視野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在向保持大自然原味的思想傾向發展著新的式樣、新的面料和更新的角度。回歸,不是將傳統的事物重新演繹,而是將部分元素重組、轉移、相結合的新設計重現現實生活,讓人們在過去中揭示未來,從傳統中挖掘新事物。所以,我們往往可以從最時尚最流行的物品中發現傳統的影像,起到了“喜新懷舊”、“喜新尋舊”的心理反應作用,這種時尚最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也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審美感性興趣。嫁接一些不同領域技術或藝術,這是一種新體現新創造。在確保基本的輪廓的前提下,精心構思,巧妙借鑒,加上新材質、新工藝手法提煉、簡化、改造和創新,一種全新的創造性嫁接就體現了。
2建筑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
建筑上的裝飾藝術形式及手法在服裝設計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借鑒作用,這是一種移植手段,或者說是一種基因轉變形成,并不是所謂“拿來主義”,而是采取的一種嫁接藝術手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接駁”成長過程中呈現出時裝新的轉變效果。主要體現3個方面。2.1造型結構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無論是建筑設計,還是服裝造型,所謂的造型是在基本結構的前提下,結合其功能設計而成。他們兩者都有類似的結構,區別于不同的造型。建筑結構是一個相對靜止的空間,然而在做整體空間構成時構成為動態的空間。建筑師常用曲面和斜面來構成空間,服裝結構需要滿足人體的動態空間,兩者脫離不了其結構。他們是由點、線、面的某種組合成立的單位空間為要素構成。服裝的結構線具有塑造服裝外型的特點,滿足人體體型和便于制作的特點,在服裝造型結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服裝結構造型由各個拼接部位構成服裝整體形態,它可以將設計不同的省道、褶裥、剪輯線外露等方法使造型起到裝飾藝術效果。如圖1,2010年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的“藤條籃子”外形如波浪起伏,充滿動感,就像城市在不停變化的裝飾藝術建筑,服裝設計師們受其影響,用純天然的藤條以復古的手法設計一款服裝,達到天人合一之效果,充滿靈動之美。2.2材質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現代建筑上的外觀材料類型較多,最吸引眼球的琉璃在建筑物外墻的出現,不反光瓷磚與含光澤瓷磚不同肌理的對比,在建筑裝飾藝術角度上起到很大的藝術變化,在服裝設計的運用中藝術手法非常相似。受建筑材質的影響,服裝設計師采用在面料上加反光條、珠片、刺繡、絲帶和花邊等運用手法,賦予全新的風格呈現更多的變化,更大程度上地發揮材質所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另外,還可以通過褶皺、折疊等多種技術手法,使織物的表面產生肌理效果,加強了面料的立體外觀,使采用此種面料的服裝具有外斂內暢的效果,減輕了壓迫感和束縛。材質裝飾藝術不僅表現在面料的獨特處理或改造上,還表現在皮革與針織、毛織與針織、呢絨與薄紗、透明與重疊、亮光與亞光等材質組合搭配上,形成同色不同質、同質不同色等對比思維方式,打破傳統視覺習慣,產生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效果。如圖2服裝采取鏤空、蕾絲以一種隱約的透光感出現,在光影中實現靈動之美,在步履行間所形成的光影變化中演繹出流動的美感。2.3圖案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圖案也稱為式樣,它們在建筑和服飾上都起到了裝飾性或者美化性。圖案通常以點與線、線與面、方與圓、曲與直等形成出現,以對稱、對比、調和、節奏和韻律等形式美的法則形成裝飾性藝術。式樣以不同方式出現在建筑地板或墻磚上,一般采用卷渦、水草、蠔殼和瓔珞等元素以單獨紋樣或重復紋樣設計成淺浮雕裝飾出現在墻面上。服裝的圖案喜歡用花朵、卷渦、水草、蠔殼和瓔珞單獨或組合形成的面料或圖案,如佩茲利紋樣、康茄紋樣、夏威夷紋樣、波斯紋樣和莫里斯紋樣等國外典型圖案,或者國內剪紙紋樣、吉祥紋樣、藍印織物紋樣等代表性圖案。這些圖案常在服裝上縷見不鮮,這就是建筑與服裝圖案的共同生存所在。2.4色彩回歸經典的體現從哥特時代的裝飾藝術建筑主要是黑色或無色點綴各種彩色的玻璃花窗,到巴洛克和洛可可時代的建筑上的豐富用色之后的大過程,現又經歷了一個輪回,回歸到無色或者少色的這個原點來。服裝也隨著這個浪潮嫁接在建筑裝飾藝術設計的成長之下,也回歸到無彩色狀態,或者說是經典狀態。這就是近幾年的流行發展趨勢的體現。
3裝飾藝術建筑對服裝設計的流行趨勢
