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家禽養殖業現狀

家禽養殖業現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禽養殖業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禽養殖業現狀

家禽養殖業現狀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對家禽疫病的防控技術及實施要點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家禽疫病流行的原因,重點介紹了家禽疫病的防控技術及實施要點,旨在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保證家禽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家禽疫病;防控技術;實施要點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家禽養殖的規模逐漸擴大,家禽疫病也經常發生,不僅影響養禽業的發展,也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1家禽疫病流行的原因

1.1飼養條件差

家禽養殖業規模較小,飼養條件比較差,大多家禽養殖場都不具備防寒保暖的能力,使家禽的體質變差,容易感染疫病。另外,家禽養殖場的通風條件與消毒條件比較差,導致病菌滋生和家禽染病。如:家禽呼吸道疾病就是由于養殖場通風不暢引起的,常見的有: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喉氣管炎以及傳染性支氣管炎等。這類疾病在冬季常發,雞患病后會出現喘氣咳嗽等癥狀,慢性呼吸道病的病程比較長,會影響母雞的產蛋率。

1.2家禽免疫存在問題

家禽免疫是防止疫病出現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家禽免疫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是許多養殖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規范標準進行免疫,影響免疫效果。其次,許多養殖戶并不了解家禽免疫方法,在免疫注射時沒有使用正確的疫苗,或者疫苗的劑量與稀釋的比例存在嚴重的問題,在免疫前沒有檢查家禽的疫病情況,嚴重影響免疫效果。最后,疫苗的質量難以保證,許多疫苗存在不合格問題,疫苗對運輸的要求比較高,在運輸的過程中很可能破壞疫苗的有效成份,疫苗失效,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家禽免疫效果,增大了家禽疫病流行的風險。

2家禽疫病的防控技術

2.1加強飼養管理

要防止家禽疫病發生,首先家禽養殖戶要加強飼養管理。保證禽舍的通風,嚴格控制飼養的密度,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菌滋生,并可有效防止家禽患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主通過空氣傳播,所以保證禽舍通風能夠有效的切斷呼吸道疾病的傳染途徑,從而控制家禽疫病。其次,要做好禽舍的消毒工作,保證禽舍的衛生,養殖人員要定期清理禽舍,對家禽的糞便等排泄物進行處理,保持禽舍清潔,防止病菌滋生和疫病傳播。

2.2規范患病家禽處理方法

家禽養殖戶在發現患病家禽時,應該立即采取隔離措施,防止疫病向更大范圍傳播,尤其是傳染病,更要做好隔離措施。同時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果養殖戶無法治療時應該將疫病情況立即上報當地獸醫主管部門,請獸醫協助治療。另外,如果出現病死家禽,養殖戶應該對其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食用、運輸、銷售病死家禽。

2.3做好家禽免疫工作

獸醫主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家禽養殖戶的免疫宣傳,提高其免疫意識。應組織相應的講座讓家禽養殖戶了解正確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式,避免養殖戶在免疫的過程中采用了錯誤的免疫方法。獸醫主管理部門應該規范疫苗的包裝,分配好疫苗的劑量,這樣養殖戶不用自己分配劑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免疫效果。另外,要加強疫苗質量控制,相關部門要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疫苗生產,保證疫苗自身的質量,同時要完善疫苗儲存與運輸制度,防止疫苗在儲存與運輸的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除此之外,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家禽免疫投入,培養家禽免疫技術人才,促進家禽免疫工作正常有序開展,防止家禽疫病暴發流行,嚴防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發生。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家禽養殖業的規模在逐漸擴大,但家禽疫病的流行,嚴重阻礙了家禽養殖業的發展。本文對家禽疫病的防控技術及實施要點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家禽疫病流行的原因,介紹了家禽疫病的防控技術及實施要點,希望能對家禽養殖業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培培.解碼中國家禽產業現狀———(北方牧業)2013家禽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技術研討會行業篇[J].獸醫導刊,2013,05:4.

[2]北方禽業高峰論壇暨第五屆家禽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技術研討會[J].北方牧業,2017,06:32.

家禽養殖業現狀范文第2篇

相對于二三產業而言,農業生長周期較長、受自然制約因素較多,決定了農業為“弱質產業”的角色,它存在的風險也比二三產業要大。

而在農業產業中,養殖業存在的風險最大。養殖企業或養殖戶應當如何利用農業保險來為自己規避風險,不妨聽聽上海市申浦家禽育種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印權的經驗之談。

上海申浦家禽育種有限公司是一家優質肉雞品種培育、生產、銷售一體化的民營企業,公司主要培育知名品種黃羽肉雞安卡紅,申浦麻雞優質型、快大型,申浦黃雞,法國進口紅寶肉種雞,申浦安卡麻雞父系公雞及申浦快大青腳麻雞父系公雞。日前,申浦家禽育種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印權向記者介紹了該公司參加“養殖業保險”的經本文由收集整理驗,可供廣大養殖戶借鑒。

陳總告訴記者,申浦公司是一家在上海較具規模的優質肉雞生產企業,特別是種雞飼養量較大。由于飼養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一旦遇到風險,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很難在短期內予以解決,恢復生產。為了企業在遇到風險以后,能盡快擺脫困難,恢復生產,必須依靠保險公司的力量。陳總介紹,目前該公司所參保的上海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業保險”為有政策性補貼的險種,該險種允許獲得市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生產經營許可證”、“動物防疫合格證”的企業參保,保費為企業承擔65%,市、區二級財政補貼35%。

陳總認為,作為養禽企業,在選擇險種時選疾病死亡保險對減少企業的損失幫助更大,特別是近兩年禽流感的全球性爆發,給養禽業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是無法估量的。自然災害損失險也是需要的,但它所造成的損失是短期與局部的。對于其它的險種,陳總認為,地區性或全國、全球性疾病爆發所造成的整個市場疲軟甚至癱瘓引起的全行業虧損或倒閉的險種也有選擇必要。

