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社會責任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范文第1篇

關鍵詞:社會責任審計;社會責任審計要素;理論結構框架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146-02

一、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的構建原則及要素分析

(一)構建原則

1.完整性。完整性原則,一方面包括理論結構的完整性,即在這個框架中不僅包括作為審計理論體系基礎的審計基礎理論,還包括與審計實踐密切相關的審計應用理論;另一方面,指的是構成要素的完整性,即在這個框架中應該包括審計理論體系中的所有相關的要素[1]。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責任審計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它們是相互作用的關系。雖然我國社會責任審計的實踐落后于理論的發展,但是不能把二者分離開來,否則就是空洞的、不科學的。

3.易操作性。社會責任審計與其他審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審計對象――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的特殊性,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注冊會計師也不一定能圓滿完成任務。因為在這種審計過程中,僅僅掌握一般的審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社會責任審計人員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型人才,所以他們才能應付內涵豐富的企業社會責任。因此,有一個易于理解的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來指導實踐,使得社會責任審計實踐易于操作、順利推廣,是至關重要的。

(二)要素分析

1.社會責任審計目標。指的是在社會責任審計環境下,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根據審計授權人或委托人的要求,審查和評價審計對象所期望達到的理想境地和最終結果。社會責任審計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2]。

2.社會責任審計環境。指的是一定時空狀況下,審計主體對審計客體實施審計時所面臨的各種宏觀和微觀因素之和。宏觀因素包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方面。而微觀因素則是一個企業自身所面臨的關于社會責任的各個方面。

3.社會責任審計假設。它是在社會責任審計實踐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但是又不是社會責任審計實務的一般歸納和描述,而是由概念、判斷和推理構成的邏輯關系以及這些邏輯關系的高度抽象。社會責任審計假設是建立社會責任審計科學的先決條件[3]。

4.社會責任審計準則,是社會責任審計人員在開展社會責任審計工作時必須恪守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也是社會責任審計工作質量的權威性判斷依據。社會責任審計的標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應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律規范,二是法律條文沒有明確規范的但社會一般公認的規則。社會責任審計標準體系主要應由污染控制標準、噪音控制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就業水平標準,職工教育和培訓投資標準、生產安全保障標準、社會保障標準等組成,作為審計判斷的依據。

5.社會責任審計風險,指的是審計人員對重大錯誤的被審計的社會責任事項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而遭受損失或不利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般意義上的審計風險,即對存在重大錯誤的被審計事項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二是因法律訴訟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即因前一種可能性的發生而使審計師面臨訴訟并遭受損失的風險。

6.社會責任審計程序,是審計人員對審計項目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中所采取的行動和步驟。社會責任審計程序應該分為:社會責任審計準備階段以及實施階段。其中,準備階段包括:熟悉審計環境,編制審計計劃方案及預算等。實施階段則包括:根據初始評審的結果以及收集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對信息資料和相關系統作出評價和鑒定等[4]。

7.社會責任審計方法,指的是審計人員在利用相關審計資料以得出審計結論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和手段。在不同的審計程序中應使用不同的審計方法。在審計準備階段一般使用的審計方法是直接觀察法、查詢法、調查法(面談或問卷調查);而在審計實施階段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詢問法、內控制度調查表法等。

8.社會責任審計報告,是指審計人員正確運用自己的專業判斷,綜合所收集到的各種證據,根據所選定的審計依據形成正確的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的過程。報告階段是前面工作的總結,審計報告的優劣關系到審計成果。

二、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框架的具體構建

(一)邏輯起點的選擇――社會責任審計目標

所謂邏輯起點,是指開展某種邏輯體系的渠道和途徑,是構成社會責任審計體系的出發點。筆者認為,以社會責任審計目標作為邏輯起點是比較合適的。審計目標是審計活動的既定方向和要達到的預定結果,它具有包容性和穩定性等特征。

(二)具體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試擬出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的基本框架,如下圖所示。

(三)構建分析

1.社會責任審計環境受制于審計目標,不能超越審計目標隨意構建。審計系統的運行通過目標來適應環境,目標表明了為什么要設計這一系統,是決定審計環境這一要素的基礎。審計目標直接反映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而審計環境不是最抽象的因素,經常變動缺少穩定性,不適合作為邏輯起點。所以說社會責任審計目標決定社會責任審計環境,審計環境應列為第二層次[5]。

