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演唱會方案策劃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獨立”不只是音樂,也是一種行事的態度
“Indie是一種態度,是音樂人對于音樂創作的一種態度,推而廣之,它同樣也是聽音樂的人對于音樂取舍的態度。我們聽音樂或多或少都是在慢慢形成自己的音樂取向,形成一種不受外界干擾的獨立態度。”這段看似有些特立獨行的話來自2011年常德一中獨立音樂社的夏季宣傳海報。秉承著這種獨特的精神理念,獨立音樂社(Indie Music Community)自2010年成立以來,吸納了百余位音樂愛好者,舉行了多場專場演唱會以及各種演出活動。
這個在常德市叱咤風云的高中生音樂社團由常德一中的在校學生組成和管理,盡管沒有老師指導,但他們仍然在2012年獲得了“湖南省優秀社團”的稱號。
“它是搖滾樂和搖滾精神的一種延伸,但不僅僅局限于搖滾。”社團創辦人劉雨斯解釋獨立音樂時說,“‘獨立’是一種你想要它是什么,它就會是什么的狀態。它是一個雙關語,獨立音樂可以囊括所有的音樂表演形式,而獨立也是我們行事的一種態度。”
經常有人簡單地稱呼他們為“音樂社”,但在劉雨斯心中,“獨立”和“音樂”這兩個詞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不是Independent Music Club,請記住,我們是Indie Music Community。”IMC獨立音樂社不是一個小小的社團俱樂部,而是一群高中獨立音樂人的共同體。
把優秀的樂手組成優秀的樂隊
創辦獨立音樂社源于學校的號召,常德一中在2010年決定增加學生社團。由于當時很多同學還不熱衷于這種活動,劉雨斯就為班上填了一個音樂社,按要求,需要三個人共同發起,于是她又找了兩個同學填上名字,就算是社團的創始人了。
而劉雨斯創辦音樂社的初衷是受到漫畫《輕音少女》的啟發,漫畫里四個人組成樂隊成立社團。劉雨斯個人對樂隊非常熱衷,希望有一個好的環境能把優秀的樂手集結起來,組成優秀的樂隊,而成立一個音樂社團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當初劉雨斯對社團的期望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周都能有活動課,推廣獨立音樂與獨立精神,能組織社員一起學習音樂和樂器。但讓劉雨斯沒想到的是,后來社團能發展到以演出為重心,這也算不違初衷了。
然而社團創立時竟被學校拒絕了,原因是和學校的另一個由老師組織的古典樂團性質沖突。于是,劉雨斯將社團名稱改為“現代音樂社”,以示與古典樂團區分開。經過反復斟酌,社團名稱最終敲定為“獨立音樂社”。
把耳朵叫醒,來聽我們的演唱會吧
其實全國各地自己組建樂隊的高中生并不少,只是獨立音樂社并不滿足于自娛自樂,他們想要把樂隊和歌手真正集結起來,辦一場展示自己的演唱會。
“給我束煙花,還你一個夜晚的綻放;給我個目光,點燃我尚未自醒的靈魂;給我陣掌聲,讓我以夢為馬馳行到天亮;給我個夢,讓我把你的耳朵叫醒。讓我站上那舞臺,至始自終為聆聽的你歌唱。”這是獨立音樂社兩周年演唱會“把耳朵叫醒”的宣傳語。
社團的第一次周年演唱會源于劉雨斯和同為社長的肖焱睿一個很小的念頭,經過放大就漸漸成型了,最后決定放手去做。懷揣著對音樂的無限熱情,劉雨斯和肖焱睿開始對演唱會進行全盤策劃,組織排練、敲定演出細節,然后與學校接洽,最后做一些贊助的跟進以及現場演出設備的準備。
想象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首先是排練場地的不確定帶來了極大的麻煩,他們差不多跑遍了整個常德市的琴行,占用了學校每一個可能的地方。敲敲打打的確擾民,這使得他們在排練過程中時不時地遭到管理老師的呵斥。劉雨斯最大的心愿就是以后獨立音樂社的下屬樂隊在排練時不再像他們那樣東奔西走地受苦,但這只能留給以后的社員們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了。