陳總說,保險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企業在出現突況下的一種經濟補償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生產效益的好壞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約的,不能單純以保險的險種設計來進行保障。談到保險費率方面,他以為可根據不同的養禽代次來制定,不應是一成不變的,例如種雞(祖代)可定為8%,種雞(父母代)可定為4%~5%,商品代可定為2%。

陳總還向記者介紹了龍頭養禽企業與合同戶聯同參保的個人意見,他說:不管是否是龍頭企業,聯同參加保險對企業、合同戶來說都是一種保障,企業以較小投入,在

轉貼于

遇到突況時可挽回較大損失,是對各方都有利的事情。

家禽養殖業現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畜禽養殖;氨排放;分布特征;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1-0072-04

Abstract:Based on the livestock farming activity data in 2014,Nanjing ammonia emiss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vestock farming in the next few years,the targeted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of ammonia emission reduc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Livestock farming;Ammonia emiss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Countermeasure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大氣污染日益加重,灰霾、臭氧和酸雨等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及生態安全構成了威脅,成櫚鼻捌惹行枰解決的環境問題。國務院于2013年9月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對PM2.5、PM10的控制。氨是大氣中唯一的偏堿性氣體,其一方面能促進清除SO2和NOX等酸性物質,在底層大氣環境酸化中起著重要的緩沖作用,緩解酸雨危害;另一方面與它們相互結合反應形成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二次粒子,是大氣PM2.5的重要前體物,對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研究結果顯示,減少農業源氨排放可有效減少空氣中PM2.5濃度,控制氨排放是減少大氣顆粒物濃度最經濟有效的辦法[1]。

南京市2013年人為源大氣氨排放清單[2]顯示,南京市的畜禽養殖業氨排放量占所有行業總和的43%,是南京市氨排放最大的貢獻源。南京市數百家畜禽養殖廠存在規模以中、小型為主,缺乏統一、科學規劃,多數未進行過環境影響評價、污染防治措施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3]。但是,南京市近幾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針對農業源的控制只強調了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落實秸稈禁燒2條,而對畜禽養殖業大氣污染排放缺乏足夠的重視。為此,本文以畜禽養殖業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全市及區級活動水平數據,估算南京市2014年畜禽養殖業氨排放量,并基于GIS分析區域分布特征,預測南京市未來幾年的畜禽養殖業發展形勢,最后提出了畜禽養殖業氨減排管理及技術對策,為進一步做好南京市霧霾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 本研究區域為南京市行政區及相關水域,西起118°22′,東至119°14′,南抵31°14′,北達32°37′,占地面積6 587.02km2。下轄玄武、秦淮、建鄴、鼓樓、雨花臺、棲霞、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11個區。

1.2 估算方法 畜禽養殖業氨排放量的估算主要采用排放因子法,排放因子乘以相應畜禽數量即為畜禽養殖也氨排放量。氨排放量除以各區行政區面積,即為各區縣氨排放強度。

1.3 基礎資料與來源 南京市各行政區域面積及各年份畜禽養殖數據來自南京市各年份年統計年鑒[4]。排放因子參考自楊志鵬[5]的研究成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南京市畜禽養殖業氨排放量空間分布 根據上述方法估算,2014年南京市畜禽養殖業產生的氨排放量為1.18萬t,其空間分布情況見圖1。由圖1可知,南京市畜禽養殖源氨排放量主要呈郊區高,市區低的態勢。江北2區、主城區6區、江南3區的畜禽養殖業氨排放占全市份額為59∶1∶40。六合區是南京市畜禽養殖源貢獻最大的區,貢獻了32%,其他從高到低依次是浦口區(27%)、溧水區(16%)、高淳區(13%)、江寧區(12%)。

造成南京市畜禽養殖業氨排放量明顯地區差異的原因是各區地理位置及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雨花臺區和棲霞區接壤核心主城區,基礎條件優越,受核心主城區輻射,經濟發展水平高,第二、三產業發達,第一產業占GDP比重低,分別為0.2%和0.7%,兩區大部分地區位于繞城公路為界的畜禽禁養區內,從2011年起,結合市政府關于在主城區“1115”工程規劃區域劃定的禁養區有關要求,在兩區全區范圍內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環境清理整治工作,將區域所有規模生豬養殖場、奶牛場等進行了清理關閉,僅存少量的個人散養畜禽。南京市的畜禽養殖主要分布在5個郊區,5個郊區由于距離主城距離較遠,第一產業占比高,介于3%~6.8%,5個郊區中六合和浦口的畜禽養殖總量及大牲畜量在全市靠前,浦口區和六合區的畜禽養殖總量分別占全市的30%和27.7%,所以這2個區畜禽養殖氨排放量最大。

2.2 南京市畜禽養殖業氨排放強度空間分布 2014年南京市畜禽養殖業氨排放強度空間分布見圖2。由圖2可知,南京市的氨排放強度為1.61t/km2,約為楊志鵬估算的2005年我國畜牧業氨排放強度0.855t/km2的2倍。排放強度的空間分布與排放量大體一致,江北2區以占全市36%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市59%的畜禽養殖量,江南3區以占全市52%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市40%的畜禽養殖量,所以排放強度較高的(>2t/km2)的區有2個,是浦口區和六合區,其他從高到低依次為高淳區、溧水區和江寧區。主城區中雨花臺和棲霞2區存在少量畜禽養殖,排放強度非常小,僅0.52t/km2和0.23t/km2,低于全國平均強度,核心主城區無畜禽養殖,氨排放強度為0。