在設計領域中,服裝設計和建筑設計的聯系得非常緊密。隨著裝飾藝術在建筑上廣泛運用,特別是建筑結構造型、新材質等對服裝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正在流行的哥特風格裝飾藝術建筑如火如荼。2014年初,世界上多個知名品牌的2014/2015秋冬服裝流行發展趨勢中都與建筑裝飾藝術相關,他們以傳統的東方風格與經典色彩的西方風格,建筑裝飾藝術圖案和外型結構服裝讓秀場更具浪漫的詩意。如圖3Prada在上衣放置了兩朵建筑裝飾式的花朵,讓人感覺到莊嚴神秘;英國克里斯托弗·凱恩(ChristopherKane)用皮革剪裁出華麗的花紋,如圖4,如建筑結構網格,讓人不禁驚嘆。在配飾上,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McQueen)受到華麗裝飾藝術建筑的概念啟發設計出猶如破洞襪子般的皮革高跟過膝靴,完全對材質進行了新的改造,如圖5;哥倫比亞籍法裔設計師海德艾克曼(HaiderAck-ermann)利用編織紋理創造出層次感十足的腳踝短靴,裝飾藝術的情結永不終止,如圖6。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建筑是半永久性的生活設施,衣物則是不斷變化的生活必需品。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服裝是流動的建筑。”因此,前者具有前導性,后者具有后續性,這正是說明服裝是嫁接著建筑的枝桿發展而來。
4結語
2008年3月,我們對宜春中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情況進行了調研,針對了解的情況,提出發展思路與對策。現報道如下。
1 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
宜春中心城區自2003年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到2008年底,城區共有17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張運行的時候,鑼鼓掀天放鞭炮,領導剪彩上電視,造就了較大的氛圍,事后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兩個社區衛生服務點還被評為全省示范社區服務中心。但是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點有時一天到晚都沒有一個門診病人,嚴重虧損,時間不長又“縮回”醫院里去了,究其原因如下:
1.1 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認識上存在誤區 群眾認為大醫院專家多,設備好,感覺更可靠,而社區衛生服務點規模太小,設備更差,藥品不全,對醫生的技術不敢相信。社區在群眾心目中沒有位置,所以社區衛生服務點“患者稀少門前冷”。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認識上存在誤區。
1.2 房屋破舊,設備不全 宜春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有公立醫院分院“換牌”的、有社會和廠礦,事業單位醫院機構“轉型”的,這些機構對比二、三級醫院,大而全的老牌醫院差距太大。他們有的是租了人家的破舊房子,有的是臨時裝修了一兩間店面,由于開張經費不足,也沒添置新設備,房屋破舊,設備落后,藥品不全。宜春東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雖然被評為全省社區服務示范點,因長期租用人家的破舊房,看上去還不如一個鄉鎮衛生院。
1.3 服務單一,功能不全 目前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沒有完全按照社區服務的要求,發揮“六位一體”的功能,即全面開展基本醫療、預防、保健、計劃生育指導、健康教育、康復六個方面的服務,80%的僅是開展了基本醫療服務。只有20%左右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除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外,還開展了健康教育和康復等服務,所以這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實是功能不全,稱不上群眾心目中真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4 設置不規范、環境欠寬松,制約社區衛生發展 (1)醫療機構過剩。宜春中心城區人口只有32萬,但三級二級一級公立醫院和社會辦的全科、專科醫院共有25家,加上個體醫療診所上百個,還有不少藥房,社區服務站的服務對象非常少,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遠遠過剩。(2)上門管理、檢查、收費的多。據市衛生局醫政科負責人反映:到醫療機構去檢查的部門大大小小共有37家。東方社區負責人說,“我們買的一臺設備只花了4000元,但為接待一個部門來檢查就花了上千元招待費。”
1.5 服務模式沒有改革,社區衛生機構缺乏活力 一些公辦的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是由區級醫院或其門診點“變臉”而來,有的是公立醫院改革分流或輪流的醫護人員辦起來的,其用人機制、分配制度、服務模式都還沿襲著大醫院的管理模式,公立醫院的“等病人上門”的現象普遍存在,遠不能適應群眾對醫療服務的多樣性需求。
1.6 社區衛生機構與醫院的服務職能急待協調 平時我們講是“小病上社區,大病進醫院”,但實際無論大病小病,人們更喜歡上醫院,并且盡可能上大醫院,比如市人民醫院每天的門診病人500左右,其中70%都是來看小毛病的,但他們就是不去收費低廉、程序簡便的社區衛生服務點就診。為解決大醫院的“門庭若市”,社區點“門可羅雀”問題,過去對社區和醫院“雙向轉診”也曾作過布置,但是如何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二、三級醫院之間利益共享和信息互傳的機制還急待研究。現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會向大醫院輸送病人,但醫院從未向社區衛生機構轉過患者。