2.社會責任審計假設是在實踐工作中總結歸納出來的,目前還無法對其本身從邏輯上加以證明。雖然它是社會責任審計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責任審計結構賴以建立的基礎,更是開展審計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但是應該列于后一個層次,因為不可能依據審計假設來推導出審計目標和環境。

3.社會責任審計準則在理論結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審計準則在審計假設的基礎上產生,是對實踐的提煉和總結,是對審計實務的成文性具體指導規范[6]。

4.社會責任審計風險是連接審計理論與實務的橋梁,是審計應用理論的開端。審計風險、程序與方法、報告受制于審計標準,是在具體的審計實踐中運用的知識體系,依照社會責任審計準則要求,運用相應的審計方法實施審計程序,最終形成社會責任審計報告,作為社會責任審計行為的最終結果[7]。

參考文獻:

[1] 蔡春.審計理論結構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21.

[2] C W 尚德爾.審計理論[M]. 湯云為,吳云飛,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98.

[3] 羅伯特 K 莫茨,侯賽因 A 夏拉夫.審計理論結構[M]. 肖澤忠,馮躍,等,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32.

[4] 徐政旦,謝榮.審計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22.

[5] 王金會.現代審計理論體系框架結構之研究[J].審計理論與實踐,2002,(8):41-44.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范文第2篇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才會有可持續和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觀直接決定著一個企業開展社會責任管理、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和方式。國家電網公司始終將探索、宣貫、檢驗和完善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觀,作為公司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首要問題和科學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前提和保障。

1 國家電網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外來詞匯,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中文直譯,與中文語境下的直觀理解有較大的區別。在中文語境下,企業社會責任一般理解為企業的社會責任,重點是強調企業要承擔哪些社會責任。而在實踐中,企業社會責任更多的是強調企業行為的性質,即什么樣的企業行為是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行為。國際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多達上百種,強調的重點各不相同。但是,隨著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在2010年11月1日的全球,國際上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已經漸趨一致。

國家電網公司綜合自身的多年研究成果和ISO 26000的社會責任定義,提出了實踐層面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通過透明和道德的行為,有效管理自身決策和活動對利益相關方,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意愿,行為和績效。它是企業為其決策和活動對利益相關方、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是企業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商業道德的基礎上,自愿追求為可持續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是企業自愿始終保證自身行為的透明和道德。其中,企業行為的透明是指企業保證其影響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決策和活動的公開性以及以清晰、準確、及時、誠實和完整的方式進行溝通的意愿;企業行為的道德是指企業推進可持續發展、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價值最大化的意愿、行為和績效。

2 國家電網公司對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觀的探索

國家電網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無論是目前,還是在未來,這一過程都將持續進行。這里對公司探索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作一介紹,核心內容如下圖所示:

(1)國家電網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理解

國家電網公司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通過透明和道德的行為,有效管理自身決策和活動對利益相關方、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價值最大化的意愿,行為和績效。這一定義強調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三方面內涵:

第一,以綜合價值創造結果和透明度作為判斷企業社會責任的科學標準。企業社會責任,簡言之,就是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行為。按照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的觀點,對社會負責任的核心是保證企業行為的透明和道德。因此,判斷企業行為是否對社會負責任,除了考慮道德動機和履責意愿,還必須堅持兩個基本標準:一是要看績效結果,即企業行為能否促進社會資源的更優配置,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創造綜合價值;二是要看透明度,即企業行為能否保證必要的透明度。

第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完整邏輯,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意愿、行為和繢效的統一。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26000認為,“社會責任的基本特征是組織將社會和環境考慮融入其決策并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影Ⅱ向承擔責任的意愿”。衡量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行為的唯一標準就是對“可持續發展”貢獻的最大化。可持續發展的涵義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事關高品質生活、健康、繁榮和社會正義的協調及維護地球支撐生物多樣性的能力。這些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是相互依存和相輔相成的。它從整體上表達了社會的廣泛期望。”國家電網公司認為,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行為,源于使命、成干機制,始于戰略、成于管理,本于制度、成于文化,并最終體現為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績效結果。

第三,企業社會責任必須從管理入手,核心是有效管理好企業決策和活動對利益相關方,社會和環境的影響。ISO 26000認為,“影響”是指“組織決策和活動所引致的社會,經濟或環境的積極或消極變化”,包括社會影響、經濟影響、環境影響;積極影響(引致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積極變化)、消極影響(引致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消極變化);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如價值鏈的影響)等。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管理實踐,旨在通過有效的社會責任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企業決策和活動對利益相關方、社會和環境的積極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消極影響。