2.3 南京市不同畜禽氨排放量分布 2014年南京市不同畜禽氨排放量見圖3。由圖3可知,家禽養殖是南京市畜禽養殖氨排放最大的貢獻源,其次是豬和羊,分別貢獻了59.85%、23.25%和11.19%,其他畜禽僅貢獻了不到10%??梢?,在具體氨減排控制時,針對家禽和生豬2個養殖品種采取措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4年南京市各區縣不同畜禽品種氨排放量見圖4。由圖4可知,貢獻率最大的家禽養殖依次分布在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4個區,分別占全市總量的30.5%、27.4%、17.5%和14%;貢獻率第二的生豬養殖依次分布在六合、浦口、江寧、溧水區和高淳區,分別為33.3%、23.2%、15.2%、13.4%和12.9%;貢獻率第三的山羊養殖主要分布在六合區,占全市總量的52.8%。

3 南京市畜禽養殖發展形勢預測分析

3.1 養殖數量及氨排放量預測分析 從近幾年畜禽養殖總量及各品種數量變化情況來看,南京市畜禽養殖量從2007年至今穩定在3 000萬~3 500萬只(頭、羽),其中,2014年為近10年最低,為3 200萬只(頭、羽),2014年肉、蛋、奶產量為11.8萬t、7.5萬t和8t。根據《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到2020年,南京市肉、蛋、奶總產量分別穩定在12萬t、8萬t和5萬t,據2014年數據推算,豬和肉禽養殖量需維持現狀,蛋禽養殖量需略上升,奶牛養殖量會略微減少。推算結果與南京市農委近期確定的“限牛、穩豬、擴禽”的畜牧業結構調整方向一致。據南京市農委預計,到2017年,全市奶牛存欄量為1.5萬頭,生豬年出欄量為100萬頭,家禽年出欄量為4 500萬只。那么,假如山羊、兔子數量維持穩定的情況下,南京市2017年畜禽養殖氨排放量將達到1.5萬t,比2014年增加0.3萬t,增量來源為蛋禽飼養。

3.2 養殖區域變化預測分析 據《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期間,南京市將進一步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構建“一環四區”的農業發展格局?!耙画h”為以繞越高速和寧連高速連接通道為環的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環;“四區”為繞越高速以北六合北部地區的高效生態農業區、繞越高速江寧南部地區的都市現代農業區、溧水高淳東部地區的丘陵特色農業區、溧水高淳西部的兩湖特色農業區。南京市政府2016年6月頒發的《南京市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及整治工作方案》顯示,南京市畜牧業產業布局將會調整,除繞城公路以內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區域為禁養區,繞越公路與繞城公路之間,也將劃為限制養殖區;繞越公路以外區域劃為適度發展區,將江北新區核心建設區列為禁養區。新增畜禽養殖項目,須在遠郊和丘陵地區等適度發展區,規劃建設,建立畜產品生產示范基地。

故此分析,隨著南京市建成區不斷擴大、國家級江北新區的快速建設、城市副中心的發展以及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度發展區的調整,預計南京市畜禽養殖會逐步往發展,浦口區的畜禽養殖會逐漸往六合及周邊地區外溢,溧水區養殖量會逐漸減少,六合區畜禽養殖量會穩中略升,而南部畜禽養殖則會隨著離主城更近的江寧區快速城市化發展向溧水區及高淳區東部的丘陵地帶集中。

4 畜禽養殖業氨減排管理及技術對策建議[6-9]

4.1 識別各區畜禽養殖業氨減排重點控制區及控制品種 氨減排的實施不能“一刀切”,重點控制區及控制品種識別是分區治理的前提。由上述結果可知,南京市畜禽養殖業氨減排重點控制區為六合區和浦口區,其次是溧水區和高淳區。該4區合計貢獻了88%的氨排放,其中,六合區和浦口區為優先控制區,該2區貢獻了全市59%的畜禽養殖業氨排放。4個區的重點控制畜禽品種首先是家禽養殖,其次是生豬養殖。

4.2 加強畜禽養殖場的規劃和管理 定期更新南京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必須符合畜禽產業發展規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要求,嚴格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叭瑫r”制度,并履行相關環保審批手續。凡未經環保部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或未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不得開工建設。

4.3 優化畜禽養殖產業布局與設計 根據城市發展情況及時對南京市禁養區、限養區、非禁養區進行調整,根據全市土地資源及產業格局科學合理確定養殖區域及養殖容量。對禁養區內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做好關閉搬遷工作,對郊區養殖場要進行統一布局并適當壓縮和兼并。新增畜禽養殖項目除了履行好環保手續,其選址、布局要做好詳細規劃,應考慮生態養殖模式的需要,并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根據養殖場周圍可供消納畜禽糞便的農田或林地數量來確定養殖容量,也要在建場之初配套建設好糞污處理設施。

4.4 規范規?;笄蒺B殖,推進集中治污工作 據調查,我國90%以上的規?;B殖場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大量畜禽糞便不經處理就排放到環境中。南京市數百家畜禽養殖廠也存在污染防治措施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亟待對已有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開展整治工作,從源頭治理上發展清潔養殖,提高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套廢棄物處理設施,降低污染負荷。大力推廣畜禽養殖新技術包括改進養殖方式,如生物發酵床、墊草墊料、墊料還田利用或生產有機肥;建設治污設施,如建設雨污分離污水收集系統,采用干清糞的方法收集糞便,尿液進入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液經生化處理或多級氧化塘處理后達標排放,糞渣和沼渣通過堆肥發酵制取顆粒有機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等等。

4.5 大力推廣降低氨排放的畜禽養殖技術 對規范化的養殖戶以及規?;酿B殖場大力推廣降低氨排放的畜禽養殖技術,包括:(1)注重飼料管理,采取低氮飼料喂養,采用低氮飼料喂養或在飼料中配比適量的添加劑,減少氮排放;(2)針對畜舍,及時清理糞便,定期沖洗,對機械通風的畜舍加裝生物過濾、生物洗滌等裝置,處理畜舍揮發的氨;(3)畜禽糞便正確合理資源化處理,政府相關部門應科技下鄉,指導農民科學確定畜禽養殖廢棄物的還田利用量,針對農田使用,盡可能避免地表撒播,可通過糞便密封、采用注施牽引軟管,液肥可通過噴灌或精確滴管的方式,直接注施到土壤中,減少二次污染。

參考文獻

[1]Pinder R W,Adamas P J,Pandis S N.Ammonia emission controls as Cost-Effective Strategy for reducing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07(41):380-386.