第二次辦演唱會,雖說有了一定的經驗,活動經費依然是最讓他們頭疼的問題。第一次演唱會盡管大大小小地拉了不少贊助,但最后音箱租賃的費用基本上還是由社員們自己墊付的。好在第二次辦演唱會時,有了校方的大力支持,他們得到了學校提供的場地、燈光和音箱等基本設施。至于其他費用,就得靠社團里那些人脈廣布、善于溝通的公關人才大顯身手了。
拉贊助的重擔理所當然地落在了第二任社長張哲愷和劉雪融的肩上,整個過程充滿艱辛。“記得有一次,我跟劉雪融兩個人去了某家KTV,給那里的工作人員遞上策劃書之后,我們就滿心歡喜地回家等待答復。可是一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過去了,演唱會日期逐漸臨近,回復的電話左等右等都不來。我和劉雪融再次登門,得到的消息卻是策劃書早就被打下來了。這件事對我們兩個平日里呼風喚雨的社長打擊很大,后面去拉贊助時也更加謙卑,最后好不容易才落實了三家贊助商。”談起這段經歷,張哲愷記憶猶新,感慨連連。
還有一個關于贊助商的意外就發生在演唱會開始的幾小時前,由于張哲愷在接洽時出了一點問題,贊助商臨時變卦,不僅二十幾位歌手的造型沒個準信,主持人的服裝也被告知拒絕提供。張哲愷略顯后怕地說:“當時我就覺得完了,演出要砸了。”但在最初的慌亂過后,他和劉雪融慢慢冷靜下來,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第二套方案解決演職人員的造型。雖然在觀眾眼里一切都很正常,察覺不到任何異樣,但張哲愷還是遺憾地認為,由于采用的是應急預案,演出效果多少受到了影響。
沉醉在曼妙音樂中的美好時光
第二次周年演唱會開場前一兩個星期,同學們就不惜為拿到正式的入場券“拉關系、走后門”,與此同時,校園黑板上張貼的海報、微博上的宣傳造勢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演出地是學校的一個講堂,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開場前,有專人出售熒光棒,演出過程中不時穿插著微博互動與抽獎環節。臺上的樂手縱情表演,大屏幕上不斷有歌詞實時滾動,連貴重古典的三角鋼琴也被搬入了現場。此時,我們已不難想象那炫目的燈光、帥氣的鼓手、貝司的轟鳴以及沉醉在曼妙音樂中的美好時光了。
劉雨斯說,她是一個不會緊張的人,上舞臺之前才匆忙地吃完飯、化完妝,“剛剛一進會場就被歡呼聲籠罩,當時更多的是激動和亢奮吧。接著是調音時間,現場的人仍然很活躍。正式開始之后,我顧不上緊張,更多的是關注怎么調整自己的聲音狀態,越到后面越是能找到狀態,所以我也算是享受舞臺吧。”
張哲愷反倒是特別緊張,甚至認為像他這樣怯場的人只適合做幕后工作。“雖然最后還是硬著頭皮上了,但一上場就跑調走音,多虧搭檔把我拉了回來。”他說,“我心里滿是后悔,以后這種場合可不能再緊張了。”
“每一首歌都必須有亮點,一定要有吸引人的地方!”這是專門負責樂隊排練的劉雪融對于選擇表演曲目的標準。既然叫“獨立音樂社”,凸顯獨立音樂理念的歌曲就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張哲愷眼里,大多數獨立音樂人都不太出名,所以第一次周年演唱會,除非是獨立音樂發燒友,對觀眾來說,有些歌曲還是頗顯冷門。到第二次周年演唱會時,他們的表演曲目則大眾化了許多,除了五月天、蘇打綠、陳綺貞等大熱的獨立音樂人的歌曲,還有許多經典老歌也被傾情演繹。在兩次演唱會中,劉雨斯都演唱了《呼吸微弱的夏天》等頗受歡迎的原創作品。
歌手固然耀眼,但樂隊伴奏同樣是不能忽視的主角。在演繹蘇打綠的《城市》時,鋼琴手肖焱睿和大提琴手蔡心翼完美配合,令不少觀眾直呼簡直就是原版。來自Faye樂隊的吉他手曾馨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除了為自己的樂隊伴奏,還整場不停歇地照顧其他歌手。瘦弱的身材,大黑框眼鏡加上一襲長發,頗具文藝氣息的曾馨怡在張哲愷眼中是最肯干的社員:“記得演唱會前,我好幾次去排練室,看到她都是一個人在練琴,體育課排練、放學排練,經常如此。如果不是吉他社要她去接任社長,我們怎么能舍得這塊好材料。”
在社員心中,周年演唱會還是很不成熟的表演,有很多瑕疵和遺憾,但無論如何,看到整個現場有四百多觀眾,這已經令他們感動萬分了。