(2)國家電網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理解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范文第3篇

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企業品牌概述

企業社會責任(CSR)是“公司在自愿基礎上與利益相關者互動,并將社會和環境問題整合進業務的過程”,其主要思想被稱為“三重底線”原則,即企業不僅應該有經濟目標,而且有社會和環境的目標。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企業將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向利益相關方進行披露的方式。在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近些年成上升的趨勢,在2009年當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為15.2分,而到2013年得分增長到了26.4分。菲利普•科特勒認為品牌就是能表達出屬性、價值、文化等意思的符號。企業品牌的構建目的不是為了僅僅標識企業,更是為了向消費者傳遞企業的精神。在激烈的同質產品競爭中,消費者更容易傾向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偏好的品牌,商品的功能價值是商品被購買前提,而品牌是與產品相聯系,依附于產品上的一種標識,產品的品質與品牌不可能分離,產品的品質是品牌的根基。

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重要性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加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并建立品牌偏好的有效途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把自己的慈善行為和公益事業與企業本身的品牌聯系在一起,這不僅能提升企業品牌的影響力更能夠加強消費者對品牌形象更好的心理定位。企業的社會活動會加強自身的競爭力,提高銷售額并促進其對市場份額的占有。哈米什•普林格爾提出:聯接一家企業或品牌于相關的慈善機構或相關的公益事業,它可以提高“品牌精神”。在某些時候企業的這些行為也會成為其自身擺脫危機,成功營銷的有效手段。菲利普•科特勒在書中曾經描述麥當勞的例子,麥當勞的店鋪就曾經利用自己良好的品牌聲譽在一場暴亂中成功保存了60家店鋪。企業將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方式方法、長遠的計劃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完整的表述,構建起與消費者良好的溝通渠道。消費者在購買企業產品的同時去體會一個企業對整個社會的負責人的態度,進而建立起牢固的品牌偏好。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減少企業運營成本,增加額外收益。這種運營成本的減少同時反映在合作單位的信賴與消費者品牌忠誠度的加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減少了企業對溝通費用的支出,同時通過口碑效益,又達到了宣傳的作用,建立了消費群體的品牌偏好。

三、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對企業品牌維護的影響

1.促進企業品牌的明確定位。高質量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不僅能反應一個企業認真的做事態度,更能促進企業對自身品牌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優秀的企業形象與合理的品牌定位。企業生產的產品在滿足了消費者基本的核心利益和效用的同時,也要滿足消費者對附加在產品中的額外的服務和利益期望的滿足。優秀的企業形象與品牌定位這種企業的產品策略正可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這種潛在的期望,合理的產品策略無疑會為企業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奪得有利的地位。隨著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鑒證業務的發展,企業對自己與其利益相關者負責的態度將會不斷的促進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忠誠度的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總結與梳理,樹立起自身優秀的企業形象與合理的品牌定位,在消費者心中達到其滿意的心理定位,從而在其做出購買決定時影響其購買意向。

2.提升品牌的影響力。企業的關于社會責任的履行的相關的行為,大多數的情況是通過企業本身的宣傳,這使得人們開始關注社會責任報告的可信度的問題。大多數人會認為企業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慮,必然會著重宣傳自己的優秀的一面,而避開或弱化其自身的不足與缺陷。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一概念明確出現之前,企業大多借助媒體的力量,對其社會活動進行大力宣傳,來達到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的目的。但是很少有較為規范的評判體系來對其真偽及影響程度進行考證。這些信息的閱讀者必然會對其做公益的目的性進行懷疑。為了適應社會上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內容和形式要求規范化的要求,國際標準化組織在2001年的SA8000標準,在2010年的ISO26000標準。這些標準的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的編制與發表就有指導性作用,在相當的成度上加強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標準性。在我國也有相關的鼓勵指引性文件,如深交所2006年頒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中國社科院自2009年始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這些關于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展,盡管還給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一定的隨意與靈活性,但是不得不承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逐漸成為除財務報告外最可靠地提高品牌影響力的途徑。