[2]劉春蕾,楊峰.南京市2013年人為源大氣氨排放清單及特征[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9):263-266.

[3]秦海旭,盧寧川,劉海濱.南京市畜禽養殖業現狀及其污染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06):135-137.

[4]南京市統計局.南京市1996-2015年統計年鑒[M].1996-2015.

[5]楊志鵬.基于物質流方法的中國畜牧業氨排放估算及區域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08.

[6]朱海生,陳志宇,欒冬梅.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J].黑龍江畜牧F醫,2004(4):59-60.

[7]梁永紅,管永祥,吳昊.江蘇省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措施與政策研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3,30(6):7-13.

[8]吳云波,田愛軍,邢雅囡.江蘇省畜禽養殖業污染狀況分析及政策建議[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5):1059-1064.

家禽養殖業現狀范文第4篇

關鍵詞:合肥市;養殖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

中圖分類號 S8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9-114-05

合肥市作為省會城市,養殖業經濟發展面臨著城鄉資源、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等諸多剛性約束,尤其是區劃調整之后,合肥成為全國唯一環抱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會城市,圍繞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發展戰略,養殖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并重的養殖業轉型發展之路,已成為當前合肥養殖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1 加速養殖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基礎

近年來,在合肥市“工業立市”、“縣域突破”、“統籌城鄉”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舉措的強力帶動下,全市養殖業經濟發展實現了新跨越,初步實現了傳統養殖業向基本現代養殖業轉變,其保障城市養殖產品供給和消費安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生態循環產業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

1.1 養殖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 2012年,全市畜牧水產一產產值186億元,比2011年增加6%,占農業總產值近半壁江山。生豬存欄量138.07萬頭、出欄量283.07萬頭,分別比2011年增長2.8和5.2個百分點;出欄家禽1.54億只,禽蛋產量19.28萬t,分別比2011年增長6和6.6個百分點;肉類總產量47.21萬t,牛奶產量11.17萬t,水產品產量21.57萬t,分別比2011年增長5.5、6.7和6.3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家禽出欄量和奶牛存欄量保持全省第一。

1.2 養殖業結構不斷優化 大力實施“畜牧業升級計劃”、“水產跨越發展”等工程建設,建設了一大批“百頭奶牛、萬頭生豬、千畝龍蝦、千萬只家禽”規模養殖場(小區、戶),著力推進環巢湖生態漁業發展,養殖業規?;?、標準化、生態化、品牌化養殖基地快速擴張。目前,全市規模養殖場(小區、戶)突破1.1萬個,規模養殖比重達76%以上。乳業、生豬、家禽、龍蝦、飼料、漁網漁具6大加工體系加速形成,前五大產業加工能力分別達40萬t、400萬頭、2.5億只、2萬t和200萬t,加工產值超過300億元,漁業出口創匯達2.5億美元,多年位居全省農業首位。龍蝦經濟產值突破20億元,合肥市榮獲全國唯一“中國淡水龍蝦之都”殊榮。全市養殖業綜合加工能力、畜牧水產業集群集聚度、輻射帶動力、綜合發展能力均穩居全省首位。

1.3 養殖業區域化布局日趨完善 區域化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形成了肥東縣以生豬、奶牛、商品魚為主,肥西縣以家禽、生豬、黃鱔泥鰍養殖為主,長豐縣以奶牛、生豬、家禽、龍蝦養殖為主,廬江縣以生豬、蛋鴨、河蟹等水產養殖為主,巢湖市以生豬、湖羊、麻鴨養殖為主,城區以休閑觀賞漁業為主的功能化定位、規?;B殖、生態化循環的養殖業集群集聚發展新格局。

1.4 養殖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提升 龍頭企業集群不斷壯大,中國最大的養殖企業溫氏集團、最大的乳品加工企業伊利集團、國內知名的肉品加工企業雨潤集團、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以及業內最早上市的上海大江集團等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合肥,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至213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達35家;養殖業合作社發展到623家,“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小區+農戶”的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健全,產業化經營活力不斷釋放。

1.5 養殖業科技支撐能力日益增強 全市擁有養殖業科技人員達5 000余人,中級以上職稱突破200人。牽頭組建了安徽省“115”水產業創新團隊,不斷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取得了良種培育、生態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產品加工等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其中《淮豬新品系選育技術及產業開發》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牛羊胚胎工程產業技術研究》、《克氏螯蝦(龍蝦)苗種繁育與大面積推廣》等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萍夹宛B殖企業加速發展,其中長風公司、安泰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森科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淮豬遺傳資源保護場,富煌三珍食品集團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1.6 養殖業功能延展取得新突破 肥西老母雞家園、肥東2814垂釣休閑漁場、大圩漁家樂、環湖生態漁業等休閑觀光養殖業新興業態快速發展。先后成功地舉辦了長臨釣魚節、中國合肥龍蝦節等一系列會展和節慶,中國合肥龍蝦節已連續舉辦12屆,成為合肥對外的重要窗口和名片之一。合肥養殖業正在由過去提供單一性物質消費產品,向提供消費物質產品與滿足市民追求文化、休閑、旅游、觀光等精神產品并重的多元化消費需求轉變,其促進城鄉互動的文化內涵日漸增強,經濟、生活、生態、服務等多元化功能已初現倪端。