2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建議和對策
2.1 提高認識,加大社區衛生服務的宣傳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項重要內容,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維護居民健康,促進社區和諧,建立和諧社會,和諧“醫患關系”,改善發展環境都有著重大意義。同時也是解決“看病貴、就醫難”的重大舉措。對此,總書記、總理都作了重要批示,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并下發了[2006]10號文件,決定“中央財政從2007年起,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按照一定標準給予補助,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設備配置和人員培訓等給予必要支持”。鑒于當前人們對社區衛生服務還不太了解,不太信任的情況,建議要成立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專項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加大宣傳;要像重視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那樣,樹立超前意識,提前做好工作,使居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讓上級領導看到我們對此高度重視和所取得的成績,從而給予更大的支持。
2.2 搞好服務,加快社區衛生服務的推進 (1)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六項功能”要逐步推進,全面鋪開。六位一體的服務特點是貼近群眾,解決廣大居民的基本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六位一體”服務項目都是要在社區完成的。過去我們的社區大部分只搞了基本醫療,少數搞了醫療、健教和康復,至于預防、保健和計劃生育基本未開展,這樣功能沒有全面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地位也就不高,人們就瞧不起。國務院《指導意見》中提出,要調整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預防保健機構的職能,適宜社區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只有這樣,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各項工作,才能順利開展。(2)改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硬件、軟件條件。研究制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劃、標準和管理辦法,定好“入場券”,防止魚目混珠,采取“建、調、并、轉”四大舉措,重新樹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的形象。同時加強全科醫生培訓,加大人員使用、獎金分配的改革力度,讓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群眾“病時是醫生、平時為親人:康復當助手”,實現醫患“一家親”,要基本實現一個電話,服務就到居民身邊。要讓居民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家門口的醫院”、“自己床邊的大夫”。(3)明確服務重點和職責,協調好“雙向轉診”。要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主;要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醫院合理分工協作關系,預防、保健機構要對社區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醫院和社區要實行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如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手術在醫院,術后護理在社區”。
2.3 改善環境,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的配套 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部門要協同配合,為社區衛生服務創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出臺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鑒于社區衛生服務除醫療有費可收之外,其余5項功能都是只有服務沒有收入的公益事業,財政部門可否象支持合作醫療一樣,國家出大頭,財政、社區出中頭、居民自己出小頭,給予一定財力支持。
[關鍵詞] 設施農業 現狀 調整 發展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1-0022-01