“演出其實是一種很匯聚情緒的東西,就像戲曲的,總會有大幕落下的時候。所以演出結束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于完成了,然后是遺憾,希望創造下一次更完美的表演。”正如劉雨斯所說,美好的回憶是大家一起創造的,那首《無與倫比的美麗》很適合描述這種經歷。
玩社團只是高中生活的一部分
要讓獨立音樂社繼續發光發熱,社團未來的發展問題自然不可回避。由于社員在進入高三后就不再參與社團活動,所以社員的更新換代尤其是社長的選拔接任是每年都要完成的任務。
獨立音樂社有著區別于其他社團的獨特理念,對于如何呵護好“獨立”這顆精神種子,劉雨斯自然最有發言權:“關于獨立音樂社的發展,我最希望的就是不違初衷。我希望探求一種好的表演模式,推廣獨立音樂,在大家自娛自樂的同時也能感染更多的人。我們要以獨立音樂人自居,要追求高水平的表演,決不能粗制濫造。當然,我也希望IMC能夠收獲更多的榮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到音樂創作本身。”
在社團管理方面,身經百戰的張哲愷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他認為以后的社團運作一定要規范化、責任化,不能什么事情都是社長去沖鋒陷陣,應該分攤任務給社團里的每一個人,提高辦事效率。對于下一任的社長設置,他也是吸取教訓,安排了兩正兩副。
作為一個團隊,社員們的意見有分歧是難免的事,而最嚴重的一次差點導致社團分裂。那時社團剛剛完成新舊社長的交接,與張哲愷和劉雪融并肩作戰的原本還有另外兩位社長,但因為一些原因,他們退出社團,并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張哲愷大度地前去祝賀,告訴他們不管過去發生了什么,獨立音樂社的大門永遠向他們敞開。在劉雨斯眼中,張哲愷和劉雪融臨危受命,已經是出乎意料的出色了。他們都認為,除了音樂本身,團結將是未來社團發展中另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由于無法召集原班人馬以及其他很多現實原因的阻礙,原定于2012年暑期進行的大規模表演計劃最終還是夭折了。沒有一場完美的謝幕演出,這讓所有即將畢業的社員倍感遺憾。最后,劉雨斯承諾,盡力組織一場LIVE表演,算是對IMC畢業社員的交代。
作為前輩和過來人,張哲愷給很多同樣做社團的高中生的建議是:“大家要牢記,玩社團只是高中生活的一部分,要把握好主次,高中生還是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劉雨斯則說:“做你想做的事情,并靠它博得掌聲,這就是有意義的!”
做一個敢想敢做的追夢人
每一個團隊都會有一個領頭人物,沒有這個人,就像是群龍無首。對于獨立音樂社來說,劉雨斯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因為家里人都從事音樂工作的緣故,劉雨斯從小就開始學習音樂,對她而言,音樂只不過是慣性。五歲時,她玩玩鬧鬧地學小提琴無果,接著是二胡,再接著又是吉他,而走上音樂道路對她來說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進入高中,劉雨斯發現自己對音樂的熱愛愈加強烈,這也是她決定走上音樂道路的開始。不過,她很慶幸這個決定沒有做得太早,不然她就不會待在常德一中,而是很有可能去音樂學院附中上學了。
獨立音樂和原創總是連在一起,談到原創,劉雨斯的回答讓人頗感意外:“原創總是來源于自己情緒的宣泄吧,我不太喜歡‘原創’這樣的字眼,要有質感的東西才能算得上好作品,而‘原創’被濫用了。”
對于自己以后的音樂道路,劉雨斯的規劃很清晰:首先是要按部就班地學習基礎課程,努力在大學的作曲系里爭得一席之地,學業是她不變的重心;同時,她會堅持獨立音樂,做獨立樂隊,在音樂學院里找到好的伙伴,成為長久的合作者。她也希望能夠進入音樂節,進入獨立音樂圈,在專業場合做更多的Live表演。“總之,不是為了迎合大眾,而是做有質感的音樂。”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這個獨立音樂人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