1.7 養殖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制定實施養殖業地方標準29個,全市部級標準化及健康示范場總數達30家,無公害畜水產品140個,在農業部產地畜水產品例行監測中,合肥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在全國開創了動物防疫和畜水產品質量安全一體化管理、全程質量控制的先河,在全國率先解決了“注水肉”上市問題,實行牛羊肉報驗以來,沒收并無害化處理的含水量超標牛肉超過40萬kg。建成了市縣兩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養殖產品質量監管制度,養殖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有力地提升了養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8 養殖業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在全國、全省率先開展并完成了動物防疫體制改革,在全市建成了集“行政管理、監督執法、技術支撐”三位一體的動物防疫新體制和“市縣有局、區域有所、鄉鎮(街道)有室、村級有員”的動物防疫新體系,建立了“市指導、縣負責、鄉(街道)為主、村落實、戶聯防”的動物防疫工作新機制,形成了“政府管面、部門抓線、場戶抓點、群眾監督、專家把關、群防群治、依法防控”的動物防疫工作新格局。在中部省會城市率先啟動并順利推進了無規定動物疫病防治省級示范區建設,在全省率先推動動物防疫監督規范化建設和管理,在全市建立起第一個較為完整的農業生產安全保障體制。建立了“政府組織、畜牧主管、部門負責、分關把守、市縣聯動、聯合執法”的監管工作新體制和“局、所、隊、場”四級監管新體系,形成了“政府管理,部門執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源頭治理,全程控制,產銷聯防,溯源管理”的監管工作格局。實現了連續10a全市安全無疫和連續8a無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防控目標,動物衛生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

2 推動養殖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外因素

隨著近年來合肥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市養殖業經濟發展的外在環境和內在機制均發生了深刻變化。

2.1 外在發展環境推動

2.1.1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合肥區劃調整之后,生態環境建設對養殖業發展的剛性約束更加明顯,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要任務,對養殖業的加速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新要求。加大養殖業污染面源防控、促進養殖業廢棄物生態化和能源化綜合利用力度,走生態循環、綜合利用、安全健康、保護環境的養殖業發展之路,已成為合肥養殖業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

2.1.2 消費市場需求 合肥作為全省重要的畜禽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基地和最大、最密集的畜禽產品消費市場之一,具有消費的群體規模大、結構層次多、需求多元化和安全化要求高等特點,既為大力發展優質、安全養殖產品及其加工產品提供了發展空間,也對發展高效安全優質的養殖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2.1.3 城鄉統籌帶動 全市深入實施“四化同步”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有力推動了農村人口轉移和擴大就業,加速了工業成果和城市文明向“三農”輻射,全市初步建立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發展機制,加速了城鄉資源配置和流動,帶動和裝備了全市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優化配置,為加快養殖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蓄了能量。

2.1.4 政策扶持增力 市政府連續5a出臺《合肥市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與市級新型工業化、自主創新、服務業構建了養殖業發展政策共享平臺,獎補項目達180余項,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縣兩級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形成了政策支持與資本投入“同步發力”的新格局,支持養殖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效應日益凸顯。

2.1.5 宏觀經濟壓力 在宏觀經環境影響下,養殖業經濟發展受關聯行業和飼料、燃油等相關產品市場價格影響的不確定壓力加大,加之受粗放利用資源等傳統生產方式疊加影響,迫切需要養殖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

2.2 內在矛盾的促使與驅動

2.2.1 “菜籃子”保障責任大與安全優質養殖產品生產能力小的矛盾 畜禽水產品作為“菜籃子”重要的基本供給產品,保障有效供給責任重大。隨著自然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以及動物疫病越來越呈現出多種類、多頻發特點,加之長期以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相對較少,致使安全優質養殖產品生產能力相對薄弱,滯后于多元化和安全化消費需求增長。

2.2.2 養殖業產業經營組織增效期望高與比較效益低的矛盾 養殖業生產在逐步由小生產向規?;笊a轉變漸進過程中,進入了高成本、高投入的“雙高”階段,同時受當前“老人農業”、“空心村”、生態環境等影響,也進入了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趨緊的“雙緊”階段,農資價格上漲,用工成本增加,設施投入加大,養殖業生產經營組織,尤其是養殖農戶對增效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但實際獲利空間卻越來越窄。

2.2.3 全產業鏈經營要求與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的矛盾 構建產、加、銷一體化的全程產業鏈生產經營體系是養殖產業化經營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合肥養殖業整體經營情況而言,盡管擁有一批國內知名的大企業,但龍頭企業、養殖業農民合作社總量仍然偏低,聯接養殖大戶、農戶的緊密型利益機制尚不健全,帶動能力不強,粗放和分散的小規模養殖仍然占相當比重,養殖產品精細加工和深度開發程度不高,品牌總量偏少和知名度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鏈較短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亟待通過加快養殖業生產、經營、主體、要素和功能等轉型升級來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2.2.4 優質安全要求與疫病防控和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的矛盾 全市養殖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帶來了疫病防控和養殖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較大壓力。動物疫病種類多、病源復雜,流行范圍廣,尤其是口蹄疫、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病源變異機率加大,整體防控任務加重,加之在應對動物疫病防控中不可避免地使用防控藥劑,質量安全監管的任務也隨之加大。

2.2.5 科技興業需求強與支撐能力弱的矛盾 全市養殖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以及農技推廣隊伍和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升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尤其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高附加值畜禽水產品研發水平不高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養殖業轉型提升的瓶頸之一。