1 阜蒙縣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阜蒙縣共35個鄉鎮,587個行政村,耕地面積約20.8萬hm2;阜蒙縣人口約74萬,其中農業人口就占了81%;降雨量年平均480mm,無霜期150天左右。阜蒙縣設施農業的發展始于2005年,大規模發展是從2008年開始,形成了以福興地、阜新鎮、于寺為中心,遍布35個鄉鎮的日光溫室蔬菜種植區,并具一定規模。
自阜蒙縣開始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蔬菜保護地建設以來,先后在于寺、阜新鎮等27個鄉鎮發展了保護地建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農民自身努力下,現已發展保護地2700 hm2,年創效益近3個億。保護地生產已成為農民增收、發家致富的好項目。由于效益顯著,農民生產積極性高,阜蒙縣規劃在未來3年內繼續發展保護地20.8萬hm2,那時保護地生產將遍及我縣各個鄉鎮。
為了突出特點,解決銷售困難,增加效益,全縣確定了統一的栽培模式,即冬春茬的香瓜,配合以秋冬茬的茄果類蔬菜生產,并且下一步推廣周年一大茬生產模式。同時,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在品種更新上做文章,今年阜蒙縣蔬菜站引進了十多個國外優良新品種,種子200余萬粒,種植面積70 hm2,包括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品種“瑪瓦”、“百利”等,茄子品種“布利塔”,日本的甜瓜品種“翠寶”,番茄品種“歐粉”,瑞士先正達甜椒品種“方舟”等。這些品種在阜蒙縣已初步推廣,并且以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國外優良蔬菜品種的推廣勢必對我縣的蔬菜保護地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 阜蒙縣設施農業發展的措施建議
2.1 加強政府財政的補貼力度和廣度
阜蒙縣政府及各農業相關部門都應當對本縣的設施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實地考查和調研;可以從阜蒙縣地理資源優勢和農戶的自身條件等出發,選擇合適的設施農業栽培作物;也可以引進龍頭單位,利用阜蒙h的人力物力,建造大規模的,高技術水平的設施農業基地;另外,還可以在合法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有償的方式,進行農戶之間的平等互換,讓土地流轉更加迅速,保證設施農業的用地面積,這樣也可以提高阜蒙縣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的水平。
2.2 結合資源優勢,合理擴大栽培面積
阜蒙縣的地理優勢是十分適宜設施農業的發展的。大量的山地可以提供較長時間的光照,也可以使大棚的保溫性能較好,可以幫助作物躲避凍害。因此,可以阜蒙縣因地制宜合理的規劃設施農業大棚的建造基地和作物栽培模式;對栽培的作物品種進行結構優化,反季節菜蔬水果都是非常好的。反季節種植的作物具有病蟲害較少,經濟效益高等優勢特點。蔬菜水果的生產可以作為設施農業發展的突破口,發揮阜蒙縣地理資源的優勢特點,從而促進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2.3 保障菜蔬水果等農產品高品質
如何保障阜蒙縣設施農業產品,如蔬菜水果的高品質產出,制定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質量檢測標準體系自然是首推的方法。在阜蒙縣推行綠色菜蔬和無公害蔬菜水果的標準化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定期進行檢查,務必嚴格執行相關要求,采收后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確保阜蒙縣菜蔬水果的符合國家級的高品質標準。
2.4 提高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
阜蒙縣設施農業發展十分落后,我們必須合理的利用國內外的相關科學技術,為阜蒙縣農業提供相關服務,從而提升設施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可以針對栽培設施進行改進。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可以選擇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一些栽培設施,改良大棚的跨度,同時完善水電和保水保溫系統的構件,改良土壤、合理密植,改善大棚溫室的生態條件。完善阜蒙縣設施農業的自動化程度,自動保水保溫系統和卷簾機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可以培育和推廣優秀的抗病品種,大量推行工廠化育苗。這種現代化的育苗技術,不僅機械化程度高,不會浪費人力物力,還可以節約種子,提高種子萌芽率。
第三,積極開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蟲害的一些驅避性,對其采用黑光燈、黃板、糖醋液等誘殺方式。還可以利用昆蟲天敵捕殺這一方法,如赤眼蜂可以有效的防治蚜蟲、粉虱等害蟲,麗蚜小蜂可以防治白粉虱。