3.提高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好感。相比較財務報告來說,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閱讀更具有可讀性,也不用具有高度的專業知識才能實現閱讀。閱讀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有時更像是在傾聽一個關于企業自身活動的講述。大部分企業都以誠懇的姿態,來表述其自身的行為。以萬科2012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來說,其在致辭中表述了企業不同于其他的理念:一個企業對于社會的貢獻,不僅是創造了利潤、滿足了需要,也體現在這個企業如何對待利益相關者、如何應對問題和挑戰。在報告中還配有各種圖表和圖片的說明。報告中萬科充分關注的城市老齡化的問題,推出老年住宅的理念并希望建立出一套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區服務體系,無不顯示出萬科對社會發展的關注與努力,雖然整個報告長達81頁,但是卻絲毫不用深奧的專業知識來理解分析。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多的人是不具有理解復雜的報告的能力,所以易于理解的信息內容對其產生的影響更為直觀,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好感可以迅速充分得到提升。

4.建立持久穩定的企業品牌形象。在所有非財務信息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重要的企業信息的載體,其具有穩定性的特征。幾乎所有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都會對這種行為進行延續,其的渠道也同樣具有穩定性。在“《財富》500強”企業的網站中,大多數企業都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消費者想要持續性的了解企業的非財務信息,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閱讀是一個良好的渠道。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企業除了會表述一些當下的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的行為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長遠影響的行為與展望。這些行為或者展望在近期很難看到結果,這就需要有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樣的穩定延續的報告來達到對其行為持續關注與跟蹤的作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相當于建立了一個可靠地跟蹤系統來持續的了解企業長期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而建立了持久的品牌形象。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范文第4篇

困惑之一:

CSR報告是否面向普通大眾?

在企業中,具體負責編寫報告的同事們經常面臨一個困惑: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寫要遵循一定的專業規范,另一方面,報告后,由于報告的專業性太強和到達性不夠,不能得到公眾的廣泛回應。由此甚至受到質疑:這個報告是不是沒有多大意義?這實質是涉及到報告究竟給誰看的問題。

第一,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相對于企業的傳統報告財務報告的誕生初衷來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給企業的利益相關方看的(當然也包括傳統財務報告的對象――股東和投資人)。所以,如果一般大眾不是企業的利益相關方,那自然就不是寫給普通大眾的。第二,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上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包含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方式、方法,其經營活動對經濟、環境、社會等領域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及取得的成績及不足等。這些信息并非簡單易懂、一目了然,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看懂。第三,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的目的來看,只要報告得到利益相關方的認知、認同和支持,就達到了報告編制的基本目的了。所以,一般來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并不直接面向普通大眾。因此,就像普通大眾難以看懂公司的財務報告一樣,也就不必就報告的專業性和普通大眾的可懂性過于糾結了。當公司編制報告時做不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時,就以專業化為主。

不過,這或許是過去的認知了。移動互聯時代正在改變這一難題。目前的紙質報告加上移動互聯的手段,例如二維碼的使用,使普通大眾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一些更容易理解的內容。通過掃一掃二維碼,大眾可以看到一個更容易理解的視頻信息,或者是一個利益相關方的視頻評價,或者通過手機閱讀到更多容量不受篇幅限制的內容。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移動互聯將可能使報告更好地兼顧專業性和大眾性。

困惑之二:

CSR報告僅面向利益相關方傳播嗎?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面向利益相關方編寫的,因此首先要想盡辦法做到對利益相關方的有效傳播。不過,在這方面,許多企業還是做得不夠。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得不到普通大眾的回應或許可以不太擔心,但如果得不到利益相關方的回應和反饋,就值得重視了。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報告不是完成編寫、印刷就結束了,而是跟利益相關方溝通與交流的開始。而且,這還必須像公司所做的各種傳播一樣,完成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傳遞、信息接受和信息反饋的全過程。

這是否就足夠了呢?也不一定。因為企業的利益相關方的劃分本身并不是科學精確的,而是不斷變化的。特別是許多企業都希望通過社會責任報告的傳播在公眾樹立負責任的社會形象。這時特別要考慮的是知識群體的傳播,比如大學生群體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傳播。中國青年報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去年聯合做了一個頗有價值的調查研究,發現受訪的青年公眾在閱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之前對企業的了解程度很低,但閱讀報告后對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明顯提升。看來僅僅面對利益相關方傳播已經不夠了。

移動互聯時代,將會更容易打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紙質傳播的局限性。一方面,紙質版報告的成本高,難以大批量印刷。而手機版報告和H5,特別是針對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手機版報告以及H5版報告,將會較大地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利益相關方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到達率。另一方面,知識群體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大眾的先鋒,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針對性傳播中不能缺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要想得到公眾的認可和反饋,首先要考慮公眾中的青年大學生群體。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信息和內容通過各種手機閱讀傳播到大學生的手中是一件必要也是可行的事情。

困惑之三:

CSR報告只需大眾化傳播就夠了嗎?