3 實現養殖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路徑

牢固樹立“大產業”理念,不斷破除“就養言養”的發展路徑定勢,始終將推進養殖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養殖業產業體系置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以謀劃和推進。充分利用多年來持續推進而積淀的養殖業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圍繞全面轉型升級和生產、生活、生態、生物功能定位,以規?;?、園區化、專業化、設施化為方向,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要求,堅持用新型工業化理念引領養殖業發展,以新型工業化成果裝備養殖業基礎設施,以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建設方式建設養殖業產業,大力發展“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現代養殖業,推動養殖業規?;洜I、產業化開發和集約化發展,加快構建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現代經營為基礎、現代農民為主體、三產聯動為特征的具有合肥特色的現代養殖業發展新格局。

3.1 圍繞產業“發展什么”,深入推進養殖業結構調整,著力解決生產“散而不聚、多而不優”的問題,強化現代養殖業的主陣地,大力提升養殖生產的特色化、高效化和規模化水平 堅持“優質高效、科技進步、規模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原則,進一步優化全市養殖業產業布局,因地制宜,高起點、高標準修訂和完善縣域養殖業發展和建設規劃,與美好鄉村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規劃同步銜接,突出縣域特點,通過深入實施畜牧業升級、水產跨越發展、良種繁育體系、生態休閑漁業提升、養殖產品加工增值等工程建設,深入推進養殖業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促進養殖業轉型升級。

3.2 圍繞產業“誰來經營”,積極培育新型養殖業經營主體,著力解決主體“量多不優、大則不強”的問題,壯大現代養殖業發展的主力軍,大力提升經營主體的集團化、合作化和職業化水平 突出龍頭地位,“做大做強”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各類資本投資養殖業興辦龍頭企業,培育壯大養殖產品加工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途徑,發展養殖業經濟,大力提升龍頭企業的經營競爭力、科技創新力和市場開拓力,著力打造一批養殖業領域的領軍企業、知名企業和品牌企業,加速形成一批年產值超10億元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集團。突出合作帶動,“提升發展”農民合作社,按照加大扶持促發展、完善機制促規范、服務農民強功能、拓寬領域增實力的要求,在增量、擴面、規范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養殖業合作社再聯合、再集聚和再提升,全面提高養殖業合作社發展水平。突出農民主體,“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堅持以養殖大戶為重點,積極探索養殖業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使之成為當地園區化養殖、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優質化產品的示范者和帶動者。突出新生力量,“培育發展”新型職業養殖者,把返鄉大學生、在農業領域從業的大學生作為培育新型職業養殖農民的重要力量,鼓勵大學生從事農業創業;鼓勵農技人員解放思想,投身現代養殖業發展,到農村一線領辦、創辦示范基地;加強養殖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教育,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養殖業從業人員隊伍。

3.3 圍繞產業“強體增效”,加大養殖業“全產業鏈”經營力度,著力解決產業經營“產業鏈較短、商品率較低”的問題,加強現代養殖業經營的主牽引,大力提升養殖業經營的專業化、組織化和產業化水平 著力推動“養工商”三業互動和養殖業“產加銷”三環銜接、三產聯動、上下游配套、多功能開發,加速建設生豬、家禽、乳業、漁業等一批總產值超100億元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構建全產業鏈產業集群。突出特色主導產業培育,圍繞養殖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綜合各地資源優勢和生產傳統,確定產業主攻方向,以“縣域有特色、鄉村有特品”的發展模式,著力打造區域性特色版塊,建立特色養殖業產業基地。突出示范村鎮創建,建立健全“一村一品”聯動發展機制,發展生豬、家禽、龍蝦、水產、休閑漁業等特色“一村一品”,建設“村企對接、一村一品”專業養殖示范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鄉一業、多鄉一業的養殖業集群發展新格局,爭創一批國家和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突出產品精深加工,圍繞養殖業主導產業,大力興辦各類養殖產品加工企業,促進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配套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實現養殖產品多層次、多領域的轉化增值,不斷延伸高效特色產業鏈。突出利益機制完善,引導龍頭企業積極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養殖園區+農戶+基地”等多種形式的養殖產業化聯合體,不斷完善定向服務投入、價格保護、風險保障和利潤分配等聯農經營機制,增強養殖業強農聯農帶動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突出提升養殖產品市場化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區大型綜合性養殖產品交易市場為龍頭,以產地批發市場和專業合作組織為基礎的產品銷售市場體系,以連鎖配送、冷鏈物流、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現代流通業態為主導,建設具有較強聚合產品營銷和輻射帶動能力的養殖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以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龍頭,縣(市)中心為骨干,區域性鄉鎮站為基礎和基地檢測點為補充的養殖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大力實施“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質量監控,保障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

3.4 圍繞產業“要素集聚”,深入推進養殖園區建設,著力解決先進生產要素“集聚載體少、承載功能弱”的問題,建立引領現代養殖業發展的主戰場,大力提升養殖業建設的園區化、集約化和集群化水平 突出規?;途C合型的養殖園區建設,加大資源、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推動產業、企業、科技、人才、資金、服務集聚,改變養殖業“低、小、散”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規模養殖,重點加大“部、省、市、縣”四級標準化及健康養殖示范場聯創工作力度,實現健康養殖在規模養殖場的全覆蓋。圍繞“產園村”一體化建設,突出溫氏、現代牧業、合肥立華、富煌三珍、海納百川等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以“一村一品”專業村為基礎,積極規劃和發展生豬、奶牛、家禽、水產、黃鱔泥鰍等主導產業園區建設,加速構建以大型現代養殖園區帶動適度規模養殖業經營的園區化、規?;B殖新格局。依托部、省、市、縣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力加強示范區內現代養殖園區建設,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和聚才引智,促進養殖生產示范基地、苗種繁育基地、質量檢測中心等平臺建設,實現現代養殖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設施、服務共享,帶動周邊養殖主導產業共同發展。深化養殖園區發展機制創新,引導農民通過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規模養殖,建立“大園區+小業主”和“園區+農戶”的運作模式,鼓勵農戶參與現代養殖園區建設。