第四,合理地科學地進行化學防治。及時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合理噴施生物源藥劑和無毒無殘留或低毒低殘留的農藥。藥劑的噴施一定要根據病蟲害的種類和藥劑的性質,按照農藥的相關規定,做到對癥下藥,切記不可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2.5 加強設施農業技能培訓
科學技術水平可以直接影響設施農業的發展,阜蒙縣正是需要引入大量高科技來協助本地設施農業發現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引進大量的專業技能培訓者,對阜蒙縣設施農業操作者進行全面深刻的培訓;培訓應該做到針對不同農戶的多層次的全方位的管理栽培技術能力的教育及培訓。
往更高層面上來說,我們需要努力改良我們的科學研究環境和相關的體制,讓技術人員的待遇和工作條件可以得到合理的提升。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高端技術人才來到阜蒙縣就職;而加強和科研型的高校及各類科研院所合作,不僅可以提高阜蒙縣農戶的作物栽培管理的整體能力,也可以為阜蒙縣高端技術人才提供科研平臺,讓其有充分發揮其優勢能力的機會。
當然,農業科技學術帶頭人和重點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培養許多優秀的科技學術帶頭人,定期給農戶普及設施農業的大量理論和技術,同時建立各類實驗示范基地,讓農戶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
關鍵詞:文化;裝飾性語言;獨特性;延續性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040-02
人類所造之物并非只是純粹的形式,而必然是文化的存在。《中國大百科辭典》中指出文化的廣義概念即指人類在社會歷史活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概念則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等。這個意義上看,賦予一切自然事物或認為事物以意義秩序的活動都是一種文化創造活動。形態――自然和人為的――也正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其內隱于或外顯于各種模式當中,憑借符號的運用進行學習和傳播,并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其中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經過中國千百年來歷史的沉淀,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它的形態是一種文化的存在,其表現為:精神文化和形態的表現,物質文化和形態的表現。
一、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作為精神文化和形態的表現
在人類創造的復雜的文化系統中,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構成了其核心的部分,而精神文化可以外化為制度和器物,內化為價值規范。其中價值規范起著核心作用,而制度和器物則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形式。
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是以國王的冕服為中心逐步發展起來。“十二紋章”就是以十二種固定的文飾,或畫、或織、或繡在天子及諸侯的官服上。一種文飾稱為一章,并以飾章的多寡來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個含義。十二紋章來源于古代華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是中華皇權的神圣象征。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華蟲(一種雉鳥)-取其文麗;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后來在其中繪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養;黼(斧形)-取其決斷;黻(常作亞形,或兩獸相背形)-取其明辨。其充分體現出精神世界的外化形式和內化價值規范。
(一)形態的文化本質
從形形的器物文明的演進和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人類基于生活上的需要,設法打造工具,生產勞作,縫制衣物,當基本生理需求滿足后,逐步發展出人類族群的社會組織,并在組織中分工合作,進而工作又走向細分化和專業化、機械化。因此,器物和文化關系始終息息相關。中國花鳥裝飾性語言從人類站立起來的那天起,就在皮毛衣物裝飾品中開始表現,這些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不論是手工還是機械制造的產品,只要涉及人的因素,自然都蘊含了人類的理念和價值在其中,因此,在中國花鳥裝飾性語言創造活動中均無可避免的打上文化的烙印,和受到人類文化的支配和影響。
(二)形態的符號化
早期幾何印紋陶的紋樣源于生產和生活,葉脈紋是樹葉脈紋的模擬,水波紋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紋導源于流水的漩渦,在服飾中也逐步加入花鳥草蟲動植物的形象。早期的紋樣看似只是美觀、裝飾而并無具體含義和內容,其實在當時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內容和含義,即所謂“有意識的形式”。很多古代器物的遺存證明了那些由使用意義轉變為象征意義。