企業社會責任理解范文第5篇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經濟責任 法律責任 文獻綜述

1、引言

當前,全球范圍內企業社會責任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各大產業領域內眾多學者的高度重視,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最近屢屢出現企業不良行為紕漏事件。如安徽阜陽“殺人奶粉”事件、2012年新春蛆蟲門事件、巧克力銅超標等企業不負責任事件,這些企業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可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依然是至關重要的課題,了解社會責任對企業的影響,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綜述

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先驅者是英國人奧利弗·謝爾登,1924年他在《管理的哲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和滿足產業內外人類涉及到的各種責任聯系有關,并含有道德因素在內,企業經營與對社會的服務應有利于增進社會利益。隨著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現企業不僅要最大限度地為股東營利,還要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因此,韋翰尼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擁有那種超出所有者狹隘責任觀念之外的替整個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Davis(1960)從管理學的角度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家的決策和行動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公司直接的經濟和技術利益。如果社會責任與影響力是相對均衡的,那么逃避社會責任將會帶來影響力的消退。著名管理者Carroll認為企業家必須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定義、存在的形式以及對具體問題響應的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自愿責任(慈善責任)。經濟責任指企業必須負有生產、盈利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責任。法律責任指企業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范圍內,依法經營。倫理責任是指企業的各項工作必須符合社會準則、規范和價值觀,不能做違公德的事。慈善責任指企業必須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必須具有慈愛心懷。后期學者們開始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進行補充完善。William(2006)認為作為企業差異化戰略組成部分的企業社會責任,能夠使企業的產品產生縱向差異化。即當其他條件相同時,對比其他產品消費者會更加偏愛這種產品。這種差異化可以提升企業的聲譽,使得企業的產品可以通過滿足某個特殊的市場需求而增加額外的價值。

3、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綜述

相對于國外的研究成果,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袁家方(1990)主編的《企業社會責任》一書算是我國對該理論最早的研究,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奠定了基礎。袁家方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爭取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同時,為維護國家、社會和人類根本利益,面對社會需要和各種社會問題,必須承擔的義務。主要從自然資源、消費者、能源、環保等幾個方面分析企業社會責任。不足之處是過于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層面,對企業責任的認識還過于狹窄。楊瑞龍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聯結,企業的責任是為所有利益相關者負責。不足之處是該研究過于側重企業共同治理,忽視了在社會責任上的拓展。劉俊海(1999)在《企業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提到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不僅為股東營利外,還要努力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社會利益。這種社會利益對象包括雇員、消費者、債權人、競爭者、當地社區、環境及整個社會等內容。但是,劉俊海僅從法學角度探討了企業對消費者和員工的責任,并未涉及其他方面。

綜觀上述學者的研究,可知企業社會責任的學術價值已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是,為何要承擔社會責任,上述研究并未作出深入分析,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分析框架的建立更是比較薄弱。由此,學者們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結合起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屈曉華,他(2003)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通過企業制度行為來體現對消費者、合作者、員工、社區和國家履行的各種積極義務和責任,是企業對市場和利益相關群體的一種良性反應,是企業經營目標的綜合指標。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生態責任(要求企業合理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等)和倫理責任。

4、結語

通過研讀已有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成果,得出對該課題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由于各個學者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仍沒有一個較統一的認識,也缺乏一個在方法上全面、客觀上一致、同時兼具內部外部有效性的社會責任衡量方法。筆者在梳理分析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個人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為了自身的長期發展而主動承擔的責任,企業在創造財富同時,履行好對相關者利益的責任。涉及到經濟、環境、社會三個領域的責任。

參考文獻

[1]Davis Keith.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60:70-76.

[2]Carroll Archie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97-505.

[3]William Setal 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ic Implication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1):1-18.

[4]袁家方.企業社會責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深水埗区| 夏河县| 安西县| 昆山市| 鲁甸县| 吉木乃县| 景东| 普宁市| 崇左市| 西青区| 林西县| 五峰| 永胜县| 太原市| 拉孜县| 怀安县| 大同县| 堆龙德庆县| 濉溪县| 奉贤区| 化德县| 家居| 长治市| 县级市| 井研县| 新闻| 馆陶县| 长白| 米泉市| 西乌| 揭西县| 海南省| 凤凰县| 和平县| 南靖县| 正镶白旗| 榆林市| 太康县| 万全县|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