3.5 圍繞產業“持續發展”,加速推進養殖業生態文明建設,著力解決資源環境“利用粗放、負荷加大”的問題,建設現代養殖業發揮多重效益的主平臺,大力提升養殖業功能建設的低碳化、綠色化和生態化水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現代養殖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養殖業發展,促進養殖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3大效益同步提高。突出“調”,以“環城、環湖、環飲用水源保護地”、“沿山、沿嶺、沿路”“三環三沿”為重點,積極發展生態養殖、集約養殖和污染控制。實行大房郢水庫和董鋪水庫等水源保護地畜禽禁養、限養;規劃和推進環湖1.5km以內禁養畜禽,加大禁養區域的養殖規??刂坪蜕鷳B環保養殖措施落實的力度,控制養殖污染。加大山區、嶺區、沿路等區域高效、生態養殖業、林果業和農業循環發展,加速構建規模與效益并重的現代生態養殖產業體系。突出“轉”,創新循環養殖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采取“一個產業一種模式”,創新推廣適應地域特點的林間養殖、豬沼結合等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養殖技術,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多層與立體交織的生態循環養殖產業鏈。突出“控”,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減量化使用養殖業投入品,大力實施養殖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推廣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和沼氣等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構建減排與防控同步的養殖業面源污染防控體系。突出“融”,堅持把生態漁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與美好鄉村建設相結合、與地域特色傳統文化相對接,促進休閑漁業發展,重點加快環巢湖等重點區域漁湖風情帶建設,構建“以產穩業、以游延業、以節旺業”的生態休閑觀光漁業產業新體系。

3.6 圍繞產業“活力釋放”,深入推進養殖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解決發展動力“內力不足,外力難融”的問題,強化推進現代養殖業提速發展的主驅動,大力提升養殖業經營機制創新的系統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 創新規模經營機制,會同農業部門,在建立健全規范化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促進土地向規模養殖集中,著力解決發展規模養殖的土地難集中問題。創新養殖業經營機制,積極推廣以土地股份合作制、家庭適度規模經營、“大園區+小業主”等多種形式的養殖業規模經營模式。以品牌企業、企業品牌產品、區域性主導產業等為重點,完善和推廣以產業鏈為主線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村)+適度規模養殖+農戶的經營方式,提升產業經營效益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創新養殖服務機制,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養殖業的必然要求。圍繞養殖業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綜合配套服務,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互為補充、有機結合的養殖業社會化服務體制,形成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主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益與經營相結合,專業與綜合相協調的“一主多元”養殖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養殖業生產經營服務水平,推動養殖業發展方式進一步由傳統的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提高養殖業生產經營水平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創新養殖業投融資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支持養殖業發展支出穩定增長機制,實行對養殖園區集中投入、重點投入,引導工商和民間等各類資本投入現代養殖業建設。積極引導養殖業經營者開展資金互助合作,開展聯戶擔保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擔保,從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服務組織貸款。創新商業性銀行信貸方式,探索養殖業經營組織商業合作基金聯盟,拓展信貸渠道。積極推行農村“三權”抵押,探索以養殖產品訂單、保單作貸款擔保,擴大養殖戶有效擔保物范圍。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完善養殖業保險制度,加大農業保險力度,降低養殖業生產風險。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工商資本集聚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綜合優勢,深入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實行內外資齊引,內外商齊招,依托“龍蝦節”、“合肥農交會”等載體,重點引導工商資本投入養殖業設施建設和產品加工等關鍵環節,增強養殖業發展后勁。

3.7 圍繞產業“支撐引領”,深入推進養殖業科技進步,著力解決科技“集成創新弱、推廣應用低”的問題,強化養殖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大力提升養殖業科技推廣應用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普及化水平 依托和發揮合肥科教資源優勢,深入實施科技強牧和科技興漁戰略,重點加強現代苗種、養殖設施、精深加工、物聯網技術的集成創新和組裝配套,形成與農業養殖業相適應的科技要素結構,提升養殖業核心競爭力。突出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揮龍頭企業研發中心、綜合試驗站、科技示范園區等養殖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加大與安農大、省農科院、在肥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院校和機構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力度,按照首席專家+創新團隊+協作單位的科技創新與推廣聯盟模式,加強養殖業生產和加工領域的科技創新,建設一批現代養殖業科技創新的孵化和轉化載體,提高科技轉化推廣的組織化、系統化和科學化水平。突出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圍繞生豬、家禽、龍蝦等主導產業,加強地方優質良種資源保護、開發和新品種繁育,壯大畜禽水產良種企業集群,建立“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配套的良種繁育體系,提高自主育種、供種能力。突出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發揮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鄉鎮區域站、村級防疫員的養殖科技推廣作用,探索推行“網格化”、“組團式”畜禽水產科技服務模式,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人員、規模養殖場技術人員參加的協同科技服務,促進養殖科技進村入戶,提高服務的有效性。突出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養殖業,積極推進地理信息、智能控制等現代科技和物聯網技術在養殖生產、產品加工營銷和生產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創建一批養殖業信息化示范基地,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養殖業領域廣泛運用,提高養殖業管理智能化水平。

3.8 圍繞產業“強基增力”,增強養殖業保障能力,著力解決發展“基礎設施弱、穩定投入低”的問題,強化現代養殖業發展基礎的主抓手,大力提升養殖業投入主體的多元化、市場化和項目化水平 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完善市縣兩級財政獎補政策,引導各社會資本投資養殖業。以縣(市)區為主體,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聯動農業、林業、農開發等相關部門,積極推進養殖業項目集聚,突出基礎保障,統籌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基本農田水利、標準農田等重大項目的集聚建設,為促進養殖業規?;l展奠定設施基礎。加強養殖業重大項目編報和爭取,大力加強建設、調度和服務工作,千方百計增加養殖業投入,夯實養殖業發展基礎。