二、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作為物質文化和形態的表現
物質文化包括了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人類的服裝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服飾外化了人類的精神世界。
(一)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在服飾中運用的發展和形態表現
中國花鳥紋樣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時期,原始時期彩陶紋樣上的蟲魚紋樣便是最初的花鳥畫。周時期,鳳紋極其樸實,線條粗獷,體現的是一種粗獷的形式美。這一時期的鳳紋形象概括,沒有具體的細節描繪,外形像一般的鳥禽。漢代的圖案在云雷紋和動物紋的基礎上,增加了植物這一新的主題,形象生動,風格豪放,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唐代是我國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花卉紋樣日趨成熟,廣泛運用于服飾和器皿,著名的唐草紋更是影響了宋、元、明、清的圖案風格。晚唐至宋代,對織物中花卉裝飾紋樣的影響很大,少了份刻意的裝飾,寫實且融合繪畫意境的花卉裝飾紋樣就此產生,這見證了花卉裝飾紋樣目漸成熟的過程,并直接影響了明清時期花卉裝飾紋樣的發展方向。宋代時期,花鳥畫高手更加云集且風格多為寫生,其中許多人直接對花寫照甚至入山百余里寫生,也有人至花圃詢問。寫生之風豐富著花鳥畫題材,同時也開闊了紋樣造型的視野。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服裝行業“蘇醒”時,就有很多院校師生、商家將中國畫元素應用到服裝上去,形式簡潔大方。到今天,中國元素的魅力正在綻放,已經被世界所認可,在被應用到高級女裝中的例子舉不勝舉,千姿百態,各有千秋。因此,深入地將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融創到高級女裝中,這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二)現代化的多元圖景與形態表現
傳統文化是現代設計和民族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通過對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對高級女裝設計影響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中國花鳥畫裝飾語言對高級女裝的設計題材、構造、色彩及設計思想產生的影響,理清中國花鳥畫中的裝飾性元素與高級女裝設計元素的關系,為高級女裝設計中機理、紋樣等方面的創新發展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對高級女裝設計的進一步發展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增加高級女裝設計中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特征。
首先,對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的充分挖掘、整理、思索及應用,不僅可以加強設計者的文化藝術修養,還可以使設計者充分了解中國傳統的文化底蘊,從而能夠利用傳統的藝術裝飾性語言與圖案的藝術魅力為女裝設計服務,把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加以創新,把中國花鳥畫的裝飾語言的精髓融入現代高級女裝設計中,體現設計的精神內涵。
其次,中國花鳥畫的裝飾性元素可轉換為女裝設計元素,為高級女裝設計增添情趣美。比如:中國花鳥畫中的黑白裝飾語言,工筆花鳥畫的線條裝飾語言等。
此外,從中國花鳥畫的繪畫語言和審美形式來看,它對高級女裝設計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中國花鳥畫分成多個畫種,這些畫的形、意、氣、韻可以融入女裝設計的過程,對女裝設計的結構、色彩、面料等的布局與搭配產生積極的作用。中國花鳥畫并非只花筆墨,更重要的是畫思想,藝術作品的高度就在于神韻上,女裝設計也是一樣,當作品有了神韻,也就有了生命力。因此,現代女裝設計要提高要創新,離開傳統不行,設計者要研究傳統,學習傳統,目的是發揚傳統,要借古開今。
總之,通過中國花鳥畫裝飾性語言的研究,以提高設計者的藝術修養,理清設計思路。探尋最佳切入點,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裝飾性語言與當今高級女裝設計作品更完美的結合,并嘗試利用研究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將傳統民族的紋樣、元素融入到現代高級女裝設計中。開拓對中國傳統圖案的傳承與創新,使高級女裝設計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孫征.原始時期至漢代中國花鳥畫的演化歷程.
[2]彭景,張佩思.服飾中傳統紋樣的借鑒與分析.文藝生活:中旬刊,2012年第6期.
[3]許叢叢.初探宋代花鳥畫對織物中花卉裝飾紋樣的影響.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年第10期.