3.9 圍繞產業“生產安全”,大力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著力解決疫病防控“松懈麻痹、言防即苗”的問題,筑建現代養殖業安全發展的主防線,大力提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法制化、常態化和科學化水平 強化各級政府和養殖業主管部門“無疫就是安全、無疫才有增收、無疫促進發展”的意識,充分認識重大動物疫病多病聯發、多發頻發等難控的新形勢和新特征,不斷提高動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能力,著力推進防控工作由以人治疫向依法治疫、被動防控向源頭管理、集中負責向落實責任制、集中強免向規范管理、事后查處向事前預防監督的轉變,以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為主線,以突出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為重點,堅持“突出重點,源頭管理,全程控制,防養并舉,防控結合”工作原則和“無疫嚴防、有疫嚴控,立足早發現,全力抓救治”工作要求,完善“市指導、縣負責、鄉為主、村落實、戶聯防”長效機制。加大“政府負總責,部門各司其職”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動物防疫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落實和監督力度。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禽流感、牲畜口蹄疫、豬瘟、豬藍耳病、狂犬病、奶牛結核病等動物疫病為重點,以開展強制免疫為主線,強化城區活禽市場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推進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全面落實以強制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畜禽疫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和人畜共患病發病風險。

家禽養殖業現狀范文第5篇

關鍵詞:動物疾??;預防與治療;畜牧業

中圖分類號:S8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0

畜牧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推動作用,動物疾病的出現不僅影響了市場中肉類的質量,也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密切聯系。動物疾病不僅僅危害到動物本身,同時對人們的食品安全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對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已經成為畜牧業工作中的主要任務。

1 我國動物疾病的現狀

1.1 防治藥物低下

我國現在的養殖業也越來越多,有些大規模的養殖業,在養殖過程中由于方法不合理以及缺乏對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防范意識不夠,導致動物疾病的傳播,威脅著動物的生命。有些飼養員對動物的很多疾病不了解,了解得不夠徹底,經常會出現一些誤診現象,使動物的疾病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會出現一些禽流感之類的疫情,從而會導致我國經濟的下滑。有些養殖人員不夠專業,對動物濫用一些藥物,甚至導致動物中毒,使動物的疾病出現很快的蔓延。

1.2 管理方法欠缺

動物疾病的傳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督力度不夠,導致我國動物的產品種類逐漸增多,從而使我國每年的動物發生疾病的發生死亡率也逐漸的提高。有些養殖場設備不完善,現代化管理跟不上,而且相關的部門沒有做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大規模的養殖業,養殖員不會利用現代化管理,及科學的養殖方法,從而使動物疾病的死亡率越來越高。

1.3 動物疾病種類多

現在我國的養殖業越來越多,畜禽種類也有很多。這些動物大都是群體生活,特別是雞,鴨,不屬于家禽等這樣的家禽,一旦爆發禽流感,禽霍亂等這樣的動物疾病,就會快速的蔓延,很難控制局面。有些疾病動物食品會流通到全國各地,甚至會流通道到我們的餐桌上。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動物疾病的種類有很多種,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難度。

2 動物疾病的危害

動物疾病對社會,對人類具有很大的危害,動物疾病不僅對動物本身有死亡 ,對大型的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大多數的養殖業都缺乏對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對動物疾病的預防工作不了解,不夠重視動物疾病的防護和治療,使病情快速的傳播,動物疾病特別容易感染,及其感染的速度特快,而且一時都無法控制和解決。最近幾年,我國流行的禽流感,使得人們人心惶惶,心理上極其恐懼,威脅著社會的安定?,F在我國還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現在國家非常重視這個問題。

隨著養殖業越來越多,有的養殖戶為了牟取小利,就忽視了動物疾病的預防和防治工作,一些有動物疾病的食品通過不法分子,就會流通到社會,極其危害人類的健康。

3 動物疾病的預防

3.1 做好飼養員的管理工作

為了有效的預防動物疾病的發生,從事養殖的專業人員應進行專業知識,技能水平,職業道德的培訓。以此確保當傳染病來臨的時候,及時做好應對動物疾病的發生和相關的措施。對于動物疾病的飼養來說,飼養過程中尤為重要,飼養員要運用現代的科學方式去管理,保證養殖場的清潔和環境的衛生,保證動物們的日常生活,搭配合理的營養。每天要對飼養圈的地方通通風,打掃衛生。保證圈舍的空氣流通,控制圈舍的溫度,定期對動物進行打疫苗,有效的防止動物疾病的發生。

3.2 完善檢疫和免疫流程

檢疫工作分為2種,動物們的出生產地和屠宰場檢疫。當完成這2種檢疫,才能進行交易和流通。這樣人們才放心的使用。對于那些屠宰動物的食品,要有通過檢疫部門蓋章的標記,沒有通過檢疫的動物,則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是不是得了疾病,或其他的原因,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

4 結語

在人類社會中,動物不僅僅扮演了人類的朋友這一角色,特別是在養殖業中進一步發展,一些家畜成為了人們的主要食物。動物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已經和人類有著密切關聯,很多動物疾病具有較大的危害,不但造成動物的死亡,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要提高人們對動物疾病的防范和治療的意識,加大對畜牧業的管理,控制好疫情的蔓延。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卢湾区| 内黄县| 南皮县| 太湖县| 浮梁县| 射洪县| 安多县| 饶河县| 堆龙德庆县| 武宣县| 阳信县| 鲜城| 类乌齐县| 股票| 四会市| 兴仁县| 阿瓦提县| 囊谦县| 萝北县| 门头沟区| 大关县| 庆元县| 普兰店市| 定陶县| 淳安县| 乐平市| 托克逊县| 桃源县| 阳原县| 察隅县| 新巴尔虎右旗| 嘉定区| 方山县| 广灵县| 南丰县| 海盐县| 宁德市| 平原县| 茂名市| 大姚县|