[4]玉時階.壯族服飾圖案紋樣的文化內涵.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3卷第1期.
[5]尤穎.唐代牡丹紋樣的形式特點與造型分析.北方文學:中,2012年第5期.
[6]張妙.中日傳統紋樣的交融.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0年第5期.
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創意產業的蜂起使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西南地區也在最近幾年來出現了獨立服裝設計師這一屬于當下的、鮮活且充滿能量的新興群體。 隨著我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西南地區將不可避免地迎來時尚服裝產業蓬勃發展的廣闊前景。對于新生代的獨立服裝設計師來說,既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下文在考察研究獨立服裝設計師品牌現有發展策略的基礎上對西南地區獨立服裝設計師品牌發展的優勢條件進行分析、總結。
1.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扶持力度大
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充分地激發了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努力培育、引導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消費能力,也成為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級地方政府在文化興國,文化強國和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鼓舞下,將不斷轉變政府職能、更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培育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本著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創新環境。積極支持并引導文化藝術工作者創造出更多貼近時代、貼近生活、體現中國風格、有本土文化和中國氣派的文化藝術作品。以此來提升全社會的文化品位,激發一批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激勵他們不斷創造精品力作。
除此之外,身處大西南,國家對西部大開發還有許多的政策優惠,給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給予大力扶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服裝獨立設計師品牌的發展。受這些有利條件的推動和影響,相對閉塞貧困的大西南地區也將迎來文化創意產業和時尚服飾產業蓬勃發展的廣闊前景。對于從事服裝設計的幾代人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和使命,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將扮靚人們的生活,裝點美麗中國。
2.創意產業蜂起 創造良好氛圍
近幾年,中國創意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創意文化產業正高速崛起。成都、重慶等西南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積極推動創意型文化產業的發展,開始投入建設一批具有開創意義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的創辦也正逢其時。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例,四川美術學院大學生文化創意微型企業園按照“政府牽頭、學院承辦、部門指導”的原則,搭建網絡媒體、平面媒體和市場推介的全方位宣傳推廣平臺,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辦微型企業提供便捷、高效和優質的服務(圖3-2)。[3]微企為很多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平臺,為獨立服裝設計師品牌的建立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一些有創業夢想追求的服裝設計專業在校大學生借助于政府、社會和學校的幫扶,注冊了服裝設計師工作室,步入到獨立服裝設計師的行列。
3.汲取地方特色 萃取文化精髓
如今的服裝市場充斥著太多的各類服裝品牌,消費者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廣,許多服裝品牌相似度高,而服裝品牌差別化的競爭成為各類品牌在市場上生存、發展的制勝法寶。若是有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就意味著有了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底氣。中國很多本土的服裝品牌看起來更多地是吸納西方各種文化符號和審美趣味,如果能考慮地域性,使設計能夠把這個地區的特色凸顯出來,西南地區的本土設計其實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
獨立設計師崇尚自我發展的道路,在服裝設計上掌握著自己對時尚的話語權,注重獨立意識的培養、思考與判斷,表現出對原創設計強烈的愿望,作品帶有鮮明的個性化印記,而原創如果能深入理解地方性,使地方的優勢能夠得以最大程度上的發揮,展現出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在設計中能夠結合當地特色,加入西南地區地域文化以及少數民族特色服飾文化,讓設計師這股最原初的力量能夠從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科技、建筑等不同的領域汲取創作靈感,從而讓設計師對季節、自然以及人際社會的種種理解,讓結合現代實用功能性和審美觀的服裝設計語言,通過一件件不同色彩、材料、線條的服裝流露出來,框架出不同的服裝創作風格和概念,讓這股帶有地域特色的“原創”之風滲透到模式化的服裝品牌競爭市場,提高這一地區獨立服裝設計師品牌的綜合競爭力。
4.人力資源豐富 勞動力成本低
從以上的研究中看到近年來,隨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力增加,東南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勢在必行,而西南地區卻剛好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互補,這對西南地區專業市場的發展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契機。西南地區人口眾多、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智力密集,知識密集,能夠較好的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服裝創意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